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台湾版的《哈利波特》翻译有哪些比人文社的翻译好? 第1页

  

user avatar   liu-jun-bo-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两个版本有争议的地方非常多,但很多人的纠结都在人名和咒语上。只纠结这个就太没趣了。而只看到雷点却没发现如此翻译的缘由就太表面了。

这篇答案基本上是从我的文章里选摘的,所以对长期关注我文章的朋友来说,就是车轱辘话,不看也罢,直接等着我这个懒癌晚期又不务正业的哈迷更新就好了。

《哈利·波特》是一部需要反复琢磨的小说,仅仅在翻译层面,可以琢磨的就太多太多了。限于问题的性质,自然主要是提台版译文最好的地方,但这并不能推论为人文版译地不好,反之同理。

任何一个译本都总有那么几处很出彩的译法,就看你能不能看到,愿不愿意花心思去找。

我感觉,两个本子一起看,交叉互补之后,那就是最准确的《哈利·波特》了。

第一处 “那方面的词”

这是我认为最出彩的一处,所以放在第一个。

  “把煎锅递过来。”
  “你忘了说咒语。”哈利恼火地说。
  ……
  “我没跟你说吗,”姨父厉声怒斥,唾沫星子溅到了桌上,“在我们家不许说那方面的词!”

先看原文:“WHAT HAVE I TOLD YOU, ABOUT SAYING THE M WORD IN OUR HOUSE?”

这一句,台版的翻译是:“我是不是告诉过你,绝对不准在我们家里提到那个‘ㄇ’开头的字?”

“The M Word”指的肯定就是“the magic word”,在弗农的理解里,这里指的是“与魔法相关的词”,德思礼使用缩写形式以表达对该词的忌讳。(感谢哈迷看穿一切的沼跃鱼的提醒,改了一下措辞。)

人文版直接跳过去了,因为不可能再进一步了。翻译成“那个‘M’开头的词”反而需要注解,倒不如模糊处理好。

而台版也使用了“拼音”,不过不用注解,读者直接就懂了。

一、“ㄇ”是注音符号,近似于汉语拼音的“m”,即暗示“法/咒”。这套注音符号是1913年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行的。1930年,民国政府将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该注音系统几经修改,在台湾地区沿用至今。这是读音层面。

二、“冖”是“幂”的本字,字如其形,有从上遮蔽覆盖之意,故“冒”、“帽”等含覆盖义的字均由“冖”构成。这是“忌讳”层面。

三、各位还记得魔咒的“咒”字前两笔是怎么写的吗?

第二处 厄里斯魔镜的铭文

  这是一面非常气派的镜子,高度直达天花板,华丽的金色镜框,底下是两只爪子形的脚支撑着。顶部刻着一行字:厄里斯 斯特拉 厄赫鲁 阿伊特乌比 卡弗鲁 阿伊特昂 沃赫斯
  ①这行字是厄里斯魔镜上的符箓。

还是先看原文:“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

我们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其实是倒着写的英文。台版首版的翻译与人文版类似,为“意若思,思特拉,厄鲁,欧特,乌比,卡佛鲁,欧特,昂,乌西。”

不过在后续的印刷中就改成了“望欲的心内你是而脸的你是只非并的现显我”。(台版正文均为竖排繁体字。)

我猜人文版没写铭文的原因可能有几点考虑:一、照应“Erised”(厄里斯魔镜)的名字;二、因为哈利没看懂铭文,读者也不应该看懂,否则就泄底了;三、邓布利多在本章的末尾已经解释了这句话,所以就没有必要在开头特意强调了。

若是台版再狠一点就好了,应该翻译成:“亡月王谷欠心,白勺心,内人,尔是,而月,佥的,人尔是只非并,白勺王见显页我”。(加上竖排显示,一点毛病没有~)

真说句实在的,“厄里斯”很像希腊神话,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这两类作品里可能出现的名字,会被下意识地带入到“西方民间故事”的框架里去,正符合书里的气质。

而台版的“意若思镜”,翻译地太美了。

第三 魔药俗名

  “波特,那你说说,舟形乌头狼毒乌头有什么区别?”

还是先看原文:“What is the difference, Potter, between monkshood and wolfsbane?”

