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理解男性也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 第1页

  

user avatar   minamoto-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你两张图:

第二张图是第一张图右边靠里的货架。


理解到了吗?

这就是红果果的性别歧视!!!


user avatar   GreenFin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男朋友读研,我工作,他有研究生工资,但我的收入比他高几倍。

我身边有些人,听到我们的关系之后的反应,你们大概也能猜到。

她们都会投来同情的目光,抱着惋惜的口吻跟我说:那你是不是要养他好几年啊,太吃亏了。


好像我们的关系立马变成了富婆和她包养的小白脸。

是,我是花的钱更多,因为我挣得比他多得多了,不是因为我是个女的,我花钱就亏了,他是个男的,他用我钱就丢脸了。

他甚至没用过我的钱,我花出去的都是共同开支,礼物也是有来有回,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她们听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在谈一场吃亏的恋爱。

那谈恋爱用不着纪念日了,改记账本吧。


要是性别对调一下,一个工作男和一个学生女,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是「如何优雅地问男朋友工资」,「如何看待男朋友工资一万只给我送了口红」。

所有人都觉得,在男生收入更多的情况下,给女朋友花钱天经地义。

那天经地义的,到底是“男生该花钱”还是“收入多的该花钱”?

我也收入多,怎么就没人觉得我男朋友花我的钱天经地义了?


而且我也很讨厌“养”这个说法,不管是男养女还是女养男,花钱多少并不代表一方是被另一方豢养的。

收入多的人多花钱,是对另一方的体贴和照顾,也是在不降低自己的消费水平的情况下,不给对方增加额外的压力。


就跟你一钻石带着青铜打游戏一样,你觉得青铜局不好玩,她为了陪你玩钻石局,会碰上她的水平压根匹配不到的对手,为了让大家在你的段位里都能开心玩,那就多给她一些资源。

你要是不乐意给她资源,那就跟她一起去打青铜局。


所以这里面的原则应该是谁钱多谁多花钱,不是男的就应该多花钱。

给一段恋爱关系“亏与不亏”的评价标准是谁花的钱多也很可笑,我跟他谈恋爱他没给我钱包,他给我的是一个能带着我吃喝玩乐的玩伴,一个能跟我互诉衷肠的朋友,一个能让我依靠和信赖亲人,一个让我想要变得更好的榜样。

别说花钱亏不亏了,不跟他谈恋爱我才觉得亏。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你一个大男人不干活待在家里靠老婆养就是没出息”!

这句话还有个升级版本——“你一个大男人挣得比老婆还少好意思吗”?

我一直认为,男人不工作不丢人。只有既不工作也不承担家务的男人才丢人。包括夫妻双方同样工作养家却拒绝做任何家务的男人(包括女人)也一样丢人。

我们说,要承认女性家务劳动的价值。

那凭什么到了男人那儿,家务劳动的价值就不能被承认了?

我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爸爸丢了工作,赋闲在家。

因为我爸原本是体制内的工作,不是靠技术吃饭,所以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下一份工作。

在我的记忆里,那其实是一段很美好的时期。

我爸陪我聊天的时间明显增多了,甚至还能有时间帮我看看作业;

以前我放学都是妈妈下班去接我,本来我妈工作一天就很累了,还要开车去我学校奔波来回,累得要命。那段时间都是我爸去学校接我,妈妈下班可以直接回家,不那么忙碌,脾气都明显比以前好了不少;

以前家里是保姆阿姨帮我们做晚饭,只能说不难吃(我妈厨艺极烂,无法下厨)。那段时间我爸在家琢磨厨艺,花样翻新,好吃得我连下馆子的欲望都没有了;

还有其实我爸是个很有生活情调的人,喜欢文学,喜欢摄影,以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丢了工作之后反而有时间慢慢钻研,拍了好多漂亮的照片,一来给家里装饰,二来也可以卖点照片——我记得第一张照片卖出去的时候全家都很高兴,不在于卖了多少钱,在于被人认同的开心——我爸甚至当时还想着做个兼职的摄影师好了,何必还要回去做那些他也不喜欢的工作?

