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黄子华? 第1页

  

user avatar   still-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7月31日,黄子华在香港红馆做完了告别演出《金盆 口》的最后一场。( 口在粤语里是漱口的意思,“金盆 口”类似于金盆洗手)

从此,他正式收麦,不再表演栋笃笑。


△《金盆 口》现场,图片来源:微博@王伯顺V


作为默默暗恋黄子华20年的小粉丝,上周我去看了前面一场的现场。

去之前,我问群里小助手们:

年轻人,你们听过黄子华吗?

结果,大家反应冷漠,只有cc弱弱地说了一句:

“粤语地区之外的人应该都不认识吧,我只听我前男友说过。”

△为了黄子华,又做了一次“山顶的朋友”


看到这个回答,我苦笑了一下。

基本上就和我想的一样。

黄子华现在就像TVB港剧,已经成为一种小众文化。

喜欢的会很喜欢,不喜欢的,可能连名字都觉得很陌生。

△黄子华在倒数自己的演出场次


不信?你看看热搜就知道了。

前几天,大家还为周立波和某某的爱恨情仇搞得沸沸扬扬。
可是,黄子华,这位周立波和李诞都提起过的“搞笑男神”,却在最后一场告别演出的当天,都没能引起一点一滴的水花。

(连阚清子纪凌尘分手都可以爆几次,黄子华却连前50都排不上)

△周立波说过他的海派清口的灵感就是来自于香港的栋笃笑,而香港栋笃笑第一人,将stand-up comedy翻译成栋笃笑的,正是黄子华。


或许这就是现实吧,现在已经很少人会去关心香港娱乐圈发生了什么,90后、00后知道香港明星、知道黄子华的人也越来越少。

不过,女王我作为一个极其任性的公众号博主,向来都是把个人喜好凌驾于热度之上的。

所以,即使没有流量、没有太多人关注,我今天也要向大家好好安利这位我很喜欢的男神——黄子华。

(PS:不认识黄子华也没有关系,我相信这篇文章看完以后,你不仅会get到黄子华的帅点,而且还能从他的经历里得到很多启发。

因为黄子华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标准的小人物奋斗史。)


黄子华,1960年9月,出生在香港红磡,一个市井之地。

和香港当时很多从草根走出来的艺人一样,子华在红之前,也是吃了很多苦,经历了很多挫折。

△年轻时候的黄子华


大学在加拿大读哲学的他,因为从小就喜欢表演,所以,一毕业,他就决心要回香港做一个演员。

(用黄子华的话说,他表演的启蒙,是有一次和朋友玩,把一个戴绿帽老公的矛盾心理表演得惟妙惟肖)

△读哲学的黄子华说,他对演戏是很有理想的,他想“透过演不同的角色,活不同的人生”


可是,那正是香港流行文化兴起、人人都想做明星的年代,要入娱乐圈谈何容易呢。

找不到门路,黄子华只能曲线救国,从打杂做起。

为了拍戏,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比如电视台的小编剧、电台的助理编导、话剧团的演员仔,甚至还参加过司仪比赛。

△助理编导就是打杂,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买外卖


那个时候,黄子华的生活是灰暗的。

他的好友作家黄碧云曾经在《一个残酷的笑话演员》里这样写道:


“他又去了香港话剧团,他老苦笑,三千元月薪,练习生想演哈姆雷特…
他转了职到港台当助导。我们在复印机前相遇,光影一闪一闪一黑一白。他说:我的工作就是复印。
忽然又有所悟,说:为了当艺术家而挨饿是不对的。
我不知如何安慰,我又是很残忍的人,只道:复印吧。
忽然有一次他很高兴,说:我在港台电视剧有角色了。我说:好。他又说:是一个当性无能青年的角色,我应如何演性无能呢?
二人也不禁神经质地相视大笑。电视剧演成这样,没有看过。”


△黄子华说过,自己最颓的时候,帮老板复印的时候都忍不住流眼泪:“究竟几时先可以演戏?几时先到岸?”

没有机会就算了,黄子华还要不断忍受其他人的攻击。

黄子华最大的打击,来自于一个电视台经理。

在看到黄子华无数次自荐之后,经理无情地说:

“你死心啦,你真的不适合做演员。”
“点解?”(为什么)
“你唔够靓仔啊!”
“在某个角度还算得上系丑!”

