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入职后发现项目组代码异常混乱,是去是留? 第1页

  

user avatar   cai-lei-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多忽悠楼主重写的,让我想起十年前年轻的自己。

这里说点不同意见:

从公司利益角度来说,如果系统已经发布给客户(上线),不要重写。

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说,可以私下尝试重写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但不要试图用来替换已经上线的版本。

理由:

一个刚进公司的新人,对整个系统的了解可以说浅薄之极,你看到的东西、能理解的东西,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角,只是巨大的地下皇陵表面的一层浮土。你只看到了代码混乱这一个问题,但忽视了系统已经解决了的几百几千个其它问题,而一个系统的真正价值却来源于它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新手容易关注缺点而忽略价值。

这种情况下让新手来重写,可想而知结局一定是灾难性的。事实上就算让精通熟悉这个系统的老手来重写,结果也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有限,今天改动的代码几周之后可能就完全忘光了,更不要说去回忆几年前写过的代码。当时为什么这么写,为了优化做了哪些权衡,这些记忆早都已经烟消云散,重写的时候还要再重新面对一次同样的困难,而这次的解决方案还真就未必比之前的更好。

废话说了这么多,来个国外的老程序员Joel Spolsky在2000年写的文章:

Things You Should Never Do, Part I

(15年前就已经有大牛总结过经验了,可见多读书有多么重要)

他的论点来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

It’s harder to read code than to write it.

写代码容易,读代码难。

年轻的程序员似乎还认识不到这一点,但任何一个老程序员都会非常的认同这句话。

还有一个更详尽的带图表的分析:

vibratingmelon.com/2011

这篇文章的观点主要是:

1. 重写的代码即便能完全达到旧代码的所有功能、性能需求,为产品带来的竞争力也只有边际提升。(这个很好理解,因为代码的规范性和清晰度对产品的功能性没有直接帮助,只能降低远期的维护成本)

2. 由于重写代码过程中需要花费额外的钱和时间,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状况,比如预算不够了,核心程序员离职了,或是重写的产品没有达到原有产品的所有功能和性能需求,那么这个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重写的产品要么胎死腹中,要么市场竞争力反而更低了。(我马上想到一个例子,迅雷客户端,中间重写多少次都是越写越烂,最后大家都还在用原始的精简版)

当然以上并不是说我们写代码就不用管架构,随便敷衍了事一下算了。这显然也是不对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需要先看一下我们在公司写代码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

有理想的人往大了说写代码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类,但不考虑开源和兴趣爱好之类的话,像我这样喜欢钱的小人往实际了说,写代码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给公司和自己盈利,所以一切能够提高产出投入比的措施都是可取的,一切降低了产出投入比的措施都是不可取的。

在开发的早期环节,好好设计一下架构显然能够降低未来维护的隐性成本,所以好好设计架构是可取的。

在项目已经上线之后,重写代码在最坏情况下可能导致项目失败,最好情况下也只能获得边际效益提升,却同时要花费高额成本,所以重新设计架构重写代码是不可取的。

嗯你问如果公司的项目或产品代码混乱到无法再加入新功能或提升性能,跟时代严重脱节怎么办,那么应用以上原则,这时候既然这个项目已经快死了,那么放到新项目里重写显然是最合理的选择。


user avatar   skywind30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为什么那些会多国语言的人常常被赞赏,貌似没什么人因为精通各种编程语言而赞赏程序猿? 
  作为程序员的你,工作台是怎样的? 
  程序员996和施工的比,哪个累? 
  程序员工作压力大,身体也垮,为什么还这么多人想做程序员?是因为喜欢吗? 
  win32程序如何获取设备上下文绘制的内容? 
  国内人写代码的水平跟美国的差距在哪? 
  维护一个大型开源项目是怎样的体验? 
  刷完算法导论和leetcode,能找到什么水平的工作? 
  一个即将步入大学对编程感兴趣的学生,3 年能将 Java 学到什么程度,应怎样合理分配这 3 年? 
  程序员5年攒两千万很难吗? 

前一个讨论
「中国逻辑」都有哪些槽点?
下一个讨论
「钻石」是 20 世纪全球最精彩的营销骗局吗?真的没有价值?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