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汉承秦制为什么秦二世而亡,汉却可延续400年?秦朝灭亡根源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秦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由于长期的战争,这个国家的体制在各方面都是面向战争的。比如说阶层流动性,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战争而存在。通过斩首的数量来晋升的体制,在和平时期显然就不好用了。总体上说,秦朝一直未能完成从战时体制向和平体制的平稳转换。军法是极度严酷的,放在战争时期尚可,放在和平时期,久了自然就会引起民乱。

另外,郡县制第一次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集权,也是最不成熟的。最不成熟的地方就在于权力的分享。各地都有豪强,当他们分享不到权力而又有一定实力的时候,就会考虑推翻现政权来谋取天下,或至少割据统治。秦朝时,楚国旧贵族分享不到权力,最后自然要起兵叛乱。中国古代的制度演进,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加强全国豪强分享权力的途径。从皇帝任意指派,到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实际上就是把权力分享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制度化。秦的时候,如果有科举制度,楚国旧贵族未必会起兵反叛——通过科举来分享权力无疑比战争更可控、成本更低。

汉朝时,为了与地方豪强妥协,产生出来了察举制。察举制,说白了,就是给予了各地豪强派遣代理人进入中央分享权力的机会。由于有了这样的机会,就能减少地方豪强的分离主义倾向,能够分享权力的豪强自然会主动稳定局势。这对政治稳定是非常关键的。

在此以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朝着将察举的标准一步步明晰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科举制度的产生,又一次将中国的政治体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这么简单的政治思想,其实很多国家到今天都没有学会。没有这种分享权力的政治制度,就难以长期维持一个统一的大国。一个大国可能在富贵的时候能够维持,但是当走入低谷的时候,没有中央集权和有效的权力分享制度,就可能迅速分崩离析,彻底消失。


user avatar   chen-lian-shan-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个可能 就是大家还没反应过来新政的好。。。


user avatar   zhou-yun-73-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承秦制,承接是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但这个体制背后的社会伦理(法家社会到儒法社会),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秦帝国灭亡的根源,正是在一统天下之后,继续沿袭法家极端模式,而没有像汉朝一样,转向温和稳定的儒法社会,这犹如驾驶急速飞奔的马车,不是一定败亡,而是极难驾驭。


一、秦汉体制:中央集团体制纵览

在封建王朝中,君王作为帝国的核心,驱动着帝国的运转。背后的体制结构,如大体下图所示。

(帝国政略图)

1、皇室圈: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在皇城内,最接近皇帝的有三类人,太子、宦官、后宫外戚。这类人相比大臣而言,有着天然的政治优势,极容易借助亲密关系,居高位,结朋党,进而威胁皇权。

2、中央圈:皇权落,权臣出

朝廷百官中,犹以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最为高贵。其中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太尉主管军事,丞相则是百官之首,统领帝国政事。御史大夫是个狠角色,纠察百官,但并无军政实权;太尉虽为名义的军事首领,但帝国最高军事权被君王持有,超过五十人的军队征调,都必须由君王审批同意。将领没有君王虎符,也无法调动军队。太尉,只是君王的军事顾问。真正有可能和皇权产生冲突的,是丞相。汉武帝即位后,有感于相权掣肘,于是设立中朝,建立属于自己的决策班底。

3、地方圈:官吏与生民百姓

秦汉时期,帝国实行郡县制,地方的军政要事,由郡守执行。从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可以窥探王朝的兴衰。秦国时期,行郡县不分封;军事力量集中中央,对地方行使强有力的督察考核;到了东汉末年,中央腐朽,州郡纷纷招募军队,不听中央,杀伐作乱。

体制本无错,错的是,体制里的君王和群臣。

中央和地方,除了权利的制衡,还有两出一进的关系。两出是政令和教化,自中央传至州郡万民。一进,是地方人才进入中央的上升通道。在这三方面,儒家和法家的治国理念,大相庭径。详见下文。

二、秦汉差异:秦法家社会的崩塌

欲分析秦国灭亡,必先看清它的兴盛。

对秦国而言,商鞅变法立军功爵、设郡县、压制贵族势力,加强君主集权。这些是六国变法都做之事,真正让秦帝国摇身成为虎狼之国的,是背后体制背后的社会伦理——一个去私行,行公法的法家社会。

越是激烈的竞争,越是催发极端的体制。战国时代,是个激进血性的年代,杀伐不断,英雄叠出。纵如吴起、孙膑一类的军事奇才,也不能以一己之力定乾坤。雄主想要一统天下,非变革一国体制不可。在体制变革方面,商鞅走得最为深刻,也最为功用。此后,虽然六国在军事、外交上,有时能胜过秦国,但在长久国运气数方面,已远远落后。

从边陲之国,到虎狼之国,商鞅是如何做到的?

