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朝时期对外的国名是「中国」还是「大清国」?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南京。

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宗室耆英,头品顶戴花翎前阁督部堂乍浦副都统红带子伊里布;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朴鼎查;公同各将所奉之上谕便宜行事及敕赐全权之命互相较阅,俱属善当,即便议拟各条,陈列于左: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一、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一、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员偿补原价。

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额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员,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一、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员,大皇帝准为偿补,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后,英国因赎各城收过银两之数,大英全权公使大臣为君主准可,按数扣除。

一、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员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

此时交银六百万员;

癸卯年六月间交银三百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三百万员,共银六百万员;

甲辰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员,共银五百万员;

乙巳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万员,共银四百万员;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员。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员加息五员。

一、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

一、「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候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一、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著。

一、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员交清,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贾贸易。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古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一、以上各条均关议和要约,应候大臣等分别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亲笔批准后,即速行相交,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惟两国相离遥远,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缮二册,先由「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钦奉全权公使大臣各为君上定事,盖用关防印信,各执一册为据,俾即日按照和约开载之条,施行妥办无碍矣。要至和约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国记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宁省会行大英君主汗华?船上铃关防。

一言概之,称呼政府、官员时,是冠以大清。称呼百姓、土地时,会使用中国。如果类比今天,清代「大清」=今天「中国」,清代「中国」=今天「全国」。所以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user avatar   mu-zi-yun-zhi-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朋友推荐我来看的,这个问题好有意思呀。

我说说我知道的。私以为,从清朝自己对外的称呼,以及列强对清称呼两方面对比来看。而且需要找当时大清中央政府承认或具有法律效果的,那么以下两方面比较符合:

对内可以看颁布的法典和诏书,对外可以看与外国的国书和条约。


下文仅看名称使用,不探讨或涉及其他方面。

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高能预警,前方引文极长,做好准备~~~~~~

耐心有限的小伙伴,请直接看末尾总结。


清初的时候,从国号订好开始:

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元年,改国号为“大清”,即国家名为大清国(满文转写daicing gurun)。

