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香港人歧视内地人吗? 第1页

     

user avatar   nulli-cedo-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次我需要紧急换护照,紧急前往墨尔本中国总领事馆

然后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馆员工极其粗鲁的告知,大陆人不可以紧急换发护照,需要预约三个月以后才有的预约递交资料,而和我同来的香港人没有预约当天早晨就成功递进去了香港特区护照的申请,十天以后就可以拿到新护照

我怒从心起,质问员工为什么有这种歧视

一口北方普通话的他们一副鄙视我的样子,说谁叫你是大陆护照

我站在领事馆门口,看着分明不是香港大使馆的牌子,悲愤入骨

有些时候不是他们歧视我们,是我们根本看不起我们自己

----------------

答疑:

为什么要紧急换护照?需要去欧洲参加考试,还有两页在不同页的签证页,英国和申根签证需要连续的签证页各两页,申请换护照加上两张签证的时间接近要两个月,时间不够,我的情况又不符合特别紧急的补发情况

为什么不拍照投诉?墨尔本大使馆进去都需要查包,都不允许拍照,不允许带照相机,领事馆电话都打不通,除非撒泼,投诉无门

为什么要强调北方普通话?直接叙述当时情况,目的是说明工作人员应该不是香港人,和地域攻击无关

是不是你自己的问题?我自己去的时候或者去其他领事馆怎么没事?墨尔本大使馆的服务态度是墨尔本有名的,可以参考下下图谷歌地图上的评价


user avatar   allam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了解香港

你就會知道香港人不僅歧視大陸人

他們還歧視台灣人(管他們叫台仔、台妹,現好在一點,但嘲笑還是少不免的)

歧視韓國人(泡菜仔、泡菜妹)

歧視南亞人(阿差)

歧視東南亞人(尤其是印尼人、菲律賓人,管他們叫印印、賓賓、女傭國)、嘲笑新加坡人(坡仔、坡妹)

歧視黑人(黑鬼)

說實話,亞洲除了日本的話(世界範圍的話就是歐美),我真的沒看過香港高看過其他國家的人

至於中亞、蒙古的,根本就不入他們法眼,自然說不上歧視

香港人是非常自大的!

為什麼我知道?因為我就是香港人

而我恰巧非常討厭這種行為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香港对内地人的歧视,毋庸置疑,那是一种什么心理状况呢?以我在香港工作生活过几年的经验看,这是弑母情结。

一个人长大了风光了,看不起无知丑陋鄙俗贫穷的母亲,一个人不服管教脱离教诲,仇视怨恨轻蔑讥笑母亲。虽不能下手,心里恨不得杀掉了她,投奔一个优雅慈祥睿智风光的维多利亚圣母。这!就是当下绝大多数香港人的真实心态。

弑母!吓一跳吧?有么搞错介,香港人跳脚,看官们一定也跳脚了吧,但千真万确,只是无人敢于揭示,也不愿意触碰。

但弑母情结的真实性,不见得妨碍它的正当性,弑母是每个少年都有过的心理补偿,而且它反应的恰恰是一个人的成长,群体心理也是如此,香港也是如此。

恰恰是香港各方面的进步,产生了对文化母体的贬低鄙视,千方百计回避母体,厌恶母体,这当然不对的,必须批评甚至纠正。同时,弑母情结也反映了香港群体心理的幼稚与有待进步。

更成熟一些的心理,应该是厌恶母亲与文化母体,但默默地接受忍让后,认真地为了改善母亲与文化母体做一些事情,金庸早年对内地的激烈批评,对中英谈判的抵触,再转变到对一国两制的接受,积极参与香港回归,努力推动内地文化进步,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心理反应。

在国际格局中,香港是中国大陆的离岸金融中心,相当于拜占庭的威尼斯,香港要做的事情不是去歧视中国大陆,而是要影响要推动中国的进步,不然,新加坡这个热那亚在背后虎视眈眈,立即会越俎代庖……这样的格局下,某些香港人的无知,令人反倒令人歧视的!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差不多十年前,老爸那时还在往西非倒手机,在香港租了一个小仓库方便走货。因为心疼钱,一到香港就是顿顿方便面,被邻居天天当面笑孤寒鬼(穷鬼)。没办法,我们确实没钱,压一个货柜就足以把存折掏空。

