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上海哮喘离世老人家属发声,称调查报告和实际内容还有不符,希望每个病人都能得到救助,事件后续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yang-ze-wen-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事怎么说呢,真的是世事无常,无论是因为哮喘去世的患者,还是因为此事无辜受罚的医生都是不幸的。

如果说非要受罚的话,那么卫生行政部门应该首先受处分,院前急救医疗资源的不充足,是造成这场悲剧的最直接的原因。

如果我是受处罚的那位医生的话,我可能会借用《神雕侠侣》里的一段话来解释吧:

“孙婆婆,虽然今天是贫道失手打死了你,也是你命中注定有此一劫,这一劫偏偏落到贫道身上,孙婆婆你安息吧”。


user avatar   karanokyouk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猜,把焦点放在借不借除颤仪上面,本身就是个转移视线的方法

哮喘病人刚发病的时候并不是立马气道堵死的,是多多少少能呼吸一些空气的,再加上哮喘病人一般都备有beta2作为应急药物,就算因为长时间用药耐受了、多多少少这个药也还是会起一点作用(血氧只是会一点一点下降)——因此、对于哮喘、急救医生其实是有时间的,并不会像心梗那样分分钟要人命

所以这个患者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是延误了治疗、而不是什么AED(更何况急救车里面的也不是AED)

假如患者能尽快用上机械通气、那屁事没有,根本轮不到AED出场;而假如没有任何能纠正低血氧的手段,那AED只不过是在徒增患者的痛苦罢了,就算借给你了也毫无卵用。(有人说死因发现是心源性猝死,这明显是哮喘发作、长时间低氧引起的骤停、骤停是果、低血氧才是因,如果没有这个因、心脏也不会出问题;反过来说,不纠正这个因,你去治疗这个果,也是卵用没有,过会还是得死)

于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延误了治疗?一般120半小时左右就会到了,假如病人对于家人用的beta2治疗多多少少有点响应的话,还是能支撑一段时间的。结果等了45分钟还是隔壁家喊的120来了,并不是他们喊的,照这个意思估计一个小时起步了?(别跟我说堵车,都封禁了路上都没多少车了)

那就只有一个答案了——当时因为疫情封禁等原因,急救车根本忙不过来、所以耽误了

也就是说、这是跟之前西安一模一样的事,只不过这次多了隔壁喊的急救车这么一个插曲——那正好,这就不是防疫协调的锅了,这就是你这个急救大夫的锅、你给我撤职吧!

再加上旁边志愿者拍的视频、医患之间产生了争执、所有人的视线都被吸引过去了,没有人真正的关注这背后的问题,上海市卫计委深深的松了一口气——既然是当事医生有问题、那这就不是他们低估急救车用量的锅了

所以我问问你,这到底是医生的错、还是患者家属的错呢?

以上


user avatar   yzks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听这个哮喘病人家里说的什么,意义不大。


咱们就分析,这个医生无论借不借除颤仪,会有什么后果。


1借出除颤仪,成功救回哮喘病人,几率百分之1,之后被全网表扬。

但会有一部分人,质疑医生不按规章制度行事,不拿下一任患者的生命当生命,假公济私。


2借出除颤仪,未能救回患者,患者家属明事理,没有讹人。

假设除颤仪上消毒不好,导致了疫情的传播,医生坐牢,负刑事责任,工作丢了,全网骂他。


3不借除颤仪,按规矩办事,为下一个患者负责,被全网辱骂,不懂得变通,被患者家属指责,担上了无情无义的罪名。

最后被停职。


4借了除颤仪,患者没救回来,除颤仪弄坏了,医生轻点停职赔钱,重了工作丢了。

如果碰上家属讹人,说本来能救活,但除颤仪是给电死的,妥了,医生坐牢。


5借了除颤仪,最后家属疯狂讹人,说医生虽然借了除颤仪,但不肯下车救治,间接性害死了病人。

天天去医院门口闹,最后医生也得倒霉。


总的来说,医生的选择很多,但没有能避免灾祸的。

毕竟当手机掏出来开始录像的那一刻,人们早已经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无论他怎么做,都是错的。