其实早在我爸丢工作之前,我家的主要收入就是我妈的工资,我爸的工作只起一点辅助作用。所以我爸丢了工作对我家的经济影响并不太大,反而我爸能有更多精力承担家务倒是让我妈那段时间轻松了不少,家庭气氛更加和谐了。

后来这件事让我姥姥知道了。

我当时还小,并不敏感,很多事都是再后来我爸妈跟我复述才得知的。

我姥姥究竟说了什么、又把这件事告诉了多少人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后来我爸越来越抑郁,也不爱照相了,并且开始每天白天尽量在外面游荡,不回家(因为我姥姥和我家住得近,有时候白天会来我家串门),伪装自己“有工作”的假象——最少要做给我姥姥看。

虽然我爸还会做饭,但在我姥姥明里暗里“男人不工作整天在家做饭有什么用”的暗示下,也不再花心思在饭菜上,食物水准大幅下降。

至于我那重男轻女的姥姥,到底是真的心疼女儿一人养家的辛苦,还是出于什么别的目的,我也不得而知。我妈和我姥姥大吵了几次,让她没事不要过来我家,但我爸还是越来越消沉、抑郁……

直到他最后还是找了一份他并不怎么喜欢的、体制内的、朝九晚五而其实工资也并不很多的工作,起码让他有得忙、能够做出一副“男人养家”的表象了。

我妈心疼我爸,虽然之后她又要在工作之外分担更多家务了、只有周末才能吃上我爸的爱心餐了,但她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又默默接过了接送我的任务(我妈的单位去我学校相对顺路)。

很多细节我是多年之后才了解到的,但我至今也无法理解。

就像我不理解我姥姥为什么吃着用着我妈的,还要指责我妈不孝顺,念叨他儿子(拒绝接她去住她出钱给买的婚房)多么孝顺;我也完全不能理解,我爸这么多年对她和和气气、在我姥爷姥姥病中像亲儿子一样出力气(亲儿子以工作忙为由拒绝过来),她却能够只因为我爸那段时间“没有工作”就各种暗示讽刺。

其实我舅舅挣得和我爸差不太多,但就因为我爸“靠老婆养”,而我舅舅“养着他老婆不让老婆工作(顺便吃着老娘的老本)”,就认为我舅舅更有出息??

我其实很怀念当初的那段时间。

我妈没有直说过,但她一直说,很期待我爸退休回家(就有人给她做好吃的给她照相了)的那天。(她给自己的规划是退休之后找个清闲的单位返聘,继续工作;但她和我爸都认为我爸退休之后就可以回归家庭名正言顺地继续他喜欢的爱好和生活了)。

我爸妈的感情一直都很好,隔段时间就到处旅游,五十好几了还互相送花,我妈从来没有觉得我爸挣得比她少甚至是不工作会有什么不好,更从来没有因此看不起他——一点都没有,在我的童年时期,我是真的觉得妈妈养家爸爸做饭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的亲戚说我妈养家辛苦,说“心疼”我妈,但我妈没有说过。并且我妈给她的独生女儿——我——灌输的依然是“要自己养家养孩子,养男人或至少不能靠男人”的理念——她的心里,从来以此为骄傲,过得开心幸福,从不曾因此而觉得委屈、后悔、不公平。

我爸有才华,有更多养家糊口的工作之外的精神层面的追求,给了我很多熏陶。而我妈对“挣钱”更有兴趣,也有能力让我爸过更悠闲的日子,负责精神层面的家庭建设,这有什么不好?

我不明白的是,既然我们家庭内部都认为这很和谐很正常,为什么要有外人来横加指责,说这不对、不好,说“你一个大男人怎么能不养家”?

我后来明白,其实我姥姥只是一个导火索。我爸之所以能够在最初悠闲大半年的时间,避开流言蜚语,是因为我们家独在帝都,远离了(除我姥姥以外)大部分的娘家婆家亲戚,而我爸也刻意地回避了所有老友与同学的聚会。

——没有我姥姥来戳破这层纸,他终究也不知道要怎么面对这个社会、向他的朋友说明他的工作状态。

小康以上的家庭,女性做全职太太可以毫不避讳地告诉同学与朋友,甚至可能招来艳羡,而男性做家庭主夫却羞于开口、会被朋友笑话。为什么?凭什么?

