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解放军空降兵在小木岭救灾行动中创造奇迹但鲜为人知的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gong-qing-tuan-zhong-yang-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屏幕前的你之前并不是一个军事或历史领域的爱好者,那么对于题主提到的空降兵第15军可能会略感错愕,那么我们首先告诉大家——这是一支自诞生起就闪烁着荣光的部队。

提起黄继光和邱少云,几乎无人不知他们是英雄。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两位英雄出自同一支部队,这支部队便是空降兵第15军的前身——人民解放军第15军。

1949年2月,长夜将尽,饱受苦难的中国即将迎来崭新的黎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中野第9纵队于河南周口地区进行整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正式诞生。这是一支相对年轻的部队,但对于他们来说,年轻并不意味着稚嫩,国内局面的越发明朗也并未限制他们的发挥,相反,属于他们的奇迹,才刚刚开始。

第15军组建后,即刻作为渡江战役兵团先遣军,于3月初从河南周口地区出发,在向长江北岸挺进,而后连连告捷,而后如钉子般死死扎在江北。四月底,他们一举突破敌长江防线,占领香山、黄山主峰。随即疾进浙赣线,昼夜追击南逃之敌750公里,所向披靡。尔后挥师南下,进军中南。

几个月后,第15军又参加广东、广西战役,俘虏国民党军近万人。

1950年初,第15军长途行军1300余公里,胜利完成进军云南的任务。继而开赴川、滇、黔、康边境地区参加剿匪作战,以摧枯拉朽之势扫灭残匪。此时,距15军组建仅约一年。

可见,这是一支自出生起便经受着高强度战火淬炼的部队,一支在战火中快速成长并建立功勋的部队。

西南方定,东北硝烟又起,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第15军当即开跋入朝作战,其下属的第29师、第44师、第45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和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战斗英雄均在此涌现。

上甘岭战役中,第15军与友邻部队配合,在巨大敌我的实力悬殊下,与“联合国军”苦战43天,在敌日均20万发炮弹的狂轰滥炸仍挫败其的进攻900余次,还组织起29次较大规模的反击,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上世纪60年代初,第15军和空降兵师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15军。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空降兵第15军一直作为我军的应急机动作战部队而存在,保持着相当的的战斗力与反应速度,就如同一把钢刀,随时准备插进来犯之敌的心脏。

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这是一支立下过赫赫功勋,创造过无数奇迹的部队,是一支战斗力强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部队,一支足以让祖国和人民为之骄傲的部队。

而题主所提到的小木岭救援,就是空降兵第15师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小木岭救援是从2008年5月16日开始的。当时,空降兵15军特功八连的战士们正在绵竹清平乡执行救灾任务,他们获悉附近的小木岭由于地震导致道路垮塌,使得在岭上工作的近千名工人被困,他们已断水断粮数日,无法支撑太久,若再得不到救援,恐再难为继。

局势危急,特功八连立刻组织侦察部队前往小木岭进行地形勘察,但先头部队反馈的情报却让所有人揪心——事发地区交通完全阻断,大型施工设备完全无法开进,即使依靠人力进行施救,也需要翻越高百余米且近乎垂直的峭壁才能与受困人员会面,即便如此,在简陋的条件下将近千人经悬崖峭壁上运至安全地带,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但特功八连的战士们,偏将这种不可能变成了现实。经过筹划,他们将施救地点选定为小木岭电站——那里有大量的电缆和木材供他们搭设上山的软梯。他们随即展开行动。至5月18日,特功八连已经制作出足够长的绳梯,于是派遣6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登上百余米高,65度的陡坡,又徒手爬上高达十余米,坡度达80度的电站混凝土大坝,在宽度不到1米的水坝平台上固定软梯。战士们搭建的软梯也成了联结小木岭山上与山下的唯一一条交通线,通过这条软梯,他们成功到达受困群众所在位置,当日便撤出群众97人。

