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北欧国家如此富裕? 第1页

  

user avatar   tang-rui-56-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2月18日 修正

1. 关于Nordea Bank 转移到芬兰,已在图片下方注明,感谢 @AmosShan

2. 关于最早的妇女投票权,已修改原文表述,感谢 @Ermete

3. 关于瑞典科学家和科研成就,已补充,感谢 @Nobrainmann

4. 修正了一些文字错误。


11月26日 发布

文章内容比较长,全文读完至少需要花费20分钟,大家可以扫视一下目录再决定要不要读。

正文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我打算花一段时间(几个星期)来尝试讨论下这个问题。因为冰岛体量过小,资料也太少,就不在这里讨论它了。

一、澄清四种谬论

要想弄清楚北欧国家为什么富裕,我们首先要排除人们对这个问题上的误解。因为北欧国家在世界历史和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一般中国人对这些国家的情况了解特别少。相关问题中的大部分回答都在几个众所周知的信息点的基础上脑补,胡乱演绎,结论自然也是错误的。这些错误可以归纳为四种谬论,下面将一一澄清。


(1)驳“自古以来”论:北欧的富靠的是祖上积财吗?

持“自古以来”论者一提到欧美发达国家,就称人家祖先积攒的底子厚;后来者即使能赶上,但终归是二流。“祖上阔”的国家老百姓懒惰散漫;“近来阔”的国家老百姓加班内卷,这就是证据。

但与直觉相反,“懒惰散漫”的北欧绝对不属于“祖上阔”的国家,而恰恰是“近来阔”的国家。北欧的发迹至早也要算到19世纪晚期以后。

从中世纪到近代初期,北欧从来都被看作穷困潦倒边缘之地。比如说《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告诉小人国国王:欧洲也有瑞典这样穷得要当裤子的国家,国王只能靠出卖臣民去当雇佣兵来维持生活。1820年,丹麦诗人默勒在东方旅行后,愈发觉得亚洲的富裕和丹麦的贫穷,他写道:

在马尼拉简陋的木屋里,

职员们惊叫:“丹麦国土又穷又小”

爪哇富人声称,

巴达维亚拖着病体的商贾也说:

“丹麦国土又穷又小”。

1840年,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四国的人口加起来只有700万,只有法国(不含殖民地)的1/5多点,人口最多的瑞典也只有300万人;就经济总量来看,北欧最大经济体瑞典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法国的7%;从发达程度来看,北欧四国全部不到欧洲平均水平(人均260美元),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分别是246美元、214美元、258美元和252美元。要知道,这个“欧洲”不同于今天的欧盟,它包含沙皇俄国、巴尔干等广大不发达地区。可以略作参考的是,瑞士历史学家贝洛赫估计1840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06美元(上述数据全部以1960年美元不变价为标准)。到1910年,北欧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赶上欧洲平均水平(芬兰仍不及),当时瑞典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不多是美国的50%。

瑞典工业化相对较早。1801年,瑞典官员出国考察,带回来4台瓦特蒸汽机,用于纺织、酿酒和采矿。19世纪30年代开始,棉纺织业开始广泛使用蒸汽机——到19世纪中后期,瑞典出口的主要产品变成了木材、钢铁与纸浆和纸制品,已经可以算作一个工业化国家了。但直到1910年时,瑞典农业雇佣劳动力的比例才下降到一半以下,而1851年时英国的农业劳动力就已经下降至21.7%了;1935年前后,瑞典第二产业的比重才超过第一产业。

其他北欧国家工业化进程要晚得多。如丹麦,到一战后才成为工业化国家。1887年,丹麦政治经济学家法尔博·汉森评价道:

“(在丹麦)农业是迄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它为人口中的大多数提供就业,农产品是我们出口货物中的大部分……农业是生产活动的中心,大多数公司都围在它的四周,或生产农产品,或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进行贸易。”

到1872年(在中国,洋务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丹麦只有3.2万产业工人,可能还没有上海或天津多,和老牌工业化国家相比更是不值一提;到1914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3.8万,只占总人口的5%。

芬兰和挪威的相关资料没有找到。长期以来,研究早期工业化的学者一般不把瑞典以外的北欧国家纳入研究范畴。

近代早期北欧相对贫弱的另一个证据是大量向外移民。在1850年-1910年的60年间,瑞典、丹麦和挪威三国向外移民人数达到200万,考虑到1840年北欧三国总人口不过560万,这个比率可谓恐怖了。到了20世纪,在美国的瑞典人甚至比在瑞典的瑞典人数量还多!

(2)驳“殖民剥削”论:北欧的富靠的是对外掠夺吗?

持“殖民剥削”论者认为:欧美发达国家靠殖民掠夺得到第一桶金而发迹;到了现代则通过制定种种不公平的贸易和金融原则,换了一种“文明”的方式剥削不在本阵营的国家,所谓经济发展差距都是政治权势的差距。北欧不可能是例外,只是一时说不上来喝的是谁的血。一定要说清楚受害者是谁,就形成了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维京海盗抢来第一桶金。

这种说法毫无道理,但也有人持此谬论。维京海盗劫掠是8-11世纪的事情,抢的主要对象也不过是穷不拉几的中世纪欧洲国家,且距今都1000年以上了。要是说现在北欧国家富裕是因为千百年前祖先抢掠的财宝,那现在最富的应该是蒙古国。

第二种说法:侵略殖民抢来第一桶金。

我们分条细细梳理北欧四国在殖民时代的历史,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芬兰:13世纪瑞典人征服芬兰,一直统治到1808年。瑞典把芬兰视作“二等国土”,以竭泽而渔的殖民式经营压榨芬兰,芬兰民众承担着极重的兵役和赋税,生活困苦不堪。1808年,瑞典在与俄国的战争中失败,向俄国割让了芬兰,于是芬兰又成了沙俄的附庸国。沙俄对芬兰统治早期对芬兰较为宽大,让芬兰人拥有许多自治权。但19世纪晚期以后,俄国政府开始剥夺芬兰的自治权,强迫芬兰人俄罗斯化,俄芬民族矛盾迅速激化。1917年,芬兰终于趁着俄国国内革命的混乱局面独立。

挪威:14世纪开始,挪威一直被丹麦和瑞典轮番控制。丹麦和瑞典之间频频发生战争,丹麦战败就把一部分挪威领土割让给瑞典,瑞典战败就把一部分挪威领土割让给丹麦,所以近代很长时间内,挪威的领土是割裂的。1814年丹麦在拿破仑战争中战败,把挪威割让给瑞典。但挪威反对瑞典人统治自己,宣布独立并选出了自己的国王。随后瑞典武装入侵挪威,逼迫挪威承认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为挪威国王,形成瑞典-挪威君合国。长期以来君合国在各种政策上偏袒瑞典、忽视挪威,引起了挪威对瑞典统治的极大不满。随着矛盾激化,两国都针对彼此增加了军事准备,挪威人甚至开始在边境上修筑战争工事。1905年,挪威议会宣布独立。为了避免战争,瑞典最后选择放任挪威独立。

小结:上述两个国家在殖民时代都不是独立国家,没有参与任何殖民活动。

瑞典:瑞典是殖民俱乐部的一员,在全球的殖民活动梳理如下:

①北美大陆:1638年,瑞典人从印第安人那里购买了一块土地,位于今天美国的特拉华州,建立了“新瑞典”殖民地。由于没人愿意移民到那里,瑞典政府把囚犯运去居住。新瑞典以种植烟草和毛皮贸易为主业。1655年,荷兰人攻占新瑞典,那时新瑞典有700名瑞典和芬兰居民。

②加勒比海。1784年,法王路易十六为了换取在哥德堡港的免税权,把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圣巴泰勒米岛赠送给了瑞典。当时该岛有739人,主要贸易品蔗糖和棉花每年的产量不超过4艘船。不过瑞典利用该岛的地理位置把它逐步发展为一个贸易中转港,还专门设立了瑞典西印度公司来管理这里。拿破仑战争期间,由于英、法、荷等国港口的商业活动遭到破坏,圣巴泰勒米岛着实出了一波风头。1811年前后,每年大约有1800艘船只停靠在这里,美国不少于20%的出口都经此中转。不过随着战后竞争对手恢复商业活动,瑞典殖民地的生意迅速衰败下去,殖民地经营成为一项亏本买卖。19世纪50年代,圣巴泰勒米岛上发生的一场大火烧毁了135间房屋,瑞典当局居然无力援助受害者,最后靠伦敦和纽约的慈善捐款才渡过难关。为了甩掉这个包袱,瑞典先后邀请美国、意大利接手,但两国都拒绝了。1876年,瑞典终于以32万法郎的价格把该岛卖回了法国。

