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Nature 新研究表明即便是轻症病例,新冠也可致大脑萎缩、记忆丧失,对此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1页

     

user avatar   neural_reductionism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自虎扑,作者ID为 风之原色 ,原链接是 为什么长辈更容易对疫情恐慌? - 虎扑社区

注意不是我写的,因为写得太好了,基本上涵盖了我想说的,直接复制过来,原作者如果需要删除可以联系我。

*****正文*****

这篇文章的宝贵之处在于它的资料很难得。英国的一个生物资料库隔段时间收集受试者的大

脑MRI影像,其中有401个人得过新冠,于是科学家们对比了这些病人感染新冠前后的MRI。

这篇文章的预印本其实2021年6月就发出来了,那时科学界就有很多讨论。疫情之下,和新冠有关的重要文章很快就能在顶级期刊上发出来,而这篇文章经过十个月难产才发出来,本身可能说明同行评审过程不太顺利。

文章的设计是“假设引导下的研究”,即根据“嗅觉失灵影响大脑”这个科学假设去观察特定部位,文章发现新冠病人得病后在和嗅觉有关的部位有些改变。

先提醒几点:

1,研究的是这些人:
- 研究对象都是51-81岁,97%白人。
- 研究的是早期病毒,主要是阿尔法株,不是现在流行的奥密克戎。
- 研究的结论是新冠病毒引起嗅觉丧失,也引起大脑嗅觉区域改变,但现在奥密克戎引起的嗅觉症状减少很多。
- 病人多在2020年10月-2021年1月之间被诊断新冠的,他们几乎都没打疫苗……

总之,当时研究的对象和咱们今天的情况已经大不同了,咱们不必有强烈的代入感。

2,作者指出他们只是观察到大脑里的一些改变,“但并不知道这些改变是部分可逆的还是长期的”。作者也指出他们做的是一个观察性研究,发现新冠和大脑改变有相关性,并不能证明是因果关系。

3,作者和美国医科院院士Eric Topol博士都指出,现在的研究发现有些病人有脑雾的后遗症,那个影响的是大脑的白质,不是这篇文章提到的灰质,所以这篇论文反映的不是新冠脑部后遗症。

另外,英国有个“科学媒体中心”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就是每当有什么引起关注的论文/防疫政策出现,他们就组织科学家来讨论一下。

这里着重写一下科学家,尤其是新冠研究专家,对这个研究的两点质疑。

1,文章的发现和现在的科研结果不吻合。

疫情早期,科学界以为新冠嗅觉丧失是病毒通过嗅觉神经进入了大脑。但是,后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失去嗅觉的根源不在大脑里,而是在鼻子里,是一种支持细胞受损。

而这篇文章分析的是有关嗅觉的大脑灰质减少,一名专家指出研究对象错了:“这么做基本上使这项研究的目的失效了。”

而且,文章说感染后某些部位大脑灰质减少了,其实只有很小的改变,看图,最多也不到2%,而且主要是70岁以上老人。平时平时咱们大脑的灰质每年也会失去0.2%(中年人)到0.3%(老年人)。

2,大脑的改变可能只是反映了用进废退,而不是病毒影响。

我们的大脑非常有弹性,当感染新冠后嗅觉丧失,有关的大脑皮层用得少,灰质就会暂时减少。

比如,在慢性鼻炎伴随嗅觉丧失的研究中,也发现在大脑的好几个地方有灰质减少。

还有一个好玩的例子。以前伦敦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个紧俏的铁饭碗,司机们要背下伦敦上万条街道的名字才有可能通过执照考试。科学家发现,那些积极备考司机的大脑里,负责空间记忆的海马部位在影像上变大了,而且改变更明显。所以,大脑和我们的肌肉一样,你锻炼它,它就粗大。

所以灰质减少有可能是病后一段时间闻不到的后果,而不是病毒导致灰质减少。

最后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资料来源很独特可贵。但研究本身是个纵向观察性研究,不排除受某些参数的影响。文章发现的区别很小,需要其他研究来进一步核实这个发现。

(另外,上次传得很厉害的“新冠病毒在人体里可以呆238天”的美国NIH的研究到现在也没能发表,也是老大难的样子。)

