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代女人为何能容忍丈夫纳妾?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比说现在在乡下有个房子,就算你一个人住,你也不必太害怕。你完全可以在房子周围装上摄像头,跟邻居有矛盾或者被人欺负了,打个电话也可以叫警察过来调节。想买东西,快递可以送上门,也可以开车去县城或者市里买。

但放到几百年前,你住在乡下,然后你老公出门做生意去了,或者早早就死了,你一个人住一套房子。早就有土匪或者盗贼盯上了你,半夜里来你们家偷东西,你能怎么办?

你敢出声?你不怕被贼人结果了性命?

没有摄像头,你知道盗贼长啥样?

你去找衙门,且不说衙门管不管,你离县城还有几十里路,你这一来一回要多长时间?

你就一个弱女子,跟邻居发生矛盾的时候,敢不敢动手还击?

你跟别人发生了纠纷,你一点法律也不懂,你怎么去告状?古代虽然有讼师,但不仅数量少,而且跟今天的律师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现代社会已经把人的很多生活场景都进行了职业化,并且更方便的通讯系统,也让生活更有保障。所以,在现代社会,即便是一个独居女性,也不必太为自己的安全而担心,出现了问题也有警察、律师等可以帮忙解决。但放到几百年前,这种独居女性基本上就是任人欺负的对象。(当然,没有势力的男性也好不到哪儿去)

此外,古代社会的很多行业是禁止女性进入的。别说生不出孩子,就算生的是女孩,等自己年龄大了干不动活,那也意味着没人来养活自己。所以不论中外,古人对儿子的重视是很正常的。还有就是某些人所提到的,古代的爵位承袭是传男不传女,对很多官宦家庭来说,没有儿子就意味着爵位断了——你本来是伯爵夫人,但生不出儿子,下一代就是平民百姓。当然,某些人可能会选择过继的方式来让自己有后代,但“过继”毕竟还是别人家的孩子,总不如自己家的孩子让人放心。

当然,话说回来,古代纳妾也不是说随便就能纳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正妻无法生育或者生不出儿子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纳妾。这种情况下,正妻大都会表示支持(毕竟也是对自己好),即便不支持也不会激烈反对。


user avatar   yue-ye-tu-xiao-xian-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估计题主是古装言情剧看多了,对真实的古代完全不了解。

女性的嫉妒心是近现代才有的产物。

中国有自由恋爱的时候都已经是清朝末年了。古代结婚都基本为了两家的利益联姻,奉子成婚比比皆是。子女没有选择权,到了结婚前才认识配偶这都是家常便饭。

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哪来那么多嫉妒心。至于婚后夫妻生活好不好?谁关心?反正过得不好也要忍着一辈子,古代离婚成本高。

男的要被征兵,女的要多生孩子,保证出生率。结婚,都是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罢了。


user avatar   qiu-ba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以为的古代正房妻子——丈夫又纳妾了,气死我了!不行不行,一定不能让他纳妾!

现实中的古代正房妻子——这小妾过来要赶紧生个儿子啊!再生不出来男丁那可怎么办啊!

因为在古代,家里没有男丁是真的会被逼死的!

能纳妾的家里都是有一定家业的,你家要是没儿子,那这些家业就都会被人抢走,一分不留,只要丈夫过世了,那你和你的女儿就完蛋了,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扫地出门,进欢场都是命好的,更多的是直接就被饿死了!

特别是那些丈夫有官位在身的,只要你没有儿子,那这个“荫补”你就继承不到,官位爵位都没了,丈夫一死,家境就会瞬间从人上人变成一个任人宰割的平民

所以在古代,除非正妻已经有很多个儿子了,否则正妻都是会大力支持丈夫纳妾的,实在生不出来也要去亲戚家赶紧过继一个孩子过来继承香火,不然只是被吃绝户就能要了你全家的命

至于什么小妾生的孩子和自己不亲之类的根本不用担心,有国法宗族管着,小妾生的儿子只会视正妻为母亲,对于小妾生母是只能叫“姨娘”的


user avatar   liu-zhen-han-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听我爹说,我小老姑当年就做了别人的“妾”。

我爷爷姐弟四个,上面俩姐姐一个哥哥,他最小,排行老四。

我得称呼那三位:大老姑、小老姑和大爷爷。

可能在我大老姑嫁人不久,我太爷爷和太奶奶就相继去世,家里就剩下我小老姑、大爷爷和我爷爷三个相依为命。

一个十五,一个十二,一个十岁。

那还是民国时候,我小老姑十五岁就是家长,带着两个弟弟白天下地干活,回来做饭缝补,靠我大老姑的偶尔补贴,辛勤操持整个家。

到她十七岁那年,遇上干旱,年景差,是个小灾年,偏偏又青黄不接时候,地里粮食没熟,家里存粮耗尽,揭不开锅,我大老姑嫁的也是穷人,有心无力,小老姑就想嫁人,弄点粮食来养活俩弟弟。

可嫁给穷人家又不行,穷人出不起她想要的粮食,再说很多人家也在节省开支,尽量不在灾年娶妻嫁女。

她就想嫁也没人要,只有卖了自己,给人做妾一条路。

恰好,那年也有不少富户想趁着荒年纳妾买人。

现代讲盛世古董、乱世黄金,那会儿讲丰年买牛、灾年买人,年景不好,穷人卖儿卖女的就多,一多就便宜,所以有钱人都赶在灾荒年买人,划算。

附近有个村的老地主愿意出价,五斗小米换一个黄花大闺女当妾。

经过中人说和,我小老姑相貌可以,人品靠得住,父母死后辛苦拉扯两个兄弟,被老地主看中,又额外加了两斗。

一石一百二十斤,七斗小米不过八十来斤,我爷爷哥俩都十来岁,正是能吃的时候,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八十来斤够吃几天?