③非洲。17世纪是奴隶贸易如火如荼的时代,瑞典也想分一杯羹。1650年瑞典在西非海岸攫取了一块土地(在今天加纳境内),但到1663年这块领地被丹麦人攻占。到19世纪,瑞典人重新回到非洲,在今天塞拉利昂境内创建了一块殖民地。殖民地土壤肥沃,适合耕种,但因他们没有搞好和当地土著的关系,最终没能站住脚,殖民地很快废弃。

④亚洲。1731年,瑞典成立瑞典东印度公司,其业务主要是同中国进行贸易。东印度公司把中国的茶叶和陶瓷输入欧洲,但却找不到能够出口中国的产品来平衡逆差,导致货币流失到中国。这种贸易虽然让东印度公司的股东赚了钱,但在事实上削弱了瑞典经济。瑞典想在印度东南沿海的波多诺伏建立一块殖民地以便经营东方贸易,因英法反对未能成功。

⑤其他。瑞典对芬兰的统治近乎殖民,上文中已经详细说过,在此不加赘述。

丹麦:丹麦的殖民活动梳理如下:

①印度。1620年,丹麦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东南侧、今属泰米尔纳德邦的特兰奎巴建立了一块殖民地,作为东方贸易的总部基地。1755年,丹麦的贸易公司又在西孟加拉、距离加尔各答仅25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居住点。通过走私茶叶到英国,丹麦东印度公司牟取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暴利。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海军在哥本哈根战役中消灭了丹麦海军,丹麦的东方贸易随之衰落,印度殖民地也不再有维持意义。丹麦的印度殖民地最终在1845年全部转让给英国。

②非洲。上文所述丹麦从瑞典手中夺走的殖民地,几年后又被土著人攻占。

③加勒比海。17世纪70年代年丹麦人占领维尔京群岛中无人宣称的圣托马斯岛和圣约翰岛,1733年又从法国购买了邻近的圣克罗伊岛。丹麦人在加勒比殖民地运行种植园经济,利用非洲奴隶种植甘蔗,制成朗姆酒和糖浆后售往欧洲。19世纪中期以后,制糖业利润大大下降,而且随着世界范围内废奴主义风潮愈演愈烈,奴隶常常暴动,种植园管理成本不断攀升,最终在1917年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售予美国。

④其他。冰岛、格陵兰岛、法罗群岛等北极岛屿是北欧人在中世纪发现的,后被丹麦占有,也算作殖民地。不过这些岛屿人口稀少,经济产出极为有限。

总结:瑞典和丹麦殖民很活跃,然而因其国力有限,他们的殖民地要么被人夺取,要么入不敷出,即使短时期内燃起兴旺的火苗,也很快就被其他殖民强权掐灭。殖民掠夺是暴利的买卖,但是这买卖也需要巨额的投资和残酷的竞争,北欧国家本钱小、国力弱,也就只能捡一些列强看不上的剩菜,没营养还咯牙。芬兰和挪威两家都是进入20世纪后才独立,自己都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受害者,更遑论殖民别人了。所以北欧凭借殖民发家的说法,明显是无稽之谈。

第三种说法:坐在西方阵营里薅其他国家羊毛。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建立的国际政治和经贸秩序包含很多不公平的规则,往往偏袒西方发达国家。参加这个秩序当然能带来很多好处,但我们仍需要衡量:这种阵营带来的优势是不是主导因素,即如果没有这种站队带来的好处,北欧能不能发达。

答案是肯定的,正好有个完美的例子——芬兰。

二战中芬兰站在德国一边对苏联开战,重新占领了苏芬冬季战争后割让给苏联的国土。战争结束后,芬兰心里慌得不行,十分担心苏联对它严厉清算。为不惹恼这位凶横的邻居,芬兰人被迫同意苏联人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件,不仅交出了其在战争中占领的原国土,还割让了北冰洋出海口(现在芬兰北部离北冰洋只有30公里却只能望洋兴叹)、逮捕苏联人要求逮捕的人、把军队削减至3.8万人、向苏联租借海军基地等等。为讨好苏联,芬兰不得不和西方保持距离,比如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甚至于,为了避免国内媒体批评苏联,芬兰在1948年立法,规定“宣传任何可能伤害芬兰与其他强国关系的评论都是刑事犯罪”,还下架了包括苏芬战争历史在内的一系列不利于苏联的书籍。芬兰的表现令苏联很满意,两国签订了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此后,芬兰被牢牢绑在了苏联身边,不仅在国际政治上要力挺苏联,而且和西方的合作都要向苏联汇报、受苏联监视、被苏联阻挠;且其与西方国家达成的任何优惠政策,都要无条件给予苏联(这种无底线听命于强大邻国的依附关系在国际政治领域被称为“芬兰化”)。同时,在经贸上,芬兰与苏联的联系比与美国的要密切,1980年代苏联占芬兰外贸额的20%以上,是最大的贸易伙伴。芬兰深度融入西方的一系列举动基本都在苏联衰落之后:如1985年(戈尔巴乔夫这一年开始执政)加入欧洲自由贸易区、1995年加入欧盟等等。

然而,游离在西方体系以外并没让芬兰经济大大落后。1990年,芬兰人均GDP为2.84万美元,而瑞典是3.06万美元,丹麦是2.69万美元,三国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在1960年,芬兰的人均GDP才只有瑞典、丹麦的一半左右,因而芬兰和瑞典、丹麦等国的差距在苏联干预时期实际是大幅减小的。

许多人在提及日韩等国的经济成就时,往往过分强调它们站在西方阵营里的优势,却忽视了同样长期站在美国一边的菲律宾、泰国等国也不富裕的现实。个人认为,把发展的主要原因归结到外界因素绝对是片面的。即使是一个几百万人的小国,外部力量也只能帮助你提高下限(比如说欧盟内最穷的保加利亚等国也比非洲大部分国家发达),但是拓展上限最终凭借的还是内部的力量。打一个不严谨的比喻:小池子和大池子通过水管相通,大池子烧水烧到80度,小池子可以通过大池子里输送来的热量提高到40度、50度,但如果小池子要达到80度、90度,还是必须要在自己的锅炉里面添柴。现在的北欧国家就是90度的小池子。


(3)驳“老天赏饭”论:北欧的富靠的是自然资源吗?

持“老天赏饭”者认为:北欧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随便怎么弄弄就富裕了。普通版的说法是:挪威卖石油、瑞典卖铁矿、芬兰卖木头,丹麦,丹麦不知道卖什么,要么是卖格陵兰岛的鱼。还有一种“进阶”的说法,即现在可能不靠卖资源,但历史上是靠卖资源起来的——要么是靠的卖资源得到的资金,要么靠的是资源基础上建立起的产业,所以北欧富裕还是要归功于自然资源。

我们先针对普通版“老天赏饭”论作一番分析。资源肯定是要卖给别人才能发财,也就是说卖资源一定会体现在外贸数据里。我们先看看卖资源发财的国家和不卖资源发财的国家出口结构分别是什么样的。

卖资源的选了个卡塔尔。好家伙,天然气57.5%,原油20%,加起来接近80%了;精炼石油10.7%,算作是工业品好了。

不卖资源发财的,选了个人人都知道自然资源匮乏的日本。机电产品19.1%、电子产品15.9%、汽车和汽车配件22.3%、药品和化工产品加起来大概10%、仪器设备7.4%,小方格看不清也不用算了,上面这几项加一加已经70%多了。

小结一下:卖资源致富的国家,出口结构单一、原料占比高;不卖资源致富的国家,出口门类丰富、制成品占比高。

我们再来看看北欧四国的出口结构:

瑞典卖铁:机电16.5%、电子产品8.6%、汽车和配件15.2%、化学品和药品大概10%、钢铁4.52%……铁矿是占多少呢?棕黄色方块是钢铁制成品,棕红色方块是矿石,所有矿石一共占比2.17%,其中铁矿石占比1.6%。