(科学家对这篇论文的讨论及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Eric Topol博士在英国《卫报》对这篇论文的分析都在留言里)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待这个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

大脑(灰质)容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你的一生中,它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有生物学基础的人知道大脑皮层的灰质,主要结构为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突触连点之一)。

很多人认为神经元寿命长且不可再生,便认为人的大脑灰质容量也是不成不变的。

但实际并非如此。

当你在母胎内14周时(3~4个月)才是神经元数量的巅峰,从22周(6~7个月)开始就已经逐渐较少。

也就是说,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神经元总数就在不可逆的开始减少。

首先问一个问题,婴儿出生时拥有此生最多的神经元,然后神经元开始逐渐减少,但为什么他们的脑容量却能不断增加,且灰质逐渐增多?

其实大脑的发育,受到的最直接影响是突触连接的发展。

从你出生的刹那,光进入你的眼睛,声音进入你的耳朵,空气进入你的鼻子、奶水滑过你的舌尖,以及妈妈在你皮肤上的抚摸,无数的感觉转化成神经电信号,到达你的大脑,促使你的神经元疯狂地产生新的突触链接。

仅仅每一秒钟,你的大脑便可以产生上百万个突触连接。

这些突触连接的增加,也令大脑迅速膨大。

刚出生的时候,你的脑容量只有350g,一岁便达到950g,2岁达到1100g,3岁便有了1260g,达到成年人的90%。

这些突触连接大约在2~3岁的时候会达到巅峰,但紧接着这些神经连接就会开始发生修剪。

从4岁开始突触连接就会明显减少,孩童也会逐渐从活泼好动,“不受控制”的状态,逐渐变得稳定下来,形成越来越稳定的人格。

既然突触连接的多少会影响脑容量,那为什么从4岁开始,儿童的脑容量依旧在不断增长?

这是因为大脑不仅存在神经元,还存在10倍于神经元的神经胶质细胞, 它们主要给大脑提供支撑、营养、能量、修复等作用。

虽然从3岁开始突触连接不再增加,但却在不断的强化整合,加强链接,提升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

例如,当你在不断学习自行车的过程中,大脑就会剪除无关的链接,然后强化相关的链接,从而让你骑自行车的能力越来越熟练。为了支撑这些脑区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神经胶质细胞也会变得越来越发达。而灰质中存在大量的星形胶质细胞,它们随着脑功能的增强而越来越发达。

所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就会发现运动能力更强的你,大脑灰质会有所增加。

早就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可增加大脑的灰质:

其实大,脑灰质增加的秘密,在于一个关键词:

学习。

神经连接是什么?其实就是人类的大脑学习网络。

这个网络越发达,我们大脑也就越发达。因为,神经连接具有可塑性的,所以你不断强化学习,相关的脑区就越发达。你长期不学习,除了核心记忆,其他部分则可能会被逐渐剪除。

其实,人工智能恰恰模仿的是人类大脑的学习模式。

当人类6岁时,大脑的脑容量其实就已经达到了成年的95%。进入青春期之前,你的大脑灰质会达到最大。进入青春期之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或许你已经想到了。

一进入青春期之后,你的大脑灰质就会开始迅速减少,每年能减少1%,一直持续到20出头。

青春期具有明显的突触修剪过程,这一次同样会剪除童年时期快速增加的“过多”神经连接,这是大脑成熟蜕变的过程。

于是你会发现,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青春期被逐渐剥夺了,甚至部分人经历青春期之后,人格也会发生一个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你的前额叶是最后成熟的一个脑区,所以青春期的你中二、冲动,性情反复无常。

当然,此时你的神经纤维变得更加的强壮,所以你的大脑白质却在增加。

22岁是大多数人的脑力巅峰,随后的确会维持一段相对稳定的阶段,这个阶段,你的大脑结构和状态都不会有多少变化,但这个状态往往只能持续5年左右。

大约从27岁开始,你的大脑就会开始持续而缓慢的衰退。

随着年龄增长,衰退得更加明显,它会持续到你的死亡的那一天。

谢谢耐心看完前文那么长铺垫的你,接下来谈谈新冠令大脑萎缩的这项研究。

如果你看明白了前面所科普的内容,现在你其实很容易想明白。

新冠令大脑萎缩研究,的确不是什么新内容,在两年前就已经有相关的了。

而这一次牛津大学选用的调查对象,其实很有意思,选用的是51~81岁的中老年人。

这些中老年人,哪怕不被感染新冠,大脑同样在不断萎缩。当然,研究者对比的就是大脑自然萎缩,以及新冠影响下的萎缩。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401名参与者的大脑灰质的确有明显的损失:

在正常的中老年人中,大脑灰质每年损失会0.2%~0.3%,而新冠在三年内导致额外损失的灰质则在0.2%~2%。

从曲线我们可以看出,新冠对大脑萎缩的影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的。

76岁的灰质萎缩十分明显,而对于56岁年龄的来说,3年时间增加的萎缩仅仅只有0.2%,相当于正常一年的萎缩量。

那么,更低年龄的会是如何的呢?

研究者根本就没有拿年轻人的数据来研究。个人认为,按走势来看,或许年轻人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新冠直接导致大脑的萎缩,而是它加快了大脑萎缩,让大脑老得更快了。研究者也声称,新冠让大脑衰老了1~10岁。

其实,研究者真正担心的是,这些老人大脑功能衰退之后,是否还能再恢复。

在正常的大脑中,因为某些原因,大脑萎缩后可以通过神经可塑性来恢复。

新冠影响的是嗅觉和记忆功能区,它是有可能恢复的,但对于已经衰老的中老年人来说,则可能会有诸多的困难。

这就好比,你长期不骑自行车,相关功能区会萎缩,但通过训练之后,功能区又会再次恢复。但如果你已经年龄很大,那么这个脑区永远不会恢复到巅峰状态。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你现在56岁,新冠让你的大脑萎缩到了58岁的状态。因为你的大脑已经足够衰老了,所以大脑要再恢复到56岁的状态,假设理论上需要用4年的时间。但实际真的到4年后,你已经60岁了,大脑再“恢复”也是60岁的状态,永远回不到56岁的状态了。

所以说,对于中年老年人来说,新冠造成的萎缩,的确可能是无法再“恢复”的,因为你的大脑可能永远无法再恢复到你感染之前的状态。

个人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则完全不同。

例如,30岁的年轻人,假设新冠令他的大脑萎缩到了40岁的状态,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年,他的大脑可能恢复到32岁的状态,那么新冠对他大脑造成的萎缩,我们则可能认为可逆的。

为什么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不选用年轻人?

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1、这次研究者所用的英国生物银行的数据库,中老年人的相关数据是从2006年开始创建的,当时的实验对象的年龄是40~69岁。所以今年,他们的最低年龄就已经是56岁了。

所以,相关研究者要使用这些人的数据,自然只能是中老年人的。

2、作为英国庞大的生物样本库,个人认为不应该没有年轻人的数据,如果研究者想要做年轻人的对比研究,应该也是能够调出数据的。但其实,如果年轻人真的是可逆的话,做相关的研究,看起来自然就没啥研究价值。即便写出论文,可能也上不了《自然》了。(PS:关于这一点,是个人的推测,并没有事实依据。)

其实,关于大脑萎缩,可以水的论文方向太多了。

例如,你喝酒大脑会萎缩,你长期看电视大脑会萎缩,你沉迷傻瓜式游戏大脑会萎缩,你长期不运动大脑会萎缩……

其实,受到环境和学习的综合影响,你的大脑在不同阶段,灰质本身就是不同的。

在绝大多数的研究中,年轻人的大脑萎缩基本都是能恢复的(泛指,并不单纯指本次研究)。当然,有些不良媒体转载这些研究的时候,仅仅夸大大脑的萎缩,根本不提神经的可塑性。

当然,还有以偏概全的类型,例如玩不费脑子的游戏,大脑灰质的确可能减少,但如果你是玩益智策略类型的游戏,大脑灰质反而可能增加。但某些媒体甚至是官方媒体,出于某些目的的宣传,然后就宣传成所有游戏都会令大脑萎缩。

总的来说,我们的大脑就和一台机器没有什么两样,一开始机器自然是越用越顺手,但你长期不用就会生锈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你再加点油,机器自然又能运转得很好,但很难再比得上从前。当然,即便你一直维护得很好,最终还是会不可避免的老化和损坏。但只要你维护得好,总比别人使用的年限更长。