我们直接看词,monkshood和wolfsbane的词形结构完全不同,没有相同的词根或词缀,如果你不认识这两个词或者认识这两个词以及背后所指的药材,都没用。

而人文版把两个译名的中心词都叫“乌头”,就直接泄底了。

台版的翻译是:附子牛扁乌头(aconite)。谁也不知道这三个词代表的药材之间有什么联系,只有斯内普说了才知道。

第四处 卡多根爵士的开场白

这是一组内容,我们对比来看。

  人文:啊哈!什么坏蛋,竟敢擅自闯入我的私人领地或许是来笑话我摔倒的吧?拔剑吧,你们这些无赖,你们这些狗!
  台版:啊哈!何方狂徒,竟敢闯入我的私人领土抑或是见我跌落,前来讥嘲于我?迎战吧,大胆竖子,无耻畜生!

原文:Aha! What villains are these that trespass upon my private lands? Come to scorn at my fall, perchance? Draw, you knaves, you dogs!

  人文:滚开你这讨厌的爱吹牛的家伙滚开你这恶棍
  台版:退下卑鄙恶徒快退下贱杂种

原文:Get back, you scurvy braggart! Back, you rogue!

  人文:一次远征!跟我来,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一定要找到目标,不然就在冲锋中英勇地死去!
  台版:原来是有任务在身!随我来吧,吾等必能达成任务,否则就捐躯沙场,誓死方休!

原文:A quest! Come follow me, dear friends, and we shall find our goal, or else shall perish bravely in the charge!

  人文:那就步行吧,尊贵的先生和文雅的女士!前进!前进!
  台版:也罢,步行亦可,善良的先生与温柔的姑娘!冲啊!冲啊!

原文:On foot then, good sirs and gentle lady! On! On!

  人文:要有一颗顽强的心,最艰难的还在后头呢!
  台版:鼓起勇气,前方有奇险逼近!

原文:Be of stout heart, the worst is yet to come!

  人文:别了!别了,我的战友!如果你们需要高贵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就召唤卡多根爵士吧!
  台版:告辞!告辞了,战友们!日后汝等若是需要高贵心灵与强壮体魄,请勿客气,再次呼唤卡多甘爵士!

原文:Farewell! Farewell, my comrades-in-arms! If ever you have need of noble heart and steely sinew, call upon Sir Cadogan!

是不是发现台版在拽文,用的是半白话文那种说法?

拽文就对了。卡多根爵士是亚瑟王时代的骑士贵族,说的是一千多年前的话。你若是去查这些词,词典经常会标记“古,诗/文”之类的字眼。表示这些词不是这个时代的,可能是上世纪或者几百年前的用词,或者在诗句里才这么用。

卡多根爵士并不只是在“骂人”,而是在宣扬自己的贵族地位,摆骑士老爷的臭架子。

比如这一句:

  人文:啊哈!什么坏蛋,竟敢擅自闯入我的私人领地或许是来笑话我摔倒的吧?拔剑吧,你们这些无赖,你们这些狗!
  台版:啊哈!何方狂徒,竟敢闯入我的私人领土抑或是见我跌落,前来讥嘲于我?迎战吧,大胆竖子,无耻畜生!

原文:Aha! What villains are these that trespass upon my private lands? Come to scorn at my fall, perchance? Draw, you knaves, you dogs!

villain意为“歹徒、恶棍、坏蛋、流氓;(戏剧或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口、谑,引起事端的)元凶、祸首;(古villein,指中世纪英国的)农奴、佃农、隶农”。根据卡多根的地位和用词,这里使用的似乎是“农奴”的古称。

trespass意为“擅闯(某人)领地、侵犯(某人)财产;(古,诗文)冒犯(某人)、触犯(规定)”。

perchance意为“(古,诗文)偶然、意外;可能、或许”。

knave意为“(古,指不诚实的男人)骗子、无赖、恶棍;(古,身分低的男人)男童、僮仆、男仆”。


想详细梳理一下人名来着,想了想,就不细写了,太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哈迷知友要是喜欢看,我就再补充。简单说,人文版几乎都是使用的翻译规则内的译名,不出圈。而台版则兼顾了方方面面,抖包袱的,挖内涵意译的,控制读音的还得意译的……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字:

对于《哈利·波特》来说,只要经过了“文字转化”这一流程,信息就无可避免地丢失。对《哈利·波特》的翻译需要兼顾读音(头韵、尾韵、顶针)、内涵(包括自创词汇玩儿梗)、文化(包括各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等方面。因为数以万计的读者都在挑剔。

