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这种书法作品究竟好在哪? 第1页

  

user avatar   xiang-yong-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这是一幅草书作品,一般评价行书、草书作品,我会从两方面着眼。

第一、作品在审美、格调上有没有方向性问题。

行草书与正书(篆、隶、楷)相比,书写速度更快、笔画之间的连带更明显,在视觉冲击力上更强,与此同时,对基本功的要求也更高。但是有些“书家”在写行草书时一味追求视觉效果,又不愿花时间锤炼手上功夫,最终写出的作品就会在审美上追求极端化,在格调上显得低级,一个词概括就是“俗”,再来一个词就是“野”。这类作品多见于各大酒店、会所:

这类行草书的根本问题在于,书者能力不足又想追求效果,只能对汉字做一些毫无道理的扭曲变形,以频繁的拐弯、提按使观者“不明觉厉”,比如这些笔画的处理,都是不合理的:

经常有朋友在微信上把这类作品发给我,说在xx景区看到一位书法大师,在拍卖作品,让我看看水平怎么样要不要买,我都会耐心地和他们讲——钱不要的话可以给我。

再看题主给出的这幅草书作品:

除了个别草法不严谨,整体还是在一个合理的状态下书写的,可以说不存在方向性的问题。


二、技法问题。

在大方向的层面考量过后,我会看作品的技法是否达到一个基本的水准,如果没有,再看具体的不足在哪里。这件草书作品在技法上主要有两方面不足,第一是基本的用笔和结构不达标。

首先说用笔。

书写过程中碰到转折,需要通过手的精准控制把笔锋调整好,让点画不失力量,也即“调锋”,就像我们开车不仅要走直线,遇到转弯时要手控制方向+脚控制油门和刹车,使车平稳地转弯。

书写行草书时,速度较快,对调锋的要求更高,就像赛车对车手的过弯能力要求更高,这幅作品的作者在遇到急转弯时,过弯能力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了,几乎都是翻车过去的:

我们知道毛笔的笔头是个锥形,在转折时,要通过调锋尽量保持锥形书写,而这些红箭头所指的转弯,都是把笔头当作扁平的“油漆刷”去写的,画个图帮助理解:

一篇草书作品中,“刷头”的转折方式过多,会显得转折点很单薄,导致点画侧锋,整体用笔力量不足,其根源在于书者手上功夫不够,没法在快速行笔的过程中控笔调锋。


再说结构。

结构上,行草书比楷书更注重对比,在这张作品里也看得到作者在结构上做变化,用收放、疏密、斜正等手段对字进行造型,但是有一些字在变化的同时没有守住基本的平衡,看起来很别扭:

“此”字左边的竖过长,虽然效果上做出了对比,但是有违这个字基本的结字规律;“月”字左右两竖向内弯曲,外框形成上大下小的效果,中间两横又聚在下面,收笔与竖钩平齐,也是不合理的结构处理,可以看一下古人写的这两个字:


可以看到《初月帖》与这位作者对外框的处理是唯一相似的,但是两横的处理起到了平衡作用。

另外,“未”字的中轴线极端偏右、“落”字右下方“各”字的聚散不合理,就不详细分析了,直接把图放一下:


在技法层面,有两个标尺,第一是刚刚所说的用笔有质量、结构合理;第二是在质量和合理的基础上,做到丰富、变化,这在草书作品中尤其重要,这幅作品中对于用笔、结构、章法的处理,太过单调了,比如所有的横势、撇势的点画,角度都很接近:

我把第一列中,角度相近的横和撇分别标出来,可以看到重复率很高。如果扩大到整篇,单从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来看,问题是相同的:

这其实说明一个问题,作者在书写的手势上是十分单一的,提炼出来基本是这样的:

作者在快速书写的过程中,毛笔行进的轨迹角度单一,只有一些长短的节奏变化。

如果想丰富的话,首先可以把角度多样化,同时从弧度、虚实的方向进行变化:

我尝试改变一些笔画的角度,并且加入不同幅度的弯曲,以及连断的变化,效果上丰富了很多。

再往下,可以调动用笔的粗细、中侧锋、墨色的枯湿,使其在丰富性上再推进一步:

用这样简练的图片演示,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行草书如果想做到不单调,实际上要调动很多个层面——手拿着毛笔,轨迹上要做到角度多变、弧度不同、有连有断,同时还要通过上下提按做出粗细对比;通过细微的操作做出中侧锋对比;通过对墨色的控制做到枯湿对比。

从这个角度来看,题主给出的作品,除了墨色对比之外,在以上方面做得都不够。而这种手法上的单调,结合较多的枯笔,再加上前文指出的转折和侧锋问题,使得这幅草书在观感上给人一种非常单薄的感觉,没有达到草书应有的“虽然书写很快,但是很扎实、很圆厚”的效果:


回答题主的问题,这幅书法作品究竟好在哪里?

