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我从单机游戏中获得的快乐不如网络游戏? 第1页

  

user avatar   liu-yang-43-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区挺热闹的,正文前面加一句吧...答主这篇回答的初衷是为了回答题主、剖析题主的问题,所以主要在说单机,而网游的部分展开不多,但即便如此,我都全篇回答全部都没有说形式上,单机网游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在说宏观的受众划分错位的问题,对于那些一目十行的看完心里不爽甚至有点恼羞成怒、急于给我扣帽子的人,我只能表示遗憾,最多略表惋惜和同情。

惋惜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耐心,以及替他们自己可惜看我这篇文章所浪费的时间。毕竟应该够他们打把王者荣耀了

原文:


想要真心话还是想要好听的?


好听的:你获取快乐的途径过于狭窄,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比较贫瘠。这很可能是造成前者的主要原因。

真心话:无他,见识太少,想的太多。



游戏是艺术形式的终极形态,同时也是娱乐活动的最初级形态。

这意味着不同的人对游戏的认识的区别,可能比物种之间的区别都大。

因为游戏是艺术形式的终极形态,所以他可以承载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密度;

又因为游戏是娱乐活动的初级形态,所以它又可以被包装成极致简陋的表现形式。


时至今日,游戏的分类其实已经可以很明确的划分不同的受众人群了,但实际上依然有大部分的人觉得游戏都是差不多的东西,有太多的人觉得某个游戏看别人玩,知道大概是什么东西之后,自己应该就已经了解了大部分的内容,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而真正值得关注的事情是,很多人即便进入游戏,甚至玩了不少的时间,他依旧感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因为不同游戏类型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这种现象其实是已经成为必然。


单机与网游带给人的快乐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只能get到其中一部分,那说明你没有理解另外一部分的动机,而理解动机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以题主举的例子为例:

我玩刺客信条奥德赛,半个小时清空了一个营地,完全没感觉,面无表情。

育碧的游戏是典型的套公式类游戏,核心受众明显是轻度历史爱好者+喜欢刷任务的强迫症爱好者,如果你这两点都不感兴趣,那么你玩奥德赛面无表情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喜欢历史不是你的错,但游戏玩家的应该天生都是拥有好奇心的,这确实和见识太少脱不了关系。

我们不排除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不愿意长见识,有些人既没兴趣了解过去,也没兴趣畅想未来,那与这些有关的这一部分游戏,显然就与这部分人无缘。


那么举一反三,很容易得知:如果一个人对游戏之前的所有艺术形式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特别热爱的部分,那么整个单机游戏的光辉和精华所在也就和他完全无关。

不喜欢音乐,你会错过整个音游世界。

不喜欢美术,所有重表现力的游戏将会索然无味。

不喜欢战略和分析,就感受不到策略类游戏的运筹帷幄。

不喜欢幻想,无论是架空的奇幻文学,还是有着现实基础的科幻文学,那些RPG游戏中能载入史册的故事也会毫无代入感。

即便让你亲自扮演你任何想要设想的角色,都不会调动起自己十足的注意力和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怎么可能获得快乐?


这正好说明题主的另一个举例:

玩塞尔达,初见的时候觉得特别好玩,几个小时之后就变成了到处找神庙,感觉很无聊,很机械。

没有上来就觉得塞尔达没意思,说明题主并没有上面说的那么极端,虽然没有直说是塞尔达哪一作,我就当做是荒野之息吧,毕竟整个系列的灵魂都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其他主流的游戏都是在制作者竭尽所能的为玩家创造出一个独特而又精彩的体验,塞尔达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想要引导玩家自己创造出独特而又精彩的体验,你能够在塞尔达中获得乐趣,那么说明你还是比较灵性的,但是...

但是马上变得无聊,则是一个超脱本问题的更大的话题,和有些人像小时候玩沙子泥巴都可以玩一整天一样,而另一些孩子拿到最新的玩具也不过玩几个小时就腻了...