哈利·波特:译者的梦魇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7946303701950464

这个短纪录片转自网易公开课《哈利·波特:译者的梦魇》,感谢圆桌字幕组。

看完这个短纪录片,就知道人文社的两位马老师和皇冠的彭倩文老师有多惨了。人文版最看重的是要兼顾文学性,让名字更“洋气”。比如克鲁克山斯普劳特教授凯特尔伯恩教授。而台版最看重的不是读音,而是名字本身的含义,让中文读者和英文读者有同样的感受。所以彭老师就会译成“歪腿”、“芽菜教授”和“焦壶教授”。

Crookshanks的意思就是“bandy leg”,指这只扁脸猫是个“罗圈腿”,有点内八字。Sprout的意思就是“豆芽”。Kettleburn的意思就是“烧毁的壶”。

你是音译,还是意译?说得高大上一点,你是异化,还是归化?

这三个名字很有代表性了。

我们会感觉人文版的名字就是得体的外国名字,有点洋气,译名很有规矩,是文学作品里应该出现的那种名字。

你会管你家猫叫一个不知所云的一看就是某个外国词儿音译过来的名吗?会,因为你知道这个词儿代表某个你很喜欢的角色,比如“汤姆和杰瑞”。不会,因为很多人的思维是会管自家猫狗叫“豆豆”、“黑子”“咪咪”“大黄”“薯条”“闹闹”“扁脸”这种很“本土化”的名字。

而台版的名字就是让我们获得和英文读者一样万驼奔腾的感受。台版坑人的译名可不止这几个,这不是台版坑,而是罗琳坑。

斯内普的名字在英国人那看起来就是“佘岩力”,“严厉·蛇”么~

罗琳就是要给角色起这些名字,“雅典娜·麦格教授”“果树女神·芽菜教授”“焦壶教授”“天狼星”“天龙·坏人”“花儿·德·宫廷”,再用这些名字暗示你,这就是个童话故事,别当真。

再问一遍,你是想要读音还是想要名字的意思?

只能二选一,两个都选就是“拽哥”。如果你还想像“伍德”那样抖包袱给罗恩一个笑的理由,就是“拽哥·马份”。

台版的脾气就是,你敢让格兰芬多队长姓“Wood”然后再在正文里抖个包袱,我就敢给翻译成“木透”让包袱响一整个系列。你敢让Nymphadora Tonks(Nympha的礼物·白痴)不喜欢自己的教名,我就敢叫她“小仙女·东施”。

拽哥·马份”、“奥列佛·木透”、“小仙女·东施”都是在这种情形下起出来的。罗琳在正文里玩儿梗,台版就陪罗琳玩儿了一把。

Nymph是“山林水泽的仙女”(请注意,结尾没有a),dora代表“礼物”。

  Nympha源于nymph一词。希腊神话中的Nymph是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Nymph的希腊语意思是“少女”。在艺术作品中,这些仙女是半裸体的美女,她们性情明快、举止轻浮。英语中下列含有贬义的词均派生于nymph一词:nymphish(举止轻浮的)、nymphet、nympholept、nympholepsy、nymphomania。
  《英语词汇文化喻义研究(第286条)》(李然,戴卫平,李焱著),删减部分词汇释义。

所以人文版的注释没问题。换句话说,所有贬义的意思,不雅观的字眼都出自希腊神话中的“小仙女”一词。即使大家都知道“nymph”是“山林水泽的仙女/美丽的少女”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本身就带有贬义,甚至Nympha这个词,就是从nymph引申出来的

我就不解释Nympha这个词了,大家自己去查吧。不得不说,“Nympha的礼物”这个名字太蠢了。

台版估计是故意没提的,只是搞了一个暗梗。《一篇文章,我就不列标题了,自己点开看》。(我就猜到是这样~)

tonk有“a fool,an idiot”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傻瓜、笨蛋、白痴”。但同时,这个词还暗示“Henry Tonks”(亨利·唐克斯)。这个人是英国著名画家、教师、外科医生。他结合自己的艺术和外科背景,精确记录了一战期间士兵面部各类损伤的图像。所以罗琳取了这个名字,暗示她是一个易容马格斯。

好了。若是你想使“Tonks”同时代表“笨蛋、有能力随意改变自己的面部特征的人”,还要兼顾读音,你会怎么翻译?

