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当面临没有把握、无法控制的事,怎样缓解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感? 第1页

  

user avatar   minz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面对有挑战的任务时,大家都会感到焦虑。

在我读书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一,那时我的数学成绩特别好。有一次开班会,老师突然心血来潮,让我上台分享一下学数学的经验。

我心想,这不坑我呢嘛,完全没有准备啊。当时,我内心一片慌乱,整个世界天旋地转,不知道是怎么走到台上的。在台上,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前前后后,我可能沉默了半分钟,老师也不帮我解围。

我感觉尴尬得不行,觉得实在得说几句话,可是一开口,就是碎片化的词语,结结巴巴的。我更加紧张了,感觉全世界都在用嫌弃的表情看着我,朝我投来鄙夷的目光,脑海里全是别人的评价:「你们看啦,数学成绩那么好的曾旻,连话都不会说。」「对啊,真没想到,他是这样一个人,太衰了。」「哈哈哈,他看起来好蠢。」……

最终也不知道,我是怎么走下讲台的。我甚至不敢去看周围同学的反应,生怕确认脑海里的恐怖幻想。我只是心里默默念叨,这下完蛋了,形象全毁。该死的班主任。

从那之后,我对任何出头表现的机会,都特别谨慎,如果有什么事情,提前让我知道了,我一定要做好百分之两百的准备。千万不能再出这样的事情了。

其实,这种心态给我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涯,我斩获了许多成果。每次考试,我要把学过的每一个知识点全部吃透;每一次上台演讲,我要把逐字稿背诵至少三遍;每一次证书考试,要做 N 套模拟卷;以至于我考研的时候,比别人多准备了半年,从大三上学期就开始学,开始背专业课,最终硬生生地高出分数线很多。

所以,这样看来,「因为焦虑,而过度准备」这个习惯并不算太糟糕。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习惯,我相信你心里一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只要给我足够的时间,我相信我能完成任何有挑战的事情」

可是,随着学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当需要面对的挑战性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发现,时间不够用了。明天要演讲,今晚通知我,我根本没办法一晚上写出 5000 字的逐字稿,还背三遍。所以无尽的焦虑就来了。

我觉得这种焦虑的来源,不是事情本身充满挑战,而是你应对有挑战事情的固有模式:那就是不要让「事情失去控制」,一旦面临一个任务,我一定要把它准备得天衣无缝。

你为何形成这样的应对模式?因为,你太从这个模式中受益了。你看我,大学 GPA 有 4,最惧怕的演讲,在许多课上我也能搞定,各种 presentation 所向披靡,还考了一堆当时觉得牛逼、现在觉得是废纸的证书,最后考上了研究生。我太从这个模式中受益了,这强化了我的这个模式。

反过来说,当我偶尔没有遵守这个模式的时候,事情的结果又往往不好,比如,做一场即兴演讲,我初一就被它深深地伤害过;又或是一次无领导小组面试,你无法预测题目是什么。

这些没有办法准备到百分之两百的事情,我有很多失败的体验,她们深深地伤害着我,从反面又强化了我要遵循这个固定模式的想法。

所以,要如何缓解这个焦虑呢?

1. 去识别自己的应对模式。去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是否像我说的一样,你时时刻刻要让事情处于控制下。你为什么会这样?哪些事件强化了它?哪些事件惩罚了它的反面?

曾经有一位因为焦虑而向我寻求帮助的年轻来访者,她刚刚步入职场 2 年,已经迅速晋升两级,成为了部门的经理。当她来到我的咨询室时,已经连续好几天因焦虑失眠,整个人一脸疲惫。

弥散性的焦虑令她无所适从,每天上班坐在电脑前,很多时间处于放空状态,痴痴地望着电脑,难以开始投入到工作中。同事过来找她说几句话,她总是心不在焉,感觉嘴上说的和脑子想的总不一样。

为啥这么焦虑呢?她想起,最近最令人烦恼的,应该就是职场中的岗位变动了。表现优秀的她,又获得了一次晋升的机会,不过这次,不是直接把岗位给到你手里,而是有两个不同的岗位给你选择:一个是比较成熟的项目,项目模式很稳定没有什么风险,自然,岗位的自由度和创造性比较小,更像是一个螺丝钉,认真勤勉地完成一个小流程中的事情就好;而另一个,是一个新项目,模式并不稳定,大家都在探索中,所以岗位的自由度和创造性更大,需要做的事情更多,范围更大,同时要面对的风险也更大,有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这下可难倒了她。有选择反而比没选择的升职,更让人焦虑。她很想选择那个更有创造空间的新项目,可是脑子里却不断幻想,万一项目失败了,要怎么办。