忍了,一个被泼过汽油的人还面不改色的糙老爷们,也只能笑一笑,然后拖着旧得快脱了线的行李箱去赶大巴。

两月前我妈去香港。她一辈子初中老师,人胆子小脾气好,还讲点死板的“内地人脸面”,想着第一次去香港,硬是穿身好的再拿多点钱去。

结果被本地人理直气壮插队也就算了,我妈想买包便宜点的巧克力,导购居然直接骂她“穷就不要来香港”。把我妈气得快说不出话。

妈的,要是在国内,我绝笔要带着兄弟教育教育你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最后还是一个香港老阿姨解的围,骂了那小子几句。和那阿姨一聊,人家是老一辈上海过来的。

我妈跟我说时,还带着歉意说自己没买什么奢侈品,可能人家忙,觉得钱少不划算。

这可能是我吃过最窝火的一盒巧克力。


我可以打个哈哈说“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啦我们不要以偏概全blahblahblah”。但我觉得,与其把话说的滴水不漏,不如老实一点:确实有一部分香港人,且数目不小,歧视大陆人。

我能理解:不就是穷和素质低嘛。相比于香港人的整体水平,咱们大陆整体水平确实穷,确实素质不高,没什么好黑的,歧视这两点非常正常。只要不摆上台面,那是你的自由。

但是作为一个服务业中心,把这种心态带到工作中,就是你的不专业。而这种不专业迟早会让你付出代价。

我是佛山人,自小看着翡翠明珠本港国际长大。刘德华的那条“今时今日甘样既服务态度系未够噶”看了无数次。只可惜现在这一印象早已清零。

我到澳门也是买,到香港也是买。澳门人见面多是开口笑,香港人屌啊屌。哥们,你这是在作死你知不知道?


至于工作中打过交道的某些香港职业经理人,我就先不说了,免得个人情绪过重。

最后,为了政治正确PS一下:都是我的个人观点,你来咬我呀。


user avatar   li-cun-xu-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伊朗旅行,由于前台不在,看见旁边坐着一群亚洲人。觉得比较像中国人,便礼貌性的用汉语试探'是中国人吗',对方用英语回答'no,I'm not',之后低头吃饭,不再理我。更远处的泰国人,可能觉察到我需要帮助,便起身' need some help? '。恰好此时,前台到了,顺利入住。一宿无话。

第二天,在城堡跟朋友会面,他带我去换钞,在银行遇见了那群亚洲人。朋友问我,跟你长得挺像,是中国人吗,我说不知道,也许是日本或者韩国的吧。朋友跟他们攀谈起来,对方告诉朋友他们来自香港,之后还用普通话跟朋友交流了几句,我很惊讶,他们昨天明明是不讲中文的。顺带说一下,朋友是加拿大人,仅会简单的汉语。我顿时感觉很悲凉,在异国他乡,当你需要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时,对方却用冷冰冰的英语回绝你,并且义正言辞的告诉你“我不是中国人”。相比之下,身旁的一群的泰国人却热心协助。

每次想到这件事,我都觉得很悲凉。

――――――――

捡两处回应吧

当对方用英文说 no,I'm not 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对方可能是港澳台人士或者华裔,懂中文,但不愿意称自己为中国人。

而第二天我朋友的问话,注意他的原话是“跟你长得挺像,是中国人吗”,为了避免昨天的氛围,我只能说他们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来避免我说他们是中国人却让他们感到不适的这种感觉。

――――――――

有人问我有没有想过原因,我的确想过。也许我们太吵、插队……,这样的结果是当地人对我们的观感很差。也许中资的大量涌入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及失衡



user avatar   minmin.g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我出生在上海,自从去了加拿大,一点都不想回去了!

外卖、商场、夜店、高楼大厦,对我都没有吸引力!