效颦的东……东施?完美~

如果tonk没有“白痴”的意思,“东施”就是侮辱了。可是真有啊。

没叫“天龙·马份”是为了兼顾读音便宜读者了。台版管小天狼星叫“天狼星”,猜猜他们把Regulus(雷古勒斯)翻译成了啥?

再说说Lord Voldemort。人文版翻译“伏地魔”,台版翻译“佛地”。

人文版使用“伏”字比喻了伏地魔像“蛇”一样伏地而走。台版则暗喻他“本应超脱生死,却堕入魔道”,讥讽他“Vol de mort”(逃离死亡)的痴心妄想。

其实台版“天狼星·布莱克”是对的,这就是台版的风格,人名按照角色的位置不同,适当的兼顾音译与意译的平衡。而“小天狼星布莱克”真正算是问题的地方,大家却没有看到。大家可曾见过“小天狼星”和“布莱克”之间有过姓名分隔符?“小矮星彼得”的姓名之前有分隔符吗?

为什么没有?“小巴蒂·克劳奇”是有的。“小”字不是问题。

因为“小天狼星布莱克”按照正经的翻译就应该叫“西里斯·布莱克”,“小矮星彼得”就应该叫“彼得·佩迪鲁”,这是人文社通常的风格,人名以音译为主,意译为辅。而现在“小天狼星”和“彼得”这两个教名现在是绰号待遇,所以才不会加“·”。

真奇怪,“彼得·小矮星”这种名字应该是台版才能起出来的名字,而“彼得·佩迪鲁”应该是人文版的风格,两家正好反个儿。

这就是随机事件了。“flu”,台版喜欢翻译成“流感”,而人文版就愿意叫“感冒”。

还有就是猫头鹰的名字。猫头鹰的学名只在第一册第五章出现过一次,而台版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坚持以学名称呼。黄褐色的猫头鹰(灰林鸮)、谷仓猫头鹰(草鸮,其实是仓鸮)、长耳猫头鹰(其实是尖叫猫头鹰,鸣角鸮)、雪白色的猫头鹰(雪鸮)等等。人文社使用的是俗名,而台版使用的是学名。

总有这种风格反个儿的事儿。

所以我对台版人名的总体看法就是“”。因为罗琳取名的规则本身就很乱,很杂,而台版这种翻译方式把复杂度提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而人文版译名,我自己感觉,《囚徒》那本书的这两个译名出了很大的问题,但是没法改了。

毕竟罗琳就是在以类似童话的笔法,用着神话里的、童话一样的名字,写一些不那么儿童的故事。

再多问一组问题:谁知道《魔法石》第三章的章节名是什么?章节名的英文原文又是什么?如果你发现了,那么,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WHY?


三人组名字的译文其实就很有故事。

从Harry Potter到哈利·波特的幕后趣闻

《the Philosopher's Stone》是在1997年6月26日出版的,一年两个月之后,美国版问世。

1999年,人文社的王瑞琴老师注意到欧洲一部系列儿童文学作品炸锅了,用官话说就是“市场火爆”。当时中国大陆地区有七家出版社争抢版权,包括少儿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等等。(看出版社的名字就吓人~)

大陆的版权几乎是王瑞琴老师硬生生地从众多出版商手里抢来的。“《哈利.波特》的版权之争像拍卖场上一样竞相报价,人文社很有可能不是其他出版社的对手,但论及出版文学经典的成就,人文社在国内恐怕鲜有对手。”

为了打动英方,出版社特意向英方发去了长达几十页的传真,概述了人文社50年来在中外文学图书出版方面的辉煌业绩。

从电影的幕后故事中,我们都知道了罗琳的脾气。1998年以后,她已经不怕吃不上饭了,她更想看到的是“经典”。

幕后新闻详见:《哈利·波特》引进者讲述内幕和小说畅销的秘诀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日期是2000年10月6日,是前三册同步出版的。但早在三个多月以前的6月23日,台湾地区的皇冠出版社就抢先出版了《哈利·波特与神秘的魔法石》,他们是一册一册出版的。

因为两家出版社的早期计划不同,皇冠出版社抢先出版,并音译了“Harry Potter”的名字,是“Harry”叫“哈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双方都希望统一书名。

但是直到第七部之前,他们再也没能赶上人文社的进度。

从Hermione到“赫敏、妙丽”

两家出版社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在很多新闻中,马老师都曾透露,“全球的哈利·波特译者们有一个聊天群,碰到英语翻成别的语种比较困难时,大家就会在群里互相交流。”(原文详见:《哈利·波特》英汉对照版出版,发现单语版本中遗失的趣味

这也可以想见翻译这套作品有多么头疼。三天两头碰上在不同维度下只能三选一或者二选一的译词,谁都头疼。不能总加脚注吧?

