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至今我国新生儿男女比例依然超过107:100?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民间一直流传这样的大数据观测感受:

  1. 激情做爱生男孩;例行公事生女孩;
  2. 男比女强生男孩,女比男强,生女孩。
  3. 男孩的父亲,粗旷冲动;女孩的父亲,阴柔心机。

从民情看,中国大有希望。


user avatar   miao-liao-ge-mi-17-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家住在黄泛区的农民,一遇到发大水,举家就要往陕西逃难。

水灾过后回到故乡,田界已经被大水冲的无影无踪。本来家中尚有三亩薄田,却被邻居家划走五分,只剩两亩半。

农民不忿,去找邻居理论。却被邻居家三个儿子给打了回来。家里只有两个已经出嫁的女儿一个儿子,小儿子才十二岁。硬拼是拼不过的,联系女儿女婿,亲家却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让他家儿子为你家的田地械斗,伤了死了算什么。

农民回家打了一顿老婆子:“不争气的东西,生养了两个赔钱货,要派用场的时候一个能出力的都没有!”

回头又摸摸小儿子的头:“崽,要争气。看阿爹被人欺负,记着,只有读好书,当大官,才能欺负回去。”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传统就是上上下下都要生男丁。对于上层来讲,儿子是继承地位和财富的接班人。对于底层来说,儿子是劳动力,是战斗力,是基层混乱人治下利益不受损的保障。


user avatar   li-ke-15-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这里只谈乡镇的情况:乡镇农村地区生儿子可不光是什么“传宗接代”的观念问题,至少观念问题其实不算最主要因素。

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我国的基层社会是一个缺少控制丛林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男丁不光意味着传宗接代,更意味着战斗力、话语权、叫板的底气等等,因此也只有男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支撑地域的宗族势力……说白了根本原因就在于男人比女人更能打,有男人就有安全感。

现实情况也差不多是这样,一个地区生儿子的渴望往往和这个地区混乱贫穷的程度正相关。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生存问题,光靠观念改变是不行的。准确来说,不改变这些基本的生存问题,观念怎么可能改得过来嘛?

更新:为了防止有人曲解我的意思,这里强调一下,家里需要男人作为主心骨,不一定非得要男人实打实的跟人打架抢土地,更多的是一种不被人欺负的底气。

为什么有传宗接代的观念?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女人没法主事,这才有了以男人为核心的宗和代。为什么女人没法主事?因为女人拳头不够大。那没有一个靠谱的公权力主事吗?对不起,没有,所以最终只能靠男人。

正是男人的这种优势,以及公权力的缺失,才使得“传宗接代”这种观念有了很大一部分现实土壤(为了防止有杠精,特别强调部分)。

相应的在一个相对充满秩序的社会(如各大城市),这种观念虽然仍然有一席之地,但是缺乏相应的土壤,生命力显然是不如乡镇的。


user avatar   jiao-zhi-93-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说几个我现实生活里发生的事哈。

事件一:

我们同事5.6个人坐在一起吃午饭,一个同事说到他老家的亲戚生孩子,一连生个三个孩子都是儿子。另一个同事笑道:“那他家的床应该往外高价卖啊,肯定有人愿意买。”

事件二:

我妈同学有个在县城开中医院的,有“非常灵验的生男生女配方”,我也有这个叔叔微信,出于好奇那天我就问了几句,他就开始长篇大论跟我介绍“生儿子应该多吃什么”……我又追句:“那要生女儿呢?”叔叔又补了长篇大论,亮点是最后一句“基本都是过来要生儿子配方的,要生女配方的很少……”

不去评价两个事件本身和涉及的人,但是大家心理门清的都是:无论你自己是否有重男轻女思想,都不能否认这个社会上真实存在一大批人认为“儿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一个女儿就得想招,当然儿女双全也是好的。”

虽然二胎放开了,但已经有一个儿子的人基本不会去遭罪生二胎。有一个女儿的夫妻如果对儿子执着,一定会紧紧抓住这个“名额”要个儿子,毕竟检查孩子性别又不难。

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二胎三胎的性别比例,非常吓人。这里我就不放数据了,以免有人说我危言耸听,数据造假。

当然了,凡事也有例外。

周围亲戚7、8个生二胎的,就有一个表姐家里是表姐夫特别盼女儿,怀了孕就去检测了,确定是女儿才生下来,剩下其余家都是姐弟组合。

也有一个男同事,跟媳妇备孕多年没动静,最后试管婴儿一口气选择要了俩双胞胎闺女的。

看了这大环境,感觉上面这两家的行为都能算上为社会做贡献了。


user avatar   cheng-xiao-quan-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男看女”这事儿,简单的超过你想象,也是许多二,三,四线公,私立医院医生,私下搞外快,最容易的小福利。

我们来分析这个过程:

胎儿性别,有经验的b超医生,12周即可鉴定性别。抽血化验“染色体”,6周搞定。(这种抓的很紧)。

做过“产检”“孕检”的姑娘应该很清楚做B超那个过程,那个过程如果在公立医院,上午有经验的医生能做十个,只能人工进行,进去后,只剩医生,孕妇的二人世界。这个小空间,拥有绝对的私密性,发现问题了么?我相信大部分公立医院医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就算没有,也不敢以身犯险告诉孕妇。但是,这代表医生不知道么?而且十个人,只要不笨,能把男女秩序数出来。

这还是公立,私立医院你敢想么?