芬兰卖树:所有的木制品3.77%,其中锯木2.76%,胶合板0.76%。

丹麦卖鱼:所有海产品,包括海鱼贝壳皮皮虾在一起共3.65%。

挪威卖石油:石油、天然气和精炼油占比54.4%、海产品10.8%。除此之外,铝、机电、船舶占比较高。

我们一看就知道,瑞典、丹麦、芬兰肯定不靠卖自然资源发财。首先,它们出口的制成品(丹麦的农畜产品占比也很高)比例远远高于原料比例;第二,所谓倚仗的资源在出口中占比并不高。

挪威油、气、鱼三项加起来接近65%。2020年挪威人均GDP是6.7万美元,全球排名第4。挪威这么富,自然资源功不可没。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石油天然气这些自然资源,挪威还能是富国吗?我们来简单的算一下:

据世界银行数据:2020年挪威包括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燃料出口占货物出口额的56%,该国货物出口额相当于GDP的45.6%(2020年),粗略估算,燃料出口额约为GDP的25.5%,燃料带来的增加值占比自然还要更低。现在,我们就假设北海油田的石油插一根管子就流出来,那么所有的燃料出口额就是增加值。去掉所有的油气,挪威人均GDP还有5万美元,和芬兰、瑞典差不多。

那我们再来用这种粗糙的办法算算卡塔尔、科威特和澳大利亚看看,去掉了它们最大宗的出口资源之后的人均GDP水平,以下数据全部来自于世界银行:

卡塔尔:2019年燃料出口占货物出口比重89%,商品贸易占GDP比重52.4%,货物贸易占GDP比重2020年人均GDP5.08万美元,去掉燃料之后人均GDP还剩2.7万美元;

科威特:2019年燃料出口占货物出口比重94%,商品贸易占GDP比重72%,2020年人均GDP3.2万美元,去掉燃料之后只剩1.03万美元;

澳大利亚:2019年矿物出口占货物出口比重32.8%,商品贸易占GDP比重34.5%,2020年人均GDP5.2万美元,去掉矿物之后剩下4.6万美元。

这个方法不精确,聊作参考。去掉最大头的自然资源之后,澳大利亚和挪威之后应该还是富国,卡塔尔介于富国和穷国之间,而科威特肯定不能算富国了。所以同样是以自然资源换取大笔财富的国家,澳大利亚和挪威可以被归入发达国家,而卡塔尔和科威特不能,也许道理就在这里。

小结:今天北欧四国里,瑞典、丹麦和芬兰三国经济不靠自然资源;挪威的经济有很大一个比例来自油气等资源,但即使没有这些自然资源,挪威应当仍是一个与瑞典同一水平的富国。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进阶版的“老天赏饭论”。即北欧历史上靠卖资源发家,凭借自然资源换来的资本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然后一直发达到今天。诚恳地说这种说法有可取之处:一是看到长期发展最终靠的还是先进工业,比那些认为躺在矿产上就可高枕无忧的人眼光要长远;二是看到了资本积累的重要性,知道经济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比那些认为发达与否就在刮开大自然彩票那一瞬的人要理性。但这种进阶版的“赏饭论”毕竟还是错的,错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是倒果为因,事实上有错误。

首先,北欧的地广人稀正是因为资源贫瘠。在前工业化时代,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就是适于农牧业生产的土地和气候。因为开发能力和市场规模都有限,鱼也好、森林也好、铁矿也好,相对于农业资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有价值的资源。因为可耕地少、产量也低,连眼前这么稀薄的人口也都养不活,所以大家只能出海抢劫或贸易。做贸易又连像样的特产也没有:琥珀和蜂蜜来自东欧、葡萄酒和粮食来自黑海、香料和丝绸来自东方,北欧人只能当货物的搬运工,铸币的贵金属也没有,因而墓葬里发现的都是外国货币。这样的地方,能叫资源丰富吗?

正是因为北欧国家在近代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才能开发利用自己有的那几种资源;而不是因为拥有了那几种资源,才跟上了时代的发展。如铁矿,世界上有铁矿的地方多了去了,为什么北欧的矿业能够兴旺发达呢,是因为跟上了技术的进步,及时引进了蒸汽机、蒸汽船和铁路,并出台了鼓励工商的政策,这样的开出的矿才卖得出去、才有竞争力。森林相关产业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最不缺的就是森林——“一只松鼠能够从俄罗斯不下树地跳到葡萄牙”,为什么北欧的森林成为了资源而其他地方的森林没有?也是因为发明和应用了先进的生产和运输工具,并配套了适宜的商贸制度。

二是循环论证,逻辑上有错误。

一个坚称北欧发展是因为自然资源(包括地理区位等客观条件)的人,只要他肯多问几个“假如没有”,反对的人似乎就没办法回应他了;如果反对的人还能还嘴,那就再问几个“假如没有”。举个例子:比如说此人坚称:“瑞典的经济就是靠卖铁矿。”你回应说:“不是的,今天瑞典最强的产业是机械和汽车。”此人便称:“假如没有铁矿,瑞典拿什么炼钢?靠什么发展机械和汽车呢?” 你回应说:“也可以进口废钢和铁矿石。”此人便说:“如果自己家里没有铁矿石,哪里会有钢铁厂,又怎么会发展汽车和机械产业呢?” 还可以补充论述:“如果当初不卖铁矿,哪里来的钱建立汽车和机械产业呢?没有汽车和机械产业,哪里有钱去进口废钢和铁矿石呢?”你说外资,他说:“你没有铁矿石,谁来投资你呢?”你说民间资本,他便说:“民间资本不也是开矿赚来的嘛!”你说政府投资,他便说:“没有铁矿,政府哪里来的税收投资?”那你说:“某国没有铁矿石,不也发展起来了吗?”他便说:“你以为某国没有资源吗?他们有XXX(另一种资源)。”或者说这“某国”是从殖民地掠夺的资源。你若说:“某国也有铁矿,为什么现在不是发达国家呢。”他便说,某某国并没有瑞典的“另一种”客观优势,如果有了这“另一种”客观优势,某某国也能发展得不差云云。

这样辩论,总是他赢。赢不是因为他对,而是因为你们在自然资源决定论的逻辑里打转,他自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个逻辑简单点说就是:凡是成功的经济体,必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利用了客观环境的优势,如果没有这种客观环境的优势,就没法演绎出现在的发展局面,所以这个经济体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这种客观环境优势。

那试问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地区没有一点独特的优势呢?只要这个国家是在物质的世界上,它自然都有客观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而所谓发展,不就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利用和放大有利条件、弥补和改造不利条件之后的成果吗?客观条件并不会自然和必然地转化为发展的成果,客观条件的优势需要借助人的智慧和勤劳才能变为现实的。如果认为自然条件就决定了,那么如何解释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没法实现工业化呢,又如何解释毗邻新加坡、共享马六甲海峡的马来西亚和印尼港口发展得远不如它呢?认为瑞典、芬兰有铁矿、森林而成为发达国家,本质上和“因为电是自然现象所以电灯并非是人类的创造”是同一种谬误!

总结:北欧四国不是因为出卖资源才成为富国的:不仅今天资源在北欧的富裕中不起主导作用,历史上这些资源也不可能是北欧发展兴旺的主要原因。


(4)驳“闷声发财”论:北欧的富靠的是偏安无事吗?

