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中,有哪些江湖人士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第1页

  

user avatar   at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此答案巨长,慎入。

众所周知,金庸小说里时常有历史人物跑进来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一大堆;

主角也时常参与历史重大事件,比如蒙古统一、南下征宋,李自成进京,康熙平三藩等等。

但书中所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基本都只是套了「历史」的外衣,里面则根据剧情需要做了大量修改。理由很简单: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冲突的戏剧化。

因为真实世界里极少有凭着个人武力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这与武侠中的一骑当千完全相反。所以必须要对史实进行删改,甚至只借个名字进行原创,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

下面就按创作顺序讲一讲金庸小说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吧。

除了史上真实存在的之外,也顺便澄清一下那些与历史互动较多、却纯属虚构的人物。



《书剑恩仇录》中冲突双方的主力,一边是清廷,另一边是红花会和回部。

红花会是完全的原创,借鉴了一些天地会的元素。(如天地会的标志红花亭,被金庸借来一劈两半,化为红花会的前任总舵主于万亭)

而回部和清军的战争正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大小和卓之乱”,中学历史课上都教过。

回部首领老英雄木卓伦的原型即是小和卓,本名叫霍集占。所以金庸才给他的一双儿女起名霍阿伊和霍青桐。

书中所写的兆惠将军征回部,在黑水河被围困三月,次年援军抵达并里应外合大破回军这些均属史实。唯一的不同在于小说情节里木卓伦父子战死,而史载大小和卓西逃后还有很多后续,看来是为了剧情需要而砍掉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件重口味的事情:史载霍集占原有一位妻子法蒂玛,但由于她的家族与霍集占家族不和而被抛弃。清军平定回部后,被俘的法蒂玛作为大小和卓的家眷被解送北京并入宫,后来被封为容妃。

这位容妃,就是日后民间传说中的香妃,也就是《书剑》中的香香公主。

倘若把史实和小说结合起来,那么同时爱上陈家洛的并不是姐妹二人,而是母女……

嗯咳,大家先不要遐想了,历史上的容妃和乾隆恩爱二十余年,既没有怀恨也没有刺杀,更没有多出一个陈家洛在中间插足。

顺便提一下陈家洛带着母女……姐妹两人在沙漠中发现的那座玉山与古城,原型正是历史上著名的楼兰古城。当然,楼兰城中并没有什么通体雪白的玉山,但古城位于罗布泊复杂多变的雅丹地貌中,地磁强烈,指南针都会失灵,所以书中所讲的迷宫与吸走兵器的磁山还是有些根据的。

迷宫般的雅丹地貌

书中乾隆的身世之谜源于清朝各地都流传过的著名民间传说:雍正无子,用自己的公主偷换了某某家的孩子,就是日后的乾隆(某某的身份在各版本里均有不同)。

一种说法认为,这些流言最初应该是各反清团体所散布,用于涣散对面的军心:你们的皇帝其实是汉人,那你们的血脉就断了,江山也坐不牢啦!

金庸依据自己家乡的传说,将乾隆设定为阁老陈世倌之子,和陈家洛是同胞兄弟。

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之说也一直十分流行,主要是因为乾隆对他超乎寻常的宠信,让不少人起了疑心。事实上乾隆是福康安的姑父,从小就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侄子,召他入宫学习,长大后又让他带着精兵良将屡立战功,如果不是四十多岁就去世,将来肯定能封王。

而福康安受此娇宠,变得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引起了无数人的不满。

传出这种流言,有一半也是出于泄愤——别看你平日闹得欢,其实你只是个短命的私生子!


《碧血剑》一书的背景为明末,袁崇焕被杀、李自成进京、崇祯上吊、皇太极入关这些史实自然不必提了。

但主角袁承志的身份纯属虚构。因为袁崇焕唯一的遗腹子是袁文弼,后来从军宁古塔,其子孙入了满籍。清末名将富明阿、寿山均为其后裔,寿山之女寿懿还嫁给张作霖当了五姨太。

袁崇焕旧部「山宗」(二字相叠即为「崇」)誓为督师报仇这段是全书的引子,不过「山宗」的存在则完全是小说家言。后来新修版中袁承志成立「金蛇营」并归属闯王帐下一事也是虚构的。

多尔衮与孝庄通奸、被皇太极撞破后弑兄摄政这段剧情被无数野史津津乐道,单是电视剧里就出现过几十上百次,此处不再赘述。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纵容手下抢掠、害得民不聊生的行为在许多史料中都有详细记载。唯独陈圆圆不关他事,而是他手下刘宗敏干的。

吴三桂原本打算降李,却「冲冠一怒为红颜」降了清朝,原因很多。最主要一条是吴三桂父亲及全家被李自成手下拷打劫掠,加之听闻北京城的惨状后,深深觉得难在李自成手下安身。至于爱妾被抢,只能算原因之一。

崇祯砍断长平公主一臂确有其事。而公主虽然未死,其命运也很悲惨。明亡后上表要求出家为尼,多尔衮为笼络人心,硬是将她嫁给崇祯生前所选的驸马周世显。婚后一年多,年仅十七的公主就郁郁而终,自然也没有什么独臂神尼的后续了。

说句题外话,那个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温家堡在小说中并没出现过。虽然人家是姓温,但江湖上正式的称呼是「石梁派」(新修版改为「棋仙派」),也没有什么堡,只是一所大宅子而已……


《射雕英雄传》有近四分之一篇幅发生在蒙古草原上,前有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后有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里面遍地都是真实历史人物,如铁木真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麾下大将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哲别;对手札木合、王罕、桑昆等等。

剧情不涉及郭靖时基本符合史实,一旦郭靖出场,历史就要为主角让位。

比如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与西征花剌子模之间相隔了十几年,但为了让郭靖参与进来,时间被压缩到了两三年之内。

西征前决定汗位继承人时的分歧也和史载一致:术赤出身有争议,察合台性格暴躁,托雷年纪太小,最后立窝阔台为下一任大汗。而术赤和察合台酒后带兵厮杀、被郭靖平定的剧情则是虚构出来加主角光环用的。

有人说郭靖的原型是元朝大将郭宝玉,实际并不然,硬要给两人找共同点的话也只有三条:

  1. 汉人血统,都姓郭;
  2. 成吉思汗麾下大将,善用兵;
  3. 参与了西征花剌子模之战。

除此之外,两人就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郭宝玉本是金国将领,后来降了蒙古,当然不会是弯弓射雕的金刀驸马,也不会降龙十八掌,在西征归途上就病逝于军中了。而且他极有政治和军事才能,曾为铁木真献上平定南朝之策;郭靖当然没有这样的战略头脑,而且就算他想得出,也绝不会让成吉思汗攻宋。

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纯属虚构,他和历史上真实的六王完颜忒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后者是金章宗完颜璟第六子,夭折时年仅两岁。

用来与精明强干的完颜洪烈做对比的是纨绔子弟三王完颜洪熙。此人原本叫完颜讹鲁不,是章宗的次子,比六王更惨的是还没满月就夭折了……

王重阳和全真七子都是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只是并非武林高手而已。

周伯通也是确有其人的,全真教典籍中只用寥寥几句讲了他是宁海富户,崇拜并大力推广王重阳的学说,然而未能正式拜师,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金庸只借用了这个名字,化为小说里人见人爱的老顽童。

丘处机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清静养生、止杀爱民是史实,但时间略有不同。

整部《射雕》的时间跨度不长,全真掌教始终是丹阳子马钰。而历史上此时不仅王重阳逝世已久,全真七子中的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都已担任过掌教并先后去世,身为掌教的丘处机也已七十四岁高龄,仍然不远万里去劝说成吉思汗戒杀行善,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无愧于「真人」二字。

《长春真人西游记》插图,原著李志常

而丘处机辞行回乡后,成吉思汗特发圣旨问候,其情可见一斑:

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么么哒。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相比之下,「南帝」一灯大师的形象就没那么高大了。历史上的大理宣宗段智兴在位29年,崇信佛法,整日不理国事反而大修寺庙,搞得国库空虚、民怨沸腾。与小说中不同的是,他并未避位为僧,而是在皇位上驾崩的。


《神雕侠侣》与历史人物的交集主要就是两次襄阳大战,还有以「正面人物里的反派」形式出场的全真教。

先说全真教。《射雕》里基本只写了全真七子,而且一多半笔墨在丘处机身上,而本作则补完了王重阳年轻时的抗金旧事和一段情史,也描写了不少第三代人物。

不过,无论王重阳还是全真教,都和史实出入很大。

因为王重阳不仅从未抗金,而且还在金国担任过武官;所谓“活死人墓”也不是义军的基地,而是他避世清修时居住的一个洞穴。

全真教并不与朝廷作对。王处一曾入金国皇宫讲道;丘处机西游拜访过成吉思汗后,元朝初期全真教一直受朝廷尊崇,直到后来忽必烈信佛才受到严重打击。

金庸为了避免「毁谤历史人物」的指责,笔下的全真教众可以是有缺陷的(如丘处机脾气急躁、孙不二气量狭小),但不能是坏人。需要坏人时就虚构一个出来,比如投降蒙古的赵志敬,以及奸污小龙女的甄志丙(旧版用了真实存在的尹志平,新修版则造了个新人物)。

历史上宋元确实有过两次襄阳大战,却和小说中完全不同。

第一次襄阳大战的统帅根本不是忽必烈,而是窝阔台的三子阔出。忽必烈攻襄阳的剧情是虚构的。

第二次则是将历史上重庆合州的钓鱼城之战移花接木到了襄阳。钓鱼城是蒙古攻南宋最惨烈的一战,蒙古军队在坚城险道和南宋军民一心的抵抗之下损失士兵数以万计、大将无数、最后连先锋主帅甚至大汗蒙哥都命丧城下,只得退兵。日后由于忽必烈等人争汗位而无暇南侵,宋朝又得保数十年平安——这里的史实是和小说一致的,只是战场改为了襄阳。而且蒙哥的死因在各史书中各有不同,有的说是患病而亡,有的说中了箭伤或被炮火所伤,还有说是中了飞石。金庸选取了最后一种解释,让杨过掷出飞石打死蒙古大汗,成了民族英雄。

二十年后,蒙古人再临钓鱼城,血战之下终于迫得守将开城投降。书中郭靖黄蓉力守襄阳最后战死,恐怕是读者不愿接受他们两人投降的命运,而宁愿死得更为轰轰烈烈吧。


《雪山飞狐》没有历史人物出场,唯一被提及的就是闯王李自成。按书中记述,他兵败九宫山后其实没死,而是出家了。但出家后既没继续组织反清,也没干出什么别的大事,只是留下了一张地图、一把军刀、一堆埋在冰里的金银珠宝、还有胡、苗、范、田四家纠缠百年的恩怨,引出了小说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关系。


《飞狐外传》里的福康安和《书剑》中纯粹客串不同,这次他成了重要的线索人物,而且与真实的福康安居然相差不远:精明强干、心狠手辣、风流凉薄。

假如历史上侠客们的武功真有小说中那么强大的话,那么福康安召开天下掌门人大会,单靠几只玉杯就能挑唆天下武林人士内斗,这一计实在是厉害毒辣之极,而且也真的确保了朝廷几十年安定。


《倚天屠龙记》
与历史的交集甚多,单是元末明初这一段混乱时期的出场名人就不计其数。

明教方面,太祖朱元璋以及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花云等一干开国元勋以及韩山童、韩林儿等义军头领都曾是张无忌的旧识或部下,但这几位名气太大,不好自由发挥,所以也没安排什么武侠戏份。

陈友谅的情况也差不多,不过小说中的故事发生时他还年轻,可以安排一些篡位丐帮、挟持少林之类的剧情,失败后就逃走并保持和正史一致去了。

五散人的功夫则厉害得多,而且其中四位也都是见于史书的真实人物:

彭莹玉最为有名,他先率徒弟周子旺造反(常遇春初次出场时就是周的部下),失败后又联合徐寿辉等起事并建立「天完」政权,可惜日后战败身死;

铁冠道人张中曾辅佐朱元璋大破陈友谅,据说他精通易理,能算出大明江山命运。而后功成身退,不知所踪;

周颠人如其名,是个疯疯癫癫、蓬头赤足、非僧非道的怪人。但史载他多次为朱元璋做出神奇的预言,助他取得江山,而后不辞而别。朱元璋十分怀念这位半仙,洪武二十六年时亲笔撰写了一篇《周颠仙传》来纪念他。

(张中和周颠的事迹都载于《明史·方伎列传》,两人的位置甚至排在张三丰之前)

冷谦则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善于养生、音律、书法、绘画。他的事迹曾被许多书籍记载,而且侧重各不相同,可见此人学识之渊博。最权威的是《明史·乐志》记载他为宫中太常司校订音律,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吧。另外他道号龙阳子,这让五散人的兄弟情变得十分可疑……

最后的布袋和尚说不得虽是虚构,但也有原型,即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也是个疯疯癫癫的游方和尚,整日笑嘻嘻地袒胸露怀,身背一个大布袋,圆寂后被人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如今庙中的弥勒佛形象就是当年照着布袋和尚所塑的。

历史上对张三丰的种种神奇记载分歧很大,版本不一。有的说他是北宋人,有的说是元末明初,连明中晚期甚至清初也有关于他的事迹流传。小说中的张三丰比较接近《明史》的记录:原名君宝,身材魁伟、环眼大耳、邋里邋遢。而且借民间传说将他设定为武当派创始人与太极拳发明人。

武当七侠生平事迹不详,只有姓名流传,除了六侠殷利亨改为殷梨亭之外,其余六人都沿用原名。其中唯独张松溪见于古籍记载:他本是明代嘉靖年间著名内家拳师,自称拳法传承自张三丰,而这个张三丰据传是北宋徽宗年间人……金庸直接把他拉前了一百多年,成了张三丰亲授的四弟子。

小说中对明教历史和教义的描述,大都出于吴晗的《明教与大明帝国》,金庸也承认小说中许多灵感来自吴先生此篇考证,甚至直接引用其中史料,仿佛真的将武侠融入了历史。

小说中元末各地起义军均以明教总舵为领导核心与精神领袖,不过实际的明教并无如此强大的凝聚力,而是早已分散在各地成为独立教派,波斯总教更是灭亡于数百年前,怎能大举遣使来中土寻找圣女呢?

各起义军则只在初期以宗教作为凝聚人心的口号,所建立的政权也不是宗教国家。不过类似书中的情况倒是曾发生过:宋代方腊起义就是政教合一的风格,从帝王到军士均严格遵守教义,难怪会令杨逍和张无忌十分神往了。

波斯总教流传的圣火令武功源自「山中老人」霍山,历史上中亚著名刺客组织阿萨辛派的首领,全名叫拉希德丁·锡南·伊本·萨勒曼·伊本·穆罕默德·阿布·哈桑·巴士里,霍山即为哈桑的另一译法。在《倚天》中仅作为背景人物出现,想多了解的话不妨去玩《刺客信条》。

《刺客信条》1代主角阿泰尔(左)和导师霍山(右)

而蒙古朝廷方面出场的主要就是帖木儿家族(金庸写书时特意将常用的「帖木儿」改译为「特穆尔」,显得不那么像游牧民族)。

父亲察罕帖木儿,历史上确实是朝廷重臣,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将。但他并没有被封汝阳王,而是遭刺杀后朝廷追封颍川王,真正的汝阳王是一并被追封的他父亲阿鲁温……

儿子王保保可是元末的名将,连死对头朱元璋、徐达都佩服不已。但他并非察罕的亲生儿子,而是外甥,且有汉人血统,后来过继给察罕。王保保才是本名,扩廓帖木儿是后改的名字。