她这才慢慢发现,一直以来,她不断向上攀爬的动力,是因为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不要失败」。

从小到大,她都是一个遥遥领先的优等生,父母老师眼里「别人家的孩子」。你可能很难想象,「别人家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有一件让她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在小学四年级期末时,她照例拿着年级第一的成绩给父母看,父亲看过成绩后,问了一句:「比第二名多多少呀?」,她小心翼翼地回答父亲:「多了 4 分」。这时,父亲的脸突然就阴沉了下来,满脸嫌弃地说了一句:「才多这么一点?」

这是她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典型缩影。每次当她获得最好的成绩时,她没有丝毫的满足和开心,一切都仿佛和吃饭喝水一样,是生活中的例行公事。可一旦如果自己没有遥遥领先身边的同龄人,一场狂风骤雨可能就要来临。

这让她形成了一种模式,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保证「不要失败!不要失败!」

于是,总是超越同龄人的她,这次面临职业选择,自然不敢有些许差池,不然失败的阴影始终悬在头上。

所以,她慢慢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来源,就是始终要保持领先同龄人,否则就很难得到父母、老师和其他权威的认可。而这份认可,是一直以来,支撑她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我必须要领先同龄人,跑得比他们快,否则我不值得被认可,是没有价值的。」很明显,这样一个信念是不现实的。

2. 所以,第二步是去挑战它。有几种方式挑战:

(1)所有我没有完全把握的事情,我都失败了吗?有例外吗?

在我们形成固定模式后,我们常常会忽略不符合这个模式的反面。所以仔细想想,常常是有例外的——有些时候我也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是发挥得不错啊。这样心理就会稍稍对我们固有模式有一个怀疑。这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

在我大学时,也参加了一些非常需要临场发挥的活动。比如,大二时,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学读书会,参与读书会的同学来自各个学院,大家抱着对心理学的兴趣,聚集在一起。在心理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读一本欧文·亚隆的书。每周一次,每次 2 个小时,我们阅读一个章节,分享各自读书的体验。

这次我并没有提前阅读,也没有准备好要发言分享点什么,而是在团体里自由地发言,有时候一场下来,我只说了两三句话,因为确实没啥感触,但我感觉大家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评价。而有那么几次,我感觉自己滔滔不绝地说了十几分钟,对亚隆书里讲述的内容深深触动。

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有些事情,我不需要充分的准备,也能够自由地发言与表达。这些时候,我确实被触动,想要表达;而另一些时候,我没有什么想法。

我开始发现,从那些「例外」的情况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擅长。我喜欢对心理学的内容发表观点,喜欢谈论自己对人性的观察和人们情感的细微之处。

你看,通过找到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也找到并接纳了自己的劣势和无感的事情,对于「总要发挥出色」「一定要让事情处于掌控之中」的要求,就慢慢放下了。对于自己优势和兴趣的事情,我树立了信心。当我完全占领了这片领土之后,便可以去开垦新的荒地和领土,那时候,你的心态就会是「进可攻,退可守」——克服了劣势最好,失败了也没关系,就算了呗,以后都不做这些事了,反正我有自己想做并且擅长的事情。

那位总是「必须要领先同龄人」的女生,在意识到自己的模式,也尝试着挑战这个想法——「我为什么必须要领先同龄人呢?」「有没有自己没有领先,也被别人认可与接纳的例外呢?」

这么一思考,还真有。她从小到大的经历中,弟弟是一直支持自己的,其他同龄人总是以自己为榜样,仰视自己。这种仰视逼迫着她,必须继续抗住大旗,站在那个领先的位置。可是,弟弟却从来不仰视自己,常常骂姐姐傻,模仿姐姐出丑的样子,各方面都让她感觉到两人很近亲。