次日,他们又搭建了更长的绳梯,将一批又一批被困群众护送、疏导至小木岭电站水坝上依次撤离,有的群众由于受伤、病饿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战士们于是将他们背在肩上,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顺着绳梯爬下百米山崖。

人们说,绿色是象征生命的颜色,彼时彼刻,那一簇簇仅凭绳梯来往于绝岭上下的迷彩绿,为最需要帮助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到5月21日,小木岭所有被困群众均顺利到达安全区域,在整场救援中,空降兵15军特功八连一共救出756人。

有网友或许认为,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救援行动,特功八连一定调集了大量人力,事实上并没有——从行动开始到结束,他们出动的总人数仅有93人。

93人,6天内,仅凭人力从绝岭之上救出近千人,这是绝无仅有的,且很有可能是空前绝后的。

一千多年前,李太白曾这样感叹蜀地的山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一千多年后,空降兵15军的战士们,不仅到达且徒手爬上了这黄鹤难过,猿猴愁攀的蜀地山岭,而且还要在这险得令人绝望的山体上固定天梯,而且是在受灾严重的情况下,而且还由此救出了近千群众……

奉行浪漫主义的诗人是极善修辞和慨叹的,而现实中的英雄们,他们往往会在现实的艰难中实现壮举,又以现实中的壮举跃升至有时连浪漫主义也难以企及的高度。这就叫英雄。

这支英雄部队,当年在上甘岭上书写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半个多世纪后,依旧是他们,在这个叫小木岭的地方,又书写了人类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故许其亮上将赞曰:“前有上甘岭,今有小木岭”。

然而空降兵15军的战士们,对于这等殊荣表现出的是一如既往的淡然,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他们应当去做的事情,是人民军队的天职。

当年在救灾现场,有记者问空降兵15军的一位小战士怕不怕,小战士回答说不怕,记者追问为什么不怕,小战士答:“因为我们是钢铁的部队。”随后转身跟上队伍,消失在镜头远方。

在特功八连的陈列室,摆放着成百上千件锦旗和证书,从当年解放战争时获得的荣誉起,到近些年来的各种表彰和奖项,一层叠着一层,已快无处安放了——他们已经获得了太多的荣誉,对他们而言,荣誉早已不再是奢求或炫耀的资本,而是沉甸甸的担子,让他们时刻去想,对祖国,对人民如何做到更好。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为荧幕上的超级英雄们叫好,觉得他们炫酷帅气,觉得他们总能创造奇迹,觉得那才是英雄们该有的样子;而现实中的英雄却往往被忽视,被认为是理所应当要去做只有他们能做的事,被认为已经书写了千遍万遍,再无新意。然而空降兵15军的事例告诉我们,就是这样一支被书写了无数遍的队伍,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的奇迹,他们不会飞,没有超能力,也没有任何华丽的包装,但他们的故事,一点也不比那些荧幕上的英雄差。

如果,能将这些现实中的超级英雄们搬进画纸,搬进胶片,搬上银幕,且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效果?一直以来,我们没有停止过在这方面的努力,但我们又必须承认,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太多东西要做,还有太多东西没做。

英雄面对盛誉,可以表现得很淡然,这种淡然基于实际的行动和高尚的品格。但,面对英雄们的淡然,如果我们表现出的是茫然或漠然,那无疑是对英雄最大的亵渎。

更有甚者,非但对英雄们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视而不见,还以向他们泼脏水的形式博人眼球,哗众取宠——就在当年空降兵15军创造小木岭奇迹的时候,我们的网络上,打着所谓“还原历史”的幌子大肆兜售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也屡见不鲜,出身老15军的黄继光、邱少云等,自然也被他们用所谓“军事生理学”的名义中伤、解构,这不得不说是可悲且可愤的事情。