这其中的关系是什么?是一个人明明清楚,却不能说,但明显不是双盲关系。

我们中国社会,有两句话,是很玩味的:

1,能找关系搞定的事儿,都不是事儿

2,能用钱搞定的事儿,绝对不是事儿

这事儿,不问男女,问“茄子”还是“苹果”,“苦瓜”还是“蟠桃”,行不行?不问医生,咱是朋友行不行?朋友之间,收个小“礼物”,小“红包”,又可以不可以呢?上班不谈,下班聊一聊,怎么样?这就是“灰区”。

可以说,是医疗届最灰色的产业,婴儿鉴定实际上太容易,太简单了。方法也很多,从行为上,法律上制止,已经很难全面覆盖。能达到107:100,也确实是一种进步,证明受教育的人增多了,不在乎的多了。换言之,现在生个男孩,特别是普通家庭的,那不是生太子,那是弄了个“无底窟窿”。

房价磨灭了一部分人重男轻女思想。但不得不说,也有特例,我就特别喜欢姑娘,有个姑娘多好,当我知道,我有个儿子的时候,那种痛苦,至今都不可回想,我重女轻男!


user avatar   li-chao-21-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部分描述有点问题,修改一下减少争执……


  1. 那是因为数据太假了!!!!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在我写这个回答的时候,卫生部官网是有统计部的数据的,现在好像看不到了。)

14-5 各年龄段人数:

1990年(0-4岁)的男女性别比例是1.102

到2010年他们20-24岁时候的性别比例是1.009(已经趋近于1!)………


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在重男轻女以及所谓杀女婴的情况下。女性的数量增加是如此的迅速,这还没到男性工作后的死亡高发期呢!


这20年中的这批人

男性数量增加了296万

女性数量增加了801万

大量的黑户造成了性别比例虚高!

到202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出来后,可以说20-24岁的女性数量已经超过男性数量!!!!

为什么这个时候黑户都开始上户口了?因为结婚得要户口本才行,读高中,大学也得要户口。

关于黑户:

这是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

然后卫计委在2016年初说据此文件可以解决1300万黑户问题!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2010六普的时候,免费上了一批户口之后。 还有至少1300万人没户口…………可以想像其中绝大部分肯定是年轻女性。


2. 当代专科, 本科,硕士在校学生中的女性数量在2013统计中就已经超过男性数量。2016的数据(来自知乎)

如果按照重男轻女的情况,那么有很大一部分女性是读不上书的;考入大学更无从谈起!

如果真实的男女出生性别比有1.147这种夸张的情况,即使无重男轻女的情况;女性在校人数也绝对不会超过男性。

而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事实加上所谓的男女性别比巨大差异两座大山;与 大学在校人数女性数量超过男性的事实形成了 强烈的反差!!!

单个个体的差异或许有偶然,但上亿人口的数据就表示事实的存在。


不然你只能承认: 中国无重男轻女且女性获得的教育投入高于男性或者 20岁左右女性的数量大大多于男性。亦或二者都是事实!!



关于@陈瑾所提到的 2014 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所说的男女婚姻比例;我个人认为不具有说服力,因为该统计是1.55% 人口的抽样调查;当今社会的畸形婚恋观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自知乎)

这种抽样一般抽不到三角形的中上层以上(没那时间和需求,基本上处于挑女人的状态);

那么造成的情况是什么呢?

女性结婚具有向上跨越阶层的情况,这导致底层的男性和部分跨越失败的女性可能更多的因为阶层原因暴露在这种抽样调查中。

同时,年轻的男性在无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婚姻概率较低;女性则相反。


关于婚姻的未婚数据请看:

男女未婚率数据来源同样是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图来自知乎(侵删)!

