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才能听懂勋伯格? 第1页

  

user avatar   fu-dong-dong-42-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表现主义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流派,它最早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后来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可以与印象主义形成对立,印象主义强调的是外在事物给个人的瞬间体验和感受,而表现主义则更加强调个人内在的体验和感受,这两种思维模式就导致相对应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特征。

表现主义音乐其实在瓦格纳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中就已经有了一定暗示,他们的歌剧中十分突出人物情绪和感受的刻画,在和声上也出现了半音化的特征的同时,在结构上也更加模糊,这些都为表现主义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前提。表现主义音乐继续向前发展,取消了调式调性的限制,让十二个音处于平等关系,真正让音乐没有调性,这是表现主义音乐最大的特征。在表现主义音乐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特征,比如:夸张的跳进进行、力度的巨大变化、极度不协和的和弦、不对称的节拍、不清晰的结构等。表现主义音乐因为要强调个人内在的情绪,所以通常用紧张、恐惧、绝望等比较有戏剧张力的情绪融入到作品之中。印象派虽然也是强调主观体验,但是至少还有一些精巧的旋律和典雅的音响,但在表现主义音乐中,一切都被“打乱了”。

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他们三个都出生在维也纳,所以也有人称他们三个为“新维也纳乐派”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美籍奥地利作曲家,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为了大家更好的学习,我在网易云上制作了一份勋伯格作品歌单,其中精选了本文提及的勋伯格代表作品中更好听的作品,欢迎大家关注收藏,链接: 解构与重建:勋伯格作品精选

勋伯格8岁学习小提琴,因父亲早亡,家庭贫困,在16岁时到银行当小职员谋生。同时,自学作曲和大提琴。20岁时,跟比他大两岁的作曲家曾林斯基(Alexander Zemlinsky,1872—1942)学习了几个月的复调,这是他唯一接受过的专业音乐训练。1901年,27岁的勋伯格到剧院任担任乐队指挥,两年后回到维也纳从事教学,贝尔格和韦伯恩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勋伯格在教学时,基本主要教授传统作曲技法,并不传授给学生“现代音乐”。

在1909年,勋伯格创作了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三重奏》(Op.11,1909)。1911年,37岁的勋伯格为了生计来到柏林教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勋伯格应召入伍。战后继续回到维也纳和柏林两地的教学中。1918年,因为他的演出频频遭到观众反对,他成立“私人演出协会”,只邀请一些喜欢自己的人来看。在希特勒上台后,因为他犹太人的身份,他的演出和教学都被终止了。在1933年,勋伯格来到美国,先后在多所大学教学。在1941年加入美国籍,1951年去世。

勋伯格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晚期浪漫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勋伯格的创作基本延续了瓦格纳、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创作特征,体现了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风格。代表性作品有:

QQ音乐 ——勋伯格: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1899,1917年改编为弦乐乐队)

QQ音乐-专辑 ——勋伯格:交响诗《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1902,与德彪西歌剧同名)

QQ音乐-专辑 ——勋伯格:合唱作品《古列之歌》(1900—1911)

二、无调性时期

勋伯格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取消了调性的概念,作品中的十二个音不再构成任何关系,处于完全平等的状态。勋伯格的第一首无调性作品是1909年创作的《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一部无调性管弦乐作品是《五首管弦乐曲》(1909)。

在《五首管弦乐曲》中的第三乐章“夏晨的湖边,色彩”中,勋伯格提出了“音色旋律”的概念:勋伯格认为,即便是同一个音,在不同的乐器上是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的,这些音高连到一起便可组成旋律。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一首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二首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三首

在其他无调性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共21首,1912)。

《月迷彼埃罗》表达的是主人公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勋伯格通过一部部作品,表达了主人公的不同情绪。在音乐上,这部作品采用了介于说和唱之间的一种“念唱”方式。

QQ音乐-专辑 ——勋伯格: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共21首,1912)

在1915—1923年,勋伯格创作没有创作作品。

三、十二音时期

从1923年开始,勋伯格在创作中采用“十二音”作曲技术。十二音音乐是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之前无调性的音乐创作,一般只适用于小型作品。而在大型作品中,需要更复杂的构思和技术来组织整个作品,十二音解决了这个问题。

十二音体系的创作方法其实很简单,作曲家开始可以按任意顺序将一个八度内的12个半音进行排列,形成一个音阶序列(或称音阶),这个音阶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形序列”。在一部十二音作品中,需要将这个“原形序列”以原形、逆形、倒影、倒影逆形的形式在作品中依次出现。在每一次进行中,十二个音全部出现以前,不得重复其中任何一个音,每个音出现的位置、高度、声部不受约束。十二个音可以相继出现,也可以以音程或和弦的形式同时出现。十二音只对音高有要求,对节奏、力度、音色没有任何限制。

勋伯格第一步用十二音体系创作的作品是《钢琴组曲》(Op.25,1923)。目前有学术成果对《钢琴组曲》中运用的十二音的序列进行了整理,如下图,仅供参考。(看不懂略过)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1923)

勋伯格其他十二音代表性作品有:《第三弦乐四重奏》(1926)、《乐队变奏曲》(1927—1928)、《第四弦乐四重奏》(1936)、《小提琴协奏曲》(1936)、《钢琴协奏曲》(1942)、《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歌剧《摩西与阿伦》(1951)等。其中《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最为著名。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Op.46,1947)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演出而作,勋伯格自己作词。叙述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杀害犹太人的时间,表达了勋伯格内心的情绪与激动。

QQ音乐 ——勋伯格:《一个华沙的幸存者》(Op.46,1947)

值得注意的是,勋伯格在这一时期不止用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也创作了很多有调性的作品。十二音体系这种作曲技术,开始只流传于勋伯格和他的学生之间,后来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也开始采用了这种作曲方法。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即“十二音”并非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无调性才是。

十二音体系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创作手段似乎已经超出了传统音乐创作的认知范畴。这种创作方式是在具有一定规则下的随机性创作,从音响角度来看,已经开始脱离西方音乐历史中对“音乐”的认知。但不能否认的是,勋伯格的包括十二音在内的音乐创作,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user avatar   gourmandswitzerlan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军事,我因生在中国而骄傲!

https://www.zhihu.com/video/1004301275952988160



  

相关话题

  为什么同样的曲子,如果听日文版就觉得好美,可是中文翻唱就一塌糊涂? 
  请问C6、F6这些和弦到底怎么念,属于六和弦么? 
  如果让那些玩HiFi,自称金耳朵的人盲听会发生什么? 
  有哪些音乐中的创意让你感到「音乐还可以是这样」? 
  歌手们在一起唱 KTV 是什么感觉? 
  怎么样了解美国音乐史? 
  如何从头系统地听西方古典音乐? 
  有不错的乐感却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学习,想要学习作曲难吗,需要学习哪些内容? 
  你觉得人们对古典音乐有哪些误解? 
  学作曲的人毕业后都怎么样了? 

前一个讨论
曲荒,有谁可以由浅到深的安利一下斯克里亚宾吗?
下一个讨论
拉威尔的作品中你最喜欢的有那些?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