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最好的分手方式是怎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GreenFin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一晚跟男朋友躺在床上聊天,大家聊起了彼此过去的感情。

我们讲着过去那些失败的经历,细数分开的原因,最后不约而同地感叹

——还好你遇到的是现在的我。


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喜欢的男孩。

跟所有陷入初恋中的女孩一样,天真地以为只要两个人相爱,就一定能在一起一辈子。

仅仅因为看多了山盟海誓的故事,就目光短浅地相信爱能抵御一切风雨。

我哪知道风雨是什么样,我压根就没见过。


结果最后的风雨,无非是他碰到了更好看的女孩。

分手的时候,就像从小就能每年如约收到圣诞礼物的小孩,突然被告知圣诞老人压根不存在一样

瞬间崩塌,惊慌失措,那段时间我想起他就会哭。


等我终于放下才认清,其实这场恋爱本就是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

初恋承载的是我对于爱情所有美好的向往,而这些幻想都来自于美化过的言情小说跟偶像剧,并不是真实的生活。


这段感情结束后,我不再把爱当做一种凭空而来的能量。

荷尔蒙带来的脑子一热的冲动不能构成恋爱的根基,为爱奋不顾身的浪漫,说到底只是盲目和无知。


P.S:去年回去母校的时候在我原来的教室看到了一个小纸条。

想来这种在初恋上一往无前和覆水难收,是年少的孩子们注定的劫难。



第二段感情在大学。

我又自信地以为这次我是成熟的大人了,不会再有那些天真幼稚的念头。

而这次我败在了安全感上。


我当时在读书,他已经工作了。

当身边的女生谈恋爱都有一个在宿舍楼下等着的男朋友,我开始以别人的爱情作为参考,来对照他。


我当时哪懂工作狗跟大学生的差异在哪,还单纯地以为你不过是上班,我不过是上课。

为什么别人都能抽空陪女朋友,精心准备礼物,你做不到。

殊不知时间的价值,对于学生和工作的人来说,是不同的价码。


校园里的圈子相对简单,情侣之间都知道彼此身边的朋友。

而他的工作圈子和朋友圈子我一概不知,又是异地,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不安感。

他身边的一切女生都当成了我的假想敌,患得患失,就更加急切地想要他来证明有多爱我。


最终分手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只是有一次哭过之后,他没有再哄我。


后来我才明白,感情其实是一场投资。

激情的火花给了在一起的理由,但感情能长远走下去,必然是双方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得一些好处。


而我能给他什么呢?

我一点都不懂他,自以为是地做着对他毫无用处的好。

沉浸在一场角色扮演里,用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用千方百计来证明自己有多在乎他。

彼此都觉得累。



第三段恋爱比较典型,也是校园恋爱,谈恋爱的时候哪哪都好,顺顺利利谈了三年。

我差点以为这就是我最后一段感情了,再下一步就该考虑结婚的可能性了,最后也是败在了这里,因为人生规划不同而分的手。


这次分手没有眼泪,因为没有什么遗憾了,有商有量地和平分手。

我们适合做情侣,却不适合做并肩的队友。

恋爱和婚姻的不同,前者只要相处融洽即可,后者是要一起组队去经营一个家庭。

理念不同又无法磨合的话,关系就止步于此了。


并不是这些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是分手之后的思考,去复盘整段关系里的问题在哪,才让我有改变的契机,对于爱的认知也愈加清晰。

分手之后的反思,让这段经历不止是经历,而变成了经验。


每一次分手,都比上一次更加体面,因为对分手越来越坦然。

分手不是拆散两个相爱的人,它必然是有个人不爱了,或者两人都觉得不合适了。

虽然这两者在我看来是一样的。

因为不合适而分开,就已然是两个不合适的人,最好的结局。


执着于讨要说法,或者分清谁对谁错,甚至在朋友圈子里互相撕逼。

不但分得狼狈,也注定你无法去正视分开的原因,也就无从改变。


一直盯着伤口,只会你会让下一任也承受这些伤。

就像缺乏安全感的人会一直强调自己需要安全感一样。

要么你就让自己不需要安全感,要么你就去找粘人的恋人。

你既然都知道自己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去改变,而是寄希望于下一任来迁就呢?


