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古代在松嫩平原上是否存在大湖? 第1页

  

user avatar   bu-ha-l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80天后再见 邀。

最近忙别的事情,所以没看到。不好意思。说起地质变动,我也是民科,根本不懂。

但是我在知网上找到了《松嫩平原西部盐沼的形成与演化》这篇文章。(作者:李取生,邓伟,钱贞国,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时间:2000年4月12日)

其中有一段是:

本区从早更新世晚期一直到中更新世晚期是一个大湖盆,范围大致在齐齐哈尔—双辽—肇源—林甸—齐齐哈尔这一长椭圆形内,面积约5万km2。在湖盆的东北有一出口,流向三江平原。晚更新世以来,松辽分水岭缓慢抬升,松辽大湖缩小,河流发育。至晚更新世晚期整个松辽大湖基本消亡,代之以河流水系[15]。在湖泊消亡的过程中,由于不均匀的构造运动,在玉木冰期干冷气候作用下,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内陆闭流湖盆,四周的地表径流汇入到湖泊后,没有外流,水分不断蒸发,水中盐分残留在湖泊里,并通过湖水下渗、侧渗到四周的浅层地下水和沉积物中。随着构造抬升和湖泊沉积,大量咸水湖消失并留下成片的盐碱化沼泽、浅层地下咸水和含盐量高的沉积物。

特此请大家斟酌。

靴靴!


user avatar   peisen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题图中可以看到这个湖在松花江嫩江交汇处,今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也就是今大庆的位置。

但是我去找来《中国史稿地图集》看,相应位置没有画这个湖。下面是第 19 页「战国时期形势」的一部分:

我又去翻阅了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松嫩平原上也没有这个湖。

那么题主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中有这个湖而我的书中没有,一定是因为版本不同。我查阅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郭沫若主编,地图出版社)是 1979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而这本书还有 1996 年版(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 (豆瓣)

),想必题主的《中国史稿地图集》是这一版,而其中出现了松嫩平原上的大湖泊。另外,下册并非与上册同时出版,而是出版于 1990 年,因此其中隋朝地图没有此湖的原因也不能确定是制图者认为当时湖泊已消失,也可能是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

这个湖泊所在的位置,今大庆周边,是松嫩平原的地势低洼处,在现代也有众多泡子、湖泊。

参考 [2] 中的地质研究结果表明,更新世时在松辽平原存在一个巨大的湖泊,面积约五万平方公里,常称为古松辽湖,有古辽河、嫩江、松花江汇入,位置如下:


但是在晚更新世时期(距今 1.7 万年到 12.6 万年)随着松辽分水岭的隆起,古松辽湖衰亡。这一时间虽然在地质意义上不甚久远,但还不够靠近地图中的时间。因此我们不能将古松辽湖与题中的湖泊对应。


那么,也许这个湖像众所周知的大湖「云梦泽」一样,是个古代存在而后消失的湖泊。然而这一带的史料记载远不及荆楚,似乎没有对此湖泊的明确描述。参考 [3] 中陈可畏所作《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即通过分析史料推断此湖泊存在。

在《魏书·序纪》中记载鲜卑先祖「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潮,谋更南徙,未行而崩。」考古发现鲜卑先祖的宗庙位于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附近大兴安岭山中的嘎仙洞,即鲜卑拓跋部发源地「鲜卑山」大致位于此地。而「南迁大泽」是去往何处则颇有争议,最广泛的观点是「大泽」指今内蒙古呼伦湖,然而不同的说法包括贝加尔湖、内蒙古西部科布多、内蒙古辉河、嫩江下游、河套地区等分布在四面八方的地点。《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中作者即认为「南迁大泽」并非鲜卑族迁往西南方向的呼伦湖,而是沿嫩江向东南方迁徙到下游地区,「大泽」是古代存在于嫩江下游的大湖:

……推寅时南迁之大泽 “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枷。” 就是说,此泽方圆千余里,周围的土壤呈昏黑色,地低湿而多沼泽。今嫩江下游,以齐齐哈尔及洮儿河口为中心,是松嫩平原最低的地区。在嫩江下游两岸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和甘南县、富裕县、内蒙古扎贵特旗、科尔沁右 前旗,吉林省镇资县、大安县境内都有大片的沼泽、水泡地和许多湖泊。这显然是古代大泽的遗迹。而呼伦湖则不同……


