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19 年 9 月 19 日在德国发布的华为 Mate 30 系列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第1页

     

user avatar   lei-ting-zi-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的亮点就是相机摄影,那块比ryyb还大的rggb的底,调校的非常好,吹爆。我感觉这次设计的摄影方案是真的可以淘汰掉黑卡1和黑卡2了,和黑卡4甚至可以说是不分伯仲了。

最大的不足就是5g版本的要等到11月才发售。4g版本的990在CPU和NPU上都弱于5g版本的990。

略大的亮点就是一些好玩的功能了,什么隔空操作,7680fps插值的升格镜头效果,人脸跟踪屏幕方向,不过我觉得还是隔空操作还是加个笔像note10那样更精准。

略大的不足就是27w的无线快充和40w有线,大嘴还空口白话的用27w怼还没发布的小米和OPPO的30w,这一点让我看到了库克发布会上和华为三星比跑分的风采,甚至更low一点,因为大嘴在欺骗。行为类比于老罗在t1发布会上的信口开河,然后被李中秋告赢了。

微小的亮点就是在4500ma电池(评论提示修改)水平塞入很多重量级的功能后依然在200g以下的优秀旗舰机控制水平。

微小的不足就是镜面淡色的后盖不符合我的审美,感觉有点丑,我喜欢磨砂玻璃那种感觉。不过那个橘色套上皮套的机型就感觉后盖美翻了。

没了。


听说这种既不惹花粉欢喜也不讨花黑喜欢的左一半右一半的破答案最招人嫌。


user avatar   wo-jiu-kan-kan-bu-shuo-hua-5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啊果:哎呀呀. 我拍照终于有了你们几年前的超级夜景模式了了。超牛批,kol都在舔我超越了你们!

啊米:哎呀呀,我开个两小时的发布会说一下我的无线充电牛批plus,30w有没有,有没有!

啊华:我今天发布一下视频超级夜景。27w无线充电,不多介绍这种小儿科了浪费时间了,说一说我的视频背景虚化,我的5g 还有ai…


user avatar   alexand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规矩我又来了,刚刚参加了慕尼黑发布会,现在我来谈一下最近这段时间的使用感受,当然只谈摄影功能。




· 超广角的重生——超大光圈、超大底:手机厂商一直走在干掉附加镜厂商的路上。

曾经的25-27mm焦段搭配附加镜才能实现超广角的拍摄,而去年开始众多厂商的手机开始搭载超广角,华为手机独特的超级夜景、流光快门等算法加持下的超广角则更为突出。

但痛点仍然很明显,广角镜头自身体积较大,为了做进手机里不得不采用更小的CMOS和更小的光圈。

Mate30 Pro则把18mm等效超广角的光圈做到了f1.8,而CMOS更是大到了1/1.54英寸,黑科技如此,真是难以想象。于是超广角拥有了极强的暗光性能,在本次样张拍摄中,我更是深受震撼。

摄影圈之外的朋友可能不了解超广角做到这么小的难度,随便放一些单反镜头大家感受一下

标准镜头做到小体积大光圈是非常容易的;而超广角因为众多畸变、色散的矫正镜片,往往体积都非常大,而同时又要把光圈做大,更是雪上加霜。

华为竟然在手机里塞下了f1.8等效18mm的超广角,同时又保证了1/1.54英寸的目前主流手机摄像头最大CMOS,实在是突破摄影人的想象。也因此,手机超广角可以说是涅槃重生,可以轻松拿下暗光场景的超广,彻底干掉了附加镜。



·手机延时摄影的新纪元——延时摄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动态影像形式,通过逐帧拍摄照片,最终用24、25或30帧每秒的速度将照片连接成动态画面,可以说是电影和动画最早的拍摄手法之一了。延时摄影对于展示时间流逝,增强画面动感,记录景色的时间变化来说,是相当好用的。而手机的延时摄影功能,长期以来比较鸡肋。