1、商鞅法家的三大政治原则

在构建法家社会关系之前,要先了解商鞅的政治哲学:铁律制人;举国体制;利出一孔。基于这三大哲学观点,商鞅的一切政治变革,都是理所应当,水到渠成。

铁律制人:是法家的道德律。在看待人与人关系方面,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银律),君子要忠恕仁义,甚至以德行感化众生(金律)。以仁义道德约束百姓,境界高远,但在战国时代,却十分不切实际。法家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仁义,从人性最恶的角度,来构建整个价值体系。君王不担心臣子不忠,而让他不得不忠;不怕万民作乱,而让其无法作乱。教化方面,选择暴力威慑而不是礼义教化,轻罪重罚,刑罚于将过。

举国体制:极端的竞争,需要极权体制。秦要争霸,那争霸必须成为举国目标。君王的理想,必须彻底贯彻在每一位国民之上。国民可能有他独有的理想:做个手艺人,演说家……但在秦国霸国梦之下,都被无情碾压。举国耕战,图强争霸,是国民不二的理想。六国之中,战争固然是常态,但能达到秦如此彻底的举国体制,或许只有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吧。

利出一孔:举国体制,能调动巨大的体制力量,但力量如果分散使用,也是徒劳无功。在这一点,商鞅极富有政治远见,把举国力量,集中在耕战二事上。正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对工商业极度打压,对儒生说客极尽驱赶,对诗书礼乐极数废弃,对农业和战争极端追求!

于是,造就了一个虎狼之国。

2、法家伦理是实践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商君书·赏刑》

(法家社会伦理关系)

商鞅法家的伦理实践,体现在如下五各方面。

于国:以一统六国为终极目标,举国耕战为基本国策。六国呢?有几国能做到举国体制,又能做到代有雄主,为霸业孜孜以求?

于君:王之所以成为王,不是因为仁义道德,而是君王依仗的地位权势。君王驾驭臣下,靠的是刑赏两大权柄。赏有功,诛有过。但仅做到执法贤明,还不够。春秋战国数不尽的子弑君,臣犯上。君王必须以极端的利益关系,来看待君臣、家庭关系。而法术势,就是其中的手段。

于臣:法家从来不幻想臣子会绝对效忠,它深刻地看到了臣子君王利益的不一致。臣子都有私心,只是君王把私欲控制住罢了。所以,秦国体制下,从来都是不遗余力重用人才,同时又不遗余力制衡权臣。

于民:秦国对待民众,是极为粗暴的驱使。秦国的目的,从来不是经世济民,而是王霸之业。为了提高百姓之间的行政效率,商鞅强行改变秦国风俗,让兄弟分家,增加生产;让乡邻连坐,相互监督。对于百姓而言,帝国只留有一个上升空间,就是军功爵。无功不封爵,帝国的社会等级,全然和战争关联了起来。

于法:法律方面,秦国是有名的严苛繁重。轻罪要重罚,不求公正平等,只是为了法律的震慑;有犯罪动机,纵然无罪也罚,那样就没人再敢作乱。乱世用重典,乱世中的严刑峻法,虽然无情,但却是极为功用实效。

于教:秦国教化,冷漠粗暴,一切以耕战为导向,道德仅仅成了点缀。商君书中,明确声明儒士、纵横家、商人等,是社会的蛀虫。如果他们在秦国得到重用,那百姓就会争先效仿,而不是从事辛苦的耕战。

由此可见,商鞅变革后的秦帝国,已然是一个极权主义的军国体制。深刻强大、强大得让人恐惧。

3、亢龙有悔:法家体制的崩塌

有多大的破坏,就得有多大的克制。在我们看到秦帝国强盛的时候,必须看到这个体制背后的巨大风险。法家思想,为了追求效率,让君臣关系、君民关系,走向了绝对的利益面。君王既然无义,臣子何必有情?这样的体制,犹如快速运转的机器,极富力量,也极难驾驭。但始皇不怕,他是千古雄主,大权独揽,刚毅明断。赵高纵然有私心,不敢乱为;陈胜、吴广就算那时起义,必然被迅速镇压;始皇时期,六国反抗势力不强烈吗?远比秦二世时还要凶猛:荆轲、高渐离刺杀,博浪沙袭击……始皇雄霸,能稳稳把控住动荡的时局。