我是女权主义者。我最在乎的,就是给女性更多、更平等的工作机会(包括机械、航空、计算机等专业下不存在客观体力要求,但“被普遍认为是男性专属”的工作);同时,也给男性回归家庭、或者从事“不那么挣钱”的工作(比如教师、服务业、艺术类等常常被视为女性专长的工作)而不被歧视、诟病的权利。

二者同样重要,并且互相关联。

甚至于我认为,如果男性没有回归家庭的权利,女性真的就很难在更高端的、竞争力更强要求对工作投入更多的职位上有更进一步的权利。

我不知道我父亲是不是个例。我相信不是。

也许我这辈子没有这种幸运找到我爸这样,爱我妈、支持我妈、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甚至放在孩子身上的另一半,但这是我的梦想。

至少我会尽力给我的另一半选择这种生活的条件。

而我也希望,如果将来我的“他”愿意选择这种生活,不会再有人去指责他、阴阳怪气地讽刺他。

我爸妈不会。希望这个社会也不会。


注:

评论区里有人很纠结“女权”还是“平权”的问题。我承认,我写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因为“平权”这个名字除了男女平等,还有一层含义,是把女权主义者和残障保护人士、反种族歧视者、LGBT群体等拉到同一阵营,抱团取暖一致对外。我目前住在美国,对这个含义比较敏感,而且实际上在美国语境里说到“平权人士”是反种族主义者和LGBT群体在挑大梁。说句实在话,某些极端“平权人士”(如某些宣传“黑命贵”者及部分极端白左)的声誉并不比田园女权好到哪去,甚至更差。为了避免歧义,所以我还是没有用“平权”这个名字。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纠结名字没有特别大的意义。每个标签之下都有老鼠屎,女权,平权,反种族主义者,LGBT……全都有。坏了名声就换个名字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一向的态度是,我对女权运动所做的最大努力就是踏踏实实做事,证明我能做得和男人一样好、比大部分男人要更好,而不是在网上撕逼吵架,空打宣传标语。如果你看到我说“女权”二字就不管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直接点反对,那我也没有办法。但你反对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我该做什么,还是会做什么。

最后说明两点:

1. 我的观点是家庭主夫、挣得少“靠老婆养”的男人不该被外人歧视,不是打算把这种模式推而广之复制到每个家庭,更不是呼吁姑娘们逼着自己老公不工作在家做家务带孩子。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不该由外人指摘。我亦不歧视选择不工作的家庭主妇,也不认为自己如果挣钱养老公就会高人一等,这只是每个家庭每个个人自己的选择。如果我得以遇到一个恰好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喜欢居家生活,愿意支持我帮助我的另一半,是我此生之幸;如果“他”希望好好工作我们一同养家,那我当然也会尊重他的选择,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和抚养后代的职责。

2. 还是关于“女权”。我需要说明,我的家庭、我的生长环境、包括我目前的工作环境(学术圈)决定了,我没有受过任何性别歧视。我做的好的地方,与性别无关;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是因为我自己不够优秀,并不是因为性别差别对待。我虽然是女权主义者,但我不认为我自身的环境(因为我性别的原因)需要任何改善、需要任何更多的福利。而恰恰是因为我享受的这些我以为天经地义的性别平等对待我身边的很多同学、朋友,因为家庭、因为从事的工作没能得到,我才会觉得不公平。

我知道我有同学因为是女生,险些被家里逼着辍学,拿到全奖的留学offer却被家里阻止出国,不得不绝食抗争——我没有过,我父母长辈从未因为我是女孩儿轻视过我(甚至包括我那重男轻女的姥姥,很遗憾她没孙子,孙辈全是女孩儿;她试图反对我出国也被我妈一票否决了,对我本人没有影响)。

我知道国内工业界许多企业的招聘在简历那一关只要看到是女生,无论是什么背景都直接扔掉,连简历都懒得看一看(家里有亲戚是HR)——我没有过,我在美国找工作简历是不提供(也不允许雇主要求提供)性别信息的,不可能存在歧视。甚至哪怕是国内,学术圈对女性的歧视都是相最为轻微接近于无的。

但我见到过。我知道我拥有的,很多女孩子都没有办法拥有。

我见到过太多极有天赋,却因为家庭压力、生育压力退出科研工作转而从事一些稳定的、简单的文案工作的女生。在工程专业,太多太多。

如果说我有什么私心,大概就是我希望将来若我要招学生的时候,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这样的女孩子合作,而不是在招来女生的时候就知道悉心她们辅导多年最终她们也一定会离开科研的道路,找份没有创造力的工作,嫁人生子(这是我硕士导师的无奈感慨)。

就这样。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家人穷,你觉得是丈夫没本事,还是妻子没本事?房子为啥要男人出?全职太太没人指指点点,为啥全职丈夫就被看不起?