所以,这些年,她感受到压力和对失败的惧怕,只会和弟弟说起。她知道,弟弟愿意听她说那些感受。所以,当她在大学竞选学生会主席,却只得到副主席的位置时,她感觉非常沮丧,就像是遭遇父亲劈头盖脸的责骂一样,她没敢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只告诉了远在家乡的弟弟。弟弟的一句话,让她感觉非常安慰,他说,「姐,主席不主席不重要,你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最优秀的。」

这句话成为了她非常重要的「例外」情况。她不会因为没有「领先同龄人」而被所有人不认可,还有弟弟会认可她。

带着这份认可,她慢慢地意识到,她可以不用一直领先同龄人。

(2)第二个挑战它的方式,叫箭头向下技术:当自己觉得失败受挫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呢?」——通常,这样反复拷问自己的时候,内心发出的声音我们叫它「信念」。

例如,我初一那年的即兴演讲如此失败,下来都不敢抬头看同学的反应,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觉得我不能胜任演讲这个活动。于是「我不能胜任演讲」这个「信念」就在我的脑海根深蒂固了。此后,我不断收集我演讲失败的经历存入我的记忆,偶尔成功演讲的经验我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我越来越不胜任演讲。

通常情况下,让你变得焦虑的「信念」可能有三种:「我不能胜任」「我不被喜欢」「我没有价值」。

第一种信念会给你带来成就焦虑,你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某些任务,达成某些目标,实现某些成就。最常见的有考试焦虑、演讲焦虑、面试焦虑、业绩焦虑等等。你总感觉自己能力不足,没办法考出好成绩,获得好工作,挣得满意的薪水。

第二种信念会给你带来关系焦虑,你担心不被别人喜欢、认可,甚至害怕孤独,担心一个人孤独终老。最常见的有社交焦虑、恋爱焦虑等等。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可爱,不受人喜欢,说话不幽默,没有人会欣赏自己,愿意和自己相处。

第三种信念会给你带来存在焦虑,你担心你的存在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在人群中,你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与价值。最常见是空虚感,无意义感,甚至死亡焦虑。你害怕自己的存在是虚无的,没有人会发现自己,看到自己。

发现没有,这些信念,都是比较抽象的,概括化的,有时候是以偏概全的。它往往来自你生命早期,最初的一些经历,当你形成对世界的第一印象之后,你会以那个模型来理解世界,然后不断重复同样的模式。

比如,当你在幼儿园时,老师让你表演一个节目,你却把它搞砸了,从那时开始,你总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办不好这样那样的事情。于是,在后来的学业生涯中,你总能发现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刻。久而久之,你认定了这件事:「我没有能力」

或许在你小时候,你总希望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每当你刚刚融入了他们,父母就带着你搬去了另一个城市,在陌生的城市,人们说着一口你很难听懂的方言,你只能躲在一边,陌陌地观察别人,小心翼翼地接近,费尽千辛万苦,你好不容易能够听懂别人的方言,交上了几个朋友,这时你们全家又要搬走了。这样漂泊动荡的童年,让你一直没有长期稳定的朋友关系,你总怀疑,你不受人喜欢,没有人愿意喜欢和你相处。

又或许,在你有记忆的时候起,你被寄养于亲戚家,父母与你聚少离多,你不清楚他们是否关心你、爱你,你总是躲在角落,小心翼翼地看着亲戚们的眼神,尽可能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做出太大的动作,你认为不被人发现才是安全的。大家总是忽视你的存在,久而久之,你觉得你好像「不需要存在」。

不知道你是否意识到,这些形成于早期经历的「信念」,放到现在的处境中,它们已经不合时宜了。随着你慢慢长大,你发展出了很多能力,你可以胜任许多事情,总有一些事情是你擅长的,不妨问问自己「例外」的情况。你也或多或少交过一些朋友,至少你认识许多人,这些人当中有些人对你是善意的。你也不像以往那样,总是被人忽视,在人来人往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人,注意到你的存在,关注着你。

所以,重新审视你的「信念」吧。

(3)所以,当你发现这个「信念」之后,我们就去改变它。而且像相信「新信念」一样行动。

比如,在我自己的故事里,我的新信念是「对于演讲,我并不害怕,通常情况我是能够做一个完整的演讲的」。

看这个「新信念」也是有讲究的。我不能一百八十度转弯,突然就相信自己「我擅长演讲了」,不然我也很难说服自己。那么,对自己温和一点,慢慢来。

好,既然我相信它了,接下来我就要去行动。于是,我给自己计划一些演讲,发现演讲的机会,我就去参加。刚开始,我并不会参加即兴演讲。因为我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允许自己慢慢来。