很多人带着戾气痛斥中国无英雄,或者不负责任的说中国的英雄都是假的,带亦或者痛心疾首道中国人不了解英雄,不尊重英雄,记不住英雄……但事实上,我们从不缺有血有肉的英雄,也不缺英雄们动人的故事,更不缺国人对英雄与生俱来的敬仰。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旗帜鲜明的捍卫属于英雄的荣光,不过是把英雄的故事动听地说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创作者,他们以中国视角、中国思维,敏锐地捕捉那些不为太多人所知的属于中国英雄的故事,而后发掘,而后整理,而后润色,而后公之于众。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依旧在坚持着,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纵使无需吹捧,无需虚构,无需拔高,只要生动地去讲——中国人的故事,便不比别人家的差。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年来,他们做出了越来越多傲人的成绩。

一句老话——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在黑暗。中国的英雄,他们的故事无论如何也不应当被杂音所淹没,被锁进公众记忆的保险箱。感谢种花家所有守护英雄的兔子们,他们有一份热,便去发一分光,有学识粉碎谣言便去证,有能力讲好英雄的故事便去讲,至少,他们始终在心底存留着一份对英雄的敬重,不去理会那源自虚无的中伤。


本文作者:团中央知乎团队 @红色土拨薯


user avatar   xun-zi-yu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木岭奇迹是空降兵上甘岭特功八连93名官兵在小木岭发电站的引水涵洞里救出700多名被困群众的事情。


在地震后短短3天,在小木岭发电站的引水涵洞里已经聚集了700余人。可是很快他们就陷入新的绝望,随着余震不断,老天爷把通道退路全部齐刷刷斩断,700多人拥挤在涵洞里,犹如蹲进了水牢。有几个头面人物四处探路,全都无功而返。

地震后短短3天,在小木岭发电站的引水涵洞里已经聚集了700余人。可是很快他们就陷入新的绝望,随着余震不断,老天爷把通道退路全部齐刷刷斩断,700多人拥挤在涵洞里,犹如蹲进了水牢。有几个头面人物四处探路,全都无功而返。

这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小木岭这块山坡成了一座孤岛,700多人坐以待毙。

到了这个时候,出路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等死。一位老大娘痛心疾首,一直后悔不该走上这条路,地震那天她都已经爬到雪山的半山腰了,就算是冻死在雪山,也比挤在这里要安静得多。一位被砸断双腿的中年男子气息奄奄地对妻子说,你已经背了我这么多天了,你已经仁至义尽了,假如有一线生还的希望,你就逃生吧,再也不要管我了,再背着我,你也活不成。妻子说,要死一起死,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把你撇下。一天,两天……五天过去了,小木岭上每天都面临着生离死别的危险。

希望之光一天天黯淡下去,直到有一天,出现了一个意外。

5月18日上午,一个在洞口观察的妇女,发现引水洞洞口下方出现了异常,起先只是一个黑点,在云雾中晃动并且逐渐地放大,很快就有十几个人挤在洞口,一个人嘀咕,那是谁?另一个声音不假思索地回答,还能有谁?一定是解放军!

解放军来救我们了!这个爆炸性的喜讯迅速传遍了涵洞。尽管只出现了一个解放军,也还是天大的喜讯,一个人的背后一定有一支部队,对此人们深信不疑。

小木岭上的人们是幸运的,确实,来人是解放军;这支部队还当真是空降兵;他们最幸运的还是,前往营救他们的,是一支在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赫赫声威的英雄部队。

早在5月15日,黄继光生前所在的某部团长孙向东就接到报告,地震发生之后,尚有几千群众被困在深山,孙团长派出两路人马,一路由政治处主任曲凡东率领,沿水路进发,侦察前进道路;另一路由上甘岭特功八连十几名党员骨干组成,突击进入黑木岩,果然搜寻到一名逃生群众,报告小木岭水库上方的涵洞里有大股被困群众,小木岭发电厂背后有一条引水渠道,可能就是通向涵洞的惟一通道。