世祖顺治帝登基之时,《清世祖实录》里记载皇帝自称“大清国皇帝臣”。

顺治元年。甲申。冬十月。乙卯朔。上以定鼎燕京。亲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是日黎明。内院官奏请诣坛。上出宫升辇。亲王以下文武各官皆从。卤簿前导。出大清门。不奏乐。至圜丘、于昭亨门西降辇入左门御幄。更衣毕太常寺寺丞、从棂星门内导上至阶二级。典仪官赞乐人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诸王立于阶三级。文武各官、列于棂星门阶东西。典仪官赞迎神。协律郎奏迎神乐。赞引官赞升坛导上至神位前。捧香官跪于上左傍、捧香赞引官赞跪上香上跪三上香毕。赞复位。上复位。乐止。赞引官赞俯伏、兴。上行四跪四叩头礼。各官亦随行礼。典仪官赞献玉帛协律郎奏献玉帛乐。赞引官导上至神位前。捧玉帛官二员、跪上左右捧玉帛。赞引官赞跪献玉帛。上跪受玉帛献毕。授捧玉帛官置于案上赞复位。上复位。乐止。典仪官赞行初献礼。协律郎奏初献乐。赞引官导上至神位前。捧爵官接爵官跪于上左右捧爵。赞引官跪献爵。上跪受爵、献毕。授接爵官置于案上。赞引官赞诣读祝所。上诣读祝所。乐止。上跪。各官俱跪。读祝文。祝文曰。大清国皇帝臣敢昭告于皇天后土。帝鉴无私。眷隆有德。我皇祖宠膺天命。肇造东土。建立丕基。及皇考开国承家恢弘大业。臣以眇躬缵兹鸿绪。值明祚将终奸雄蠭起。以致生灵涂炭。傒望来苏。臣钦承祖宗功德。倚任贤亲爰整六师救民水火为扫除暴虐。抚辑黎元内外同心。大勋克集。因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臣工众庶、佥云神助不可违。舆情不可负。宜登大位、表正万邦。臣只荷天眷。以顺民情。于本年十月初一日、告天即位。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率由初制。伏惟天地佑助。早靖祸乱。载戢干戈。九州悉平。登进仁寿。俾我大清皇图永固。为此祈祷。伏惟歆飨。读毕。奏乐。赞引官赞俯伏、兴。上行一跪一叩头礼。各官亦随地礼。赞复位。上复位。乐止。典仪官赞行亚献礼。如初献仪。典仪官赞行终献礼。如亚献仪。典仪官赞彻馔。协律郎奏乐。执事官彻馔毕。乐止。典仪官赞送神。协律郎奏送神乐。赞引官赞俯伏、兴。上行四跪四叩头礼。各官亦随行礼。乐止。典仪官赞执事官将祝文、祭帛、诸祭物、捧置燎所。上退立于拜位之东。祝帛过上前。上鞠躬。典仪官赞诣燎所前视焚祝帛。协律郎奏乐。赞引官导上至燎所。焚祝帛。灌奠。赞礼毕。赞引官导上诣更衣所。上衣黄衣。南向坐。诸王文武各官侍立。鸣赞官赞令排班。大学士刚林、从东班升阶正中、跪。学士詹霸、于案上捧宝授刚林。刚林捧宝奏云。皇帝已登大宝。诸王、文武群臣、不胜欢忭。奏毕。以宝授詹霸。詹霸捧置案上。刚林起退。鸣赞官赞百官行三跪九叩头礼毕。上起。各官俯躬。上步至原降辇处升辇。卤簿前导。奏乐。进大清门。上入宫。设御座于皇极门阶上。陈诸王表文于阶东。诸正。及文武各官以次列阶下。上升辇出宫。众官跪。候上升御座、始起。阶下三鸣鞭。内院都察院、及鸿胪官、俱于阶上行三跪九叩头礼。鸣赞官赞排班。诸王以下文武各官、排班于丹墀下。跪。候读表文毕、行三跪九叩头礼。毕、退就班。三鸣鞭。上乘辇还宫。众官皆跪。驾过、乃退。  

在当时统治者们概念里,应该是没有欧美外国对自己怎么称呼国名这种概念的,自己统治的国家就叫大清国,在一些时候,也可用中国指代自己统治的这片地方。

而后就是中俄两国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由拉丁语签订,有满俄两语译本,以及满汉俄三文界碑,满文用“dulimbai gurun(中国)“;汉文用“中国”;俄文全称用“Kита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 文中使用的第二格为 "Кита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Китайской为“中国的”,不指任何王朝,只指中国这块地方上的国家,Кита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即中国这块地方上的帝国,指清朝,翻译成中华帝国),文中简称用“Китайским”(中国)。近代史中,中俄两国一系列的条约称呼都没变化。

条约满汉文:

大清与俄罗斯尼布楚条约的满文和汉译版对照

条约俄文:

Статья 1-я установила границу между Русским и Китайским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по реке Горбице — левому притоку Шилки. Далее от верховьев Горбицы в направлении к Охотскому морю граница следовала по вершинам Станового хребта. Из-за отсутствия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их полномочий у русских послов, земли между рекой Удой и горами к северу от реки Амура оставались неразграниченными, разграничение откладывалось на будущее.
Бассейн Амура в XVII веке был плохо знаком обеим сторонам. По тексту статьи невозможно точно определить, по какому ответвлению «Каменных гор» — то есть Становому хребту: Джугджур, Буреинский хребет, Ямалин или какому-то другому была установлена граница. Вопрос вызывала и упомянутая река Горбица, поскольку позднее оказалось, что есть две реки с таким названием: одна из них — левый приток Шилки, другая (впоследствии переименованная в Амазар) — приток Амура у бывшего города Албазина. Неясна была граница по верховьям Аргуни, исток которой располагался между Восточной Монголией и Западной Маньчжурией.
Статья 2-я установила границу по реке Аргуни: от устья до верховьев. Русские строения переносились на левый берег.
Статья 3-я обязывала русских разорить свой город Албазин.
Статья 4-я запрещала сторонам принимать перебежчиков через границу.
Статья 5-я разрешала торговлю подданных сторон, закрепляла свободу перемещения всем людям с проезжими грамотами.
Статья 6-я вводила высылку и наказание за совершение разбоя или убийства подданными, перешедшими границу.
Статья 7-я позволяла китайской стороне на своей территории установить пограничные знаки.


