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历史上任何一个亡国之君遇到崇祯登基时的情况,他做梦都能笑醒」这句话?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dong-19-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崇祯的情况放在历史上任何亡国之君的身上他做梦都要笑醒”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崇祯的开局条件

本来我想说是,但是又一想,好像我并不特别清楚历代亡国之君都有谁,是个什么形式。

列个表,共有亡国之君五十帝,慢慢瞅瞅开局结局。什么荒淫无度之类的儒家说辞我就不算了,根本算不上亡国原因。

夏桀,商纣(帝辛),西周幽王,东周赧王,秦子婴,西楚项羽,西汉刘婴,新朝王莽玄汉刘玄(更始帝)东汉刘协汉献帝曹魏曹奂蜀汉刘禅东吴孙皓,西晋司马邺,东晋司马德文,南朝刘宋刘准,南齐萧宝融,南梁萧方智,南陈陈叔宝(陈后主),北朝北魏元修,北朝东魏元善见,北朝北齐高恒,北朝西魏拓跋廓,北朝北周宇文阐,隋杨广,唐哀帝李柷,五代后梁朱友贞,五代后唐李从珂,五代后晋石重贵,五代后汉刘承祐,五代后周柴宗训,十国南吴杨溥,十国南唐李煜,十国前蜀王衍,十国后蜀孟昶,十国南汉刘鋹,十国南楚马希崇,十国吴越钱俶,十国闽国王延政,十国南平国高继冲,十国北汉刘继元,北宋赵桓(钦宗),南宋赵昺(怀宗),辽耶律延禧(天祚帝),西夏李睍,金完颜承麟,元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铁锅帝、顺帝),明朱由检(崇祯帝),清爱新觉罗·溥仪。

崇祯帝面临的局面是:

开局不如崇祯帝的有:

西周幽王、东周赧王、秦子婴,西楚项羽,西汉刘婴,玄汉刘玄(更始帝),东汉刘协汉献帝,曹魏曹奂,蜀汉刘禅,东吴孙皓,东晋司马德文,南朝刘宋刘准,南齐萧宝融,南梁萧方智,南陈陈叔宝(陈后主),北朝北魏元修,北朝东魏元善见,北朝北齐高恒,北朝西魏拓跋廓,北朝北周宇文阐,唐哀帝李柷,五代后梁朱友贞,五代后唐李从珂,五代后晋石重贵,五代后汉刘承祐,五代后周柴宗训,十国南吴杨溥,十国南唐李煜,十国前蜀王衍,十国后蜀孟昶,十国南汉刘鋹,十国南楚马希崇,十国吴越钱俶,十国闽国王延政,十国南平国高继冲,十国北汉刘继元,北宋赵桓(钦宗),南宋赵昺(怀宗),辽耶律延禧(天祚帝),西夏李睍,金完颜承麟,清爱新觉罗·溥仪

开局跟崇祯帝相当的有:

新朝王莽,元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铁锅帝、顺帝)

开局强于崇祯帝的有:

夏桀(资料少,存疑,这货在位52年,足见开局之稳,国家崩溃当负全责),隋杨广

开局不如崇祯帝的原因:有年纪太小(婴儿)、有权臣、有藩镇,有强敌,处于割据势力太过弱小,或者就是继位的时候已经崩盘,很多人开局直接刀就在脖子上的。甚至有战时继位,前一个战死了,新皇马上继位,然后再战死再继位,开局惨到不行。

崇祯帝刚上台这些问题都没有。真正要说开局比崇祯好的,只有隋炀帝。崇祯帝跟隋炀帝的情况类似,也是把自己作死的。

另外两个,王莽-自己作死的,铁锅帝-真的跟崇祯帝很像,通过一系列新政“中兴”作死,最后完于农民起义。如果没有后金,明帝国的结局跟它亲手葬送的元帝国没什么区别。

崇祯开局,是一个完整的大一统帝国,外敌都在长城之外,后金尚被三面包围,政令上通下达,无军阀藩镇,无外戚权臣,所有官员一封圣旨就能拿下,没有农民起义,天启年财政尚可运转。就算是到了终局的南明其底蕴也是有一搏之力的。