持“偏安无事”者认为:北欧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客观上地理位置偏在一隅,不容易惹事;主观上又认识到自己的小国地位,所以明智地不参加纷争。在别人打出狗脑子的时候偷偷发展,所以取得了如今的经济成就。

要驳倒这种观点很容易,只要列举近代以来北欧发生的战争和灾祸就知道,北欧根本不是什么世外桃源。

为不使篇幅太长,我就只简单梳理下北欧四国在1800年-1945年间发生的战争和灾难。

瑞典:

① 拿破仑战争。瑞典被英国裹挟加入反法同盟,与南面的邻国、法国的盟友丹麦开战。拿破仑战争后,瑞典得到丹麦的挪威领土。

② 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芬兰战争。1807年沙俄突然反水和法国结盟,随后入侵瑞典,瑞典战败后割让芬兰,丧失了1/3的领土和大量人口。

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早期,瑞典借助中立地位,同时和同盟国、协约国做生意,获得很大经济利益。但1916年开始,英国为了遏制德国从海外获得资源补给,对波罗的海进严格封锁,造成了瑞典严重经济困难,高达1/4的劳动人口失业。1916年9月,瑞典被迫实行食物配给制度。1917年4月,瑞典爆发食物引发的骚乱,舍尔德政府垮台。封锁一直持续到1918年才结束。

④ 西班牙流感。1918年6月西班牙流感传到瑞典,数十万人染病、2万多人死亡,由于感染者85%都在17-40岁之间,生产力被严重削弱。1918年7月,瑞典重新开启了粮食配给制度。

⑤ 大萧条。瑞典经济在1929年的大萧条中受到重创,包括“火柴大王”伊瓦·库鲁格(他的公司曾经生产了全世界2/3的火柴)在内的一批资本家自杀。社会民主党在这次危机中上台并引入凯恩斯主义,瑞典模式开始探索。

⑥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中瑞典严守中立。尽管如此,为了防止瑞典被德国占领利用,英法打算动用10万人和1.1万艘船只在1940年占领瑞典。不过由于之后法国迅速投降等原因,这个计划不了了之了。战争时期瑞典工业受到严重摧残,通货膨胀严重,1942年开始政府不得不对工资和物价设置上限并实施实物配给制。不过由于进口粮食困难,瑞典农业获得较大发展。二战期间,瑞典军费从1936年的1.48亿克朗剧增至1941-1942年的18.46亿克朗,也对经济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丹麦:

① 拿破仑战争。英国无视丹麦中立,炮轰哥本哈根,并把丹麦海军全部击沉,丹麦只能加入法国一边与英国对抗。拿破仑战败后,丹麦向反法同盟内的瑞典割让了挪威。

② 1848年内战。丹麦南部德意志民族占较高比例的荷尔斯泰因-石勒苏益格希望从丹麦分裂出去,丹麦中央政府武装干预,因而爆发了三年内战。

③ 普丹战争。1864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德意志列强联合进攻丹麦,丹麦战败后割让日德兰半岛的一半,损失的40%的人口和领土。

④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早期,丹麦和瑞典一样凭借中立地位赚了不少钱。丹麦比瑞典稍好一些,英国1917年才开始封锁丹麦。随后农业生产大幅下降,物价暴涨,大部分消费品不得不限量供应,战争前几年赚到的钱到战争最后阶段全部花光了还不够。“到战争结束时丹麦经济在各个方面都比战前更糟。”

⑤ 大萧条。和瑞典类似,1932年失业率高达40%。

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丹麦在德国入侵后4个小时内投降,被德国完全占领。虽然未遭严重物理破坏,但经济也受重创,而且还花了50亿克朗为德国人在日德兰半岛海岸修筑“大西洋城墙”防线。

挪威:

介绍下挪威在二战中的经历。不同于丹麦四小时投降,挪威人对德国侵略者发起了坚决的反抗。挪威海军和海岸部队重创德国海军,击沉德国主力舰布吕歇尔号。在首都被德国以空降战术占领的情况下,挪威军队进行了坚决抵抗,坚持67天才被德国完全占领。国土被占领后,挪威人也没有俯首称臣,而是组织了大量的地下斗争,极大损耗了德国的力量。到二战结束时,在挪威投降的德国军人高达30万,约是当时挪威人口的十分之一。可见挪威的战争还是有一定烈度的,其经济受到的破坏应是较为严重的。

芬兰:

① 内战。1917年趁俄国国内革命混乱局势独立后,芬兰立即陷入了红白党派的内战中,两派分别由苏俄和德国支持。最终白军在曼纳海姆将军的领导下取胜,但对手仍然在国内外组织着各种形式的斗争,直到斯大林在30年代的大清洗中“像镰刀割草一样”将流亡到苏联的芬兰左派领导者处理掉后,这种对抗才基本消弭。

② 苏芬冬季战争。1939年8月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私下瓜分了东北欧,其中芬兰被划为苏联势力范围。1939年10月,苏联无理地要求芬兰将波罗的海苏亚满里岛军事基地交出,被芬兰拒绝。于是苏联于11月30日进攻芬兰。苏联在人数、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但士气高昂的芬军巧妙利用地形痛打了苏联,歼灭了苏军两个师。恼怒的苏联重新组织了45个师60万兵力发动了第二轮攻击,芬兰这下顶不住了,只得在1940年3月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协定中芬兰割让给苏联的卡累利阿地峡占原国土面积的10%,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0%。

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巴巴罗萨行动之前,德国人威逼利诱芬兰,将其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军队迅速恢复了之前割让给苏联的领土。为了从大国冲突中抽身,芬兰没有参与围攻列宁格勒等后续行动,想要把自己的军事行动伪装成“独立于苏德战争的另一场自卫战争”。德国败势显现后,芬兰连忙“跳船”,与苏联人讲和,不仅吐出了之前恢复的领土,还割让了北冰洋出海口贝柴摩,并赔偿3亿美元。除此之外,还接受了逮捕苏联指定的战犯、削减军队、租借海军基地等苛刻要求。

通过梳理北欧四国历史,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一是北欧并不比世界的其他地方更太平,战争、内乱、瘟疫、经济危机一个都不少。我们之所以觉得北欧事情少,一方面是因为对其历史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忽视了小体量的国家本来事情就少。另外,小国抗风险能力也低,一次失败就翻不了身,完全不能和大国以同一尺度衡量。举个例子,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割据江南地区、捻军在华北横冲直撞、西北有回乱、阿古柏,英法联军还火烧了圆明园,经历了这么多灾难之后大清还能起死回生,没几年又在亚洲叱咤风云了。而丹麦在与普鲁士几个月的战争中一败涂地,割让了四成的领土和人口,一下子就彻底废了,成为“侏儒国”,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翻身。

二是北欧国家没有选择的权利。强国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选择是战争还是和平,也可以左右世界经济,北欧小国只能随波逐流。“中立”绝不是什么护身符。比如说拿破仑战争,丹麦和瑞典根本都不愿加入进去,这对苦命兄弟还互相结盟一起严守中立。结果呢,反法同盟的英国根本不管丹麦的中立,直接不宣而战,炮轰哥本哈根,丹麦就只能加入到法国那边去反对英国。而瑞典则被法国盟友沙俄攻击,只能加入反法同盟反对法国,这两个“中立”的盟友就这样不得不互相开战了。又比如说瑞典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成功保持中立了,可是德国人该威胁你还是威胁你,英国人该封锁你还是封锁你,如果不是法国崩溃得那么快,说不定英法就要入侵瑞典;挪威也说自己中立,德国也还是说打就打。还有,哪怕人家真的没打你,你就能够高枕无忧、闷头发展了吗?二战期间中立的瑞典军费不也增长了10多倍吗?

三是北欧国家不可能从混乱中得到什么好处。纵览1800年以来北欧国家的战争史,基本上全是吃亏,打败了自然是割地赔款,打胜了也没有便宜,因为大国在分赃的时候基本不照顾它们的利益。比如说拿破仑战争中的瑞典,辛辛苦苦反法好几年,东西两线鏖战,终于打赢了,被沙俄占领的芬兰没归还,得到挪威聊做安慰,基本算白忙活;丹麦是战败国,丢了挪威;而两个阵营来回横跳的沙俄反而净赚了芬兰。又如冬季战争前期芬兰取得大胜,英法等国本可利用机会施加干预,促成保护芬兰利益的和约,但是他们都不愿得罪苏联而仅仅是口头鼓励。面对重新组织起来的苏联大军,芬兰最终也只能割地求和。

总结:北欧并不是太平无事之地,北欧国家的“中立”牌子也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大国也许能够乱中取利,小国从来都只能吃亏,所以北欧国家最怕惹火上身。打出的“中立”牌子,也只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


二、真正原因

(1)人的发展为北欧经济起飞做了最好的准备。

现代化初期,北欧国家财富不足、人口也少,它们是凭借人力资本优势而赶上英法等先行国家的。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健康和工作自由度而进行的投资。在上述方面改善条件,实质上就是促进人本身的发展。北欧没有充足的资本和人力,只能靠国民素质的提升来取得竞争力,所以他们对人的关怀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最终确实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以瑞典为例介绍下北欧是怎样远超经济发展水平地推动国民自身的发展的。