到了近代史,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双方1842年的《南京条约》和1843年的《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英文:

libdb1.npm.gov.tw/ttscg

《南京条约》汉文开头:

茲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來不和之端解釋,息止肇衅,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欽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鎮守廣東廣州將軍宗室耆英,頭品頂戴花翎前閣督部堂乍浦副都統紅帶子伊里布;大英伊耳蘭等國君主特派欽奉全權公使大臣英國所屬印度等處三等將軍世襲男爵璞鼎查;公同各將所奉之上諭便宜行事及敕賜全權之命互相較閱,俱屬善當,即便議擬各條,陳列於左:

英方全称使用的是“Empire of China”,即中华帝国;简称使用“China”.清朝使用的是“大清”(满文daicing)。而后,《虎门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称呼未发生变化。


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

条约汉文:

中華大清國、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欲堅定兩國誠實永遠友誼之條約及太平和好貿易之章程,以為兩國日後遵守成規,是以,
大清大皇帝特派欽差大臣太子少保兩廣總督部堂總理五口通商善後事宜辦理外國事務宗室耆;
大合眾國大伯理璽天德特派欽差全權大臣駐中華顧聖;
各將所奉便宜行事之上諭及欽奉全權之敕諭,公同較閱照驗,俱屬善當,因將議明各條款,臚列於左:

................

以上關涉太平、和好、貿易、海面各款條約,應候各大臣奏明大清大皇帝批準,大合眾國大伯理璽天德既得各國選舉國會長公會大臣議定允肯批準,限以十八個月即將兩國君上批準之條約互換,若能早互換,尤為善美。茲將現定條約先由大清國欽差大臣太子少保兩廣總督部堂總理五口通商善後事宜辦理外國事務宗室耆,大合眾國欽差全權大臣駐中華顧聖,鈐蓋關防印信,書名畫押,以昭信守。須至和約者。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即我主耶酥基理師督降生後紀年之一千八百四十四年七月初三日,在望廈鈐蓋關防。

条约英文:

loc.gov/law/help/us-tre

清朝自称为“中华大清国”。美国全称清朝为“Ta Tsing Empire”(大清帝国),简称为“China”。后面《中美天津条约》名称未变。

(《满蒙汉三语老乞大》里有中华大清国满文,即:dulimbai daicing gurun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条约汉文:

一八四四年十月二十四日,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日,黄埔。今大清國與大佛蘭西國以所曆久貿易、船隻情事等之往來,大清國大皇帝、大佛蘭西國大皇帝興念及妥爲處置,保護懋生,至於永久,因此兩國大皇帝酌定議立和好、貿易、船隻情事章程,彼此穫益,根深柢固,是以兩國特派本國全權大臣辦理,大清國大皇帝欽差大臣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兩廣總督耆英;大佛蘭西國大皇帝欽差全權大臣超委公使拉萼尼;彼此公同較閱權柄,查核善當,議立條款開列如此:

..............

凡議立和好、貿易、船隻情事等章程,兩國大臣畫押用印,奏上大皇帝,自畫押用印之日起,約計一年之内或不及一年,大清國大皇帝、大佛蘭西國大皇帝彼此禦覽欽定批准,交互存照。兩國欽差大臣即於章程畫押蓋印,以爲炳據。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日,即耶穌基里師督降生後一千八百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黄埔佛西蘭阿吉默特火輸兵船上鈐用關防。

条约法文:

链接稍后补上.....