有人说是明朝财政缺钱。大部分王朝财政都是缺钱的,都是紧巴巴的,是普遍现象,也基本都想尽办法过下来了。而明朝并不穷困,明廷财政缺钱,但是明国不缺钱,只能说崇祯帝没有搞钱的能力。崇祯帝自己废了商税茶税,撤回了税监和锦衣卫,导致东南税收崩溃。还扯什么天气小冰河,一条鞭法给定一亩1.5两的粮食出产,到崇祯加饷到18两的税,这跟天气有啥关系,天气好了你就能交得起,基层就能不崩溃?事实上,明廷再没钱也是比李自成钱多的。再者,同样地方,几乎同一个时期,同一批人,满清只是换了下政策就把钱收上来了,鳌拜光靠文字狱这一手就绌落了2000+举人,上万名秀才,给清廷留了10年的积蓄,一直到花到康熙逼反吴三桂都不虚。然而同时期的闯营西营南明,没一个能把钱搞出来。守着金库收不上来钱,最后穷死了,这就是无能。崇祯帝的问题,就是无能+傲慢,超自信的。

说实话,崇祯帝开局是个大一统王朝中期的局,局势相对确实比较稳,不是亡国之像,事实上大部分的大一统王朝在中期的皇帝没有崇祯这么好的开局。最后搞到李自成带着四万人就能无伤进北京,连京营和禁军都去开门迎新皇去了,满城数万名官员都不响应崇祯敲钟,连几百号能护送皇帝出京的部队都没有,最后只有一个太监相随。

要知道连吴三桂的孙子死的时候,都有上千人至死相随。就算是溥仪苟成那个样子,还是有上万人愿意跟着他跑东跑西,直到建国后都有人愿意用皇帝礼仪跟着溥仪。

我只能说,崇祯不是搞到天怒人怨真的不至于此的。

什么勤政,就别扯了好吧,不知道方向错了,越努力错的越严重吗?崇祯越努力施政,完蛋的越快,手腕跟木匠差远了,虽然木匠也不咋地。

还是那句话,对于最高领导者,占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身负重责,“无能就是最大的罪责”

结论:“崇祯的情况放在历史上任何亡国之君的身上他做梦都要笑醒”这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不算太片面。


user avatar   bin-wu-88-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赧王:我手里没钱没兵没粮没地,被秦灭了,神仙难救。

子婴:我登位40天好歹杀了赵高,但起义军都已经在咸阳城下了,神仙难救。

刘协:我被董卓硬生生立为天子,从小到大先后被董卓、李郭二人、曹操当宠物养,连掌权的机会都拿不到,没做过一天名副其实的皇帝,也怪不得我吧。

曹奂:俺也一样。

刘禅:我即位时,刚经历夷陵大败,地不过一州,民不过百万,这局面诸葛亮都没能扳回来。

刘凖、萧宝融、萧方志、拓跋廓,元善见,宇文阐:我们比刘协、曹奂还惨。不止一天名副其实的皇帝也没做,连善终都没有。

李柷: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已经近百年,中央弱小,皇权更弱小。政令早就不出长安了,比周天子都好不了多少。

完颜承麟、赵昺:蒙古太厉害,我们接手的时候已经在逃命的路上了。

不是说崇祯的能力比其他亡国之君弱,而是他接手时的明帝国,确实比绝大多数亡国之君所接手的要好得多。大概只有杨广、商纣(存疑)、胡亥(子婴无过错,也没称帝,所以一般不把子婴放在亡国之君里)、徽钦二帝接手的局面更好了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段子看看就行,你真把商纣王、秦二世、隋炀帝、宋徽宗等等放到明末来,你看看他们和崇祯谁哭的声音大。

很多人认为崇祯底子好,给的理由都是崇祯大权在握,无论是文官中的首辅还是武官中的都督,基本上是想弄谁就弄谁,想杀谁都杀谁。这么说,没错,因为崇祯短短的十七年,用宰相五十人[1],诛总督七人[2],巡抚十一人[3]。但是你不能因为崇祯杀人多就认为他局面好,明朝末年的确没有出现汉末的外戚权势熏天、唐末的藩镇割据、宋末的沛然莫能与之的强敌压境,但是看一个朝代是否将要灭亡,看得不是这些表象,而是更深层次的经济层面的存在。无论你对文武百官的掌控力有多强、外戚多么听话、宦官多么顺从,没钱,一切都白搭。

崇祯一上台,穷到什么地步?

