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前卫舰队是何时被引入主力舰交战的,又是以什么形式被取代的? 第1页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近现代标准的前卫战被引入主力舰交战的时代是19世纪末期,前无畏舰出现以前在1893年以后;而真正前卫舰队的出现从1908海峡舰队演习开始。前卫舰队消亡开始于1944后的新型航母编队,在1982年福克兰群岛战争中新型导弹驱护舰和核潜艇编队得到检验后彻底让位。


都是老生常谈

更早的价值上充任前卫舰队的存在肯定是有的,比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就已经有前锋舰队或者大量使用的搜索舰队的记载了,甚至小规模的掠袭窥伺舰队都可以在《奥德赛》里找。两次希波战争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海军也一直在试图压迫,比如柯林斯舰队为首的对方主要舰队,的活动空间,通过持续性保证主力交战的可能性进行压制。最终结果是半岛东岸的制海权和一系列对半岛的登陆战。修昔底德自己或许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具体海军含义究竟对当代人意味着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在那种掠袭,海盗,侦查战杂糅着的古典海战中,已经体现出“侦查,先导”的价值了但是说这个就没有意思了,我们要找真正为主力舰交战创造机会的,包含有严格定义的前卫舰队,出现的时间应该最早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近现代意义上的所谓前卫战,直接来自于费舍尔早年里低干舷铁甲舰抵进封锁战术的破产——缺乏足够巡洋舰的铁甲舰既不能够阻止敌军性价比高得多的小型舰队(鱼雷艇,比如)的集群突击,也不能在敌军突破离港以后进入大洋锁定追击。这个事和战列线没有关系:因为风帆时代,船只航行是和风息息相关的,巡洋舰队的活动,搜索远远没有上升到“前卫战”的等级。只有主力舰队无法拦截不被风力限制的敌军以后,活动于主力舰队之外的“cruise”的舰队,从殖民地军事存在才开始迅速上升到了舰队必须。传统巡洋舰战术的复苏以及所谓的“巡洋舰悖论”——巡洋舰同时保持侦查舰队和前卫舰队的核心,以及殖民地海外军事存在的两种职能,加强其中执行任何一个工作的巡洋舰的数量,则另一种必然被削弱——也在这一时期复苏。这里有一个著名问题就是:是否需要区分殖民地巡洋舰和前卫舰队巡洋舰——两者是否需要由技战术指标不同的舰艇设计来完成。当然,最终结果是肯定(不)(咳咳,否定)的。


正文开始。

1907年,德国海军开始认真考虑把驱逐舰队拉到主力舰交火的地域直接突击——在此之前,大型鱼雷艇和驱逐舰被认为应该错开主力舰交火的风口,单独编制,发起突击或者打散对方阵型,或者收人头(这个想法的直接提供者就是费舍尔老爹)——这一时期的RN虽然同样认为,主力舰和小型特化舰艇(战列舰和驱逐舰)是战斗编队的核心,但是坚信驱逐舰在主力舰交火的时候冲进来放疯狗对敌对友都是巨大的风险。

1908年,海峡舰队演习。演习指挥官嘛,当然是费舍尔老爹的亦敌亦友的老对头,贝拉斯福德爵士——演习的结果也很明确,“主力舰队在没有从属于自己的驱逐舰队的环境下不可能运作”,老爹下台后,1910年的北海演习,1911年的演习全部都支持这种说法,事实是:如果德军舰队驱逐舰进行决死突击,RN的驱逐舰队没有能力阻止对手重创战列线。海军部大惊失色(花容失色··· ···咳咳),本着“哥本哈根式的犯傻”,海军的第一想法是“冲到对面港口里把驱逐舰全都揍沉”(··· ···),当时因为11年英德矛盾正因为一系列海外冲突而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海务大臣认为战争迫在眉睫,他和首相解释了新一轮哥本哈根战役的想法后,Norman记录下了:嘴笨的海务大臣如何完全没有解释清楚具体技术细节,而吓坏了的首相由此得出他是个傻瓜(fool)的结论。于是,新海务大臣丘吉尔走马上任··· ···