该条约中,清朝自称“大清国”,法国称其为“Chine”(中国)。不过,后来《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中,清朝仍自称“大清国”,而法国则将全称呼改为“Empire de Chine”(即中华帝国),简称仍是“Chine”。后面《中法天津条约》没再变化。


1861年,《中德通商条约》签订。

汉文原文开头:

大清國大皇帝、大布國大君主為本國並為德意志通商稅務公會各國:拜晏、撤遜、漢諾威、威而顛白而額、巴敦、黑辛加習利、黑星達而未司大、布倫帥額、阿爾敦布爾額、魯生布而額、撤孫外抹艾生納、撤孫麥寧恩、撤孫阿理廷部而額、撤孫各部而額大、拿掃、得克比而孟地、安阿而得疊掃郭定、安阿而得比爾你布而額、立貝、實瓦字部而魯德司答、實瓦字部而孫德而士好遜、大支派之各洛以斯、小支派之各洛以斯、法郎格缶而德、昂布而士、並摸令布而額水林、模令布而額錫特利子二邦、以及律百克、伯磊門、昂布而、三漢謝城,切願與中國及前開各國立定友睦之誼以敦永久,因此議定修厘和好通商和約章程、俾兩國民人均獲裨益,用是兩國特派全權大臣以便辦理:

德文原文开头:

链接稍后补上.....

德文条约名:<die Handels-, Freundschafts- und Schifffahrtsverträge mit China>,当时德国对清朝称呼就是“China”(中国)。

而后,1898年,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德国对清朝全称改为“Chinesisches Reich”(中华帝国),简称仍是“China”。


1863年,《同治皇帝致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书》中,该国书内汉文书写为“大清国”,满文书写为“daicing gurun”。


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签订。

有葡英汉三语。

此条约葡语为《Tratado de Amizade e Comércio Sino-Português》,“Sino”为“中国”(拉丁文),清朝自称为“大清国”,文中葡语称为”China“(英文版同为China)。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条约汉文开头:

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為訂立和約,俾兩國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絕將來紛紜之端,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方、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從二位勳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外務大臣從二位勳一等子爵陸奧宗光為全權大臣,彼此校閱所奉諭旨,認明均屬妥善無闕。會同議定各條款,開列於左:

条约日文开头:

大日本國皇帝陛下及大清國皇帝陛下ハ兩國及其ノ臣民ニ平和ノ幸福ヲ囘復シ且將來紛議ノ端ヲ除クコトヲ欲シ媾和條約ヲ訂結スル爲メニ大日本國皇帝陛下ハ内閣總理大臣從二位勳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外務大臣從二位勳一等子爵陸奧宗光ヲ大清國皇帝陛下ハ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李鴻章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方ヲ各其ノ全權大臣ニ任命セリ因テ各全權大臣ハ互ニ其ノ委任状ヲ示シ其ノ良好妥當ナルヲ認メ以テ左ノ諸條款ヲ協議決定セリ

清朝对日自称为“大清帝国”,日本则称呼清朝为“大清国”。


1898年,《中韩通商条约》签订,中韩两国交换国书。

大清国大皇帝,敬问大韩国大皇帝好。
我两国同在亚洲,水陆紧连,数百年来休戚相关,无分彼己。凡可相扶助之事,辄竭心力,以期奠安。贵国典籍具存,无烦缕述。
光绪初年,贵国与墨欧诸洲立约,仍备文声叙,足征贵国久要不忘之美。比年,环球各国,均以自主自保为公义,是以,光绪二十一年,中日马关条约第一款,中国认明贵国独立自主,远怀旧好。近察时艰,辅车唇齿之义,尤当共切讲求,兹派二品衔候补三品京堂徐寿朋为出使大臣,亲赍国书驰诣汉城,代宣联意。
该大臣,朴实忠诚,办事明练,尚望大皇帝优加接待,俾与贵国政府酌议通商条约,以垂久远,从此两国永敦和好,共享升平,联有厚望焉。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