我就喜欢自己做饭,阳光下看书,住小平层,可以不戴口罩出门跑步。

英文好,法语日常交流水平,完全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加拿大人善良真诚,乐于助人,遵守规则。跟他们相处简单粗暴,不用带着面具示人。

购物应有尽有,这shoppingmall比上海北京,过犹不及,便宜款新服务好。


最重要的是:人活着争得就是这一口气!

蒙特利尔:


上海:


user avatar   yi-ren-z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个要点:

1.年轻记者没经验总喜欢搞猛稿,搏一把大的,也容易被一些消息提供者利用,很常见,但是澎湃这样的“主流媒体”连个帮忙审核的老司机都没有,或者说老司机别有用心,这就是内部新闻管理制度的问题了。

2.这些年都在吹嘘网媒、自媒,搞算法抓取新闻,很多机构已经不生产新闻了,也不培养自己的调查记者和编审团队,结果就是假新闻、错误消息乱飞,智能算法目前在消息识别上可没有啥作用,这涉及到逻辑、经验和敏感性,还得靠专业团队和老司机。

3.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消息就容易激动,实在是太不了解官僚系统的行动逻辑了,官僚系统一般不愿意主动搞事,宁可压事,尤其是这种不涉及人命案、没有上面压力的地方性强奸案。所以,受众也需要加强学习,了解各种系统的运转逻辑,避免被人带节奏。

4.对于背后这律师,律协该出手了,诚然,这年头很多记者都会抓住媒体上帮自己当事人争取舆论支持我机会,但这哥们一直以来大力带节奏的做法,已经跨越了边界了,会砸了大家律师圈吃饭的锅的,不自己治理,等到哪天权力部门出身,那就是误伤无数,就像一个pgone,砸了嘻哈圈的锅。


user avatar   huang-xiao-36-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过了CATTI一级口译的人,感觉有义务来分享一下经验。负责任地讲,如果说学翻译、做翻译,尤其是学口译、做口译有任何秘诀的话,就是下面这句话:


CATTI一级口译难不难?这是一个小马过河的问题。同样一条河,小马去过觉得浅,小猫去过觉得深,一切难不难的问题,到了最后,都是会不会的问题。就比如,我去考CATTI一级的时候并不觉得多么难,所以过了也并不意外。但如果一个人方法没有掌握,主要靠所谓应试技巧和肾上腺素练习,那可能确实没那么简单吧。根据我的经验和理解,很多人觉得CATTI一级口译难,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到了考一级的时候,发现考CATTI口译二、三级的那些应试技巧通通失效了。

所以,题主回答的重点会在学习翻译和练习口译的方法。我这里故意用“学习翻译和练习口译”而不是“”通过人事部CATTI一级口译“”,就是因为,考试是末,能力是本



能力是考试的终极目的,不要把考试当作终极目的,这是我一直强调的概念。

世间的各种问题, 大约可以分为道、术、器三个层面。

”道“的问题,有鸡汤成批供应,但有用吗?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不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因为”道“不亲自经历些事情,是无法真正内化的。在”得道“这件事上,没有鸡汤可以为你代劳,我也不能。更何况,得道后往往就忘言了,这里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太多,唯知己可略叙一二。就比如说,我在这里讲,我之所以裸考过CATTI一级口译(这是真的,我并没有找过真题、也没有看过任何catti辅导书),就是因为我平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还特别努力,这样的话除了勉强给你打针鸡血以外,并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

”器“的问题,讲的人太多,都是经验主义当道,也是忽悠重灾区。比如说,在更为热闹的讨论如何过二口和三口的经验帖里,很多人会说你要保持语流流畅,这就是经验主义的东西。当然,这个我觉得没错,因为我的经验确实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口译员,让自己的翻译在别人听起来舒服,而不是尴尬,是基本职业素质。

但是,你也会看到一些人说,听不懂你就编,哪怕啥也没听懂,就使劲儿说,不要卡壳就能过。这种话在我看来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忽悠。我不是说你按TA说的这样去做,肯定过不了。二口、三口的考试空子绝对是有的,尤其是对发音、音质和语流控制不错的人来说。我见过听力很弱,弱到希拉里语速的泛主题讲话,翻译出来意思都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人,因为语音语调不错,神奇地过了二口。这类人的特点就是明明在胡说八道还一本正经、特别流畅(其实现在市场上很多“混会”翻译也就是这样)。这不难理解,考二口、三口的人多,录音海量,还都是差不多一个意思的,换你当考官你听着也累。遇到声音好听,发音不错,语流流畅的,能给过就给过了,要是一走神,可能你翻的硬伤也就过去了。