我小老姑怕她前脚一走,哥儿俩没人管束,饿了就敞开造,造完八十斤熬不到秋收就饿死,故而要求把小米换成一石二斗高粱米,又额外多要了三十斤糠麸,叮嘱哥儿俩把高粱、糠麸和野菜掺和起来吃,尽量吃稀,不要吃干,一百七十斤省着吃,差不多能撑到秋粮收割。

不管粮食多和少,这都是她一个十来岁的农村女孩能做到的极限,即便俩弟弟都饿死了,她也没招,那会儿战乱年间嘛,死人不稀罕,死一片都不稀罕,灭门绝户多的是。

粮食拉到家里,她磨了一点高粱,手把手教我大爷爷蒸了一锅杂窝头。到了晚上,就被地主家的人牵着驴上门驮走了,家里从此就剩下哥儿俩,一个十五,一个十三。

这些都是我爹告诉我的,我爷爷从来没在我们面前提过,我就是依稀记得小时候不爱吃窝头,有一回老汉罕见发了脾气,好像掉过眼泪,嘴里絮叨什么他姐当初连卖自己的粮食都没吃上一口。

说的就是我小老姑。

因为我们家父系那边的亲戚只有大老姑和大爷爷两家,从来没有什么小老姑,到后来突然有一天,她老人家带着子孙上门做客,把我爷爷激动的老泪纵横,我爹带着我们全家给小老姑邦邦磕头,我那会儿还纳闷,怎么突然又多出来一个老姑?

现在懂了,“妾”不是个正常的亲戚关系,而只是个单纯的买卖关系,给人做了妾,就等于把自己当个牲口“卖断了”,一生跟娘家断了往来,从此生死归对方所有,也不可能像大老姑那样,偷偷给娘家补贴。

所以,哪怕对于穷人,妾也是最无奈的出路,嫁给穷人,尽管吃糠咽菜,过的也是人的生活,而妾,就是牛马。

后来虽然解放了,新中国不再讲这些陈规陋俗,地主和地主婆也劝我小老姑再嫁,但她属于老派人,没有当初的一百多斤粮食,俩弟弟活不到如今,坚持以帮佣的身份留在地主家,给他们养老送终,直到地主家挨批斗自身难保,被政府主持分田分产分大洋。

本来有人趁机提议,要把小老姑这个妾分给老光棍当老婆,之所以没被分出去,是因为她是穷人家的儿女,属于阶级姐妹,政府定性为生活被迫,允她自嫁。

我小老姑没办法,只好离开儿女和我们,嫁到很远的地方。

那应该是五几年的事儿,一晃就跟我们家断了四十多年联系,直到九十年代才续上。

当年她一走,家里就剩下哥儿俩,都半大孩子,除了种地出力气啥也不会,平时农忙种自己家那点地,到了农闲时节,哥儿俩就扛着撅头到处给人扛零活,饥一顿饱一顿。

还是我小老姑,给地主吹了枕头风,哥儿俩才来到地主家扛了几年长工,管吃管住有工钱,跟其他长工一样睡大炕铺。

虽然当牛当马,但总算平安熬过动荡的战乱年代,还侥幸攒下点粮食和小钱,解放后凑合给大爷爷娶了媳妇。

但我大奶奶容不下我爷爷这个小叔子,本身家里穷,地又少儿女又多,小叔子多吃一口,自家儿女就少一口,故而怂恿我大爷爷分家另过。

我爷爷多分了一口窑,却少分了两亩地,他只好扛着撅头又四处打零工,自己养活自己。

按说我大奶奶是个坏人才对,但并不是,老太太其实人不错,现在我上点岁数也懂了,那个年月里的“恶”大部分不是“人性之恶”,而是“生存之恶”,残酷环境把人逼成那样的,生死存亡面前没法奢谈道德。

离开环境谈善恶没什么意义。

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后来我爷爷走了狗屎运,被我奶奶她爹那个老革命看上,人品忠厚老实,又是铁杆贫下中农,这么着,他一个年近四十的老光棍才娶了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总算成了家。

据我爹说,地主老两口死了之后,小老姑无处可去,曾经短暂在大爷爷家和我们家住过几个月,都劝她嫁的近一点,亲人之间方便照顾。

但她心结未去,“地主的妾”压在头上,走哪儿都风言风语,她心里不痛快,也怕以后政策变了风向,再给我们两家遭灾惹祸,故而执意远嫁,嫁到几百里外。

一去就四十多年无音信。

到了八十年代,地主那个村发现煤田,建了国家煤矿,她留下的儿女们成了工人,住了楼,当了官,有了钱,到九十年代又跑过去认亲,连老太太和那边的儿女都划拉过来,照顾进了国家企业,老太太晚年才享上福。

按说离我们近了,几家亲戚该正经走动起来,其实没有。

老辈人的思想是很顽固的,她明明对我们两家有恩,但却认为是自己当姐姐的本分,又禁锢于“妾”这个传统思维,自诩“无娘家之人”,几乎跟我们没有往来。

其实两个村子相隔不远,最多十里地。

早年间,大爷爷和我爷爷秋后有了收成,也会第一时间带一口袋土豆玉米上门给二姐尝鲜。

当然,逢年过节不能去,因为那时候上门的都是正经亲戚,而他们不是,只能偷偷摸摸去。

所以后来他们只能在地主家当长工,而不能当管事。

地主和地主婆死后,他们老哥俩也闻讯赶去,没敢往亲戚里掺和,只是远远磕了个头。

后来我爹长大,知道这段往事,也曾特意上门,去找小老姑丢下的儿女认“姑表亲”,好像对方并不是很愿意跟我们往来,路上见了面,能停下脚步聊那么一会儿,逢年过节并不走动。