教育。瑞典在16世纪中期改信了路德新教。新教鼓励教众自己阅读《圣经》,与上帝直接沟通;1686年发布的《教会法》要求瑞典人必须学习读写。一方面,由于要读《圣经》,教育事业大大发展了,越来越多学会了读写;另一方面,为了传播《圣经》,北欧文字标准化得以推进,文学和学术交流比原来方便多了。到18世纪60年代,包括读、写和算术的初等教育已经在瑞典普及。1842年,瑞典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义务教育。宗教改革前,瑞典只有乌普萨拉大学一所高等学府;宗教改革后,又建立了多尔帕特大学(在今爱沙尼亚)、图尔库大学(在今芬兰)和隆德大学。1668年瑞典已有5所高等学府——考虑到瑞典只有112万人口(1712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良好的教育让瑞典的科学事业走在前列,诞生了林奈、诺贝尔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有17个元素是瑞典人发现,发现数量仅次于英国人。的善于考证的策略游戏《维多利亚II》把瑞典设定为1836年全球识字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也算是瑞典教育成就的一个侧面证明吧。

卫生。17世纪天花杀死的人占瑞典死亡总人口的1/4。瑞典人从1756年开始接种天花疫苗(人痘)。1796年,更安全的牛痘疫苗被英国医生发现,瑞典1801年就引进了,并在1820年代宣布强制接种。随后,天花发病率急剧下降。1850年以后,瑞典开始在城市里普遍建设污水管道和抽水马桶,所以之后的霍乱肆掠了俄国和德国,却未对瑞典造成什么伤害。瑞典第一所职业病医院在1695年开业,主要救治铜矿开采中受伤的人。1815年,瑞典开设性病诊所。瑞典是最早对精神病人采取真正医学治疗的国家,也是最早禁止参观疯人院的国家。“斯堪的纳维亚在19世纪60年代死亡率就低于20‰;英格兰在1880年左右达到了这一水平;荷兰则是在1890年取得这一成就……罗马尼亚和苏联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实现了这一目标。”也就是说,英荷两国经济上比北欧要发达得多(见本文第一部分第1节),国民的健康状况反而比北欧落后二三十年。

社会救济。17世纪政府开办了3种社会福利机构:收容孤儿的孤儿院、收容成人的感化院和收容妇女的女王院。这些福利机构提供食宿和教育,让城市贫民不仅能生存还能识字,从而有了改变命运的阶梯。之后瑞典的社会福利事业在这一基础上不断提高标准,最终发展为世界领先。

北欧关注人的发展不是瑞典一国。比如说丹麦1814年就实施了义务教育,比瑞典还要早近30年;芬兰在1906年允许妇女投票,是全球最早实现妇女普选权的国家(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都更早,但当时这俩还不是国家;芬兰大公国虽在俄国治下,但当时名义上是国家,由俄国沙皇任芬兰大公);挪威刚刚独立便施行了失业保障制度,仅晚于法国;丹麦是世界上最早为农村居民提供养老保险的国家等等。

北欧还是世界上最早开展人口普查的地区。“18世纪下半期只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有相当可靠的人口估数。”这也是北欧国家关注人口发展的另一个有力证据。

下面这张表是我梳理的几种社会政策在各国全国施行的年份,也可以看出北欧国家基本都是走在前列的,它们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西方大国里只有德国可以相媲美。

表1 几种典型的社会政策在在全国(全民)范围内实施的年份

义务教育 医疗保障 养老保障 妇女投票
瑞典 1842 1882 1913 1921
丹麦 1814 1895** 1889 1915
挪威 - - 1936 1913
芬兰 - - - 1906
英国 1870 1948 1908 1928
法国 1881 1945 1910 1944
德国 1717* 1883 1957*** 1919
美国 1919 1920 1935 1920
前4平均 1828 1889 1913 1914
后4平均 1847 1924 1928 1928

-未找到资料

*在普鲁士王国实行

**原文为“19世纪90年代”

***德国1889年就建立了针对城市职工的养老保障,但直到1957年联邦德国才建立农民养老保障

粗粗看来,北欧实施社会政策的平均年份普遍都要早于西方大国:在医疗保障上领先35年,在义务教育上领先19年,在养老保障上领先15年,在妇女投票上领先14年。而在1910年,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瑞典的2.06倍,是芬兰的2.82倍;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瑞典的1.19倍,是芬兰的1.63倍。也就是前面反复表达的一个意思:北欧国家对人自身发展进步的重视远远超前于它们经济的发展水平

在宏观经济学里,经济增长的原理可以解构为要素的增加,总产出Y=f(A,K,L),A是技术、制度等因素,K是资本,L是劳动,劳动里面既包含劳动时间(劳动的数量),也包含人力资本(劳动的质量)。同样劳动一小时,文盲、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够(不是实际)产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身体强壮、营养充足的人和病病歪歪、营养不良的人能够(不是实际)产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能够自由流动的人和不能自由流动的人能够(不是实际)产生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人的素质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形态没有跟上去,或许会出现“教育过剩”、“身强体健游手好闲”、“解放了的妇女还是呆在家里”等情况;但要发展为高质量的经济,绝对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一个国家,如果10个国民里9个大字不识,这样的国家既不可能实现工业化,也不可能贯彻法治化。北欧就是在还不算发达的阶段做好了人力资本的准备,才能抓住产业革命的东风一飞冲天的。


(2)创新是北欧高水平经济的不竭动力。

优秀的人力资本如果不加使用,也无法进行经济变现。在工业化时代靠合格劳动;在后工业化时代靠研发创新。当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最近联合国下属的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榜单,排名综合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等方面的指标,总体是客观的。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排名前20位除中国内地以外,全部都是发达经济体,而且人均GDP排名(2020年)也都在全球前30。可以说,创新能力有多强,发展上限就有多高;创新产出有多大,经济效益就有多大。

表2 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创新指数前20位经济体和它们的人均GDP情况

创新排名 经济体 人均GDP(美元) 人均GDP排名
1 瑞士 86711 2
2 瑞典 51962 12
3 美国 63415 5
4 英国 40358 22
5 韩国 31494 27
6 荷兰 52188 10
7 芬兰 48970 13
8 新加坡 59819 7
9 丹麦 60477 6
10 德国 45742 16
11 法国 38680 24
12 中国内地 10503 63
13 日本 40137 23
14 中国香港 46706 15
15 以色列 43760 19
16 加拿大 43232 20
17 冰岛 59283 8
18 奥地利 48097 14
19 爱尔兰 84103 3
20 挪威 67463 4

先来看看北欧对创新活动投入有多大。

钱。R&D支出在GDP中的占比(来自世界银行,除特别指出外均为2018年数据):瑞典为3.31%,丹麦为3.3%,挪威为2.07%,芬兰为2.76%;作为对比,日本为3.28%,德国为3.13%,美国为2.83%,中国为2.18%,印度为0.65%。欧盟平均为2.19%,欧洲四国除了挪威外均高于欧盟平均。考虑到北欧的人均GDP,人均研发经费的优势还会更大。

人。每百万人口中的研究人员数(来自世界银行,除特别指出外均为2018年数据):瑞典为7536,丹麦为8066、挪威是6467,芬兰是6861,相比之下,德国是5212,美国是4412(2017年),意大利是2307,中国是1307,印度只有253。欧盟平均是3994,还不到丹麦的一半。

再来看看北欧从创新活动中获益有多大。

简单梳理下1900年到2000年间来自北欧的重大技术发明:

1907年,滚珠轴承(瑞典);

1917年,拉链(瑞典);

1951年,利乐包装(瑞典);

1958年,心脏起搏器(瑞典);

1959年,三点式安全带(瑞典);

1963年,儿童安全车座椅(瑞典);

1977年,心率监测仪(芬兰);

1980年,基因合成胰岛素(丹麦);

1984年,短信(芬兰);

1991年,Linux操作系统(芬兰);

1992年,图形界面互联网浏览器(芬兰);

1995年,蓝牙技术(瑞典)。

创新成果带来的经济收益有多大呢?举三个例子。①1980年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开发了第一款转基因生产的人胰岛素,直到2017年,胰岛素每年还能给该公司带来9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2020年,诺和诺德仅在中国就卖出110亿丹麦克朗的胰岛素(约合人民币110亿元)。② 利乐包装发明于1951年。2019年利乐全球营收115亿欧元,中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利乐包装每年要从中国人头上赚走135亿元——你每喝一包250ml牛奶会给远在瑞典的利乐 “贡献”3毛钱,差不多是这包牛奶价格的10%。③即使不直接使用创新成果,也可以以知识产权使用费的形式接受中低端产业国家“上供”。2019年芬兰接受知识产权使用费35.8亿美元,平摊到每个国民头上有647美元(约合人民币4200元),2019年印度人均消费支出为13772卢比(约合人民币1180元),芬兰的人均知识产权使用费够一个印度家庭过一年的了!