如果有人按这样的路子,确实通过了,很可能会觉得翻译也就不过这么一回事儿。未来,在口译学习和练习上,也不再往提高能力上使劲儿,而是在“蒙人”上花心思,还会自己觉得自己口译很不错,难以接受别人的中肯意见。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这样的忽悠,是非常不负责的,我本人是坚决不会给人这样的建议的。因为表面上,TA帮了你一时,其实,是在毁你的长远发展。这样的心态再迁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会让人变得投机取巧,而投机取巧是不会长久的,这句话有点社会经验的人,大约都有体会。我希望看到我答案的人,能够有所警醒,也不枉我在这苦口婆心。这些“器”的东西,一则主观成分太重往往答案见仁见智,二则往往裹挟着并不讨喜的小聪明(就比如让你不懂瞎编蒙考官)。市场上经常有人利用人们对“器“”的问题的疑惑,来吸引眼球以期牟利。类似的标题你肯定见到过,什么20天达到雅思7分啦、学会了这一招再也不怕***,基本都是这样。真正的作用如何,你就看你有没有20天达到雅思7分,学会了那一招有没有走上人生巅峰。很多“器”的存在,就是售卖虚假的希望。它利用了人们希望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眼前最急迫问题的焦虑。但到最后,一定是然并卵。

最简单的例子,你蒙、你编,到了CATTI一口怎么就没用了嘛。为什么? 一是人少了啊,确实考的人少,考官可能没那么疲劳,走神儿少;二是一口的设计,一口题目内容不再是二口那么泛的内容了,很多会涉及一些专业内容(当然不至于非常精,但肯定会有点专业),内容不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种泛泛的东西,瞎编?很可能整个意思都颠倒了。说白了一口内容的设计就是让你编都编不出来,非得你能听懂说透才行。三是传说中的通过率限制(不确定是不是真的),一级肯定比二三级要低啊,那估计考官就不会有能给过就给过的宽松心态,而是能不给过就不给过的心态吧。

所以,我想说,CATTI一级口译并不至于有传说中的那么难。很多人拿它跟二级比,觉得好难啊, 其实就是因为三级可以瞎编而不离谱,二级还算好编,但到一级编不下去了。考二级应该下的功夫没下够,靠点儿小聪明蒙过了,考一口的时候又露馅儿了。所以,同学们,出来混,早晚要还的。有人说,那我不考一级不就完了,我去当翻译,我就混会赚钱呗,也不是不可以,但我肯定不推荐,具体原因请参考我在回答考研想考上外的同声传译? - 知乎 里提到的翻译市场的二八现象,或者看我公众号专门分析口译行业的文章,这里不展开说了,默认大家都听进了我的劝告,愿意努力提高硬实力。

那么我们继续讲如何提高硬实力。这就要回到开头的那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用在口译学习上再适合不过。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我刚才说了道术器三层,只具体讲了道和器,术还没提。因为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硬实力,主要是靠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就是典型的术,它讲的是个策略和方法论的问题。

我们以口译为载体,来讲讲如何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博观,很多同学应该能理解,翻译涉及领域很广,所谓的jack of all trades,你什么都得懂点儿。可惜,很多同学把这个理解成了啥都看看,啥都不好好看,觉得自己好像都懂,张口才发现其实了解的连皮毛都不够。

真的想做好翻译,一定要能够快速学习,但快的前提是会学习。会学习要求你有一个学习方法论,遇到一个新领域,你如何着手,如何深入,如何搞清前因后果。如果你这个基本的学习力没有养成,就要快,结果一定是蜻蜓点水,脑子空空。这个能力养成了,别说翻译,你跟我一样,换个领域混,也一样没问题。