一个当然是少有往来,亲情淡薄,另一个原因,大概他们从小也受了什么影响,不认为我们是正经亲戚,地主婆那边的娘家才是亲的。

包括小老姑九十年代回来定居了三五年,一直等到儿孙的工作都落实,才第一次露面,带着几个孙子重孙上门认亲。

我爷爷激动不已,眼泪哗哗流止不住,非要小老姑在祖宗牌位前面坐着,老汉带着我们全家给小老姑磕头行大礼,完事姐弟俩拉着手说话,可实际上根本没说上几句,老汉一直流眼泪,老太太也是,姐弟俩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我们全家当然又激动又感恩,奈何小老姑的儿孙们无动于衷,甚至还有点不耐烦。

我们家是先富后穷,那阵正寒酸,那个年代也是城镇户口鄙视农村户口的时候,你看我们这号亲戚,又是农民又是穷鬼,又很少往来,实在没有“认”的必要,认了反而麻烦,一堆麻烦。

我们敬的茶,对方客客气气拿在手里,基本不碰,上的点心水果也不动,疏远又礼貌,几个光鲜亮丽的重孙辈还很不耐烦,一个劲儿催老太太走,那场景我记得特别清楚。

我爷爷本来收拾出屋子,要留小老姑住上几个月,姐弟俩好好聚聚,唠唠心里话,让我们好好孝敬孝敬,尽心报报恩。

结果那次见面最多两个小时就结束了,小老姑在儿孙的催促下,流着眼泪匆匆离开,我爷爷再不舍也没招,送人回来,自己坐椅子上,毛巾蒙脸,仰着脑袋默默流泪,而我爹看着预备好的一大桌饭菜,也只能长叹一声。

不止我们家,她带着孙子重孙去我大老姑家、大爷爷家也是如此,几十年离别,两小时匆匆结束。

我们这些亲戚只好断了念想,不敢主动上门走动,生怕她的儿孙们起了什么误会,给老太太惹来麻烦,一腔报恩之心也无从谈起。

等再接到小老姑的音信,就是她儿子的“报丧信”。

我爷爷当时就崩了,嚎啕不起,因我大老姑和大爷爷已经过世,我爷爷是唯一健在的老辈儿,儿孙侄子侄孙一帮人是抬着他去吊唁的,也是抬着他回来的。

临行前,各家当家人还商量轮班守灵什么的,在小老姑死后尽最后一点孝心,结果去了才知道,压根没棺材也没骨灰盒,只见到小老姑的遗像。

原来小老姑在这边矿上住了几年,把儿孙的工作全部落实搞定,又独自返回了远方农村的家,最终死在那里,死后跟过世的老伴儿合了葬,那边已经举办过正式的葬礼。

按她病危前的叮嘱,要把自己的一些随身遗物和一束头发,特意拿回来,葬到地主和地主婆的合葬墓里,所以,我们这边亲戚接到丧信,只是做为普通宾客被邀去,参加的实际上是她的“遗物葬”。

我爷爷瘫坐在地主的墓前,哭的不能自抑,全程没吃一口饭一口水,直到“葬礼”结束被抬回来。

回来老汉就病倒了,好几年才缓过来,但状态一直很差,本来就不善言谈的他更沉默了,没几年也走了。

亲戚们在“要不要给小老姑家那边报丧”的事儿争执了一会儿,据说小老姑的大儿子当了大官,已经退休了,一大家子非富即贵,报过去怕徒给人增添烦恼。

最终我爹决定还是报吧,报不报在咱,来不来在他。

还行,那边派了个年轻人来,跟着披麻戴孝,送完全程。

老辈儿一走,代表着跟那边正式了断,从此再无往来。

扯了半天扯回正题。

古代妻子为什么容忍丈夫纳妾?

这“容忍”有两个前提:

一,妾是无家之人,属于无根之木,生死操予他人之手。

“妾”在古代允许人口买卖的大环境里,不算个人,只能算个牛马一样的“活物”,买进来就是“买断了”,她卖进来就是“卖断了”,孤家寡人一个,生死操予丈夫和正妻之手。

没有娘家就意味着势单力孤,无依无靠,在深宅大院里遇上任何麻烦,都得不到外部的有效支援。

这是妾面临的道德绝境。

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礼法框架下,妾也无法从法理上得到任何官方支持,清官难断家务事,偏偏妾身上的事儿无论大小,都可以被视为家务范畴,没有哪个当官的大老爷去管旁人的家务事。

这是妾面临的法律绝境。

丈夫如果凌虐妻子,妻子内有儿女撑腰,外有娘家仗势,实在不行还能告官,求助于官府。

而妾就惨了,内无儿女(儿女名义上归正妻名下),外无娘家,求告无门。

所以丈夫对妾就没有这么多顾虑,随自己喜好,一顶小轿抬进门,喜欢就多玩几天,玩腻了就送人,或者喊个牙婆进来,随手卖掉,哪怕已经给自己生了儿子,但丈夫依然有权随意处置。

正妻也是如此,看小妾顺眼,能容忍她在家几年十几年,哪天看不顺眼,随便找个由头喊个牙婆就能卖掉,丈夫往往无可奈何,类比现在妻子觉得家具难看,想换一套合心意的,丈夫能放个什么屁?