就是经理的这一番话,让黄子华失去了做演员的信心。

他打算放弃了。

他打算做最后一次就转行了。

而这最后一次,就是他用九个月时间,把自己过去六年在娱乐圈边缘挣扎的故事写成的“栋笃笑”——《娱乐圈血肉史》。

那时,也就是1990年,香港根本没有人做这种类型的表演。

“栋笃笑”这个名字,还是黄子华从英文stand-up comedy里面翻译过来的。

为什么要做这个?


“当时大家都在说我怀才不遇,但经过那么多挫折,我都很怀疑,我究竟有没有才?”

“做栋笃笑不需要导演给机会,不需要别人帮我,只要有胆量站上台,就可以证明自己得唔得。”


为了做这场栋笃笑,黄子华自己掏了几万元,在香港文化中心,租了一个300人的厅,胆粗粗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

原本,黄子华打算做一次就算了,“做完一场就转行去卖楼”。

可没想到,一场就爆满,观众反应热烈。

他不断加场,从300人加到3000人,越做越大、越做越多……

直到现在,做了28年,做到了香港最有名的红馆。

△第一场《娱乐圈血肉史》,在一个300人的小场进行



△现在黄子华已经可以在红馆搞栋笃笑,每场1w名观众,场场爆满


为什么?为什么黄子华栋笃笑可以“咸鱼翻身”?

你上网看一场就知道了。

不仅仅是好笑,更多的,是真实和共鸣。

我一直不喜欢周立波的段子,是因为他太刻薄,总是嘲笑别人。

但黄子华不一样,他的栋笃笑里,调侃的全都是自己。

从第一场《娱乐圈血肉史》开始,黄子华就把自己郁郁不得志、想做演员而无门的经历,加入到栋笃笑里面。

他会笑自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因为当任何人都不来找你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伟大,在生前都得不到重视,死后也不会有人重视。”

后来他红了,有名气了,黄子华也没有膨胀。

他还是不断在栋笃笑里吐槽自己的演员梦。

被搞笑定型,戏路窄,出道拍了几十部电影,没有一部卖得好。

“情况严重到,我要和导演讲,那部电影不出我的名成绩可能更好”。

△1999年《拾下拾下》


甚至就连他自己呕心沥血拍的《非常公民》,也没有逃过自嘲的命运。

当时,为了演末代皇帝溥仪,黄子华一个月就减了30多斤,还得了抑郁症。

(这部电视剧虽然收视不好,但黄子华确实演得好,他不再搞笑,演出了溥仪悲剧的下半生)

这样的事情,本来应该是很催泪的。

可黄子华偏偏还要加一句:“不过我朋友阿强话,我可能只是吃了过期的减肥药。”

哈哈哈哈哈,明明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但突然就被这一句反转搞到笑爆肚。

这是黄子华栋笃笑的魅力。

他总是把自己的痛苦,血淋淋的剥开给你看,让你发现:

啊,原来我们都一样。

我们都是这么惨,都是不断被挫折打败、被生活操翻的人。

表面上,我们是笑黄子华,但实际上,也是笑不断仆街的自己。


这样的笑,很惨?很丧?很没有希望?

没关系。

黄子华,有他的独门“毒鸡汤”。

卖惨不是黄子华的重点,重点是,他每次惨完之后都会告诉你,一个“茄哩啡”(跑龙套)“小人物”的生存之道:

熬!总有一天会熬过去!

△黄子华说因为学哲学的原因,所以就算受过很多挫折,他依然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我会觉得无论多大的困难多好,只要你能呼吸、喝水、吃饭,就没什么大不了。”


就像他,拍了20年戏,拍来拍戏都不红,为什么依然要拍?

因为我真的很喜欢拍戏啊!

“哪怕在电影圈,我只是一支没什么用的火柴,但如果我不燃烧,那我就是一支「废柴」。”

(听到这句话瞬间就有被戳中的感觉,写了这么久公号,也不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单纯只是因为喜欢写而已)


既残酷又温暖,这就是黄子华的栋笃笑。

正因为不只是搞笑,还有草根精神、市井智慧,所以即使是2003年非典最严重的时期,大家都戴着愿意口罩听他讲笑话。

△2003年《冇炭用》


不过,草根,只是黄子华栋笃笑的一部分。

越到后面,大家越爱他,已不仅仅是这种市井真实,还有很多,是他作为一个公民的态度。

他在生活以外,正直敢言,愿意对一切的社会事件发声。

艳照门的时候,舆论要求封杀陈冠希,黄子华是少数几个公开反对的人。

“被人偷看需要道歉,偷看别人可以投诉,这是多么荒谬?”
(其实直到最后这一场,黄子华依然有提到艳照门,他觉得封杀陈冠希是香港文化倒退的一个表现)

SARS的时候,香港经济不好。

黄子华批评政府无能,不尊重民意。

“都怪董建华”这个金句,是他2003年那场栋笃笑《冇炭用》传出来的。


虽然尖锐,但黄子华绝不是戾气满满的人。

他有自己的立场,他的一切批评都是源于他对香港的热爱。

在2004年金像奖,司仪黄子华,对来领亚洲电影奖的日本演员原岛大地说:

“回去别忘了告诉日本人,钓鱼岛是中国的!”