那如何养成学习力呢?阅读。我这里说的,不是让你拿小说从头看到尾,看到好看的情节跟着乐呵。我说的是,深入阅读,读你看不懂的书,最好讲的还是你比较陌生的内容。你说书太厚,看不完,没时间,那好,我推荐Economist。很多人都知道这本杂志,好好看了,每篇都真的读懂看透的,恐怕不多。我曾经也混过Eco中文网,上面有很多翻译,都还是文字层面的转化,理解层面的转化还少,而混Eco中文网的大多还都是学习努力认真的孩子了。可见,这本杂志虽然名声在外,真的能读懂其脉络,get到它英式幽默笑点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大量阅读有难度的、内容相对陌生的书和文章,这就是博观。

博观而约取,约取是什么呢?约取是深入阅读,磨炼思维,提炼精华。更具体地说,逼自己去理解陌生和未知领域,通过学习这些新知识、内容,慢慢摸索出理解陌生领域的一个方法论,把这个领域核心内容的逻辑链提取出来,这,就是约取。这个这个过程非常的有意思,只要你想,只要你做,你会发现这可能是脑力劳动最有乐趣的一部分了。插一句,其实我想方设法混入了科研圈,也正是因为我通过翻译,感受到了这种思维的趣味,里面包含的这个思维过程太有意思了,具体如何有意思,有点偏“道”的境界,我真是难以言传,真心希望你去试试,去感受一下。我会在我的live里分享我总结出的套路和方法供大家参考,这里不是主要内容,不展开说了,何况展开说全靠码字讲估计我得累死。总之有兴趣的欢迎来听,不来的,也请你一定试试我说的这个摸索办法,因为学习力一旦形成了,你的世界会宽广很多,什么一级口译,不过是顺便,港真

如果说博观约取讲的是输入,厚积薄发讲的就是输出。厚积是什么?其实就是沉淀和内化。很多孩子过了三口就恨不得去市场上接会,把生活过得跟大幂幂的《翻译官》一样。其实真没必要,而且也不太可能。持久和高质量的输出,是需要根基的。你才搭好了半条堤坝,就跑去抗洪,是自毁根基。时代浮躁,不是你放任自己的理由。我学英语多年,从没出去给人做过应试辅导;做到同传,不论给钱多少从不混会。为什么?有人觉得我清高,其实并不,只是我不愿意为了输出而输出,那会掏空我自己。我知道应试是无用功,我不愿意为了几百块浪费时间做于人于己都没有长远好处的事,有这时间不如学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蒙骗别人也蒙骗自己赚钱,我晚上会睡不好,费心思坑别人不如全力以赴。这不是道德问题,是利益问题,我为自己好,所以不能为了点儿小钱,把自己掏空,砸了自己牌子,我需要建起足够强大的堤坝,才能经受的住惊涛骇浪的考验。所以我建议,没有厚积,不要忙着出去做翻译,这个市场,不是你做了100次低端翻译就能换来1次高端翻译,做100次低端翻译的最可能结果是你成了个低端译员。同理,自己积累不太够的时候,不要心急火燎上一级,也不要忙着变现,好好打牢基础,不要为了小利贱卖自己的未来。那什么才算厚积了呢?

10w小时定律我这里就不重复了,不知道的同学自己百度。我练习同传口译的时候,练习的录音材料满了一个移动硬盘。基本保证每天做20min的素材口译,比赛考试前期会稍微增加强度。注意,我说的是素材时长,不是我的训练时长。训练素材不要给自己找乔布斯讲话这种大家都看了一百遍语速内容还特别友好的。我说一下练习素材的选择。英到中,用国外学者的讲座,内容都有逻辑有深度。中到英,用辩论节目,最好内容包罗万象,参与者也都是行业专家,有逻辑之外,思维还有交锋。素材语速快一些最好,练反应、练听力。我曾经拿《一虎一席谈》练同传,简直有飞一般的感觉,爽歪歪。这些素材,都属于一边练,一边能开阔眼界的。你的博观约取能力可以在练习这些素材时,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应用。所谓厚积,其实就是长期高频使用和磨炼你的博观约取能力,用我更喜欢的表达来说,就是应用和加强你的逻辑链拆解重建再表达能力。

