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大公司 offer 却选择了小公司是为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bo-fu-mei-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同学对大公司和小公司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变成了:「我是选择去重点班当一个差生呢?还是去普通班当一个优等生?」
或者问的更加直白一点:「我是去大公司当凤尾呢?还是去小公司当鸡头?」PS,话说「鸡头」这个词∑(⊙▽⊙"a
(提前说明一点,不同行业的情况不一定相同,所以本答案主要基于互联网行业)

其实,大公司不一定是重点班/凤凰,小公司也不一定是普通班/土鸡。
关键还是看人。
我现在对于职场最大的期待就是一个每位成员都非常优秀的小团队——因为乔帮主不是说了么:
「I noticed that the dynamic range between what an average person could accomplish and what the best person could accomplish was 50 or 100 to 1.Given that, you’re well advised to go after the cream of the cream … A small team of A+ players can run circles around a giant team of B and C players.
我发现顶尖人才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可以大到,一个顶尖人才可以完成50-100个普通人的工作,所以你需要招揽精英中的精英……一个A+级人才的小团队远远胜过一个由B、C类人组成的庞大团队。」
其实,事实比帮主说的更加残酷,很可能即便是50-100个普通人,或者无论多少普通人,都无法完成一个顶尖人才可以做到的事情——因为数量的增加并不能突破质量的上线,更何况反过来他们会因为他们普通人的问题,产生巨大的内耗和麻烦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团队专注于单一的App产品,那么一个UI设计师,一个产品经理的标配足够(一般来说,体系非常复杂的产品除外)。
所以有时候猎头打电话过来介绍说:「这是XXXX(某大厂)旗下一个新的金融服务类App的项目,现在已经有两个设计师了,我们认为你和他们需要的设计Leader非常吻合。」Excuse Me?!一个金融产品(我之前的回答里面有说过,金融类服务类产品对于设计的要求一般不太高),你们安排了3个UI设计师的席位,我只能理解成不靠谱现任设计师不出活/不靠谱的PM天天改需求/不靠谱的老板成天瞎指挥,无论如何也不能傻到往这种坑里跳是不?

有些人认为公司的「人多」体现的是实力强大,没错,体现的是公司的实力强大,但是和你个人没有太大关系。
很大公司做到一定的体量后,成熟业务带来稳定丰厚的收益,所以在有些职位上多养一些人,很多时候可能就是人才储备(俗称备胎),比如说明明3个人可以做完的工作非要设置5个岗位,这样即使有人产假/离职也不会对项目进度产生太大的影响,从公司的角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从员工的角度,多出来的那俩人该干嘛呢?
我有个做iOS的程序员朋友硕士毕业后在某搜索大厂工作(不是百度),一个项目组好几个UI/交互设计师,他天天被其中一个姑娘追着要他做交互动画效果,不堪其扰。虽然我也不否认很可能我这个196cm的哥们儿是被妹子以工作之名撩了,但是同为设计师我还是蛮能理解妹子的——一个搞搜索的产品本来界面就不多,却有这么多的设计师,平均每个设计师能分到两个界面不?每次开总结会,自己独立完成的工作量,连两页PPT都填不满;工作1-2年,连一个完整的产品都没有设计过——万一想跳槽呢?下家老板面试,只能说「这个,还有这个,这两个界面是我主要负责做的……但是经过了领导和同事的修改」,Orz。所以妹子没办法,只能另辟蹊径天天追着196cm帮她做点儿交互的动画效果,这样自己的工作报告好歹有点「亮点」可以写进去,能让领导多看自己两眼——虽然对于这款产品来说,交互的动画效果貌似没有什么卵用。
但是好歹,这个妹子是一个危机意识特别强的妹子,否则196cm身后很可能会跟着一串妹子,想到这个身高差也是觉得蛮有画面感的呢~!关于有没有其他iOS程序员的问题……可能196cm,颜值过硬,单身(性取向不明),开Mini Cooper的应该也就这一个了,话说这么大只开Mini Cooper是什么恶趣味,(╯‵□′)╯︵┻━┻

