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走向共和》为什么评价那么高?这部电视剧值得看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fang-3-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多说,直接上图,值不值得看,自己品味。

1、大清国的价值观

2、大清国的西方记者

3、大清国的外交


4、大清国的国情

5、大清国的阅兵


6、大清国的公知

7、大清国的救国

8、大清国的军队

9、大清国的官员


10、大清国的外患


11、大清国的改革

12、大清国的姓氏

13、大清国的特长

14、大清国的人民

15、大清国的流行语

16、大清国的外国人

17、大清国的特色

18、大清国的言论

19、大清国的反腐


20、大清国的继承者

21、大清国的稳定


22、大清国的梦想

23、大清国的百姓

24、大清国的自由

24、大清国的药丸

评论区别激动,就是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而已。这剧当年上过《新闻联播》推荐,又在央视播过,如今在网上豆瓣可以随时打分点评,网站还可以随时点开观看。发点当年被广电局审核过的电视剧截图,再正常不过了。


user avatar   longhuny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走向共和》是典型的上层路线,这条路线的终点在哪里呢?就在台湾,就是台湾的国民党。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上层路线,代表就是满清皇朝,汉族官僚,地主,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二是下层路线,代表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后来的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上下两条路线有一个交汇点,就是孙中山。

《走向共和》的第一主角是李鸿章,他是汉人官僚的代表,第二主角是慈禧太后,她是满清皇族的代表,第三主角是孙中山和袁世凯,分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军阀的代表。

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满清王朝为什么还能苟延残喘几十年?难道真是慈禧太后英明神武吗?

汉人官僚地主和热衷科举的读书人,才是满清王朝能够苟延残喘的第一力量,这些人对于西方的科学和民主,骨子里是十分抗拒的,即使勉强接受,也是十分矛盾的。

如果不是满清王朝断了科举,搞出了皇族内阁,彻底断了这些人的希望,这些人还会与满清皇族狼狈为奸。

这些人的典型代表,就是李鸿章。

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最大的责任者,不是满清皇族,而就李鸿章所代表的汉人官僚地主,和热衷科举的读书人。

满清是个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政权,皇帝依托于皇族,依托于满人,如果要君主立宪,满清皇族,贵族,和满族人的位置在哪里?因此,满清搞君主立宪就是白人做梦。

难道真的没有人看出来满清不可能搞君主立宪么?

当然有,孙中山代表的革命党,就是看出来了这是死局,因此,去见了李鸿章,希望他不要站着满清王朝的一边。

李鸿章的回答就是你太年轻了,太天真了。

李鸿章难道真的忠于满清王朝么?难道真的惧怕满清王朝么?

谈不上,李鸿章真正忠于的是自己的阶级,和科举读书人的利益,这是汉人官僚与满清皇族狼狈为奸的根本原因。

近代的中国,腐朽的绝不仅仅是满清王朝,更有官僚地主阶级和读四书五经的人,满清灭亡了之后,中国并没有真正好起来,甚至很多人认为民国还不如满清,就能说明,中国近代的屈辱,真正的祸首是谁了?

官僚地主和旧读书人,才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最大祸首,李鸿章绝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个阶级,一个群体。

《走向共和》是一部好电视剧,李鸿章,慈禧太后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也不是不能做主角,但这两个主角,一定不能过于正面,一定要充满矛盾性。

遗憾的是,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在这部剧里显得过于正面了,甚至比孙中山更正气一些,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很难叙事,不能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群体,一个阶级连续的叙事,而是断裂,甚至撕裂的。

《走向共和》与《人间正道是沧桑》,都是企图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群体来叙述历史,这种尝试是应该的,但绝不能颠倒事实,将最大的罪人,描述成忍辱负重的功臣。

可以理解李鸿章的选择,但绝不能赞扬这种选择,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是很多的生命和鲜血。

清朝越早灭亡,对中国越有利,君主立宪绝对不可能,唯有共和才是中国的出路,唯有下层路线,共和才能真正成功,否则,中国最多就是印度,很可能连印度也不如,毕竟印度有英国殖民的遗产,还有印度教维系社会秩序,中国在皇权和儒家体系崩溃之后,很可能陷入苦难之中。

那种认为日韩能行,中国作为一个儒家文化国家也能行,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日韩主要是人身依附的社会,有贵族阶层,中国却是一个依附土地的小农社会,只有地主阶层。

小农社会与贵族社会,依附土地与人身依附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完全碎片化了,而人身依附更有利组织起来。

因此,中共领导的革命,实质上就是重新实现人身依附,建国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也是重新实现人身依附,即使现代的企业制度,也是一种人身依附,不过主要是一种双向选择的人身依附罢了。