大军棍丘吉尔和他背后的费舍尔老爹由此搞出来了一批极大地加强了RN快速舰队的东西,用组建强大的先导兵团,来堵住对手的快速兵团:快速战列舰(QE级),驱逐舰杀手(Destroyer Killer)(阿瑞托沙级)。费舍尔在任时期的战列巡洋舰队加上丘吉尔的QE级高速战列舰,大型现代化巡洋舰,大型驱逐舰——组成了RN历史上第一批前卫舰队。所有这些舰艇的第一要务都是强调速度,甚至设计速度都被DNC推到了极点:全新的前卫舰队一方面宣布抵近封锁战略复活的思路完全失败,另一方面则握紧了自己的全新任务

战斗侦查敌军位置(新式巡洋舰),驱散敌军侦查舰队(新式巡洋舰),阻止敌军驱逐舰队(新式巡洋舰,大型驱逐舰),迫使敌军主力与我交战(战列巡洋舰),并且战而胜之(战列巡洋舰,快速战列舰)

当然,外加一条大嘤祖传的独一无二的需求:殖民地巡航

一战中,尤其是“决战迟滞”问题出现以后,当一方舰队失去,或者本身没有战斗意志时如何强迫战斗发生(如果自己没有战斗意志,如何避免战斗发生),一步步推高了这些高速舰艇的价值。前卫舰队取得信息,前卫舰队取得战场优势,前卫舰队吸引敌人,前卫舰队阻止敌军可能的撤离——对于战列舰组成的主力舰队,实力太弱则在战斗中会蒙受惨重的代价,实力太强则战斗根本不会打响,在这种情况是,所谓“前卫战”也就升级到了“必须”的高度

不要认为战列巡洋舰和现代化的大型巡洋舰是分别完全基于殖民地战略和侦查巡洋舰,驱逐领舰的思路去设计的;战列巡洋舰也要和快速战列舰加入前卫战,而现代化侦查巡洋舰也同样有远程巡航能力。

这是所谓前卫战的第一批构造,“比敌军巡洋舰更好的巡洋舰,比敌军驱逐舰更好的驱逐舰,比敌军战巡更好的战巡”——1913/14年,C级开工,1916年,D级完成设计,之后是E级一路到霍金斯级;战巡则一路走到了声望级,到海军上将级胡德和杰里科提出构想但是最终没有在他的计划里完成的殖民地巡洋舰计划A(郡级)——杰里科和贝蒂这种战争亲历的指挥官更是现代化高速舰的强力支持者。


航母年代··· ···

之所以前卫舰队很难大规模编入轻型航母这一点,某种意义上是穷或者说性价比有限导致的。如果能给用航速和前卫舰队相仿的高速轻型航母替换掉炮舰的舰载机,那必然是极好的,最好再来几条核潜艇,梦里啥都有。但是这里的问题是:能达到军舰航速的高级CVL往往不划算去干这个工作。

老旧如剑鱼,什么都不要拆的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往死里飞也能飞一千四五千米,即便是在小的商船航母上加挂火箭助推器半空油箱,仍然是八百千米的航程,而H.M.S DoY上强大如type 273的大型水面舰艇雷达,预警距离也不会超过五十千米的距离,这两者之间是有数量级的差距的。

如果对数字没有感觉,那么马耳他到亚历山大的直线距离就是一千五百千米,何况太平洋,依靠舰队散开前卫舰队,雷达全开,是不可能进攻性索敌的,最多只是主力舰队的屏障。

如果专门有CVL去做侦查,那么当然好。但是··· ···IJN没钱,地中海没需求,只有USN能够让轻型航母专注于某些特定职能——但是是否需要部署在前卫舰队里是另一个问题了。如果强求侦查之外的制空战斗甚至直接打击,远离主队必然带来问题,这也是其他答案里说的很清楚的。本质上,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在前卫舰队里留下足够数量的侦察机是理论上绝对没有问题的,弱势舰队如果没有足够侦查力量,索敌都是问题;只是既然舰队已经弱势了,在分兵之后是否还有能力提供大机队打击发现的敌人呢?