当然了,更有甚者,不但员工是备胎,整个部门都是备胎。
比如在其他答案里说过的有过合作关系的某视频大厂的电商部门,之前有小伙伴在评论区已经说猜到是哪一家了,但是作为普通用户,我真的是从来不会关注视频大厂的电商部门——毕竟这是一个在App首页连个入口都找不到的部门_(:3」∠)_
认同有些答案里面建议,不管大公司小公司,一定要进核心业务部门。当然了,小公司一般是不会有「非核心」部门的。
大公司的「备胎」部门之所以存在,有很多因素,提前占位置啊,给竞争对手添堵啊,还有就是单纯的有钱没地方花啦,各种原因。但是总而言之,进了边缘部门的各位就像是豪门私生子,目前好吃好喝的养活你,可是家族财产和你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且如果当家的一换人,或者家里一经变故,那第一个被赶出去的可能就是你了。
然而最可怕的并不是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寄人篱下,最可怕的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寄人篱下的生活着,光鲜亮丽的年会的入场券,精美高档的端午节中秋节礼品,自家视频独播的热剧收视率火爆到了何种程度,发到朋友圈里嘚瑟嘚瑟,私生子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家里挑大梁的大哥二哥有什么区别。
但是其实有些人是能够体会到这些区别的,这个边缘部门的PM姐姐成天都在焦虑视频导购转瞬即逝的窗口期,却苦于自己团队项目的推进速度举步维艰;项目经理因为部门里设计组「排期困难」毅然决然从我们团队中借调资源,我用大半天的时间完成了他们3人设计师组报2周工时的工作——虽然项目万般火急之中如期上线,但是我们却没有如大家期待的一样继续亲密的合作下去——因为设计组有意见,运营组有意见:「我说来不及做的事情,你找个外人一起做成了,这不是打我的脸么?」——相对于「做事」,这些人更在意的是大家能不能一起愉快和谐的玩耍下去。
有这样的同事在,即便你有力挽狂澜的心,只怕也是有心无力的。
HR和你描述一个边缘部门的时候一般是这么说的:「这是未来公司布局的重点,是现在着力发展的,公司资源丰厚,一定会大力投入……」
但是事实证明,在大公司的平台上新孵化出真正成功的项目远比大家认为的应该成功要少的多。
这从侧面证明了——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很多同学很好奇,如果边缘部门真的被裁撤了,这些员工会怎样呢?
实际上他们并不会怎样,就像很多答案里说的,简历毕竟自带大公司光环;而且不管你在前东家那里是埋头苦干了3年,还是浑水摸鱼了3年,工作经验都直接「+3年」——找个差不多体量的大公司做下家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而小公司呢?小公司比较耳聪目明,因为没有多余的财力可以雇佣一个看似背景光鲜,实则华而不实的员工,埋头苦干的3年和浑水摸鱼的3年,他们大都分的清楚。

其实,从这个层面上坦率的讲,找一家大公司真心挺好的。
等过个三年五载的,你熟悉了大公司的流程运作、人际关系、处事做派,简历上加上个三年五载的工作经验,然后就可以Double一下薪资预期要求找一个差不多的下家。
说句你们不相信的,即使在互联网这个应该是最Open的行业里,「资历」也是被过分看重的东西,尤其是在大公司里。
我有个朋友从IBM跳槽出去创业,此少年年方28,一表人才,玉树临风,甲方拍肩表示:「小伙子太年轻啦,这么年轻就从IBM出来创业,勇气可嘉。」
在很多人眼里,你能去大公司而不去,你在大公司待得好好的但是你出来折腾,他们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有时候其实心里挺不甘心的,27、8岁的时候累死累活的比别人多跑两、三年,结果还是因为「太年轻」而被很多人看不上眼。
其实你本也不用太努力太用力,因为等到你30多岁,有个5+年的工作经验,有个大公司光环加持,你会觉得你20多岁求而不得的东西,到了30多岁变得水到渠成,所以为什么要在之前拼死拼活的努力?