在40岁以上的人中。男女未婚率接近(除了最底层的没任何文化的男性)................


user avatar   minsky-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只归咎于重男轻女还是不公平的。这里我只是讲富裕地区的性别失衡哈。

长三角6070后看看有几个多兄弟家庭的,(爷奶年纪的)老一辈生了两儿子一般就不会再生了。他们重男轻女吗?肯定啊这不是废话,但是再怎么重男轻女那也是要有男,而不是多男,儿子多了就嫌了,生儿子多了多的儿子也准备忍受被歧视的苦吧。

所以说反对重男轻女的父辈也有很多,因为他们也是重男轻女的受惠者,只是性别为男的“女儿”罢了。

所以说归根结底就是千百年来的重男轻女社会导致的文化惯性,我们建国前的中华民国就是彻彻底底的封建社会而已,新中国成立百年不到,封建时代出生的爷爷奶奶辈都还活着,现代很多人依旧重男轻女但没那么严重,为了要重男轻女直接放弃自己的女儿根本做不到,堕胎又没那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堕女胎要儿子就成了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事情。

还有很多人归罪于计划生育,这是完全本末倒置的推理了,b超普及前性别比例也是一点都不严重的。

总结就是:中国人是重男轻女的(文化惯性没办法的事),但没那么重男轻女(你让他们溺死女婴扔女婴大部分人做不到,生一堆就为生儿子他们也做不到,不仅女的做不到男的也会疯掉),堕女胎是没那么大心理负担的,同时国家发展让b超这种东西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了。

说那么多就是知道重男轻女不好,但是还是要重男轻女,为了心里好受假装自己不重男轻女,而时代发展让他们有了这种能力。就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只能要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倾向于要男孩。包括灯塔国。有个调查,在灯塔国问如果只要一个孩子,喜欢要男孩还是女孩?选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更不要说中国。

我国全面二胎不过是从2015年才开始的,最新的调查数据我搜索到也只有2015年的。全面二胎对男女性别比例有改善。今年要全面放弃生育限制,全面放弃后,这个男女新生儿比例也会有改善。

堕胎在逐渐收紧,限制堕胎之后,也会改善。

但是这些措施要看到成效和数据,还需要时间。

房价问题对男孩女孩比例还没有可以研究的报告。但是房价这个东西,我认为对男孩女孩比例问题影响应该不大。房价可以升也可以降,对父母来说,这都是未来遥远的问题。谁知道未来房价如何走向?

房价真正影响是现在,直接影响了生育率,北京上海已经掉到了总和生育率0.7,这妥妥要完蛋的节奏。

中国过高的城市人口规划密度,错误的土地和城市发展政策造成城市非常拥挤,加上计生三十年的影响,中国的生育率面临灭顶之灾,现在已经降到1.0附近,基本在短期内无法改善,可能在未来30~50年形成严重的人口衰退和国力衰退,搞不好真的要亡国灭种。


user avatar   zou-jin-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放心,男女比例再平等,该娶不上老婆的,照样娶不到,这点你真的不用操心。


韩国台湾日本都是男女比例很平等的地区,日本女多男少,还不是照样死肥宅一大堆。乌克兰俄罗斯是全世界著名的女多男少的地区,当地就没有老光棍了?我不信!


不要觉得现在结婚难都是男女比例给闹的,主要原因在于东亚人就是这个操性,太爱当奋斗逼,男女比例有差距顶多是起了个推波助澜的作用。韩国新加坡香港男女比例都挺平等,甚至女多男少,你去问问,当地男人娶老婆有多难?这几个地区都是生育率全球倒数的。


中国未来的模式参见韩国香港新加坡,或者参见日本,一个是经济高速发展下女性要求日益提高,另一个是经济停滞大部分人变成佛系青年永远不婚。就这两选择。


儒家文化圈的男女都有问题,经济一旦到了某个阶段,男的觉得我要是混不到这个社会的前10%我就是个loser,没资格结婚生子,女的觉得我老公一定要是医生律师码农公务员,要是他混的太惨孩子的教育怎么办?


这种不把自己当人搞的操性,也就东亚文化圈有,移民去了国外也一样,加拿大某市才占比多少华裔?结果房价涨的人家本土白人受不了,纷纷搬走。美国华裔就1%的人口,但是华裔科学家占比都快到5%了。


男女比例真的不用担心,这个东西再怎么变,文化背景改不了,那就永远是这样。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腊罗马伪史论,都已经够奇葩了。

还没过百年呢,没想到苏联伪史论的都有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郑州人民医院试工人员于逸飞地铁逆行救人,医院决定免予试用直接录用? 
  藏族人是如何看待「康巴汉子」丁真走红一事的? 
  为什么大凉山接受了那么多捐助依然那么穷? 
  为什么分布式云越来越火?它凭什么能够成为云计算未来的趋势? 
  人工智能是否毁灭人类? 
  如何评价北京男子醉酒驾驶撞垃圾桶身亡,家属起诉村委会索赔 76 万? 
  如何评价人物方舟子? 
  假如三战爆发中俄作为同盟国,美欧为轴心国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 
  曲婉婷之母张明杰案关键同案人回国投案,是否将推动该案取得进展?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如何看待“在全球推动废除死刑”?你支持吗? 

前一个讨论
男朋友太色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2021 浙江省考?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