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西方的艺术是否都比中国厉害,比如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等? 第1页

  

user avatar   peng-fei-14-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几件有趣的事情......由于我个人是音乐专业,所以我只就我所知的内容和经历来扯一下。

当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总是会抱怨一个问题.....西方的艺术是否自我为中心?

记得我第一年去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由于是跨专业,所有本科原专业未学过的课程都要再过一遍(其实我挺开心的,因为干货都在本科阶段,研究生课程反而轻描淡写一些)。

因为有些在中国已经学过的课可能需要免掉这就牵扯到要参加免修考试,只有一门课没经过考试就免修了。就是东方艺术史....本科一年级上来就学整年,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比利时人,说的一口北京话,他介绍了一下东方艺术史,里面有相当的篇幅介绍中国的古代绘画诗歌和音乐以及建筑,考试就会牵扯到大量中国地名,人名,以及艺术门类的专有名词例如乐器.....通常是法语或英语拼写。他大概觉得用拉丁语系拼写来考中国人自己的艺术史有些不成体统.....何况这些人名地名基本上都不是汉语拼音译过去的。我其实挺好奇他们是如何讲东方艺术的,但想到考试的麻烦还是算了。果不其然....期末的时候,看一帮欧洲学生在花园或食堂等各种场所眉头紧皱口中念念有词来回溜达.....就应该是在背各种中国人名地名啥了。还有俩人乐队课时候跑过来问我说了几个古代画家的名字,我不知道是教材翻译的问题还是我自己才疏学浅,反正就是不知道不认识没听说过.......这种痛苦我在后来的爵士音乐史考试中充分体会了,大概有几百个人名要背,我能叫上来的也就一百不到吧,就这一百来个名字我能拼写对的也就20.....理所应当的考试不及格。但这些对于欧洲学生来说却真的不难!

所以能把东方艺术史当作必修课的地方,文化上应该是相当开放的。必修课里还有节奏学....主要内容就是南美和非洲节奏,对于我这样的远东人来说那叫一个费劲,印度学生表现还不错,和他们民族音乐有关系吧。除了这些还有无数选修课都和不同国家的地域性音乐有关,西非音乐,阿根廷音乐,古代波斯音乐诸如此类.....

我自己去听过几节印度音乐课,(不像国内选修就是照书念,他那个不知道从哪整来个印度二重奏,一打击一弹拨,就教你算拍子,学调试什么的,挺带劲)虽听的我云里雾里,却也开了眼界。大师班每周几乎都有,各种神人(怪人)过来讲,有些东西真是冷僻的要命。钢琴考试也很奇葩,根本不是国内的技术或机能考试,全部要演奏自创或自己改编作品。主考老师以你的编写水平来给成绩。

我觉得吧,欧洲的音乐教育视角跟我们不一样,他并不太在意是否是本土或者外来的(当然这个和欧洲自身的强势音乐传统相关)。他们好像更在意的是以全人类的视角把不同文明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把它们传承下去。学校教育也没有什么口号啊精神啊责任什么的,就是很平和的心态。单纯的对艺术和学术的热爱而已。话说回来,他们为什么会把中国古代艺术放到必修课中?因为他们觉得重要且不可替代。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连选修课都不会提?答案大家自己琢磨!

在学习期间呢,作为一中国学生,我一直有个疑惑,学校教这些东西我有些可能真的一辈子也用不上,但还要考试也是有点头疼。直到我的工作重心前些年慢慢转移到创作上来.....才发现太tm有用了,那些规则,技法,常见的不常见的,如何推算耳朵解决不了的问题什么的。简直是.....哎...当时我为什么不能再多学点呢?

回国后我也关注很多国内流行音乐和影视配乐的创作,发现确实很多基础问题没有解决,理论不扎实,常见的编写错误经常能听到,这些都应该在学校解决的问题会出现在商业作品中的确令人惋惜!

反正以我的观察呢,我去的这几所外国音乐学院,授课的知识量比我在国内的大太多。而且分得很细。虽然东方人在勤学苦练的项目例如钢琴或小提琴上有自己的优势。但欧洲音乐家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远胜于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出来的平均水平。这种思维和眼界的拓展直接的作用就是,他们很多人在从学校毕业以后一直可以保持一种学习的姿态,人到中年以后....这个差距就不是一点半点了....所以你看中国除了朗朗,谭盾(都在美国学习和前期发展的)之外,也没几个可以称作大师级的中青年人物,对于几千万琴童这个绝对数量来讲,几乎不值得一提。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中国也有中国的好处就是,由于文革对我们上几代人的耽误....很多职业竞争远没有西方国家激烈,专业平均水平不高给我这一代或者我下一代人很多实践机会。

同样,和西方观众相比,我们的观众的确普遍文化修养也没那么高.....