这个啊,叫做分级任务作业。

如果我的最终目标是,我能够轻松的做即兴演讲。刚开始,我并不会直接去练习这件事,而是把这个目标分解一下:

第一步,我先做写好逐字稿的演讲,找到很多机会,就去练习,直到我非常熟练,一点都不慌张之后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我会加大难度,不再做逐字稿了,而是仅仅写下提纲,根据提纲的提示去完成演讲,经过一阵子的练习,我又变得很熟练了,可以只是通过简单的 PPT 提示,比较轻松地完成演讲;

随后进入第三步,我不再写任何稿子,只在心里打腹稿,想好我要讲一、二、三这么几点,可能中间有这样那样几个包袱,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后,我便开始演讲。我发现,只要经过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准备,我就能熟练的演讲一个小时;

这样,我就来到了最后一步,尝试在一些场合做较短的即兴演讲。

这是一个系统脱敏的过程,你将逐步达到「当面临没有把握、无法控制的事情时」,也能应对自如了。

3. 接纳你的情绪。

曾经有一位资深的大牛导师告诉我,他第一次站上讲台上的时候十分焦虑紧张,到现在他做了近三十年的教师,每当他站上讲台的时候,他仍然感到紧张焦虑。

当时我听到他这样告诉我时,我感到特别安慰。在面对一个有挑战的事情时,连这样的业界大牛,都不可能有完全的把握,都有出现些许失误的可能性。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不是因为他们不焦虑,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在焦虑的情况下,像不焦虑一样行动。

所以,你需要认识到「适当的焦虑,其实是一种相当健康的情绪」。它意味着,你在乎这份工作,这件事;你在意他人的评价,希望获得他人的喜爱;你希望自己是有存在感的,能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正是因为人有这样那样的欲望,我们才会感到焦虑。有些欲望,是你想要获得成就,赢得他人的喜欢,这是你渴望获得的;有些欲望,是你想回避一些失败,避免被他人厌恶,这是你希望避免的。

为了获得你想要的,你会努力,去锻炼自己的演讲,去努力复习争取一个好成绩,认真工作获得一个好绩效,希望在下次升职加薪。你会在和他人交往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高情商的人,让别人不至于讨厌你。你会努力去创造,去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

为了避免你不希望看到的情况,你会准备得更加充分,去迎接挑战;让自己在社交中更具魅力,吸引他人的注意,成为人群的焦点。

因为焦虑,你发现,你变得更加优秀了。就像「必须领先同龄人」的那位女生一样,尽管这些年如此辛苦,总担心自己不被认可,被权威否认,可也正因为如此,她方方面面如此优秀。

所以,学习「带着症状去生活」是一门人生哲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症状,我们都要面对。学会接纳你的日常焦虑,它便会带你找到你想要的人生。


user avatar   luo-lin-34-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很能理解题主的感受。那种精心准备下也无法消除的焦虑,登台表现时无法控制的紧张无助,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亲身体验过。这种无法控制的情绪,连同挑战受挫的失落记忆,会长期给人无法缓解的压力

正如题主所述,这种情绪的核心是害怕,而害怕的对象在于“被评价”。我们不得不在他人的注视下,顺从他人设定的评价标准,来完成自己练习的言谈举止。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站在讲台上,视线的前方是好奇的观众,视线的边缘是准备打分的考官。似乎每一方都会给予自己评价,而每一方都无法给自己支持,自己唯一依靠的就是反复练习的教案。但如果这个也是在外部标准下形成的,它也会成为评价自己的对象,看你是否能够真正记得住。这个时候,如果有一方(考官或观众)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持,自己或许会有勇气完成这个被评价的过程。可惜在面试的情景下,这种支持的可能性不大,题主只能在评价受挫中积累更多压力。


