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时期的午餐肉代表着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战时的午餐肉比今天的要难吃一些,不过当时有的吃就不错了,没那么多讲究。

其实午餐肉的制作并不是什么难事。在抗战前,上海的梅林罐头厂就开始生产午餐肉了,这玩意儿没什么太高的技术难度。到今天,梅林也算是国内比较有名的午餐肉品牌。

但是午餐肉这么一个小小的玩意儿,单看起来没什么。可要是用工业化生产的视角来看他,那就跟航母、飞机、大炮一样,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最强证明。

制造午餐肉,离不开的两样东西就是铁和肉。

先说铁,假如说一个国家有1000万士兵,每人每周一罐午餐肉,且每个午餐肉罐用铁50g,可以算出要保障这个需求,每年至少要消耗5000万斤,也就是差不多2.5万吨铁。

但在1938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也就4万吨。

你就算白送给当时的中国几千套午餐肉生产线,国民党也舍不得拿那有数的几万吨铁去造罐头盒。

再说肉。午餐肉的肉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猪肉和一些杂碎。但是,要想把肉从四面八方运到生产厂,需要的是一个保证肉不变质的冷链物流系统以及铁路、公路联运的交通网。当然,这背后也还要有强大的农业和畜牧业(人都没粮食吃,更别说拿去养猪了)。

显然,你也知道当时的中国极度缺乏这玩意儿。

所以,当时在上海,梅林罐头厂造上那么几万罐,让上海人尝尝味,这没什么问题。午餐肉也没什么稀奇的。但是想要保证海量的午餐肉能不间断的供应前线,那就真的是只有美国这种工业国能做到了。

另外,从运输储存的角度讲,午餐肉也是近乎完美的军粮。因为它是密封的,所以掉进水里也不怕,捞出来还能吃。因为它是用铁做的外壳,所以即便是空投也没问题。因为它已经提前蒸熟杀菌,所以可以储存三五年也不坏。还有就是午餐肉的蛋白质含量很高,这对当时很多连肉都吃不上的国家来说,是难得的珍馐美味了。

今天很多军迷都讲“军粮就是战斗力”,这不仅仅是说吃得饱了才能打仗,而是好的军粮背后本身就是军事实力的证明。两支军队作战,一个只能运各种干粮、咸菜,另一个则可以运送蔬菜、鲜肉到前线,还能保证食谱天天不重样,哪支部队的战斗力更强也就不言而喻了。


user avatar   mclasky-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每一罐午餐肉代表着碎肉糜,淀粉,食盐,香辛料。

二战的时候,成罐的午餐肉码成山,代表着美国强大的国力,熬成糊撒上葱花被抹在列巴上的午餐肉代表着苏军战士们胸中汹涌翻滚着的,高贵的,将法西斯吞没的愤怒,切片摆盘的午餐肉代表着不列颠的不屈不挠,连罐头里剩下的油星都代表着抗日志士们前仆后继的身影,和舍我其谁的伟大情怀。

也可以说,午餐肉是轴心国的魔咒。

每一罐午餐肉都是正义的脚印,将受苦的人们从旭日旗,铁十字和意大利面手底下解放出来,而轴心国的阵地上只要出现了这种罐头,那遍意味着盟军的铁靴即将把他们的防线踹个稀烂。

spam不止是饱腹的玩意,也是那个年代和希望一样贵重的东西。

至于修补法国人全新的步枪上因为投降被扔在地上造成的磕碰,午餐肉能不能起到作用就是另一码事了。

(日常黑法1/1)


user avatar   lin-yao-66-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500赞了……之前正经回答都没多少赞,抖个机灵就这么多赞,2333

————————

别说二战了,就说二战后吧,1950年,你走在柏林街头,打开一罐午餐肉罐头,右手缓缓从口袋里掏出一条巧克力,你就是整个柏林最靓的仔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代表了当时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工业生产能力。

很多答主提到了各国罐头的口味之类的东西,但是我要说的不是这些。罐头有一定轻工业能力都能造,门槛不高,民国就可以造,你看世界各国军粮里面都有罐头,民国的士兵军粮里面也有,常凯申当黄埔军校校长的时候就说过,自己当兵打仗的时候“一块面包一个罐头,就支撑两天两夜”,但是看抗战时期刮民党方面的伙食,估计罐头是被贪污倒卖了。

在部队饮食中,罐头肉还要分两种,一种是需要加工的,另一种才是即食的,咱们只说即食的。其实传统的肉罐头加工只取净肉,成品率不高,在当时的条件下,产量也有限,罐头的配给是一件很精确的事情,因为这玩意儿其实挺金贵,只能用来战时前线吃,平时吃一吃简直浪费。

贴一份德三的伙食,黑麦面包:750克 黄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45克 香肠(生罐装食物):120克 (有时是熏鱼) 果酱或人造蜂蜜:200克 煮过的土豆,蔬菜:750克 肉类:120克 蔬菜或动物脂肪:45克 调料:15克 咖啡豆(有时以红茶代替):8克 巧克力或糖果:1袋 香烟纸:7卷 烟草:2卷。

