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航空航天上的事实,没有一定航空航天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第1页

        

user avatar   zhu-henry-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言:

激波看似是一种远离日常生活的现象,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也伴随着激波的身影。



提到激波,大家往往会想到超音速飞机的锥形云

乃至火箭在大气层内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锥形云

和超音速59式坦克

以下是超音速风洞中产生的激波。激波可分为两种:斜激波和弓形激波。

足够快的超音速气流碰到尖头物体时会产生斜激波

斜激波和弓形激波并存的状态,斜激波由尖头引发,弓形激波由模型表面细小的凸起引发

超音速气流碰到钝头物体时则会形成弓形激波,激波在风洞下表面反射

以上的现象不管是发生在超音速飞机火箭还是超音速风洞,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

我们知道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所有的机械波都有特定的传播速度。声波的速度也就是音速,在海平面上是340m/s,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企及的速度。许多人虽然知道音速的数值,但其实对音速并没有概念。我们在台风天感受过40m/s的狂风,也在汽车上把手伸出窗外感受过30m/s的气流,但我们永远不会有机会感受超过340m/s的超音速气流(除非你超音速弃机弹射)。

我们很难切身感受在超音速气流中激波产生和维持的过程。

一个人即使没有学过牛顿第二定律,也能接住别人抛来的物体,因为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掌握了一种直觉。

一个人即使学过超音速空气动力学,会使用公式计算激波的位置,也很难通过直觉预测激波。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切身感受激波呢?


用水流模拟气流

水波和声波都是机械波。相比难以触及的音速,水波的速度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Team Rocket团队搭设了一个可供水流从高往低匀速流过的“水桌”。左边的水桶中的水,会被泵入右边的水箱。右边的水箱装满水后会从顶部溢出均匀的薄层水流,薄层水流会匀速流过水路并流到左边的水桶里。这样就可以通过将模型放置在水路中,并观察水的起伏来进行模拟。

团队把水流模拟的结果与计算机仿真相对比,发现结果惊人的相似。

我们知道激波是空气压力在极小的空间尺度(几微米)下的瞬间剧烈变化,类似于爆炸的冲击波。气流中气压的变化在水流中可以用水面高度的变化来模拟。

水流在钝头物体前形成了弓形激波。

水流在尖头物体前形成了斜激波


大名鼎鼎的SR71黑鸟侦察机采用了带有可调激波锥进气口的发动机

也就是下图中间的形式。这种进气口相比下图左边的皮托式进气口更加高效。但它需要根据前方气流的速度主动调整激波锥的位置,使得激波(紫色线段)正好落在进气口边缘。

利用“水桌”,团队将可调激波锥进气口的原理做了可视化: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激波锥移动到正确的位置时,激波正好落在进气口边缘,形成反射。水流通过两道斜激波(红线),逐渐减速。


日常生活中的激波

我们自己在家也可以重复这个实验。打开水龙头,我们会看到水流大致分为中间流速快的区域,和周围流速慢的区域,分别对应着超音速和亚音速气体。两者之间圆形的界限属于弓形激波。跨过这道激波,水面的高度有一个瞬间的变化,这对应着空气激波两边压力的变化。

在“超音速”区域放置一个钝头物体,我们可以发现物体前出现了一道弓形激波

在筷子模拟的尖头物体左右出现了斜激波

将筷子放在亚音速区时并没有出现激波

结论

我们在水流中发现了类似激波的现象,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切身体会激波形成的原理,让我们从直觉的角度加深对激波的理解。


推荐阅读

深入浅出地讲解“乘波体”,从零开始推导东风17的气动外形

天气预报的发明与蒸汽朋克超级计算机


参考资料

Team Rocket, 2015, the University of Idaho, THE MINDWORKS WIKI

Integrated Rocket Ramjet (IRR): Team Rocket


user avatar   qiu-ming-KID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起一个事情。

法航447航班空难,里约热内卢飞巴黎航班,事故原因不细说了。

公布遇难者名单时,上面有6名本溪钢铁领导,此次前往澳大利亚和巴西进行铁矿石商务考察。

于是国内很多人炸锅了,去澳洲、巴西考察,干嘛要飞巴黎?这不是公款旅游这是啥!