天下没有无罪之人,相扣帽子,有的是罪名给这个医生。


user avatar   jing-ji-guan-cha-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3月30日,有网友发布微博,称上海一例哮喘病人因120拒绝救援而病亡,事发地点疑似在航昌路376弄一小区,当时小区一病人犯了哮喘,家属在向附近救护车借除颤仪时遭拒,并列出详细时间线并伴有视频佐证。

31日,浦东新区卫健委就此事作出通报:得知该病人出现紧急情况后,现场核酸检测医务人员已奔赴其家中进行了数十分钟的紧急抢救,后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该急救车当时正在执行对同一小区另一住户的急症患者急救的任务,且急症患者已上车,急救车已准备前往医院。

由于哮喘病人在自己家中,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现场无法判断,出于先将车上急症患者送往医院的考虑,没有同意出借。目前,已对该名医生作出停职处理的决定。

舆论发酵后,网友对此事提出几点疑问,新民周刊记者也采访了相关医护人员和法律人士。

除颤仪可以外借吗?

根据当事人的描述,事发当天早上8点,当事人父亲感觉呼吸憋气,在居委会负责人的协调下,让现场负责核酸检测的医生先上楼急救,医生上楼后说需要AED,遂发生了“家属阻拦救护车借AED”的网传一幕。

那么,除颤仪这种专业医疗设备,是否可以外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人们通常看到的除颤仪,一般在地铁站、公交站、商场、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使用时,有清晰的流程与步骤,以及自动进行心律分析,给出“可电击心律”和“不可电击心律”的判断。在紧急情况下,未接受过专业医疗培训的人,也可依照提示音进行使用。

但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则不同,它比公共场所的更为专业,对使用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针对不同疾病,调整的焦耳参数也不同,一旦焦耳没有调对,或判断失误,很可能会对急救起到反作用。不仅普通人操作起来迷茫,不经常做急救的医生,操作起来也并不容易。

这位医生还表示,除颤仪不是万能的,只用在患者心脏骤停或发生室颤的情况下,哮喘病因复杂,综合考虑,120医生在无法面对面判断病情的情况下,不出借除颤仪有其合理性。更何况,不仅是120急救,即便在医院内部,为保证医院内的突发紧急病人,AED也是不能够随便出借的。

一位医生在网络留言称,如果换作是他,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不会出借除颤仪,因为曾经进行过相关培训,要求医生完成目前执行任务后,再处理别的事情。而且院前急救有太多不确定性,当时,正在车上的急救患者也随时可能发生意外,随时可能需要AED。

急救人员能否中途救人

上海一位曾在120待过半年的急诊医生表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统一有一个调度中心,当家属拨打120电话时,调度中心会根据“就近、就急、就能力”的三大原则进行派单。

就近,一般指病人所在地至送达医院距离直径为3公里及行程为5公里左右;就急,指危重病人快速转送,并要求转送到二级甲等以上级别医院;就能力,将病人转送到有救治相应病种能力的医院。到了现场后,会按照要求,进行基本病情的询问,以及判断运送到医院护理,还是现场处理。

当然,急救中心有自己的急救流程,但在紧急情况下,能否作出相关变通?在当事人的描述中,他们已经与邻居沟通过,救护车可以先让给父亲。那么,能否在家属协商一致情况下,中途更换病人?

这位急诊医生表示,这件事情从程序上存在一个派单问题,派单时,120急救医生已经对即将接诊的急救病人,基本病情、相关病史、报告等有了了解。而且在派单期间,他们有责任将该病人负责任地转运,并得到相应的治疗。

因此,在救治流程未结束前,即便双方家属协商一致,医生也不能自作主张变更急救病人。

一方面,如果中途更换病人,医生存在对新患者病情相关信息的茫然,存在救治盲区,且如果医生未接到此派单,是否算是见义勇为的性质。另一方面,医生若救治了危重的一方,另一方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一旦导致严重后果,也不符合伦理。

医生可否视情况急缓,来定急救顺序

于理,笔者理解医生的难处;于情,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当事人难以接受。

今天下午3点,当事人网友“秋秋也是阿秀”发文表示:当时我眼睁睁看着父亲一点点逝去,我知道大家会说,120有它的制度,但在那个当下,让我如何去理解这个制度?