说古代?更来气!钱要男人到外头去挣,孩子没规矩,“养不教”还“父之过”,男人又没分身术,一边在外头赚钱,一边还要在家管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整天在家的女人反而没责任?---- 封建礼教就是女性用来压迫男性的工具啊。


user avatar   wansf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男性的歧视不是一般,我们通常只看到过女性的歧视,但很少提出男性的歧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对男性的歧视通常是隐形的,而女性的是显性的。

李银河老师在星空演讲里把他总结为:这是对于男女性的刻板印象造成的。正如社会上很多时候事情在男性身上,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男人一定要买房。而女性身上的歧视,都觉得不是理所当然的,比如性骚扰。

男人一定要买房才能结婚,这基本上已经达成了一个社会共识,这其实也正是男性遭遇性别其实压迫最显著的事情。从上到下,从女人本身到丈母娘,乃至于男人本身,觉得这才是一个担当。

买房其实是非显性的歧视,比显性的更加严重,因为所有人都潜移默化的认为你就该那样,男人就该为结婚买房,买房时男人走向婚姻的必须有的条件。

我就举个我的例子吧:

从前年到去年,我经历过几场相亲,虽然大家都不提出来,但是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女方,都要求对方有房,但是同时,她们对自己有没有房没有要求的,她们会天然地觉得,这不是自己所考虑的问题,交给对方就好了。这些甚至跟她们的背景、长相、收入无关,只要是这个性别的,都会有这个条件。

甚至我在一次相亲后,有个陪她相亲的女孩明确地跟我说:我今后就要找有房的,没有房的我不要。

她们都是外地过来长沙本地的,比长沙本地人更渴望有一套房。

无独有偶,我看了一个视频,你会发现,视频中的大多数的女生,她们不仅仅要求有房,还给这个条件上设置了一个条件:要求30岁之前必须有房。


为什么要求30岁以前就有房子呢?因为:

还有些觉得,靠自己努力,五年时间就已经够了:

可以可以。。。30岁以前平均月薪不到15000基本啥也别想了,全国80%以上的男人都可以淘汰了,这也可见男性在这样的遭遇下压力是多大。

其实对于很多要求男性买房的人来说,这些跟男生的上进心关系不大,她们只是想要一套房,哪怕要男方家长掏钱也在所不惜,即便男方家长不想掏的情况下。最常见的论调就是:你父母有钱,却不愿意给,这就是态度问题。也摆明这些女性的立场:男的买房就是天经地义,就是应该的。我就是不换位思考,就是三观不正确,如何?言下之意,谁让你是男人呢,你就该有房,不然拿什么结婚。

男的必须买房,已经成为对男性的性别歧视中最深刻的一条,女的穿成什么样都是个人自由,但是男的买房就是必须的。撇开买房,其实整个社会对于男性的歧视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职场里。我有个叔,他老婆,也就是我的婶,我家婶赚钱的能力很厉害,所以他们家的顺序是个反的:男人在家里搞家务,女人出门赚钱。但是他这一辈子,总是脱离不了非议:这个男人吃软饭的。

男人也不能哭,假如哭了,经常遭来的评价是:哭什么哭?一点都不像个男人。刘德华的歌里,不是有首歌叫作《男人哭吧不是罪》吗?

还比如明星里,李银河老师在节目里也说了,很多人说现在的中国明星不够MAN,男人应该是阳刚之气。其实我想说,女明星也有,比如叫李宇春为“春哥”,叫曾轶可为“曾哥”,还有什么“信春哥,得永生”之类的,我觉得曾轶可较之某些所谓的歌手来说,无论是才华还是努力程度,都要远超过他们,她不应该受到这样的歧视。

还比如很多年前,都觉得男人不应该用化妆品,哪怕是防晒霜,男人不能打太阳伞。现在还是好多了,其实这些东西都是为了防紫外线,顺便说一句,太阳太大了,记得买个太阳眼镜,可以防止紫外线伤害眼睛,老年容易得黄斑病。

买房男、吃软饭、娘娘腔、不上进等等等等统统都是对男性歧视的体现。而造成如今这些现象的,与炮制出一篇篇阴阳怪气文章的公众号们脱不了干系。比如像咪蒙这种公众号,就是靠着努力歧视男性做起来的。他们进一步加剧了对男性的歧视,引发更多的互相伤害。

在一篇《“喂养”981个微信大号的写手们》的文章里解释了这一点:这些公众号共同的特点,是女性用户居多,粉丝占比高达70%。因此,量子云科技CEO纪卫宁多次对媒体形容,量子云的未来是“家庭联播”,因为掌控了妈妈们。

