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微塑料有可能毁灭人类毁灭地球吗? 第1页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微塑料不可能给人类或地球造成什么值得一提的损害。

2018~2019年,多项互相独立的科学研究未发现“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的微塑料”对人有任何直接危害。过去数年间,在实验室里对鱼类等造成危害的实验往往出动了巨量的微塑料,还不如“塑料袋噎死海洋生物”之类来得直观。

  • 一些研究提出“高剂量”的聚苯乙烯微塑料能抑制鲈鱼的孵化和生长、妨碍牡蛎繁殖和后代健康、损害鱼类肝脏之类。这些效应从未在人身上发现。
  • 当然,人的呼吸系统吸入细小的微塑料粉尘时,如果颗粒大小合适,有概率和其它颗粒物一样造成细胞毒性、超敏反应乃至急性溶血,那和它是不是塑料并无关系,玻璃粉尘更擅长干这个事。

所以,有人改吹间接危害:

微塑料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就比较大,可能吸附大量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2015~2016年研究认为主要是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乃至细菌·病毒,然后被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摄食,随食物链传递到更高的营养级。

可是呢,人类的平均营养级只有2.21。支撑着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物种们的营养级也都是很低的。包括人类在内,低营养级生物摄入体内的微塑料会很快被排出。少许沉积在身体里的也不构成什么问题,连慢性炎症都没有。

  • 联合国粮农组织2017年调查发现,啮齿类和狗不会吸收直径超过150微米的微塑料,人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级塑料颗粒有90%以上不会被吸收,可以经粪便自然排出。
  • 人能吸收的部分目前也没有发现任何危害。当然,这不代表没有危害,但你可以预期这危害相关的破坏容易被人体自然修复,或是需要不切实际的漫长时间来积累。

关注“高营养级的动物被吸附的物质毒害”的话,你觉得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是谁排放的呢

至于“吸附细菌·病毒”,那么多海洋生物成天在“满身共生微生物、有锐利二氧化硅部件能造成损伤并诱发感染”的海绵身边打转,你这点玩意真的值得考虑么。

于是,到了2020年,你可以看到讨论“微塑料颗粒被普遍认知为对人的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但一些类型的微塑料可能是潜在的过敏原”的论文[1]

要比过敏,什么大葱、豆类、花生、牛奶、小麦都可以笑摸微塑料狗头:对我们过敏的人类可多了。


某些“新闻媒体”对“充满”和“毁灭”这类词语的定义跟一般人是不太一样的,你可以少看这类垃圾信息。

  • “毁灭人类”指杀光所有人的话,微塑料不过是少许破碎的有机垃圾,你指望它们能做到什么呢。
  • “毁灭地球”指克服地球的重力结合能来将地球粉碎的话,你期待微塑料靠什么样的物理原理去毁灭地球呢。

微塑料一词并无精确定义,通常用来表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2],包括合成纺织纤维的碎屑、某些去角质化妆品的添加剂(在许多国家已经被禁用)、某些牙膏磨料、一部分工业磨料或喷砂介质、大块塑料分解出的碎片等。

  • 塑料在水中和土壤里可以通过热化学作用、光氧化作用、臭氧诱导的各种化学作用等逐步分解出小碎片,也有一部分微生物可以分解塑料。
  • “大块塑料”可以是垃圾填埋场里的塑料制品、塑料加工·生产·运输过程中无意间掉落的部分、合成橡胶汽车轮胎、农用薄膜、塑料制成的道路标记、渔业和水产养殖活动中磨损或废弃的渔具、船舶涂料、船舶和海上作业平台的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等各式各样的东西。

国际上一般认为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微塑料排放国。2016年的一项研究估计,中国大陆的所有污水处理厂合计每年约向环境排放一百来吨塑料微珠、六七百吨化学纤维碎片,中国大陆的所有汽车轮胎合计每年产生七八十万吨合成橡胶粉尘。

那么,你觉得这玩意每年的全球总产量能有多少呢。

化妆品与牙膏使用的塑料微珠可以被许多天然物质代替,例如海盐、粉碎后的椰子壳·燕麦·杏仁。过滤等3级处理可以从饮用水或废水中去除大部分微塑料。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4464-9
  2. ^ 一些国家采用的定义更是“直径在0.2毫米到2毫米之间的塑料颗粒”“直径0.1毫米到3毫米之间的塑料颗粒”这样零碎的数字。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最近就在搞微塑料的毒理学。

行业所限,我不能说微塑料完全没有危害,但是要说毁灭人类毁灭地球,还早了点。

目前我和我的实验室同学所观察到的结果是,海洋动物会把微塑料当做食物吃进去,从而阻塞消化道。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破损引发感染,也有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更小的纳米级的微塑料可能会穿过消化道,引发组织炎症。大概就这些啦。有一些更复杂的效应,都是建立在超高浓度的微塑料暴露上,结论仅具备学术意义。

微塑料和其他形式的污染物不同,这东西是实物颗粒,摄入和排出都直接明了。不像可溶以溶液胶体等形式存在于水中的污染物。吃下去,效应开始,排出去,效应结束。所以“微塑料的长期暴露”这个定义都是应该有别于其他污染物的。但是目前学界还都是用传统污染物的思路去做微塑料。




  

相关话题

  5 月 22 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病逝,你对他有哪些记忆? 
  美国当年 250 亿美元就能登月,现在为什么不能登月了? 
  心理学学科内部怎么评价弗洛伊德的理论? 
  进化论为什么受到主流科学界的承认?进化论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心脏会患癌吗? 
  如何评价科学家「又」发现金属氢? 
  在家中将95%的医用酒精稀释为75%的酒精(没有烧杯和量筒)如何操作? 
  「元素周期表」究竟是化学的还是物理的?为什么不叫「物理元素周期表」? 
  普通学生家庭一般没有背景学医有出路吗? 
  刚学化学时有什么作死的行为?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白岩松关于房价言论?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富兰克林罗斯福?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