故而古代妻子往往在丈夫死后,会第一时间把小妾们卖掉处理,跟卖废品一样。

古代讲娶妻娶德,“德行”是对妻子的第一要求,连家里买个奴仆,她都只能打骂羞辱,不敢轻易打杀,因为“欺奴”会遭来舆论层面对她自身“德行”的质疑和破坏。

但对小妾就能无所顾忌,她有一万种办法弄死一个弱女子,最简单的,小妾生了病,不给她找郎中大夫,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咽气,事后报个“病故或暴亡”,下人抬出去随便埋了就行,毫无压力。

身处双重绝境下的妾,对正妻来说危害性最小,能任由拿捏,毫无威胁,一喜一怒就能随手干掉,比捏死蚂蚁还简单。

而极小概率的“宠妾灭妻”又是骇人听闻的礼法大罪,是对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极大亵渎和破坏,丈夫和小妾随时会遭到“礼+法”的双重暴击。

妾的危害性近乎于无,这是正妻能“容忍”的大前提。

而现代的情人小三有颜有色,有私生子有娘家有法律,正妻最多逮着小三当街抽一顿耳刮子,撕破衣服让她丢人现眼,泄泄心头之恨,更过分的事儿是不能干的,小三当街报警,警察反手就能把正妻关进去蹲两天。

妻子只有两条路,忍不下去就离婚,而离婚恰恰遂了小三的愿,奸夫淫妇双宿双飞。

小三和情人,对于妻子的危害性是致命的,一不小心就人财两空,甚至有时候连亲生儿女的抚养权也争不到手。

所以现代女人才防火防盗防小三。

二,妾的存在不仅不会妨碍正妻的利益,反而会帮助和促进她的利益,妻妾属于利益共同体。

纳妾纳色,妾身上只有两种功能,其一是给家里“生育”,生下的儿女名义上归正妻所有,这是正妻能从妾身上获取的最大利益之一。

妾的另一个功能是“娱色”。

古代能纳得起妾的男人,非富即贵,最次是个富户,小妾的存在能满足丈夫的色欲,减少他出去烟花柳巷染上脏病的风险,这是其二。

古代妻子足不出户,操持家务,终生只在一方小天地里生活,有个乖巧懂事的小妾存在,天天请安“立规矩”,陪伺左右,聊天解闷,曲意奉承,能极大缓解正妻的苦闷情绪。

这是其三。

遇到烦难的家务处置以及复杂的家族人际处理,小妾又是个不错的参谋和狗头军师,当然也是正妻推卸责任的最佳替罪羊。

这是其四。

妾的人身权如果粗暴分为两种,睡觉权当然是丈夫的,但她平时的人身管理权却归属于正妻,还能当个丫头随意使唤,甚至欺压羞辱,变相满足嫉妒心的报复心理,人欺负同类是最快乐的,尤其欺负情敌,那快乐简直爆棚,巨爽无比。

这是其五。

打小三只是一时爽,但打小妾却能时时爽,处处爽,变着花样爽,肆无忌惮爽。

今晚丈夫去了小妾屋里睡,正妻嫉妒欲狂,没关系,第二天丈夫一出门,她转手就能把小妾喊过来苛待羞辱一番,报复回去。

你看,又无威胁,又有利益,还能随时报复随时爽,甚至还能弄死她,天下还有比这更带劲的事儿吗,小小嫉妒根本不值一提。

对现代小三不一样,只有满腹仇恨而不能随意报复,所以才要严防死守。

我爹曾经听我大老姑提过那会儿当妾的规矩,天天要去正妻身边早晚请安“立规矩”。

这三个字既是个名词,也是个动词,是真的“立”——正妻身边没有妾的位置,陪着说一个小时的话,是真的要站一个小时的。

目的是让妾明白在这个家的地位,正妻能随时让她转身,照屁股一脚踢出去。

我小老姑虽然听着是妾,其实在地主家也没享什么福。

乡下小地主只有两个丫鬟。

一个是地主婆的亲侄女,婚前就来了,当实习生,跟着姑姑学习怎么算账管家,结婚之后继续来上班,做饭+管账,挣一份工钱和三餐吃喝,等于贴身助理+御厨+大内管家,地位超然。

另一个粗苯丫鬟是佃户的闺女,佃户欠了地主的钱,让闺女来干活,用工钱顶账的,专门干杂务,从磨米磨面、洗衣做饭、打扫屋子、劈柴挑水、生火烧炕、挑粪种菜……啥都干。

而我小老姑进门之后,顶着妾的名头干的是丫鬟的活,专做女工女红。

从地主一家到长工管事,十五六个人的四季衣裳、鞋帽裤袜、缝补裁剪,被褥缝制和拆洗,到刺绣针织,以及所有的洗洗唰唰,都是她顶着,一年到头不得闲,眼睛熬坏了,双手关节也膨大变形。

当然,她还得管生孩子带孩子,不是一个是一窝。

什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的事儿。

庆幸的是,地主老两口人不错,她没享什么福,也没遭什么大罪,就是普通的常人生活,没有影视小说里的狗血受虐。

用大老姑的话说,啥妾啊,听着好听,就是个陪睡觉的大丫鬟,无非拿自己小命换了口吃喝,没饿死而已,那种年月里,不饿死就是万幸,活着就是福气。

哎,这片回答就算我这个后人对小老姑的一个交代吧,简单梳理个她老人家的小传,让更多人看到一个普通女人在乱世里挣扎的,不那么普通的一生。

另:

我小老姑一生恪守本分,除了吹枕头风,让大爷爷和我爷爷去地主家扛了几年长工,挣了口安稳饭,此后在他们哥儿俩的娶妻生子等人生大事上,没给娘家兄弟偷拿过地主家的一分一毫,希望大家评论留情,不要恶意揣测,我算是怕了有的人。

她拿自己的命换来一百多斤粮食,养活了俩弟弟,这是施予我们最大的恩德,她不欠谁,是我们这些赖她以存活的后人亏欠她,可惜无以为报了.......

尼玛真难受!

