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对于风险你有什么独特见解? 第1页

  

user avatar   he-he-89-32-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金融体系里,风险管理是一门相当系统的学科,如果展开来讲,几万字都不够,题主是想要独特的见解,其实也没什么独特的见解,风险管理的模型有很多,要说独特,每个都很独特,对于了解的人来说,那些模型都是日常都会接触到的,但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每个都很独特。

与其探讨独特的见解,不如说说通俗的看法。

通俗,就是大多数人看了都能懂,并且都能代入理解。

风险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波动,风险高的金融产品波动率大,风险低的金融产品波动率小。

比如,你现在有二十万元,希望能投资一个项目,现在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投资股市,预期年收益50%,年底能赚十万元。

第二种:开个炒栗子店,预期净利润率50%,年底能赚十万元。

这里的预期收益和预期净利润,是上一年的数据结果,你在投资前,肯定会对项目的数据进行分析,那么,你会选择投资股市还是开炒栗子店呢?

凭直觉,你会选择开炒栗子店,你可能并没有学过风险管理,但潜意识告诉你,开炒栗子店才是最优的,对于这两种投资项目,你在心里已经做了风险评估,虽然年收益都能达到50%,但很明显,投资股市的风险要远大于开炒栗子店,股市去年能赚50%,今年大跌就有可能赔50%,糖炒栗子店去年能赚50%,即使今年生意不是很好也能赚40%。

股市投资收益的波动大,炒栗子店的净利润波动小,我们可以说,投资股市风险大,投资炒栗子店风险小。

投资股市和开炒栗子店,这是两种差异很大的投资产品,我们凭直觉还能判断,但对于那些差异很小的投资产品呢?直觉有时就不那么靠谱了。

前两年,互联网金融概念被引爆,P2P理财业务在全国遍地开花,很多人把自己的血汗钱投入了P2P,最后却血本无归,一方面是因为很多P2P本来就是骗子公司,比如e租宝,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基本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P2P理财和银行普通理财的例子:

比如,你现在有十万元,希望投资两种理财产品:

第一种:投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5%。

第二种:投资P2P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15%。

那么,你会选择哪一种理财产品?有风险管理意识的人都会选择第一种,没风险管理意识的人都会选择第二种。

有时候,多了解一点风险管理的知识,不仅能让你自己少栽跟头,也能让你周围的人远离陷阱。

那两年,有很多人来银行办转账业务,问他们要把钱转去做什么,他们都会说现在有一个特别好的理财产品,年收益能达到20%,走出银行大门的时候,还会对客户经理撂一句话:

"把钱放你们银行这么多年,都亏了不少钱,你们这理财一年才5%的收益,我去别的地方理财一年能到20%!"

这些人是真亏钱了吗?当然不是,他们是觉得少赚了,因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他们所谓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低,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亏了。

对于这种说辞,银行的客户经理也很无奈,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不可能达到20%,通常也就在5%的水平,客户看到别的地方的理财产品比银行的收益高,就把钱转走,客户经理也没办法。

这些人把理财看成了在菜市场卖菜,谁给的价高就卖给谁,银行长期稳定的收益,让他们忘记了对风险的提防,也忘记了对风险进行管理,在他们眼中,以前买理财产品都没有赔过,那么以后也不会赔,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即使理财真如卖菜,卖给信用好的人和信用不好的人也是不一样的,卖菜也并不全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很多时候买方还要赊账,虽然对方出的价钱高,但是赖账的风险也高,可能你之前赚的钱,就因为对方这么一次赖账而全都亏空了。

看过以上两种案例,相信大家对风险都有了初步的认识,风险通常是和收益率放在一起看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风险管理从来都不是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而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取舍区间,达到投资最优化。

风险和收益,是投资分析的两个参数,当对两个投资项目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比较:

当收益率一定的时候,我们比较风险,选择风险最低的投资项目。

当风险一定的时候,我们比较收益率,选择收益率最高的投资项目。

在第一个例子中,投资股市和开炒栗子店都是50%的年收益,但是开炒栗子店风险低,我们选择开炒栗子店。

在第二个例子中,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和P2P理财产品的年收益不一样,风险也不一样,那我们怎么比较呢?