两种版本对比之后,我发现他们各自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某些地方都达成了共识。在前几册中,他们心照不宣地都没有选择“完整音译”人名。

既然是给十岁左右的孩子看,孩子们也不可能多了解“希腊神话”,get到太多人名梗,人名的翻译就不能太长,太绕嘴,对吧?

而到了后几册,人文版逐渐地成人化,人名的音译越来越完整,越来越有成人文学的气息。台版则选择了保持前几册的套路,既然你看不到原版的名称梗,我就想法子翻译给你看

  罗琳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冬天的故事》中找到了“Hermione”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很适合她,听起来很像一对专业牙医会给女儿取的名字,他们很喜欢证明自己有多么聪明,给女儿取了一个很好的、不寻常的名字,没有人能读出来。”罗琳选择这个名字也是希望它不常见,这样就不会有很多女孩因为与她重名而遭到取笑。
  这个名字是“Hermes”(赫尔墨斯,又译“赫梅斯”)的阴性写法(如果你记得这个名字),他在希腊神话中是神界与人界之间的信使,也很有智慧、口才,思维敏捷。
  “Hermoyne”这个读法真的很普通,我经常听人这么说,但我最喜欢的还是“Her-me-won!”。当我听到这个读法的时候,我会邪恶地想:“那才是对的!干得好!”但后来,我觉得这太残忍了,因为这些孩子在长大后会给他们的孩子起名叫“Her-me-won!”我们不想这样。
  所以,正确读法应该是“Her-my-o-nee!”。HER——她比任何人都要聪明;MY——我没她那么聪明;OH——哦,多想有那样的头脑;KNEE——我撞伤了我的膝盖。

落到翻译里,两家出版社该怎么办?

凉拌!

人文版去掉了“OH”音,“ai”变成了“i”,读作“her-min”,就成了“赫敏”。

台版则干脆去掉了“HER”,“MY”和“OH”合并成了“miao”,读作“妙丽”。

两个合起来,读作“赫妙丽”就差不多了。(呵呵~)

毕竟一个十岁的孩子,管Hermione叫“赫迈欧尼”(梁实秋),叫“赫米温妮”(李华英),叫“赫梅昂妮”(朱生豪),都不合适不是?这三个都是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里的译名,都是著名翻译家的音译。(点开译者姓名,就可以解锁我查找的译名来源。)

  Hermione was now teaching Krum to say her name properly; he kept calling her 'Hermy-own'.(翻译:赫米-翁瞄哩
  'Her - my - oh - nee,' she said, slowly and clearly.(翻译:赫-敏ㄇ-一-ㄠˋ-丽)(台版注音符号翻译:m-i-ao,四声)
  'Herm - own - ninny.'(翻译:赫-米-恩妙哩哩
  'Close enough,' she said, catching Harry's eye and grinning.

在《火焰杯》中,赫敏教克鲁姆念自己的名字,克鲁姆总念成“Hermy-own”(“赫米-我的!”哈哈~)

克鲁姆念错的就是罗琳自己私下里叫得本名,“赫米翁”。后来格洛普就叫“Hermy”(赫米)。

不说这个,单说《大难不死的男孩》这一章,有谁是上初中之前第一遍读的时候,没读下去或者强撑着读下去的?

我小学时候是从第三章开始读的,之后又看了电影才看下去了前两章。这很能说明问题了。

真记不住啊,真绕嘴啊。记住也烦,超级烦。人名一烦,孩子们会直接用脚投票的。

与之类似的名字还有佩妮(佩妮),原文是Petunia,台版没把姐妹俩译成“牵牛”和“百合”可以说是很不错了。(哈哈哈哈~),人文版也没想着去译成“佩图妮娅”什么的。

他们都是有取舍的,人名该短就得短一点。孩子大了自然会去自己找原文。

海格(海格),原文是“Hagrid”,大家谁也不会想着译成“海格瑞德”。

麦格(麦)的原文是“McGonagall”,翻译成“麦戈纳格尔”吗?人文版两个字短,台版更短,只有一个字,“”。

“罗恩”与“荣恩”