女儿赵敏——这位人见人爱、聪明美貌的郡主却是虚构的。察罕并没有女儿,王保保倒有个亲生妹妹,史书也没记下名字。王氏妹妹后来被朱元璋强行许配给了他的儿子秦王朱樉,想必是为了向王保保示好招降。但王保保至死未降,朱樉死后,或许是朝廷认为王氏已经无用,或许是她自己心灰意冷,竟然随夫殉葬。这位赵敏原型的悲惨结局令人扼腕不已。


《白马啸西风》中那座藏宝图中的迷宫,是唐朝时高昌国所建。

小说最后,哈萨克老人讲述了古高昌国的故事:唐朝遣使来高昌国,要他们接受汉化,高昌国想按自己的习俗过日子,不愿遵从。唐太宗愤怒之下派大将侯君集征讨高昌,攻破都城,将藏于迷宫的珍宝也一掠而空。但战败的高昌人仍然不愿接受汉人文化,说「野鸡不能学鹰飞,小鼠不能学猫叫,你们中华汉人的东西再好,我们高昌野人也是不喜欢」,把唐太宗赏赐的衣冠、书籍、用具、佛像都扔在迷宫里,不愿再看一眼。

但这与史实完全不符,而是为了呼应「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的主题,而对历史进行了彻底的改编。

真实的高昌国虽然远在西域,却不是少数民族国家,而是汉人为主的国家。唐太宗征高昌也和「野蛮人不服王化」无关,原因是高昌国王麴文泰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先是臣服于大唐,而后又倒向西突厥与唐为敌,从而激怒了唐太宗,这才派侯君集发兵征伐。

麴文泰起初认为与唐朝相距七千里,中间还隔着两千里的戈壁沙漠,尽可以高枕无忧。谁知侯君集实在有过人之能,率大军硬是横穿戈壁,抵达离高昌城不远的碛口,麴文泰大惊失色,竟然活活吓死。其子麴智盛匆匆即位,面对唐军的攻城车和投石器一筹莫展,很快就开城投降了。城中金银珍宝尽数被侯君集和军士们掠去,高昌从此设州立府,成了唐朝的藩镇。至于那里曾经是否有过一座神奇的迷宫,已经无人知晓了。


《鸳鸯刀》没有历史人物。


《连城诀》正文中确实没有历史人物,但被所有人争得头破血流的《唐诗选辑》中所指的大宝藏,却是南北朝时梁元帝所藏。这梁元帝萧绎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皇帝,但也是出了名的昏君,和宋徽宗、李后主有一拼。此人生性好读书,又爱收集种种珍玩珠宝,但性格多疑残忍,为保皇位安稳不惜害死自己兄弟子侄,外交上的愚蠢又招致西魏大举来攻。兵临城下之时他却假作镇定地赋诗讲经,后来又归罪于自己「读书太多」,将所藏十几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对中国文化造成的损失不亚于秦始皇焚书坑儒。

而大宝藏的传说,来源于梁元帝城破被俘后屈辱地关在军营中,为了逃出去而忽悠魏国官员说自己在皇宫埋了千斤黄金,如果能帮自己换个地方就全给你。结果人家帮他出去了,他一摊手说我就是为了跑出来才蒙你的,里面生活惨啊,况且你也不想想皇上的金子还用埋吗?这本来是一句诳语,却被金庸化为了整部小说的隐藏线索。


《天龙八部》

书中的大理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帝王家段氏的六脉神剑和一阳指威震天下。真实历史中又是如何呢?

段正明、段正淳、段誉(史载其真名为段和誉,又名段正严)均做过大理皇帝。并且段正淳没有意外身故,而是避位为僧后传位于儿子段和誉。

那么说,历史上的大理比书中还要和平安乐吗?不是的。

这里的关键人物是那位武功虽高但出场不多的善阐侯,高升泰。

小说里虚构了段延庆欲篡保定帝之位最后失败,现实中高升泰却篡位成功了。他废掉了皇帝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大中」。

高升泰为何有如此能耐?因为十余年前大理权臣杨义贞弑皇帝段廉义并自立为帝,剿灭杨义贞叛军的正是高升泰,从此高家权倾朝野,甚至拥有了废立皇帝的势力。高升泰死后,为了安定政局,嘱咐儿子还位给段家,也就是段正淳。但高氏一门始终把持着军政大权,此后大理历任相国均出自高家,直至百余年后被元朝吞并。

所以,书中武功绝顶、潇洒风流的段氏父子,其实只是高氏的傀儡……

小说里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在算得上雄才大略,将大辽治理得兵精粮足。只是一出场就遭遇叛乱,数十万军马厮杀得惊天动地,最后靠萧峰智勇双全才迅速平叛。

不过这与史实相差实在太远: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四十余年,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昏庸奢靡、重用奸佞。在位期间不仅辽国百姓怨声载道,连治下的少数民族也受尽压迫,起了反叛之心。其中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数十年后亲手把这个庞大帝国送进了坟墓。

而皇太叔耶律重元和楚王耶律涅鲁古叛乱一事更是差出了十万八千里:两人确有反心,打算弑君称帝,但消息提前走漏并传到了太后与皇帝耳中。两人匆忙率四百多将士起事,与御林军交战时跑的跑、投降的投降。皇太叔逃亡后自尽,楚王被杀,叛乱迅速被平息了。

倘若真的像《天龙》中双方各派数十万大军对战,那辽国可不止是元气大伤,简直足以动摇国本。宋朝若看准机会与西夏联手,都能趁这机会灭了辽国,女真崛起也能早个几十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年轻时勇武过人,小说中也着重描述了这一点。后来他灭辽称帝但对宋一直很友善,甚至把打下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还给了宋朝,大概是看在好友萧峰的面子上吧。

另外,新修版中补充了萧远山在辽国担任珊军总教头并时常劝说萧太后止战爱民的旧事。但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人却是虚构出来的。要知道当年萧太后初摄国政时,孤儿寡母,没有族人支持,只得依靠汉臣韩德让等才逐步稳固政权。倘若萧氏族内真有萧远山这么一位武功绝顶的人物,哪会如此担惊受怕?

至于西夏和吐蕃两国,无论是「一品堂」众高手、闹剧般的公主选婿还是四处出洋相的宗赞王子当然都是虚构了。国师鸠摩智也是,但他的名字大有来头,是取两位古代高僧鸠摩罗什和金刚智的名字合并而成(一说「罗什」在龟兹语中是「智者」之意,所以鸠摩罗什即鸠摩智)。只是鸠摩智最初的所作所为实在配不上这名字,直到武功全失后才大彻大悟,成了真正的一代高僧。



《侠客行》
《笑傲江湖》没有历史人物。


《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长篇,也是与历史人物结合最多的一篇,几乎将半个康熙朝的大事都卷了进去。所涉及的不仅有清廷、天地会、台湾、三藩、西藏、蒙古,甚至还有海外的俄罗斯。主角韦小宝穿插其中,时而插科打诨时而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不忍释卷。

全书的引子是《明史》一案,吴之荣告发、鳌拜下令严查、江南无数读书人惨遭牵连,乃是清初最著名的文字狱。而通过顾炎武、黄宗羲、吕留良三位大儒的口述,引出了两个人,一个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另一个是大力将军吴六奇。

吴六奇沦落街头时曾受名士查继佐(字伊璜)之恩,日后发达并身居高官,又在《明史》案中救了查继佐。这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并不是金庸原创,早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就已记述过(不过名字叫做「吴六一」),而查继佐是金庸祖上先辈。引入这个故事一是为了增加剧情的趣味性,二也是为纪念先人。

不过,历史上的吴六奇除了救人报恩一事之外,并不算多么正义的人物,主要原因是他身为明朝总兵却率部降清,并在清朝身居要职。而故事中的吴六奇是个慷慨豪迈的奇男子,暗地里反清复明,结交仁人志士,还做了天地会红旗香主,只可惜最后身遭暗害。