那么,有人提出,医生可否视情况急缓来定急救顺序。院前急救是需要讲规矩的,必须遵守原则,完善程序,特殊情况,不是不可以,但必须要向120指挥中心报备沟通,取得许可。

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医生认为,自己曾经在120急救中心轮转过,也遇见过类似被临时拦下的情况,甚至有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又顺手“捡”了病人的时候。他认为,这种情况下,医生可看轻重缓急,及时向120调度中心汇报请示。

多位医生的观点也表示,就当事人描述的情况,当时急救医生完全可以及时向120中心汇报,客观陈述这方面的矛盾与困难如何解决。当然,在医疗资源吃紧的现在,一方面要考虑到如何解除急救医生的法律问题,安心救治;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危重病人如何得到及时救治,后续,这就需要急救中心出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

正如当事人网友“秋秋也是阿秀”所说:“在医疗紧张的特殊时期,面对生老病死,我们只能求助医生,我父亲的事情无法挽回,我希望的是更多重症患者,待产妈妈们,可以得到及时救治,也不再有家庭承受这种撕心裂肺的痛。”

拒借的医生,是否构成犯罪

医生拒借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魏律师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作为医务人员,其职务有着“救死扶伤”的特征,其自身也具有阻止病患死亡的法律义务,因此,单纯对于拒不出借除颤仪的这一行为,应该被纳入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但也应该考虑到当时的客观因素,如果当时除颤仪器正在被其他病患使用或备用,那么,急救人员出借除颤仪器本身就有阻碍。若将因客观环境导致的无法出借而造成的结果归咎于急救人员,明显有悖于《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其次,还应考虑,急救人员当时是否正在对其他病患进行救治,或者正有紧急救治任务正在进行,也决定了从急救人员是否具有出借除颤仪器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如果出借除颤器对于急救人员是力所能及的,而急救人员怠于提供,这种情况才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律师认为,疫情期间,急救人员工作任务紧张,患者众多,在医疗设备紧张的情况下,苛责急救人员不作为犯罪明显是不合理的。

来源:新民周刊


user avatar   hu-hao-ran-80-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功劳我来拿,黑锅你拿走。

各种规章制度近乎苛刻不近人情。

没出事,功劳是我的,出了事,锅你要扛好。

我是谁?

我的名字叫乌纱帽。

人性!

人性!

人性!


user avatar   LaszloWe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划重点:外籍患者。


user avatar   zhui-feng-yue-yi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这就是个经典转移矛盾啊。

哮喘老人家属叫了救护车,救护车没及时赶到,但是邻居叫的救护车到了,你不问自己的救护车为什么没到,反而问为什么别人的救护车不能用来救自己?这个逻辑不觉着很可笑吗?

把「自己叫的救护车来的慢」这个矛盾转移成了「另一个救护车不借我除颤仪」。

而且说了一大圈,仍然没说为什么「哮喘患者」的抢救过程需要AED,你是拉了心电图发现室颤了?还是仅仅是心跳停了需要找个除颤仪备用抢救?而且到底是一般除颤仪还是AED有没有搞清楚呢?手动档可不是每个医生都会开的,如果车上的是手动档除颤仪,还好没有借出去,用不好还得电伤围观者。而且真是气道阻闭引发的心跳骤停的话,你除颤了又有什么用?为了多跳两下吗?

所以你们知道问题出在哪了吗?

如果家属质疑大白的抢救措施有问题,我们不会发声,因为我确实没见到大白的抢救记录,不敢说他对错。

如果家属质疑自己叫的救护车来的慢,我们也不会发声,因为大家都知道上海情况复杂,没人调查也就没人敢说那个急救车为什么来的慢。

这,你都不质疑。

你质疑为什么邻居叫的救护车上的物品不能给你家用。

而且这个物品还是哮喘患者抢救过程中不知道做什么用的除颤仪,矛盾焦点全在除颤仪上,却自始至终没解释抢救哮喘患者为什么要这个除颤仪,就目前的信息看,这个除颤仪和哮喘患者抢救的成功与否基本没有任何关系。

但这辆救护车的医生却成了这次事件中唯一的失利者。

你知道这个医生真的很冤吗?