但是罐头也不一定都能完整无损的送到前线,数量少加损耗,所以往往前线作战士兵吃不到足够的肉,热量得不到及时补充,影响士兵体能。这一点其他国家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因为几乎所有国家都没有办法海量生产肉罐头抵充损耗保证前线士兵供给,没办法,这玩意儿成本太高了。

但是美国做到了,靠着自己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他把猪碎肉、大豆蛋白、淀粉加一点亚硝酸盐变成了“肉罐头”,在经济危机中崭露头角。在二战中被美国大量采购,以及低廉的成本大量供给前线,他保证了士兵基本的蛋白质和热量摄入,可以说只要有午餐肉和维生素片,军队士兵的基本营养就会得到基本保证。这比起来其他国家的肉罐头不知高明到哪里去了,毕竟你是好吃,但是你产量不行,而且送到前线加上损耗士兵不一定吃得上,我可以靠低成本冲抵损耗,给士兵提供“肉食”。

这里面涉及了发达的食品加工业,能够做到“物尽其用”,碎肉都不放过,一头猪从工厂大门进去,出来就是午餐肉,品质稳定如一;涉及了发达的化学工业,要不你以为午餐肉里面真的就只有亚硝酸盐?里面可是有食品级的螯合剂、增稠剂等一系列化学试剂;更涉及了发达的食品研发体系;更重要的,发达的养殖业。。。

不要小看一盒盒的午餐肉,这玩意儿可是当年食品工业的巅峰,他没有英国咸牛肉口味好,也没有德国肉罐头“肉多”,热量也比不过苏联马肉罐头。

但是,它是唯一可以让前线几百万军队都能饱餐“肉”的东西。

补充一下:虽然二战午餐肉里面其实基本没有瘦肉这样的肉类成分,但是,重点,瘦肉能提供的俩重要的营养:维生素蛋白质,这俩在前线并不排第一位重要,午餐肉用的是淀粉大豆蛋白加猪油,这里面大豆蛋白补充了蛋白质,猪油补充了大量的热量,要知道在前线热量是远比维生素更重要的,这才是午餐肉的威力,一罐340克的猪油大豆蛋白加淀粉,日本想瞎了心都供应不上,更不用提是敞开了吃基本不限量了。至于瘦肉提供的维生素。。。1,维生素A族,猪油里面含量很高,E族亦然,D虽然不丰富但是也有。2,B族,猪油不含,但是B族特别容易补充,啃啃黑面包之类的糙面包,实在不行吃麦麸,这个成分在压缩饼干里面有(我倒不是说资本家良心知道营养均衡,而是资本家不良心往里掺麦麸,结果效果甚好,歪打正着)吃点这些东西维B也有了。3,美军还配给橘子粉冲了当饮料,虽然这玩意儿是化学合成的,但是维生素C是实打实的含量丰富。一来二去,美国兵缺的是蔬菜纤维,这玩意儿,说真的,前线打成那样缺就缺吧,两三年之内要不了命,况且能不能活到两三年之后都不知道呢。所以午餐肉是很难吃,但是绝对是镇国神器。毕竟其他国家的肉罐头。。。呵呵呵呵了就,你看德三儿,油脂和罐头肉分开供应。。。


user avatar   cui-zheng-g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更

我的不太明白怎么就破千了……

但是还是要喊一句: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必将胜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战士们永垂不朽!

----------下面原答案----------

44年圣诞节,美军吃着午餐肉猫在散兵坑里,顶着25万德军四面八方的包围,看着漫天的炮火落在树林里溅起来黑色的泥土和白色的雪花,默默把装满弹带的m2hb上了膛。

44年夏天,苏联红军战士坐在t34上,吃着午餐肉,怀揣波波沙,数百坦克满载红军士兵冲向白俄罗斯,把中央集团军群包了饺子。

43年,中国军队的勇士吃着午餐肉,在缅甸的雨林里蛰伏着,等待进攻信号。新38师浴血鏖战,把18师团几乎全歼。

41年,英国空军喷火战斗机飞行员摇摇晃晃的回到机场,饥肠辘辘的爬下飞机抓起午餐肉狼吞虎咽,因为可能下一秒,他又要出战了。

43年,自由法国的战士接收到了伦敦电台的消息,在指定地点拿到了同盟国的空投补给。看着满袋子的午餐肉和武器炸药,战士们知道,戴高乐将军为他们争取来的补给来之不易。

44年,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带来了午餐肉罐头。延安的军民吃过后赞不绝口,并给美军观察员塞了一把大枣:来,尝尝我们的胜利果!