于是各种流言纷起,各种对死者的不敬,活该之类的话。

但事实上,东亚主要机场距离南美主要机场距离都在1.5万公里以上,目前还没有任何航司可以做到直飞,最快的航线就是从欧洲转机。


user avatar   chen-chen-47-92-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享一个小技能:飞机的大概速度是可以“看”出来的。

1, 入门级:看头部的尖尖

先做个test,根据你目前的经验,通过以下三个头部比较三种飞机飞行速度的大小。

先说答案,从左至右,飞行速度依次增大。具体解释后面说。

飞机的种类繁多,飞行速度差别也特别大,从每小时100公里到10马赫,差别上百倍。首先说说如何从飞行器头部大概估算出其飞行速度。

按照从慢到快的顺序。

(1) 头部带螺旋桨的

看到带螺旋桨的飞机,首先确定飞行速度在音速以下。(螺旋桨飞机无法超音速, 因为飞机到达音速之前,螺旋桨尖部会最先到达音速,产生激波,阻力增大。此时增大动力,运气好的话,螺旋桨尖部可以冲破音障,但是紧接着,尖部靠内侧的部分又会到达音速,之后,螺旋桨更靠近内侧的地方会到达音速。总之,在飞行器到达音速之前,螺旋桨的不同部位一直在超音速。一方面飞机动力不够,另一方面,螺旋桨强度不够。所以,螺旋桨飞机无法超音速。)

可参见回答:

为什么音障出现在音速附近,是巧合吗?

如果是头部带螺旋桨,一般情况下为单发,即只有一台发动机,动力不会特别大。

综上,头部带螺旋桨的为单发螺旋桨飞机,飞行速度最多也就600+km/h。

经评论区提醒:二战后期,单发螺旋桨飞机可以飞到700多km/h。

(2) 头部为钝头圆弧形

这就是我们平时乘坐的现代化民航客机,对应于test题目中最左侧的图。

头部圆润无其他部件,采用比较先进的涡轮发动机(涡扇、涡喷、少量为涡桨),效率高。巡航速度约为800-1000km/h,这个速度是通航舒适度与经济性相互协调后确定的,并非是涡轮发动机的极限。发动机数量与载重量有关,与飞行速度没有多大关系。

头部为钝头体是亚音速的一个标志性设计,比如高铁,比如客机。因为在亚音速来流条件下,相同尺寸的飞机,钝头体设计能让流线尽量紧贴机身,使边界层不容易分离。而尖头体设计会带来更大的逆压梯度,造成形状阻力增大。所以,在亚音速条件下,钝头体的空气阻力远小于尖头体设计,二者大概相差几十倍。

(3) 头部带个窟窿的

上面这种头部带个窟窿的飞机产生于二战末期。当时螺旋桨飞机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作战需求,改为了更为先进的喷气式飞机。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进气道吸气,对吸进的空气加压,然后燃油混合并燃烧,最后通过喷管将燃气喷出,获取动力。

而进气道(即机头处的窟窿)则是喷气式飞机的标志。这种飞机基本处于跨音速(0.8-1.2倍音速)飞行,速度大概在1000km/h以上,大多数为1300-1500km/h之间。当然,也有更快的,比如下图这厮。

也是前面有一窟窿,但是与其他不同的是,不仅窟窿里还有个尖锥,机头部位还安装了一个又尖又长的空速管。以后看到前面有尖就断定这是超音速飞机(1.2倍音速以上)肯定没错了,具体原因下节讲。

所以,窟窿加带尖会更快,最大速度在2100km/h以上。

(4) 头部是尖的

头部是尖的,对应于test中的第二张图。说明这肯定是超音速飞机。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靠的是空气被压缩然后又复原的过程。音速就是空气被压缩又复原的极限速度。如果飞机到达音速,则堵在飞机前方的空气被压缩但是来不及恢复原状,密度会突然增大,同时,阻力也会突然增大,被挤压的这部分空气与周围没有被挤压的空气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叫激波。激波形成后,阻力突然增大,形成音障。

飞机如果想超音速,必须在依靠一个锋利的尖尖刺破这层大密度的气体。也正因如此,超音速飞机前面才做成尖尖的样子。

总之,看到飞行器头部带尖,可以断定飞行速度肯定超过音速了,多数在1.2-4倍音速之间。

再补充两个例子:

地对空导弹,就是追着打飞机的那种,头部也是尖尖的。

还有就是子弹,通常亚音速子弹头部是圆的,超音速子弹头部是尖的。不过此处并不是那么绝对。


(5) 头部是个铲子

这种飞行器为乘波体(wave rider)结构,顾名思义,就是骑着激波飞的飞行器。属于高超声速飞行器,速度为5-10马赫。上面的X43A在大气层内,使用以氢气为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可以飞到9.8马赫。

关于乘波体的介绍参见最后一张最后一节,此处先不写。

(6) 头部为钝头体

看到钝头体飞机,首先想到的是普通的亚音速民航客机。但如果钝头体飞机以下面这种体位出现的话,你得知道,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前面的飞机的飞行速度跟航天飞机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另外,火箭头部也是圆圆的钝头体。严格意义来讲,我们所认为的飞机属于航空领域,即在大气层内部活动的飞行器,而航天飞机则会飞出大气层。但由于航天飞机也是一般飞机的外形,而且在大气层内飞行(或者叫掉落)的速度毕竟能到20马赫,所以,我就把航天飞机也写进来了。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上一节中超音速飞机为了刺破压缩空气,头部做成了尖的形状,而火箭或者航天飞机速度更高了,为什么反而又把头做成了圆的。