说到这里,这件事就真的像电车难题了。

涉事医生是唯一一个本可置身事外的人,但处置了这个医生,抢救过程就没人问了,救护车来得晚就没人问了。

挺好。


user avatar   wang-xian-nan-da-tian-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地铁站、商场配备的AED:安全可靠,图片说明书保证普通人第一次就能顺利使用,傻瓜式操作。

这是救护车里的除颤仪:200焦耳的能量通过裸露在外的电极板瞬间释放,使全心短时间内进入完全除极状态“强制关机重启”,瞬时电压可达数千伏。

你确定街上一个人拦住你,用非常恶劣的态度,一边拍视频一边索要这么一台十分危险的设备,要求去救治一个根本不对症的患者,你会给吗?

这个事情作为咖啡市的负面新闻,没被压热搜。就说明他们需要这个事件带来的1.转移注意力2.指责“过度防疫”的舆论效果。

据我所知上海的各大医院都在如履薄冰的接诊危重患者,生怕又出问题。哮喘发作患者不去医院就诊,去街上拦救护车是什么操作?上海呼吸医疗资源是否面对医疗挤兑?

可怜无辜的大夫了。

再补充一点:国内哮喘患者其实比较少,但哮喘在欧美发病率非常高。是欧美人想到“导致看起来健康的人的突然面临致死危险”的疾病的第一反应。国内想到这个,一般第一反应都是加班猝死。

没发现最近咖啡市的哮喘患者格外多吗?


user avatar   wo-yao-zhen-xi-zhang-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老人的家属,坏的很,冒坏水那种。

全篇文章就一个中心,我没错,我不粘锅。

让借除颤仪的不是我,邻居心善同意了,最后还圣母的来了一句也不想看到疫情下医生无法去救人。

呵呵,那您拍视频,发视频的时候想到这些了?

你视频发出来,没任何解释说明,不就是为了网暴这位医生的?

发视频的时候,怎么没配这段小作文?

人家医院说明情况了,舆论风向对你不利了,你来装不粘锅了。


我现在根本不想讨论医生该不该违规救人。

就这个家属,借除颤仪的救人的时候还能想起拍小视频,发小视频不说明情况,那就是坏,连码都没给医生打,还在那里不咸不淡的说什么不想看到医生无法去一线。

言外之意:你不救我爹活该丢工作被网暴,老娘报仇了,对于你被网暴老娘一点歉意没有。但是我不能这么说,毕竟要脸,只能说你不能去疫情前线了老娘很遗憾。


上海的文明人就是厉害,网暴出气她要,圣母也要做,锅一点都不背。


user avatar   sean-y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了家属的说法,平心而论,这家家属是讲道理的。他们想的不是控诉某个医生,而是找到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不完善的制度,让老人不白死。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真的是那个120医生没有人性吗?朋友圈很多人都是这么说的:

这个医生很冷血,没有人性。

但我的观点不同。

我看到的,是一个不想承担责任,同时缺乏变通能力的普通人;一个得不到足够保护,只能自己保护自己的普通人。

假设一个场景,我是一个普通人,路过一辆空的救护车,这时候一个病人家属飞奔过来,拉住我:

我爸哮喘发作,没有心跳了,请你帮忙一起把救护车上的除颤器搬到楼上去救我爸爸,麻烦你了。

那我大概率也没法细想,搬上设备就跟着家属往她家里跑。

这事情对我来说是有利无弊的,救人符合我心中的价值观,帮助救活一个人,能让我自己很开心,也能让家属很感谢我。这件事,我是不吃亏的。

就算事后医院发现我擅自动了医院的设备,也没法惩罚我。毕竟我是为了救人。就算设备坏了,要赔,我可能也赔得起。

回到这个120医生身上,他面对的是什么情况?

他为什么不愿意做这样的英雄?

1、医生为什么不做英雄?

作为医生,当患者家属拿着手机开始录视频的时候,医生应该很清楚一点:这件事如果闹大了,我会倒霉。

按照患者家属的描述,已经没有心跳了,这意味着这个视频是有很高的概率会上互联网热搜的。

救人,可能成为一家人的英雄;不救人,可能成为全网的反面人物。

但是,他依然不愿意违反所谓的规章流程,做出一些变通。

反过来想,如果这个医生做出英雄举动,破坏了所谓的「规则」,成功救回老人,这事情最终就不会上热搜。那么,他自己会不会为此付出代价?