分手不意味着感情失败。

因为恋爱就是一个不断认清和完善自己的过程,也是检验两人是否能成为终生伴侣的必经途径。

真正让一段感情变得失败的,是你老是在类似的问题上栽跟头。

总因为差不多的原因分手,从来没有去考虑过自己做错的地方,把分手的原因都归结为对方的过错。


哪怕是对方劈腿,也可以反思自己,当初是怎么被蒙蔽了双眼,下次不要再看错人。

不能从分手中总结出经验,还会继续重蹈覆辙,这样的恋爱谈着毫无意义。

这样的分手也只会给你带来痛苦和创伤,让你不敢再去交付真心。


我们身边都有一些谈了好几年的恋爱,分手之后立马找到新人,火速结婚的例子。

以前我不懂,只以为是喜新厌旧,新鲜劲上头了,或者是时候到了,找了个凑合的结婚。

唏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因为出现在了对的时间,就直接窃取前人劳动果实。


其实上一段感情的问题早就显现了,谈了那么多年,到底是什么绊在了婚姻前都心知肚明。

只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里,还把分手当成一件不负责任的事。

毕竟老毛说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话是对的,只是很多人理解成了,不能结婚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最后那个拦路虎实在是无法解决了,才拖拖拉拉地分手。

清楚上一段感情的问题在哪,避开那些坑去找下一段感情,那当然是又快又准。


而那些从初恋到白头的稀有例子,是双方都具备修正的能力,在矛盾里找不同,在不同里磨合。

年少的感情难白头,是我们当时以为感情是一步到位,压根就没想过还能修正,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对方的错,没想过自己怎么改,怎么去磨合。

也有的是因为修正的代价太大,干脆大家都不去妥协,直接分手的,也算利弊分明,好聚好散。


当对爱的认知不是来自书里的故事、爱情电影、别人的例子,而是你自己思考后的总结,你对爱会抱有踏实的自信和笃定。

能让你变厉害的不是你谈过多少恋爱,是每一段恋爱都有其价值。

不要带着满身的伤痕,让你的下一任去承受这些,体面地分开然后总结经验,带着更成熟的自己,去迎接下一段感情。



好奇我现在这段感情如何的,我写过关于现任的故事。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这个系列。

bilibili.com/video/av88


user avatar   zhu-yu-60-95-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奇冤归冤,但是也算不得美利坚的纯臣,我们选几个比较关键的时间节点。


3.12,福奇在国会听证会上预言如果不采取措施会有数百万人确诊,此时全体不戴口罩,同时福奇还说美国检测能力不够,是一个失败。

3.14,特朗普表示自己不会为检测能力不足负责,并声称“现在我们的状况非常非常好”

3.21,懂王说出了“深层政府(deep state)”,福奇战术擦汗,然后就消失了几天

3.26,福奇再次出席疫情发布会,此时世卫组织表扬中国的做法,福奇面对记者的提问一直回避谈及中国

3.30,懂王放弃复活节(4.4)复工,隔离至4月底,福奇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和懂王激烈争论

4.3,福奇接受CNN采访,继续diss懂王,懂王上一天刚表示没有必要发布全国的居家令,这边福奇就。。。。。。

4.6,福奇到此时为止仍然没有在任何公共场合戴过口罩!当然懂王更没有!我觉得中国那几个戴反口罩被疯狂diss的官员是真的冤。福奇还回答了不戴口罩的理由,“是为了防止自己传染给别人”,懂王表示非常喜欢这个答案,声称自己会继续不戴口罩,我tm黑人问号脸。此时CDC已经要求美国民众在公共场合佩戴面罩,结果政府首脑和首席专家都不戴,这示范效果。。。。。

4.14,懂王误转发了推特,否认了解雇福奇的传闻,表示很喜欢福奇

以上这段时间可以视为福奇和懂王的“有限合作期”,双方互相diss,但是都有所让步,懂王还是听取了一些建议,福奇也出了“不建议戴口罩”这样的送命题,直到

6.18,福奇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论述,说一开始不建议戴口罩是为了防止普通人和医务人员抢口罩,求美国人民的心理阴影面积

他前后不一的说法还有死亡人数统计

4.9

5.13

前后不到一个月就了转反

当然,还有瑞德西韦。。。。。。4.29福奇说对新冠有效,5.2懂王就批准瑞德西韦紧急使用授权


但是实际上从四月中下旬开始,懂王就和福奇进入了“分道扬镳期”,撕逼力度逐渐升级

4.16,福奇反对懂王的五月一日复工计划

4.24,懂王反对福奇“检测能力不够”的说法

5.6,福奇反对懂王的“中国病毒”说法

之后双方就“复工”、“检测”、“保持社交距离”、“疫苗”、“口罩”等多次冲突,在媒体上的说法大相径庭,我觉得双方关系激化的时间点在5.6懂王宣布准备解散疫情工作组,