所以,人身依附是组织起来的关键,但是自宋朝开始,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各个王朝都致力于将社会碎片化,到了清朝,已经一盘散沙。

蒋介石集团在大陆抛弃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平均地权,背叛了革命,但是到了台湾,又捡了起来,搞起了土改,并不是蒋介石集团改过自新,而是分的不是自己的土地。

上层路线,要么革自己阶级的命,要么对外侵略掠夺,中国的地主阶级和民族阶级都做不到,那么,只能走下层路线,通过公有制,配给制,实现人身依附,将一盘散沙的民众组织起来。

事实已经证明,即使走上层路线的蒋介石集团,到了台湾也因为分的不是自己地,革的不是自己的命,又有从大陆掠夺的大量黄金财富,也重新走了下层路线,而单纯的上层路线,在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

落后国家,不能通过上层路线,走向共和,实现现代化,不但是中国的悲剧,也是所有落后国家的悲剧。

唯有先发的资本主义国家,或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才可能通过上层路线,走向共和,实现现代化。


user avatar   weiting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台词,从今天开始往后数(数(四声)十年和数(三声)十年不是一回事儿)十年,都没人再敢往剧里面写。

比如李鸿章教育盛宣怀: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人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说县衙的差役,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如果把权力都用的无所不用其极,那真的是国将不国啊……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

你就看看这种词儿,现在哪里还有。

王冰演的李鸿章让人知道什么叫做”神伤“,什么叫做”无力“。

”我主力定远号的航速是14.5节,而日本的吉野号是22.5节他想打你的时候马上可以追上你,而你想打他的时候,他早就一溜烟跑掉了。而射速呢?我方是五分钟开一炮,而敌方是一分钟开五炮,季直,请你告诉我,在开战的一瞬间,这人心何足恃?

……

说的好,说的好,我方的……十英寸巨炮确实倭寇所无,可我问你,这炮弹呢?“

老爷子驳某官员之”正义之师必胜论“。

”去卖国!去当汉奸!“

老爷子抽着陀螺大喊着。

再如这个:

慈禧:“这一个国家最难得的,总是稳定,不管多好的事情,动静一闹大了,就不再是好事了。”

这是闹义和团的时候,一群大臣给义和团说好话,慈禧的回复。

后来慈禧说:

“义和团的那些刀枪不入的玩意儿鬼把戏都是假的,若外交上谈崩了,他们至少也可以充当消耗洋人弹药的炮灰。”

慈禧没有成为一个脸谱化的恶鬼老太,而这又究竟是谁的眼睛雪亮?

再说孙淳演的袁世凯,这段台词简直是莱因哈特才能说出来的:

“人民?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人民。我只见过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而感觉应当是杨威利能说出来的话,孙淳演的袁世凯也是有的:

杨度:”国家若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实行宪政,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

袁世凯:”这就是政治,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

再看看瞿鸿机和吴毓昌的对话:

瞿鸿机:“错了!夜太黑了,道德操守不过一丝烛光,只能照亮一个人眼前的路,顶多再拉上一个你!可是毓昌啊,咱们那点道德的烛光,挡不住人家的明枪暗箭啊! 咱出的那张牌叫做整肃吏治!表面上看,正气凛然,其实迂腐呀!我昨天才想明白:咱们的太后不看重这个。老佛爷哪里在乎你贪污玩闹,可你要跟她离心离德,你死去吧!这一点呀,那么多年,咱们竟然就没看明白!可你看人家出的牌,张张都是政治牌、屁股牌— —人家玩着、闹着,搞女人,搂钱财,可人家永远政治上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叫高!毓昌啊,清洁的道德牌打不过肮脏的屁股牌啊!咱们从一开始就败了!”

徐锡林:“凡搞假立宪,必遭真革命。大清没救了,只有推翻他,我煌煌华夏才有真的宪政。”

这台词我看着都觉得心慌,更别提写这台词的人家里面的水表了。

还有些很边角的好玩的玩意儿:

美国总统向大清国的宪政考察团说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中文翻译直接翻成了:民治民有民享。

大清国的考察团的头头载泽一挑大拇哥,好!翻译的好!

美国总统表示,这是贵国的孙文翻译的。

于是载泽勃然做相:我们要求你们抓捕孙文交予我国。

美国总统表示:我两国没有引渡条例。

”我们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把国民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对清国的仇恨上去。“

这是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剧中的台词。

眼熟不?

然后伊藤博文马上补上一句:

“外相的话真是说得太好了!日本帝国的优势就在于一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便能举国一致。而中国向来是各行其是,他们的人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李鸿章刚想伸一伸胳膊,马上会有七八支胳膊把他拽住。”

明治天皇:“你们对清国的赔款有什么打算吗?”

