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北科大的“三高”Nature论文——高强度、高塑性的高熵合金? 第1页

  

user avatar   wei-jian-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1203更

前段时间了解到个相关的好消息

国内有高熵合金团队开发了应用,去找了融资,貌似已经拿到并开启技术转化了

虽然应用点既非强调高强度,也非高塑形,且有些小众

但也对得起高中低熵合金一年二三十篇论文集火ACTA的现象了,是个好事儿

希望越来越多的论文成果变成产品成果

大家用掉头发换些增加大团结万岁的机会,还是很棒的


谢二位邀

0. 背景

工科,应用金属结构材料,轻金属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方向。

我的背景决定我怎么看待这篇文章,以及类似文章。


  1. 文章价值

In summary, the current findings not only show how the strength–ductility trade-off can be successfully overcome for a class of HEAs, but also we elucidate a completely new type of strain-hardening mechanism based on ordered interstitial complexes.

两点,strength–ductility trade-off;ordered interstitial complexes。

先说第一点,trade-off并不新鲜,任何一种金属结构材料,找出实现trade-off的文章,两位数应该有。

在做自己的研究之前做过一点儿强韧化方面的搜集,可以说,报道相当多

甚至我自己都有几种方法做到,只是具体的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trad-off只是这篇文章表观落点,外行人注意力更容易大眼球的部分(有人会觉得这强度很高,所以也是重点。嗯,也许吧),无甚稀奇。

有意思的点在于新的加工硬化机制用的是“常识”中的坏孩子,这就产生了两个文章落点:(1)新的机制;(2)underdog story.

前者,其实没多少人真正理解其价值(虽然这个价值才是这篇文章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对我而言),至少知乎上的各位看客,以及微信公众号的诸位小编和照着nature 标题去的很多读者。

后者,underdog story,喜大普奔,行内行外都喜闻乐见。氧作为杂质,产生的夹渣对很多结构材料都是致命的,尤其是疲劳,蠕变等长效性构件性能。这里,敌人成了自己人,甚至成了强韧性的主要功臣。这一翻转情节,很是符合作为传播学素材。


2. 关于高熵合金(HEA)

高熵,金属玻璃,3D打印,传统结构材料行业每隔十年大概会出一个新明星。

Nature Science本着不求实用,脸蛋儿越好看越好的原则,当仁不让地来刊登这些新星的进展。

每一个新星的弊端是决口不提的,只把45度锥脸瞪眼高光照给这世界看,让世界记得我的青春。

于是很多人跟进,非常多的人,且多年青、有抱负。

上学期,还有新入职的年青老师找我聊HEA的新点子。

不跟潮流不行啊,Acta现在都在跟NS学着打新股了,做传统材料、方法几乎肯定过不了6年评审。

哪天有NS见诸报端,微信公众号清一色的轮番轰炸式报道。

流量时代,科研明星。

然后,今天看到了南周的付林案报道。

利国利民。

所以我希望,大家喜欢学术明星文章的同时,多关注他们的实际成果转化,多关心一个以工程为背景的研究,她对我们国家也好,个人也罢,产生的落地贡献。

一口一个大牛又发nature了,还两篇,总感觉有点儿调子不对。

出个小测试:

大家可以猜下,如果国家某个重要型号需要他这个材料,做成样件的实测性强度和伸长率是多少?



对了,材料行业很有意思的,一边是NS享誉朋友圈,一边是材料劝退大战场,冰火两重天。


20200513补

事情过去有些时间了,有些细节补充下

(1)写这个帖子的时候,刚好赶上两个事儿同时高频出现在公众号

一个是所有材料类的公众号都在把Nature/Science这种关键词作为标题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一个是付林案有了一些进展

就好像是两个时间节点商量好了一样,作为科研两个极同时呈现在做科研的人面前

客观的说,我当晚就产生了对推送的烦躁

(2)高熵的文章好么,当然好

但这种好是在文章本身层面的

就如前文所写,力学性能其实并不是核心,其机制才是能让这篇论文上N

这点其实大家没什么可聊的,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没有做出专业评价的能力和必要

所以我简单提了下这个机制朝着价值落地的地方说了一下

(3)我要说高熵研究发NS,然后被各类公众号标题推送是有问题的

问题一、材料劝退的内在原因在高熵合金这类研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研究方向,如果其起点纯就是一个学术方面的想法

那这个研究在找到实际应用之前须要有接受质疑高大空的质疑

学术交流群里一人发了论文,下面各大学校青年、年长教师一片人连续大拇指不是其价值

赞成这些研究没有问题,我并不反感

我反感的是,做材料的人被裹挟着以发论文为现实目标去做新奇的研究方向

同时,我更反感这类研究正在侵占其他更有现实应用场景的研究

因为后者不光鲜,不“学术”,不fancy

问题二、我反对公众号用NS做标题去介绍科研成果

这里面隐含着严重的“发NS功成名就,大家赶紧来学”的意思

这种导向本身就有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有坚定的反感

论文本身,在这个过程中被连带伤害了,这点确实是我考虑不周

至于有的人质疑酸同行,踩同行的评论

只能说脑子里有佛看到佛,脑子里有X看到X

(4)最后说下,你我大家选择了材料,让人评价为天坑专业是大家共同的反感

但反感别人的评价前,先想想,我们是不是搞了太多内卷

是不是我们自己把材料科学搞的悬在云端,给人不落地的把柄

作为材料研究者,我希望我们做的东西越来越有实际应用场景

公众号也多朝着这个方向引导,而不要只在学术圈儿范围内打转转

如果有人因我不像他们一样给论文积极评价就跳脚骂

那读者们要好好想想,这种材料科学,是不是挺无趣的

(4)对了,我以后会去做材料应用

在公司做科研,开发合金产品

未来公司名字暂定伟恩金属(Wayne Metal)

对于NS的羡慕,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能让我高兴的是我经手的产品在天上飞,而不是在纸面上被谈


user avatar   zhi-dao-ni-zhi-dao-d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金属学的教材怕是要改一下了( ˘•ω•˘ )




  

相关话题

  初始条件完全相同,期间也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两个系统,发展轨迹会完全相同吗? 
  地球绕太阳公转是否也会产生科里奥利力呢? 
  含氟材料为什么疏水,不是应该与水有氢键作用吗? 
  最新研究「科学家可以从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提取 DNA 」,这一研究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为什么说「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但生物工程专业却被称为「天坑」? 
  野外工作中有哪些受用无穷的习惯和方法? 
  为什么蚂蚁怎么都摔不死? 
  古时候夏天专供给达官贵人们的冰块是怎么来的? 
  如何看待博士导师为你画大饼? 
  为什么实验室风气很奇怪,是我思想不对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才能把科普做得更有趣,甚至更性感?
下一个讨论
有没有什么理论或公式可以预测不同材料的电阻率?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