总之,个人认为,对于本次研究,如果你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确可能需要有所担心。

如果你是年轻人,可能你更需要关心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父母等长辈。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痛经就是感冒病毒反复感染造成的,不服来辩。


user avatar   ling-yi-shan-chuang-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脑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的,

虽然人脑有一定的可塑性,但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健康水平,就不一定了。

还有一点,大脑一般有免疫豁免权。

而新冠病毒早已证明可以穿透血脑屏障,所以,是不是有新冠病毒能逃过免疫系统,潜伏在大脑,能造成复发,也都还不好说。

大家可以去看看巴西圣保罗大学最近的新冠潜伏于患者的睾丸的研究,

和岩崎明子有关抗体ADE的研究

有人说自然杂志是自媒体,

如果真是,我还真想买一个让人发论文玩


user avatar   john-49-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抽烟、酗酒、抑郁症、雾霾都可以找到大量影响智力、记忆力的研究与报告。


user avatar   liu-tiany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新冠病毒会对大脑产生损伤的说法2020年春天就有,只是那时候大家都忙着救命,还没有心力去做系统研究,也没有牛津这么刚好的数据库。

2020年6月的时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就有一篇挺短的通讯文章(投稿于4月),是一堆法国的前线医生写的,总结了他们临床看到的病人的神经系统症状。[1]文章特别短,总共就总结了58个人的临床表现。58 名患者中的 8 名(14%)在入住 ICU 时(治疗前)和 39 名患者(67%)在停用镇静剂和神经肌肉阻滞剂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异常躁动、精神混乱和谵妄。他们后续给58名患者中的13位做了脑部磁共振成像(MRI),因为即便呼吸系统症状缓解之后,神经系统症状一直不见好转。初步结果发现,13人中8人脑软膜间隙扩大(其中1人出现急性脑膜炎),2人有单次急性缺血性中风,能从MRI影像中分辨出来。但因为数据太少时间太短,他们也解释说很难说是新冠病毒造成的。

不过,就在他们说着时间太短数据太少的时候,也有人差不多在同时期已经发表了一篇总结性文章在《神经科学杂志》上,称25%的新冠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2]但我要吐槽一下这篇总结性文章就总结了两个研究...

牛津大学刚在《自然》上发表的这篇文章[3]所用的是他们UK Biobank(牛津大学旗下一个大数据研究中心)的造影研究数据。团队在2020年之前已经做了上千个被试的脑部磁共振成像,本来2020要做跟踪成像的,结果疫情来了,就变成得,干脆研究一下新冠对大脑会不会有影响吧。我看到文章里的跟踪时间到2021年5月31日,那会儿Delta变种还没出,所以这批被试中401个罹患过新冠的应该是alpha、beta、或者gamma(听到这些名称是不是觉得很遥远)。研究员们最核心的发现是,即便去掉15个病的比较严重要住院的病人,对比没有患病的384人,感染过新冠的人:

  1. 眶额皮质和海马旁回的灰质厚度和组织对比度减少;--> 控制情绪和记忆的区域的脑细胞减少
  2. 与初级嗅觉皮层功能相关的区域的组织损伤;--> 损害控制嗅觉的脑区
  3. 大脑萎缩,脑脊髓液比例增多。

文章也有解释说因为新冠一个症状是嗅觉缺失,那因为一段时间没有嗅觉信息摄入可能会导致对应脑区退化,但也可能是新冠通过嗅觉通路传播到体内的标志,或者是神经炎症影响大脑,未可定论。

如果说未来对此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我在大家评论基础之上又补充了几条:

1. 更长期的追踪研究。因为后测的平均时间是诊断后141天,五个月还不到,真的不算长。我们的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新冠之后康复者重新投入工作、生活,每天和生活斗智斗勇斗脑,大脑是否会比患病五个月后有所恢复犹未可知。

2. 病毒不同变种影响。文章里没说患病者感染了什么变种,但根据收数据时间推算,应该是alpha beta为主。现在omicron轻症居多,也大多是上呼吸道感染,不知道会不会和之前的变种对人的长远影响不同。