伊藤博文:“臣觉得战争让人民受了不少苦,应该用来改善人民生活。”

明治天皇:“不,教育。”

伊藤博文:“陛下远见,但臣觉得可以用一部分来投入教育,其他的用来改善民生。”

明治天皇:“不,全部用作教育。”

伊藤博文:要听真话还是客气话?

载泽:听真话!

伊藤博文:真话是残酷的,就像我大日本帝国的武士刀!

载泽:刀在忍字头,头可断,真话一定要听!

伊藤博文:我恨中国!

载泽:同文同种,何以恨之?

伊藤博文:我的老同学严复先生可好?

载泽:严复先生?

旁人回答:泽公,就是翻译《天演论》的人!

伊藤博文:他仍不过是个翻译,在英国留学时他是高才生,爱国热忱亦不在我之下,同时回国后,我为日本首相,他至今仍是个翻译。仅以个人际遇而论,对日本帝国何能不爱之,对中华帝国又何以不恨之?

载泽:却没有听说严复先生恨他的祖国,就像伊藤先生不憎恨你的祖国.

伊藤博文:我恨贵国,其源有自,自贵国唐朝以来,我国对贵国便俯首称是,耻辱啊!明治维新之时,我国要富强,更要改变这只能称是的历史, 我们做到了,大日本帝国战胜了大清国,我们改变了历史!

载泽:但要大清俯首称臣于日本,怕是没那么容易!

伊藤博文:总有那一天!这是历史证明了的!我国之开放,较之贵国为晚,但我国大兴教育,甚至改良人种,汲汲然全盘西化,却保留了我大日本帝国的武士道精神! 最重要的是,我们当即便实行了君主立宪!所有法律必须经过国会决议!呈君主裁定,然后公诸于众!总之,我国是一个法,立宪明君之法, 贵国是一个君,专制主义之君,何其不同乃尔,故甲午之战,我国战胜贵国乃必然之势!

载泽:便无丝毫侥幸?

伊藤博文冷笑:日俄战争,仍是侥幸吗?

伊藤博文拿起一本《李鸿章传》:

“真希望这会儿与我交谈的有贵国的李鸿章,他若是看到此书,会高兴吗?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败而论,自是伊藤胜于李鸿章,然以个人而论,李鸿章优于伊藤博文甚也。诸位大人可知此书何人所写?正是贵国满世界通缉的政治要犯梁启超。高才高论,洞若观火啊!其高论,正在假如二人易地以处八个字,"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国之地,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此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且举国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李中堂若读得此论,当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败于无才,岂非又死不瞑目!“

更不要说最后一集孙文的演讲了。那简直是分分钟你家房门爆破的节奏。“我要弹劾你!!!”



中国建国以来明目张胆的作死被禁的实至名归的片子。你看这片子有时会控制不住的联想。

所以……恩……后来看到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候,我不得不感慨张黎的后台是真硬啊。

门铃响了。

————

06292015

————

在下没见过这么多赞…你萌搞的这个东西啊,excited!不过先让我在门前摆好claymore先…

其实好久不读书了,认真讨论起我国近代史民国史我是真的跟不上…平常就是听听音乐看看日本战国小说,然后忙接下来的一口饭吃。

自认为一介大不弁者,无意/懒得/害怕遭遇到不得不推参的境地…手机知乎app一刷新点赞都涨好几位,自己实在受不得。

张黎的剧都非常不错,毫无疑问的,不能当历史看,但就今人对古人的侧描和解读来说,张黎确确实实做得漂亮。

个人以为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人物描写,是中国所有的电视剧中能排到前五前三的。杨家三口人,每个人都有多个历史原型;而每个人都让人感觉仿佛历史中确实有这样的人物(然而杨家三口确确实实都是虚构的)。个人最爱是杨立仁。

你想想看,一个虚构的由多个原型组成的这样一个人物,其人内心必极为复杂,也一定会有波动和成长,也一定会有隐瞒和压抑不住的情绪,更无提此人的悲愤与激昂。而他毕竟是个虚构的人物,一个足以寄托导演和编剧的许多念头和隐喻和暗示的容器。

而除了杨立仁就是瞿家兄妹…这许多许多的角色,都是当下电视剧中少有的复杂和生动。张黎从走向共和到人间正道,这是又进了一步。实在精彩。

记事以来四神剧:走向共和,大宅门,大染坊,人间正道是沧桑。白景琦、陈寿亭、杨立仁三位,足以称得上是第一流的伟丈夫。

——————————————




哎呀,啧啧,你说这种人,咋整呢。

你要觉得言论这么开明,你把粗鄙之语打印在A4纸上跑中南海门口搞诗朗诵去啊?你不能耐得不要不要的么?你不制度自信体制自信么?去吧,祝你成功。反正就这个答案,里面事实上没有干货,这些台词哪是我写的。

不过你说你装什么外宾呐?非这样让我一时兴起把你挂这儿你觉得圆满了?