而那个告密小人吴之荣,史载他死于疟疾。书中安排韦小宝带他去庄家灵堂后活活吓死,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吧。

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在索尼死后大权独揽,又擅杀苏克萨哈、在朝中跋扈嚣张甚至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最后终于被长大成人的康熙帝亲率一群习武的少年人擒获,这是百分之百的史实。但里面加了个韦小宝,戏剧化与惊险程度大增。

顺治偏宠董鄂妃、在她死后心灰意冷乃至剃度一事也是史实。而且师傅正是那个玉林禅师、连自己的法名都叫行痴——这些都和书中一致。但不同的是玉林深明世务,力劝皇帝虽可以学佛法、但身为天子不能真的出家为僧。顺治只好重新蓄发,但精神支柱垮掉的他不久就驾崩了,并没有跑到五台山去出家。

「永不加赋」是康熙后期的经济政策,也是国家政局安定后为了体恤民生而采取的措施。倘若在三藩未平、外患未除的情况下就这么搞,那简直是在开玩笑,属于自断手臂了。而且顺治的施政水平和他儿子天差地远,自己都未必能想出这四个字来。

书中有三个整日吃闲饭、拍马屁、贪钱财的官员:明珠、索额图、康亲王,之所以塑造成这样,那完全是为了趣味性以及衬托韦小宝了。

历史上的纳兰明珠是康熙朝中重臣,可不是那个唯唯诺诺、为人圆滑之极的马屁精。力排众议撤三藩、支持施琅的攻台计划都是他的功绩,不过全被揽到了韦小宝头上……

索额图则是扳倒鳌拜的功臣,平定三藩时也出了不少力气,而最大的功劳则是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东北中俄疆界。这些功劳也归了韦小宝,他自己成了远远躲开战场的胆小鬼……

康亲王杰书更是一代名将,在三藩叛乱时临危受命,平定了耿精忠,而后进军福建,收复厦门、金门等地,把郑经赶回了台湾。这回总算没让韦小宝抢走,可他在书中也变成了个整日饮酒作乐的寻常王爷……

建宁公主嫁吴应熊确有其事,但韦小宝无论如何都没法赶上。因为真正的建宁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姑姑,比康熙大十三岁……她嫁给吴应熊时是顺治十年,第二年康熙才出生。

既然担任赐婚使一事不存在,那韦小宝在云南的种种见闻也都并不是实情了。日后三藩叛乱、吴三桂称帝后不久死亡等等均是史实,但此时韦小宝被软禁在通吃岛,没法参战,内心甚感遗憾。

正史中陈圆圆没有和李自成怎样,因为抢走她的是李手下大将刘宗敏。清兵入关后陈圆圆又被吴三桂抢了回来,并随他一起去了云南。至于结局如何,有人说是病死了,有人说她不愿和吴三桂的其他姬妾争宠而出家了,道号寂静,吴三桂叛乱被平后不知所踪。小说里选了后一种解释,其中她最大的功劳大概就是生了个女儿阿珂,顺便引出了九难师太等一系列剧情。

当然,如果有「百胜刀王」胡逸之时刻随侍在侧,那陈圆圆也能安度晚年了吧。

清初著名的河西四汉将:张勇、赵良栋、孙思克、王进宝,在小说中都成了韦小宝的结义兄弟。

赵良栋一出场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大胡子武官,因为不拍韦小宝马屁而留下了深刻印象。历史上赵良栋的性格也确实是耿直不阿,但人家并非默默无闻之辈,康熙初年已经升任总兵,正二品,也就是说韦爵爷视察天津驻军时如果他在场,那必然是总负责人,怎会连名字都记不住……

书中张勇、孙思克、王进宝是在吴应熊府中与韦小宝见面的,而且除了张勇是云南提督之外,孙、王都只是副将。这也与史实不同,张勇此时已调任甘肃提督十余年,后两人也是他麾下总兵,哪里还会受吴三桂节制?

不过这四人在平三藩之乱时都屡立战功,加官进爵倒是真的。另有一件轶事:张勇曾受过箭伤,走路不便,经常坐在轿里指挥战斗;书中改为被神拳无敌归辛树一掌击伤。

居然连这种细节都搬过来了,令人叹服。

葛尔丹王子和桑结喇嘛即是历史上的噶尔丹和桑结嘉措,一个在蒙古夺了准噶尔汗位后意欲入侵大清,另一个隐匿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假借其名号令青藏地区。而且两人勾结也是实情,互相为对方的野心造势。

多年之后噶尔丹被康熙亲征所灭,桑结的种种阴谋也已败露。此时的桑结连忙推出一个傀儡作为六世达赖,即传奇诗人仓央嘉措。但这并没能挽救他的失势,不久后桑结就在西藏各势力内斗中被和硕特汗王拉藏所杀。

三藩叛乱时康熙为免外患,容忍了两人的种种跋扈行为并各加封赏。小说中则把这部分功劳也归于韦小宝从中调停顺便又结拜了两个兄弟……

郑家在台湾的内斗,如冯锡范、刘国轩支持次子郑克塽、排挤陈永华等事均为史实。陈永华无论用兵还是施政都是一把好手,屯田垦荒、兴办教育,大受台湾军民爱戴。只因郑经长子郑克臧是他的女婿,逃不开郑家内斗的漩涡,后来忧闷而死。此时郑克塽才11岁,当然不会是凶手。

施琅与郑家的矛盾以及后来攻占并治理台湾之事和历史一致,唯独受韦小宝提拔以及帮忙代管台湾一段是小说剧情。施琅在历史上的评价十分两极化,从国家统一角度他有大功,而从民族角度来讲则是汉奸。书中借韦小宝之口连损带讽,把他的气焰打消了不少,去了台湾之后又把董国太的塑像推倒,换上陈永华的,算是小宝为师父最后出了两口恶气吧。

天地会是清朝真实存在过的组织,又名洪门。但民间说法不一,康熙、雍正、乾隆甚至咸丰年间才成立的都有,不过如今研究者大多认为成立于康熙十三年。天地会「五祖」有的说是南少林僧人,有的说是抗清将领。「万云龙」有人说是郑成功,也有人说是乾隆年间某人化名。大部分传说中都有陈近南其人的存在,许多人认为陈近南即陈永华的化名,用于在内地组织抗清复明。

本书中所采用的故事背景中,陈近南任总舵主,万云龙即是国姓爷郑成功,而传说「五祖」中的马超兴、蔡德忠、方大洪等人,也被拿来当了香主。但看天地会这个发展规模,肯定不是康熙十三年才成立的,因为鳌拜被扳倒是康熙八年的事,所以天地会可能早在顺治年间就有了。

与韦小宝有过一段露水姻缘的罗刹长公主、风流美艳的苏菲亚,其实就是俄罗斯历史上发动宫廷政变的索菲娅摄政女王,也是著名的彼得大帝的姐姐。当然,历史上的公主完全谈不上漂亮,而是满脸横肉、凶狠狡诈,她用不着韦小宝拿中国的政变史来教育,自己就会挑唆火枪营士兵哗变,在皇宫中大肆屠杀,这才当上了摄政女王。日后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从种种贪婪狡猾的伎俩中也可见一斑。

列宾笔下的索菲娅公主。韦爵爷您真重口……

清初,南怀仁、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在国内传教并引入了西方的科学、天文、历法等知识。然而被专权的鳌拜以妖言惑众、历法荒谬的罪名逮捕并准备处斩,幸好此时出现了彗星、地震等灾祸,又得孝庄太后特赦,这才免于一死。而康熙扳倒鳌拜后旋即为他们平反,后来南怀仁负责钦天监,为康熙启蒙了科学知识,还造出了不少红衣大炮,为朝廷平叛定边颇有贡献。