条约仅有汉文:

大清国、大韩国切欲敦崇和好,惠顾彼此人民。是以大韩国大皇帝特派全权大臣从二品议政府赞政外部大臣朴齐纯、大清国大皇帝特派全权大臣二品衔太仆寺卿徐寿朋,各将所奉全权字据,互相校阅,俱属妥善,订立通商约款,胪列于左:

1904年,伪“大韩帝国”驻华公使呈递清帝的就任国书:

清朝对“独立”的“大韩帝国”自称为“大清国”,韩国称呼清朝也是“大清国”。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由于一口气跟11个国家签订了,语言各不同,因此最终以汉文和法文两种语言制定,清朝自称“大清国”,法文仍为“Empire de Chine”(中华帝国)。

条约汉文开头:

今日。
會同聲明,核定大清國按西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曆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文內各款,當經大清國大皇帝于西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即中曆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降旨全行照允,足適諸國之意妥辦。

条约法文:

链接稍后补上.....

原件在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厚的像一本书一样......条条屈辱。


1905年,光绪帝分别对英国、法国、比利时送去了国书。

法国:


英国:


比利时:

此系列国书均为满汉双语,满文部分为“daicing gurun”,汉文部分为“大清国”。


1908年,清政府被迫制定《欽定憲法大綱》。

君上大權
  一、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
  三、欽定頒行法律及發交議案之權。凡法律雖經議院議決,而未奉詔命批准頒佈者,不能見諸施行。
  四、召集、開閉、停展及解散議院之權。解散之時,即令國民重行選舉新議員,其被解散之舊員, 即與齊民無異,倘有抗違,量其情節以相當之法律處治。
  五、設官制祿及黜陟百司之權。用人之權,操之君上,而大臣輔弼之,議院不得干預。
  六、統率陸海軍及編定軍制之權。君上調遣全國軍隊,制定常備兵額,得以全權執行。凡一切軍事,皆非議院所得干預。
  七、宣戰、講和、訂立條約及派遣使臣與認受使臣之權。國交之事,由君上親裁,不付議院議決。
  八、宣告戒嚴之權。當緊急時,得以詔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九、爵賞及恩赦之權。恩出自君上,非臣下所得擅專。
  十、總攬司法權。委任審判衙門,遵欽定法律行之,不以詔令隨時更改。司法之權,操諸君上,審判官本由君上委任,代行司法,不以詔令隨時更改者,案件關係至重,故必以已經欽定為準,免涉分歧。
  十一、發命令及使發命令之權。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議院協贊奏經欽定時,不以命令更改廢止。法律為君上實行司法權之用,命令為君上實行行政權之用,兩權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廢法律
  十二、在議院閉會時,遇有緊急之事,得發代法律之詔令,並得以詔令籌措必需之財用。惟至次年會期,須交議院協議。
  十三、皇室經費,應由君上制定常額,自國庫提支,議院不得置議。
  十四、皇室大典,應由君上督率皇族及特派大臣議定,議院不得干預。
  附臣民權利義務(其細目當於憲法起草時酌定)
  一、 臣民中有合於法律命令所定資格者,得為文武官吏及議員。
  二、 臣民於法律範圍以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三、 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監禁、處罰。
  四、 臣民可以請法官審判其呈訴之案件。
  五、 臣民應專受法律所定審判衙門之審判。
  六、 臣民之財產及居住,無故不加侵擾。
  七、 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納稅、當兵之義務。
  八、 臣民現完之賦稅,非經新定法律更改,悉仍照舊輸納。
  九、 臣民有遵守國家法律之義務。