看过罗永浩的演讲,很好奇这位演讲能手如何描述自己初次登台的过程的。在演讲《我的奋斗》中,他说自己艰苦学习30天,对着墙讲了三十多遍,录音又录了十几遍,第一次试讲的表现是:“浑身发抖、舌头发硬、后背发直、浑身的冷汗,一会儿地上就湿了一滩,就那种感觉。表现非常糟糕。讲了30分钟,完全不知所云,舌头都是硬的,后来几乎是被工作人员抬下去的。”里面有演讲调侃的成分,但焦虑的情绪不言而喻。后面一次试讲依旧如此,连老板俞敏洪都不抱希望了。第三次试讲顺利过了,原因却有点戏剧化。在他前面试讲的老师,表现得同样紧张糟糕。罗的感觉是他上刑场被判了缓刑,还收获了台下学生无限宽容的目光。在评价要求降低的情况下,他第一次顺利完成演讲。


顺利的第一次并没有完全消除他的紧张。在演讲中,他表示:“面对一个三五百人的班,正式上课的时候,走进教室,由于愚蠢的本能,又再次浑身冷汗、舌头发硬、腿脚发软,表现得非常糟糕。我一直克服不了这个心理障碍,所以第一第二个班表现得很差。”关于这·次障碍的克服,罗同样讲了一个故事。课后一帮同事饭局中给他支招,讲解的招数让他“毛骨悚然”,不是编造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吹嘘能背韦氏学院词典的记忆神功。用罗的原话讲,“(老板)对这个(消费者评价)过程,老师使用了什么手段方式从来不关心,只看(消费者评价)分数,所以结果就是给很多流氓教师留下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在他眼中,这种评价的过程很荒谬,评价的重要性也随之降低了。他又设法“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公开出丑”,降低接受评价的感觉敏感度。凭着自己反复练习打下的基础,他成了GRE打分最高的老师。


从意外降低评价的要求,到消解评价的神圣性,再到降低评价的敏感度,当然还要加上反复的练习,罗永浩就这样演讲了自己的演讲成功之路。很多演讲界或教学界的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怪圈。他们起先想投入这个行业,是竭力取悦这个行业的评价标准,慢慢却发现这类评价的不可靠和荒谬性。当然如果他们还想留在行业内,他们还是要迎合和利用这类评价。但是他们的此时此刻的心态,已没有最初时的惶恐和神圣感了。有时候最大的荒诞感在于,你很在意的评价标准,本质上却无足轻重,你内心想讲述的,别人却无法理解,很多时候大家欢呼的,只是你设计出来的套路。当你能体会到这种感受时,原先评价的压力大概会减少,但内心的焦虑或许依旧存在。这时,你会经历生涯的交叉口:是在外界目标破灭之后随波逐流,还是建立内心真正渴望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后者就涉及内在动机的挖掘。


Deci和Ryan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在动机的特点,在于其奖赏是活动本身,而不是外部环境的赏罚(外在动机)。因此,内在动机相比于外在动机,有更强的行动动力和努力意愿。也就是说,你真的是基于活动的兴趣,你会更愿意坚持努力下去。如果是基于外部的赏罚,会产生更多刻意控制的行为,而我们会觉得更受约束和压力,而且会在压力下找不到方向和出路。为了获得内在动机,我们需要满足三大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关系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需要适合的社会环境,来提供支持,确定目标,树立榜样。这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大概描述。而我更喜欢用王阳明的例子来理解,去揣摩他如何在绝境中逼出自己的内在动机,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心学心语。(为此还写过一个回答什么叫做内心强大?怎样变成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 罗林的回答


其实,在面临压力和焦虑的时候,或许也是一个自我审察的契机。你可以合理看待外部的评价标准,也尝试探索内心自成的内在动机。当你更深入地体察内心的活动时,你会发现原先恐慌的只是一个魔障,魔障的背后是你更需要把握的内在。




  

相关话题

  为什么无知者往往固执? 
  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勇气? 
  为什么军队中「连」这个级别士兵情感是最紧密的? 
  「非理性消费」带来的快感本质上是由什么带来的? 
  明明穷得一批,但就是不想上班,不想奋斗,该怎么办? 
  老婆生孩子接生的是男医生,有心结了,怎么办? 
  如何看待「隐形贫困人口」? 
  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士兵是什么感受? 
  《被嫌弃的松子》中的松子真的不值得被人爱吗? 
  为什么身边有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沉默不爱说话。但在网络世界里,观点犀利,点评事物一针见血? 

前一个讨论
抢月饼的四个程序员的行为是对「黑客精神」的糟践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比较汉仪旗黑、方正悠黑、思源黑体、信黑、冬青黑?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