许多发明也许本身不再先进,但它们在逐步落伍的过程中产生的丰厚利润成为孕育新发明的养分,形成“研发-推广-获利-再研发”的创新循环,企业和国民的财富也在这一圈圈的循环中不断厚积。

创新不仅让北欧人口袋富,还让北欧人精神自由——因为创新能大大重塑工作方式,让人有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

创新驱动的经济中,劳动形式是个性化的,劳动的产出与人的自我发展密切相关。举个例子,对于一个宜家的设计师来说,所谓优秀创意,或许是在中午在家里阳台浇花时脑子里蹦出来的一种图案,或许是在森林里裸奔时产生的一种意境。那么,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你进行的是有经济效益的“积极”休息,给你自由时间让你去阳台浇花或者去森林里裸奔比让你一天8个小时呆在办公室里还要有利,那么你要加班他也提醒你要劳逸结合,你不肯休假他也要督促你去休假。在领域最前沿,谁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探索能够出成果,那么允许打工人们自由选择技术路线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比规定一条技术路线成功的可能性要高,那么出于提高效率的目的,组织的管理也趋于“扁平化”和“团队化”。当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做主时,工作积极性也会增强,也更有动力为做好工作提升自我。当整个经济体中创新的成分达到一定比例,甚至成为绝对的多数时,适应它的管理文化就会溢出到非创新部分,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劳动伦理,最终影响到所有的人。

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驱动的经济中,劳动投入的形式是标准化的,标准化劳动投入量越多,产出就越高。譬如在发展中国家的家具工厂,厂房的租金是按时间算的,你不干也要交地租;机器的折旧和使用强度有关,但和时间也有关,如果不用过几年还是一样要坏掉或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让工人三班倒,把厂房和机器利用到极致,经济效率是最高的。后行者靠模仿先行者提高效率,模仿得越像效率就越高,即员工越逼近于“先进榜样”(所以管理者总是会树立一批一批高度相似的榜样),经济效率也就越高。因为自由发展探索出优于别人多年实践后形成的“最优经验”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企业也不愿负担“探索”中耗费的标准化劳动时间带来的机会成本,整齐划一的“类军事化”管理自然是最优选择。当经济里要素驱动的部分占绝大多数,那么它的管理文化也会渗透到创新的部分,最终也影响到所有人。

在长期内,无论是企业利润低还是劳动者权益少,都不会产生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劳资关系要么往双方利益一致的方向演变(创新经济),要么彻底分道扬镳(产业转移)。是创新带来了今天北欧的富裕生活,也是创新在根本上塑造了今天北欧的工作形态。


(3)开放维持北欧经济长久活力。

北欧地盘虽大,四个国家加起来人口和上海市差不多。规模小就没有规模经济,没有规模经济就没有竞争力,就不可能发展得好。那么,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融入全球,把整个世界转化为自己的规模经济。可以说,没有高度的开放,就没有富裕的北欧。

早在中世纪,北欧人就是做生意的好手。维京人的长船不仅航遍了西北欧海面,还一度跑到非洲、北美和亚洲。维京人的家乡没有什么特产,他们就贩卖别人的特产, 比如说把东罗马帝国的丝绸卖到西欧,把西欧的毛呢卖到东欧,再把东欧的毛皮卖到东罗马帝国。

到了近代以后,北欧国家虽然贫弱,但其贸易活动却极为活跃的。下面以丹麦的农产品贸易为主要的例子,看看外贸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

丹麦是北欧农业条件最好的国家,在近代早期,丹麦的贸易活动完全围绕农业展开。17世纪中期,丹麦是不仅向尼德兰等国家大量出口粮食,而且每年还要向南方国家出口5万多头小牛。丹麦农业早就能够自给自足,正是由于外部市场需求的刺激,庄园主们才会热衷于提高生产技术。18世纪50年代,一种先进的“三田制”开始在丹麦的庄园里采用,不仅提高了粮食和牲畜的产量,而且保持了土壤的肥力。然而,新的耕作方法需要农奴和佃农付出更多的劳动,但增加的收益他们却得不到。在这些群体的反对下,技术创新始终不能铺开。为解决这个问题, 1786年丹麦政府开始了农业改革,废除了古老的村社和农奴制度,直接把土地分给耕种的人。于是,新的农业经济产生了:农民为了增加自身收益,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大规模采用新技术,农业效率迅速提高了。到1870年,农业占到丹麦全国商品生产的一半以上。农村的繁荣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富裕,当时丹麦比早早开始搞工业的邻居瑞典要富得多。

出口农产品的丹麦人发现,卖作物饲养出的动物比直接卖作物赚得更多,卖加工后的动物制品又比直接卖活动物赚得更多,便开始更多地投资畜牧业和食品加工工业。1850年时,丹麦出口的粮食占到一半左右;到1900年就降到约1/3;而加工过的奶制品,如牛奶、奶酪、奶油所占的比重从18%上升至42%。小农场主的资金不足以支撑食品加工厂的投资,丹麦的农民们就自发形成了一种“合作社”,大家都投资一点,到年底按投资的份额将利润分掉。到1900年,单单是制造奶酪的合作工厂就达到950家。丹麦就这样围绕农产品贸易开始了工业化。今天丹麦擅长的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从食品加工机械开始)、健康医药(从食品化学开始)等产业,都和农产品贸易有着密切的渊源。

丹麦农产品贸易开始兴旺的年代,荷兰人是海上马车夫。当时的商业模式是:丹麦人生产农产品,再由荷兰人把它卖到欧洲各地;丹麦人辛辛苦苦干活,大头却被荷兰人赚取。英荷战争中,荷兰人被英国打败,但英国有没有能立即填满荷兰人留下的空间。趁这个机会,丹麦航运业崛起了。18世纪下半叶,丹麦商船队的生意一直做到远东。在拿破仑战争中丹麦海上力量被英国完全消灭,丹麦一时退出航海大国行列,但发展航运的思路从来没在丹麦人脑海中消失过。几十年后,缓过气来的丹麦人重拾海运事业:1904年建立的马士基集团,今天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海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到今天农产品(含加工食品)仍是丹麦出口支柱之一。2019年丹麦农牧产品出口占全部货物出口比重为18%左右,是第三大类出口商品(第一大类是机电,占比约23%;第二大类是医药化学品,占比约21%,详见本文第一部分第三节)。从17世纪到21世纪,丹麦人卖了400多年的农产品,为了到今天还能靠农业致富。

丹麦的例子就是北欧典型的由贸易推动的产业升级之路。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瑞典从铁矿到炼钢到机械到汽车再到鹰狮战斗机;芬兰从木材到纸浆到新闻纸到短信再到愤怒的小鸟;挪威从石油天然气到钻井平台到造船再到石油基金,都是向原贸易品相关价值链高峰攀登的例子。

到了21世纪的今天,开放已不再局限于货物贸易,资本、生产和信息都实现了全球移动,货物反而是最难流通的。在全球化新形势中,北欧还是弄潮儿。设计师在瑞典的宜家总部设计出一张桌子,将图纸发给青岛的家具厂,家具厂向黑龙江的木材厂下订单,木材运到青岛后由鲁西南的工人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再交给宜家中国的供应链,最后在上海的商场卖掉。整个过程中,难以移动的原材料、劳动力、土地、市场和大部分资本由中国承担,而方便移动的品牌、设计、管理和一部分资本则掌握在瑞典手中。从一种粗暴简单的“物质”的观点看来:瑞典人仅仅是发发邮件、打打电话就把大笔利润赚进了腰包。

开放之所以对发展重要,并不完全在于从贸易中直接赚了多少钱。面对全球竞争,一国会不断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在开放经济中,一国也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价值链重心的转移趋势,从而能往最关键、能获胜的方向发力,不至于把“技能树”点歪;在开放经济中,一国的产业也能扩大自己调配资源的范围,从而因获得最低价格的要素而降低成本、因获得最优质量的要素而增强实力。认为只要能够自给自足就可以关上国门高枕无忧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一个国家是不可能以单方面的意愿完全避免和外部世界接触的。如果封闭的足够久,那么接触之时就是崩溃之日。开关后大清的纺织业纷纷破产,并不是因为土布不能够让国人穿暖,只不过是竞争不过英国人的蒸汽织机罢了。