可惜汤若望年迈,早已不堪折辱而病死在狱中。所以小说中南、汤两人一同教授康熙的剧情只能是种幻想了。

纵观整本《鹿鼎记》,引用了大量史实,并且适当地调整了一些事件的时间地点,尽可能让韦小宝能参与其中。而最后发生大量军事行动如平三藩、攻台湾时,索性将韦小宝先放逐到俄罗斯一年,又在通吃岛上过了几年太平日子。最后又调他出来签订尼布楚条约——剧情安排相当巧妙,把江湖与朝堂、真实与幻想融合得天衣无缝,宛然一幅奇趣的历史画卷。

[完]


user avatar   huan-da-si-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的不说,慕容复是真有的,而且真在复国,真是末代王子,我近期在微信公众号 文史宴 上写有一文,可拿来作答。

PS:到文末我的公众号里看有各时期形势图,贴图太麻烦了。

金庸《天龙八部》里面塑造了一个到宋朝鲜卑族已完全融入华夏销声匿迹后,还想恢复鲜卑国家的疯子慕容复,这人本身是虚构的不说,与历史脉络也颇有冲突。


但真实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叫慕容复的人,也确实出自鲜卑族,而且确实致力于复国,自己也确实是复国的最后希望,但是这个人跟慕容氏建立的几个燕无关,他是吐谷浑国的末代王子,要复国也是复兴大吐谷浑而不是大燕。


吐谷(yù)浑,源出鲜卑慕容氏,因为史料阙如和较少参与中原纷争,是一个神秘的被遗忘的国家,但吐谷浑对青海的经营,对汉羌藏文化的交流,对丝绸之路的扩展,在历史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今天大司马就来为大家揭开神秘国度的面纱,让大家一览全貌。


五胡十六国的说法不妥,大司马认为有二十五国,将会在文史宴上陆续撰写十六国以外九国的历史,此前已有河东蜀国的历史,可点击阅读:


五胡十七国——河东蜀国抗胡政权始末|文史宴



夺羌地为家

慕容部原为鲜卑中部大人,莫护跋当首领时迁居辽西,因协助司马懿平定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获封率义王,依附中原王朝建国。莫护跋之孙慕容涉归又迁辽东,与自号鲜卑的匈奴宇文部、出于乌桓奴隶的鲜卑段部争雄。


这时慕容部已经受到中原宗法观念的影响,慕容涉归的大儿子慕容吐谷浑是庶出,次子慕容廆是嫡出,所以首领之位传给了日后带慕容部崛起的五燕之祖慕容廆(wěi),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却只分得少量部众,另立门户。


自从东汉中期北匈奴灭亡,鲜卑大量迁入匈奴故地开始,草原就人口大增,生存压力也随之增加,到东汉晚期檀石槐建立鲜卑大联盟时,竟然要去抓擅长捕鱼的倭人来增加食物。所以各部之间为了争夺牧地而发生摩擦是家常便饭。


慕容吐谷浑与慕容廆的牧地相邻,两部放养的马为了争草掐起来,有些马受了伤。这时的慕容廆不到二十岁,还处于中二阶段,比较冲动,经常去骚扰西晋边境,经常被西晋边军轰成渣,碰到这事也是当场发飙:都分家了,怎么不滚远一点?


慕容吐谷浑本来分的家当就少,估计也有一肚子怨气,这时也不用忍了:行,我这就滚,滚得远远的,让你八辈子也找不着。


他还真说滚就滚,一滚就不再回头。这下慕容廆后悔了,本来只是想立个威加发泄下,这时慕容部远弱于宇文部和段部,真分裂了伤害太大,而且毕竟是老兄也不是全无感情,就派长史乙那楼去劝老兄回心转意。


慕容吐谷浑也不是完全不给面子,他让乙那楼把自己部落的马往回赶,如果马肯回去,自己就回去。结果不论乙那楼怎么鞭打驱赶,这些马都不肯回去,反而向相反的方向跑,慕容吐谷浑只好耸耸肩,继续西迁。


后来的吐谷浑国善于驯马,能训练出玩杂耍的舞马,这个天赋点很可能是从老祖宗慕容吐谷浑这里就开始点了,所以这些马不肯回去,有可能是慕容吐谷浑用驯马术做了手脚。


因为慕容吐谷浑听占卜的巫师说过,自己和慕容廆的后代都会兴盛,现在搅在一起怕是只能通过互相砍杀改朝换代来实现这个寓言了,所以宁愿换个地方开枝散叶,让两支的后裔互不干涉的发展起来。


与其相爱相杀,不如各立门户。


慕容廆或许也明白了老兄的苦心,又是惭愧又是无奈,因为鲜卑人管兄长叫“阿干”,慕容廆作了一首《阿干之歌》怀念长兄。慕容氏入主中原后,这首歌成为一系列燕国政权的宫廷音乐。


慕容吐谷浑的部落迁到今内蒙古的阴山一带,这个部落也就因为首领的名字叫做吐谷浑了。


这时阴山一带是非常野的拓跋鲜卑说了算,到西晋末年,拓跋猗卢当政时期,为了南下中原,强制各部服非常严苛的兵役,慕容吐谷浑看出拓跋猗卢这种玩法铁定不得好死,率部向西南迁徙,越过陇山,到达今甘肃南部的羌族地区。


但甘南一带正是汉人张氏的河西政权(后来的前凉)和匈奴人的前赵政权争夺的前线,这时的吐谷浑实力弱小,一不小心就有灭族之危,于是他们决定向中原王朝尚未留意过的青海进军。


此时慕容吐谷浑已经逝世,带领他们挺进青海的是其长子、有“吐谷浑的项羽”之称的慕容吐延


两晋之交的青海,是羌人的乐土,而且主要是未开化的羌族。未开化的羌族战斗力有多强,可以参看困扰东汉一朝的汉羌战争,而吐谷浑这么一个弱小的部落能够在青海站稳脚跟,可见慕容吐延的强悍,《晋书·四夷传》记载:


吐延 身长七尺八寸,雄姿魁杰,羌虏惮之,号曰项羽。


不过,个人努力固然很重要,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羌族做了几千年的地头蛇,哪怕真是项羽也无法在短期内搞定,何况是个号称的,进军青海不到十年,慕容吐延就被羌族酋长姜聪刺杀。


好在其子慕容叶延稳定了局势,并且经过几代的汉化,慕容叶延颇识汉文,正式建国,国号吐谷浑,又根据《春秋》以父亲名字为氏的习惯,令吐谷浑王室从慕容改姓吐谷浑氏,所以从慕容叶延一般被称为吐谷浑叶延,到隋朝才又改回慕容氏。


吐谷浑国主自称可汗,参用晋朝官制设长史、司马等职,风格可谓汉胡杂糅。因为统治区域在黄河以南,南朝多称吐谷浑为河南国


可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本地的羌族依然强大,吐谷浑(鲜卑)与羌族的融合也远未完成,吐谷浑叶延死后,其子吐谷浑碎奚、其孙吐谷浑视连时,国政都被钟羌首领钟恶地把持。这时候吐谷浑有一个羌化的倾向,逐渐忘了自己的族源。


这段时间,中原地区十六国如走马灯般轮换,哪怕是统一北方的前秦,目光也集中在东晋身上,对地势崎岖的青海没太大兴趣。而吐谷浑国既为本地土著羌族把持,自然也安于做一个本地化政权,没什么心思对外开拓。


就这样,吐谷浑做了几十年被遗忘的国度。直到公元390年,吐谷浑视连之弟吐谷浑视罴(pí)即位,夺回了被羌族把持的政权,开始把眼光看向中原。



与西秦争霸

公元383年,统一北方的前秦国主苻坚率九十七万大军南征东晋,却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北方再度分崩离析,陷入乱世。鲜卑乞伏部首领乞伏国仁占据陇右之地(今甘肃南部),建立西秦。