“反体制显自己牛逼显自己高档”这话,你给某些人说的时候,这些某些人中的一部分人唯一的感觉就是——哟,这主跳起来要打我膝盖了,可惜还是没跳过咱脚指甲盖。

扣别人帽子显自己高尚睿智窥的清的这种人,在下实在没有不挂的道理。

——————————————

我补充一段吧。

这个答案,你们想转就转,可以不征求我的同意——只要是仅仅是台词的部分。不征求我的同意的原因很简单:台词不是我写的,我仅仅是记住了这些台词并重新寻找到原来的章节,核对过后发出来,带点自己的评论。转仅仅台词的部分,我觉得是可以的——再说一遍,这个回答,实在没有什么干货。

我个人的心目中国产四大神剧是啥,我觉得你们是不在意的。我觉得如果你们真的转载在别处了,也不太合适,因为别人也不见得会感兴趣。

然而至于我想挂谁这件事儿,我绝对不会把这种人撤下来——在下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从来不打算反悔,亦不打算撤回。在下在知乎的个人简介中清清楚楚地说了:

既宽容随和清澄,又恶毒刻薄混乱。在下此刻乃大不弁者,虽无意推参,但也绝对不会放弃铁了心要寻衅作死之辈的人头。

在下绝非友善之人,请千万不要搞错或者抱有侥幸。

所以挂人的部分,请务必不要转载——既无关于题目,又不利于在下,更显得你编辑审稿水平捉急。


user avatar   peng-zhan-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电视剧在央视没播完就被叫停,之后就在没有复播过。在我国严肃的历史体裁电视剧中,这是非常非常罕见的。

而它之所以没有通过,是因为在剧中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颠覆性的形象描写,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鸿章。观众们之所以喜欢看,是因为其与自己之前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反差,仿佛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举几个例子。

1、李鸿章整顿北洋海军那一段儿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我也就不多介绍和贴图了。李中堂视察北洋,发现炮弹被换成了石头,然而杀一个(黄瑞兰)、放一个(方伯谦),整顿了军纪。

但这并非历史事实。历史上的李中堂,他是知道炮弹里面掺了煤灰的,因为供给北洋海军炮弹的是天津军械局,而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是李鸿章一手扶持的。

张士珩的父亲张绍棠跟李鸿章的表兄弟,张绍棠的奶奶跟李鸿章的爷爷是亲姐弟。而张绍棠又娶了李鸿章的妹妹,所以他又是李鸿章的妹夫,可谓亲上加亲。

李鸿章早年时,经常依靠张家接济度日,连婚事之需也是靠张家资助,因此李鸿章兄弟对张家非常感激。

张士珩有个哥哥,长兄张席珍,淮军在苏南与太平军作战时入李鸿章幕府,管理淮军军械,一直管理到病死,然后张士珩接班,就这么个关系,张士珩往炮弹里参煤灰,李鸿章可能不知道吗?

李鸿章和刘步蟾之所以要逼走琅威理,很大原因就是这个外国佬总是跑到李鸿章面前反映国产炮弹、枪械质量低劣,李鸿章怕他继续上告,才怂恿刘步蟾逼走了琅威理。

2、在电视剧中,李鸿章与翁同龢辩论,讨论舰船航速问题,也就是“快一节、慢一节”的问题,李中堂态度恳切,用词专业,怒斥翁同龢的主战主张。可是大家不觉得奇怪吗?都是从国外买的,为什么北洋的船就慢呢?

我知道,日军在1890年后买了几条新式巡洋舰,像吉野,可是日本也有老旧型号,松岛号的设计航速只有16.5节,致远可是有18.5节,为什么日军军舰的航速就普遍比北洋军舰的航速快呢?

这是因为北洋水师长期使用劣质煤炭,导致动能受损,航速普遍达不到设计航速。

那么,谁供应北洋水师的煤炭呢?答案是开平矿务局,而这个局的督办张翼,原为醇亲王侍从,后来投靠庆亲王奕劻成为心腹,得李鸿章保奏开始经办洋务,署理开平矿务局。他给北洋水师提供最糟糕的八槽煤,导致北洋水师各舰航速均达不到设计航速。

丁汝昌多次私下反馈此事,李鸿章充耳不闻。

3、电视剧中给大家的印象是,黄海海战败了,北洋水师就彻底垮掉了,清朝就彻底败了,这是错误的。

首先黄海海战的战果是北洋五沉,日本五伤,而日舰除受创最重的松岛号外,其余所有兵舰均在一周后重返战场;而北洋水师的军舰打完黄海海战后,再未出过港。

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是自我放弃吗?