很遗憾的是,如果他违规借出了除颤器,他倒霉的概率更大。

1)把救护车上的设备未经许可借出去,医生要背锅

救护车上的设备仅仅是服务于救护路途中的需求。这位120医生并不能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先把设备借给患者,然后回医院再搬一台上车。

无论是出借重要设备,还是补充新设备,都需要走很细节的审批流程。

可能不是一两天的事情。

这辆救护车今天还有其他任务,万一他们下一波救助的患者需要除颤器,但是车上没有……你说,患者有个闪失,谁负责?

2)120是来救孕妇的,如果孕妇出了差池,120医生要负责任

120出诊,其实相当于履行一份合同。

患者需要救护车,救护车把患者送到医院,才是履行了合同义务。

合同还没履行,换个人救,你说谁来背锅?

之前有类似的案例,救护车在路上遇到车祸重伤者,优先把伤者送去医院,结果耽误了原来的任务,久等救护车不来的患者最终不治身亡。医院做出了巨额赔偿。

虽然在视频里,患者家属讲得很清楚:

已经和叫救护车的孕妇家商量好了,对方同意先救老人。

但是很遗憾,医生是肯定没法因为你们的口头协议,就改救老人的。

一旦这家邻居的孕妇出了什么问题,救护车医生是100%需要承担责任的。借出除颤器,医生需要承担风险;先救老人,孕妇出了问题,医生要背锅。

3)混用设备,导致疫情风险,谁负责?

防疫期间,同一个设备给两个人用,救的人万一是阳性导致疫情散播,作为医生,他大概率是要负责的。

大家都知道,疫情期间,防疫是头等大事。

设备借出去,到底谁用,120医生是无法把控的。设备能拿回来吗?谁负责设备的消杀设备?多人使用会不会导致病毒外溢?

想想就头大。

所以,这位医生选择了最简单、最不给自己添麻烦、也是最保护自己的方法——同时也是最冷漠的做法——按照流程走,就算老人死了,自己也不见得背锅;除非上热搜。

结果,真就上了热搜。

我不认为这个医生是冷血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困局:

破坏规则救人,你要倒霉;不破坏规则冷眼旁观,你也要倒霉。甚至向上汇报,也不过是拖着领导一起倒霉。

在我看来,这位医生的确是一个缺乏应变能力,同时太过自我保护的普通人。我们身边多的是这样的普通人。

他只是被放在了一个普通人不足以应付的困难场景里,他没有能力做出这个关键决策,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好自己。

2、为什么缺乏安全感?

之前看过领导力专家 Simon Sinek的一个分享,他提到自己在机场的一次经历:

「有乘客想要提前登机,结果被登机口的服务员一顿训斥,就像训斥犯人一样。Simon走过去提出质疑:

你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为什么你的态度像是训动物,而不是像对一个正常人说话。

而这位服务员的原话是:

先生,如果我不遵守规则,我就会丢掉我的工作!

这是一个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打工人。

作为航空公司的一员,理论上服务好客户,让客户满意,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但因为缺乏安全感,这位服务员首先想到的不是航空公司的利益,而是自己的利益。

她需要先保护好自己,因为如果她不保护自己,航空公司不会保护她。

有趣的是,昨天传出消息,这位当事医生已经被停职了……

嗯,人家没有安全感,也不是没有道理。

在我看来,这种措施,更像是为了平息老百姓的怒火,不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我看来,出问题的,不仅是这个医生。

这位去世老人的家属为什么要借别人喊的救护车?因为他们自己叫的救护车,1个小时40分钟后才到。须知,殡仪馆的车也就等了1个小时20分钟。

这背后折射的是上海医疗资源的短缺。

再往前推,就是防疫措施的不恰当,华亭的问题,导致的疫情扩大化。

众多错误和困难,都集合在一起,导致了老人的悲剧。

但是,到最后,仅仅拿这一位医生开刀,真的公平吗?真的能在未来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吗?

多说一句,我的爸爸3月18日从浦东家中,去浦西医院开刀。结果到了出院的时候,浦东封着,回不来家。现在浦东象征性开放了,但浦西又封上了。

我上了年纪的爸妈也只能在医院住着,回不了家。

想借救护车,但现在的救护车根本不够用,需要救命的人都得等,更何况已经恢复想要出院的人呢。

3、如何鼓励员工做英雄?