公元388年,乞伏国仁去世,其弟乞伏乾归即位,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采用汉晋官制,起用汉族士人,开始与陇右社会紧密结合。而此时吐谷浑视罴也“英果有雄略”,压制羌族,大力汉化,重用儒生,力图东进,两国之战一触即发。


乞伏部原为高车与鲜卑融合而成的部族,魏晋之际被曹魏名将邓艾迁到河西对抗蜀汉,成为河西鲜卑的一支。后来乞伏部被前秦击降,乞伏氏当了前秦的官,经常在长安出入,见识了高度发达的华夏文化。


吐谷浑视罴以搞过大新闻,见过大世面的乞伏乾归为对手,悲剧自然是一早注定的,这个刚露出兴盛苗头的国家几乎被西秦一战就打回原形。


不过到公元400年,羌族建立的后秦消灭前秦残余势力,全据关中之后,后秦国主姚兴起倾国之兵进攻西秦,乞伏乾归虽定计诱敌深入,但因大风与一路兵马失联,夹击没能完成,侯辰谷一战大败亏输,只得投降,西秦暂时灭亡。


可惜吐谷浑视罴恰好挂掉,没能看到这一天。但继位的其弟吐谷浑乌纥提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果断率军收复被西秦夺取的地区。


可惜好景不长,后秦对各地的掌控力度不足,只好依靠乞伏氏统治陇右,公元409年,乞伏乾归从长安逃回陇右,成功复国。


这时姚兴已经因为误用铁弗匈奴的刘勃勃(后来的赫连勃勃)这个怪兽,陕北地区被刘勃勃的游击战破坏回了石器时代,都城长安也一日数惊,没底气再跟西秦翻脸,只能予以承认,并且暂时结盟。


西秦没了后顾之忧,吐谷浑就惨了,被西秦轻松打哭,收复的失地再度丢失。


不过这时的吐谷浑乌纥提已死,王位由视罴之子吐谷浑树洛干继承,此人少年英武,不信这个邪,所以一面与青海北部的南凉结盟,一面还准备朝觐东晋南朝,想要借助外力对抗西秦。


南凉是鲜卑秃发氏建立的国家,跟拓跋鲜卑原是一家,在秃发傉(nù)檀手上一度借助外交手段消灭氐族吕氏的后凉,占领河西名城姑臧(今甘肃武威),成为凉州第一强国。


但秃发傉檀的军事才能不及外交才能,占领姑臧后又过于嚣张,惹了西北最能打的两个人——北凉沮渠蒙逊和铁弗匈奴的赫连勃勃,连番大战都被轰成渣渣,后秦也来趁火打劫,所以很快就衰掉了。


到公元415年,四面皆敌的南凉还敢出去打野抢牲口,被西秦趁虚灭掉。这时西秦国主是比老爹乞伏乾归更猛的乞伏炽磐,借着消灭南凉之机,王霸之气爆棚,对吐谷浑进行深度打击,吐谷浑全线溃败,被西秦军深入腹地,有心无命的吐谷浑树洛干年纪轻轻就活活气死。


其弟吐谷浑阿豺即位,收拾局面,向西秦称臣,西秦对这青海这偏僻之地也不感兴趣,所以就没有处心积虑的去消灭吐谷浑,不过时常敲打是免不了的。好在阿豺颇有才略,小败不断,大败没有,同时向川西北进军,兼并羌氐小部落,维持住了局面。


吐谷浑阿豺是一个颇具传奇性的人物,而他之所以能够富有传奇性,是因为其统治前后吐谷浑国的文化有所发展,能够记载下国王的事迹。吐谷浑文化在这一代长足进步,与阿豺躬行亡兄树洛干的遗愿密切相关,那就是——结交南朝。


《魏书·吐谷浑传》记载:


(阿豺) 田于西强山,观垫江源,……曰:"水尚知有归,吾虽塞表小国,而独无所归乎?"


此时北方战乱,南朝与西域的经贸往来多要经过吐谷浑,在昔日丝绸之路北道(经过准噶尔盆地)和南道(经过塔里木盆地)之外,又兴起了从四川入青海达西域的河南道


阿豺对于南朝经济文化高度向往,产生了心灵归属,并且在西秦的步步紧逼下也迫切需要一个大后台,于是遣使向南朝的刘宋朝贡。刘宋也投桃报李,大加封赠,从此直至南朝终结,吐谷浑与南朝一直保持交好。


与南朝的交好,改善了吐谷浑的战略环境,吐谷浑文化和组织也明显提升,在游牧之外还开始筑城居住,丝绸之路河南道的兴盛也增加了吐谷浑的国力,不过这一切阿豺是看不到了,在他异母弟吐谷浑慕璝(guī)任上才见到实效。


阿豺也像树洛干一样英年早逝,临终前留下类似于“一根筷子容易弯,三缕麻纱扯不脱”的“折箭之誓”,要年富力强的几个弟弟和侄子不要争位,保持团结。这种桥段好像在游牧民族那里出现过不止一回,后来日本战国毛利元就那被吹上天的三矢训并非原创而是抄袭,被吹得实在过了头。


阿豺虽死,但其长策远略,为吐谷浑带来了黄金时代。



朝西域进军

吐谷浑慕璝即位,正赶上天时地利人和都不错的时候。


西北地区的巨无霸、西秦的盟军后秦已经被东晋太尉刘裕消灭,赫连勃勃的胡夏趁刘裕东归篡位,消灭二十万群龙无首的北府军,占据关中;沮渠蒙逊的北凉消灭汉人敦煌李氏的西凉,全据河西;这样西秦虽然灭了南凉,但失去盟友后秦的支持,实力就不显得出众了。


吐谷浑慕璝坐拥河南路,通过给北凉出使刘宋的使节放行,与北凉交好,同时也笼络胡夏,对抗世仇西秦,没让西秦占到什么便宜。


而且西秦末主乞伏暮末还自嗨过度,众叛亲离,实力急剧削弱,在北凉的威胁下东逃,想要投降北魏,吐谷浑没费多少力气就夺取了陇右大片的西秦故地。


西秦倒是逃离了北凉的魔爪,但因为是烧掉根据地逃跑,已经弱爆了,所以公元431年,被北魏打成流亡政权的胡夏横插一杠,把西秦轻松灭掉。不过胡夏这时根据地尽失,也弱得很,吐谷浑黄雀在后,把胡夏也灭了。


这下吐谷浑从人见人揍变得可以灭国,是一个重大飞跃,而且难得的是面对几乎统一北方的巨兽北魏没有脑子发热去较劲,而是把胡夏末代国主赫连定一帮人作为礼物打包赠送,并且讨赏。


虽然没讨着赏赐,但北魏要留吐谷浑牵制北凉,也没对他动手。这时吐谷浑占据陇右的一部分,国力大增,慕璝之弟吐谷浑慕利延即位后,吞并青海湖畔的乙弗、契翰等原始鲜卑部落,一个地跨汉羌的大国呼之欲出。


不过好景不长,公元439年,北魏消灭北凉,吐谷浑的战略价值消失。公元445年,吐谷浑王室内乱,北魏以此为借口进攻吐谷浑。吐谷浑虽然实力较此前增强不少,但这时还很野的北魏军战斗力也不是西秦军可比的,于是吐谷浑一败再败,慕利延丢掉根据地白兰(今青海省中西部腹地),向西逃窜。


不料这一逃,逃出了一片新天地。慕利延逃到西域,发现吐谷浑兵扛北魏不行,欺负西域小国还是绰绰有余的,于是沿路攻占西域的鄯善、且末,还攻杀了西域大国于阗(今新疆和田)的国王,在于阗国大大烧杀抢掠了一番。


北魏只是要敲打吐谷浑,避免其坐大,对其统治的穷山僻壤并无兴趣,所以慕利延次年就回归复国,但从这时开始,吐谷浑的眼光开始从东方转到西方。


中原虽富庶,但北魏是惹不起的。西域这时是欧亚贸易的中转站,照样富得流油,而且西域小国弱小好欺负,何必要舍易求难,挑战地狱难度呢?