答案是双方的抢修能力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上。

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动员全国所有修船技工在四大船坞昼夜待命,伤船24小时不间断修复;而清廷方面,旅顺船坞总办龚照玙在开战后不久逃到了烟台。

这个龚照玙,是李鸿章的铁杆兼老乡兼心腹。

龚照玙,字鲁卿,出生于安徽省合肥,自小与李鸿章认识。1871年就投效北洋制造局当差,由监生捐纳同知、知府、道员。1890年经李鸿章保举,总办旅顺船坞工程,并会办旅顺船坞营务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闻知金州失守,就以粮饷不足、津旅电讯中断为由,乘海军广济轮逃往烟台。

其实甲午战争海战的战果对整个战争形势并非决定性的,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清军陆战的一溃千里。

例如长跑名将叶志超。

他也是李中堂的得意爱将,出身淮军,曾跟随李中堂剿灭捻军。甲午战争时,他任直隶正定镇总兵,驻军平壤,为驻朝各军统帅。

1894年9月15日凌晨4:00,平壤战役打响;当日上午,驻守玄武门的高州镇总兵左宝贵阵亡,叶志超吓得魂飞魄散,准备逃跑;下午16:00,叶志超派朝鲜人出城告知日军,要求停战,请日军允许清军在缴械后离开平壤;第10旅旅长立见尚文少将要求清军立即打开城门缴械投降;清军表示大雨不便,可明日缴械;当晚20:00许,各路清军在滂沱大雨中夺路北逃,沿途遭遇日军伏击;9月16日拂晓,日军占领平壤。

平壤战役,清军伤亡、被俘共6千余人,日军伤亡600余人。

他在逃跑过程中退却五百余里,创造了朝鲜战场上的单次退却的记录。这个记录,直到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时,才由美国长跑名将麦克阿瑟打破。

就这么个人,不砍了他简直说不过去,可是李中堂仍然力保。不仅力保,后来清政府组建新式陆军时,李中堂竟然还保举他出来做官,无语。

跟随叶志超一起撤退的卫汝贵军,在逃跑过程中不忘发财,四处洗劫抢掠,可谓无恶不作,民愤滔天。以至于在朝鲜义州劫掠过程中激起朝鲜民变,还被打死了十几人。

卫汝贵军也是淮军。

其实以上只是李中堂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的极小一部分,这跟电视剧中李中堂的形象是不是反差有些大呢?

像中法之战时,法军舰队驶入马尾港,下命令给福建水师解除战备、不得开炮的是张佩纶,他是张爱玲的祖父,是李鸿章的女婿,亲女儿的老公。

中法马尾海战时,他任福建钦察大臣,总督军务。

林泰曾、刘步蟾、蒋超英去英国留学期间拒绝参加入学考试,实操时被禁止触摸一切舰上物品,未通过结业考试。而当时的清廷驻欧洲四国公使李凤苞对这几位的结业评语是:刘步蟾的考评为“成绩冠诸生”;林泰曾、蒋超英二人也位列甲等。而顺利完成学业的林永升则评为丙等;对严复这位大神,李凤苞认为其实操有缺,洋文尚可,只给了丙等,建议让其去教书。

这个刘步蟾最后死的时候是服鸦片自杀的。

这个林泰曾是林则徐的侄孙,甲午战争中开着军舰在自己家港口触礁。

这个李凤苞,是李鸿章的绝对嫡系。

电视剧中的李中堂有句名言:“他妈的都说老子任人唯亲,难道还让我任人唯疏不成?”

这是整部电视剧中对李鸿章的描写为数不多的切合实际的剧情,他的一生坚决贯彻了任人唯亲、管你是庸才还是蠢材的原则,只要听话、懂事能捞钱,都好说。

清廷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他跟李鸿章打了四十年的交道,他的立场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他对李鸿章评价的原话:“李(鸿章)跟我的经历很像,年轻的时候运气不错,青云直上,位极人臣。但是我要强调的是,他像我一样,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因为他的高官厚禄才让他声名显赫。他现在所表现出的才能,换一个其他中国人同样可以做到,他本质上跟中国官僚没有任何区别。”

就这么个人,竟然被电视剧《走向共和》洗得如此之白,连“一代人只能干好一代人的事儿”都出来了,问题是,李鸿章干好了吗?