总结来说,这幅作品好在审美的大方向上没有偏差,但是由于技法较弱,距离达到基本的草书作品水准,还有一定的努力空间。


其实这个问题我关注有一段时间了,最开始没想回答,因为我在知乎,基本只回答拿着自己作品来求教的提问,但是随着回答越来越多,使这个问题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题主对这幅作品进行批评和吐槽,问题下的答主们,一部分对作品进行批评和吐槽;另一部分对题主进行批评和吐槽……

在我看来,这种循环式、全方位的吐槽意义很有限,因为基本都是从某一些零散的“点”出发的,比如题主吐槽这幅作品:

“我发现很多行书的作者很多有这个习惯,干笔明显影响行笔,影响字的形态”

这句话字数不多,但是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

当今书写者中的很多行书作者,有用枯笔书写的习惯——一种明显会拉低用笔、字形水准的习惯。

这是一个包含大量样本,并且结论很激进的论断,那么我希望题主可以想一下这些问题:


当今的书法作品你看了多少?

其中的行书作品又占多少?

你所了解的行书书家中,把枯笔当作书写习惯的有几位?

你是以怎样的观察方法,得出结论,认为他们的枯笔书写拉低了他们的用笔和字形水准?


如果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反思中,你发现了自己的链条断掉了,实际上自己在样本和逻辑上是有漏洞的,那么你可以想一想,这种看到枯笔就直接想到“枯笔是一个很多行书书家都具有的,明显会拉低书写水准的习惯”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根源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根源在于你对书法“有限的了解+丰沛的情绪”

我曾经在知乎上写过一篇文章,里边晒出来我和一些知友的书法作品,有一个姑娘在评论区留言,说看不懂这些丑书,还说她的老师说过,检验书写者的唯一标准,就是楷书。

我问她这篇文章里哪件作品她觉得是丑书,她找到了两幅结构较为夸张、用笔带有枯笔和侧锋的作品,问我能否说说这两幅作品取法哪里?

我在简单解释了取法之后,给了她一些建议:

希望你不要误会,我对自己取法的解释,并不是因为看到你说我以及这些作者的作品是“丑书”,想为我们辩驳。只是刚刚你的第二条以及第三条回复,让我能够通过你的这几句话,梳理出这样几点:

第一、你对丑书有很大的意见 ,而且你认为这篇文章中有部分作品是丑书。
第二、你老师认为“楷书是检验书法功底的唯一标准”,你很认同这句话,并且两次强调。
第三、你希望我解答的两幅作品,在风格上都是很普通,或者说在绝大部分书法学习者眼中,这都是很经典、很常规的取法方向,但是你并不知道。

根据以上三点,我觉得你可能是一个对书法了解并不是特别多,在实践和审美方面比较欠缺的书法爱好者,但是你对于书法中很多观点和概念比如“对丑书的抨击”、“楷书是检验书法功底的标准”等等信奉得十分坚定,而且会在网络的公开环境去表达。

在我看来你的这种状态其实是比较“危险”的一方面,这样的状态会让你面对书法这个庞杂而丰富的艺术时,有一种封闭、不开放的态度,难以全面地接受、学习书法,在学习效率和效果上打折扣;另一方面,这样的状态很容易让你成为“掌握书法核心利益”的某些人之间,勾心斗角的“棋子”,你对书法了解的欠深入+你对某些观念的执着和信奉,形成了一种“对待书法的不成熟情绪”,这种不成熟的情绪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所以我做了这样很长的回复,希望你能够听听我的建议:

一方面,在老师提出一些概念和论点时,如果你在概念上不理解(比如“丑书”到底指什么),或者在原因上有困惑(比如“为什么说楷书才是检验书法功底的标准”),你最好能够直接发问,把这些问题理解透彻;
另一方面,尽量多写,技法上在自己喜欢的范本上多下功夫,同时尽量多看,对自己不熟悉的,甚至不是特别喜欢的范本,也要去看、去了解,总之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提高自己对书法的掌握和认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把上面这些话,连同下面这幅字一起献给题主:





为了能够让大家能有个更直观的感受,我对题主给出的作品进行了一下调整——在尽量还原它的用笔、结构、章法的前提下,重新写了一遍。坦白讲,写得并不好,但是用来印证我整篇答案所讲的要点,已经足够了:

用笔结构达到基本标准,没有明显的硬伤;

技法上较为丰富,细节上有重复,但观感上不至于单调;

效果上没有多出色,但是不单薄,保证草书的速度与书写性的同时,也做到了平衡稳重。


以及,在评判和吐槽一幅作品时,尽量保证逻辑顺畅、例证充足,在实践层面结合自己的体验。


希望这篇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相关话题

  如何提高自己的硬笔书法水平? 
  中华汉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作为艺术品挂在墙上欣赏的语言文字,你认同吗? 
  是不是只有中国字才能书写出书法? 
  在书法创作中,“万”与“萬”用哪个? 
  怎样能够练好硬笔书法? 
  如何评价王守仁的书法? 
  如何评价书法中的馆阁体? 
  如何评价田蕴章? 
  现在这样的情况该如何有针对性地把字练好? 
  练习书法的,如何保持在大量和快速书写需要下(工作学习上的笔记),字保持不难看变形? 

前一个讨论
看图求解:为何用该电路的直流电压放大倍数乘以该电路的极点频率得到的就是放大电路的带宽了?
下一个讨论
模拟版图设计的两种匹配哪种比较好?为什么另一种不太好?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