因为就是有一些人总想跑的比别人快一点,23岁想做别人的25岁,25岁想做别人的28岁,而且他们一直都在努力的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
一旦他们曾经和自己的同类共事过,以后其他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将就。
这样的人,就是乔帮主说过的——Best Person,A+ Player。

我在23岁的时候加入的那个团队,当我今天回头再看,仍然觉得BlingBling,100%北大硕士,一个北大土著,若干北邮北航本科,另外一个啥本科不重要因为人家现在牛津博士在读——老板大我们一轮(12岁),是北大系的项目经理,之前有过2次和别人一起创业成功的经验。
这样一个团队我不能说团队关系是完全和谐健康的,因为最开始就是老师带学生的那种调性(基本上是天天被老板虐),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这群23岁的人,尝试在做别人25岁才开始做的事情——走进职场,不做实验室产品,做真正可以商用的产品——同行应该能理解两者的巨大区别,实验室产品是跑通了就行了,而商用产品你要解决的问题非常的多速度、容量、兼容性、安全性等等等等。
而我无比庆幸的是我遇到的是一群最优秀的人,尽管当年我们尚且稚嫩,但是我做的每一个界面(尽管当年我做的界面并不好看),他们都会想方设法的实现——然后我们把能用的手机都装上了漂亮的成品,开心的不能自已。
在2012年的年底,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前,我把团队一年多以来做的产品的App和后台系统的各个版本做了一个整理,然后我们围坐在一起的时候,各位小伙伴表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做了这么多事情。
是的,我个人完成了大概3、4个前端App的完整版本,2、3个系统后台的完整版本——在大公司里,一年时间,我一个在校硕士实习生,恐怕连公司2C商用产品的边都摸不着。

当然最惊艳的是我们产品经理。你知道做设计师的之前也做过设计,做程序员的专业是软件工程,但是PM,是有了一个团队你才会是PM的啊!(完全没有任何基础)
就像我在相关问题里回答的一样,很多不喜欢写代码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去「做产品」。但是大公司招过去这些产品实习生是干嘛的呢?——做公司内部产品,的界面。有百度有阿里,他们基本上都是在用按钮和元素拼凑公司内部产品的界面(比如公司的人事系统等,非2C的商用产品)。
而此时作为同级同学的我们的PM在做什么呢?苦逼兮兮的做商用产品的后台,无休止的逻辑图/流程图/线框图,被老板虐待、被客户质疑、和程序员撕逼、被设计师暴击(也就是我)。等到2013年夏天大家毕业的时候,我们的PM设计的前端App和后台系统已经可以商用了,然后在大概2014年初的时候正式上线。
那2、3年时间里,我们就像是几个在奋力奔跑的人,我们从不质疑自己的速度,也不担心伙伴的速度,我们甚至不用左顾右盼,因为我们相信只要自己用力往前跑,我们始终就是在一起的。

即便后来我们在一个地方挥手告别,那又怎么样?
很多人会说:「你看你们并没有成功吧?」
是的,但是作为一个硕士刚刚毕业的设计师,独立的商用App上线,2年的创业经验,商演视频/Keynote无数,我还有什么好不知足的呢?
20出头的年纪,无论是大公司小公司,没有特别异于常人的天赋(虽然多少是要有一点天赋的),没有显赫的家世和资源,也不能寄希望于超小概率的好运气——那么,这不就是一个潜心积累的阶段吗?即便你在大公司,大公司怎样的发展状况,和咱也并没有什么关系啊。

肯定有人要质疑我为什么总说大公司人不行。
一个公司发展到辣么大的程度,要求每个人都是Best Person是不可能的事情;高层能保持比较高比例的Best Person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回顾下百度刘总监事件)
能保持团队中大部分成员的Best属性,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也鲜有公司可以持续的做到——乔帮主时代的Apple的设计团队绝对是一个例外;另外我一直都非常喜欢的Sketch团队,至今也仍然是一个精英化的小团队。
但是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当最初开始招一个B Player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后面跟着一大堆的B/C Player。
就像很多同学的疑问:你说很多大公司里的人不行,他们的领导不知道吗?
知道,但是很不巧领导也是这样的人,从上到下,B Player招C Player,C Player招D Player,以此类推。
A类的人只喜欢和A类的人一起玩,但是B类的人只会雇佣C类的人。
A+/A Player是跑道上相信自己奋力往前跑就肯定不会被超越的人,除此以外的人是害怕被别人超越的人——而且很多时候他们也不想跑。
「大家都停下来休息休息」——很多时候这就是他们的处事风格。