“专注于一件事物,并从中发掘乐趣”这其实是一种能力,而有意思的是,这种能力完全是后天得来的,每个人都是如此,只不过大部分人完全意识不到这居然是一种可以锻炼的能力,通常来说,一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中,各个事物的选择都比较多的时候,这种能力是最容易被葬送的时候。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当一个孩子要什么有什么的时候,他必然不会在一个玩具上倾注太多的精力,而当另一个孩子只有少数娱乐活动的时候,在这种“没得选”的困境下反而变得容易专注,继而在成年之后也更加容易的把这个能力运用在其他地方,当然,首当其冲就是游戏。


重点来了:所以其实你并没有在体验单机游戏,你只是在喜欢凑热闹的感觉】

这解释了你为什么很容易无聊,塞尔达带给你的那些快乐,只是新鲜感,你自己并未真正长时间的沉浸在“冒险”的状态中。

当塞尔达荒野之息最初的测试版本被制作完成的时候,你知道宫本茂(塞尔达之父)进入游戏测试时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他没有直奔那些复杂的机制,而是花了数个小时专注在“爬树”这件事上,就和每一个7、8岁的孩童一样,仅仅是单纯的带着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乐观。

而如果站在一个所谓的“成年人”的视角上,这种纯粹和童真的丧失,是成年人自己抛弃了活力导致的。要怨就只能怨自己变得浮躁了。

加上你第三个例子提的是只狼,那就已经可以完全确定了。你玩的这些确实是好游戏,但是你并没有在“玩”它们,你只是在"完成"它们。

如果真的剖析只狼,那就真的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了,毕竟“魂”系游戏包含的信息量太过庞杂,如今还有大量人根本无法get到所谓的受苦游戏的乐趣点,以至于真的有大批人以讹传讹的觉得就是一群抖M的自虐癖罢了。

但简单概况来说,只狼虽然是“魂”系游戏中较为困难的,但它的门槛依旧远比看上去的高得多,这指得可不仅仅是操作门槛,更多的是综合阅历和动作理解的门槛。

宫崎英高的设计理念是超前于时代的,作为一个动作游戏,不注重连击,而极其注重节奏和时机,这种设计在对游戏类型烂熟于心的上古玩家眼中,绝对属于开宗立派的高度,但是,对绝大部分新手玩家来说,就如同猿猴碰上外星人一般:“完全没有概念”。

如果玩家对“反馈”这件事的“真实程度”没有狂热的追求,以及对“地图设计”与“延迟满足”的认识不足;

同时对魂系列的前作也并不感冒,那么其实,从一开始就压根不应该接触这款游戏。

你的真实体验,和这些游戏定位的初衷,其实是错位的。

就像让一个阅读量不足的人去看严肃文学一样,能不能看?能,毕竟书里的每一个字他都认识,读下去,是问题不大的,但要强行让他觉得这些书好看,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其中既有硬的门槛,也有软的理解断层。


但你已经接触并且玩了,这三个例子,说明你并不是冲着游戏的乐趣而主动接触这些游戏的,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款游戏,别人都在玩,那我也玩玩看好了。

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网游思维,准确说是在中国网游熏陶下的,从市场教育的角度来说已经完全成型的网游思维,举个栗子的话,就如同畜牧业中被激素和肥料催肥的肉猪一样“高品质”的思维。

网游作为整个游戏行业中最成熟的一个产业(成熟为贬义词),其利润的转化完完全全都服从于市场行为,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精确的把控着,而你所感受到的快感,就和可乐汉堡一样,则是最直接最明确的欲望来源,其中什么样的成分多百分之多少最利于勾起你的各种欲望,都已经被商家研究透彻的产物。

也就色情产品在中国受的打击力度较大,不然商家路数都是一样的。


所有国产网游的使命,从来都不是“好玩”,而是“让我的用户觉得好像好玩”或者“让我的用户难受但是给他摆脱难受的方法”。

而对商人最完美的现状就是时间一长,他的用户连真正的好玩是什么样子都不会知道了...即“高品质”的思维。



俗话说得好,与人斗其乐无穷,竞技类游戏是(相对来说,反例RTS)最不需要创作门槛的,从FPS到MOBA,只要运营做得好,从所有的竞技类游戏中寻找那些最容易营销的产品,直接拿来变现,这是当下中国整个娱乐行业的通行做法。要么抄袭,要么买断。至于真正玩家的感受......

