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样有效的表达自己的不满? 第1页

  

user avatar   knowyourself-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题主感兴趣的是具体哪一类不满,和什么人之间的不满。但不论种类与对象,我们大胆地猜测,题主想要「有效地表达」,说明这件事或两人的关系,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并非无可救药,或准备一刀两断,那么「有效地表达不满」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

既然有目标,那么表达本身也应遵循结果导向,不是单纯的发脾气。我们不妨将「表达不满」看作一个问题,以“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它(Mayer, 1992)。


1.明确问题:是什么让我不满?

毫无悬念,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弄清我们在对「什么」表示不满,并且清晰地表达出来。

此时的「什么」越小、越具体,对方越容易理解,事情也就越好解决。


2. 找出原因:为什么这件事/行为令我感到不满?

在明确问题后,为了促进改变,我们要表达不满的理由,这里需要留意的一点是“对事不对人”。在指出原因时,一个普遍的倾向是把问题指向个人。当明明只是一件事上产生了分歧,一方却不谈事情本身,反将不满表达为“你这个人如何如何”,难免给人一种无理取闹的感觉。这种表达方式无疑是低效的,且还会激起听者的反感。


3. 阐述感受:为什么我感到不满?

和上一步正相反,在讨论自己的感受时,最重要的恰恰是“对人不对事”,强调这件事对自身的影响。原本一件事的影响范围只有自己一个人,扩大不满的范围,只会降低沟通的有效性。

在这一步,我们可以稍稍“自恋”一点,时刻记住焦点在我们自己身上:选择用“这样做让「我」如何”的句式,避免用“你这样多让「人」不爽啊”、“这么做「谁」会开心啊”等表达方式。将自己感受投射到更大的群体(所有人,不论是谁)上,很可能会让听者感觉我们上纲上线,没有焦点地乱发脾气。


4. 明确目的:朝哪里努力?你觉得OK吗?

有效沟通到了这一步其实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在这一步我们要做的,是明确短期和长期具体行动计划。

短期计划:事情已经发生,现在我们如何补救?

长期计划: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做?

想将表达的效果最大化,在这一步我们不仅要提出解决方案,更要确保对方同意,在对方也觉得OK的基础上实施。如果对方觉得不OK,那很难保证长期的效果。如果心理上不认同,对方有可能只是嘴上答应,应付过去,实际上不能保证下次再碰到问题,ta会如何行动。


5. 建立共识:这是你/我想要的吗?

到了这一步,我们很容易觉得已经大功告成了——该说的都说了,计划也定了,做就完事儿了。在我们看来,这是有一定风险的:你能确保对方真的明白了吗?

万一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再碰到类似问题时,还是会产生不满,而这第二次的不满会让我们更难接受:不是都跟你说过了吗?你不是也同意改进/解决方案了吗?为什么又这样?

如果结果如此,这样的沟通和表达不满显然是无效的。我们建议,不妨再次和对方核对一遍,以确保双方的信息及理解一致。


当然,有效地表达不满,既意味着在解决方案上达成一致,也包括了情绪的宣泄。虽然我们再三强调,要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对待不满,但这不是说我们必须压着火气,强装冷静——这样做很可能适得其反。

多项研究显示,强忍负面情绪可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的风险(Chapman, Fiscella, Kawachi, Duberstain, & Muenning, 2013)。不仅如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憋着气也决不是个好策略:即便我们努力压抑情绪,我们的语气和措辞还是会暴露我们的真实感受。一味强装冷静,不面对自己的不满,只会让我们话中带刺,提出的意见更难以让他人接受,反而降低了沟通的有效性(Baumeister, 2002; Butler et al., 2003)。

所以,上面的第三步恰恰就是关注我们自身情绪的重要一步,在这个环节不用刻意压抑,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哦~


以上~

============

了解更多人际关系中的技巧,欢迎关注我们哦 @KnowYourself


References

Baumeister, R. F. (2002). Ego depletion and self-control failure: An energy model of the self's executive function. Self and identity, 1(2), 129-136.

Butler, E. A., Egloff, B., Wlhelm, F. H., Smith, N. C., Erickson, E. A., & Gross, J. J. (2003).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expressive suppression. Emotion, 3(1), 48.

Chapman, B. P., Fiscella, K., Kawachi, I., Duberstein, P., & Muennig, P. (2013). Emotion suppression and mortality risk over a 12-year follow-up.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75(4), 381-385.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 A series of books in psychology. New York: WH Freeman/Times Books/Henry Holt & Co.




  

相关话题

  如何恰当地拒绝? 
  为什么许多人很喜欢夸大勤奋、贬低天赋? 
  传销的洗脑的力量到底有多强? 
  哪个 App 让你觉得「原来手机还可以这么用」?原因是什么? 
  如何将多个PDF文件合并成一个PDF文件? 
  底层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 
  和母亲关系不好是一种什么体验? 
  为什么在同样的生活压力下,有的人能够承受,有的人却无法忍受? 
  铸铁平底锅选择,国产or外国品牌? 
  可乐和啤酒哪个对身体危害更大? 

前一个讨论
毫无基础的人如何学习 CAD?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清新时报文章“深度|谁动了我的GPA”一小时后被删除?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