我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中国近代海防的筹建者和毁灭者,沙俄人民的老朋友,晚清私人卢布账户的最大持有者,德国造舰的奠基人,法国人评选的我最喜爱的他国外交官,始终坚持普惠外交政策的外交巨匠,从未在谈判桌上给母国占到过便宜的东方俾斯麦,中国近代官僚资本主义的创始人,长跑大军淮军的最高领袖,慈禧太后眼中的栋梁,孙文的偶像,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安徽首富,李鸿章。”

所以说,这部电视剧审查不通过是有原因的,误人子弟,当下十九层地狱,特别是涉及关键历史人物,更应当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拍摄。

据说,李家后人是投资方之一。

就这些。


评论区的热闹程度超出我的想象,连叶志超一溃千里都有人洗,被说成是后勤补给不济才跑了上千里。我就不明白了,作为一个封疆大吏和前线总指挥,就算后勤补给不利,你倒是战斗啊。一鸦、二鸦、阿古柏入侵新疆时走投无路而殉国的清廷高级将领、封疆大吏不计其数,怎么你淮军将领就可以跑得这么彻底?到最后还没有明正典刑?这是谁的问题?


user avatar   duke-se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说一个角色,慈禧。

在《走向共和》之前,很多演员演过慈禧,最出名的莫过《火烧圆明园》和《大太监李莲英》里的刘晓庆。哪怕当年我还小,也觉得刘晓庆演的不对,至于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

直到我工作多年,经历了太多人事沉浮,才慢慢明白政治人物大体应该是什么样子。象刘晓庆这么嚣张跋扈的慈禧,不知道能不能活到咸丰死之前。

而看到吕中在《走向共和》里对慈禧的演绎,我大惊且大喜,对啦对啦,这才是慈禧啊!这个阴郁、说话做事慢慢吞吞、大气却又小心眼、深谙权术奥妙、轻描淡写面对群臣却又机心百变的老太婆才是慈禧啊!

可见大部分编剧、导演、演员都根本不懂政治和政治人物,而张黎导演,以及包括这部戏里的很多演员,都深刻地理解政治和政治人物。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黎叔镇楼

《走向共和》创作的初衷来源于制片人刘文武,他是张黎的湖南老乡,大灰机省一向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

两人愉快的合作来自于《雍正王朝》,张黎当时担任艺术总监,刘文武是制片人,剧本创作是刘和平,刘和平老师最初给《雍正王朝》定的调子是“当家难”,《雍正王朝》开机是1997年,这个调调很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朱总理改革前,新权威主义思潮澎湃,官商勾结,地方财政全是诸侯经济,中央的经济控制能力严重下滑:“十亿人民九亿商,大家一起骗中央”,而导演胡玫也很认可这一点,她之后又顺着这个思路拍了《汉武大帝》

但是刘文武对这个调子并不完全认可,他有更多的反思:

当家,当谁的家?君权神授的时代,家国一体,皇帝的权力天生合法,这当然没问题,但是在一个现代的民主法制国家,当权者的权力是老百姓给的,还能把国事当家事办吗?

在《雍正王朝》开播的同年,刘文武找到了湖南省宣传部部长郑佳明,提议拍摄一部关于晚清的电视剧,然后郑介绍了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高建民,高提议他把晚清和民国结合起来,但是两位大佬的建议只是框架,像《雍正王朝》是以二月河老师的小说作为蓝本,而晚清民国这段历史,“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变革之剧烈,变化之丰富堪称中国历史之最,没有任何小说或者戏剧可以作为剧本的依托,于是刘文武在长沙广电局局长罗浩的帮助下找到了当时湖南湘剧院的编剧,曹禺文学奖获得者,盛和煜老师,三人从零开始,埋头阅读海量的晚清民国史料,一步一个脚印,重建通天塔

《走向共和》制片人刘文武

《走向共和》制片人罗浩和妻子宋祖英

由于工作量浩繁,一年之后,刘文武又邀请了《晚清历史报告》的作者,《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建伟老师加入剧本创作团队,剧本的分工由此明确:盛老师负责晚清部分,张老师负责民国部分,《走向共和》今天看来确实有风格不太一致的地方,但是确实已经做到了极致

为了让剧本通过审查,刘文武专门邀请了湖南省委书记文选德,和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牧作为剧本顾问,专门为“历史敏感问题”把关,同时每写完5集,剧本就会送到广电总局副主编仲呈祥那里作审读,在经过了4轮反复修改之后,剧本获得了大佬们的一致认可,最终通过审查,而张黎后来导演的《大明王朝》的剧本审查小组包括明史专家冯尔康和云南省委书记王天玺,也是顺利通过,真正用心创作的东西没有人会阻拦你