很多人包括我妈都坚定的认为大公司肯定是好公司,机会多,待遇好——但是其实我特别想指出的是,优秀的小团队也不一定都是穷逼啊!!!
真正优秀的创始人怎么会完全找不到资源,拉不到融资呢?怎么会天天就会和你逼逼理想和情怀呢?绝对不会。
虽然说初始资金不一定有大公司那么充裕(毕竟大公司已经有稳定的业务收入来源了),所以不一定能给到你大公司那么高的Offer,但是真的也不至于差太多——找到合适的人,利用宝贵的时间窗口,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
而且真正优秀的团队在股权和期权上很抠门的,不会像废纸一样你要多少就给你多少的,真的。

所以如果是真·优秀的团队,别管团队大小,先想办法挤进去吧!
但是一般这样的团队看人都非常挑剔,因为Best Person自己时间特别宝贵,很少有兴趣教小白和带小白。所以如果有幸加入,真的是要觉得很幸运的事情。
反过来不管你水平怎么样,只要要价便宜就想用你的,而且还进一步杀价想用情怀和梦想勾引你的——那明显是伪·优秀,自己看着办。

总之,这篇答案写给此刻想奋力奔跑的人。

如果对于这些没有太大的追求,那人各有志,大公司肯定是首选。

但是对于那些享受挑战的人来说,一定要想办法和Best Person在一起。

话说答主本来也是个没啥志向的混混,一不小心走运的和A+ Player共事之后,发现价值观都被扭转了,而后再也受不了B/C了。

所以对于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小伙伴,多多尝试一下,没准也能激发出自己的洪-荒-之-力。


七夕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
祝节日快乐,觉得喜欢的要点赞啦(✪ω✪)


——————更新——————
看到评论区有很多和我经历类似的同学,真的好开心!
另外觉得知友们的世界真的好小,196cm已经粗线在评论区,有需要的妹子们请自行勾搭。

补充说明一下几个问题:
1. 真正优秀的小团队相对而言有很大的希望发展壮大。
之前从北大西门走过的时候,第一任Boss经常指着资源宾馆的大门和我们说:「看,百度就是7个男生在里面开了两间房做起来的。」当然了换到今天这个Open的时代,几个男孩子两间房,百度可能起不来啊……污污污污污污
从无到有的去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是一生难得的机遇。
现在我们觉得很多前辈很牛逼,牛逼之处仍然在于他们真的曾经创造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东西。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中的佼佼者将会不断的推翻父辈和前辈们建立起的里程碑,去超越他们,去创造新的历史,这就是人类一直在前行的道路。

2. 对于一个已经辉煌的团队,保持成员的纯粹性不容易。
乔帮主时代的苹果设计团队不是一个庞大的团队,如今的Sketch团队也仍然是一个精英化的小团队,但是二者都是最值得加入的团队,因为团队里面的人是最优秀的。
微信成为大公司中成功孵化出新产品的范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独立的研发团队在Best属性上被保持的很好。
前段时间流传出来的张小龙饭否的内容可以看到他执着于「做事」的个性,一个能力与态度兼备的优秀的Leader,小马哥信奈的放权,小团队的独立性/纯粹性造就出了宛如新生团队的血性——这绝不是每个大公司每个新项目部门都能有的幸运。

3.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处,看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对于很多人来说,你这么辛苦的考到了名校,顺顺当当的进了名企,这真的是你应得的,你可以就此一生衣食无忧。
但是你不能嘲笑别人的梦想,特别是那些仍然不知足的人还在一路前行。

4. 在成为Best Person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
有时候Best Player的Team里,因为各种原因,也会需要看起来不够Best的人。
比如说我从IBM出来创业的朋友,也是之前答案里说过给前端工程师换Mac的朋友,他们团队最开始追求的都是纯985血统,现在有时候非211的也招。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你有愿意给你换Mac的老板,你有不错的设计师一起合作,你真的很介意你不是在一个大公司里么?
我朋友的公司人数已经从去年不到10个人发展到今年的将近20个人,我觉得我也要找机会多多去抱抱大腿。
如果你仔细搜刮小道消息,很多大公司的初始团队里都有那么一两个误打误撞闯进去的人,没找到工作凑合一下的,实在缺人凑合一下的,所以你这时候是抱怨时运不济只能去小公司呢,还是抓住机会好好和优秀的人一起努力?