3. 病毒以外其他社会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这场全球疫情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病毒本身还是这些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哪个影响更大?这可能很难有结论,而且因人而异。我试过21天酒店隔离,到最后那几天我也觉得自己整个人变得懒洋洋的,什么都不想做,脑子也变慢了。

最后,现在所有关于新冠病毒长远影响的研究还都在早期,而且研究发现也只能告诉我们某个人群的均值。这事儿知道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我想还是做好防护,也保持心态平和放松,因为紧张焦虑也损脑呀。

参考

  1. ^Helms, J., Kremer, S., Merdji, H., Clere-Jehl, R., Schenck, M., Kummerlen, C., ... & Meziani, F. (2020). Neurologic features in severe SARS-CoV-2 infec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2(23), 2268-2270.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008597
  2. ^Asadi-Pooya, A. A., & Simani, L. (2020).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nifestations of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413, 116832. https://www.jns-journal.com/article/S0022-510X(20)30168-4/fulltext#secst0045
  3. ^Douaud, G., Lee, S., Alfaro-Almagro, F. et al. 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ank. Nature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569-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69-5_reference.pdf

user avatar   dao-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冠造成大脑萎缩?主要是针对的嗅觉和认知部分,是否能康复还未知】

牛津大学的研究说了什么呢?首先声明这是一篇预印本论文,结论仅供参考。[1]

他们调查785名英国生物样本库参与者(年龄51-81岁)的大脑变化,一共扫描两次。在这两次期间401人感染了新冠,其中15人住院;另外384例没有感染作为对照组。

他们发现的结果是:

(1)眶额皮质和海马旁回的灰质厚度和组织对比更大的减少,这些区域和气味有关。

(2)与初级嗅觉皮质功能连接的区域的组织损伤标记更大的变化,

(3)整体大脑大小更大的减少,与未感染的参与者相比,这些影响的变化范围从 0.2% 到 2% 不等,这一部分主要是与认知有关的小脑结构。

(4)受感染的参与者在这两个时间点之间也表现出平均更大的认知衰退,认知功能包括记忆、语言、推理。

(5)他们执行复杂任务的心理能力也表现出更大的下降,这种心理恶化部分与这些大脑异常有关。

这就是所谓的萎缩——即体积变小。

这些改变有以下特点:

(1)所有这些负面影响在年龄较大时更为显著;

(2)研究中患者以轻度为主;

(3)他们对比了其他肺炎,发现这是新冠肺炎特有的。

并且排除15例住院患者后,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影像和认知改变。作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1)因为感染期间嗅觉退化导致用进废退;

(2)出现了神经炎症

(3)有可能是疾病通过嗅觉途径传播导致的。

但是目前并不知道这些改变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可以确定的是不是人人都有,但具体比例这个研究没看见。

虽然现在的研究显示,大多数新冠后遗症会在1年内康复,但由于新冠感染人数众多,积累下来的患者也有不少了,哪怕是罕见病我们都应该关注与重视,对于正在被病痛折磨的他们,更应该施以援手。无论是夸大加剧他们和大众恐慌,还是忽视导致他们的诉求得不到响应,这都是不可取的。

参考

  1.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69-5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几天写过这篇文章,我觉得重要启示还是在于:不要轻言躺平

经常看到各种说法,什么大号流感啊,xx已经彻底放开了。反正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就是我们最蠢,非要不断的严防死守。

别的不说,看看我们的香港放开后是什么鬼样子,医疗体系几近崩溃,因为新冠死亡病例剧增,至少说明,当前的新冠病毒,还没有变轻到无视的地步。

而事实上,更为麻烦的是后遗症问题。

我们容易接受看得到的病痛,但是对于身体受到的潜在影响,比如体能下降到亚健康,罹患各种疾病风险增加等因素,却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然而这些因素,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必须考虑的。

所以从新冠一出现,大家就开始关注新冠带来的后遗症问题了。

这篇文章是顶级科学期刊Nature以加速预览的方式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和大脑损伤的研究。