盛和煜老师之前从未写过电视剧剧本,“三年不飞,一鸣惊人”,《走向共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盛老师的才华深深地折服了吴宇森,并获得了合作《赤壁》的机会

《走向共和》是张黎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储才仰望,厚积薄发”,当刘文武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张黎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在《雍正王朝》合作时便想要突破局限的机会:突破旧体制下的“当家难”,走向新时代的“找出路”

《走向共和》的准备时间是三年半,在《三国演义》结束后的后计划经济时代堪称一个奇迹,张黎加入了创作团队,五个人整理出了一份超过1100人的人物传记,然后精心整合复杂的人物关系,作艺术上的筛选合并,然后精简到300人,最后出现在《走向共和》中的是140人,每个人都有详细的人物生平,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观点,而贯穿全剧的是主创团队的理想:通过那段历史寻找中国的出路,张黎后来讲过:“拍历史剧没有“资治”的作用,就去拍戏说好了”

《走向共和》的拍摄期是九个月,摄影棚在大兴,这个占地9000平方米的大棚里包括慈禧的寝宫,李鸿章的宅院,袁世凯的总统府,甲午海战是在青岛借用军舰实景拍摄,日本戏是在中山拍摄,民国戏则是在上海完成

在大兴的剧组,张黎要求演员要提前45天报道,主要演员必须要通过五人小组每一个人的认可,当时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李鸿章,团队跑遍了全国进行演员筛选,最后找到了北京青话退休的王冰老师,当时70岁的王冰老师因为身体一直不好,已经有20年没有拍戏了,读了剧本之后非常感动,重出江湖,在剧组一直待了七个月,王冰老师是剧组里舞台经验最丰富的,他活跃的时代剧组里的很多人都还没有出生,王冰老师上装都是自己动手,每天和大家聊天对台词,试造型,形成了很好的剧组氛围,而扮演慈禧的吕中老师是北京人艺的台柱,在准备过程中熬夜看剧本大病了一个月,张黎也是专门等到吕中老师身体恢复之后才开机,这种尽善尽美的诚意是良好的剧组氛围的保障

扮演袁世凯的孙淳到剧组比较晚,而且他的身材和袁世凯还有一段距离,张黎给孙淳开了小灶,每天要吃四大碗的面条,还在会议室放了一张乒乓球桌,让孙淳每天坚持打球,张黎告诉孙淳,这种狠劲其实就是根植于袁世凯这个角色身上的,能不能增肥其实都是次要的,就是要把这股劲保持住,结果开机的时候孙淳真的就长了30斤肉,和袁世凯形神俱似,后来张黎在拍摄《大明王朝》时,对扮演海瑞的黄志忠也是同样的要求,黄志忠当时比较胖,张黎让他少吃饭,要瘦下来,而且每天还要跑一万米,这种饥饿和坚决的状态其实可以把海瑞那种决绝的感觉由里向外的带出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海刚峰一句怒吼“我大明朝还有神剑吗?!”,其实这种爆发力里面潜台词也有“老大,晚饭能不能多加两馒头?”

扮演李鸿章的王冰老师和扮演慈禧的吕中老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走向共和》剧组对演员的自我要求很高,提前到剧组的这45天是没有工资的,愿意就来,不愿意就请走,不管你名气有多大,所以《走向共和》的剧组的拍摄状态是非常好的,老演员多,真心为艺术的演员多,这种状态在张黎后来的剧组中也是保持一致的,早上五点就准时起床背台词,找状态,要是有谁偷懒,台词没说好的,大家都会鄙视,压力是很大的,所以每个人都全力以赴,而张黎作为一个摄影出身的导演,在表演技法方面能给演员的指导很有限,所以他在下面和演员聊人物背景,陪着他们去做功课,张黎基本能做到有问必答,比如张黎给孙淳说袁世凯的戏的时候,并不会直接告诉孙淳应该怎么演,而是给孙淳讲袁世凯的很多细节,比如他爱吃什么啊,走路什么姿势啊,他的朋友和亲属的回忆录里面是怎么说他的啊,等等等等,像王冰,吕中,孙淳这种级别的顶级演员都是非常有悟性的,把这种小细节融入到表演里面,一通百通,一个人物在什么情景下面该有什么样的反应自然就出来了

张黎的习惯是要拍摄一段历史,就要成为那段历史的行家,要做的事情就必须全力以赴,有一段时间,母校北影找他帮忙带摄影的实习生,张黎带一个生气一个:“都根本不热爱自己的行当”,不热爱一切都是扯淡,我们今天看《走向共和》,就是一群真心热爱艺术的人,有自己理想的人,一起花了心血做了一件让自己满意的精品,这种真诚和执着戏里戏外都是一样


user avatar   lu-chen-xi-9-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剧情当年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了,我说另一个角度,是我觉得《走向共和》的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

演员造型的高度还原!