堂堂辽东巡抚毕自肃因为欠饷,被哗变的士兵逼辱,而死。靠袁崇焕才从崇祯那里要到点钱,但是,一转眼,钱又不够了:

关内外向缺八九两月饷,昨取发帑及户部新解,仅可补完八月,而九月尚缺。从此陆续解去,不过补完九月。目今十月矣,转盼又是十一月,则关宁终欠两月之饷,是户部终日解银,关宁终日缺饷也。[4]

为啥“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微笑脸)会穷到这么窘迫的地步?因为欠饷而幽愤至死的辽东巡抚毕自肃的兄弟、明末第一大经济师、大明户部尚书毕自严算了这么一笔账:

诸边年例,自辽饷外,为银三百二十七万八千有奇。今蓟、密诸镇节省三十三万,尚应二百九十四万八千。统计京边岁入之数,田赋百六十九万二千,盐课百一十万三千,关税十六万一千,杂税十万三千,事例约二十万,凡三百二十六万五千有奇。而逋负相沿,所入不满二百万,即尽充边饷,尚无赢余。乃京支杂项八十四万,辽东提塘三十余万,蓟、辽抚赏十四万,辽东旧饷改新饷二十万,出浮于入,已一百十三万六千。况内供召买,宣、大抚赏,及一切不时之需,又有出常额外者。[5]

简而言之,田赋、盐课、关税、杂税等等大头税种的实收总额加起来都不够边军用的,更别说还有京营这种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存在,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基本上大明有限责任公司过一年、亏一年,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但穷成这样的大明朝是崇祯的锅吗?显然不是,因为从万历末年开始,大明朝就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

今日见钱,户部无有,工部无有,太仆寺无有,各处直省地方无有。自有辽事以来,户部一议挪借,而挪借尽矣,一议加派,而加派尽矣,一议搜括,而搜括尽矣。有法不寻,有路不寻,则是户部之罪也。至于法已尽,路已寻,再无银两,则是户部无可奈何,千辛万苦,臣等只得相率恳请皇上将内帑多年蓄积银两,即日发出亿万,存贮太仓(国库),听户部差官星夜赞赴辽东,急救辽阳,如辽阳已失,急救广宁,广宁已失,急救山海关等处。除此见着急着,再无别法。[6]

这封奏疏真的是字字是血泪。

当时杨嗣昌(字文弱,左侯一生之敌)上这封奏章的时候,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可见,万历末期基本上除了内府以外,各个库里面都能跑老鼠了。

按理说,张居正在万历前十年给大明朝打下了这么好一个底子:

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7]

为啥忽忽悠悠就穷了呢?三大征加两宫之灾,再摊上万历这么一个万事不操心、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的货色,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谁都受不了:

至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而二十四年,乾清、坤宁两宫灾。二十五年,皇极、建极、中极三殿灾。营建乏资,计臣束手,矿税由此大兴矣。[8]

连隆庆年间积累上千万的太仆寺马价银,在万历年间也被搜刮殆尽,真心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太仆寺马价,隆庆年间,积一千余万。万历年间,即次兵饷,借去九百五十三万。又大礼大婚,光禄寺借去三十八万,而零星宴赏之借不与焉。至四十二年,老库仅存八万两,每年岁入九十八万余两,随收随放,支各边年例之用尚不足,且有边功不时之赏。其空虚乃尔,真可寒心。[9]
在嘉隆间旧库积至一千余万,盛矣。迨万历十八年西征哱借一百六十万,东征倭借五百六十余万,二十七年为边饷借五十萬,又为征播借三十三万,三十一年又为边饷动老库二十一万,马价三十万,三十二年又以年例借三十万余,先是二十九年以边饷不给頓借百万,前后所借在计部者已九百八十三万矣。而二十九年工部以大婚大礼借三十五万,三十一年光禄寺以年例借二万又借三十七万,今老库见存者二十七万耳[10]

所以,我就想问问:你把谁扔到明末来,一上台自己的封疆大吏就因为欠饷被逼死,他能笑醒?

你把晋惠帝扔过来应该差不多,他会笑呵呵的问一句:边军没有粮食吃,何不食肉糜?