午餐肉,不仅仅代表着发达的工业和无穷的战争潜力,我觉得,它更代表了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光辉,代表了正义与自由,代表了与黑暗抗争的决心。虽然那段时间过的很苦,大家都死了不少人民,还会有勾心斗角,但在吃午餐肉的时候,那咸咸的面糊一般的口感给坚持与轴心国战斗的军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所需的热量,还有对战争胜利对正义必然获胜的信心。

为了所有反法西斯同盟的战士们,干了这罐午餐肉!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以及最广大士兵的根本利益。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午餐肉是高热量高蛋白的军粮。人家一人一天背半斤米面黑面包,你一天背半斤午餐肉,这样吃一周你一个可以打人家三个人。得亏这已经是二战了,这要是冷兵器时代,吃这种军粮的军队,体力耐力都完全不是其他人能比的。这种补给的军队可以吊打任何一只军队。

其次,这午餐肉罐头,各种耐干耐湿耐存,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沙漠丛林,露天放个一年半载跟玩似的。以前的后勤是,你既不能来少了,不然大家要饿肚子,你也不能来多了,否则在前线放久了变质了就是巨大浪费。在那个时代,如此储存省心的军粮,后勤可以少掉多少头发?有条件的时候尽管运,前线打起来了万一被封锁了,前线照样不愁吃。午餐肉比弹药都还耐存耐放。

再次,有如此优质的军粮,只能算优秀。但将如此优质的军粮无限量生产,全球投放的后勤力量就只能说是恐怖了。午餐肉代表了优质的军粮,而午餐肉背后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后盾。


user avatar   qin-yu-87-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代表着在1945年柏林街头,你拿出一罐斯帕姆午餐肉罐头,揭开以后只尝了一口,就满脸嫌弃便秘的表情,在问候了后勤的祖宗十八代之后,恶狠狠的扔在了地上。接着随手从兜里掏出两块巧克力先打打牙祭,吃完一块觉得太腻了,又从帆布袋里抽出瓶肥宅水喝了起来。

旁边一群日耳曼姐妹争先恐后的抢你扔在地上的罐头,你狠不解这种猪饲料一样的动一下也有人吃?你今年才21岁,不懂为什么要杀来杀去,但现在战争结束了,你觉得面前这些个女孩挺可怜的,就把剩下的一块巧克力和几块饼干给了其中一个十八九岁看起来和你妹妹一般大的女孩,还把出发前姐姐塞包里的尼龙丝袜送给了她。

晚上的时候你们就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热情的讨论是德克萨斯香肠好吃还是密西西比热狗味道更正。


user avatar   zhan-dou-de-xiao-bang-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吧。。。。。。很多人弄错了一个问题

美国人那年头是富裕,但是能给送上前线的泥腿子基本都是美国本土的穷人。

而且作为在生死线上徘徊的人,美国大兵其实真没娇贵到吃个肉都吃不下去了。

美国人吃不了午餐肉最大的原因是因为,那年头密封罐和防腐剂的质量没现在这么NB,做不到很好的保鲜。

所以军用午餐肉的含盐量比民用的高了一倍。

就这还三天两头变质。

让美军吃吐的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午餐肉。

是一坨变质发霉,含盐量爆炸的食物。

那玩意是个人都会吐啊。。。。。。

不是我给美军说话,但是也不要把当年能踏上战场的美国军人想的那么娇贵啊。。。

这个道理就像我们说,华莱士是喷射战士。

但是我吃了好多顿华莱士,不但没喷射,感觉还挺好吃的,不比什么肯德基麦当劳差啊。

但是肯定是有一定几率吃华莱士会喷射,只是我没遇到对吧。


user avatar   neo-anderson-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愤怒的葡萄》,描写的是1930年代,美国农民逃荒的生活。

然而,美国农民逃荒开的是卡车……


二战期间,欧洲农民逃难用的是马拉大车。


日本平民用的是人拉大板车。


中国,不提了。


美国逃荒农民吃的食物,印象之中有肉排、碎牛肉饼、面包、煎油饼、牛奶、咖啡。


在同期的日本,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是财主的伙食。


对普通英国人和德国人来说,这是中产以上的伙食。


中国,不提了。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综合国力就已经超越英国了。


美国问鼎世界霸主的地位,是1940年代。


中间大约间隔了5、60年的时间。


这几十年之中,美国的生产力发展没有停滞,不着急称霸。


相比之下,德国和日本,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碾压英法的地步,就饥饥渴渴地试图重新瓜分世界,取而代之。


尤其是日本,国力与美国相差悬殊,但是把解决国内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对外扩张,与美英正面冲撞上,妄图依靠零式战斗机、大和战列舰、长矛鱼雷等几件秘密武器,称霸太平洋。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以为对外扩张的难度比化解国内矛盾的难度小,结果踢在铁板上了。




           

相关话题

  真实的二战中国空军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战时主力俯冲轰炸机在俯冲投弹的时候会不会同时开枪? 
  德国怎样才能打赢二战? 
  到底应不应该同情当年的被虐待的日军俘虏? 
  如果二战末期日本提出的用日本本土置换满洲的投降方案被同盟国采纳并付诸实施,历史走向将会如何? 
  如何评价曼纳海姆元帅? 
  与美国军队相比较,解放军参与抢险救灾的速度和效果如何? 
  二战德国有没有胜利的办法? 
  日本人对美军是什么态度? 
  豫湘桂战役中,日军调整进攻方向,转而攻打重庆能否成功? 

前一个讨论
中国不用武力解决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二战时期的午餐肉代表着什么?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