等到两个月之后的7.12,福奇说自己两个月没给懂王汇报了,懂王则一反之前的说法,宣称福奇犯了很多错误,毕竟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比懂王更懂新冠,此时可以认为懂王和福奇彻底决裂,懂王开始甩锅。

虽然之后双方有过缓和

7.16

但是直到7.31,懂王才再次和福奇出席同一场合,此时距离上次同框已经差不多三个月了

还有个比较有趣的消息,8.5福奇说自己直到白宫要什么,但是自己监管疫苗的研发,不手政治干扰,而懂王说疫苗可能会在大选前搞出来,这意思很明显了吧。

最近福奇的锅我们也都看到了,总体上这大半年,福奇和懂王的关系从有限合作到彻底分道扬镳甚至敌对,当然,这种敌对是单向的。

福奇在这个位置上能坐这么久,绝对不是一个不懂政治的纯科学家,他在一开始的表现并不完全符合科学。一方面限于美国当时的状况,比如口罩确实缺,但是缺的原因我们也知道是因为附马爷要捞钱,另一方面要依赖特朗普政府的行动,所以福奇对于懂王的一些反智言行都保持了沉默。

然后第一波疫情没搞定,懂王和福奇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主线是复工,支线是黑命贵等一系列街头运动,福奇实在是带不动了。对于懂王而言,福奇的作用在于

①控制疫情,但是懂王不能承受全面隔离的代价,我们甚至可以想的极端一点,如果懂王英明神武,起手全国隔离十四天,一波搞定疫情,美国人民能意识到这事的严重性吗?当然不会,毕竟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赢了疫情输了选举怎么办?更别说民主党肯定搞事,更妙的是之前才狠喷过中国没有人权,现在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所以5月份之前的福奇就是一个吉祥物,给美国人民和全世界展示一下懂王政府抗疫的决心,结果福奇真的想做事,那这冲突就开始了。而5月份破百万之后美国的疫情已经无可控制,福奇连花瓶都不如了,所以双方开始在媒体上互相打脸,但是福奇仍然保持了很高的素质,连阴阳怪气都没有,全程讲科学讲道理,甚至被人问及对懂王的负面评价,也是否认三连。对于懂王而言,福奇的作用只剩下

②搞出疫苗,而且要在大选前搞出疫苗,这样才能提振选情,这个时间点我估计是8月到10月,过早或者过晚都不能给懂王足够的助力。但是特么不巧的是,之前黑命贵等一系列街头运动结出硕果,美国的确诊在7月下旬有一波高峰,7.31日增8万5,赶上中国半年,15天内增长了100万,福奇又被que到,继续表示要真·停工,懂王转发了并评论说是因为美国检测多。。。。。。。

后面直到10月份福奇的消息都不多,大概是全力搞疫苗去了,也有消息说是被限制发言,然后疫苗直到现在也没搞出来,进度落后于中国,对于懂王而言,福奇现在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同时又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那当然要甩锅福奇。10月20日,注意这个时间点,美国很多州都已经有不少选民完成了投票,福奇此时就算搞出疫苗对于特朗普而言也回天无力了,懂王说“福奇是个灾难”,没错,福奇确实成了懂王的灾难。

但是我对懂王的行事风格并没有感到惊讶,毕竟之前班农被抓,懂王说自己跟他不熟,这可是2016年助他登上帝位的黑衣国师,尚可卸磨杀驴切割干净,遑论福奇。至于懂王的选民,那真的是四肢发达,我也不理解他们威胁要刺杀福奇是个什么操作,可能这就是美国精神吧。

我现在只希望懂王继续当选,带领美国走向更大的胜利。


user avatar   sube-85-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没看过《少年的你》,仅从小说构成层面对“融梗抄袭”进行一个质疑。

简而言之,我不认为“融梗”可以作为抄袭判定的理由。如果要判定抄袭,大概需要其他的证据进行证明。

或者说,要么直接讲这本小说抄袭,要么就是没有抄袭,融梗不应该介于其中的一个中间状态被使用。

以下是本文内容纲要,用以方便各位迅速定位:

一、“梗”的存在在小说构成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二、“梗”的雷同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三、有关“融梗”是否构成抄袭的个人看法。

四、有关抄袭判定的个人意见。


一、小说构成


一般来说,在进行写作前总要进行规划。

由于写作过程中的许多突发情况不能预测,为了保证作品整体不至于因受到干扰而失去控制,作者一般会做一些约束准备,一方面对必要素材进行积累,另一方面对小说框架进行构建。

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作者会在完全不进行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写作。在这种情况下,作品的完成度视作者的能力情况而定。一部分作者可以做到横跨几万字埋设伏笔,而我超过两千字就得写具体纲要。这种对小说控制力的差别普遍存在,不过我在这里做一个假设:

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的作品控制力要比没有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强。


那么,作者在进行一个小说的构建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一个主题。而确定主题的过程一般会与灵感来源绑定,换而言之,一部分作者是通过一个原型事件来进行主题的确定,这种情况下,作者会同时获得事件原型和主题。另一种情况下,作者是在特定主题下寻找原型事件,网络小说通常就处于这种状态:根据其题材及最终目的,确定小说的主题。在这里讨论的主题实际上比较抽象,它不能和核心思想等同,更多情况下,它属于一种基调,或者关键要素。

主题是进行事件选择的第一个约束:一旦当事件不符合主题就将事件否决。


在主题的基础上,作者会寻找一个原型事件。原型事件的来源实际上非常广泛,一部分是真实事件,另一部分是经典故事,还有的是作者完全虚构的产物。

一般来说,我倾向于调查真实事件选定原型事件。以此为例,我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原型事件的意义:

几天前我去一个中学考察,本来是打算记录我的好朋友“衣锦还乡”的表现。途中却发现了一个情况。

有一个小朋友一直被同学欺负,他去找老师,老师解释成闹着玩,没有理睬。有一天他突然生气了,把以前欺负他的小朋友打了,老师反而惩罚了他。小朋友很郁闷。

我于是将这个原型事件提取了出来。一般情况下,作者不会原模原样的把原型事件引用至故事,他们还需要对原型事件进行加工处理:

譬如说,上面的事件,我将它抽象化为:强势者对弱势者实行双重标准,而弱势者无可奈何。

这样一来,我就一次性消灭了“人物”和“具体情节”两个要素。这样,我就可以把原型事件与主题复合,用复合得到的新主题进行约束,筛选具体情节。

同样的,我也可以仅保留具体情节:弱势者受强势者打压,诉诸权威而没有回应。弱势者于是自己处理问题,反制强势者,此时却受到了权威的干涉。

这种情况下,这个具体情节,实际上更符合于梗的定义。不过现在网络上提到的梗有时也会和人物或背景要素相复合。

而提取原型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精确化主题或者寻找具体情节。精确化主题要受到更高等级主题的约束,而具体情节则会应用到故事框架中,成为主题的具体表现。而人物设定与背景一般会由总体主题和局部主题确定,与具体情节复合,就实现了故事纲要。

以上,我简单重复一下在小说的前期准备中所使用的结构:

  1. 总主题确定总情节。
  2. 总情节表现为分主题集合和最小情节集合。
  3. 分主题确定分情节。
  4. 分情节表现为分主题集合和最小主题集合。
  5. 最小主题决定最小情节。
  6. 最小情节复合人物背景要素,结合修辞进行实际表现。

也就是:

  • 1 总主题→总情节
  • 1.1分主题→分情节
  • 1.1.1最小主题→最小情节←人物要素,背景要素
  • 1.1.2分主题→分情节
  • 1.1.2.1最小主题→最小情节←人物要去,背景要素
  • 1.2分主题→分情节
  • ……

由此可见,原型故事的确定非常重要,也是“梗”的直接来源。而梗本身在小说构成中所代替的就是情节部分。

那么,我们补充一下另外两种原型故事来源的状态:

从经典故事中获得灵感的情况并不少见。一般来说,是那些经典故事对作者达成了某种启发,从而使得作者创造了某种结构。同时也有一部分作者干脆提取经典故事的结构拿来自己用,这也无所谓:很明显的,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这一结构已经被反复提取到随处可见了。

而作者自己虚构,这种情况其实一般可以与前两种情况等同。或者说,作者虚构行为本身就是调用自己的经验,而自己的经验就来自于故事或现实经历。

以上,“梗”在小说构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单个梗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二、雷同梗的出现原因