当然,我也没有洗白崇祯的兴趣,黑的就是黑的,怎么都洗不白的。我只是认为,你说崇祯的一波波神操作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我同意;但是你说崇祯让大明王朝灭亡,我不同意。

明朝这间曾经辉煌的破屋子,不是一个人能推到的。

参考

  1. ^ 《明史讲义》,孟森
  2. ^ 《明史·郑崇俭传》
  3. ^ 《明史·颜继祖传》
  4. ^ 《崇祯长编·卷15》,崇祯元年十一月
  5. ^ 《明史·毕自严传》
  6. ^ 《杨文弱集·卷二《请帑稿》》
  7. ^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8. ^ 《明史·陈增传》
  9. ^ 《湧幢小品》,朱国祯
  10. ^ 《明神宗实录》三十五年八月癸酉条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基本正确,明朝确实有点技术性灭亡的感觉,亡得莫名其妙,亡得不可思议,亡得追悔莫及,但这就是现实。

无不死于流动性危机的现代金融企业,其实很多都是家大业大,譬如雷曼之流。但一分钱憋死英雄汉,关键时刻拿不出现金,应付兵临城下的逼债大兵,又没有挺身而出替你付账的白衣骑士,政府老大哥不能管不想管也不愿管,那雷兄弟也只好去曼哈顿的景山上找棵结实一点的歪脖子松自挂了。

所以流动性管理极度重要、期限错配绝不应该,平时要结交几个巨鳄大款,政府关系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再牛逼的风光时刻,也要学着当孙子。

在崇祯帝这里,这方面的管理是一塌糊涂,虽然他本人的品格不错,那又怎么样,无非落个厚葬,但江山已亡。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秦二世,王莽,隋炀帝,宋徽宗,元顺帝这几个人接手的局面应该不比崇祯差。其中隋炀帝,宋徽宗二人形势尤其好,他们个人要对王朝灭亡负极大责任。


user avatar   gao-yy-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句话是不正确的,虽然“煤山战神”干了好多令人窒息的蠢事,但绝不是把好牌打烂,而是把偏烂的牌打稀烂。

明末的局势对任何国君来说,都是有点难度的,虽然能力强的人可以破局,但绝不会“做梦都要笑醒”——这句话只是为了黑崇祯而过分夸大了。

至于崇祯做了哪些蠢事,自己百度一下就能看到最严重的几个错误。有些事就不说了,免得引战,但在位十七年,杀了两个内阁首辅,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杀了七个总督、十一个巡抚。特别是让兵部尚书陈新甲与后金秘密和谈,事情泄露后却甩锅杀了陈新甲,连起码的担当都没有。这样的皇帝不亡国就真奇怪了。

—————————————————————

看到评论区有人误会我的意思,就再补充一下,历史上唯一能让人“做梦都要笑醒”的只有隋炀帝和宋徽宗的牌面,其他多数亡国之君真的是毫无回天之力,而明末,是少数的还有“回天”余地的“困难模式”,可惜运气不好碰到了一个能力不济的皇帝。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说接手时条件最好的亡国之君,难道不是隋炀帝杨广吗?那时精兵强将外无强敌内无大患的状态啊。

崇祯嘛,看看和北宋二帝谁能当第二吧。


user avatar   ni-zhang-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帝国的主要威胁,是北方政权南下。

都知道明朝中后期气候变冷,气候变冷意味着什么? —— 降水量减少,降水量线南移。

400mm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我国农耕地区和畜牧地区的分界线。

荒漠变冰原,草原变荒漠,农田变草原,好田变劣田。

对于纯游牧民族来说,就是草原不长草了,牲畜大面积死亡,必须南下劫掠。

对于后金这种半畜牧半农耕来说,是草场缩减、粮食减产、同时抵抗游牧民族南下的大危机。

对明帝国这种农耕社会来说,是人地矛盾加剧,尤其是长江以北土地粮食亩产量显著地降低,大量农民变成流民的严重社会危机。


明朝要抵御北方政权南下、赈抚粮食减产的北方,就必须重新统筹国内人力物力。

万历、天启的解决办法,是动用特务机关,对士绅、官吏下手,充实内帑,用内帑支持国家财政。

崇祯的做法,是撤销特务机关,然后向全国的自耕农、贫下中农群体加征赋税。

于是,士绅官僚虽然高兴了,但原本就亟待国家赈抚的北方进入“或死或反”的境地,原本就紧巴巴的南方农民则大规模破产,南方土地兼并加剧。

然后陷入 加赋——最穷地区造反——需要更多钱——加更多赋——次穷地区造反......