首先是分辨率问题。华为的祖传720P延时,实在是让人没有兴趣用手机来拍摄延时摄影。

终于,盼星星盼月亮,从我第一次接触Mate9系列到现在,经过7代手机升级后,这次的延时摄影分辨率直接来了个跳跃式进步——从720P直接升级到4K,画面清晰度是720P的9倍。在友商的延时功能都是1080P的今天,Mate30 Pro终于扬眉吐气了一会。

其次是拍摄方面的问题,原来的延时功能无法设定拍摄间隔,也无法直观看到成片长度;另外,对于精彩的日夜转换,手机摄像头无法适应;最后,因为无法设定拍摄参数,降低ISO延长曝光时间,绝大多数延时视频的暗光画质都非常差。而Mate30彻底改变了这个情况。本身华为手机的暗拍能力就非常出色,大家应该还记得上半年P30 Pro的银河,而现在,运用Mate30 Pro超强的延时功能,银河在天穹中的运动可以以视频的形式被记录下来,这看起来就震撼多了(视频在最下方)


Mate30 Pro允许用户自定义单帧曝光参数、单帧拍摄间隔、拍摄总时长等三个核心参数。面对快速运动的物体,比如云朵,人流,车流可以以更低的间隔获得平滑的画面;面对星空银河等需要长曝光的场景,可以延长曝光时间,来获得更好的画质。超广角和延时摄影是一对好伙伴,这次全新的延时功能搭载上全新的超广角,拍下来的东西简直震撼人心。组合拳一直是华为手机摄影功能的一大特色,这次的延时超广角组合也不例外。




强大的机内合成去闪烁平滑算法,让直出合成的视频非常顺滑,这一点也是很难实现的。如果允许专业用户保留单张照片自行调整合成就更完美啦。



·双ISP、双超感光主摄,算法的巅峰——我也是服了,才推出半年的超感光功能已经被超广角继承,这意味着在极暗条件下,可以用超广角镜头拍下更多的画面。而新ISP则让高动态范围更为智能。这次样张的拍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刻意开启过HDR模式。大多数高反差场景都能实现随手即拍。你以为暗部会欠高光会曝的场景,拍下来都能保住细节。如果能够让HDR最终成片的效果实时显示在取景器上就更好了,期待下一代算力提升带来的进步。虽然此次长焦摄像头没有P30P的潜望式那么高的倍率,但我个人认为3X起跳是一个很舒服的倍率。其实如果是2X会更舒服。。。配合更新后的算法和OIS,这颗长焦也能有不俗的暗光和高反差的表现。同时,Mate30的超广角摄像头虽然没有Pro那么强悍,但也仍然受益于算力提升,不论是大光比场景还是暗光,画质仍然有了明显。




最后,必须给 @华为终端 的同事们点赞,每年两次的惊喜少不了他们的努力 !

然后在我们制作的延时视频和样张里结束这篇回答吧。




上面这张照片我想单独说一下。

从P9开始的华为手机直出作品,一直给人以高反差,高饱和的印象,通常难以进行高强度的色彩&反差调整,一不小心就出现断层。

而iPhone的照片一直以其细腻的影调和平滑的色调,成为许多摄影爱好者的心头肉。这张照片使用了跟同场景下iPhone XS拍摄照片完全一样的调整预设,按照遗忘的经验,画面一定会有严重劣化。想不到竟然获得了几乎一样的效果,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意味着机内直出的画面保留了足够多的细节给摄影师进行风格化创作;而不愿意或者不太会后期的朋友则仍然可以通过徕卡色彩鲜艳或柔和模式获取直出的浓浓色彩。





延时视频链接:

延时下载链接:(勘误,为了上传速度,我们最终导出的是1080P版本,这条链接也是1080P的,造成误解十分抱歉、等我们回国拍摄完成再放一条4K的)

pan.baidu.com/s/1TvhKec 提取码:b367


最后,皮一下

Mate 30 Pro 256X超慢动作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8271436224450560


user avatar   xiaosuan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8年春末,华为P20pro发布,1/1.7英寸4000万像素quadbayer阵列imx600助力其登上拍照王座,至今无人超越。但随着视频分享的日渐兴起,动态拍摄的需求逐渐成为主流手机厂商们角逐的关键阵地。