把头做成圆的,的确会使飞机在突破音障的时候比较费力。但是火箭发动机推力大,这点阻碍不算什么。此时更多的需要考虑气动热。

火箭、航天飞机、弹道导弹等属于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速度在6倍音速以上),此时由于气流摩擦,会对飞行器产生巨大的传热量。研究发现,高超声速飞行器头部的传热,与头部半径的平方根成逆相关,也就是说,头部越尖,传热量越大,飞行器越容易被烧毁。所以,这类飞行器头部都是钝头体,而不是尖的。

当然,头部并不是越钝越好。一方面是因为钝度越大,阻力越大,更重要的是,当头部钝度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会突然导致机身部位转捩(由层流到湍流)位置提前,机身部位一旦转捩提前,对飞行器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总结:通过观察飞行器头部,可以大致判断出飞行器的飞行速度。

头部带螺旋桨:600+km/h。

头部带窟窿:1000-2000km/h

头部带尖:2-5倍音速

头部带铲子:5-10倍音速

头部为钝头:800-1000km/h或者8倍音速以上。

2, 进阶级:看机翼

上面说了,头部为钝头,可能是青铜(普通民航客机),也可能是王者(能飞到大气层外的),再配合观察机翼,即可轻松判断出来哪个是王者。

(1) 双层翼

这种双层翼飞机大规模的使用是在一战期间,当时的飞机还用的活塞发动机,所以速度不够快,升力自然就小。

升力不够,个数来凑。所以就出现了这类有两层机翼的飞机。

现在,喷农药的植保飞机也会用到这种双层翼飞机,毕竟飞得太慢,防止掉下来就得通过增加机翼个数来达到基本的升力要求。

速度跟现在的普通轿车以及直升机差不多,100-200km/h。

不过这种飞机样子还挺萌的,适合当工艺品。

(2)平直翼

这种飞机常见于二战期间,由于发动机动力提升,速度提高,只需要一层机翼就能够有足够的升力。

但由于机翼是平直的,当飞行速度接近高亚音速(0.8倍音速)时,机翼上表面会出现激波,阻力突然增大,此时飞机要么动力不足,要么机身强度不够。

所以,平直机翼的飞机极限速度在800km/h以下。

(3)后掠翼

现在常见的民航客机都是这种后掠翼。由于平直翼飞机在到0.8马赫之后,机翼上表面出现激波,阻力增强,造成动力不足。将平直翼改为后掠翼,可以使飞行速度大于流过机翼的速度,可以防止激波提前到来,使飞行速度更接近音速。

后掠翼飞机飞行速度在八九百千米每小时以上。且后掠角越大,速度越快。

同理,也可以把平直翼改成前掠翼,在速度分解上和后掠翼一样,就是让绕过机翼的速度小于飞行速度,缩小飞机跨音速的过程。

前掠翼有很多个优点,比如机动性好(适合做战斗机)、升力更大(低速起降时性能好)、安全性好等,总之这是一种高低速都能胜任的优秀设计。

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普及应用,主要还是气动弹性发散的问题。“发散”是一个数学上的概念,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恶性循环”。正常的飞机,在受到气流作用后,翼尖部位会发生抖动,在大风天气下,客机降落的时候会看到机翼一直在上下颤动,而且幅度还特别大,看的人总以为机翼要断掉,但其实不必担心,因为这对后掠翼来说不是事儿。而前掠翼就不行了,这种颤动会导致机翼攻角增加,攻角增加会导致升力增加,升力增加又会导致机翼有更大的扭矩,更大的扭矩会带来更大的攻角,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会使前掠翼折断。

后来,发展了刚度更大的复合材料,使前掠翼在的颤动幅度在允许的范围内。但是前掠翼仍然没有大范围推广。这其中的原因也说不清楚。所以,航空航天看似是飞速发展的高精尖科技,但是涉及到机理性的东西,很多问题都解释不清楚。比如说到现在,机翼为什么可以产生升力,谁都说不清楚。航空航天的发展,更多的是靠着大量的试验,摸索着前进的。不过各位也不用过多的担心,就好比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自行车轮子转起来为什么可以不倒,但也不妨碍我们骑自行车。

(4)三角翼

机翼前缘后掠角非常大,后缘基本无后掠,俯视投影呈三角形的机翼叫三角翼。当年的协和客机和现代的战斗机均使用三角翼。在大迎角飞行时,三角翼前沿还能产生大量气流,附着在上翼面,能够提高升力,这种机翼在超音速时阻力特别小。

因此凡是三角翼的飞机,都是超音速飞机。速度在2-4倍音速。

(5) 机翼的展长

展长越长,飞行速度越慢。比如轰炸机,侦察机等,其定位就是向地面某些地方投掷炸弹,并不需要很高的速度。低速飞行条件下,为了维持足够的升力,需要将展长做的特别长。这就是所谓的升力不够,长度来凑。