此时,清政府在该大纲中的官方名称为“大清帝国”。


不过有意思的是,“清末修律”这一系列制定修改清朝法律的活动中,清朝最后这几年出台的新法律名称冠以的并不是“大清帝国”。例如:《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报律》、《大清国籍条例》、《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新刑律》等,冠以的还是“大清”。部分文内以“中国”代指国家名称,并未出现“大清帝国”字样。


综上,清朝在近代史开始后,与多国交流的过程中,对不同国家,使用了不同称呼。而各国对清朝的称呼也不同,甚至同一国家对清朝称呼前后也不一致。(注:以下所说“早、晚期”均指鸦片战争以后

清朝用过的正式自称总结:

1、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daicing gurun)

2、大清国(这个最多)

3、dulimbai gurun(中国)(《中俄尼布楚条约》满文使用;《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使用)

4、中国(《中俄尼布楚条约》汉文使用;光绪八年,朝鲜对美国使用)

5、大清(早期对英国使用)

6、中华大清国(dulimbai daicing gurun,仅对美国使用)

7、大清帝国(早期对日本使用,最后制宪作为名称定进去了)

注:在各条约、国书,以及清末制定的一些法律内文中,还会使用“大清”、“中国”、“清国”等简称。

清朝在末期,似乎是对内以daicing gurun为主,对外以dulimbai gurun为主。

大家可移驾此问题,里面有不少可参考答案:

「满洲」、「八旗」、「中国」这三个名词,在清朝有何异同?



各国用过的正式称呼总结:

1、俄国:Kита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中华帝国)

2、英国:Empire of China(中华帝国)

3、美国:Ta Tsing Empire(大清帝国)

4、法国:Chine(中国,早期使用),Empire de Chine(中华帝国,后期使用)

5、葡国:China(中国)

6、德国:China(中国,早期使用),Chinesisches Reich(中华帝国,后期使用)

7、欧洲各国非正式称呼:Sino(中国,拉丁语)

8、日本:大清國(日文)

9、韩国:大清國(汉文)

注:清朝与其他各国,如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皆在《辛丑条约》有签订内容,但该条约只有汉法两种文字书写,而法文写的仍是“Empire de Chine”。


因此,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宣统帝退位,这段清朝与世界交流变多的时间里,清朝的对外的自称是变化的,【大清国】使用次数最多,硬要说正式对外国名,每一个都是,毕竟写进国书或者条约里了;

而各国(主要是列强)对清朝的称呼也并不统一,以【中华帝国】的各个语言版本居多。


PS.文中有三处外文条约原文我暂时给不了链接,因为是谷歌文献里的,考虑到部分小伙伴看不了,容我找找其他链接。

PPS.关于老乞大中“我中国居亚洲之东“这段,来自对高宗乾隆帝《天竺五印度考訛》满文,清末内务府编制的《满蒙汉三语教科书(老乞大)》对此稍加改动。

乾隆帝原文:村學究村學究:为什么“中国”最终成为了我们国家的国号?

老乞大原文:


user avatar   tian-ma-xiao-xiao-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悲剧? 明明是某大国在极端羡慕印度!

这次俄乌战争,印度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我想懂的都懂

看看普大帝战前见印度总理是个什么表情,讨好、感谢、唯恐不周,甚至是敬爱……在大帝平日那一副波澜不惊的玻尿酸脸上写得足够充分,这跟大帝对别人虚应客套的表情完全不一样。今天要能再见上,都不敢想像普大帝会是啥样子

虽说印度一边买俄罗斯的特价油,一边照样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赞成驱俄,可普俄朝野依然对印度感激涕零。做人做到这种化境,简直了,嘲印人士要不也做个给咱瞧瞧?