国家财政螺旋崩溃,到后来,起义军成规模以后,哪怕崇祯重新捡起特务机关敛财,财政也不够用了。


特务机关的税务属性,明帝国的税基和内部矛盾,这些问题,病笃的天启来不及给崇祯讲,甚至他自己也搞不明白,只能留下一句“不要杀魏忠贤”。

做好事情,必须要有人教、输得起。

崇祯继位的时候只有16岁,之前没人教他,后来虽然有教他的大臣,但他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

这个时候的明帝国,小输可以,大输的话也并不能输得起。

崇祯自己,也并不是那种能够放下自尊和自我,闻过则喜善于分析总结学习的人。明朝的灭亡,崇祯是主要责任人,主要问题是“智小位尊”。

也并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亡国之君都能比崇祯做得更好,但至少阿斗是可以的。相父亲自调教,能把“蜀直百”这个金融工具玩明白的阿斗,不至于搞不清楚“该向谁收税”。


user avatar   alan_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史料记载的其他曾经中原一统的王朝:

商:帝辛被捅菊花了,属于猝死。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好。

周:周赧王姬延继位时候啥都没有,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差。

秦:秦三世子婴继位时候啥都没有,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差。

西汉:汉平帝刘衎继位时候啥都没有,除了权臣,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差。

东汉:汉献帝刘协继位时候啥都没有,除了权臣,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差。

西晋:晋愍帝司马邺继位时候啥都没有,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差。

隋:隋恭帝杨侑整个就一汉献帝刘协翻版(很奇怪怎么有人以为隋朝最后一位君主是隋炀帝呢?)

唐:唐景宗李柷整个就一汉献帝刘协翻版。

北宋:宋钦宗赵桓虽然有过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并轻信郭京导致汴京外城失陷,谈判时候被金扣押这样的黑料,但是考虑到他继位的时候金军势如破竹,他爹带着一大票文武和财产出逃并截流赋税,他弟弟(赵构)在外边掣肘。我个人觉得他继位时候的形势比崇祯继位时候更差。另外,人家好歹在两三个月内成功培植了自己人,能够囚禁他爹并斩杀六贼,能力其实比崇祯强不少的……

元:元惠宗继位时候除了宫廷之后不稳定之外,外部环境挺安稳的,也没啥权臣,没啥民乱。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好。当然,他个人能力也比崇祯强不少,至正新政和亲政初期元的国力是在上升中的,只不过后来败家太快……

清:溥仪继位啥形式大家都知道了,中国历史拉过来能解决问题的不多……

所以,统计下来中原一统的王朝的亡国之君形势比崇祯好的有2个,比崇祯差的有9个。因此,原提问不正确,至少帝辛元惠宗不会认为“崇祯的情况放在历史上任何亡国之君的身上他做梦都要笑醒”。


user avatar   zahkhee-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说吧,崇祯即位后只要什么事情都别干,天天泡在后宫博览群淑日理万姬,大明就可以至少续到他寿终正寝。




        

相关话题

  崇祯年间清军屡次内犯,为何最后都要退去? 
  为什么战列舰发展史上会出现“二级主炮”这种奇葩,射程外被全重炮主力舰吊打,射程内又被大口径舰炮洗脸? 
  为什么,国内外这么多人,质疑古希腊文明,总不可能,他们都是串通一起吧!谁有这个能力吗? 
  从土木堡看明朝的军队数量是多少? 
  为什么中世纪的巫师多数是女的? 
  《史记》中的游侠是怎样的群体? 
  如果铁木真处于元顺帝的地位,能平灭红巾军,扫荡朱元璋,中兴大元吗? 
  都说湖广填四川,四川(重庆)话为何没有被外来移民显著改变? 
  如何评价奥斯曼一世? 
  为什么拉丁美洲会充斥着暴力? 

前一个讨论
网恋奔现可怕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第三集 S08E03「The Long Night」?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