企业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2018年的时候,一个女孩在乐清上了一辆滴滴,然后失踪,在家属向滴滴客服求救时,客服的反馈是,需要走流程向上级汇报。

客服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走流程,她不用担责;不走流程,她肯定会被处罚。

是不是和这位120医生有些相似之处?

当时这事情曝光之后,滴滴的反应是继续优化流程……

对于这一点,我不太理解。

在我看来,流程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总有意外会发生。真正需要做的是打造一个「员工勇于承担责任去帮助客户」的环境。

在人力资源圈,有一句名言:

你的战略,被你的企业文化当早餐吃了;你的运营流程被文化当午餐吃了;其他你的所有东西都是文化的晚餐

如果你的企业文化对于不遵守流程的员工,是开除,是处罚,让他没有安全感。

那么,作为员工会自觉地保护自己,因为你不会保护ta。

所以,即使他们很清楚客户需要帮助,用户需要帮助,他们也没有任何动力去帮助乘客,帮助司机。

我在之前一篇回答里分享过一家制造工厂Barry Wehmiller 拒绝裁员的案例:



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这家公司一夜之间损失30%的订单。这对生产型企业是致命打击,这意味着公司负担不起员工工资了。

为了节约1000万的人员成本,公司董事会开始讨论裁员计划,但公司老板Bob拒绝裁员,相反他选择了全员无薪休假计划。

Bob在宣布决定时说:

我们每个人都牺牲一点,相比完全牺牲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要好很多。

员工士气上升,最终节约了2000万成本。因为得到了组织的保护,员工有了安全感,开始互相帮助,保护身边的人。

员工开始交易无薪年假。家庭条件更好的同事向家庭条件较差的同事购买年假。

「我休五周,这样我隔壁桌养了三个娃的父亲就可以只休三周。」

一般来说,家庭条件好的员工,往往是薪资更高的员工,当这些员工休无薪假期的时候,公司节约的成本更高了。

想要员工,一个普通人能够不顾自身利益做出英雄的举动,说难也不难:

打造一个氛围,让大家有安全感,组织会保护自己。那么他们就会去保护更多人

回头看,抗战期间那么多英雄,为什么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炸碉堡,堵枪眼?

仅仅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加高尚吗?不一定。

更多是他所在的环境保护了他,让他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去做出英雄的举动。

写在最后

华为最早有一句名言: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决策

因为一线员工最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客户需要什么,如果你一线员工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安全感,那么……他们会做的事情就是自保。

如果违规,我肯定倒霉,不违规,我还有可能自保,那么我要做的就是把救护车的车窗玻璃摇上去。

我很喜欢的管理学作家Simon Sinek的一句话,送给管理者:

好的领导,让团队成员有充分的安全感。

作为组织里的一员,如果环境出了问题,我们就会被迫消耗时间和精力来保护自己,这在本质上弱化了组织。当我们在组织里感到安全,自然就会结合我们的才华与能力,不辞辛劳地面对外界危机、把握机会

加油上海!

希望我们迅速战胜疫情,也希望我们的管理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相关话题

  上海人说的「老克勒」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国内出现了一些要与新冠共存的声音,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 
  美国一二战老兵新冠并发症去世后捐出遗体,却被直播解剖且对外售票,如何看待此事? 
  上海徐汇区买房需要一级政审,什么样的条件能通过? 
  上海一初中开 11 门体育课,包含攀岩、滑冰、射击、咏春拳等,你支持体育课形式多元化吗? 
  如何看待梅西感染新冠? 
  卫健委通报「女儿高烧近40℃,医生要等核酸出来才给治疗」为误解,这种情况医生应该怎么处理才合适? 
  如何看待网传上海限制4.6米以下以及低于1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上绿牌? 
  因员工阳性上海最大家用氧企业停产,当前该怎么解决市民急需家用氧气瓶的问题? 
  那些到上海郊区生活的外地人是怎么想的? 

前一个讨论
跟韩国人打架是一种什么体验?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最近对张文宏医生的评价褒贬不一?





© 2024-06-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