从阿豺开始,吐谷浑就开始向西拓展,经营青海腹地的白兰一带,而这次慕利延逃命途中又探开了此前人迹罕至的柴达木盆地,于是吐谷浑开始把柴达木盆地经营成商路,丝绸之路在河南道之外又多了一条青海道


这时西域有北凉沮渠氏残余势力,北魏的宿敌柔然也开始西进,北魏在西域需要牵制他们的棋子,所以势力深入西域的吐谷浑因为具备棋子的价值,又生存了下来。北魏把慕利延之子吐谷浑拾寅收拾几回,让他服帖了之后,就不再继续打击,魏孝文帝之世与吐谷浑保持了长久的和平。


5世纪后半叶,西域可谓风云变幻。柔然灭了北凉残余势力,但麾下的高车首领阿伏至罗叛逃,建立了高车国,游牧民所建的嚈哒国横行中亚,在打服了萨珊波斯笈多印度以后,也向东挺进西域,加上占据西域一部的吐谷浑,以及一票西域小国,还有北魏时不时微操一把,搞点平衡,西域乱成了一锅粥。


而吐谷浑这段时间经拾寅之子吐谷浑度易侯,度易侯之子吐谷浑伏连筹统治,国力达到鼎盛,文化也突飞猛进。


此前虽然吐谷浑也占领过文化发达的汉文化地区,但时间太短就被打回青海,龟缩一隅,交好南朝虽然对文化有提升,但毕竟规模不够大帮助有限。这时在西域经营几十年,又有河南道和青海道两条商路在手,与西域各国和域外商旅长期交流,深受西域、波斯、印度等地文化的影响。


《魏书·吐谷浑传》在伏连筹之子吐谷浑夸吕在位时的情景:


(夸吕)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官有王公、仆射、尚书及郎将、将军之号。夸吕椎髻毦珠,以皂为帽,坐金师子床。号其妻为"恪尊",衣织成裙,披锦大袍,辫发于后,首戴金花冠。


吐谷浑虽然仍有浓重的游牧习俗,但已经开始大规模筑城,并且营建了都城伏俟(sì)。椎髻是汉族传统发型,应当来自南朝,但戴帽而不戴冠估计是北魏的影响,金狮子床应该是波斯的影响,其妻辫发在后是藏族的习俗,自称可汗是鲜卑传统的游牧习俗,而境内佛教盛行则是印度的影响。


吐谷浑还得到波斯的超级马种,与青海湖畔本来就有的优良马种“龙种”杂交,培育出日行千里、举世闻名的名马青海骢


可见吐谷浑已成为汉、羌、藏、鲜卑、波斯、印度、西域多种文化交融之地,吐谷浑贵族的文化水平也水涨船高,如吐谷浑度易侯就对天文很感兴趣,曾经向南朝齐求赐星书,这门学问在汉人手里也属高深,吐谷浑王却能够兴味盎然,吐谷浑夸吕也曾经向南朝梁求佛教经论,这些都可见吐谷浑文化的进步。


国力方面,吐谷浑占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虽多是地广人稀之所,但实力也远非之前可比,北魏爆发六镇大起义后,西线都要请吐谷浑伏连筹帮忙。而伏连筹也自恃强大,对南朝、北朝都傲慢无礼,还曾经把南朝齐使节丘冠先推下悬崖摔死。


到吐谷浑夸吕时,更是仿照柔然王室,自称可汗(相当于草原民族的皇帝),王后叫恪尊(可敦)。吐谷浑之前也管其首领叫可寒,但含义只是部族首领,与被柔然人定义为皇帝的“可汗”完全不一样。


是的,你看到了一个不好的倾向,吐谷浑不甘于做一个角落里的国家,开始怒刷存在感,有意成为中原王朝的“边患”,而面对上升期的中原王朝,这样做通常只有死路一条。



向中原挑战

公元534年,六镇起义后,军阀高欢崛起,把持北魏朝政。魏孝武帝因为不满意高欢干预他的私生活,不准他跟堂妹通奸,逃到关西宇文泰处,宇文泰非常高兴,把他和他堂妹一起弄死,另立新君。北魏自此分裂分为高氏掌权的东魏、宇文氏掌权的西魏


北魏虽然一分为二,但宇文泰的军力、人口等硬实力远不及高欢,吐谷浑夸吕大喜,与东魏结盟,频频进攻西魏边境,成为西魏大患。


不过,塞外的局势也发生变化,为柔然的打铁的奴隶突厥兴起,大破柔然。此时精神病患者高洋已经篡了东魏,建立北齐,接纳柔然余众,北方遂形成(北齐+柔然+吐谷浑)VS(西魏+突厥)的格局。


西魏宇文泰也凭超凡才略屡次击退东魏高欢,又趁侯景之乱后南朝梁诸王争位,夺取了梁朝的益州、荆州,实力大增。于是宇文泰打算联络突厥,教吐谷浑做人了。


公元556年,突厥最雄才大略的木杆可汗与西魏名将史宁共击吐谷浑,兵分两路,攻陷吐谷浑重镇——青海湖东南的树敦、西南的贺真,缴获大批财宝、牲畜。好在吐谷浑夸吕跑得快,突厥和西魏军走后又重返故地,因为仍存在大量的游牧经济,城池失守对吐谷浑损伤不大。


这时吐谷浑夸吕已经老了,猜忌心日重,特别喜欢立一个儿子当太子后再把他做掉,这样前后做掉了好几个儿子。这种搞法不乱才有鬼,到公元576年,吐谷浑果然大乱。


此时宇文氏也已篡了西魏,建立北周。周武帝宇文邕逮着机会,让太子宇文赟(yūn)刷吐谷浑涨经验,实际主事者是名将王轨和重臣宇文孝伯。吐谷浑夸吕闻风而逃,周军攻陷吐谷浑国都伏俟城(在青海湖附近)。


好在北周这时主要精力放在攻灭北齐上,军队自行退走,吐谷浑夸吕保存了实力,卷土重来,再度强盛。


公元581年,杨坚篡了北周,建立隋朝,吐谷浑再度寇边。此时隋朝初建,正要全力对付突厥,还要防备南朝的陈朝,无暇西顾,杨坚决定以打促和,派发小元谐、名将贺娄子干教训吐谷浑。


这时吐谷浑不知道隋军的厉害,不但不再逃跑,还发动新开发的小弟——川西北的党项羌西的祖宗)帮忙,尽起国中兵马,凑出两万铁甲骑兵来战。


不过中原的兵法他们还是见识不足,被隋军抄了后路,大败于青海湖东的丰利山下,吐谷浑太子可博汗试图率精骑五万掩袭隋军,再度大败。吐谷浑举国恐慌,贵族大批投降,隋军将帅见已达到战略目的,便即撤回。


不过,夸吕可汗又一次成功逃走,又一次卷土重来,继续寇边。但几年之后夸吕因为杀太子的恶习再次引发内乱,到589年隋灭陈一统天下之后就更不敢造次了,隋文帝杨坚也乐于与吐谷浑维持良好关系,还将宗女光化公主下嫁夸吕之子世伏可汗。


就在这段时间里,吐谷浑王室唤醒了因久处边陲而被尘封的记忆,从谙熟北朝史籍的隋唐那里知道了自己祖上是赫赫有名的大燕慕容氏,所以到世伏、伏允兄弟这阵恢复了慕容姓。


但骚包的吐谷浑对隋朝并非表现的那么恭顺,慕容伏允继位后,经常打探隋朝的情报,令隋文帝十分反感。等隋文帝一死,吐谷浑没尝过新君的手腕,又开始寇边,丝绸之路的枢纽、凉州西部的张掖一带经常被吐谷浑骚扰,丝路贸易受到很大的影响。