在平和稳固的体制下,万历皇帝可以袋政三十年,帝国安稳如常。但对于秦而言,一个飞奔的法家社会,任何差池,都讲以百倍的后果呈现。秦孝公之后,秦惠王、秦昭襄王,秦始皇,个个雄才大略。持有国之利器,能不被利器所伤。再者,战争时期内部压迫矛盾可以转化为外部杀伐;然而,秦二世,已然太平世,而他太年轻,太庸弱,却急欲效仿秦始皇的功业。宠幸宦官、诛杀大臣、将士离心、不理朝政……他把庸主,演绎出了一流水准。帝国的急剧崩塌,变得不可逆转。

三、秦亡汉兴:儒法社会的重建

秦帝国的崩塌,百姓欢呼雀跃。刘邦入关后,约法三章,秦地百姓夹道欢呼,唯恐刘邦不做秦王。汉朝开国后,如何吸取秦国教训,重建社会,就成了汉代思想家萦绕于胸的宏大命题。

肉体和土地的征服,是容易的。但思想的征服,却异常艰难。

1、外儒内法的波折历程

(外儒内法的历程)

历史总是在正反合的波折中缓慢前进,竞争铸就了极端的法家社会,刘邦并非不知道法家社会在行政方面的巨大执行力,但对于久经战乱的百姓而言,休养生息才是最渴望的啊!汉朝开国初期,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奉行黄老哲学,无为而治。所谓的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息兵生聚,缓和吏治。对外和匈奴和亲,对内重用厚重长者治理乡民。道家追崇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希望摈弃仁义道德,回到返璞归真的社会。这样政治理念,虽然有些理想不切实际,但是在西汉初期,却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政治理念。

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

然而物极必反,经过六十余年的积累,百姓已从战乱中走出。汉帝国开始遇到新的危机,对内财富累积,贪腐滋生;对外匈奴强盛,大军压境。一代有为雄主汉武帝,于是奋然振兴,加强中央集权,连年作战,开疆拓土。名义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武帝一朝本质上就是法家社会的典范,只是相比秦而言,披上了一层儒家薄薄的外衣。司马迁评论其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可谓精辟。武帝一朝,重用武将、酷吏,儒生虽然在意识形态上渐渐占据主流,但依然没有实现儒家社会的政治理想。这样的非理性欲望,在王莽时期达到了巅峰。王莽被当世儒生寄予了重大的政治期望。在新朝,奉天法古,希望实现乌托邦式的儒家社会。他和秦国一样,走了极端。经历了此般大跃进式的跌宕,儒法两条横流开始真正融合。儒生开始研习法律,文吏开始研读经文,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深谙儒家思想的士人,不再仅仅是博士、学者,渐渐成为掌握政事的士大夫阶层。

2、儒家对社会伦理的重建

(儒家社会伦理关系)

儒家对法家社会的伦理关系进行了几乎全盘的否定。从法制转向德治,并由此重构了君臣、君民、家庭邻里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样的转变,是有社会背景的。商周从宗族社会走来,那个时期的君王、诸侯本是一家,君王诸侯各以嫡长子继承地位。宗法就是国法,君权就是父权。基于这样的血缘亲情产生的礼仪规范,和现在的法律有同样的效用。春秋战国,经济逐步发展,小家庭代替了宗族经济;同时,士卿士禄逐步瓦解,平民之人也能身居高位。在这样的礼崩乐坏大背景下,法家选择了对礼制的极端否定,事实证明,全然不顾礼仪亲情,对当时社会而言过于激进。与法家相对的儒家,并不愚蠢。他们知道全然复古,推行宗族式『亲亲』必然违逆潮流。士大夫和君王之间,根本没有血缘关系。如何建立臣子对君王的效忠?如何在理论上,承认君王地位的合法性?这成为汉代儒生孜孜以求的宏大命题。西汉鸿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东汉白虎观会议所成的《白虎通》,极为精妙地解答了如上两大问题。并借由三纲六纪,构建起的儒家伦理,实行千年。