……在今嫩江下游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众所周知,石油产于浅海和古代的湖泽地下。只有在古代大湖遗址底下,才会出现大的油田。今大庆一带地底下是一个很大的油田,而呼伦湖底下至今未发现石油。这雄辩地说明嫩江下游在古代是一个很大的湖泊,从而证明推寅率领拓跋鲜卑南迁所到之大泽就在这里。

之后,作者援引了多则史料进一步推断大湖的存在:

关于嫩江下游的这个古代大泽,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古文献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三国志》卷30《东夷传》云 “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冤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抱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平敞。土地宜五谷,不生五果。” 按西汉后期,高句丽在今吉林省 东南部和辽宁省东北部;抱娄在今乌苏里江以东地区,鲜卑在今嫩江以西地区;而夫余则在以吉林省农安为中心的松嫩平原及其周围地区,因此它和高句丽、抱娄等地区相比, “最为平敞” 。其 “多山陵” 者,系指松嫩平原周围的山地。其 “广泽” ,就是大泽,虽未说明这个 “广泽” 的具体地点,但可以推断是在今松嫩平原最低的西北部,即嫩江下游地区。

《三国志》卷30《鲜卑传》裴注引《魏书》云:东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统一北方,……灵帝时 “鲜卑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后檀石槐乃案行,(见)乌侯秦水广夜数百里,淳不流,中有鱼而不能得。闻汗人喜捕鱼,是檀石槐东击汗国,得千余家,徙置乌侯秦水上,使捕鱼以助粮。至于今,乌洛秦水上有汗人数百户。” 上述 “乌洛秦水” 即 “乌洛” 部所居地之 “秦水” 。此 “秦水” ,《魏书·乌洛侯传》作 “难水” ,《失韦传》作 “㮈水” 。由此观之, “秦水” 乃 “奈水” 之伪。乌侯奈水 “广裹数百里,淳不流,” 说明它是一个大湖。上述 “汗人” 当即汉人,系传译之 误。《后汉书·鲜卑传》改作 “倭人” ,是完全错误的。

《魏书》卷100《乌洛侯传》: “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于土下湿,多雾气而寒。民冬则穿地为室,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其国西北其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 上述 “完水” 即今额尔古讷河和黑龙江, “难水” 即今嫩江和松花江下游。当时的乌洛侯部落居住在拓跋石室(今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的南方,今嫩江西岸的甘南、龙江二县东部和齐齐哈尔市西部地区。《魏书有乌洛侯传》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这里有个大泽,但是很清楚,乌洛侯只有濒临大泽,才会有 “其土下湿,多雾气而寒” 的现象。

最后,作者总结道:

从上面的考察中可以断定:在今嫩江下游地区,古代曾经是一个大湖。当西汉后期,即公元前一世纪四十年代拓跋鲜卑南迁到这里时,这个大湖 “方千余里” 。至东汉后期,即公元二世纪七十年代檀石槐东巡时,湖面已只有 “广裹数百里” 了。它在北魏时还存在。至于何时才消失而变成一条宽广的河道,由于史书没有记载,我们无从推断,这只有依赖地理地质工作者将来给我们解答了。

以此看来,汉魏时代在今大庆一带存在一个大湖的可能性是有的。然而,此湖泊史料少有提及,更没有名字留传;除上文论述外,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也几乎没有对此湖泊的描述。




在此回答的评论中,题主 @丁允文 补充,参考 [3] 《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的作者陈可畏先生正是第二版《中国史稿地图集》的修订负责人,这无疑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信息。因此今天我前往附近的图书馆阅览了 1996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书中的《再版说明》中写道:

这次再版,历史内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院陈可畏先生负责修订,他在仔细研究考订的基础上,对部族局地、居民点的名称和位置、个别界限及行军路线作了数十处修正,并增补了少量地名。

因此, 1996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中的大湖有很大可能完全的出自上文《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中的研究。


下面是两版书籍的 40 页「东汉时期形势」的部分比较:



右侧的 1996 年版不但比左侧的 1979 年版多了大湖,鲜卑和夫余的边界也不同,鲜卑的边界偏向东侧,包含了湖泊周边地区的一部分,符合上文对鲜卑族人迁徙的描述。


为了进一步从某种程度上验证这个想法,我们不妨捕风捉影一番,如果《中国史稿地图集》修订负责人陈可畏先生在两版书出版间的时期的其它原创研究结果在两版书的不同之处中有所体现,那么湖泊来自于《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的可能性就又大了很多。