对于这种问题,我们可以用夏普比率的方法,P2P理财产品的风险是巨大的,如果按照每单位风险的收益率计算的话,我们应该选择投资银行理财产品。

对于不同风险和收益的理财产品,我们可以先进行标准化。

所谓标准化,就是使研究对象标准,方便比较研究,说句话说了等于白说,那我们就再举一个例子:

就拿知乎来说吧,你想比较两位大V,谁写的答案更受欢迎,那么你该怎样比较呢?

最直观的数据当然是累计赞数,比如第一位大V累计得赞50K,另一位大V累计得赞40K,光看赞数,应该是第一位大V写的答案更受欢迎,但是一点开答题数,你发现第一位大V答题数1000道,第二位大V答题数只有200道。

我想,你心理已经有结果了,第二位大V写的答案更受欢迎,你会在心中计算一个比率,累计赞数/答题数,这个比率越高,答案受欢迎程度越高,我们把这个比率成为“赞答率”

第一位大V的赞答率=50k/1000=50赞/答;

第二位大V的赞答率=40K/200=200赞/答;

通过赞答率的比较,你已经能够基本判断出,第二位大V的受欢迎度更高了,这就是标准化的过程,很多物理学公式都是标准化的过程,比如计算压强的公式,计算速度的公式,计算比热的公式。

放到风险管理,标准化的过程,就是计算承受每单位风险,所获得的收益率是多少,单位风险的收益率越高,这个投资产品就越好。

回答文章开篇的那句话:

风险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波动,风险高的金融产品波动率大,风险低的金融产品波动率小。

我们假设银行理财产品的波动率是1%,收益率5%;P2P理财产品的波动率是10%,收益率15%,我们计算一下收益风险比:

银行理财产品:0.05/0.01=5

P2P理财产品:0.15/0.1=1.5

用文字表述:

每承受一单位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是5;

每承受一单位风险,P2P理财产品的收益是1.5;

很明显,银行理财产品要优于P2P理财产品,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投资银行理财产品。

在以上标准化计算中,我们假设参考基准是0,如果我们以银行的一年期无风险利率为参考基准来计算,还需要加入一个参数,我们假设银行一年期无风险利率是2%,那么计算公式变为:

(理财收益率—银行一年期无风险利率)/波动率

银行理财产品:(0.05-0.02)/0.01=3

P2P理财产品:(0.15-0.02)/0.1=1.3

计算结果变小了,但是银行理财产品依然优于P2P理财产品。

以上公式就叫夏普比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专门学习一下。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对风险管理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掌握以上风险管理的知识,已经能够让你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很多理财产品高收益的坑,有些知识不能让你致富,但能让你减少损失,这些知识在生活中也是很必要的。

关于风险管理,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研究风险管理,离不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关于详细内容,年底我还会再写系列文章,发布到我的文章专栏里,欢迎大家阅读!


user avatar   sgt-pep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与

Mu Tian

的讨论,我觉得有必要重写一下答案,顺便回应他关心的问题,也指出他的问题。

Mu Tian所说的「未知」风险,如果就是所描述的「黑天鹅事件」,或者拓展到小概率事件,学术界对此有明确的定义,叫「尾部风险(left tail)」。所谓尾部风险,就是发生概率很低、难以预测、但影响很大的风险。针对尾部风险如何测量与防范这个课题,从学术界到投资机构都有研究,但主要方法还是从投资组合入手降低风险,减少尾部风险发生的机率。

为什么不是像Mu Tian所说的「金融机构应该投入大量资源来挖掘已有数据,寻找新的风险因子和风险事件」呢?如果真的把这个风险定义为「未知」的,又如何识别?如果把他看做是极低概率的风险,这样做是否值得?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是要成本的,过分强调「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是要牺牲收益的。如果想完全杜绝「尾部风险」,并不是无法做到的,通过调整投资组合即可,但需要的成本是多少呢?Myron Scholes有过一个测算,若风险资产组合想要完全避免尾部风险,所花费的成本惊人的高,就是风险资产组合收益与无风险资产组合收益的差价。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风险资产组合,而不是大家都拿着债券。因为从长期来看,包含了尾部风险的风险资产组合收益要大大高于无风险资产收益,即承担「尾部风险」来获取收益。当然,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量避免尾部风险降临到自己身上,无论是Mu Tian反对的「“科学地”量化已知风险」,还是「挖掘已有数据」、「维持风险偏好」,都是被所有人说烂了的方法,大致相当于「你要做一个好人」、「你要保持注意力集中」、「你要咬牙坚持」这样的人生经验和劝告,没有任何实操帮助。

