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风味人间》第四集「肴变万千」?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风味人间》的内核依然是中华文化,但它触及到了更普世、多元、包容的东西,让人经常一拍大腿:原来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海外的时候,我经常感受到国家在推广中国文化时面临的尴尬 - 太过于强调自己的不同,推出的一些文化符号并不能引起他人内心共鸣,有种自说自话的感觉。《舌尖》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但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舌尖》第一季有英文配音版,我给美国室友看了,问他什么感觉。他说,里面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如何如何”,让他感觉有些别扭。(前提:我室友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只是从如何更好地推广这一点提出建议。)

但《风味》跳出了这一窠臼:不光中国人在和时间的较量中展现了智慧,西班牙人也学会了用岁月来催化一条完美的火腿;不光中国人能欣赏发酵带来的微妙口感,在北欧和东南亚,这种特殊的氨基酸味道也会带来难以名状的体验。

还有,《风味》在介绍中华饮食文化时,真正做到了不卑不亢。还是拿我的美国室友说事把,他对于《舌尖》最不满意的一个片段是描绘外国人吃小笼包时狗咬刺猬下不了嘴,被汤汁烫着了的狼狈样。“我小时候在旧金山就吃过这种灌汤包了,怎么会笨成这样。”(再次强调:他的立场始终是从帮助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单纯批评)在我看来,国产美食纪录片中的外国人形象,很多时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样子:惊呼中餐不可战胜,让看客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就像是星光大道上的非洲哥们大喊“我爱中国”赢得满堂彩一样,终究有这么一丝讨好自己人的意味。

第三集请来了《鱼翅与花椒》的作者,扶霞邓洛普,我就知道这部片真的不一样了。读过这本早期来华留学生的作品,就能理解,邓洛普和中餐的对话是平等的,不卑不亢的。既没有带着“优势文化”的猎奇心态,也没有刻意讨好中国受众,仅仅是一名厨师和另一名厨师之间彼此借鉴切磋的过程。而这种平等感,贯穿了《风味》每一集:海外华人用异乡的食材获取了新的灵感,在中国的第一代移民也重新定义着“妈妈的味道”。

第四集,将这种包容感进一步延伸了。小时候我看过一期《幸存者》综艺节目,一个外国野外真人秀节目,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有一个游戏将吃皮蛋作为失败惩罚。看着一群美国人愁眉苦脸地硬往嘴里塞他们所谓的“千年蛋”,一副吃到了臭虫的表情,我就觉得心里很不痛快:你们难道就不吃臭烘烘的奶酪吗? 有趣的事,这一集里面,同时出现了皮蛋,鲱鱼罐头和蓝霉奶酪。我想,这三种食物的爱好者坐在一期,至少不会对彼此作出狰狞的神情吧。

对美食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全人类都能理解,并没有语言和文化铸成的藩篱。所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抵如此。




  

相关话题

  为什么烤红薯大多是200~230℃,查了下美拉德焦糖反应是在110~180℃呀,如何最大化甜度? 
  上班族的你如何吃早饭? 
  「鸡块掉地捡起重炸」最新进展:华莱士被约谈,你有什么看法? 
  如何看待美食作家王刚的作品,入选金秒奖? 
  你吃自助餐最亏的一次经历是什么情况? 
  你吃过最奇妙的一餐是什么? 
  哪些视频让你看完很想学做饭? 
  为什么人会本能地排斥一些食物,如西瓜拌饭? 
  如何看待西贝跑到人迹罕至的草原搞新品发布会? 
  中国北方工艺复杂的精致菜品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在饿了么订餐时选择隐藏手机号,但还是全部显示在了小票上,是否属于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可以如何维权?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一年干黄三家动漫公司,我可能是二次元暗黑锦鲤」这篇文章?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