满堂掌声。


哪怕经常讽刺香港政府,但是他在最后一场,又会为那些被袭击的香港警察鸣不平。

时时提醒香港人,不要忘记包容、开放的心态,不要忘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有吐槽,但也有爱,批评是希望这个社会可以更好。

保持思考、保持理智。

黄子华犀利但又不乏真诚的态度,是大家这么爱这个男人的另一个原因。

△在最后一次栋笃笑《金盆 口》里,黄子华不断强调,他做栋笃笑,其实也是因为黄霑的一句话:“为真小人争取社会地位,不让伪君子霸占了全世界”。这就是黄子华的态度。


真实,可爱,有共鸣,又有立场。

黄子华的栋笃笑这么走心,会在粤语地区红一点都不奇怪。

但只可惜,只有黄子华一个是不够的,一个人是改变不了大环境的。

这几年,无论黄子华多敢说、多能说都好,香港依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下坡路,娱乐文化氛围越来越差。

而现在,更令人伤感的是,这个一直有坚持有态度的男人,也要退休,也要收麦了。

(然后我们还悲哀地发现,黄子华退休在其他地方原来没什么人关心?)

为什么黄子华不再开栋笃笑?

他没有正面回答过。

网上猜测,是子华对香港社会失望了。

之前在电台采访,子华就讲过:


“我怎么能再讲一个香港的故事,再开一次栋笃笑是现在这个状态的香港?我想有很多东西已经笑不出,不知道该怎么笑。”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黄子华老了。

他已经58岁了。

无论多么聪明、多么伶牙俐齿也好,黄子华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人到了时间,哪怕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子华最期待的文化繁荣没有到来),很多目标没有实现(子华始终没有实现做影帝的梦想),也要下台,也要离开。

这是自然规律,是唏嘘,也是无奈。

但唏嘘之余,我又忍不住想,像子华这样燃烧过但依然有遗憾的人生,算得上是成功吗?

以前我也会困惑,也会懊恼人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徒劳无功的事情。

但是,在写这篇文章,写黄子华的时候,我却找到了另一个答案:

或许成功根本不是衡量人生有没有意义的一个变量。

黄子华之所以让人喜欢,并不在于他创造了多么光芒万丈的成就。

而是,他在一个和大多数人一样曲曲折折、充满挫败的人生里,依然可以坚持自我、苦中作乐。

而且,更为难得的是,这份清醒和自知,子华可以一直保持着,直到最后。

我真的很欣赏,他在《金盆 口》结束时的态度。

即使是最后一场,黄子华还是和往常一样,不矫情也不煽情。

他站在台中央,努力地克制自己情绪,用略微颤抖的声音唱了一段粤曲《幻海奇情》:


“劳碌半生忙打拼,想喺太平盛世做个小明星。
几多难关难过,讲亦讲唔清。
我能够与各位喺度欢乐一宵,都算得系幻海奇情。”


第一次听,有点难过。

但不断反刍,又仿佛悟出了一点新的意思——

人生,有什么是应该拥有的?

金银富贵、权力地位带不走。

到最后了散场了,我们想要的最好姿态,也不过是黄子华这种,问心无愧、潇洒离去。

△来源:微博@才华横溢-黄子华国际后援会


谢谢你,黄子华。

谢谢你,为梦想做得一切坚持。


花痴女王|文

喜欢文章的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


user avatar   soti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是否有人会写20年前的黄子华。

提到黄子华总是想起黄碧云对他的评价——一个残酷的笑话演员。

而比这更早,1987年黄碧云在她《扬眉女子》的那篇《台上台下》中,提到她在去看莎士比亚的舞台剧《请君入瓮》。她写道:

我迟到,甫坐下,赫然发觉台上演小生的居然是吾友小华。他一开声,我便认得他了;因为离得远,他的神情都看不清楚,但还记得他的体态,以及他的声音。大家有好几个月没见,此刻我竟在台下,莫莫听着他唸台词,我忽然这样挂念他,坐在那裡,我断断续续想起一些过去的小事情,我听他唸:「死亡这样可怕」——我记得我们吃午餐;他唸「生活令人疲累、厌倦,受着年老、痛苦、禁锢的煎熬」——我记得我们共过事;他唸「这一切,比起死亡,都是一个天堂」——我记得我们一起唱过歌;我忽然热泪盈眶,我不知道是为了纪念他,为了莎士比亚,还是为了逝去的日子。——如果我记得《请君入瓮》,都是为了台下的小事情。

后来我到后台找他,与他吃饭,问他:「近日怎样呢?还有和女朋友走吗?」他答:「好,我们都很平淡。因为一离一合很浪费时间。」我说:「何必苟且?」他说:「我们这年纪……爱情已不可能是最重要。」

旧话说「人生如戏」,其实不对,尤其是舞台愈是知识化、净化,戏剧就不是生活的镜子。台上的一切都过于伟大,而我想,台下这一点点极琐碎、无聊,苟且的牵挂,心情,才比较接近原始剧场的粗野性质。

小华还想做一个伟大的演员;他的偶像是马龙白兰度,他问我,是否要做一个伟大的作家,我苦笑,他叫我去找西蒙·地·波芙娃,然他今日只是个小演员,而我呢,镜花水月,一事无成——如果我和小华有甚么感情的话,一定建基于对方卑微的境况而生的一种深刻的同情;如果没有了这台下的同情,我们怎可能为台上的弑父弑母、生存死亡而感动;怎可能。

那时黄子华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哲学系毕业,回港想参加无线艺员训练班,谁料那年训练班取消,只好入编剧训练班,想通过做编剧的机会转为演员。后来发现编辑转演员很难,便加入了香港话剧团。此时黄子华正值人生低谷,还在做「做一个伟大的演员」的梦,和黄碧云彼此同情。

但是,一个不知名的作家,和一个不知名的演员,后者压力是更大的,毕竟演员需要被观众认识,需要抛头露面。所以黄碧云的淡然,黄子华未必能拥有,更何况,黄子华的有极大的表演慾,渴望舞台。虽然黄碧云也和黄子华共同演出舞台剧,但于黄碧云只是个副业。黄碧云看黄子华是同情和淡然。而黄子华看黄子华,是血泪辛酸。

1990年,黄子华看成名无望,决心离开娱乐圈,把自己在娱乐圈中的经历做成栋笃笑演出。这一齣《娱乐圈血肉史》竟一炮成名,大受欢迎,演出一个月后又加了三场,于是他也放弃离开娱乐圈的念头。《娱乐圈血肉史》作为开山之作,成为他今后一系列栋笃笑表演的第一辑。

其后,黄子华找老朋友黄碧云为《娱乐圈血肉史》的剧本写序。这位老朋友以《一个残酷的笑话演员》为题,以卡夫卡的《审判》开篇,很不客气地说黄子华残酷的过往和现状:

我去看「黄子华栋笃笑」也像去看斗兽———惊心动魄的残酷,难得是众人都笑得出。关于黄子华的记忆,时常都很残酷。也不记得怎样开始,断断续续,他老在扮罗拔狄尼路及周润发。穿他唯一的一件旧皮夹克。我们笑他一年四季穿“胶褛”。他又会莫名其妙地讲尼采。我们那时还年轻,很容易受到惊吓,在电视台看见所有其他人每星期做二小时工作,惊惧得面面相觑。后来他又要考司仪,兴高采烈地跟我们说这说那,很快让人否出局。他又去了香港话剧团。(他想演哈姆雷特,但有多少演员可以演哈姆雷特,他说。)

他老苦笑,三千元月薪,练习生想演哈姆雷特。他演戏我去看他,坐得远远的也不禁笑出来;他也实在差得可以。下来二人吃饭喝。他笑:导演叫你怎样就怎样。笑得十分凄惨。他转了职到港台当助导。我们在影印机前相遇,光影一闪一闪一黑一白。他说:我的工作就是影印。忽然又有所悟,说:为了当艺术家而捱饿是不对的。我不知如何安慰,我又是很残忍的人,只道:影印吧。忽然有一次他很高兴,说:我在港台电视剧有角色了。我说:好。他又说:是一个当性无能青年的角色,我应如何演性无能呢?二人也不禁神经质地相视大笑。电视剧演成这样,没有看过。