不通过拆队,单独给前卫舰队建造一个航速20+最好能25+的轻型航母要求过高,时间财政上都做不到。

比如前一部分里一直在搞高速舰队的RN,本着当裤子的姿态疯狂节约巡洋舰补充screen:早在1913年海军就能够把前卫舰队推到主力舰队二百里外的距离了(by无线电),间战期间更是百般想办法搞小动作,比如美日准备打擦边球在条约里搞重火力的时候,RN在巡洋舰上安装了弹射器的底座但是没有增加水上飞机来坑吨位··· ···但是即便是这样,前卫舰队仍然搜索效率低下,地中海战役41年以前,在H舰队和地中海舰队下跟丢敌军的巡洋舰队不是一队两队了。

最终,这种侦查能力还是由单独的水上飞机母舰或者其他载机舰,远距离水上飞机活动;一方面巡洋舰的舰载机也可以提供,到1944年以前,大多数战斗也都是这样完成的。比如意大利海军一个重要的问题,缺乏航母和有效的海空配合,导致RAF始终可以定位他的舰队位置。配合RN家大业大的问题,基本上始终能在地中海保持一支合适的舰队,哪怕是损失惨重的42年马耳他护航,4航母带着大七也能咬牙吞下损失。但是这本质上是RM有先天残疾,所以地中海舰队才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同样的经验在太平洋就不成立。

在均衡海军的对抗中,这个事几乎是恶性循环:对手有经验的侦察机越来越多,我军舰队位置隐蔽性越来越差;反过来,如果我军制空始终劣势,就越来越难以突破敌军空中巡逻侦察到敌军舰队位置。


这里就有了一个矛盾点:一方面,大多数海军航空兵没有能力分散到前卫舰队里为主队提前展开,另一方面,前卫舰队的航空力量本身又不足。

马塔潘战役从27号中午1200,意大利舰队位置就被RAF确定,28号早上又被舰队航空兵发现,0745与北上的巡洋舰队遭遇,到1058才用战列舰迫使RN巡洋舰拉烟撤退喘了口气;到了1230英军主队发现锁定意大利舰队,航空兵袭击,命中主力舰,跟丢以后1600机队降落;1745 H.M.S 厌战载机再次定位发现意军··· ···这是航空兵的威力

整个过程意军的防空警戒的舰艇(2个驱逐舰队)和最关键的,飞机(德军航空兵,意大利空军从头到尾都没有拦截成功RAF侦察机)完全没有能力拦截侦察机,以至于入夜以后,主队用灯光巡洋舰队用雷达再次锁定援救佩拉的意军。

但是,对比上面回答答主提到的菲律宾17号则是,0330开始放侦察机,0550确认,然后本机就光荣了··· ···之后几十架飞机的批次眼都不眨就拦住,这就是前卫舰队航空兵的力量不足

这种问题甚至可以激化到为大舰队做前卫的先导,搜索舰队本身从猎人变成猎物。1939年,河口战役,第二巡洋舰队缺了一艘郡级就被斯佩打成狗,这甚至是对手没有舰队航空兵孤悬海外的情况下做到的。H.M.S Cumberland一条船大修就差点让H.M.S Exeter提前长眠,差点变成第二个克拉尔克。

这就是题主的第三个问题,前卫舰队是如何退出一线战术的,或者说,缺乏自持力的水面前卫舰队是如何退出的。说白了,这里有个问题是:侦查本质上还是让位给了侦察机和雷达,既然这一点已经存在,那么前卫舰队这个“侦查,前导舰队”本身就失去了价值,你给他增加轻型航母,也不过只是试图“把它变成一个迷你航母编队”。

