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谥号有谥法,那庙号的选字标准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在网上搜索“为什么称呼皇帝为官家”,大概率会得到一个这样的答案:

“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皇帝兼三五之德,故称官家。”

事实上,这段话来自于释文莹的《湘山野录》:原文是这样的:

上乘醉问之:何故谓天子为官家?遽对曰:臣尝记蒋济《万机论》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从容数杯。上又曰:正所谓君臣千载遇也。李亟曰:臣惟有忠孝一生心。

到这里都没什么问题,但是接下来有两句是释文莹的评语:

纵冥搜,不及于此。

冥搜,就是无比努力的寻找,都找到阴间去了的意思,释文莹是在感叹,李亟的这番马屁,就算是绞尽脑汁,也未必想得出来!

释文莹这么讽刺,又有什么用呢?后世以讹传讹,居然因为这个解释很精彩,一个随口的马屁反而渐渐的成为文献,成为了所谓的“定论”。看看这个回答下,真的是同样的“精彩纷呈”,有看着问题是庙号,然后强行回答一波谥号的,有直接贴百度百科的,什么文宗武宗明褒实贬,这都是不知道谁自己拍脑袋想出来。


所谓庙号,就是古代帝王驾崩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一般来说非祖即宗。所以谥号有恶谥,庙号理论上是不存在「恶庙」的,因为恶了就不会立庙。庙号始于商朝。《礼记》说:

祖有功,宗有德。

汉应劭注曰:

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

绝大多数时间,庙号止于“太高中世”+“祖宗”,只有个别的比如王莽,喜欢标新立异,尊汉元帝庙号高宗,汉成帝号统宗,汉平帝号元宗,开了宗号的滥觞。于是东汉时期,汉和帝号穆宗,安帝号恭宗,顺帝号敬宗,桓帝号威宗,宗的质量严重开始下降。


而祖的质量下降,起于曹丕,严重破坏于魏明帝曹睿。本来曹操的太祖实至名归,没什么好说的,曹丕叫高祖或者世祖其实都挺勉强,在前代基本上就是太宗;而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了烈祖的庙号,世代祭祀。不过曹魏总共也没有几代,所以曹睿也是想多了,事实上他当不当祖,都不会从祖庙里面撤出去^_^


顾炎武在《日知录》里面说,所谓称宗之滥,始于王莽之三宗;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所以啊,王莽、曹操这两人并称,不仅仅从篡位的角度来说,就说对庙号的滥用上,也是共通的。不过这个时候谥号字数不多,还有逸周书的谥法解可以参考,所以对庙号的需求并不强烈。


到唐朝之后,生前称尊号,死后加谥号,谥号的长度从两个字迅速增加到七八个字,庙号逐渐成为了皇帝的标配,一定程度上代替谥号承担了对皇帝一生功业总结的功能。庙号一般来说除了因为政变下台的和末代君主,基本上都是以赞扬为主,只是会根据皇帝本身的特点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面去盖棺定论。面对古人的庙号包括谥号等制度,一定不要去望文生义的乱总结,因为历史不是大数据,叫一个什么宗的人历史上可能就几个人,每个人的行为不同、定谥号的群臣也不同,强行总结发掘的往往不是真相,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弯曲的历史。


明朝和清朝的大行皇帝谥议都在实录里面,里面明明白白的就记载着谥号和庙号的含义,因为明清实录很多都没有标点版本,就在这个答案中把明实录历代皇帝的谥议单独挑出来,加上标点贴出来以正视听,谥议是第一手的资料,原原本本的反应了古人怎么想的。下面这个是明太宗朱棣的,没什么好说的,朱棣的功业确实配的上太宗的称号:

伏惟天地之大,化育之妙,不可淂而名。然圣人有乾元坤元之称,大哉至哉之赞者,所以明其道德功用至盛极大无以复加也。惟帝与后,上配天地,其功德隆盛,则尊号徽称告于天,而荐之刻诸玉简,昭示无极。此达不易之大典也。恭惟大行皇帝以正嫡履天位,具大而能化之圣,圣而不可测之神,法天之行。与天合德,聪明睿智,经虑弘远。赏罚之行,必信、必公。奉承郊庙,必恭、必诚。宣布政令,悉循旧章,恢弘神化广大而无外,励精治理刚健而不息,靖内难于几危,保宗社于再安。复交阯郡县于数千载之后,驱莫比残虏于数万里之外。与图之广,旷古无伦。绥服推诚侍下,任用不疑,临决死刑,四五覆奏。登才俊以图治,兴学校以隆化。辑五经四书性理之大全,摭为善阴隲孝顺之明徽,微显阐幽垂训无极制作之备。典章之华,虽尧舜禹汤文武之盛不是道也。……二圣灵御在天,功德高明,比隆日月,臣等谨遵古典徵谥法 大行皇帝遵谥宜天锡之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远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谨议