大约一周前,iPhone11系列发布,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于这台手机,大家最大的兴趣点在其品字形三摄设计,以及iPhone在视频拍摄上的突破。其优秀的相机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加持下全面升级的视频拍摄能力,而视频,对于华为来说,一直是弱项,在DXO评分榜上,华为也是因为视频拍摄能力的不足而被三星galaxy note10+超越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mate30 pro主打视频拍摄升级,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那么,mate30pro是如何进行视频拍摄能力升级的呢?其视频拍摄能力到底能做到什么水平?我们开始聊。

一、大底、高像素和超广角的“电影镜头”

华为给这颗镜头的定义是“电影镜头”,这么说其实是有些夸张了,“电影镜头”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专为电影拍摄优化的专业镜头,这种优化包括变焦连续性、通光量的一致性和操作的便携性等,mate30 pro的这颗超广角镜头显然不是这类,我觉得可以叫做“视频镜头”。

1/1.54英寸、4000万像素、等效18mm焦距,这带来的好处有三个:

  • 第一个是在原生整个画幅下利用超采样输出4K视频,可以得到超越行业的画质表现,这种画质表现包括更好的解析力、更高的宽容度、更强大的暗光拍摄能力和噪点控制能力,以及更加细腻的色彩表现;
  • 第二个,大底、高像素,超广角,带来了极佳的裁切选择;我们可以随心输出3:2,4:3,16:9,乃至21:9的多种画幅比例视频,而不用担心裁切带来的画质劣化或者视角收缩,让视频拍摄进入全新的时代;
  • 第三个是变焦,大底、高像素,在裁切画质上的表现有天然的优势,这可以让视频变焦完全由一个镜头来完成,以完全解决多镜头复合视频拍摄带来的诸如跳帧、白平衡差异或者亮度差异带来的非一致性,简单来说,就是把iphone11 pro上引以为傲的,各路KOL吹上天的多镜头协作变成笑话。

以及,华为在麒麟990发布时候专门介绍的自研第五代ISP,像素吞吐率达1.1GPixels/s,即每秒可处理高达11亿像素。

以上是mate30pro视频拍摄的硬件基础,在此基础上,mate30pro实现了7680fps超高速摄影,这玩意儿我其实不太想评价,它就和P30pro的50倍变焦一样,属于利于传播但其实没什么卵用的功能。P30pro真正牛逼的地方在于其等效125mm和250mm焦距下可用的极强远摄能力,但这也只是5倍和10倍,而50倍等效的是1250mm,这并不属于日常应用状态,也没多大价值意义。

7680fps本身不常用,但它所反映的mate30pro在视频拍摄上极强的硬件功底和计算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这和P30p的长焦其实是一个道理,极优秀的硬件功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这给了mate30 pro系列视频拍摄一个完全超越同时代产品的基础,而这,恰恰就是mate30 pro在视频拍摄上真正的突破之处,它改变的不是华为mate30pro一台机子的拍摄能力,而是给予华为旗舰系列在视频拍摄能力天赋上的极度提升,而这很多时候比即战力更重要。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mate30pro之后,手机的视频拍摄能力有望进入新纪元,从这一点出发,mate30pro对于视频拍摄的意义不亚于P20pro对于照片拍摄的意义。

关于4K延时、4K HDR之类的具体的功能我这里就不介绍了,这是mate30pro完成如此级别硬件升级之后,水到渠成的东西。当然,这一切只是理论基础,mate30pro的视频拍摄表现还需要真机体验来检验,参数再厉害,如果不能化为即战力,也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这颗电影镜头的意义不只是在视频拍摄上,其对于照片拍摄也同样是意义巨大。

华为mate30pro的三摄组合(第四颗镜头是ToF,稍后讨论)从P30pro的16-125mm变成了18-80mm,剩下的部分属于数码变焦范畴,不列入讨论,在长焦端,mate30pro相较于P30pro其实是缩水了,不过这也好理解,潜望式结构占用的是两颗镜头的空间,取消潜望式,将空间留给结构光组件,以控制整机的体积和厚度。