1.约束条件相似

我们知道生物学有个概念叫趋同进化,也就是两种不同源的生物由于受到相似的生活环境的筛选,特征变得相似。而以上面的构成原理为前提,在小说构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的作品(自己和自己对比),都存在(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的)大框架相似的情形。这大概就是因为其最上级或者较上级主题反复使用的缘故:由于表达思想类似,所以表达手段也接近,虽然具体表现并不相同,但宏观看待,这些作者反复在讲同一个故事。

一部分单元剧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其消灭了主线,换而言之最上级主题分离代替每一个次一级主题,导致次一级主题基本相同,进而导致约束条件也类似。不过单元剧出现这种情况就属于写坏了,因为自己和自己重复。

网络文学(在这里特指网文)应该是这种情况最普遍发生的地点。由于其收到题材影响强烈,又受商业目的约束,同时作品量大,撞梗几乎不可避免。这种相似一部分是由于接近“最优解”的缘故,另一部分则是模板化写作的结果。我们批判网文的“套路化”严重,实际上就是因为套路本身就是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情节最优解。因为有效故而被模仿,然而随着时间过去变得不那么有效或引起审美疲劳,故而被批判。

综上所述,在约束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出现雷同情况。

2.原型事件相似

这种情况现在并不多见,但偶尔也有。比较常见的情况可能是一些作者根据某个热点事件进行改编,从而写出了相似的作品。

另一种情况是,作者们在一同考察后,写出了相似的作品。以网络为载体,可以实现这种共同考察的机会并不多。前段时间我与其他作者去台湾考察,回来写的小短篇就撞了梗。不过这种时候,由于共同考察的作者们互相有联系,一般不会同时发表相似的作品。故而少见。

从相同的经典作品中获得类似的灵感,这种情况当然也存在,不过机会更加渺茫。直观一年讲,可能相隔十年,两个灵魂相似的人撞了个梗,这种情况,与其纠结于雷同,不如说是有缘分。这种情况多发于学生作文,刚学完某个文章就拼命引用。

当然,从原型事件的最后之来源也可以判断,生活经历相似的作者很可能写出类似的作品。这种情况大家应该可以理解,譬如说在相同历史环境下写出的文学作品会有一定的相似性。

3.借鉴或抄袭

一般被我们深恶痛绝的就是最后一种情况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薅羊毛薅久了就能织毛衣。转手把毛衣卖了,就自在。不过有的羊羊大毛多,不在乎几根毫毛,可能不搭理薅羊毛者。有的羊本来毛就少,薅到最后薅秃了,是我我也得发飙。


作者抄袭的话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嫉妒,其二是懒。

第一种情况出现的机会不多,一般是抄名家名作。作者与作者之间普遍是互相瞧不起的关系,因为小说构成的精妙之处不太容易被发现,但丢手艺一眼就看得出来。

第二种情况一般在诸如卡文,或者对小说质量有硬性需求的情况下出现。在卡文的时候,由于懒得进行细致构成,于是抄袭。或者对小说某章节有质量要求,譬如说开篇部分,简介部分,而作者自身能力不足,往往也会寻找范例进行模仿。


三、我对“融梗抄袭”的质疑


首先,以下讨论的“融梗”仅指多情节多来源雷同。

在出现这种“融梗”雷同情况时,由于两个因素影响,雷同的“梗”越细碎,来源越多,作为抄袭的立论越没有说服力。

具体地说:

1.“梗”越基础,它的雷同机会越大。而“梗”的来源越多,抄袭难度,雷同机会也就越大。

针对小说,抄袭指责被反驳的一套常见的说辞是“每个字都抄新华字典”。这种反驳实际上就表现出了一个问题:梗越基础,其组合性越小,越容易在已知作品集中找到雷同点。

在这个比喻中,新华字典可以替换成已知作品的全部情节集。而每个字则可以替换成构成小说的最小情节集。

我们再比喻一下:

设作品情节集

  • 90865
  • 32146
  • 79645
  • 12457
  • 36980

0到9九个数字(即最小情节集)都能在作品情节集中找到。

而两个数字的组合(即复杂情节集)在作品情节集中就没有全部出现了。如70/07

于是数字组合的位数越多,抄袭证明越有力。换而言之,越复杂的情节组合重复,抄袭证明越有力。


同样的,如果扩充进行比较的抄袭来源作品数量,我们这样比喻:

抄袭嫌疑作品:

  • 1095860

抄袭来源作品:

  • 5812437A
  • 1096534B
  • 2586460C

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抄袭嫌疑作品和作品来源B很相似,以它们两个为对比:

1095860 1096534B

有数字109完全一致,另有5 6非常接近。

而如果将A C加入并对比:

  • 1095860
  • 5812437A
  • 1096534B
  • 2586460C

那么,疑似作品的109与B雷同,58与AC雷同,60与C雷同,简直没有自己原创的部分。然而58/60作为两位的数字组合,出现雷同的机会还是比较高。

在进行作品比较的时候,只要作品来源足够广,就一定会增大雷同情节的出现概率。这种时候一些细碎情节的雷同不应该作为补充证据用以论证抄袭,而应该舍弃。

之前看到某本小说被指责融梗上百本小说,实际上属于后面提到的这种情况,大量的样本扩充了用来比较的作品情节库,可是雷同的仅仅是一点细碎的情节。这样一来,在论证过程中,好像原书作者无恶不赦,一连抄袭了上百个作者,可是实际上,可能这个作者仅仅对其中几个作者进行了创造剽窃。


2.受前文所说雷同梗出现原因影响,题材越接近,主题越相似,出现大面积雷同的可能性越大。

这一点在类型文中经常出现,假如一本小说的疑似梗来源来源于多部小说,我们就应该考虑这个梗的来源是否由于同题材所导致,而非草率地下一个全员抄袭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遭遇这种状况时,我们反而应该扩充对比作品集,用大量同题材同主题作品,去除其公共雷同部分,再进行雷同部分比较,以减小由于约束条件相似所带来的影响。换而言之,就是减少“烂梗”被误判为抄袭的机会。


以上,融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不合理。我个人认为,如果在抄袭判定的过程中能在去除上面两个因素的影响后,还可以认定成抄袭,那么没必要谈融梗,直接炮打即可。

反过头来,如果是因为受到以上两个因素的干涉才做出抄袭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误差太大,没有说服力的。


四、我个人认为的抄袭判定条件


我个人判定抄袭的标准相比较法律标准还是比较激进的。以下仅提供一些判断思路,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问题。

1.直接使用原文而未引用来源。

这一判据最直接,但要谨慎处理诸如百度百科一类的内容……

2.在去除合理的雷同情况下,大量复杂情节组合/关键点来自于同一部/几部作品。

此判定条件需要大量同题材同主题对比材料确定公共雷同情节部分,在排除掉这部分情节后,若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作品在一段足够长度的内容中存在大量复杂情节的雷同,则可判定抄袭。

同时,应当排除如:存在多雷同点,但雷同点细碎且不集中的疑似抄袭来源作品。

3.逻辑链断裂。

此条作为前一条的论证补充,若存在较简单非公共雷同点,且疑似抄袭作品在此雷同点出现严重逻辑链断裂的情况下,可以将此雷同点判定为抄袭。

如果规划相对完善,逻辑应该也是相对连贯的。但一部分作者不写细纲或干脆不打草稿,这种状态也很容易出现逻辑链断裂的情况。判断逻辑链断裂的雷同点相较于第二判据可以简单一些,但仍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复杂度。

4.终端修辞表述大量相似。

这一根据有混淆借鉴与抄袭的嫌疑。大部分作者不会在具体的表达方法上考虑雷同问题。所以此根据只可作为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补充判定的根据。

判断方法如下:

在一段足够长的纯粹功能性内容中,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使用同样的修辞表述结构,譬如递进强调的比喻等。两段功能性内容的目的必须相同,且表达结构必须完全一致。

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判断补充,不能作为单独判断雷同的根据。


大概就是这样了。




  

相关话题

  那些婚前破处的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你们有因为女方平胸而分手吗? 
  女生可以对男朋友心机到什么程度? 
  哪一件事让你意识到女生是好色的? 
  出国留学带女友 怎么和家里商量? 
  男友家里不主动提婚事,该继续走下去吗? 
  名校毕业生比不上月收入50k的艺术生吗? 
  如何看待网上的「去xx景点后必分手」这种说法?对景点的宣传起到什么作用? 
  如何用诗句描述你的现任伴侣? 
  让人觉得舒服的恋爱关系是怎样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证明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有效性?
下一个讨论
新手摄影,可否点评一下我的作品?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