隋炀帝此时刚接了老爹手里极盛的帝国盘,王霸之气冲天,正派裴矩收集西域信息,打算征服西域、扩展贸易呢,看见吐谷浑这样冒冒失失一头撞上来,真是瞌睡了碰上枕头,正好拿他立威。


先是隋朝暗中引诱西域的铁勒诸部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吃了败仗,还傻乎乎的向隋朝求援,结果被隋军趁火打劫,一败涂地,十万多人投降。隋军撤回后,慕容伏允返回故地,在凉州附近集合大军,准备反击隋朝。


隋朝担心的就是像以往那样捉不着吐谷浑的主力,现在吐谷浑自己集结起来,隋炀帝决定亲征,一次性解决问题。慕容伏允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隋朝各路大军合围于覆袁川(今青海门源北),只好派手下名王冒充自己吸引火力,带几十骑逃窜。


隋军穷追不舍,慕容伏允一败再败,逃入党项部落,吐谷浑就此灭亡。隋炀帝在吐谷浑故地设立西海、河源、且末、鄯善四郡,包含今青海北部、新疆东南部,但对这四郡的统治比较松散。而且还要面对吐谷浑余众的不时反扑,后来隋炀帝到处乱放王霸之气,搞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吐谷浑再度复国。


可惜吐谷浑记吃不记打,唐朝初年又频频寇边,骚扰河西、陇右,还叫上小弟党项骚扰四川方向,到唐太宗即位,消灭东突厥,试图经营西域的当口,他们仍然不知收敛,这就又一次撞到了枪口上。


以前他们惹了一代枭雄宇文泰,惹了周武帝宇文赟,惹了隋文帝杨坚这些牛人,慕容伏允虽然惹了隋炀帝被灭了一回,自己好歹逃得性命,但这回他们惹的是绝对不能惹的唐太宗李世民


这一次他们运气非常好,他们将会跟以下牛人亲密接触:战无不胜、消灭东突厥的大唐军神李靖,将来消灭高昌国的大唐名将侯君集,内战外战皆能、身经百战的宗室名将李道宗,唐初第一番将契苾何力,出身猛将世家的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等等等等……


贞观八年(626年)末,唐朝已招降党项大部,遂分兵三路,从凉州、益州杀入青海,主力是从鄯州(今青海乐都)西进的李靖一路。李靖在青海湖畔连破吐谷浑军后,采纳侯君集建议,兵分两路继续进攻。


李靖率北路军进入柴达木盆地,消灭吐谷浑主力,追杀慕容伏允,半个多月行军数千里,慕容伏允一路逃入沙漠,唐军仍追杀不休,最终被部下杀死,其子慕容顺归顺唐朝。侯君集则率南路军深入扫荡吐谷浑残部,过星宿海、积石山等人迹罕至的奇险之地,一直杀到黄河河源。


唐太宗要建立世界性帝国做天可汗,所以虽然做掉了慕容伏允但并没有把吐谷浑灭国,而是像对待东突厥一样设置为藩国。但经隋唐两次毁灭性打击,吐谷浑王室威望大降,国内陷入四分五裂,唐朝任命的可汗慕容顺都死于内乱之中,唐朝不得不派侯君集前往安定局势,立慕容顺之子慕容诺曷钵为可汗。


而雪上加霜的是,在吐谷浑背后的雪域,另一个强大的政权正在兴起——那就是鼎盛时与大唐、大食(阿拉伯帝国)、南诏、回纥、天竺(北印度)同时开战的吐蕃(bō)王朝



被汉藏消化

7世纪初期,西藏山南地区的吐蕃国兼并苏毗、羊同等国,至松赞干布时一统西藏,开始向青海和四川进军。当时各国都以能娶唐朝公主为荣,吐蕃和吐谷浑同时请婚唐朝,吐谷浑如愿以偿,吐蕃却被无视,松赞干布大怒,攻打吐谷浑泄愤,先后击破吐谷浑、党项诸部,并杀到川西北的松州,威胁唐朝边境。


唐军虽击退吐蕃军,但正视了吐蕃的实力,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西线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吐谷浑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和平,但国内已被吐蕃渗透,朝中贵人分裂为亲唐与亲蕃两派。


等到公元650年前后,唐太宗、松赞干布相继去世,吐蕃大论(宰相)禄东赞一改松赞干布时的亲唐国策,摩拳擦掌,准备对唐朝动手,而吐谷浑国内亲蕃势力也渐占上风。


公元663年,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此时唐高宗继承太宗遗志,正致力于消灭东北的高句丽政权,刚派苏定方灭亡了朝鲜半岛西南的百济国,试图两面夹击高句丽,还要应付百济复国运动,一时腾不出手来,就放弃了救援吐谷浑。


唐高宗这个草率的决定种下了长久的苦果。


吐谷浑被吐蕃一举攻灭,可汗慕容诺曷钵逃亡到唐朝。吐蕃实力大增,一发不可收拾,向西域进军,一路势如破竹,攻陷安西四镇


这下唐高宗才如梦初醒,发现小看了吐蕃,于是让消灭铁勒的名将薛仁贵率十万大军,护送吐谷浑余众回归故地,与吐蕃争夺青海。


吐蕃兴兵四十万,由吐蕃第一名将、禄东赞之子论(lún)钦陵统帅迎战,本已弱势的唐军因将帅不和与高原反应,大非川之战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随军的吐谷浑余部也被迫内迁到灵州(今宁夏灵武),永久的丧失了故土。而吐谷浑故地的部落则接受吐蕃的残酷统治,成为吐蕃历次对外战争中的炮灰。


武则天时,慕容诺曷钵之孙慕容宣超曾经叛唐,逃回青海故地复国,但不能忍受吐蕃的压制,不久又归附唐朝,此后一直是唐朝的盟军。安史之乱后,吐蕃大举侵吞唐朝陇右、河西之地,吐谷浑余部又退往山西北部。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吕温出使吐蕃,还看见“退浑(吐谷浑)种落尽在,而为蕃所鞭挞”,并为赋《蕃中答退浑词》哀叹:


退浑 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


而此时,流亡唐朝的吐谷浑王位也传到了慕容宣超玄孙慕容复手上,慕容复虽然获得长乐都督、青海国王等头衔,但实际上不过是个小部族的首领,而且慕容复无子,绵延四五百年的吐谷浑王室至此绝嗣。


山西北部的吐谷浑余部参与了唐末五代时该地的多次纷争,最终分别被契丹、宋人统治,融入契丹族和汉族。吐谷浑故地被吐蕃统治的部落大部分融入藏族,小部分在明清时代与蒙古人融合,形成今天的土族


吐谷浑虽然灭亡,但对青海的开发遗泽后世,培育的龙种与青海骢改良了中原的马种,其精深的驯马之术在中原也备受欢迎,由马表演的杂技“舞马”成为唐玄宗时盛唐乐舞的一个精彩节目。



原文地址:

五胡十八国——慕容复真有其人,并且真是末代王子



文史宴二维码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史宴,点击链接扫码关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达人的文章。

weixin.qq.com/r/x0jn-8j (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相关话题

  有哪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好故事? 
  为什么玉真子敢一人一剑去挑华山派?如果是穆人清或黄真或者归二出战是否能赢? 
  一篇爽文最短能短到什么程度? 
  这部自我感觉良好“价值350万的小说”水平如何?作者认为自己可以轰动文坛? 
  《辟邪剑谱》不让子孙看,为什么林远图不毁掉呢? 
  如果将《书剑恩仇录》拍成电视剧,你认为应该请哪些演员来拍摄? 
  如何评价《天龙八部》中的阮星竹这个人? 
  金庸是民族主义者么?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到底好在哪里? 
  如果林平之看过笑傲江湖会怎么样? 

前一个讨论
为何满清没亡于太平天国却亡于辛亥革命?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台湾各色名嘴的风格和内涵?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