上面的U2侦察机巡航速度600+km/h,极速能飞到810km/h。

同理,升力不够,速度来凑。机翼展长越小,说明飞行速度越快。比如,被称作“飞行棺材”或者“寡妇制造机”的F104。为了过度追求高空高速,机翼被设计的极其短小,一旦出现问题,都没办法滑翔落地。

3, 补充:气动布局介绍

前面两章讲了判断速度。再简要介绍一下飞机的气动布局。

气动布局指的是飞机的主翼(提供升力)、水平尾翼(控制俯仰)和垂直尾翼(控制偏航)如何排列放置在飞机上。通过气动布局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行器的功能特性。

气动布局主要分五种:常规式气动布局、鸭翼式气动布局,无尾气动布局,三翼面气动布局以及乘波体气动布局。

(1) 常规式气动布局

普通的民航客机就是用的常规式气动布局。即产生升力的主翼在前,控制偏航和俯仰的尾翼在后。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稳定性好。

所以,看到常规式气动布局我们可以断定,这架飞机中规中矩,速度不快,安全舒适。

(2) 鸭翼式气动布局

上图中的国产J20,主翼为三角翼,在主翼前方有鸭翼,后方有尾翼。主翼既同前方的鸭翼一起产生升力,又与后方的尾翼一起配平与操控。因此失速特性和机动特性特别好。所以目前广泛应用于战斗机中。关于缺点,比较有争议的地方在于鸭翼会不会影响隐身性能,在此不做讨论。

以后看到飞机有鸭翼,你立马可以判断出:超音速战斗机,机动性好,空中格斗技术杠杠的。

(3) 无尾式气动布局

既没有尾翼、又没有鸭翼,只有主翼的气动布局叫无尾式气动布局。与鸭翼比起来,机动性与稳定性基本算是没有。只有一个优点,隐身性特别好。

所以,看到无尾式气动布局的飞机,可以断定,这是不怀好意的隐身机。由于机动性与稳定性差,肯定不是隐身战斗机。只可能是隐身轰炸机和隐身侦察机。

(4) 三翼面气动布局

在常规的气动布局上再加上鸭翼就成了三翼面气动布局。结合了常规气动布局以及鸭翼布局的优点。但是有这么多翼面,太复杂了,而且重量增加了,影响力续航与机动性。所以,目前三翼面布局的飞机并不多见。

图中可以看出,苏37的鸭翼、主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一个不少。

(5)乘波体布局

乘波体飞行器为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马赫数在5-10之间。

简单来说,乘波体飞行器就像一块冲浪板,在空气中打水漂式的飞行。前体产生的激波附着在飞行器前缘上,激波为高压空气,托住飞行器。乘波体飞行器的升力来源于激波,而不是机翼。

另外,乘波体的前体部分对来流空气有压缩作用,可以给冲压发动机提供压缩空气。高超声速飞行器需要用冲压发动机,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下面一段。

飞行速度与航空发动机之间的关系

%%%%%%%%%%%%%%%%%%%%%%%%%%%%%%%%%

航空发动机简要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活塞发动机时代。

一战期间的飞机上挂的发动机为活塞式发动机,跟我们现在开的汽车上的发动机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缸数多一点。后来由于动力需求增加,需要增加缸数,但这又会导致重量增加,活塞式发动机的效率已经到了极限,涡轮发动机应运而生。

第二阶段是涡轮发动机时代。

涡轮发动机的基本原理是:吸气,用压气机将吸进来的气压缩,送入燃烧室,燃烧后将燃气推动涡轮做工,然后通过喷管喷出。涡轮发动机前面是利用旋转叶片对空气进行加压,当飞行速度更快以后,这种加压方式失效。需要用冲压发动机。

第三阶段是冲压发动机时代。

当飞行器速度的更快以后,导致撞上的空气被的压力很高,这样,涡轮发动机的压气机就不需要了,同时,涡轮也不需要了。将涡轮发动机的压气机和涡轮去掉,就变成了冲压发动机。

小结:发动机与飞行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老古董飞机和自制小飞机(400km/h以下):用活塞发动机

亚音速飞机:涡喷、涡扇、涡桨(PS,由于低速时涡扇效率更高,所以涡扇更普遍)

超音速飞机(2-5倍音速):涡扇和涡喷(PS,涡扇在高速时阻力更大,所以涡喷稍微更普遍)

高超音速飞机(5-10倍音速):冲压发动机

%%%%%%%%%%%%%%%%%%%


====================================

写到这里算是结束了,十分粗略的介绍了一下飞机外形与飞机速度之间存在的关联。下面做一道练习题。

由下图估算飞机速度与用途:

首先,机头为钝头体,机翼展长很大,且为常规气动布局,排除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可能。初步锁定为亚音速飞机。

其次,机翼为后掠翼,且后掠角较大,进一步确定为高亚音速飞机。飞行速度大概为900-1000km/h。

很多台发动机,由于发动机数量仅与载重量有关,因此确定飞机载重量较大。但机身不够宽大,容量有限,排除运输机。

机翼下方载有炸弹,因此是轰炸机。

===================================

公众号:陈二喜

会同步知乎的回答。


user avatar   yuanbor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航天飞机的气动非常差劲,降落时的下降率基本相当于跳伞运动员的自由落体速度,直到最后时刻才会拉平。与其说是降落,不如说是摔下来。

民航客机的下滑道与地面夹角大约3°,而航天飞机为20°。如果从民航客机的巡航高度开始计时,到落地只要三分半钟。

NASA训练宇航员时为了模拟航天飞机糟糕的气动,改装了一架湾流,飞行时放下起落架并在空中开反推。

航天飞机也没有副驾驶,可能NASA觉得这个称呼对精英飞行员是一种侮辱。坐在左边的是指令长(Commander),坐在右边的才叫Pilot。

没想到又有这么多人赞,附上油管的解说视频:

这是Bret Copeland在Stack Overflow's 2016 Remote Meetup的演讲。

如果你想自己体验一下航天飞机的降落,可以玩KSP、X-Plane,或者试试这个APP:


user avatar   luxiai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航空航天领域对动力的巨大需求是别的工程领域很难见到的,几百吨的客机要以接近音速飞行。或者几十吨的战斗机要以超过2倍音速飞行。再或者上千吨的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

但是因为对重量和油耗的敏感,又不能像汽车发动机,堆砌活塞气缸数量,加大排量或者装更大的涡轮,又或者像赛车一样牺牲寿命和可靠性来压榨出更大功率。

大约一样的重量空客A400M的动力TP400输出轴功率11000马力,而28缸71.5升排量的活塞发动机R-4360只有3500马力。当然他们相隔了半个多世纪。

航空发动机

波音777的动力通用电气GE90,干重8.3吨。每秒喷气1.4吨,制造极限推力57吨,由GE90开发来的燃气轮机LM9000输出功率75兆瓦。

也就是超过10万马力,是一台大众高尔夫1.6发动机的将近1000倍。

对比一下航海动力:

壳牌石油的Prelude FLNG这么大,全重(排水量)60万吨。发动机输出6700马力,当然这东西不需要乘风破浪快速移动。

蓝色马林鱼号排水量7万6千吨,发动机功率1万7马力。

说回LM9000,它还可以实现超过7万小时的大修间隔。

没有女生手掌大的一片高压涡轮叶片,可以制造550马力。

扩展阅读:

跟航天发动机比,这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朋友。

航天发动机

阿波罗登月的火箭土星5号,起飞全重3000吨。一级火箭有5台巨大的F-1煤油液氧发动机,每台输出700吨推力,而其干重只有8.3吨。

为了达到这么高的推力,5台F-1发动机每秒钟共烧掉将近13吨的氧气和燃料!(土星五号一级火箭燃烧时长168秒)

并在真空中以将近3公里每秒的速度喷出。

这么巨大的质量流。肯定不能像汽车发动机一样一个喷油嘴,它的燃烧室喷嘴是一个阵列。

为了在有限空间的燃烧室内烧掉更多的燃料,燃烧室压力不能太小。

比如航天飞机的主液氢液氧发动机SSME燃烧室压力206个大气压。

(容我先发几张航天飞机照片)

要知道,航天飞机起飞全重超过2000吨。

SSME和它的转生SLS火箭主发RS-25,为了实现这么高的燃烧室压。它的高压氢泵,输出57兆瓦也就是超过7万6千马力,再加上高压氧泵输出16兆瓦也就是超过2万1千马力。合计将近10万马力,将近100台布加迪威龙发动机的极限功率。

这只是泵的功率哦。

而它的体积一共才这么大,平均每1磅,450克的重量就能产生100马力轴功率。

而且这泵虽然工作在几万转,还不能用润滑油来润滑轴承,它的轴承是由零下一百多度的液氧润滑的。

再加其动力来自于预燃烧室,高热的贫氧燃烧气体推动涡轮,涡轮驱动同轴的泵。如果高热的未完全燃烧气体接触到纯氧,就直接爆炸了。这对涡轮泵的气密系统提出很大挑战。

它在燃气端和氧气端中间吹入惰性气体氦气来隔绝。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SSME测试,2006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5330533059940352

而最终实现的效果,化学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的化学能转化功率可以达到丧心病狂的数据。

比如阿丽亚娜5号的主发动机火神2号。117倍大气压的燃烧室压力。

这说的是芯级火箭的主发动机,推力更大的固体火箭助推器扩展阅读:

燃烧室内化学能转化功率达到了每立方米85G瓦,是一台大众高尔夫发动机功率的超过一百万倍

也是下图电厂发电功率的超过40倍。

而F-1发动机1963年就已经交付NASA,SSME在1981年就首飞了,还是可重复利用的哦(虽然还是贵的要死)。

通用电气GE90是1993年首次运行的。

这些也都不是什么极度前沿的“黑科技”,算是航空航天领域的“日常”吧。

扩展阅读,这个回答里面有一个SSME/RS-25测试视频:

为什么喷嘴后面有一串规律性的亮斑(马赫环),扩展阅读:

火箭发射失败的话,场面就壮观了。

现在没人说火箭只是个”超大号窜天猴“了吧?

我的知乎想法里有个火箭发射失败集锦视频:zhihu.com/pin/100439831

微信公众号:卢西Luft | 回复:「彩蛋」试试看

看的人多,也发到这了,就是这个:

火箭发射失败爆炸集锦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7776998142783488

广告:


user avatar   kai-4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飞特技过程中飞机在垂直朝下飞的时候,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加满油门(throttle full forward)比收回油门更安全。

很多人会误以为飞机都往下飞了,应该赶紧收油门飞慢点,别继续加速往地面飞过去了。我甚至见过有些飞行教练在教学生简单特技的时候,让学生只要一过了动作的最高点机头开始往下指的时间就让学生把油门收回来。他们以为这样子可以让飞机加速慢一点,学生也许还多点反应时间,会更安全。

可是这么做忽略了飞行安全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空速和高度。在飞一整套特技动作的过程中,进入每一个动作之前飞机都必须有一定的速度和高度。进入速度太低的话,很可能往上做动作只做了一半飞机就意外失速掉下来了。高度不够的话就跟不用说了,直接拍地里面就没了。如果飞机在同一个高度开始垂直往下从零的垂直速度开始加速,加满油门的飞机由于加速度远大于把油门收干净的飞机(注意这不仅仅是有无发动机的动力区别,变矩螺旋桨在油门收回来的时候也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加满油门的飞机可以在更短的垂直加速距离就能够达到进入下一个动作需要的速度,而收回油门的飞机如果想达到同样的速度,则必须花更长时间加速,导致离地面更加接近。

飞特技其实背后就是我们中学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动能和重力势能来回转换,只是还加上了空气的阻力还有引擎燃烧把化学能转换为动能。阻力在飞的过程中是没法避免的(当然好的技术可以减少无谓的阻力消耗),但任何时候把引擎油门收了都是在浪费可能获得的能量,收一秒钟油门就浪费了一秒钟可以产生出来的动能。所以除了某些特定动作的需要,还有一些实在阻力太小特别容易超过飞机Vne限速的飞机,绝大多数情况下飞机在飞特技过程中都是用100%油门的。

免职声明:上面的解释特指的是飞特技的过程中有控制有意识地往下飞。如果你飞的是一个普通的飞机,在失控往下的时候第一步还是建议立刻把油门收回来以免超过Vne造成结构损坏。


user avatar   AssistantEngine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声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常说的超声速,跨声速,亚声速都是说的当地声速。

不提其他介质中的声速,单纯说空气中的声速,也是和温度,压强,密度等状态有关。

340m/s(或者1225km/h又或者661节),是15°C时海平面的声速,而不是什么情况下都适用的空气中声速。在商用喷气式客机的巡航高度也就是10000-20000m高度的平流层,气温下降到-57°C,此时空气中声速也降至295m/s。而在更高的地方,大气反常升温导致声速变大,到30000m左右的位置,声速又变为301m/s。

2.马赫数是比值,不是随便什么速度都能换算成马赫数的

经常有人把一些人造卫星甚至是自然天体的轨道速度直接除以海平面声速换算成马赫数的。这是完全错误的。

马赫数是一个比值,它的分母是当地声速,真空中不存在马赫数。马赫数是空气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有低速看雷诺,高速看马赫的说法。


——————分割线——————

之所以想到这两个事情,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下的评论区里看到了很多对此有误会的朋友,所以感觉这样一个简单的科普也是非常必要的。


user avatar   ma-ke-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多数人会觉得,爱因斯坦相对论主要应用于高速状态、微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很遥远。其实不然,它也有贴近我们生活的一面,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误差来源里有一项是相对论效应的影响,通过修正相对论效应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定位结果

爱因斯坦的时间和空间一体化理论表明,卫星钟和接收机所处的状态(运动速度和重力位)不同,会造成卫星钟和接收机钟之间的相对误差。由于GPS定位是依靠卫星上面的原子钟提供的精确时间来实现的,而导航定位的精度取决于原子钟的准确度,所以要提供精确的卫星定位服务就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