感受?资本什么时候在乎过人的感受?厨子会在乎案板上的肉的感受吗?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你的这个问题,其实完全可以等价于“为什么可乐就是比矿泉水好喝”。其实说白了真要以工业党给一个浅显直接的回答,就一个点:

甜呗。那么多的糖和添加剂写在配料表上呢,自己看不见?


门槛,这个词,在这年头被越来越多的轻度体验者者视为洪水猛兽,在所有领域都是如此。

但是当轻度体验者遇到很多不解时,却想不到门槛的另一面。


当一件高门槛的事物阻挡了什么的时候,也必然也会筛选掉一些东西。

就像山顶的风景,只有爬上去的人才能看得到那种美丽。

而看照片的人,一定是毫无触动的。



如果真的有心寻找自己这个问题的答案,那推荐一个知乎很早之前的话题:

如果真的有耐心静下来看一看里面的高赞回答,自己心中一定能找到解答。

以及一个和本文关联很高的回答,新鲜热乎的:


最后一次更新,关乎题目,与回答无关,放在最后:

我在本文开头用了一个非常浅显的咪蒙式表述技巧,事实证明,还是有不少人成功的被煽动了,虽然我相信大部分人既然选择了知乎,就应该是对文字的有着些许敬意,不说细嚼慢咽,至少不会像看短视频一样狼吞虎咽,但事实是依旧有不少“单机党”抱着“这题目难道没问反?”的疑惑进来,却意外的在我的回答里找到了认同感,或者“网游党”本意冲着这个话题点进来为了寻找认同感,却发现我这篇回答让他浑身不自在。

幸好题主本人积极的解释了自己的初衷,也主动化解了评论区质疑这个问题本身引战的观点,但即便如此,这个话题依旧免不了使得这个地方变得更加“逼乎”。

站队,是我最讨厌的东西之一,然鹅事实不止一次的用“站队是很多人唯一的选择”来打我的脸。

这玩意就像一把椅子,无论你本身在说什么,只要你让人们意识到这玩意,就迟早有人会坐上去。

所以每一个成熟的自媒体人或者营销号都非常清楚“不要让自己的读者不爽”这一点。毕竟韭菜要悉心照料,而我不爱吃韭菜。

咪蒙这种类型无非是更进一步“让自己的读者爽了”,他们无非是通过损害自己圈子外的人来达到这一目的,至于被他们损害的人是真的受到诋毁还是罪有应得,他们会在乎?资本什么时候在乎过人的感受?厨子会在乎案板上的肉的感受吗?

只不过我和咪蒙的区别是,她通过把战火引向外部舆论来为自己谋利,而我显然更容易引火烧身。很可能还费力不讨好。毕竟忠言逆耳这个词已经被咪蒙糟蹋了。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有些道理真的需要以痛苦为代价才能得到,那,那些“痛苦大于收益”的道理是不是就只能永远不见天日了?尤其是那些只能积小成多的道理。

作为一个“臭打游戏的”,我深刻知道游戏玩家的认同感是碎的不能再碎的东西,想要把这些东西拼合在一起,那难度无异于登天,就像正文第一段所说,正因为游戏是娱乐活动的初级形态,绝大多数自称为“玩家”的群体,反而并没有把游戏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用来满足各种轻度需求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

那这时候,真正热爱游戏的人们该如何发声?

回首整个电子游戏发展史,从雅达利奔溃到任天堂权利金,从索尼微软大战到页游手游崛起,无一例外都是由核心群体做大蛋糕。

只不过现在明显的信号是,外围资本一哄而上,分完蛋糕抹抹嘴拍拍屁股走人。做蛋糕的人越来越少,除了少数巨头大而不倒,无数蛋糕坊濒临饿死。

而导致这一切最核心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这是玩家和环境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我很清楚,当腾讯网易等头部大厂改变营销策略之时,这个问题的成效更加显著,但是,指望资本家网开一面,不去把自己的产品改造的更加“可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最近在看一部连名字都不能提、说了我就会被消失的剧,其中有一段拿来作总结很精炼:

纵使我再怎么愿意相信,人们将越来越善于用热爱来对待这个世界,但我仍然不得不承认,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依旧牢固的奴役着我所生活的这个社会。

所以我从玩家的自身条件上这个角度来考虑,是觉得这样更能让读者设身处地的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已经是目前最现实的愿景了。

至于这两个角度哪个更重要?我不知道。显然这里面有一个劣币逐良的问题。玩家再怎么团结也是一盘散沙,而资本家再怎么竞争也是利益共同体。长此以往,玩家的话语权必然弱势。只不过我主动选择了这个尖锐而且容易得罪人的角度。

现代犬儒主义社会最悲哀的点就在于,当资本家扒着你的伤口,拿你的鲜血蘸着馒头吃时,你仅仅喊了疼,就会被指责是矫情。而指责者却大多不是资本家,而是和你一样的受压迫者。

一个人只喜欢单机理解不了网游同样见识少,而很多人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只知道盯着尖锐的用词,当他们对这片回答得出“捧一踩一”和“秀优越”这种结论时,足以证明国人玩家被容易煽动的本质,或许这就是国人玩家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原因之一。

还发现一个啼笑皆非的事,我在另一个回答中表述的理查德·巴蒂尔游戏分类:
为什么我们再也找不到那种爆个装备就能高兴半天的那种游戏快乐了?
本是一个游戏界人尽皆知的概念,闻者只需知道这四个名词,自然知道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么多年了网络上从未有人当回事的长篇大论的分析,而我在我的回答中,为了让游戏圈外的读者理解的更清楚(更多的原因是个人措词习惯),分别每个词解释了一小段。
有趣的来了,自打本文赞数过千后,2个回答下忽然出现了大量“科普”这种分类的复读机,这还不是重点,关键就在于,有很多人连我这种话唠式的分类解释,都照抄不误,虽然也就几句话,我也根本不在乎他们的行为算不算抄袭,但这种看似理中客,实则一哄而上的却毫无新想法的现象让我着实觉得滑稽。
这让我极其深刻的察觉到了满瓶不响半瓶咣当的人,在这个垃圾信息被塞爆的网络环境中占了多么大的比例,如果上帝突然打了个响指,让所有和稀泥搅混水的言论全部消失,想必会有大量的人直接变成哑巴。

某种程度上,我在知乎的大部分回答都是写给自己的,我越来越意识到,只要人还愿意去求真,树敌和招黑这种事情就是无可避免的,更何况,又不是没有收获。既然一件事情不可避免,我又何必去计较已经付出的那些努力。


user avatar   lach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几句话就能说清楚。

单机游戏跟网络游戏,虽然名字都是游戏,但它们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单机游戏是审美体验,它的本质跟小说、电影是一样的。

网络游戏是社交娱乐,它的本质跟一群人去唱K、轰趴、玩狼人杀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玩英雄联盟,所有玩家水平不变,然后告诉你:其他人其实都是电脑。你还会不会觉得爽?多半就不会了。

审美体验,着重的是你付出智力劳动后获得反馈和奖励的成就感 —— 这是单机游戏。

社交娱乐,着重的是两方面:

1)向别人证明「我很厉害」的优越感 —— 这是竞技游戏。

2)获得「我们是同一类人」的归属感 —— 这是MMORPG。

(当然,网游里也有少数风景党,把网游当单机玩,这没办法,只能说国产单机做得实在太差)

所以题主的问题等价于:为什么一个人读小说,不如一群人唱K来得爽?

