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吴语区(上海、苏南、浙江等等)有哪些东西是本地人司空见惯、外地人觉得匪夷所思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几个。

一个是大肉包子。吴语区管猪肉叫大肉。你听到大肉包子,以为是很大的肉包子。其实意思是猪肉包子。而且只有大拇指盖那么大。还有一个就是素肉,其实就是豆腐干。

早餐的甜豆花只是日常操作,放了肉松的咸豆浆才是可以和北京豆汁一较高下的黑暗料理。


user avatar   wei-wang-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说一个:上海的公交车站名一般情况下是用两条路的名字来命名的,就像坐标一样,在上海打车的话一般司机师傅问你去哪儿都是指什么路和什么路(的交叉口),如果报XX路XX号,师傅一般是不知道的。


当初来上海上学之前,觉得用两条路来确定一个地方的做法实在有点神奇,一个城市有这么多路,师傅哪记得过来啊!去过的国内别的城市,包括家乡杭州,一般都是用地名或者地标或者建筑来定位一个地方,就算会出现XX路的名字,一般也都是指个方位,比如北京的那些公交站点:“白塔寺”“蓟门桥”“中国戏曲学院”“西四路口南“等等,比如杭州的“宋城”“苏堤”“杭州大厦”“延安南路”等等,打车的时候跟师傅说去哪,都是“蓟门桥,北京电影学院那停下就行”“宋城,北门停”,师傅就能给你送到。

但是在上海,一般情况下不告诉师傅XX路靠近XX路,师傅会不知道怎么走,游客来上海玩儿,打车,跟师傅说“去外滩”,外滩哪?什么路靠近什么路?一下就被问懵了,心里的OS是“我怎么会知道什么路靠近什么路?你是司机你还不知道?!”,师傅心里肯定也郁闷——“外滩这么大,你不告诉我什么路靠近什么路,我怎么知道给你停哪?”。所以你要是跟司机师傅说“去中山东一路福州路”,他妥妥地就给你送到指定地点。

用两条路名来确定一个地方,这是生活在上海的人的习惯,在上海,报地标没有你想的那么好用:

“师傅,去上海电视台”

“在哪?”

“师傅,去XX大厦”

“在哪?”

于是你就气急败坏了,但这也不是师傅的错,更不是他专业素质不够,而是习惯使然,你跟他说“去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到达的时候你一抬头就能看见上海电视台;而报路名加门牌号,也不好使:

“师傅,去XX路XX号”

“靠近什么路?”

于是你又懵了,还觉得自己特别无辜,我连门牌号这么具体的信息都告诉你了,你还不知道怎么走啊?!逗我?!上海很多单行道,你要是不告诉师傅要去的地方是在哪条路上,靠近的是什么路,万一开过头就又得绕一大圈,就算没开过头,师傅还得给你慢慢开,一个个门牌号看过去,是一种小小的折磨,你郁闷,师傅也郁闷。

刚开始我也不习惯,但是现在在上海待了这么久,也养成了这个习惯不说,反而有时会为别人不按这个习惯给我地址信息而懊恼,比如要去某家餐馆,结果一看地址是“XX路XX号”,我就会觉得这家餐馆太懒,简直跟没给地址差不多。

最后总结:用坐标法来定位地址才是最科学的!

以上。


user avatar   septem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你是如何欣赏Rammstein(德国战车)这支乐队的,它和德国人的性格有什么联系吗? 
  说上海人比中国的其他地方相对更歧视外地人是真的吗? 
  在香港,菲佣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生活在赤道上的民族语言中有「雪」一词吗? 
  如何看待河南农村一小伙瞒着家人辞掉大城市医生工作在乡下种花? 
  如何看待上海推出国内首本关于女性的小学生教材? 
  汉语可能成为世界语言么?为什么英语可以? 
  如何看待上海新开放自贸试验区?它有何意义? 
  上海市政府表示「目前上海没有『封城』也不必『封城』」,这释放了哪些信号?目前当地疫情形势如何? 
  浙江教育厅答复父母持证上岗建议:秋季学期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时机成熟在全省推行。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 

前一个讨论
九阴真经与九阳神功那个更厉害?
下一个讨论
你觉得学吉他最难环节的是什么?





© 2024-06-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