虽然历史剧很多片都能还原历史人物的形象,但大多数只能还原主要人物,只有几个角色能做到非常相似,而且是在现代的化妆技术之下的,走向共和作为一个十几年前的连续剧,其演员造型的还原程度直到现在依然让人非常惊艳。

废话不说,上图:

首先是孙淳演的袁世凯,活脱脱袁世凯再生,跟陈晓旭演的林黛玉和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一样,难以逾越的经典:



以下是真实的袁世凯:

看对比图:



还有孙中山,也是相似度极高:

片中的形象:




连青年孙中山也非常像:



李鸿章,也是高度还原:



这是真实的李鸿章:

对比图:

这个片的厉害之处在于,除了主要角色,连配角的造型也高度还原:








康有为这个我再补两张图:





甚至连这位也找了个相似的:


难能可贵,难能可贵。


user avatar   zhao-ben-shan-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值得看,但别当真。

《走向共和》里,李鸿章、袁世凯、慈禧等早已被脸谱化的角色都得到了回炉重做,形象塑造相当成功;导演铭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各路敏感词层出不穷,结尾炮哥的演说赢得一众少年的追捧,超越《雍正王朝》《大宅门》四大名著霸占电视剧头把交椅。

自然是值得看的。

然而这依然只是电视剧。他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看历史,不代表他就是历史真相,这是方法论,不是结论。如果看完之后“李鸿章好辛苦,张之洞纯废物”——你白看了。


user avatar   wei-yu-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太懂有些人的理解能力.这句话明明显示的是袁大总统的无知 ,怎么好多人觉得好有道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民贵君轻这个道理,2300年的孟子就懂了,怎么到袁世凯这里就成笑话了?哦也不奇怪,老袁不是科举出身,死的时候自己都嫌读书少.
轻视民心,所以贸然称帝,众叛亲离,只当了83天皇帝就嗝屁了.
老袁,还有常凯申,还有民国大大小小的军阀,有一个算一个,所有这些轻视民心、企图依靠武力和旧时代的阴谋诡计夺取天下、不懂得把人民组织起来的当权者们,连带着38年也没真正共和起来的民国,最后通通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掌握了组织人民这项屠龙术的人,很合理地胜利了,也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user avatar   tang-li-10-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剧和《大明王朝1566》是同一个档次的神剧。

前期相当给力,后期进入民国,就开始注水了。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罗文和田沫有这么多戏份,他们是带资进组的吗?

虽然整体惊艳,但这部戏不能当做历史正剧来看。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正片出现的历史错误很多(很多答主已经盘点过,恕我不再赘述);

其次,也是最要命的是,制作方带有明显的个人立场,很多重要角色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

比如说,剧里的李鸿章是一个一心为国,以大局为重,迎难而上的实干家。

他的政敌不停给他捣乱,他却从不挟私报复,关键时候愿意扛起责任,主动背锅。

这些特征在《辛丑条约》前后的那几场戏体现的淋漓尽致,列强咄咄逼人,王冰老师的李中堂不卑不亢,举重若轻。

《走向共和》的李鸿章人设,说是模范TG党员也毫无违和感。

诸如严重贪污、苏州杀降、海防塞防之争、中俄密约这些李鸿章的真实污点,《走向共和》完全没有提及。显然,不管是有意还是有意,这部剧事实上就是在洗白李。

孙中山,在剧里是一个正直热血、愈挫愈奋、单纯善良的革命家。

然而历史上的孙文其实是一个专横霸道的人,得罪过很多人,也教训过很多人。他和傻白甜真的不沾边。

详情参见:

我明白这里面很多事非常敏感,《走向共和》能过审已经是个奇迹,如果真的严格按照史实来塑造李和孙,这部戏只能网盘见了。




     

相关话题

  如果再来一次,太平天国如何能成功? 
  如何评价深圳速度? 
  历史上中国的藩属国是怎么形成的,跟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袁世凯为何出卖维新派? 
  如何看待「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 
  中国是最缺乏信仰的国度吗? 
  如果汉武帝时期对决的是冒顿单于,结果是什么样? 
  如何看待浙大教授回应金字塔是现代伪造:「有证据证明是19世纪混凝土建造,系历史的阴谋」?这是真的吗? 
  汪伪政府是如何在家属都在日本的情况下教育民众爱国的? 
  宋代的汴梁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 

前一个讨论
白起真的坑杀了四十万赵卒吗?
下一个讨论
现在的军队如何防止部队叛变?部队为什么听政府的?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