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小时候经常给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后的抗挫折能力? 第1页

  

user avatar   bu-ai-chui-niu-bi-de-cao-lao-ye-m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不能

我算是一个典型的从小被打击到大的例子

虽然我的家庭算是比较不错的,但是,家庭条件给不了我任何的安全感,因为父母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不会做我的后盾

当然,他们是会的,而且肯定会坚持做我的后盾,但是我不信任这种坚持,因为从小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所以我经常撒谎,有事宁愿跟外人诉苦也不愿意跟父母多说,因为不信任,不信任他们可以帮我,不信他们可以做我的后盾,哪怕我明知道他们可以

人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生物,而我们的安全感,其实绝大部分是来源于我们的父母(小的时候),如果小的时候没有父母没有办法提供给足够的安全感,长大了也不会有,这个时候的安全感大部分是来源于经济和另一半

一个有父母做后盾的孩子有多幸福,我是不知道的,但是我知道,挫折教育出来的孩子,他很难对父母有百分百全部的信任,真的很难


user avatar   morgan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挫折教育当然可以有,但挫折教育应该是“逆境教育”而不是“挨打教育”。

有其他小孩欺负你家小孩,你就出面把对方摆平——这是不是逆境教育。

有其他小孩欺负你家小孩,你不替他出面,而是告诉他如何面对,要么如何团结其他小伙伴对付欺负人的小孩,要么教他几招打得欺负人的小孩他妈妈都不认识他,让小孩自己解决逆境中的问题——这是培养人才的逆境教育。

有其他小孩欺负你家小孩,你说:忍着,别人欺负你肯定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就是傻逼挨打教育。


user avatar   minz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网络上铺天盖地传播着一句,据说是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话: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阿德勒(我没说过,别乱讲)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一生都被童年治愈」的人。我见过。

前几年,咪蒙还在的时候,当时发了一篇「押一付三是北漂最怕听到的四个字」。我们几个北漂讨论得不亦乐(苦)乎,感叹咪蒙老师又一次戳到我们内心脆弱的地方。

这时,有一位同事(就叫ta六六)凑过来问了一句:「“押一付三”是什么意思啊?」

我们惊讶得下巴要掉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她并不是北京土著。一番了解才知道,她在北京租房,不仅是父母付的钱,而且还是父母全程操作,她根本不清楚租房的流程,甚至连房租要多少,一概不知。

有一次,我们聊起各自的原生家庭,大部分女同事都苦于,预感快到了被父母催婚的年纪,各种迹象开始出现。同事六六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她觉得父母给自己介绍对象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这是多大的关心啊。

六六谈起自己的原生家庭,就觉得自己家庭普通:

爸妈爱我,我爱爸妈。
矛盾也有哦,但是不会控制,更不为你好,就如何如何。
都是你想干嘛,就去干嘛,不行了回家,爸妈养你。
我也心安理得花他们的钱,心安理得地啃老。
我爸妈给我多少,我就花多少。我也会给他们。
爸妈赚的钱,不就是给我们花的吗?


所以,你以为她是温室里的花朵,一点经不起挫折吗?恰恰相反,她抗挫折的能力,比我见过所有的人都要强。

有一次领导批评她近一周的工作成效不好(并非做得不到位),她很自然地向领导道歉,说自己没做到位,然后解释成效不好的原因,说已经复盘过了,下周肯定如何如何。

回到工位上,啥事没有。

底下的实习生在外面听到领导的语气,都快吓哭了,觉得六六回来肯定要找自己背锅,把自己骂一顿。

不仅没有,六六还安慰实习生,鼓励她接下来加油,要调整这里那里。

我当时看得下巴都要掉了。我觉得要是换做我,辞职信都打印出来了。


真正抗挫折能力来自哪里?其实,就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心理学家鲍尔比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通过科学的实验证实过了,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后盾,不论孩子如何表现,都能够像一个「安全基地」[1]一样,存在在那里,你好或不好,都不会失去我的爱。

这才是孩子抗挫折能力最大的源泉。


相反,如果你刻意进行「挫折教育」,那么孩子感受到的会是「无条件的贬低/忽视/责怪」。

当孩子拿着98分的卷子向你炫耀时,你告诉他,有什么可骄傲的;
当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开始大哭起来时,你告诉他,哭哭哭,就知道哭,丢不丢人;

孩子不会因此强大起来,他们只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后盾」,在人生的悬崖峭壁中,只有无底的深渊,没有人会在自己受伤时,给我兜底。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人。我也见过。

我的工作是心理咨询。可以说,绝大部分来到我面前的来访者,或多或少,都有需要治愈的童年。有些会幸运一些,在我这里获得了治愈;而有些伤痛会更深远、更痛苦,他们会辗转多任咨询师,有时好转,有时反复,一生都走在治愈童年的路上。


临床心理学家科尔西尼在《当代心理治疗》[2]中谈到,在美国,心理疾病的治疗体系始终突破不了所谓的「65%壁垒」。也就是,不论使用何种手段,药物的、物理的、心理的治疗手段,总人群的心理疾病的治愈率突破不了65%。

我想这种情况,在中国,不会更乐观。

但是,我相信,如果少一点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打击教育」,多一些无条件的父爱和母爱,难治性心理障碍的比例会降低许多。

参考

  1. ^ Bowlby, J. . (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 Int.j.psychoanal, 39.
  2. ^ Corsini, Raymond, J. , Wedding, & Danny (eds). (1989).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4th ed.).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会。挫折教育,只会让小孩变得畏畏缩缩失去信心。信心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你的信心和坚持。不要听网上那些没有根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了。挫折教育是我听过的最荒谬的理论。你从挫折中只能学到如何失败。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黄冈全面排查发现发热病人13000人? 
  如何看待迪士尼少儿英语正式宣布退出中国? 
  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什么? 
  如何看待历史课本将(五胡乱华)描述为(少数民族内迁)? 
  感觉到家里教育方式有问题怎么办? 
  家里孩子总说些灵异的话是种怎样的体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孩子上完国际幼儿园后,又在公立学校读小学,那在国际幼儿园受到的教育还有意义吗? 
  为什么公立幼儿园那么多人挤破头想上? 
  多地要求教师亲自改作业,教师全批全改家庭作业可行吗?家校之间各自应如何定位角色? 
  如何看待浙江小学生被戴上头环,被实时监测上课是否走神? 

前一个讨论
男朋友对他的妹妹太好,我心里不舒服,这正常吗?
下一个讨论
2020 LPL 春季赛「猪狗大战」RNG 让一追二击败 EDG,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