【记得点赞、喜欢+关注 @刘震撼


user avatar   zhan-dou-de-xiao-bang-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古代没有套

一夫一妻,一年一个娃,古代生产就是赌命,你一年不是喂奶就是怀孕,还有可能怀着孕喂奶,还要固定一年一次鬼门关。

泰国有个著名的大妃,那一届泰王为了她终身没有纳妾。

然后呢,她生了接近二十个孩子,活了十四个,最后死在产床上。

你想一夫一妻?独享你的丈夫一辈子?

祝你幸福。


user avatar   li-xiao-d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首先就在预设立场:容忍

这是在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古代的婚姻问题,实际上古代女人不是在容忍丈夫纳妾,而是巴不得丈夫纳妾。

原因很多,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儿子就被认定是「绝户」,所有的房产田地财产都会被夫家的亲戚瓜分殆尽,孀妻弱女被赶出家门。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女性在婚姻中承担的最重要的职责,或者说难听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生育

多生孩子,尤其是多生儿子,是一种保护全家人、尤其是保护自己的地位财富不因丈夫意外去世而旁落的唯一手法。

所以这个时候,能够帮自己分担生育风险和生育任务的人,自然是多多益善了。

因为在医学不发达的时代,每次生孩子都是在过鬼门关,完全是一件「拼命」的事,生育次数越多,风险越多。

不然像穆塔兹·马哈尔那样和丈夫沙·贾汗感情好到20年生14个孩子,最后死在产床上,死后丈夫修建泰姬陵来纪念她这种故事,设身处地想想完全不感动也不羡慕好吗!

还有去年底我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一书,提到直到近代江浙一带还在妇女中流传吃螺蛳避孕的土法,其中归有光的母亲就是这种避孕法的受害者之一。

根据归有光专门写母亲的《先妣事略》记载: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他的母亲周氏,从16岁嫁人到25岁去世,生了七次共八个孩子,差不多一年一个,对家中婢女说:“吾为多子苦。”(“我生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

家中一老年女佣端来一杯水,里面泡着两只田螺,对周氏说:“喝下这水就不会总怀孕了。”为了避孕,周氏举起杯来一饮而尽,却从此就不能讲话了,很快便撒手人寰。 ​​​​

所以我们总能在古代看到《红楼梦》里王夫人那样的正妻,就是打扮上走性冷淡MUJI风,非常不热衷于夫妻生活,冷眼旁观姨娘们争奇斗艳博男主人欢心,自己常年在佛堂吃斋念佛,一副清心寡欲的模样。

原来我不明白她们为什么会这样,还以为这是在刻画她们佛口蛇心的本质,现在我才算是明白,这样无心打扮的禁欲形象,是在明白告诉男人:我挂免战牌了,老娘对床上运动不感兴趣,你去找别人OK?

所以如果我是古代女人,但凡家里有两个钱能多养几个人,我也巴不得赶快给丈夫多纳几个妾,因为我还想多活几年呢!

说到底,无论是妻还是妾,在古代都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这个大目标而可以随意损耗毁坏的消耗品罢了,从命运上来说,但凡是女人,大家都很惨。

只不过正妻相对于妾室多了一些自保的出路和选择,而不得不当妾的女人,则是拼了性命不要也得生下一男半女,否则一旦男主人过世,没有子女傍身的妾室可以随意就被正室发卖了出去,比如《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死后,吴月娘就将潘金莲给卖了。

正室好歹还需要担起抚养子女、主持中馈、人情往来等职责,妾室的唯二功能就是生育及满足男人的性欲

在古人眼里,这就是纯粹的工具人,跟养了只小猫小狗差不多,高兴的时候扔块肉吃,不开心了就扔了卖了也毫无心理负担。

在这种观念之下,女人就谈不上「容不容忍」,甚至连对纳妾一事「吃醋」都没有可支撑的心理依据了,当时的人只会想:你一个当正妻的吃妾室的醋,岂不是也将自己纳入到以色侍人者的行列里去了?


user avatar   reseted15693379687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性关系是生产关系下的一种子关系,与生产力相匹配。

在封建自然经济主导的生产关系下,无论是西方天主教会、东方儒家、还是穆斯林,均在两性关系方面呈现出了高度父权制的惊人一致性。


而且高度父权制在当时的生产力下是非常匹配的,我在中国女性真的很少理解中国男性的累吗?中,对此进行过阐述:

父权制的本质,是把男性物化成一部机器,再把女性物化为与之配套的后勤
古代的生产力建立在男性的肌肉力量之上,女性几乎没有生产力,在那个盛世都有可能饿死人的年代,男性这部机器必须倾尽全力才能仅仅维持生存。
与之相对应的,女性这套后勤系统必须高效的、毫无怨言的给机器供给能量。


我猜古代的女性也是不怎么乐意这么做的,但她们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一旦男人那里出点问题,她们很快就会面临生存问题。
与此同时,相关的舆论、道德、法律等一切配套体系,都在为这种结构服务,女性的认知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即使偶尔有人心怀不满,也有的是配套措施压制她。

我国有制度性的伦理纲常,规定夫为妻纲,西方《圣经》描述的夏娃是亚当的肋骨,《古兰经》也有《黄牛》《仪姆兰的家属》《妇女》《麦尔彦》等篇章详尽的规定了妇女应该扮演的角色及应尽的义务。

以上相当于“钦定男尊女卑”,这在现代人来看是不可思议的。

这就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经济基础决定出来的意识形态就认为这事儿很合理,用现代经济基础决定的现代上层建筑,去批判古代的上层建筑,是缺乏历史观的表现