孙团长当即组织突击队,由作训股长吴雪冰带领5名战士先期抵近小木岭,可是抵近之后才发现,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从山脚到涵洞,高差约500米,坡度约65度,山路全被震塌。整个山坡,就像一堆蓬松乱石,一触即垮,踏上去就是死亡陷阱。幸好还有一块长不到30米的混凝土石壁,这大约是过去用来固定山体的,然而石壁上光溜溜没有依托,只有一些零星散布的钢筋头,最短的仅3厘米。这些钢筋头,奠定了700多受困群众得救的基础。

第一个上去的是七连班长刘彬。刘彬是四川人,仗着在山里长大,动作轻巧,背着捆绑绳,开始了短暂却又漫长的攀登。

在攀登的过程中,一块石头砸到刘彬手背上,他心里一惊,把脑袋紧紧贴在石壁上,试图躲过可能随后而来的更大的打击,幸亏没有大面积的泥石流。刘彬说,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一块石头下来,你就完了。我攀爬的时候,幸亏没有余震,哪怕小小的余震,也会引起泥石流,那我今天肯定不能坐在这里了。

是的,危难之中,容不得他多想,就像他的前辈军人,当年黄继光纵身扑向敌人的机枪眼,那也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假如他粉身碎骨了,其英勇程度和献身精神,同黄继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仅仅是方式。刘彬经历了多少艰难坎坷,不用细说了。他最终爬上了洞口,并且用捆绑绳把战友拖了上来,那副用废弃电缆和木棍捆绑的、95米长的软梯也随后架设成功。这就是小木岭大营救的“生命天路”。

解放军来了,就像一剂强心针,霎时就把昏沉的人群激活了,就连那些等死的人也不再等了,争先恐后涌向洞口,终于演变成吵闹、厮打、冲撞。大家都想尽快逃生啊,那样的迫不及待,又是那样的不顾一切。负责维持秩序的战士秦钱和殷金良几次被人流冲倒,秦钱还被咬了一口。新的悲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旦群众涌向洞口,挤出涵洞,等待他们的仍然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后果不堪设想。吴雪冰当机立断,指挥仅有的5名战士,首先封锁洞口,对山顶小路实施警戒。

吴雪冰抓住短暂的安静,给群众做动员。吴雪冰说,乡亲们,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会把所有的人全部救出去,因为我们是黄继光的部队,我们是上甘岭特功八连,只要还有一位乡亲没有救出,我们就绝不下山。吴雪冰的话很简短,但是效果明显。上甘岭,黄继光,这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上甘岭黄继光的部队,那还有错吗?大家相信黄继光,也相信他的传人。

经过一番努力,群众被组织起来了,按照先伤员、老人、妇女儿童的原则,开始下山。吴雪冰对仅有的6人重新分工,他和刘彬扼守涵洞至洞口之间的通道,一个一个放人,秦钱和殷金良为群众捆绑保护绳,杨万忠在山下接应,老弱病残者则亲自背送。战斗从5月18日上午开始,至20日傍晚,历时3天2夜。据刘彬回忆,战士李华南至少背了200人。当第756名被困群众身上的绳索被杨万忠解开之后,这个还算强壮的汉子,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

参与指挥小木岭营救的黄继光生前所在团政治处主任曲凡东以后用深情的笔调记叙了大营救最后一个片段——

直到14时左右,已经从山上下来740多人,还是没有她的丈夫,她泪已流干,已经不抱希望了。14时20分,又下来一批人,听说这是最后一批了。她慢慢地坐起来,远远地无神地看着。这时,人群后面冲出来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她眼睛一亮,风一样的跑了过去,两人抱头痛哭。那情景叫我今生难忘,眼泪一下子模糊了我的双眼……

被泪水模糊了双眼的还有我们的战士。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默默地看着这一幕人间悲喜,内心涌动着巨大的温馨。57年前,他们的前辈黄继光在朝鲜战场惊天地、泣鬼神;在新中国成立近60年的今天,他们作为继承者,仍然不辱使命。他们在小木岭上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置自己生死于不顾,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中间仍然会站出无数个黄继光。