狭义相对论认为高速移动物体的时间流逝得比静止的要慢。每个GPS卫星时速为1.4万千米,根据狭义相对论它的星载原子钟每天要比地球上的钟慢7微秒。另一方面,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对时间施加的影响更大,GPS卫星位于距离地面大约2万千米的太空中,由于GPS卫星的原子钟比在地球表面的原子钟重力位高,星载时钟每天要快45微秒。两者综合的结果是,星载时钟每天大约比地面钟快38微秒。

这个时差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我们考虑到GPS系统要求纳秒级的时间精度,这个误差就非常可观了。38微秒等于38000纳秒,如果不加以校正的话,GPS系统每天将累积大约10千米的定位误差,这会大大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因此,为了得到准确的GPS数据,将星载时钟每天拨回38微秒的修正项必须计算在内。

为此,在GPS卫星发射前,要先把其时钟的走动频率调慢。此外,GPS卫星的运行轨道并非完美的圆形,有的时候离地心近,有的时候离地心远,考虑到重力位的波动,GPS导航仪在定位时还必须根据相对论进行计算,纠正这一误差。

一般说来,GPS接受器准确度在30米之内就意味着它已经利用了相对论效应。

由于广域增强系统依赖从地面基站发出的额外信号,以地面时间为基准,与卫星钟时间无关。因此配备了这种系统的GPS接收器,就不存在相对论效应了。

由此可见,GPS的使用既离不开狭义相对论,也离不开广义相对论。早在1955年就有物理学家提出可以通过在卫星上放置原子钟来验证广义相对论,GPS实现了这一设想,并让普通人也能亲身体验到相对论的威力。

文章来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网


user avatar   stardust-x 网友的相关建议: 
      

飞行的油桶。固定翼飞机,飞的更慢要比飞的快更难做到。但若能以极慢的速度起飞和降落,同时又能兼顾高速性能,驾驶和操作将会变得更容易、对场地要求更低,有利于大众飞行的普及,但如何解决呢?


波音737的起飞时速接近300公里,如果踩住刹车,想办法让流过机翼的风速达到300公里,那么飞机就能原地垂直起飞了。在大飞机上想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但对于小飞机来说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最早想到这个办法的是马里兰州发明家、工程师卡斯特,20世纪20年代初一场飓风袭来时,年轻的卡斯特正躲在一个谷仓中避风,然而屋顶却被大风刮掉了。对飞机着迷的卡斯特意识到,高速的风在屋顶产生了低气压,而谷仓内的压力是正常的,内外压力差导致屋顶被大风“吸”起来了,这与飞机机翼上产生升力的原理相同。

虽然屋顶被大风掀掉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卡斯特却敏锐的捕捉到了关键之处,谷仓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移动、升力就产生了。对于飞机来说,重要的是空气在机翼上方的流动速度,而不是飞机本身的速度。


于是,他根据谷仓中的启示在1928年制作了一个模型,并于次年获得了第一个专利。1940年获得资金支持后,建造了第一架原型飞机CCW1(现保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这架飞机外形很奇特,机翼下面就像挂着被劈成两半的汽油桶。但这正是关键所在,半圆形机翼的横截面与普通飞机的一样,在飞机的速度很小时,安装在后面的螺旋桨高速旋转,使风从半圆形机翼的通道中高速流过,这时就产生了很强的升力、足以飞起来,大大减少了起飞和降落的距离,并且能以非常慢的速度在空中巡航、转弯而不会失速。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3301328801628160

CCW1的起飞距离为61米、CCW2仅为20米,几秒之内即可起飞,能够以32公里时速慢速飞行。在1951年与鲍曼飞机公司合作后,改装出来的CCW5成为能容纳5人具有商业实用性的飞机,起飞距离46米,最低速度36~56公里,据说在1954年做到了20公里,而巡航速度为290公里。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3301476914917376

CCW5保存在中大西洋航空博物馆。

卡斯特早期尝试过将短小的水平机翼拆除,仅凭两个“桶”就能提供足够的升力平稳飞行,真“飞桶”。若仅看静态外观的话,很少有人会相信挂俩汽油桶就能飞起来,这与平常所见的机翼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这种机翼被称为沟槽机翼或半环形机翼(Channel wing),CCW就是Custer Channel wing。卡斯特曾几度寻求政府支持,但军方在测试后并没有太多兴趣,除高性能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技术日益成熟的原因之外,沟槽机翼也有不小的缺点。


首先就是一旦在空中出现一台发动机停车,飞机将立即失去平衡而翻滚,虽然卡斯特表示可以使用交叉轴来解决但增加了复杂度;其次是这种结构虽然在低速下运行良好,但在高速时螺旋桨周围气流扰动增加,致使噪音增大,在长期使用中会因破坏性振动损伤飞机结构;并且沟槽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需要较大的仰角,使得降落的危险性增高。