有人会说西方古代是严格一夫一妻,事实上你只要看过《权力的游戏》就会发现,西方的哪个领主没个私生子,由于没有纳妾制度,情妇们大都只能自己抚养,且小孩连领主的姓氏都不能拥有,比妾凄惨多了。

正在上知乎且年入不过百万的各位,就不要把自己代入领主或领主夫人了,女生请自行代入“快饿死的农家女为了几口饱饭给领主玩出了私生子”,男性请自动代入“老婆被领主玩了好几遍的农民”,你这么想想,就会发现纳妾制度在那时对男女屌丝都是一种保护,毕竟我国的封建体系比西方发达的多。

无论是东亚、印度,还是中东不可描述的宗教国家,亦或是西方天主教会,封建时代的两性关系都是极其相似的:男性被物化为机器,对自己的后勤系统拥有绝对权利。
现代人觉得西方自由,不过是西方率先完成了现代化而已,如果你对中世纪天主教会稍有了解,就会知道其极端程度不亚于ISIS。


在吃太饱的现代人看来,封建时代的这套父权制体系,那些臭男人,都是压迫女性的。
然而你仔细想想,真的是臭男人在压迫女性吗?
你不要忘了,那个年代即便是盛世都能饿死人,稍微有点战争、灾荒、瘟疫,动辄就能死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九的人。
新冠跟那时候的灾祸相比,连孙子都不能算。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最大的敌人,是天。
将男性物化为机器的根本原因是,需要男性的生产力与天斗;
将女性物化为后勤系统的根本原因是,女性没有生产力,作为后勤保证男性更好的与天斗。
古人得拼尽全力,都不一定能凑合活着,现代人的各种烦恼可以说都是因为吃太饱了,很难理解活着都已经很不容易的古人。

所以父权制体系与古代的生产力是非常配套的。
压迫女性的并不是男性,而是老天,男性自己也在被老天压迫。
他们只是在自己家里的时候,看起来好像皇帝而已。


随着工业化,女性的生产力和男性越来越接近,比如我国女性创造的GDP占比全国41%,与男性非常接近。

因此工业化后,各国纷纷钦定男女平等,尽管在事实中还不能完全做到,但这个钦定依然很有意义,这代表着国家努力的方向,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而在市场经济中,消费极其重要,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的意义,很多小农思想的人似乎很难理解消费对于市场经济的意义,尽管站在你个体角度攒钱似乎是好事,但在国家角度其实是非常害怕你只攒不花的,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的哄你花钱,从制度政策以及整个意识形态都是为此努力的。


工业化后大家更发愁的是东西怎么卖出去,而不是制造跟不上(别扯什么口罩跟不上,口罩平时的需求很小,疫情突然需求翻了上千倍提升导致生产线不够而已)。

中国女性的消费占比全国总消费的70%,创造了41%。

中国男性只消费了30%(其中还有很多是为女性消费的,比如约会吃饭买单),创造了59%。

所以你会发现,如果中国只有女性,经济照样转,但如果只有男性,经济直接药丸。


因此,现代中国女性作为群体的政治经济学地位,比男性高,这是女性掌握舆论的核心原因。

男性自觉自己在养家,自觉创造了整个宇宙,其实就大部分男人那万八千的工资,不剥削父母、不卖几个姐妹的彩礼是根本买不起房的。

他们总喜欢把自己代入大佬,一帮屌丝看到蒋凡出了点事儿,就觉得“我们男人又被坑了”“千万不能娶蠢老婆”,然鹅蒋凡跟你是一个物种吗你就代入?

何况蒋凡的成就,大都来源于女性,且不说他麾下必然有大量女性干将,更别提天猫的用户以女性为主,是女性成就了蒋凡,而不是男人养了女人。


建议各位男性朋友,一定要建立市场经济的三观,而不是停留在小农时代。

每次我一说“女性创造41%”“高等教育人群女多男少”,一帮活的不如人意的厌女症就跑来怼,一会儿要数据源,你给了他也不信,他信了也借口一堆。

他脑袋里根深蒂固的“男人养女人,女人都拜金,我没女人是因为女人拜金”的辣鸡观念,是永远也改不了的。

这种人一般都找不到女朋友,赚钱也不多,已经被历史踹进了臭水沟。

你就算三观不正想开倒车,也得用正确的方式开,用马克思主义顺应历史进程的方式巧妙的开,而不是抱着封建螳臂当车。


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代女性如此强势的政治经济学地位,舆论必然倾向她们,即使某位个体女性依然靠老公养,但在整个现代上层建筑的影响下,她也很难容忍你纳妾

你看,她们不仅对现代男人变相纳妾极为不满,对古代都开始不满了。


这个其实并无必要。

两性关系观念会随着历史进程而发展,具有唯一的发展路径,是从属于与之对应的生产关系之下的子关系

建议大家不要局限在自己现有的立场中,用本朝的剑斩前朝或者外国的官,看个印度电影大呼“竟然和未成年人结婚”,看个古装片“竟然包办婚姻”,看个西方电影“他们竟然先上床后恋爱”。

用当下的观念批判古代、讥笑中东、嘲讽西方,反正跟他不一样的都是“三观不正”。

如果你想进行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你就必须认识到,你现有的那套似乎天经地义、三观极正的观念,不过是历史进程的一个节点,昙花一现,且不说漫漫的历史长河,在你有生之年都会发生巨大改变

————————————直男癌的分割线——————————

评论区一些可爱的小直男,不停的强调男性占主导的战争、重工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尽管不怎么占GDP,但没有这些国将不国BLABLA。

按照这个逻辑,女性完全可以说生孩子更重要啊,没有生孩子人类都无法繁衍了,还国?

你们有没有发现,“重工业警告”性转一下,就是他们最讨厌的“生孩子警告”?