何为三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君王之上,是天。君王作为天子,抚育万民。君王替天履行养育万民的义务,进而享有合理化的帝王权利。君臣关系,在这里,可以理解成一种拟化的父子关系。子随父,妻随夫之间的孝道,可以推演到臣随君。这在后人看来愚拙的推论,在当时,却奉为圭臬。汉帝国在百姓群臣中,大行孝道,唯孝是举。举荐到帝国中央的能人,必是谨遵三纲六纪之人。百姓之间,不再是督察检举的紧张,而是由来已久的亲情乡俗;君臣之间,不再是赤裸裸的利益,而是忠孝道德。可以说,此般变革,虽然降低了法制效率,却给帝国体制更大的适应性。

在治理民众方面,儒家并不是完全摒弃法制,而是德主刑辅。主要体现在春秋决狱。在处理案件方面,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借此提倡孝道,缓和社会矛盾。罪犯如果动机是好的,可以减轻罪行;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匿罪行;准许私人为父报仇……这些在法家看来,极其荒谬的决断,在那个时代,未必合理,却是合适的。

总结:汉承秦制,是沿袭了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但体制之下的社会伦理,君臣关系,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纯粹的法家社会,内部压迫,外部杀伐,有很强的行政和军事效率,但极难驾驭,且一定要有雄主在位。所以太平时代,最好缓和内部矛盾,降低帝国运转效率。所幸,汉朝完成了这样的转变。



补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战争研究、英雄人物和历史解析,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兴亡录

秦帝国虎狼兴盛全解 帝王书:秦灭六国韬略 - 兴亡录 - 知乎专栏

汉高祖一统天下解读 汉高祖韬略:楚汉争霸君王论 - 兴亡录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mo-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秦是非常典型的军国。“虎豹之秦”统一六国不是制度最优越,而是制度在战争状态下最优越,他是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组织能力把民力集中起来。统一之后,秦始皇没有改变军国体系,只是改变了目标。从把民力集中起来征服六国变成了把民力集中起来搞各种工程。适应战争的体系不一定能适应和平,实际上通常很不适应和平,这就是秦的问题。

战争状态下,秦消耗自己的民力发动战争,但战利品则来自于被征服者。和平状态下,秦消耗自己的民力各种折腾,而供养包括秦始皇在内的军国上层的“战利品”没有了,同样来自人民。情况变成战争结束了,负担却更重了的反差状态,这就造成民怨鼎沸。周分崩已久,六国的本国意识已经很强烈,作为亡国者他们对秦本身就仇视,六国王族很容易利用这些新仇旧恨坐等其变。秦始皇之后只要是庸主,秦就危险,何况二世连庸主都不够格。

再说汉,汉在短暂的战争后很聪明的采取了息民政策。文景对匈奴坚定不移装孙子是汉朝持久的关键,休养政策平息民怨用时间冲淡了六国国家意识培养了汉人意识,这个阶段没有出汉武帝是万幸。汉武帝虽然终于出了,还折腾了很多年,但是昭帝又回到了休养政策。一张一弛,汉朝始终处于不出格的状态。

另外,汉朝有个优势是取代了被六国深恨的秦和又被秦人深恨的项羽,扮演个业界良心七国灯塔的角色,雄踞道德制高点不容易拉仇恨。刘邦虽是楚人却不强调楚国(与其平民出身有关)对化解周时期诸侯本国影响力也开了个好头,如果是大楚沙文主义的项羽得了天下恐怕就久不了。




  

相关话题

  故宫是溥仪的家吗是他的财产吗 为什么国家有权利没收溥仪的家?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的不少将领都是抗日名将,经历过大型战役,为何在正面非游击战中也不敌中共的野战军? 
  为什么秦末抗秦义军能在各地迅速组织起大股军队,而晋末胡兵遍地走的时候,中原没有形成大批本土军队抵抗? 
  明朝和清朝漕帮对于海运的影响真的如网上所说的那样恶劣吗? 
  如何看待明粉有时候黑汉唐? 
  假设冷战没有打开“导弹”科技树,架空局势会与历史局势有何不同? 
  全球历史上有什么令人闻风色变的特务机构? 
  为什么说汉朝独以强亡? 
  什么是“蒙古十字军”? 
  古人吃野味更多,医疗水平更差,爆发大规模的疫情,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前一个讨论
在网络上认真的付出得不到别人的赞同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为何珠三角地区没有形成或繁荣一个文明?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