因此,写手们总结出的一个不败套路是:要给男人们提要求。

获得女性关注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一些积极正向的新时代独立女性代表人物故事和经历以及做法,就如刚刚结束的腾讯新闻星空演讲历届的舞台,有着更有力,更有价值的表达与发声,赵丽颖在演讲中用勇气对抗不公让人闭嘴,20岁的孟美岐用认真、勤奋、踏实去拼搏自己的人生,杨紫坚持梦想只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蒋方舟选择正面对抗社会对女性的不公。这些真正独立的女性、真正在身体力行的反抗着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女性,反而没有被公号们去解读、去传播。而大多的公号却选择了一种教唆的挑拨的男女关系、制造矛盾的博眼球的噱头在洗脑,伤害的不仅是女性本身的思考,也加深了男性受到的性别歧视的压力。


王瑶记得,公众号发过一篇文章:《男人爱你的几种表现》。一位男士留言道:老婆因为看了你们这篇文章,非要和我离婚。

婚姻不如意的故事看多了,王瑶开始有点恐婚。“当时很强烈,有点害怕。”她说。
但那时,实习生们认为,这是公众号成功的明证。

王宇哲并不讳言文章获得大量传播后的成就感,但与意义感无关,而是对自己能够精准把控用户心理的傲娇。

“她们来这里(看公众号),只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慰藉。”王宇哲说。

其实你看,好好的家庭,本来相安无事,但是就是被这么一篇虚构出来的文章,给骗了。在歧视男性、不断向男人提出要求的同时,这些心理甚至让她们产生了一种幻想,觉得自己没有被爱,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这么给毁了。

为此,我还专门看了一下《男人爱你的5种表现,做到一种说明他心里满满的都是你》这篇文章,总共5条:不会冷落你超过三天、不会让你哭、你是最好的、不会让你减肥、睡觉的时候会抱着你。总结一下他的逻辑:你所说的所做的,全都是对的。

这样的爱情,事实上就变成了一种妥协,就像家长宠溺小孩,你以为是爱小孩,其实你是以爱的名义害了他。爱情应该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在这篇文章里却成了更差的人,如果你不让我成为更差的人,你就是不爱我。这种对男性的歧视不仅仅是伤害男性,也是在损害女性本身。

事实上,无论是对男性的歧视,还是对女性的歧视,我都是不赞同的。女人经常说男人将自己物化,比如要求自己的贞洁、要求的生育权不在自己身上,其实同时也将男人物化:要求男人有钱、男人有房子有车,互相的歧视,造成了男女一种天然的对立,伤害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伤害自己。

其实男女本是上帝的天作之合,是灵魂与肉体一对,本不应该这样的。而如今,却因为歧视,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一对。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社会领域而非生理层面,并没有什么“男性特征”、“女性特征”、“白人特征”、“黑人特征”、“异性恋特征”、“同性恋特征”......

有的只有两个,即“高阶级特征”“低阶级特征”

(这两个黑体字,仅是个“标签”。你若是不喜欢“阶级”二字,将其换成“权力标签”或是其他,都可以。下同。)


何谓“高阶级特征”

不穷尽举例:愿意承担高责任,追求高权力,有计划,有体系,乐于思考,愿意为了长期利益最大化而牺牲短期效用,愿意管束自己的无理性和感性,愿意加强自己的理性,勇敢,坚毅,不怕斗争,不怕合理地冒犯别人,不给自己找退路,不给自己找借口,不达目的不罢休......

与以上相反,即“低阶级特征”


“高阶级特征”就是“男性特征”?“低阶级特征”就是“女性特征”?

当然是扯淡了。

一个“高阶级”的人,甭管TA是男性、女性、白人、黑人、中国人、美国人、异性恋、同性恋......哪怕文化属性的风格层面的表象有差异,本质上,TA都会符合以上部分或全部表述。


男性天然具有“高阶级特征”,女性天然具有“低阶级特征”

当然也是扯淡了。

一个架空男性的女性群体,长期人际生态均衡后,你以为她们会你侬我侬,一团和气,远离那些臭男人们的直男癌逻辑?当然不是了。最终均衡后的“高阶级”,必然也是具备了前述那些特征的大部分。

假如因为各种原因,今天的女性是第一性,那么以上特征,只会因为在统计上更多地出现在女性身上,而被人们称之为“女性特征”。

这事儿跟性别根本就没关系。


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到底想追求些啥?想怎么追求?