我之前之所以驳斥“生孩子警告”,就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下,这玩意虽然伟大,但值不了北京半套房。

现在我用同样的逻辑驳斥“重工业警告”。


user avatar   li-xiao-miao-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呵呵→_→

这种问题真的是你跺你也麻。

首先,整明白一点:

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妾室就是妾室,她的孩子被称为庶子。

庶子有两个母亲,一是生母,二是主母。后者为大。

红楼梦里探春叫赵姨娘什么?

姨娘!

赵姨娘闹能闹哪去,再闹,她女儿和儿子在礼法上都是王夫人的孩子。

说白了,妾就是男主人的玩物和女主人的代孕子宫。

而且中国很早就从法律上保护女主人的权益。

《唐律疏议》规定:“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各还正之。”

你要是敢废妻立妾,呵呵→_→先去充军流放,当苦力,为爱献身吧。吃完苦头回来,妻还是妻,妾还是妾。

一日为妾,终身为妾。

其次,中国以前有吃绝户的恶习。

你要是没儿子,分分钟旁边的兄弟叔伯一拥而上,把你打扫赶出门。

武则天的母亲就没儿子,结果呢?

武则天的爹一死,她哥哥就把她们母女赶出家门。

了解背景后。现在假设你是一个男人的正室,几年都没生出孩子。

如果他还是来自一个大家族,你急不急?怕不怕?

万一天灾人祸,这男人嗝屁了,你就得一夜之间一无所有。

这时候别说纳妾了,陪房丫鬟和十全大补汤,生子宫廷秘籍走起。

丈夫都已经不是丈夫了,就是能给你生个保险的耕牛。

你还在乎什么妾室。

恐怕丈夫一进门,你就来个河东狮吼:还不给老娘生儿子去!

所以,迫害古代正室的从来不是那些没有养育权没有婚姻权甚至没有人权的妾室们,而是吃绝户的宗族,是不合理的制度,是杀千刀的封建社会!

——更——

呵呵→_→

看到某些男同胞说,期待封建社会。

亲,几个菜呀?

你想想光是唐玄宗就有后宫佳丽上万人。

这代表什么?

有上万穷苦男人没老婆呀。

何况中国封建社会除了吃绝户,还喜欢溺女婴,男女失衡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为什么光棍问题不明显?

一,没有人会对常态有什么看法。你想想鲁迅里老光棍就有阿Q和孔乙己。就像知乎某些男的天天骂剩女,农村光棍想着法子拐卖妇女,这也很能说明问题。多少可怜男子信了知乎的邪,应了重金求子小广告,被骗得裤衩都不剩。当一个问题变成常态,大众只能选择习惯。

二,中国封建社会有的是办法消耗光棍。记不记得石壕吏?家中有三男,只有一个媳妇。剩下两个呢?还没娶上媳妇就拉去当壮丁了咯。

太平年,三个男的抽一个,或者五个男的抽一个。

战争年,有多少拉多少,活下来就当中彩票。

你以为封建社会会放过你( ̄∀ ̄)

就因为你带把?

为什么封建社会喜欢男人?

因为好消耗啊!

可以打战,可以耕田,可以修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凑战功。

为什么鼓励多生儿子?

因为消耗快啊!

顺便一个大运河,里面都是壮丁的白骨。

壮丁征无可征,才轮到女人。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灭佛运动啊?

除了土地,就是太多男人出家了,没得壮丁消耗呗。

为什么男人挣着抢着当和尚?

因为可以免劳役啊。

为什么有的男人把自己阉了,送钱进宫当太监?

因为进宫可以有饭吃,还可以免劳役啊。

所以,你以为自己能混到娶妾。

你能混到光棍七十,都是古来稀啦。

做人呢……

学不到自知自明,至少不应该去学自视过高。总觉得怀才不遇,一朝得势,至少是个孔夫子,可没想到自己说不定还不如孔乙己。

当时,中国男子文盲率近乎百分之七十。

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已经能挤进百分之三十。

问问你自己,你在中国男人的百分之几啊?

这年头,但凡有个过人之处都能小有名气,包括吃得多。

所以,你自己想想吧。

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是历史上过得最好的。

一夫一妻,保护的就是最普通男人和女人的利益。

好好的现代日子不过,是觉得自己被剥削得不够惨,是不是?

996,你还觉得干不够,是不是?

以前给皇帝干活,还得自己带干粮,干到死都没得赔。

还封建社会真好?

脑子才是好东西!

封建社会就是一个万恶的旧社会!压迫的是所有人!所有人!


user avatar   luo-che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浪漫主义的兴起是现代的事了,古代的婚姻更多是财产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

妾室不影响妻子地位(妾室为偏房,地位远低于妻子,子嗣为庶出,继承权也低于嫡长子),又能对家族有帮助(主要是后代数量,其次是承担一部分家庭管理和家务劳动)。

说直白点,妾室就是一个可以被自由买卖,人身完全依附于家庭的生育/性欲工具。除非妻子无嗣,一般不会对妻子的地位造成威胁。


user avatar   zhu-jian-da-tie-mo-ca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妾不是普通人想纳就纳的,光有钱还不行,得有“功名”,有地位!有的朝代甚至用法律手段严格控制平民纳妾。

有宗法保护,妾是不能威胁到正妻地位的,他永远只是妾,丈夫移情别恋可能“停妻再娶”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但是纳妾不会。在地位上,纳妾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和现代成功人士养情人包二奶没有任何可比性。

相对于妻,妾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吃饭的时候根本没资格上桌,都是站着的,你让她添饭她就得给你添饭,你让她倒茶她就得倒茶,其他诸如做饭洗碗扫地做家务之类的她全包,你是绝对的领导,执行力比起生活秘书只高不低!家里请个保姆笨手笨脚做事不合你心意,你最多只能辞退她,但是妾做事笨手笨脚,你可以执行“家法”的!