我国外长也刚刚突击访印

印度这次不结盟外交的展现的威力,对我国缓压作用实在太大了,不然都不敢想,我们面对各方面一致的围堵强迫表态该怎么办。

要感谢印度的绝不止普俄一家,我们也在抓紧与印度修复关系

我们前脚走,英国后脚跟,小金毛昨天访印了!他实际上做为美欧的代表来拉印度,看新闻的想必都看到了,英国首相这是向宗主国朝贡吗?谄媚、拉拢、送大礼包,除了惠就是惠,尽管印度刚拒绝日本自卫队飞机从印度过境去支援乌克兰---日本首相可是3月19日跟印度谈了近两个小时的俄乌局势,开出5万亿日元的承诺,拉印度制裁俄罗斯啊,结果印度表面答应,转背就变脸

印度根本不怕你日本怀恨在心,不怕日本敢让这5万亿日元泡汤

所以这一次英国小金毛除了满脸堆笑、赔小心一般双手奉上岁币之外,连对俄制裁的事一个字都不敢提一下---尽管他访印的核心目的就是为这个

但英国首相也和所有西方首脑一样,都怕惹印度不开心

印度,正站在世界的中心,被方方面面的势力讨好、拉拢,还谁都不好得罪他,即使以美国的咖位,实在忍不住了,也只能心里骂几句马卖匹,明面上只能控制着把调门降到最低,更像是轻声抱怨,然后照样得满脑子想着怎么个惠法才能让印度回心转意

----这不仅仅是印度不结盟外交的威力,这不仅仅是印度不结盟领袖的地位

这也源于印度做为与西方一样的民主政体国家、英联邦国家、共同价值观,共同意识形态,拥有不会被划入敌对一方的优势,不管怎么做,照样是西方社会眼里的“自己人”

所以,印度不当墙头草,不明确倒向任何一方,就能站着把所有玩家的韭菜都割了,还没跟任何一家撕破脸,还赢得俄罗斯的特殊感激

甚至成了俄罗斯今天避免孤立,在世界外交舞台上还能稍有施展的支柱

可以说,印度过去买毛熊的武器,简直太值了

这使印度成为西式国家与俄式国家之间的经纪人、中间人

这个独特的地位,世界200国,谁也取代不了

这笔独特的“佣金”,谁也赚不到,只有印度行

难怪土耳其就在亦步亦趋模仿印度,顶着整个北约的压力买俄的武器,拒绝对俄制裁,说明埃苏丹不简单,是个识货的,只可惜土耳其的体量和位置,只能学印度学个三四分。

有印度在挑头,巴西、墨西哥、南非、阿根廷、埃及这几个非西方国家也都有独立外交的底气,不在俄乌事件中站队,赚自己的钱,西方只能先小心的去劝印度,而不敢威胁、敲打,否则西方本来在俄乌战争中是站理的,搞不好变成西方不得人心---从而最好的掩护了某国,避免形影单只,被世界舆论孤立审问,就像山花开得烂漫四野,她可以挤在丛中大家一块笑

印度的发展,未来的崛起,根本不用“韬光养晦”,还能左右逢源,这就是印度最大的牛逼之处




  

相关话题

  部分中国网民看不起印度的主要理由有哪些? 
  易中天这样的「百家讲坛」型学者被同行如何看待? 
  为什么中国内地的小区多为封闭式、大院式,而台湾地区、西方国家的社区及日本民房都是临街的、开放式的? 
  为什么美国旁边的国家跪舔美国 中国旁边的国家处处针对中国(例如什么越南菲律宾这种省级国)? 
  如果清朝不丧权辱国,直接和列强硬刚,那会怎么样?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崇拜的英雄都是失败的?比如关羽,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 
  如果蒋介石不参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那么中国今天还能取得该席位么?当今的国际局势是什么? 
  中国股市「奇葩」在何处? 
  为什么部分自称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者,看到中国的一点挫败就幸灾乐祸? 
  中国的舆论战什么水平? 

前一个讨论
如何区分古典主义、巴洛克式、集中式、哥特式、洛可可式、Art Deco 等建筑风格?
下一个讨论
高知老人带娃是什么体验?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