我搜索到了陈可畏先生的几篇考证研究文献,在《城濮之战地理考释》中作者写道:

传统说法认为城濮在今山东哪城西南的临淮, 一说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附近。……后人遂以今临濮城当之,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可靠根据。

至于城濮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之说,则更不可信。……


……城濮系因位于有萃氏故城与濮水之间而得名,是地区名而不是城名。

……城蹼既在陶丘西北九十里,蹼水之南,其地当在今山东东明县东部,有宰氏故城当在东明县东南。



两版书中城濮的位置相同,但右侧 1996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去掉了「城濮」旁边的小圆点,符合「是地区名而不是城名」的说法。


在《楚汉战争的垓下究竟在今何处》(出版于 1998 年,晚于第二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但较为接近)中,作者写道:

关于垓下的地点,自古以来有两说。…… 按上述诸书所言之 “垓下聚” 在今安徽灵壁县城东南15里。此系传统之说,故今学者多从之。

另一说出自唐人张守节。……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城老君庙。


很明显,楚汉决战的垓下,不可能在今安徽灵壁县城东南15里。……
垓下也不可能在今鹿邑县城之东10里处。……

……由此可见,垓下在陈县境。汉 “陈县” ,即今河南淮阳县。也就是说,垓下决战的地点在今淮阳县。

陈县北部,与固陵县相接。 垓下既在陈县,自然是陈县北部。……



图中上方的 1979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垓下在今灵璧附近,而下方的 1996 年版中垓下则标于陈郡、固陵之间,符合「陈县北部」、「今淮阳县」的看法。


总而言之,1996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中松嫩平原上的大湖最有可能来自于陈可畏先生的《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研究。然而从现在的史料与相关研究看,这个无名巨湖的区域、年代乃至存在与否仍十分值得讨论。身世如谜的巨大湖泊十分显眼而堂皇地出现在地图上,相比之下显赫的云梦泽也只是标为一片沼泽。这使得我们仍然对神秘湖泊在《中国史稿地图集》 1996 年版中的出现感到不解,也许它的背后还有更多有待发掘的故事。



注:

[1]. 虽然《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写明「1979 年 12 月第 1 版」、「1979 年 12 月上海第 1 次印刷」,但前言却落款于「一九八〇年四月二十日」,这样看来实际的出版、印刷日期也许并非如书中所标。

[2]. 1996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第 65 页「北魏和宋对立」的右上角松花江、嫩江交汇的相应位置没有出现这个湖泊,这也许是作者的疏忽。

参考:

[1]. 杨秉赓, 孙肇春, and 吕金福. "松辽水系的变迁." 地理研究 2.1 (1983): 48-561.

[2]. 裘善文, et al. "松辽平原古大湖演变及其平原的形成." 第四纪研究 32.5 (2012): 1011-1021.

[3]. 陈可畏. "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 黑龙江民族丛刊 4 (1989): 012.

[4]. 杨军.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辨误." 史学集刊 4 (2006): 124-131.

[5]. 靳维柏. "关于鲜卑早期文化的再认识." 北方文物 3 (1988): 005.

[6]. 陈可畏. "城濮之战地理考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 (1989): 010.

[7]. 陈可畏. "楚汉战争的垓下究竟在今何处." 中国史研究 2 (1998).

相关讨论: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东北地区没有名称的大湖是怎么回事 方舆论坛 - 旅游和自然地理
百思不解:东北历史地图上神秘消失的巨湖...._春华秋实 飞扬军事 中国军迷原创第一站 -

user avatar   zhubo07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非近2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布尔人的血泪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种族隔离”政策真的触怒了上帝吗?


  

相关话题

  如果你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句中嘲讽的那位商女,你会怎样做? 
  这次河南强降雨为什么不提前预测?降雨量预测不了吗? 
  中国历史上还有比北宋更屈辱的朝代吗? 
  在明朝,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职能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大多数中原王朝能稳固占领河西走廊,地图上突出来的狭长的地方? 
  为什么“冀”的简称给了河北而不是给了山西? 
  古代中举真值得那么欣喜若狂吗? 
  秦始皇临终前,真的决定传位给扶苏吗? 
  明和清谁该对中国近代落后负责? 
  古代商人地位低下是怎么表现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日本心神试验机宣布停飞?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世界上没有爱因斯坦,也会有XX斯坦。相对论的出现是必然的,因此爱因斯坦并不伟大”这种说法?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