NASA在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升力和短距起降的优势并没有抵消爬升和高速能力方面的不足。卡斯特在资本的支持下,1964年设计出了量产机型,但最终通过证券市场来融资的计划由于多种原因失败了。


不过,对于这种飞行布局结构的研究并没有完全中断,德国莱茵飞机公司在1960年试飞了耦合双引擎驱动单个螺旋桨的RF1。

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1990年建造了Handiwork 181实验机,进行了很多测试,但苏联解体之后该项目由于缺乏资金而终止。


一些相关的实验室和科学家也没有放弃对这种气动结构的研究,希望能利用更先进的技术以及对升力、康达效应等更深入的理解和精确计算来进行完善,以设计出高效的小型飞行器。毕竟超短距起降、结构简单、能够慢速飞行这几点足够吸引人,在飞行中起飞和降落是难于熟练掌握的,飞行事故也多发生在这个阶段。若是能以很慢的速度起飞和降落,那么能够掌握飞行的人就会更多。


例如NASA设计的这个概念化的小东西,如果能够完美的设计制造出来,在当今个人飞行运动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就能够进一步让更多的人体验到飞行的乐趣,在短途商用化上也很有潜力,综合性能、易操控性和安全性要比各种旋翼直升类的更有优势。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3301673434824704


以低速对地攻击能力强大而著名的疣猪A10大家都很熟悉,卡斯特老爷子曾经起诉过侵犯了他的专利权,因为A10的发动机布置在机翼的上方,同样的原理也发挥了一部分作用,但最终还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侵权。

A10布局考虑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避免放在机翼下方而吸入过多的机炮烟雾,但对于同等空速时升力的增加的确有作用。


卡斯特的大半生都花费在了沟槽机翼上,被誉为短距起降的先驱,在他1985年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哈罗德仍然在继续研究这一概念,对沟槽机翼的重生抱有乐观态度。




user avatar   michael-55-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动机要省油,无论是客机还是战斗机。

客机必须要省油,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省油的话航空公司可以多赚钱。

战斗机要省油,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军队是不差钱的。人民军队,吃皇粮,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肯定不会在意那点油钱。为什么战斗机也要省油呢?因为作战半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同一架飞机加满一箱油,用省油的发动机,从上海起飞,可以飞到北海道轰炸一圈,还有油飞回来

用差劲的发动机呢,还是从上海起飞,飞到崇明岛就得回去,我擦,没油了。

飞行员一想:要不,顺便把崇明岛也炸了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可以减轻飞机重量,不然没办法降落。

顺便再说一下,飞机的起飞重量极限远比降落重量要大。比如一个飞机最大起飞重量可以到400吨,但是降落却不能超过200吨,否则没法降落。

所以客机如果刚起飞就要紧急迫降,首先要做的就是减轻重量,常用的方法是放油,就是把油箱的油放掉。总不能把乘客踢出去俩吧?他娘的以后谁还敢坐飞机啊?

放油的设施在飞机制造的时候已经做好了,一般是在机翼上,任何飞机都有。有油泵,有雾化器等装置。普通民航客机的飞行高度是一万米,那里气温是-40度。经过雾化处理后的燃油排出去马上就变成雾状,扩散在高空大气层,不会落地。放油的区域和高度民航总局也有限制。

否则,机场附近的居民还不天天端着洗脸盆子接煤油?

这就是客机在放油,很壮观。

战斗机也有放油装置,一般在喷气口旁边。当放出油遇到发动机喷出的高温气体后,会剧烈燃烧,发出浓烈的火焰,非常壮观。但是,别担心,火焰离飞机很远,不会烧到飞机。

仔细看图,大火熊熊,飞机是不是出事故了?不是,火焰不是从喷气口出来的,也不是从机体上出来的,而是从黑乎乎的下体中间一个细细的管状物射出来的乳白色液体,到了很远才燃烧飞机没有出事,他只是在放油而已。

理论上,客机放的油也可以点火烧了,但是估计会吓坏乘客。




        

相关话题

  中国空间站有必要为了迁就外国人而使用英文操作界面吗?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还有哪些像芯片一样,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巨大的项目? 
  如果因某些原因导致飞机需要飞行55个小时,则飞机可以飞多远? 
  纯氧环境下的衣物和日用品得用什么材料? 
  火箭发动机的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什么缺点都没有吗? 
  麦道飞机的设计缺陷? 
  航空航天业的前景如何,想成为工程师该如何努力? 
  为什么靠近待升空的直升机时,需要猫着腰? 
  如何评价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正研制,近地运载能力是长五三倍? 
  如果可控核聚变实现了,智能生命还用制造巨大又费事的戴森球吗? 

前一个讨论
八王之乱中老百姓的责任为什么一直没人提?
下一个讨论
第一次开车带着老婆孩子小姨子跑1700公里,需要注意哪些!?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