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因为填志愿时没充分了解,第一个填的BIT的软件工程,然后录了...现在看很多说软工很水,不如计科之类的话,感觉很迷茫啊...请问下有必要去转专业么?软工的话以后有什么硕士能读呢? 第1页

  

user avatar   tsingr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在2003年给北航的软工硕士讲过课,因此对这个有些了解。

软工硕士,本身在创建之初就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定位问题。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其他专业相比,想要定位成高端技术管理人群,但是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从教学上看,大部分仍然是大学老师授课,当时我讲的是面向对象与UML,学生有120多人,普遍给我的反馈信息是,我这门课如果评比一定是他们称之为什么 的一个课程,也就是说最好的意思。其他的教师讲课仍然处于课本,翻造,也就是hello world之类的例子,不断地反复推进的状态。所以,从师资力量来看,绝大部分课程仍然没有脱离现有的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专业范畴。

如果真得要定位到技术管理层面,至少有以下几点:

1、技术必须要有足够的深入,比如,在某一门,或者最多两门语言上让学生有真正的实操体验,这个在大学里就很难具备环境。

2、管理上的东西更不是书本上可以直接得来的。对于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工厂里面流水线工人的管理是完全两个概念,两个层面。国际上这二十年来推动的 peopleware才是更适合技术团队管理的模式,可是在国内,只见到口头的呼喊,没见到多少实质,更不用说真正用心在这上面的管理者,没有有经验的管 理者,用什么来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的实质精髓呢?让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来讲,基本属于胡扯。前几天和一个毕业多年的管理学硕士聊到管理,我问了她一个我前一天 刚刚遇到的问题,她给我的回答就是人性化管理,继续问,她就不知道如何做了。于是,我告诉了她,我是怎么解决的,她表示说,这才是人性化管理,但是在她这 个情况下,确实想不到这样的解决办法,也确实解决不了。

3、项目经验,大学的项目和企业的项目完全是两个范畴,很多人认为考个拍马屁证书就如何如何了,实际上书本上得来的东西,真正投入到应用,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能做好。实操和纸面之间的距离还是很大的。

4、团队融合与冲突解析,这个事情在虚假的项目中不可能真正体验到,大学里的教师也没有这样的经验,他们更讲不出来,也想象不到。

04年我因为工作变动,就没有继续和北航签约,后来也就结束了。

我想其他学校的也差不多如此,所以,软工硕士在我招聘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漠视其学历的。

就说这么多吧,要去吃饭了。




  

相关话题

  国内研究生不小心跟了一个水货老师是什么样的体验? 
  在图书馆怎么认识女生? 
  仅仅是因为在安徽而放弃报考中科大的现象普遍吗? 
  大学明明是最适合学习的阶段,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荒废时间? 
  如何看待“剑桥本科的录取难度大概相当于国内普通211的水平”这一说法? 
  如何看待华中科大收回毕业生“终身邮箱”一事?会不会被其他高校借鉴? 
  学历究竟能决定什么? 
  世界名校提供了什么国内大学无法提供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上大学的那年,父母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举动? 
  如何看待复旦大学就王永珍遇害案发布的情况说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金日䃅的献款归诚?
下一个讨论
维护一个烂系统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