5. 大公司的很多弊病并不是我说的。
是周围很多从大公司里跑出来开始创建小公司的人说的
而且我觉得他们跑出来之后,想要选择和我这样的人共事,各种主动勾搭(就让我傲娇一下吧),这就说明即使在大公司的人(甚至其中一些大咖)眼里看来,我们这种小团队出来的人,也没有比别人差啊,而且还更好呢(再让我傲娇一下吧)。

6. 不要把不靠谱的小团队说成是「优秀的团队」。
优秀的永远都是极少数。
不要把在不靠谱的团队里面的遭遇硬说成是「优秀的团队」里面的人也会怎么样。
我已经再三说过了问题不在于团队大小,而在于团队里面的人怎么样。
即便是有些开始觉得不错的团队,最后离开的时候发现并没有初始的时候认为的那么好,也很正常,也有可能是因为团队成长的速度跟不上你个人成长的速度,开始的时候觉得好屌好牛的老板,离职的时候觉得是个傻逼——这说明你真的成长了很多,是另一种幸运,心怀感激吧。

最后,10年前没有知乎,甚至6年以前都没有



公众号:柏傅美。知乎私信不常看,欢迎关注公众号交流。


user avatar   tie-sh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跟大公司或者小公司本身无关,与你个人的特性有关。如果你是一个奴才型人格者,不建议你去大公司,你应该去小公司更有机会,如果你是一个奴隶型人格者,则强烈建议你去大公司混饭吃,那就是你的天命归宿。

为什么?

大公司讨厌爱生事又不愿意老实本分干活的奴才型员工,比如华为,BATJ这些大厂,他们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成群的奴才智囊团,你如果应聘时不是以奴才级别的人进去的,到岗以后却不想安于现状,想给主子献媚,很可能的下场就是被扫地出门辞退了事,像什么给老板上万言书,要求新开什么项目之类的建议,那不是你的福分,而是你的灾殃。大厂不需要你自认为很不得了的战略规划和建议,它只要你埋头苦干,上级交代下来的任务,你按时足额完成了,工资奖金就少不了你的,那种安安静静,什么都不想多嘴,只接受上级任务的人,在这些大厂里会呆的很舒服。

但许多小公司就不一样了,喜欢鬼点子多的奴才型员工,本来一个搞五金加工的公司,你要是去建议老板造火箭开发芯片,只要你牛吹的够好够大,说不定老板就还真的被你说动了,并且对你委以重任,让你当上能够忙前忙后的实权奴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择业的关键不是公司大小前景好坏,而是要你根据自己的特性制定合理有效的求职策略。如果你自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好奴隶,只要上级给你安排任务你就能够无条件干好,那就去找大厂的工作,稳定,高薪高福利,但也没啥大发展,因为奴隶天生就是一个螺丝钉。如果你自认为头脑活络,必然不甘于久居人下,需要折腾出一番有自己参与的花活来,那就去找小公司,或者喜欢听取奴才建议的中型公司,这些公司一看见万言书就会如获至宝,真把你当成人中龙凤来看待,舍得下本让你试错,你在这样的公司,就容易有自己的空间,真被你折腾开了,你就能够凭此扬名立万大出风头,如果折腾垮了,就拍拍屁股走人,换一个东家重头再来,美其名曰,职业经理人。


user avatar   an-ni-de-ti-bo-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上。集邮爱好者一枚。


user avatar   li-fang-cheng-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zhi-zhu-zai-r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梁思申家庭,从剧中的暗示来看,应该是49年之前的上海工商业者。他们家至少他父母这一支还算是爱国的,49年之后并没有跑路而是留了下来,属于政治上靠得住的工商业者,文革之后被国家启用。