我们有一次合作演戏。我失业,无聊之极。他想演戏(哈姆雷特、罗拔狄尼路)。他自己演的是一个笑话表演,在扮一粒沙,又演一段哈姆雷特,因为表演得十分幼稚,他在练习,我们在旁笑得震天响。他回去改了剧本。我叫他:演来给看。他抵赖不肯,道:你们都嘲笑我。我哄他,说:不笑你了。他又在演了。我们禁不住又大笑起来。表演完毕,我们大伙去庆功宴。他喝了酒,摇摇摆摆地站起来,道:我今年二十六岁,最快乐是今天。因为也演了一个自己的戏,如他所愿。我那时也是二十六岁,坐在他对面,喝得满脸通红,也很快乐,但内里又有极尖锐的痛苦与同情自伤,说不出话来,也光是笑。如今还记得。

我离开香港就不再记得黄子华。回来在商台碰到他,衣着整齐入时,油滑了好些。大家十分陌生而客气。因为隔了时间与阅历,他不再是我认识的他,而我也不再是我自己。我知道他做电台电视节目,亦不感兴趣,实在与我无关。年纪令我对人情的亲密疏远甚至生离死别都看得很平淡。那时是同事。以前合作做表演时我穿了他一件T恤,还在我家。一次碰到他,道:你的T恤还在我处呢。他在众人前,忽然道:What do you mean?You mean I went to bed with you?那一刹那我便觉得他很下流。一直耿耿于怀,以后每次见他都避着。实在犯不着。我实在认不得他了。

有阳光的残酷日子有时会想起他(我认识的黄子华不过是一部份的黄子华),她早上看电视看见他都会转去别台,她又害怕听他做电台节目(我们年轻的日子,时常都有阳光)。

她在黑暗中看他讲笑话,关于他的残酷记忆断断续续地浮上来。她所知道他的凄凉日子,都在他的笑话里面了。她自忖是聪明人,关于移民、同性恋、偶像(李小龙、周星驰、刘德华)的笑话都不会令她发笑,但她触到他笑话里残酷的自嘲,便像看斗兽般的,神经紧张地大笑起来。

表演完毕就去看他,他在后台很frustrated,正如我每次看到他一样。我们仍然很陌生而客气。

她写黄子华过往生活的残酷,以及现在表演的残酷。黄子华依然挣脱不开这股残酷,并把它带进表演中。她还写他在后台的挫败感,以及他在众人面前的虚张声势、浮夸、习惯性表演。

在黄碧云眼中,那时黄子华还脱不了残酷。舞台上怎样浮夸,还是渴望得到朋友的评价,「怆怆惶惶」,认为朋友的赞美不是因为「好」,而是「有进步」。

最后,黄碧云说:

对其他人来说,这不过是一本好笑的笑话集。有人买娱乐,有人卖笑话,有人从中赚钱。真的不要太认真。或许黄子华不是想做一个周星驰,管它残酷不残酷呢。

又或许不。

全文:《一个残酷的笑话演员》

后来,1996年,黄子华给张达明《换袜丧志》一书作序,他提到黄碧云之前写给他的序。他说:

我读过一篇最好的序。
「娱乐圈血肉史」的剧本,黄碧云替我写的那篇序。
怎样好法?
我读完,便哭了。
今天再拿来看,还是想哭。
用她的说法,「怆怆惶惶,不可终日」。
自以为决心是一切。她却把我决心以外的一切妥协,「怆惶」,残酷的记下来。
我感到爱。

这些,便是20年前的黄子华,一个残酷的笑话演员。




  

相关话题

  有哪些你认为比较烧脑的电影? 
  《楚门的世界》中,妻子既然不爱楚门为什么反复提及要与楚门生一个孩子? 
  如何评价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有哪些适合小孩子看的动画片,电影,电视剧?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为什么会有这么悲惨的命运? 
  如何评价宋丹丹之女赵婷确认执导《永恒族》,成首位执导漫威电影的中国导演? 
  见过刘亦菲真人是什么样的感觉? 
  《让子弹飞》马县长的屁股炸飞之后,马县长对张麻子说「我还有两档子事骗了你」,指的是哪两档子事? 
  超级英雄类电影算是毫无营养的快餐电影吗? 
  为什么电影里面病毒大面积传播都需要找到零号病人的血清才能研制疫苗? 

前一个讨论
怎么评价下图(关于中国人眼中的亚洲各国)?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知乎最近有关香港问题的做法?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