这是既之前关于新冠后遗症一系列研究后的又一篇重磅研究,也揭示了新冠带来的潜在危害。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用简单的传染率和致死率来衡量一个传染病,甚至称新冠未“大号流感”,其实这样的评价多少有些不足,因为很多传染病,不只是有传染和致死这两种,更多是中间状态,就是人还没死,但是留下了后遗症。

比如典型的就是脊髓灰质炎,也就是曾经一度肆虐的小儿麻痹症,这东西感染后会给患者造成身体发育上的严重后果,造成残疾。

此外,不少疾病还会带来一些看起来总体健康的损失,比如一些疾病会诱发相关疾病并缩短其生存期等。

关于新冠病毒后遗症的研究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前期观察到了比如嗅觉衰退、记忆力下降、生殖系统损伤等问题,而这次这篇文章是研究的新冠对大脑的损伤。

来自牛津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选择了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的人群进行了研究。

一共纳入了785例,这些人都进行过2次大脑成像,平均间隔大概是141天左右。

其中,有401例在两次扫描期间感染了新冠,于是就形成了401vs384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接下来,对他们的大脑成像进行比较,发现感染新冠后,大脑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大家直接看图,蓝色线表示的是对照,橙色线表示的是新冠患者。

里面比较的内容包括左海马旁回、左眶额叶皮层、梨状皮层和嗅觉皮层等四个方面,相比于对照,新冠患者的这些内容都表现出了纵向差异。

此外,在大脑灰质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大脑灰质就是我们常说的皮层部分,是我们思考和反应的核心部位。

因此有不少人感染新冠后出现了认知能力下降的情形。

这一点也在这个测试中得到了体现。

上面这些研究,也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患者的表现。

比如有的人认知能力下降,这是和灰质厚度下降可能有关,有的人嗅觉受损,这也是明显体现在了嗅觉相关区域受损。

总体上,研究认为,感染新冠后,会导致大脑受到这些影响:

1、左眶额叶皮层和左海马旁回更大的皮层厚度下降

2、嗅觉皮层部分受损

3,总体大脑体积下降更快。

左海马旁回、左眶额叶皮层、梨状皮层和嗅觉皮层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到,其实新冠的危害还是不小,我们依然要认真对待。

当前要坚持“动态清零”防控策略,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


ref.

Douaud, G., Lee, S., Alfaro-Almagro, F.et al.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ank.Nature(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


user avatar   xian-ge-xian-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小学校长,基层领导,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尚且不能维护自己和同事的合法权益。更普通的老百姓怎么办呢?

在这个别人打你你只要还手就算“互殴”的时代,其实在变相鼓励这种地痞流氓的滋生。

张三跟你寻衅滋事,你不还手就挨张三欺负。张三大不了进去几个月出来接着陪你玩,反正他烂肉一坨没什么在乎的。

你就不一样了,有头有脸有工作有孩子,你跟张三耗的起么?你不还手挨他欺负,你还手你跟着一起进去,前途人生跌落到张三一样的水平。什么?你要依法办事把他绳之以法?人家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要帮你接孩子,顺便在电话里感叹一句嫂子真漂亮。

扫黑除恶,除了要把那些人渣全装进去。更重要的是隔绝黑恶势力生长的土壤。

我们需要各种法律条文,来明确公民的权利。

让公民遇见这种人的时候,不用怕什么,也不用顾虑什么。

板锹拍他丫的!


user avatar   filik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相关话题

  人类如何从疫情造成的影响中恢复? 
  如何看待广药董事长宣布:喝王老吉可延长10%的寿命? 
  如果一份饭菜每隔几小时就加热一次,永不停息,它能永远不馊吗? 
  武汉肺炎谣言被拘的8个人被释放了吗? 
  为什么中学生竞赛大都是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竞赛很少? 
  如何看待巴西玛瑙斯的新冠疫情失控,是否宣告群体免疫最终会失败? 
  如何科学地论证科学的正确性? 
  新手爸妈应该如何照顾新生儿,有哪些注意事项是很重要却容易被忽略的? 
  人类的肛门是如何分辨屁和食物残渣并单独排放气体? 
  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后,药店口罩涨价算不算发国难财? 

前一个讨论
奥密克戎会影响人体的嗅觉和味觉吗?
下一个讨论
首个基础胰岛素联合 GLP- 1 降糖药登陆中国,这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哪些帮助?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