空降兵某团“小木岭精神”助推主题教育

媒体报道还是有的,只不过可能没引起反响,原因可能是新闻选择的视点不足,或者是部队要求的宣传纪律吧。

不过我的个人看法是,正如特功八连五十七年前的英雄事迹,五十七年后新的英雄事迹。解放军各部都有着光辉的历史和不断在创造的新的未来。

也正如小木岭涵洞里面群众的看法:一个解放军背后一定有一支部队来救我们

黄继光英雄所在的部队还能有错吗?

小木岭精神得到的是军委的褒奖,得到的是刻在部队荣誉室里面对后来官兵的不断的传承精神和激励。得到的是人民群众持之以恒的信任

最重要的是,不管任何人遇到类似的情况,两个人来到洞口,一个人是新闻宣传的世界最专业最人道技术最先进的救援队伍成员,一个人只有那身解放军军装,你会把你的手递给谁?

我觉得这个答案根本就不需要思考。

明星需要炒作,任何组织单位都需要宣传。

解放军已经不需要了,人民子弟兵五个字就足够了,他们就是信誉,就是生命。


user avatar   liu-xiao-tu-16-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取匿,笔芯团团(◕‿◕✿)蟹蟹大家】

没有得到大篇幅的宣传,对这些英雄来说未必是坏事,我们华夏儿女从来不缺沙场御敌的人,更不缺为人民服务的人,英雄的荣誉不是靠传播程度来认定的,依照目前的苛刻的道德观,大家关心为国争光的傅园慧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看过以后,又反过来嫌她不好好训练。要看她的是这群人,指责她不训练的还是这群人。

审视公众人物的眼光是很苛刻的,极大的荣誉,反而会拔高人们对这个人的期望值,稍有不如意的,便要推倒这个自己亲手立起来的偶像。

看过最近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吧?里面有一个十分打动观众的细节,骗子张院士无疑是个坏人,但他被抓后,却怎么也不肯供出程勇,一个唯利是图的奸商,也有仗义的一面。大宅门里面的三爷,吃喝嫖赌算是齐了,折腾得一家上下不得安宁,就是这么一个老混蛋,也有自己的底线和气节,日本人来了,他宁可一死,也绝不做汉奸。


浪子回头是救赎,


英雄可就相反了。


有人诟病为什么死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得到宣传,那是因为,死人才不会犯错

人性是多面的,不可能完美无缺,除非他富贵已极,容不得我们这一代人审视,否则如果将来出了什么偏差,对于政府形象都是一种抹黑。拿最近的来说,沈浩,上过感动中国,也作为模范人物让基层学习过,结果有人质疑他是喝酒喝死的,不应该美化宣传成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人只要有黑点,被揪出来放大是很容易的。


英雄的功绩与世长存,不必拘泥于这些,题主自然是好心,能宣传的话也很棒,找好切入点也就是了。不用放在个人上,重要的是群像,像战狼2一样,要救那么多华侨,还有女记者,不是因为这些人有多大的价值,而是穿上这身军装,就只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人民解放军,那些受困的群众,就是他们要保护的人,他们去保护人民,就是去国家去保护人民。


我们需要00后的孩子们成长在一个有担当的国家,


之前看过一个回答,说建国后,一个剧组的演员穿着日本军装,路过某个村子,村口的老大爷见了,惊慌失措一边跑一边大喊:日本鬼子回来了!