之后是明仁宗:

闻古昔帝王有盛德大业,伟著于当时,则必有显号名永传于后世,所以昭国家之异典,合天人之至公也。粤自尧舜下及汉唐,放勋重华赞帝德之广大,祖功宗德启庙祀之尊崇,经史所存,古今同轨。伏惟大行皇帝以圣智之资,抚盈成之运,德同天地,巍巍荡荡,莫能备诸形容,治洽华夷,白皋白皋熙熙咸有资于化育。夙居储副,上赞洪猷,视膳问安,隆君亲之至爱,抚军监国,得亿兆之欢心。二十余年始终一致,天下同乎仰戴,邦家协于昇平。统承大宝之初,大布维新之政,蠲逋负、恤困穷,慎刑罚则宁失不经,念黎元则如保赤子。深仁厚德,洽远迩而弥周,大烈耿光,丕显承而惟茂海宇。方跻于仁寿,龙舆遽至于升遐。嗟我臣民,如丧厥考,称天以诔固舆论之攸同极亲而尊惟大德之斯称虔恭寅畏天命自度,敬天之心益严而益密,恭默思道,缉熙圣学体道之功愈至而愈谦,经纶大经建立大本咸出乎至诚。宣昭义闻,彰信兆民,实由乎明德,弘敷文教则礼乐备而人才兴,敬修武事则中国安而外夷顺。至若经德秉哲,同符往圣,继志同事,率遵先王。由是天地以位,万物以育,宗庙享之,子孙保之,盖至仁之实兼统乎众善,宜宗祀之盛光华于万年。臣辅等谨稽礼文徵诸谥法大行皇帝尊谥宜天锡之曰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谥议中大篇幅讲的都是明仁宗多么爱民,多么宽刑,所谓深仁厚德,所以仁宗作为庙号,不可谓不恰当。

大行皇帝齐圣广渊,聦明睿知, 昔在太宗文皇帝时,英资天发,言动允简于宸衷,嘉誉日章,风采已闻于天下。暨仁宗昭皇帝御极之初,遂膺显命,正位东朝,视膳问安,敬爱由乎天性,抚军监国,贤明协于人心。肆惟历数之承,益勤继述之志,法乾坤之覆育,体仁长人,揭日月之光华,继明照物。隆天下之至养,以承圣母之欢心,睦亲藩以至诚,用巩邦家于永世。奉遵成宪,无间钜微。信任旧人,克全终始。神武不杀,擒叛逆于指顾之间;文德诞敷,柔强御于遐荒之外。统临四海于今十年,中国底于承平,率土安于无事。方之古昔绍统之君,若商之三宗,周之成康未有盛于大行皇帝者也。奄兹遐弃,恸切臣民。必有徽羙之称,用昭功德之实。臣辅等谨摭成勣徵诸古谥参之详议实维至公 大行皇帝尊谥宜 天锡之曰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

谥议是拿商朝三宗,也就是太宗大甲、中宗大戊、高宗武丁,和周朝的周成王和周康王来比较,说明宣宗过于这些人,故而给了一个宣庙的美称……

这几个例子应该足以说明很多网上流传很久的「庙号解释」的谬误之处了。明清的庙号,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实录里面的谥议来了解到底是怎么起的,有什么含义,还可以参考「鸿称通用」,里面有类似于「谥法解」的庙号的选用标准。


user avatar   zhang-yi-feng-99-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 
  不明白那些为文革翻案洗白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五千年了还完好无损? 
  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广州是什么样的? 
  古代中国是不是总是领先于世界?如果三百年前发生工业革命保持领先会发生什么? 
  淮海战役死亡人数几十万。距建国不到一年。数以万计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清朝是唯一彻底废除冕服制度的朝代吗?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自称是地主的后代? 
  现在的蒙古国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蒙古帝国萎缩成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黑奴杀死奴隶主的案例?他们的结局如何? 

前一个讨论
就经济类专业考虑,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四川大学相比哪所大学更好?
下一个讨论
用GO重写Linux可行吗?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