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52%的子女屏蔽父母朋友圈? 第1页

  

user avatar   dong-ji-zai-hang-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子女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这不是问题。父母有没有自己的朋友圈,这才是问题。

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关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问题都会成为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热点。一些讨论很容易妖魔化父母,比如总是强调父母怎么不理解孩子,怎么逼着孩子相亲结婚生娃之类,把父母和孩子对立起来。前段时间还出了一个北大毕业生愤怒声讨拉黑父母的新闻。

相比之下,腾讯新闻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里的调查倒显得更客观。我看了下,这个调查说,当知道自己被子女屏蔽了朋友圈,父母的反应大都是:

「是不是我做得不对」、「觉得心里不好受」、「尽量多沟通,消除反感情绪」……

这才像我们熟悉的父母,遇到了什么问题总是先自我检讨,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对子女还不够好。所以这个调查才会说「父母对我们的理解远超我们想象」。

可是,这个调查把屏蔽父母朋友圈理解为是一种「隔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才会在结尾说「希望两代人能更多沟通」,「现在,一起取消屏蔽,让你的父母做你的圈内人吧」。

对于这一点,我是不同意的。我觉得问题不在于我们跟父母的沟通不够,问题在于我们对「子女跟父母的沟通」的理解不对。

如果「隔阂」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距离,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应该有隔阂。那些被子女屏蔽了朋友圈的父母,不仅不应该自责,反而应该骄傲地说:

「我的孩子很独立。」

我们对成年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有一个巨大的误解: 我们总以为子女和父母在情感上应该亲密无间才对。这种观点根植于我们流传多年的孝道文化,觉得这样才是亲情和爱。所以如果孩子和父母在情感上有距离,很容易就被认为一种「问题」。这种问题有时会被认为是沟通不够,有时候被认为是年龄和社会文化导致的代沟,有时候甚至会被扣上道德的帽子:不够关心父母,不孝。

我们没有想到,这种子女和父母的疏远非但不是问题,它反应的正是人一种合理的情感需要:独立的需要。

依恋和独立一直人的两种基本需要。长大的过程是我们离家的过程,也是我们逐渐摆脱依恋,走向独立的过程。如果说父母是子女最初的恋人,那子女注定是要移情别恋的。这是家庭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离家的过程里,子女需要在心里把父母的东西放下,把自己的东西装上:工作、婚恋、爱好、他们自己的子女。如果父母在他们的心里占据了太多的位置,那他们就腾不出空间来发展他们自己,那他们就很难成熟和长大。

可是他们独立困难在哪里呢?就在于父母放不下他们。而因为父母的放不下,他们也变得放不下。试想一下,如果父母对孩子屏蔽自己朋友圈的反应是:「是不是我做得不对」、「我应该尽量多沟通,消除反感情绪」这类自我检讨,看起来很贴心,可是孩子看到父母的这种自我检讨,他们的反应也很容易变成「我是不是不够孝顺」、「我是不是不体谅父母」……,于是,他们也开始自我检讨。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没完没了的纠结,独立也就很难发生。这只是朋友圈而已,真实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纠结,要比这深得多。

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好,也很努力地想和孩子多沟通。可是他们努力错了方向。他们的问题不是该怎么跟孩子沟通,而是该跟孩子保持怎么样的距离。沟通不是他们该努力的方向,放手才是。当然孩子也很难对父母直接说出:「离我远点」这样的话,这太伤人,所以屏蔽朋友圈有时候就变成了一种温和的表达独立需要的方法。不仅不应该反对,还应该大力倡导。

我以前看过一个电影,讲一个女人出生在一个非常封建的家庭里,她爱上一个男人,但还是没能力突破家庭的束缚,最后嫁给了一个完全不爱的男人。嫁给那个男人以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她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儿子身上。慢慢地,儿子长大,要离家了。临走的时候,儿子就问妈妈:「妈妈,我走了,你会孤单吗,会寂寞吗,我走了,孤单的时候,谁来安慰你呢?」

妈妈说:

「你走了,我会孤单,会寂寞,也找不到人安慰。可是我不要把我自己的困难,变成你不能出去的理由。」

「我不能把自己的困难,变成你不能出去的理由。」这是父母能为子女做的最难也最伟大的牺牲。而很多家庭的问题也是,父母把自己的困难,变成了孩子不能出去的理由。

既然是牺牲,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所有的父母都这么豁达。好在很多父母都表达出了这种豁达。他们比我们想得坚强。