这样的家庭基本上在海外都有亲属,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联系上,这也是梁思申改革开放之后选择移民国外的原因之一。

梁思申自视甚高,她说自己没有歧视,但宋运辉说得对,她就是歧视了。她确实想促成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她心里已经内化了西方资本的逻辑,她认为中国要发展,做西方的附庸就是理所应当的。她并不知道,也没想过,为什么重点国企必须由中国掌握控股权的原因,也不在乎,只要她能完成这笔投资,受到老板的表扬,她的价值就实现了。

剧中对梁思申这一路人的小心思写的是很好的。这就是改革开放中华人华侨的真实想法。

她和宋运辉的矛盾,不是谁和谁斗气,或者性格冲突,而是根本立场不同。对梁思申来说,单子能谈成,中国市场开拓出来,她就实现了自己在美国人中的价值;但是对宋运辉,他就必须考虑中国化工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长远利益,为了这些利益,政治底线是不能退让的。

梁思申说自己受了歧视,实际上和宋运辉说的歧视并不是一回事。梁说的,是她作为美国华人所受到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宋和大部分中国人当然没有体会,也没有理由就要体会。毕竟梁还是要在美国社会混的,宋和大部分中国人不需要。

宋说的歧视,则是西方大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并不把中国当做平等的合作伙伴,而是趁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这点,梁实际上是不在乎的。毕竟,就算控制了又能怎么样?梁还是吃香的喝辣的,大不了回美国去。

对吉恩一路人来说,梁当然就是个工具。毕竟买办永远也不可能和老板真的平起平坐。

当然,梁思申并不坏,我相信她主观上也是想为中国好的。但是她长期受美国的教育,认为中国处处落后,美国的一定先进,所以自己有先天的权力去决定东海应该如何如何,还自以为是为中国好,实际上就是个二鬼子。

宋运辉也不傻,这点他肯定早就看透了,但是为了合资,一直到吃饭之前都没捅破。宋也一直在和日本还有其他公司联系,该摊牌就摊牌,可见也没有对梁这边报不切实际的希望。


大结局了补充一下:最后两集说明梁的层次还是比宋差远了。她以谈判为要挟,不仅救不了宋,而且会让上级部门更加怀疑宋和梁有不正当的交易。她以为靠自己就能扳动洛达,靠一个洛达就能改变党的组织原则。而她实际上就是个工具人,不可悲么?

最后她和宋的谈话,宋对她是大失所望的。本来吃饭的时候,宋以为她回来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的建设,结果因为她自己的一点私心,说不投就不投了。她看得上的人就行,其他中国人统统不行。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梁思申这种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会走到完全西化派的路子上。


user avatar   clicksto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回答过相关问题(如何评价摩拜单车获得超六亿美元的e轮融资,共享单车未来在谁手中,是否胜负已定? - 知乎),针对摩拜完成E轮融资做了如下猜测,其中OFO马上完成新一轮以及国际化等地域拓展的部分,和OFO今天放出的信息基本一致。不过,竞争还很残酷,发言中提到的盈利部分可信度堪忧。这个阶段,那么多投资人完成了各类共享单车的投资项目,不要考虑盈利,还会先考虑如何整合上规模吧。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请看何明科


user avatar   chang-chang-76-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相关话题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科技年货? 
  你们对现在年轻人的“躺平”怎么看呢? 
  如何评价「小米计划于2018年内上市」的消息? 
  有钱人真的很任性吗? 
  Bug是如何产生的? 
  有哪些生活小事让你感叹到「这个世界已经离不开程序员了」? 
  「宁愿花 11K 重新招人,也不愿意花 9K 留住老员工」的现象是否属实?为什么会出现该现象? 
  对于周杰伦的快手首场直播,你有哪些期待? 
  中国互联网产业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找工作时单位普遍要求 35 岁以下,那 35 岁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媒文章《伊朗逐渐走向“新帝国”》?
下一个讨论
墨西哥毒贩为什么这么嚣张,可以对抗军队?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