我们这一代人也没好到哪里去,早些年技术不行需要外国专家,给了他们超国民待遇,一些学校为了国际化引进大量低素质留学生,背景环境都是他们高人一等,很多中国女生觉得跟洋人睡觉可以满足虚荣心,指望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个个都是硬骨头,很难的。


00后一代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成长环境真的好太多。


如果一个国家需要时时刻刻树立军人偶像,那说明国家的形势是很危急的,必须要最大程度宣传以动员全国。

国难思良将。

正是因为我们处在宝贵的和平之中,才不用频繁的塑造军人偶像,才能把宣传重点放在南仁东屠呦呦这些科学家身上。

维和部队,灾区救援解放军,都很光荣,都值得我们尊敬和传颂事迹,但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事件发生的时候站出来接受表扬反而弊大于利。如今十年后再讨论,其实是更好的安排。



另外最后有一点我想说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军事自不必说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至于祭祀,古代祭祀是用于规范人们行为的礼制,更有控制精神的作用。

换到现在,就是法(制度),就是道德(舆论)。

这些都是屠龙之术,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其实用不到,但作为理解一些现象也是好的,年幼时并不懂一些圣贤书的含义,如今读来方明白其中的深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相信,很多人虽然不是共产党员,却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就算这些英雄的事迹没有被铺天盖地的报道,也不能证明大家不关心这些,就连B站那些看似沉迷二次元的孩子,在正经事上,绝对是三观端正的:


我们八零九零这一代人,成长背景是社会的巨变,是观念的巨变,尤其是见证了很多引起全国范围内大讨论的事件,毒奶粉,地沟油,广场舞扰民,彭宇案的扶与不扶之争,虎园下车,向富豪逼捐,丈夫保小舍大,拐卖拐出最美女教师,传销,三星爆炸,雷电法王杨永信与豫章书院,魏则西……太多太多了……以至于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看待这些新闻是带着三分麻木的,直到下一个又打破底线的事情发生又动气。很多事情没有结果,新闻的热度不过一两周,恶人仍然逍遥法外,但这一切都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以前我在别的答案里面提过,当年青一代真正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能够对立法和舆论产生影响的时候,一定会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民智已开,从过去的“为什么不捐给山区孩子”到现在的“杠精走开,反对道德绑架,你这键盘侠自己怎么不去支教”,从过去的明星带头转发“狗是人类的朋友玉林人不能吃狗肉”到现在的“不是偷的就行,吃什么是人家的自由,狗粉的过激行为已经践踏人权”…………


以小见大,给这个国家一点时间。


看到有人说是有关部门不会宣传,有人说是国人觉得解放军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所以不宣传,有感而发,写了这些,



至少,我不这样觉得!


当年震区的孩子,有的已经到年龄高考啦,还有的已经投身国防事业的,那个举牌子说“长大我当空降兵”的小男孩,后来真的参军了,报的空降兵,现在是黄继光班的班长。



这就够了。


群众获救了,重新安居乐业,孩子长大了,还接过了下一棒。


这就是对英雄最大的慰藉。


user avatar   jue-ling-tian-t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如对学业啦 导师啦 入党啦 兼职实习啦等等等 。有什么你走过的弯路 吃过的教训,可否分享?


  

相关话题

  中朝边境贫困县青年人口去海外打工最可能去哪个国家。? 
  「有核武器国家无战争」这一论断正确吗? 
  如何看待日媒称福原爱江宏杰准备分居?双方工作地点不同,女方想照顾母亲,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日本学生考上东京大学相当于中国什么难度? 
  如何看待「日本曾是中国的最大援助国」? 
  如何看待范美忠? 
  日本的贫富差距为何这么小?基尼系数为何这么低? 
  未来经济会比当年日本的广场协定的局面更惨吗? 
  如何评论菅义伟称日本不会军事介入台海冲突? 
  东京奥运会进入倒计时 30 天,日本防疫工作现在进行如何?你支持「空场举办」吗? 

前一个讨论
福建泉州市泉港区东港石油化工企业泄漏近 7 吨碳九(C9),对生态和居住可能有什么影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开车不能打电话,而开坦克开飞机却要时刻和指挥中心保持联系,士兵不会分散注意力吗?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