其实这个节目原来还有一个视频(view.inews.qq.com/a/CRI),是记者去采访街头的父母,问他们怎么看孩子屏蔽他们的朋友圈时,就有一些父母说:

「我也能理解,毕竟都曾年轻过。」

「没什么感受,我感受很正常,所以他们不用屏蔽我,我也不要去看他们。」

「我很理解,因为我也屏蔽老人。」

「屏蔽我那也没办法,可能他的东西就是我不需要去看的。」

「他们倒是没屏蔽我,是一开始就没让我加入,但是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介意。」

……

这么说来,父母还真是比我们想象得更理解我们。

连岳说,好的爱情只发生在两个独立自主的自由人当中,其实亲情也是如此。我觉得我们应该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感正名。对子女来说,能理直气壮地为自己保留私人的空间,对父母来说,不需要变成子女的圈内人,相反,要有自己的朋友圈。这是解决父母和子女矛盾纠结最好的办法。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人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下面,每个人都在讨论对错,互相甩锅。


然而这个社会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人,可以帮到这个家庭。

没有人可以帮助孩子,也没有人可以帮助父母。

人们反对语言暴力,反对肢体暴力,反对禁闭管教,

人们几乎反对所有“极端方案”,却没有人任何人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里,父母的行为,已经做到了一个正常父母,甚至高素质父母能做到的一切。这个故事在一次“长记性”的暴力殴打之后得到了控制。

然而如果这样都控制不住呢?

比如打过之后,依然没用,女儿开始逃学,抽烟,夜不归宿;家里人没有办法,把她锁在家里关禁闭,她用床单当绳索从3楼爬出去,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家长该怎么办?

这其实不是一个假设,

这是豫章书院事件中,那个“只是有点早恋”的当事人,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口诉的故事。


实际上不管是送去杨永信还是送去豫章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和这个新闻都类似,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在从爱的感动,到灵魂交流,再到科学教育法,最后到心理咨询师;

当“正确”的方法都无效之后,还有谁能帮助这些人?

这些人是少数,可能只有千分之一;

同时也不是少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儿童近百万,千分之一就意味着数千家庭需要面对这种极端情况。


在豫章书院之后,我也在试图寻找这件事的答案。

我对话了豫章书院当事人sona的心理咨询师,她告诉我sona不该送去那样的地方,但同时也认为有些人需要在那里管教。

我找了浙大的儿童心理学教授,他告诉我心理辅导和更好的教育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我们的讨论中,出现“驯服人类的方法”这样极限的闭门话题。

一位在工读学校工作了14年的高级教师,他给出的答案更令我惊悚。靠”管“能解决的问题不会送来工读学校。工读学校的作用是把这帮人关到18岁,等他们出去了就能判刑了。

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教育学的书籍。但我发现,整个社会对正常儿童的教育信息非常丰富;对于异常儿童和家庭的帮助方案近乎于玄学;而对极端状况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到主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件事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叛逆少年研究和帮助的空白。我们有海量的关于对错的讨论,有海量政治正确的讨论,却没有任何一个方案禁得起“如果这样做无效呢?”的反问。

父母无处求助,孩子无处管教。声称能给出帮助方案的机构,全部诉诸暴力而被网友围剿。

如果学术上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角色不能良好的补位,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而这个问题下,现在所有的争论其实都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jun-zi-bu-qi-ai-xue-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跟其他答主都不同,我妈是嫌我微信朋友圈发的东西跟古代人一样,觉得太丢人了,一点也不像现代人,被她说了之后,我就把朋友圈永久关闭了。

(因为我天天在朋友圈发点中国古代哲学内容)




  

相关话题

  怎么怼在你朋友圈拉屎的? 
  为什么女人在结婚后会远离自己的圈子,更多地和老公的朋友们来往? 
  父母过来和我们同住,老婆对他们不好怎么办? 
  为什么古代农民很穷却还生一堆儿女? 
  孩子爷爷、奶奶俩人看娃都嫌累,宝妈下班,爷爷、奶奶就躲卧室玩手机,这样的公公、婆婆你们喜欢吗? 
  该不该不顾我妈妈的意见去劝说表弟上了大学以后跳出机械的坑转专业去计算机? 
  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相处? 
  二孩家庭如何一碗水端平,兄弟间,混的好的一定要让着混的差的吗? 
  父母懂得孩子赚钱不易,有几个懂得父母,一日三餐琐碎,带娃辛苦呢? 
  为啥我让我老公干活,我婆婆就不高兴? 

前一个讨论
怎样客气地回避妹子频繁找我聊天?
下一个讨论
想了解十九世纪法国历史有什么推荐书籍?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