如果有人问我,如何帮助PE或者银行避免「尾部风险」,抱歉我做不到。同样是Myron Scholes测算,一个风险资产组合,从1930年至2012年,正常价值680美元,规避1/3尾部风险后价值4904美元,规避1/2尾部风险后价值12931美元,差距何止10倍。如果我有办法避免哪怕1/10尾部风险,我也不会在知乎写答案告诉你如何操作,我已经投身PE了。所以我并不是说没有尾部风险,也不是表示无法预防尾部风险。

但非用「未知」这个词的话,我不觉得什么风险是未知的。任何抵御风险的手段都是在风险发生过以后发展出来的,就像我并不知道有万磁王这个变种人我也无法让所有警察不带金属,一是「未知」确实代表不知道,二是让所有人带塑料子弹成本太高。我不觉得美军会针对变种人这种「未知」进行预案,银行也不会。

另外,Mu Tian比较感兴趣的是银行到底有没有能力抵御风险,银行那些繁多的监管指标和测算体系到底有没有作用,资本充足率和其他监管所要求的风险抵御措施到底有没有效果,感觉他个人很悲观。银行风险抵御措施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大规模风险事件发生后一次又一次加强的。从Basel 1到Basel 3,从PLAC到TLAC,对银行资本充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风险监管的要求越来越多。全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恢复与处置计划之下,经过严格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系统重要性银行被一次或几次危机击倒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5」中压力测试的结果显示,哪怕在重度冲击下(不良率上升4倍、GDP增速降至4%等),中国银行业资产充足率仍可维持11%左右。在Basel 3体系下的银行,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脆弱。

当然,这也只是限定在「已知」风险中的「尾部风险」的情况下。如果真发生什么「未知」的风险,比如霸天虎进攻地球,什么计划也白搭。

以下为原答案。

-

@Mu Tian

提两点意见,供参考。

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或者控制是要成本的。专业的资产组合(包括银行资产)里风险和收益基本对等,过分强调「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是要牺牲收益的。至于是相对低收益审慎经营、还是承担高风险获取高收益,就是管理层的决策了。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你剔除的风险越多,你的收益相对就越低。说到底,所有的风险管理措施,最终都会落实到人,都需要充足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做到。

另外,Mu Tian忽略了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机制,也是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发展的结果,更是对历次金融危机的反思,是风险对冲机制。比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无论任何风险,最终都要靠充足的财务资源来弥补。无论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还是操作风险什么的,并不存在什么「已知」和「未知」,次贷危机几乎对全市场来说都是「未知」的,但这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未知」的东西。危机突发时该怎么做,一套一套的谁都会说,可真事到临头了,还是只能靠资本来对冲。对于过度投机遭受重大损失的,别只看见贼挨打忘了贼也吃过肉就好。

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实际上更没有什么风险是「未知」的了。剔除差异不大的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偏好外,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都被宏观经济牵着走,谁也脱不了干系。经济下行时拼什么,就拼谁的财务资源充足,谁风险抵御能力强。至于「按照自己设定的投资策略,避开不擅长的行业,避开不了解的产品,该止盈就止盈,该止损就止损」,又要天资聪颖的从业者奋斗多少年才能达到这种水平呢。指望全公司甚至整个团队都有这种水平,更不太现实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说房价即使崩盘,本来买不起房的还是买不起? 
  为什么企业家普遍都不来东北投资? 
  如何看待今日头条最新估值达到 110 亿美元? 
  如何看待小鹏汽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此次融资规模最多约合人民币 130 亿元?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你在比特币交易中赚到了多少钱? 
  保险公司是否会贿赂/影响医院或主治医生,以节省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 
  如何看待 2017 年美联储第三次加息? 
  中国股市 2015 年这一轮暴跌导致了中产阶级和平民怎么样的损失?2018 年十月的暴跌又如何? 
  为什么老干妈陶华碧说「我坚决不上市」「那是骗人家的钱」? 
  如何看待黄峥身家超马云成中国第二大富豪?拼多多疫情期间为什么可以大涨? 

前一个讨论
成为优秀的女导演有多难?
下一个讨论
你知道什么值得一说的保险故事/案例?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