但这不也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么?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这么功德无量的事儿能参与其中简直是修来的福气。


user avatar   MiH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這些年在回答此類問題的時候,都在澄清一個觀點:是知識就可以被學會,是技能就可以被掌握~~

藝術怎麼說也是個有套路成體系的東西,沒有套路沒有體系就沒法傳授下去,而這麼多年,大家似乎也都忘記了一件事——藝術是拼上限的,不是比爛的,所以最終的結論就是,藝術需要你天生在這方面是個學霸,而且還要不斷要求自己進步,才能被世界承認~~

乾貨就是人人通過專業學習就可以學會的基礎知識,私貨才是讓你跟別人與眾不同的標誌,所以這就分出了四類人:1乾貨學得好,私貨也能夾帶明白的,都是大師,2乾貨學得好,沒啥私貨,這是匠人,3乾貨沒學好,私貨一大堆,很顯然是跑偏了的,4沒乾貨也沒私貨,就是路人~~

藝術無分貴賤但有高低,百花齊放,就是無分貴賤,但人家是達芬奇、巴赫,你不是,就是有高低~~

國外的藝術有國外的體系,中國的藝術有中國的體系,那為什麼現在大多數時候都是用國外的體系作為參照呢,因為國外的體系基本沒斷檔,想學什麼都教給你,會的人就越來越多,職能分工也就越來越細緻,寬度和深度都得到了保證,最後teamwork出來的成品必然驚艷,持續輸出這種成品,總會覆蓋到全世界的~~

除了個別solo的藝術工種之外,已經沒有什麼單打獨鬥的項目了,台前幕後都是在配合,以後需要teamwork的事情會越來越多,不專業又不團結是根本不能成事的,而中國人總是覺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傳男不傳女、傳家不傳外、藏著掖著不交流,這些種種的惡習,它怎麼可能會進步會發展?最後誰都不會,也不稀得學,那可不就失傳了麼,你都失傳了還談何影響力??

中國曾經是世界的學霸,萬國來朝,但自從英國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就再沒向世界輸出過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時至今日,意識形態的極端保守導致在文化上都沒有人敢涉足當下,臭大街的不是古裝就是抗日再不就是瑪麗蘇,這種不接地氣的東西老外怎麼可能喜歡?北京地鐵裡的關於北京文化的墻面畫都是一百多年前時候的東西,什麼炸油條、捏糖人之類的,那建國後這七十年裡的文化呢?

無論藝術還是文化,都是你當下正在做的事兒,而不是千百年前那個可能流行過一陣子但跟你沒有一毛錢關係的東西,學好當今的乾貨,夾帶好自己對世間萬物運行規律的理解而成的私貨,你就是藝術家~~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的不了解。

音乐行业是一个需要依托其他行业发展的行业,如电影电视剧行业、游戏行业。

目前国内行业现状就是电视剧和部分电影对音乐不重视,质量要求不高,肯花在音乐上的钱很少。这些不多的钱还经常层层转包,到了真正作曲人手里的钱寥寥无几。

音乐人拿不到足够的钱,支付不起价格高昂的正版软件和音色,根本就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作品反复打磨,甚至会对自己的作品丧失责任感。

现在的音乐人本质上就是在做产品,通过源源不断的产生产品来满足甲方爸爸的需求,来换取自己的生活资料。

艺术追求?两三天就要提交的音乐我只能套路。真有点自己的追求,老板或者甲方爸爸的修改意见在等着你呢。

人心浮躁,赚快钱,内卷,马太效应,这些东西所有行业都一样的,艺术行业也不能幸免。

另外音乐专业院校都在闭门造车,大搞先锋派实验音乐,与行业脱节。大量作曲专业的学生毕业去做钢琴老师。

在这种环境下还谈什么艺术创作?

艺术是需要灵感,需要沉淀,需要时间去打磨的。

其实我们是音乐码农。




  

相关话题

  动画《我为歌狂》中那些演唱者、乐队后来有什么消息? 
  阿拉伯几何纹饰传统是怎样形成的? 
  地图的细节是怎样被简化掉的? 
  中国古代、近代为什么没有出现交响乐这种编制精巧、鸿篇巨制的音乐? 
  如何评价阿拉伯书法? 
  在艺术上是否天赋胜过努力? 
  为什么洒水车要放这么可爱的音乐!?? 
  怎样评价贝多芬? 
  美术班很烂 对画画没有兴趣 家长用手机威胁我学画画怎么办? 
  好听是评价音乐的唯一标准吗? 

前一个讨论
凭什么给抑郁症患者特殊照顾?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社会越来越浮躁了?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