大概有以下两个路数。

路数1,首先,认同部分或全部“低阶级特征”就等同于“女性特征”,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的。其次,拒不承认这些特征是“低阶级特征”,而是将其想象为可以与“高阶级特征”带来同等效用的,无所谓优劣的平行特征。最后,倡导某种人为的社会建构,要求手握高效用的人群 -- 往往是具备“高阶级特征”的人群 -- 主动或被迫向低效用人群让渡权利(而不是权力)。

路数2,坚决不承认“低阶级特征”等同于“女性特征”,更不承认女性先天更容易具有这些“低阶级特征”。同时认同,“高阶级特征”客观真实存在,且相比“低阶级特征”,那些“高阶级特征”,必然导向高效用,即俗称的“更好”。然后,努力去让自己具备尽量多的“高阶级特征”,以追求高效用。并以此来促进自己所在的某真实或假想人群(女性、黑人、某国人,等等),整体拥有更高效用,即拥有更大权力(而不仅仅是权利)。

纯个人意见,2才是唯一的正路。


最后,回答题主的钓鱼问题,“男性是否也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

1,性别歧视的根源在于阶级歧视,而恰好女性表现出了相对更多的“低阶级特征”(或许有一小部分先天因素,同时有很大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惯性遗留,但更多的,依然在于今天每一个个体的主观选择和环境压力),阶级歧视才通过性别歧视的形式被体现了出来。种族歧视和国家歧视也是类似。(性取向歧视略特殊,此处不再展开)

2,确实有一部分男性,在性别歧视的体系里,受到了歧视。但比例远没有受到该体系歧视的女性比例那么高。

3,其中一部分受到歧视的男性,并非受到了性别歧视,而纯粹就是阶级歧视本身 -- 一个主动或被动选择不承担高责任,不追求高权力的个体,不分男女种族国籍性取向,都天然弱势。

4,其中另一部分受到歧视的男性,受到的确实是性别歧视。但这并非歧视男性,而是歧视具有更多女性特征的男性,于是这本质上是歧视所谓“女性特征”,于是依然只是歧视女性而已。而1中说到了,性别歧视的本质是阶级歧视。

5,纯粹从斗争方法论的角度讲,更多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开始重视起拉拢男性中的中间派或所谓“受害者”,开始重视起去团结更多的人,相比那些把男性作为整体盯上耻辱柱的愚蠢言论和操作,确实是优选没错。


最后一个问题,阶级歧视是否能被直接消除?

还是老生常谈:我们的科技环境若保持不变,仅是纯靠各种社会建构去试图抹平阶级差异和地位,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哪怕成功,结果只能是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而这种取代的过程本身,本就是原本劣势阶级,在斗争过程中具备了更多“高阶级特征”,原本优势阶级,开始展现出种种“低阶级特征”的结果。即,成功的阶级革命,并非“低阶级特征”战胜了“高阶级特征”,而是具备了“高阶级特征”的现实低阶层,战胜了充满“低阶级特征”的现实高阶层(常见为打破了现实高阶层世袭)。底层的逻辑,始终如一,并没有变。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不知道我们多么想吃软饭傍富婆……


user avatar   wei-jing-3-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程序员的漫画,觉得用来回来这个问题很贴切!侵删

最后和程序员身边的朋友们嘱咐一句,就算程序员的工位再乱,也不要帮他整理。否则,当心会毁灭世界哦

-----------------------------------------我是分割线-----------------------------------------

请各位大佬支持一下我的这篇原创问答:




  

相关话题

  为什么会有人去做舔狗呢? 
  低调做事是否能真正提高女性权益? 
  现在的男人为什么不追女人了? 
  如何看待BBC2016巾帼百名获得者,女权者郑楚然称“男性女权主义者要甘做配角”? 
  如何看待光明时评《是女性教育优势导致了“男孩危机”吗?》? 
  如何评价女权组织卖淫事件曝光后女权主义者集体失声,甚至为其辩解,诬蔑中国男性「短细软」不如外国男人? 
  一些“女权主义者”的依据是女人生孩子很惨,那么如果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能否换取她们降低对人权的要求? 
  如何看待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在微博代替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 
  如何看待 B 站观察者网评论 papi 酱视频的缓存名为「papi 酱推广」且被发现后又改名? 
  汉语中「嫁给」「娶到」这样的词是否暗示对女性的物化?其消极影响有多大?应该怎样看待和消除? 

前一个讨论
猫头鹰为什么画圈晃头?
下一个讨论
高储蓄率的情况下,企业获利与社会福利是否会增加?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