那答案就很简单:因为你就是想跟别人待在一起嘛。


这里面其实不涉及优劣的价值判断 —— 毕竟,每个人既有审美体验的需求,也有社交的需求,区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但对于许多「正统」的单机游戏玩家来说,网游的质量实在是过于粗糙,因此,当他们需要社交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玩桌游、密室、狼人杀、剧本杀,而不是去玩网游。


user avatar   zhang-fan-52-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user avatar   chao-yin-he-yan-guang-zi-l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郑妮娜力是中加混血。

她的姥姥叫郑凤荣,是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田径运动员。中国跳高第一人,曾受到周总理亲自献花。她在中国这边的血统是什么级别的?心里没点数?我这句血统,可不是单纯的指字面的DNA,也是指使一个人归化的吸引力。来自家族,来自文化,来自成就和历史。

更何况,加入中国籍是她从小的愿望,并且在三年前就已经完成国籍变更,做了法律意义上的中国公民。

她哥哥叫郑恩来,是冰球运动员,这名一听就知道受谁影响了吧。在姥姥郑凤荣80大寿那天宣布要做中国人,比郑妮娜力归化得还早一年。

这是多正常的事啊,加拿大媒体为什么要诋毁呢?


我看是新疆造谣颇有成效后,诋毁上瘾了。

甚至于这个乱港分子还大言不惭地用谣言责问起了郑妮娜力,说什么:如果你知道中国在“系统性地强奸和折磨”维吾尔妇女,你还会入籍中国么?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我很重视这波抵制的原因,因为谣言中伤成本太低的话,就可以无限复制。果不其然,这两件事开口就能联系到一起。


他们觉得不能接受,还有另一个原因。

那就是有些加拿大人没见过什么正经华人,以为聒噪的港乱分子就是主流。甚至还可能把那个给市长当小三的贪污犯女儿当成华人模板了,以为曲婉婷这种黄皮小清新只要聊聊环保,爱爱动物,整个人皮肤都变白了。仿佛拿民脂民膏出来媚自己的才是真华人,其他一律算是假的。

那些不够反华的华人,在他们眼里略显纯度就不足了。

谁才是大多数呢?

我们都明白,但夜里猛搞曲婉婷的市长们是不明白的。



这位小姐姐只是个朴素的混血儿。不仅有一身黄皮肤,还有个英雄一般的外婆,自然就跟外婆的国籍去了。这种事没有任何奇怪之处,也毫无诋毁的必要。

设想,如果在深圳卖烤串的奥巴马兄弟先加了中国籍,再回到美国籍,又有谁会苛责他呢?

中美交恶之刻,谁会有脸去说这位老黑不懂中国的政治?他需要懂吗?


抛开人才定位,卖烤串的和七项全能的人又有什么不同?自由选择和自己羁绊更深的国籍,再自然不过。

如果只看人才流失就阴阳怪气,那只能说这个移民国家被“人才净流入”这件事惯坏了。根本受不了移民输出国比以前更有吸引力这件事,从自己这儿多走一个人才都受不了。这太小家子气了。

郑妮娜力英文名叫Nina Schultz,这姓氏一看就知道其父有德国血统。他父亲也确实是德国人。她父母辈不过是一个移民嫁给另一个移民的故事,无非是来早来晚的原因。一个德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借你加拿大的地方留下点美好回忆罢了,到底欠你啥玩意了?一个自诩自由的移民国家,有什么资格在这种问题上说三道四的?

只在人才来的时候谈自由,人才一走自由就抛诸脑后,这根本不是自由国家,这是NM貔貅。

自由是价值观,不是攫取资源的工具。

那些信以为价值观的朴素孩子,自由得离开了。

你们应该高兴才是,因为她理解自由真谛了。

你哭毛呢?




  

相关话题

  你知道哪些游戏中的名言名句名梗? 
  为什么蝙蝠侠不杀小丑? 
  如何评价二次元网络麻将游戏《雀魂》国服转移,疑似暂时退出中国? 
  为什么中国至今没有一款3A游戏? 
  暗黑破坏神2有哪些缺点让人无法忍受? 
  《最后生还者2》在知乎是否被过贬了? 
  我是ff新粉,ff的游戏都是独立世界线吗。ff7重制版里,命运修正者是干什么的? 
  中国单机市场缺的是好的游戏,还是好的玩家? 
  从未接触游戏的老父亲想玩游戏了,推荐什么好? 
  你在游戏中见过哪些神奇的外挂?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电影不矮化其他国家的人来为此增加国民的优越感?
下一个讨论
你打球遇到过多脏的对手?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