厚积到什么时候薄发?其实这都不用你操心。你的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你的光芒是遮掩不住的。但为了让你放心,我给大家一个标准吧,就是你去考CATTI一级口译不管过不过,并不再觉得很难。一级口译你来说,不过比二级口译内容更深入、时间更长、中间间隔更短,仅此而已,我觉得从口译来说,就成了。本来嘛,我平时练习的难度强度本来就不比它弱,我为什么要觉得难。

这基本就是我要分享的,有关翻译学习,口译练习的经验。因为是针对CATTI一级口译,英语学习问题基本默认为已解决,没有多讲,如果对提高英语能力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这里,在你学习英语(比如记忆单词、练口语、练听力等等)的过程中,你觉得最有效率的方法是什么? - 知乎

我讲的这些,都是摸着良心的。我深知厚积而薄发,这也是为什么,我跨界之后,才开始分享英语和翻译的“术”。因为学习使用英语和翻译学习的“术”,让我摸到了一点“道”,这点“道”,又让我有了更高的,也是更新的起点。现在对我而言,英语和翻译的“术”体系已经基本建好了,不怕大风大浪,随便冲刷。此时来分享,既丰富我自己,可以把这个体系做得更完整和细致,也能真正帮到别人,何乐而不为?

但同样的, 在新领域,又一次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开始了。这不也是生活的乐趣吗?

关于我的英语翻译学习之“术”,我有专门开live分享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通过live,除了赚点零花钱,我希望真的能帮助到一些人,让有心上进的同学不要因为“器”的忽悠走了弯路。我这个人做什么都讲求性价比,不喜欢浪费时间,没有结果因此,如果你选择参加live,听我分享我的英语翻译学习之术,希望你能愿意互动,提前把实际存在的问题发到指定邮箱,让我能有针对性地备课,在live里切实解决问题。

我为什么愿意这样?是因为我今天能跟你讲这么多,也是因为曾经有恩师敲打和指点我。我愿意把这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传递下去。

最后还是附上那首小诗,自勉勉人:

你必须拥有很大的福德,

才能遇到那个把你唤醒的人。

事实上,即便你遇到那个把你唤醒的人, 你是否愿意醒也是个问题。

有很多人觉得睡觉更舒服。

有些人找老师并非为了觉醒,

而是为了睡的更舒服。

即便你遇到有伟大证悟的老师,

他也不可能魔法棒一挥你就证悟了。

因此你需要更大的福德,你才能按他说的做。

你需要极大的福德,才会在你的自我被挫伤的时候不会跑开。


想微信公众号接头的同学,微信搜索“草头萃”即可关注,比较方便回看英语翻译相关干货,当然你也可以关注我知乎,看相关答案。当然,最系统的,肯定是live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毕竟live的逻辑架构是由我定,而不是围绕单独问题展开。

下面是接头二维码:


user avatar   you-jiang-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梵高生前还没卖出过两张以上的画,不佩叫大师;北斋多次把名字卖出,不佩叫大师;今敏的作品也不卖座,也不佩叫大师…手冢治虫公司经营不善,应该被拉下神坛……


user avatar   han-guo-bing-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及印占藏南、印占克什米尔的人类发展指数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相关话题

  香港确实给了内地很多帮助吗? 
  如果马来西亚发生动乱有华裔马来西亚人到中国你是否支持接收甚至入籍中国? 
  为什么中国人出街很少使用头戴式耳机? 
  张春桥竟然是国民党特务? 
  港珠澳大桥香港段被廉政公署调查,会对工程带来什么样影响? 
  如何看待中国前三收入医院不及美国前三收入医院的零头? 
  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强大起来,挑战白人至上的世界秩序? 
  2015 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会超过中国且一直持续下去吗? 
  如何评价2017年1月18日义乌至伦敦铁路首列中英贸易火车成功抵达? 
  外国人闻中国人有体味吗? 

前一个讨论
生活中有哪些让人佩服的神反应,机智的不要不要的,并且很有才的片段?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特别恐怖的生物?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