这一类名字,人文版遵守的大陆通行的翻译规则,该变音就会变音。这是翻译规则的事儿。

不过有几个名字,台版的人名音译比大陆版更贴近原文发音。Ron”翻译成“荣恩”就是其中一例。

同样的还有“Trelawney”,该词读作“tri-law-nee”,人文版会很正式地译成“特里”,台版就一个字“”。

人文版会译成“劳尼”,台版就是要恶心这个装神弄鬼的“预言家”一下,就译成“老妮”。(这似乎是四川话,意思是“崔老娘~”)

还有法国魔法学校“Beauxbatons”,人文版译作“巴顿”,使用的是英语拼读发音。而台版译名“波巴洞”,用的是法音在法语里,Beauxbatons的x不发音。这个校名的意思是“美丽的魔杖”。

再说几个。

The Whomping Willow,人文版选择意译“Whomping”,即“打人柳”,whomp的意思是“痛击、猛打、重击;决定性地击败;(很响的)撞击声”。

台版仍是音意结合的套路,他们译成了“浑拼柳”。这棵柳树确实又浑又拼命,揍了哈利好几次。

对角巷(斜角巷)”都是“Diagon Alley”意译(巷名从diagonally转化而来),而如何翻译“Knockturn Alley”就成了问题。

马老师的翻译是“翻倒巷”,为尽可能地做到谐音,只能把“Knock-turn”拆开翻译,而台版则选择了意译“夜行巷”,“角”和“行”也就只能压头韵了,但是把握到了Knockturn Alley其实是“nocturnally”(夜间活动的)还是很不错的。

校长办公室的入口由gargoyle把守。这个词,人文版常译成“怪兽状滴水嘴”,有时也会译成“石头怪兽”或者“石兽”,这些都是词典的译词。其实就是这些在教堂顶部的怪兽形状的“雨漏”。

台版的翻译是“石像鬼”,这是词典的另一种译词。和中心词是“滴水嘴”的人文版比起来,台版更胜一筹。不过现在人文版都改成了“滴水嘴石兽”,比台版更加精确了。哈哈哈哈~

Pottermore给出了一张gargoyle的素描图。

当然,电影虽然把入口改成了狮身鹰首兽,但也不是没拍过gargoyle。还记得《火焰杯》的转场吗?

人文版总是在不起眼的地方表现出一股地道的北京腔,“奓毛”“四下里”“眼看着”之类的短语,读起来很舒服。现在只发现译者在一个地方悄悄透露了一点南方口音。

而台版有时候会用“啰”“哩”这样拟声字结尾,这有时候让我真心崩溃。而且“知道”不翻译成知道,就翻译成“晓得”,也是受不了。(当然,这没准是不同的角色使用了不同的口音,我可能要再读几遍了。)

这两个版本能说的太多太多了,暂时写到这里吧。

好与不好这一主观性的喜好还是要凭读者自己判断,但首先,你要成为一名“读者”。

“捧一贬一”实在是太没意思了,在我的心里,人文版和台版是互补的,两套本子透露出来的情绪合在一起,就是罗琳为我们塑造的《哈利·波特》了。

这是一套2014年出的纪念版。上大学之后,为弥补小时候没钱买首版的遗憾收的。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人文版,人文社再次精校过的本子,出版于2017年。本来是想收藏来着,结果前几本的封面都磨白了。

这是一套二手的台版,为了对比文本一本本凑出来的。买二手是因为穷。最后一套两本《死神的圣物》是一手的,还是因为穷。二手的都比全新的贵,找谁说理去~

这是一套一版一印的英汉对照版,就等它出齐了。哈哈哈哈~




  

相关话题

  如果《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最后一句话是I’m your father 那么之后的剧情将会如何发展? 
  中国留学生就读于霍格沃茨是怎样一种体验? 
  如果哈利波特是女生,那么罗恩会喜欢哈利还是赫敏? 
  你最仰慕霍格沃茨的哪个学院? 
  死亡圣器中罗恩的出走会不会让赫敏对他丧失安全感? 
  哈利·波特老了之后能有邓布利多的地位吗? 
  如果霍格沃茨的校长是郭德纲会怎么样? 
  《哈利·波特》里,你不喜欢哪些角色? 
  如何看待德普将不再出演《神奇动物》3中格林德沃一角? 
  莉莉为什么与斯内普绝交?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肯德基的蛋挞卖8块一个?
下一个讨论
日本探测器「隼鸟 2 号」返航,2019 年它有哪些值得被记住的事件和成就?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