实际上是:舰载机阻止敌军侦察机侦查,大机队远距离攻击——这一套系统——取代了“前卫舰队阻止敌军舰队侦查,主力舰队切入炮击(雷击)”这一套相对的系统。这就是为什么给前卫舰队增加先进的轻型航母不划算(廉价MAC航速十几节这种完全追不上军舰。),不增加他本身又失去了强有力的侦察能力——前卫舰队作为水面编队,已经不再比主力舰队直接进行空中侦察,更加合适了——他突破不了对方防空系统,突破了定位了,也和主力舰队之间有时间差。

再加上自身的脆弱性(核潜艇,请)

这种“主队+前卫舰队”的思路本身就要逐渐让位给“多功能航母编队+核潜艇”。航母能够保证战斗爆发(更远作战距离)是关键要素。


当代前卫舰队

很大程度上,提前打击敌军水面舰艇,保持海域存在,在主力舰前screen的这个任务,交给核潜艇了,而侦察交给了主队航母的侦察力量(雷达,载机,卫星,etc)

最开始我们提出的,前卫快速舰队在20世纪初期的全部职能都被分担了。

掩护不需要他,侦察不再需要他——虽然福克兰群岛战争里也存在独立于主队之外的独立活动的掩护水面舰艇,但是这已经和前卫舰队的理论完全不同了,更像是单纯的现代航母编队的延伸,掩护的导弹舰和航母之间的距离也短得多,并不是同类事物。

而且这种伪前卫舰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然本身RN仍然是兵力劣势(大不列颠以寡敌众)(并被打死),这个事本身并不丢人,但是反思还是要反思的。尤其是RN傻里傻气的主动权理论。伍德沃德少将在自己的回忆录《百日战争》里是这样描述的:“作战编队和谢菲尔德编队的布置··· ···尽管“Can well be reasoned”··· ···但是还是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我的任务有三个,消除阿根廷海空军的威胁,让我军登陆部队得以登陆,同时持续性地为陆军提供支援。这项任务必须在六月中旬之前完成,即便如此,我军仍需要在未来固守岛屿。”(保存兵力,英军自古第一需求)

“海军的信条是抓住主动权。如果你让对手被迫对你的行动做出反应,他搞不好一半的反应都要搞错(不,不要莽,他不会搞错,不会,不会!你看好望角,你看胡德,你看啊!);如果你让他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那么他可能大多数都不会犯错。我们必须主动行动,积极部署,压迫敌人。”(WW2意大利宣战第一天,地中海舰队离港巡航,海军部在《苏伊士以西,马耳他以东》里宣称这就是“主动权”,某种意义上前卫战也是RN为了抓住主动迫使敌军战斗的一种“主动权”思路)

“但是,反过来,防御时,这种(鲁莽的)行动也同样可以对我们造成损失。”

当然,认错是不可能认错的,海军什么时候认错过,于是他继续写:

“损失H.M.S 谢菲尔德没什么,不要沉溺于失败再损失另外两条船。”(划掉,不,他吸取了教训)

咳咳,USN要更早完善他们的航母编队,与其前推一部分所谓前卫,不如更加灵活的进行布置。到了82年,即便是RN也不再留下独立的水面编队在主力舰队前导过于靠前的位置活动以后,英美海军里的前卫舰队也就正式完成了从近现代前卫舰队的新“演变”了——一种更加灵活机动,主队和前卫编队定位更加模糊的全新尝试。




  

相关话题

  旧日本帝国海军输送船团的命名规则是怎样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换一名指挥官结果会如何? 
  抗日战争中真实的伪军是什么样的? 
  用导弹送快递可行吗? 
  相比中国其他军阀割据时期,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确实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是只是被后人过度艺术化渲染? 
  为何自行车发明以来未大规模应用于军事? 
  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能否抵御自家核潜艇发射的核弹? 
  如果《战狼》和《红海行动》的主人公出现在同一故事中,会发生什么? 
  如何评价淞沪会战? 
  二战时期有哪些让人惊叹的神操作? 

前一个讨论
请问89式装甲输送车(89装输)是存在什么问题吗?为何这些年还有大量的63装输存在?
下一个讨论
俄罗斯军队在叙利亚战争中的表现如何?





© 2024-06-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