妾在古代是属于财产的一部分,那天你丈夫不幸病逝,你的儿子继承了所有家产,但是房子、耕地和耕牛不能随便卖掉,那属于“祖产”,但是妾可以卖掉!卖的银子自己花!

所以,当现代的小仙女们不想做家务的时候,会和老公撒个娇说:“老公要不咱家雇个保姆吧,做家务太累了!”或者“老公以后家务你包了,人家可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仙女!”,古代的妻子可不能这么说,大概率会和老公撒娇:“夫君,要不给你纳个妾(或者买个婢)吧?”

当现代的小仙女和老公闹矛盾的时候要不摔家具,要不打老公出气,但是在古代干这个就是在作死,但是有情绪总得宣泄,刻薄点的这个时候就会咬牙切齿的说:“夫君,要不给你纳个妾吧?”

现代小仙女们为了在婚姻中争取更多财产保障,会说“老公,要不咱们再买套房吧,产权证要写我的名字!”在古代大概率会说:“夫君要不给你纳个妾吧?”(在老公死亡后,祖产不能随便变卖,即使卖也不好出手,但妾不一样)

当经历“七年之痒”看老公那那都不顺眼碰自己一下都恶心的时候,现代小仙女大概率会说:“从此你睡小卧室,咱们分居!”或者直接摊牌:“离婚吧!老娘有的是舔狗!(或者老娘工资够花)”甚至直接去找隔壁老王,在古代这几个行为都是作大死,尤其找老王被发现了大概率是要浸猪笼的,那个时候的妻子大概率会说:“夫君,给你纳个妾吧!”

当现代的小仙女和丈夫想要个孩子却发现因自身身体原因不育的时候,大概率会选择到不孕不育专科做治疗或者做试管婴儿,这几种手段在古代可是没有的,因此最优解就是“夫君要不给你纳个妾吧!”

当不孕不育怀疑是丈夫的身体原因导致的时候,现代小仙女们会说:“你去医院查查精子质量吧!”古代可查不了这个,所以古代的妻子会说“要不你纳个妾吧?”

现代小仙女和闺蜜闹矛盾,大概率会选择和她当街互撕,要不说她闲话,成功点的可能在物质上和她攀比打压,要不成为他的上司给她穿小鞋。而古代女人打架后果比现在严重的多,说闲话的女人也是妇德有亏,物资匮乏攀比不解恨,只有成为她上司这一条路了,所以大概率会和她老公说:“老公,要不给你纳个妾吧,你看我闺蜜咋样?”心里咬牙切齿:等进了我家门看我怎么收拾你!

在古代纳妾对正妻来说,有百利而仅有一害,这个害是啥我不说,大家自行脑补,免得被删帖!所以古代“善妒”是“七出”之一,因为没人愿意娶一个想不明白利害关系的傻子!反而是有资格纳妾的男人结婚后,老公动不动就听妻子念叨:“要不给你纳个妾吧!我看xxx那个丫头就不错,你觉得呢?”

看到这里小仙女们也不要羡慕,古代讲究门当户对,有资格合法纳妾家庭的正妻,要求“书香门第,且贤良淑德”,要比“富家女加985、211毕业”只高不低!凭大部分女性的自身条件,也就是和隔壁狗剩门当户对!啥?你姿色出众人见人爱?没有现代化妆品加成你还剩几分?啥?你素颜也很漂亮?嗯~假如你说的是真的的话,可能在大户人家当个~妾吧!运气不好也许是婢,至于婢女什么家庭地位,有句骂人话叫“小婢养的”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娶妻娶德,纳妾才纳色呢!腹有诗书气自华,化妆那是末流!有内涵的男人不会嫌媳妇胖,不会嫌媳妇丑,只会嫌弃媳妇没文化还胡搅蛮缠!

那些像我这样娶不上媳妇的屌丝男更不要意淫古代三妻四妾的生活,咱不配!古代因为战乱频繁,男丁死亡率极高,男女比例是低,鳏夫较少,但就咱这个熊样,隔壁狗剩家的八丫头看上咱是咱的福分,甚至一个战乱过来,咱们就是炮灰的第一梯队!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一具具无定河边骨,几个是春闺梦里人?三妻四妾始终是金字塔上方那一小撮人玩的玩意!

综上所述,还是社会主义好!三妻四妾的生活并不如意,古代的土财主生活水平也顶多是“手拿白面大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现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能秒杀古代土财主甚至帝王将相,“一骑红成妃子笑”因为太过奢侈被骂了多少年?如今作为普通人,凭借高速发达的物流通道吃过荔枝的人太多太多!啥?你说你是“公共知识分子”,人上人,我等小粉红不配给你洗脑,你要回到民国那个大师云集可以三妻四妾娶姨太太的年代?我呸!回到民国没有了党和国家的义务教育制度保障,就你也配识字?




           

相关话题

  日本对华的ODA可以认为是战争赔款么? 
  为什么明军面对日军尚可一战,20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 
  中世纪罗马市民如何看待东帝国和君堡?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背景下是出于什么样的角度写下的 出师表 一疏? 
  古代大赦天下不怕激起民愤吗? 
  有哪些小国、穷国自力更生建成的大型工程? 
  自杀者应该受到谴责吗?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风帆战舰? 
  为什么现在绝大部分的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基础较为落后的国家成立呢? 
  如何看待《男人可以为支持女权主义做到的35件实事》? 

前一个讨论
蒋介石在战略上都犯过哪些错误?
下一个讨论
东北菜街边小店,为何菜量大肉量大用料足且便宜,这样子不会亏本吗?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