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啥项羽可以破釜沉舟,韩信可以背水一战,马谡怎么置之死地,就真死了? 第1页

  

user avatar   su-chen-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出色的军事家都有多个技能,从来不只用一招,他们会在战争中用多种组合招取胜。

在军事理论中根本没有置之死地必胜的道理,至少孙子没说过,他只说死地则战。在《孙子兵法》中的九地会随着战局不断改变,不同的境地应使用不同的应对方法,【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马谡也没有使用【置之死地】,这是《三国演义》作者对马谡行为的解读,所写进去。按《资治通鉴》编辑马谡的行为应当是:“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

马谡使用的应该是【处山之军】,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居高布阵,让敌人仰攻,是很好的防御阵形。又言:“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马谡的问题在于没看后一段:“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养生而处实指就是方便军队生活的地方,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算是养生处实。

张郃破解马谡的布阵,用了【虚实之反客为主】:”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马谡率先抵达战场布阵,占据有利地形,而张郃军千里驰援,较马谡军更为疲惫,对马谡进行强攻会很吃亏。故而他找到使马谡军疲惫饥渴的办法,让马谡不得不放弃有利阵势,主动与张郃交战。由于史书写的很笼统,马谡不一定是完全断水才与张郃交战,可能敌人截断水源一事让他处于战场被动,就已经开始跟张郃交战。

孙子对此有句结论:“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九变篇》是《孙子》中很短的一篇,说的概念很笼统,但是有经验的将军应该都能体会,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需要有很强的判断力来确认自己现在的形势,顺应时局作出战术更变。


项羽的作战使用了多种战术理论组合,所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项羽是知战之人,有很强的战场判断力:“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劣势的兵力能够战胜优势兵力的敌人,就必须通过知战来平衡双方的实力。项羽作为主动进攻方,只要让敌人不知道我方攻击什么地方,不知道战斗的时间,令其不能集中兵力作战,项羽军要对付的就不是王离二十万秦军,就是王离把二十万秦军分成九份,依次来跟项羽作战。因为甬道是秦军的命门,为了守住甬道而跟项羽交战,秦军急促进攻很容易混乱,自然没法有效发挥战斗力。

况且项羽和王离主客更易,兵力并不处于劣势。王离军北部有陈余数万赵军,张敖万余代军,臧荼的燕军,巨鹿中心有张耳、田都的部队。项羽截断王离和章邯之间的甬道后,遭到章邯进攻,却也被项羽击退。在项羽取得一些战果同时,诸侯联军已经全部加入战斗。单单以项羽的军力,根本不可能全歼王离军,是陈余、张耳等与项羽形成反包围,才一举把王离的长城军给歼灭了。


以下是项羽反包围示意图。

陈余 张敖 臧荼 漳河

王离 涉间 苏角 田都 漳河

英布 项羽 张耳 巨鹿城 漳河

甬道 漳河漳河漳河

章邯军 漳河

漳河

漳河 漳河


项羽军处于死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在兵法理论中并不提倡久战,时间一久就锐气尽失,要维持久战就必须有新生力量不断投入。这一点孙子说的很清楚:“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在没有创造出速战速决的形势前,就不能把自己投入死地。项羽从交战之初手下只有数万之众,期间燕将臧荼、张耳一些部队都接受了项羽指挥,直至生擒王离后,诸侯皆拜服,项羽已经成为联军的领袖。

破釜沉舟的关键是让楚军在短时间内发挥强势战斗力,在进攻秦军甬道期间获得成功,当王离和项羽主客形势更易后,项羽就已不在死地。


韩信战胜陈余是稳打稳胜,他给自己选择的战场是死地,但敌人也处于只适合前进不适合后退的挂地,《孙子》言:“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陈余进攻韩信的道路井径道是太行山中的要道,二十万大军从这里经过进攻韩信,完全无法发挥兵力优势。如果韩信让陈余一直进攻,肯定也抵挡不住,关键在于陈余进攻途中如何令赵军失去战斗意志。

正印证了著名军事家李云龙的核心思想,狭路相逢勇者胜。前提,你得找一处狭路。在空旷的地方跟数倍敌人正面交战,那是自寻死路。

兵不贵久战,韩信先选好战场布阵,而陈余受敌人诱惑进攻,当然就属于敌无备状态。陈余猛攻韩信不胜,失去了锐气,就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这时陈余也许继续打也能打赢,问题是看着敌人就那点兵力,有力使不上劲,就是攻不破敌方阵营,谁还有心情打下去?