(4)改革让北欧经济轻装疾行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曾经优越的制度也会过时。陈旧的制度一旦固化,就好像跑者腿上绑了沉重的沙包,严重制约能力的发挥——改革就是卸下这些沙包。北欧国家总体来说是善于变革的,少受僵化制度的损害也能转化为相对优势。下面以瑞典在半个世纪内两次进行福利国家改革为例,介绍改革是怎样影响北欧经济的。

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分配失衡导致产能的增加速度大大超过购买力增长速度,从形成全社会的严重过剩。瑞典经济在大萧条中遭受重创,火柴大王等一批世界级的大资本家破产,全社会失业率飙升到30%。1932年,瑞典社会民主党在烂摊子中上台执政,摒弃了传统自由主义主张,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福利计划。福利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改善民众经济状况来恢复购买力,从而度过危机——“瑞典模式”就此启动了。危机过后,福利国家改革不但没有结束,又发展到极高的水平。改革措施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直接补贴和国有化。大萧条中,瑞典国家鼓励私企不裁员来挽回就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企业不是活雷锋,要让企业在亏损的情况下维持雇佣规模,需要国家财政直接补贴。这种补贴的办法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过程度和方式有所变化。大萧条中,纺织、造船、钢铁等工业部门遭受严重打击,大部分企业都濒临破产,于是政府直接把这些行业全部收归国有,避免了员工失业。到1981年,瑞典国有企业约占经济总量的14%,公共部门(包括中央、地方政府和它们拥有的企业)的雇员占到了总就业的38.5%。

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医疗。一家人中只要有一人将收入的12.8%缴纳医疗保险税,全家都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基本免费的医疗待遇。养老。所有67岁以上的公民都可以按月直接领取统一标准的基本养老金;工作过的老人还有一份与在职时收入水平挂钩的补充养老金,为退休前15个最高收入年份的平均收入的60%。综合看来,瑞典退休者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后的年收入/退休前的年收入)可能达到80%以上。失业救助。1981年的标准:平均每人每天190克朗左右,约是在职工作者平均日收入的83%。但要求在失业前的一年内至少工作了5个月,最多能领450天。居住。绝大部分的基本房屋由国家直接建设。1976年,瑞典国营单位新建了多户住宅中的65%,私人单位建设的基本都是豪华住宅。国有单位建设的住宅拉高了一般民众的居住标准,对租金和房价也有抑制作用。政府还为多子女家庭提供住房津贴,两个孩子的家庭每月可得到1000克朗。子女抚育。瑞典学校全部免费;国家还资助每个大学生每年2.4万克朗的生活费;一般家庭享受儿童托管服务只象征性地每天收费3克朗。瑞典国家包揽的福利制度可谓从摇篮到坟墓,还有其他许多项目,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这些举措都是极为有效的,瑞典也最早从大萧条中走出来。1936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奎斯·奇尔德出版了《中间道路》一书,书中对瑞典经济政策极言褒扬,称之为能够替代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终极经济模式。二战之后,瑞典经济飞速发展,在1973年时人均GDP超过了美国(到1982年又被美国超回来了),一时风光无限。在当时,不断加码的国家福利被解读为经济腾飞的“核心密码”,也成为了瑞典发挥国际影响力的王牌筹码。世界上有不少人认为,瑞典模式就是康庄大道,瑞典就是地上的天堂。假设没有福利国家和“瑞典模式”,瑞典只不过是世界角落的一个不知名的富裕小国罢了;而现在,在发展模式的话语权上,瑞典甚至可以和美、苏一较高下。这张金名片给瑞典人带来的自豪感可想而知。

然而,在不少国家还没有察觉到福利国家有什么弊端、还把瑞典当偶像膜拜复制的时候,瑞典自己给“瑞典模式”狠狠来了一刀。

增加的福利来自于增加的税收。瑞典税收占GDP比重的从50年代初的21%上升至90年代的55%,平均边际税率高达85%(边际税率就是在现有收入的基础上再增加的收入需要缴纳税率,边际税率是85%的话,涨薪1000元需比原来多交850块的税),那么工薪阶层哪里愿意去努力工作提高工资呢?最高边际税率为103%,对于富豪来说,赚钱之后不但自己得不到,还要从口袋里再掏出去一些,那么又怎么会去努力经营企业呢?对不怕无聊的人来说,失业甚至比上班还好,因为收入差不多,还不用干活。根据失业金领取规则,领取450天的失业金后再去随便找个工作干上5个月,就又可以再领450天失业金。到80年代,瑞典的实际失业率超过10%,而且这个数字里还不含相当规模的隐性失业(隐形失业指有工作但工作量不足,如把1个人的工作分给3个人做,这3个人分享1份工资,比如瑞典国企的 “冗员”现象)。税高得离谱却还总不够用,1993年瑞典公共领域支出相当于GDP的70%,而税收占比只有55%,就意味着存在十几个点的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积累为巨债,这些债务产生的利息又进一步推高赤字。

尽管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国债达GDP 80%、失业率10%、年通胀16%、连续10年贸易逆差等,和欧债危机时的希腊等国比起来也不算太糟糕)、尽管要面对国内众多非议和反对、尽管有在国际上自打耳光的尴尬,瑞典政府还是开始了半个世纪内的第二次重大经济改革。一是大砍福利和公共事业支出。80年代中后期,中央政府公共事业投资零增长,地方政府公共事业投资负增长。基础教育、养老服务等开始市场化。1990年时全瑞典还没有什么私立学校,但到1995年,斯德哥尔摩、哥德堡等大城市里私立教育机构的占比已到了20%以上。原本主要吃财政“大锅饭”的基本养老金增加了个人贡献的份额,职业养老金则交给了市场机构。每天3克朗的日托服务(真实成本约5200克朗/月)改为每月3200克朗的现金补助。二是大降税。1991年,企业所得税从52%下降至30%,随后有进一步下调至22%。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税率下降,确保普通人承担的所得边际税率不超过50%。财产税和遗产税直接取消。三是货币大贬值。1981年瑞典克朗一下子主动贬了10%,到1982年又主动贬了16%,虽然国民财富缩水丢了面子,但企业销路打开赚回了里子。到1984年,瑞典终于重新实现了贸易顺差。四是大规模去国有化。把许多国有企业重新转让给私人。比如说生产鹰狮战斗机的SAAB(萨博)集团,1981年时国有股还占75%,到1994年就已经彻底卖为私人企业;改制后企业的发展势头明显好转,经常性亏损现象消失了,还一跃为欧洲最赚钱的钢铁企业,股票的价格上涨了30倍。到今天,除了极少数要害行业,在瑞典基本上看不见国有企业的身影。

第二次改革实施后,瑞典税率不断下降(2020年企业综合税负下降到49.1%、个人工资收入平均税负下降至40%左右),公共支出占GDP比重下降到50%左右。巨债消失了,财政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瑞典企业重焕生机,宜家老板一度成为世界首富。实际的社会失业率总体也呈下降趋势,基本能维持在8%水平。2004年,瑞典人均GDP再次超过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瑞典又是最早恢复的发达国家之一。在国际社会,虽然瑞典福利国家的光环有所黯淡,但又扬起“创新瑞典”“活力瑞典”等新的美名。

福利国家改革是北欧近期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所有的北欧国家都经历过,瑞典是其中最典型的。除了福利国家改革,北欧国家还经历了许多其他改革。如近代以来丹麦开展的两次农业改革:第一次是为了适应农业技术的进步废除传统的庄园和村社制度,建立了分散的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第二次是为了适应工业化解体了小农经济,推广在集中基础上分工的合作社化。可以说,没有这两次农业改革,丹麦就不可能以蕞尔小国维持农业大国(猪肉出口世界第一)的地位,丹麦农民也不能一直富裕到今天。又如挪威实施的石油基金改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荷兰病”(指发现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后,这些自然资源产业吸取超量生产要素,导致其他产业衰落的经济现象)等等。