诸葛亮究竟让马谡如何布置不得而知,如果马谡能依靠街亭地形堵住张郃一段时间,就算打不赢,对蜀军也是相当有利。

韩信事先在陈余侧翼安插的二千奇兵就发挥了神效,进一步扰乱赵军军心。韩信这种以正兵防守,奇兵制胜的手法也是兵法中的正奇相辅之道。

所以不能只看韩信的境地,同时也要看他敌人处于什么境地。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马谡的失败在于上下不同心,马谡违背诸葛亮将令,以致部将王平不听从马谡指挥,整个指挥系统已经出现混乱。而张郃夺马谡所爱,马谡就必须听从张郃的调遣,去进攻已经占据水源的张郃。

总的来讲,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纸上军事家真不能断章取义。整部兵书中有的讲的是作战原则,有的讲的是战术理论,有的讲的是如何判断战场形势,有的讲的是军队状态,各篇章的理论需要互相结合。

麻将、牌九、扑克就那么些固定的牌,但就是能通过同样的牌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多种取胜的打法,何况是战争?历史上一些武将取胜可能用过同样的牌,但是战场形成的局势截然不同,无法全部相提并论,抓重点不探讨细节的人,往往死的比较快。

后人常把历史上一些战役胜负的原因,归纳到其中一点以偏概全,发明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语,只是让更多人堕入捷径的圈套。


user avatar   Storyspread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要明白“死地”所指的军事意义。我们常以为,死地的“死”字,是指去了就会死。所以把“死地”等同于“断水、断粮、断援且被交叉火力覆盖,处于巨大战斗劣势的地方”。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属于语义偏差。

其实,“死地”的死字,跟“死胡同”的死字是一个意思,是走到尽头、没有出路、无路可走的意思。用于军事描述,也可以指没法展开阵型或是没法四散行军的地方。

死地的称谓集中出现于《孙子兵法·九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则战。

拼命作战才能存活,不拼命作战就会死亡,这就是死地。如果在死地,那么只能作战。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把军队放在无路可走的地方,就算战死也不会溃逃。战死成为唯一选择,士兵们就会尽力作战。士兵就是这样:面对的危险太大反而就不会惧怕;没有其它路可以逃走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深入敌境就会像一条绳上的蚱蜢;到了万般不得已的时候,就会疯狂狠斗。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下达作战命令的时候,士兵们一个个怂的不要不要,坐着的哭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但真把他们扔到走投无路的地方,他们个个都会猛的像专诸、曹刿一样。

所以最后孙子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是因为高明的兵法家看懂了人心,摸清了士兵的本性,看到了死地在战争中的重大价值,而并非真的因为“死地”两个字有什么魔力。


然后,我们细看一下巨鹿之战、井陉之战和街亭之战的细节区别,及其成败因果关系。这三战中,史料描述最详细的是井陉之战,《淮阴侯列传》里不仅记载了战斗前的准备、战斗的过程,甚至还记录了当事人韩信在战后的总结。

在韩信的总结里,其实比“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这两句更重要的,是后面一句话——

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我韩信所带领的不是训练有素的士兵,而是所谓的“驱赶市井小民作战”,所以不得不他们放在无路可走的地方,让他们为了自己活命拼命作战。如果放在四通八达的开阔地,这帮人早就跑光了,还搞个屁呀!

这段话代表了韩信的核心战术思想和基本套路。其实马谡的想法、套路和韩信是一样的,马谡带领的也是一群未经战阵的杂牌青羌军(论述请见杂牌军与中央军),为了发挥这支部队最大的作战效率,选择“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希望张郃来围山,这样居高临下作战既占据地形优势,又可使军队能够统一思想、紧密团结。


但马谡失败了,韩信成功了,其原因有两点,一点是计划上的,另一点是实操中的。

计划上的区别,在于韩信在整个战斗计划中布置“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这么一个绕狗换家的操作,打了一个双线。而马谡的计划中没有这一环节,只是被动的等待张郃来攻击。结果张郃不来,反而断绝了马谡的取水通道,马谡就傻眼了。其实韩信如果没有绕狗换家的操作,背水一战的士兵是迟早要崩溃的,不可能单独取胜。但韩信考虑的全面,计划的周详,这就是他和马谡的区别之一。

实操中的区别,在于韩信操作部队的纪律性远高于马谡。马谡呆在山上,断了水源,张郃又不过来主动进攻,为避免军队因缺水而士气崩溃,只有移营下山。但在移营过程中,马谡没有严格按照诸葛亮的治军方法,保证队伍的行军安全,而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结果被张郃逮住机会一个冲锋,马谡的青羌杂牌军就崩溃了,他自己还带头逃跑(论述请见街亭之战,马谡如果提前在山上备一部分水,战果会不一样吗?)。

而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也有考验他操作的高光时刻——

……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韩信的主力先锋先和陈馀军接战,打了“良久”,然后假装战败,丢弃大将旗鼓,逃回水边。水边的后备军放前军入内,然后接战赵军。

这一段说起来很简单,但我觉得,是真正区别名将与嘴炮键盘侠的地方。想想淝水之战吧,那还是没有接战,自己安排撤军呢,一退就溃散了。何况是韩信带着这一群战斗素养不高的新兵,在激烈的接战中撤退?而且前军退入后军,居然没有冲击到后军,发生踩踏和冲撞事故。这是得多么到位的指挥才能做到啊!

相对比的是陈馀的赵国军队,发现自己大本营被端后,“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这两个故事的对比告诉我们,创业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你的计划要周详,不要以为仅靠一个闪光的IDEA就能开挂;其次你的执行力要到位,否则会在一些你可能不注意的小事上连连栽坑,最后整个事情偏离正轨一发不可收拾。


哦,对了,最后是项羽的巨鹿之战。嗯,其实我觉得这个“略知兵法大意,又不肯竟学”的家伙,在巨鹿之战中的一系列操作凭的是直觉和勇气,却也都和韩信一样符合了“掌握主动权”、“实际操作Hold得住”两个条件。具体就不细说了,对比韩信、马谡,足以得到经验。


user avatar   liang-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进了什么奇怪的时间线吗?老外穿个旗袍穿个唐装什么的不是经常能看到的吗?


user avatar   da-nei-yi-x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 诸葛亮一字排开,不但要横截南北30-40公里,还有保护从褒斜道而出的粮道
  • 诸葛亮的东西面,都是魏军,陷入包夹之中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断陇去哪里断?

去陇右。

断陇的意义何在?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断陇的背景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曾经采取的断陇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 当初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而张郃20多天强行军700公里,击败马谡,蜀军失去陇山道西口街亭,从而导致诸葛亮一伐全局的失败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我就不想看了? 
  诸葛亮病逝前,为什么把大军交给杨仪? 
  为什么东吴的将军反叛比蜀魏都多? 
  如何评价游戏《三国志姜维传》(《曹操传》mod)中的女性角色们? 
  曹操得不到关羽,为什么不杀了他? 
  史记记载彭城之战,项羽带领的3万楚军打破刘邦带领的诸侯联军56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究竟是如何办到? 
  如果诸葛亮当了皇帝而刘备当宰相,三国历史会有变化吗? 
  刘备到徐州杀车胄之后为何不联合陈登家族?有东海昌豨协助,刘备为何还是被曹操打败? 
  曹丕伐吴,朱然守江陵何以名震敌国? 
  为何当代人给曹操平反? 

前一个讨论
2019年,会不会楼市崩盘、泡沫破灭?
下一个讨论
蒙古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状况如何?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