在任何时间点上进行改革都是艰难的。在问题刚刚出现的时候,社会上的大部分群体还没有意识到隐患,此时客观条件上改革推进容易,但主观上遇到的障碍很大;到了问题爆发、积重难返的地步,虽然大部分社会成员都开始要求改革,但推进改革的相对好的客观条件又不存在了。像阿根廷、希腊等搞福利搞过头的国家,到国家破产了还没回过神来;美国社会不平等发展到预期寿命倒退的程度,奥巴马医改依然推不动。北欧国家的改革能成功,秘诀就在于主观上勇于变革、乐于变革,充分利用了问题早期阶段的较优条件。

历史是螺旋而非线性上升的。如瑞典福利国家改革,1932年推进国家福利是正确的,它帮助瑞典靠自身力量和正常手段克服了危机;1982年削减国家福利也是正确的,它帮助瑞典经济恢复活力,让国家免于破产、国民免于贫困。又如丹麦农业改革,在18世纪把集中的农业分散掉是正确的,在20世纪把分散的农业重新集中起来也是正确的。是否进步就看是否比原来更符合实际、是否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改善,而不是看是否符合一些人脑海里的几句教条。


三、对其他国家的启发

通过这么长的文章辨析完了北欧富裕的原因,应当在这里总结一下。总结的目的不是要求照搬技术性的做法,而是对这些技术性做法之上做一种抽象,提炼出理念性、启发性的东西。

(1)人永远是发展的核心

经济发展最终靠的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最终为的也是人的发展。

在现代化早期,发展靠的是国民素质的提升。北欧国家还没富裕呢,人的素质先提上去了,其他方面一有条件也能很快赶上;某大国独立时有大几千家现代化工厂、六七万公里铁路、成熟的行政管理体系,但人的素质没跟上,这样大的遗产也只能在手里白白损耗掉。当经济到了一定高度,创新就成了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创新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当劳动机器。那就需要劳动者有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去锻炼、去培养兴趣甚至去搞“行为艺术”。创新还要求人多元发展,当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那就要容忍“非主流”,尊重技术宅、偏才怪才甚至眼下无用之人,不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XX高(XX可代入各种职业,公务员、互联网、金融等等),在一条跑道上拼命内卷。创新还要求容错,那就要有水平较高的保护机制。譬如有人赞助我做个新玩意,我没做成功,不能说因为我浪费了别人的钱就要我去坐牢;又或者我辞职去创业,创业失败了,积蓄花光了,然后只能去街上要饭。要避免这些情况,不然谁敢去做有失败风险的事情呢?创新就是有失败风险的事情,要创新发展就要保护能创新的人。

从长期看,经济发展也要直接服务于人的发展才能有可持续性。经济数据提高的同时,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应当收入越来越高、闲暇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好、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个人福利和经济发展可以偶然不同步,但不同步的时间绝对不能太长,不然人们就会问:“这种经济发展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有什么必要去贡献这么多力量呢?”当人们不再尽力了,发展自然也停滞了。当然,发展成果分配的方式也要有激励作用,不然也是不可持续的,瑞典福利国家改革的历史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2)无知和怠惰是进步的大敌

就“北欧为什么富裕”这个问题的社会论调就可以看出,了解别人的长处、承认别人的优点不是容易的事情。有不少人都认为,发展水平比我高的,要么是道德低下(抢来的、跪来的),要么开了外挂(资源多、位置好)。这样分析事情,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什么好处也没有,什么东西也学不到,只能映证自己有两种不健康心态。一是自大。因为无知而自大,自大又助长了无知。夜郎国王心里盘算着自己是最大的,自然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外面了,因为“反正都没有我大”。就是不断有人来告诉他“尔实汉之一县”,十年八年也不信,还要骂告诉他真相的人。非要落后得很了,汉军打到家门口才能信,到那时自大又变成深深的自卑。二是怠惰。归因到主观能动性以外,不就意味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吗?在心态上是悲观的,认为客观条件如此,永远也赶不上别人;在行为上是被动的,动脑筋多累啊,谋发展多累啊,就这样混混得了。

幸运的是,上述并不是主流,中国社会整体上一直是喜钻研、爱奋斗的。如果大部分人都狂妄无知、怠惰慵懒,那就很可怕了:没有人要真正弄明白事情,也没有人能真正弄明白事情,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都得不到正确解答。世界上有的是这样的国家,有人去某些外国的论坛看看,发表的感想都是:“这个国家发展得起来就有鬼了。”去另一些暂时也不太发达的国家的论坛看看,评论却是:“这个国家能赶上来。”这种区别是很明显的,道理也是很直白的。

就个人而言,一般是知识越多就越谦逊,越知道向别人学习;越是无知就越狂妄,越觉得没什么可学的。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再有学问的人都有不了解的领域,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但无知的人反而认为自己是“懂王”,不仅什么都懂,而且用语“精到”,似是而非的一句话就能瞄准“真相”。多问他几句,也说不出什么东西。说不出倒也不是他能力有限,反而正好证明了他的智慧,因为“一句话就说明白,为什么要啰嗦这么长?”放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越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富有智慧的国家,就越是知道“海乃百川,有容乃大”,就越是善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越是要求“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3)看别人的图,走自己的路

有人可能会认为我花这么多时间写了这么长一篇文章,就是想鼓吹北欧,推崇“北欧模式”。其实正好相反,我根本就不赞成照搬任何一种外国模式。这篇文章关注的是从具体举措里面抽象出的宏观方向,而不是具体举措本身。注重人的发展、搞创新、坚持开放、勇于变革,这些都是大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谈到具体措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路径根本就不会一个样。比方说,丹麦人从农业上搞起了工业化,那你今天能随便指着一个地方说,你们这里也学丹麦,搞农业搞出现代工业吗?只能说,如果一个地方碰巧客观条件和丹麦很像,那么或许可以借鉴部分。再说,就和这世界上就没有包治百病的灵药一样,也没有不过时、保奏效的制度,北欧模式不加更新也适应不了北欧实际,何况千里万里之外的别国呢

另一方面,北欧也还远远算不上是天堂。这篇文章量列举了北欧的一些优点,是因为回答的是它富的原因,自然说的是做得对的地方。至于北欧的毛病,那也是很多的,比如说瑞典的难民问题。据西方媒体报道,近两年几十万难民已经占用了瑞典国家福利开支的30%以上。由于难民无法很好融入主流社会,又造成犯罪、失业、文化冲突等问题。瑞典目前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决定了瑞典既无法阻止难民进入,也无法管好已进入的难民,近期都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又比如说挪威,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布雷维克”事件,一个暴徒单枪匹马就能动摇整个国家的司法制度,搞得几百万国民都迷惘了。近几十年来,或许是过于富裕自在的缘故,北欧人又生出一种空虚无聊的毛病,自杀率和精神疾病发生率都高得和生活压力对不上;芬兰人酗酒问题世界闻名,和邻居俄罗斯有一拼。

不照搬不意味着不学习。北欧国家毕竟是先行的,它们的历史是可以提供参考的地图,指出了一些捷径,也标注了一些陷阱,弄明白是很有帮助的。但不管用的是谁家的图,最后要走的都是自己的路,而不是用了百度地图就跑去北京,用了高德地图就跑去杭州,用了腾讯地图就跑去深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参考书籍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 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七卷(上)资本、劳动力和企业:英国、法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

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八卷 工业经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发展;

大卫·科尔比,芬兰史;

尼尔·肯特,瑞典史;

克努特·J.V.耶斯佩森,丹麦史;

厉以宁,工业化与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

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瑞典病”研究;

Boyesen, History of Norway;

Johann Pall Arnason and Bjorn Wittrock, Nordic Paths to Modernity;

Lennart Schon, An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Sweden.




  

相关话题

  除了国有化和私有化,还有哪些经济发展道路? 
  美国通货膨胀达到30年来最高水平,会成为拜登下一个「政治噩梦」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何看待韩国知名方便面时隔 13 年首次涨价?或将带来哪些影响? 
  如果中国只有两亿人,会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么? 
  美国政府发布1.9万亿是什么概念? 
  2015 年天津塘沽爆炸事故对各方面有哪些影响? 
  2019 年 3 月 5 日褚时健去世,其一生的经历是否值得肯定?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经济增长是奥巴马政府的功劳吗? 
  比特币离下一次泡沫破裂还有多远?(20170522)? 
  如何看待 2019 年 9 月 19 日美联储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会产生哪些影响? 

前一个讨论
如何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对比《长津湖》和《血战钢锯岭》?
下一个讨论
张维为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