在双主摄设计,双3D景深镜头设计和5G、4500mah大电池的基础上,mate30pro整机厚度和重量控制依然出色,8.8mm厚度和198g重量,我们不得不惊叹,华为在手机设计和结构堆叠上的水平。

这并不意味着mate30pro的相机拍摄不如P30pro,因为其在长焦上的缩水,都在超广角上找补回来了。

Mate30pro的超广角等效18mm,不若P30pro的16mm或者iPhone11的11mm广,但是,将超广角换成18mm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相较于目前主流手机采用的1/3.4英寸规格,华为的cmos面积增加了近5倍,我们直接言语可能不太明显,用图来表示:

当然了,这只是个示意图,华为这颗cmos的长宽比是3:2,与主流手机cmos的4:3不同。一颗全面进化的cmos带来的必然是画质的全面升级,借助这颗cmos,mate30pro在超广角上的画质表现必然要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二、全面升级的硬件

麒麟990,全球首颗集成5G基带的基于7nm EUV工艺制程的旗舰SoC,将CPU的大核心提升到了2颗2.86GHz A76,GPU则是堆了16颗G76核心,以及全新的NPU和ISP等等。

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5G。关于5G的特性我就不多说了,考虑到目前国内的5G依然处于铺设阶段,运营商的5G商用套餐还没有正式推出,目前大家的感觉还不够明显,但随着5G网络铺设的展开,大家会慢慢感受到5G的威力的。

还是那句话,iPhone11在2019年-2020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上缺失5G,至少在中国市场,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产品规划事故,这个结论在明年Q1之后,会被证明的。

4500mah+40W快充+27W无线快充+7.5W反向充电。

这套组合相较于mate20pro来说,提升并不大,尤其是在OPPO公布将于10月10日的Reno ACE上首发65W快充之后,更是如此。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目前市面上4000+电池容量的手机并不少,搭载40W快充的手机也不少,但将4500mah电池+40W快充+27W无线充电,在有双主摄为基础的三摄,双3D景深、5G, X轴线性马达的前提下,机身厚度依然控制在了8.8mm,重量198g,且是在一个正常的屏幕尺寸前提下实现的,这其实才是考较厂商产品设计能力的关键所在,毕竟这些东西都是占地方的。

信号其实挺难说的,但很重要,iPhone的信号问题到现在我们也无法说清楚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最开始大家觉得锅是因特尔基带的,可之后的试验表明,因特尔的基带似乎没问题,问题出在iPhone本身的设计与优化上。我们很难将信号的东西参数化或者量化,所以也不多说。

三、细节的极致打磨——旗舰品质的核心体现

什么样的手机叫做旗舰机?

在智能手机发展的初期,旗舰性能的手机就叫旗舰机,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苹果就是旗舰机的代名词,因为iPhone各方面的全面领先,再后来,尤其是随着国产手机品牌全面崛起和新旧品牌极速更替,大家慢慢开始从品牌关注转移到手机本体上,在性能之外、相机表现、屏幕表现、续航和快充,其他特性等,综合实力构筑出来的产品,就是旗舰机。

然而时至今日,旗舰机的内涵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旗舰的性能、相机、续航、屏幕,等等,这些是旗舰机的基础,但不是全部,在旗舰级的硬件基础上,对细节的出色打磨和对设计的极度追求,软硬协同下的优质体验,外加优良的服务和品牌建设,由此所构筑起来的由内而外的顶级体验,这才是旗舰机的新标准。

从这个角度出发,iPhone11 pro算得上是真正的旗舰机,三星note10+是真正的旗舰机,以及,mate30pro也是。

这台机子在设计上花了很多的心思,这在参数表上很难体现,却是产品品质的最核心组成要素。

一体化是手机未来的进化方向,这对于各家来说基本上是确定了的,是继全面屏之后一个新的手机进化方向,可这个方向到底该如何一步步实施?各家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

瀑布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将中框和屏幕融为一体,为将来的继续融合作准备,在这点上,NEX3其实也做得不错,其无瑕疵的真全面屏在观感上比mate30pro其实更进一步,但NEX3是存在逻辑漏洞的,为了一体化设计而取消音量键,但却为了真全面屏,又引入机械结构,导致IP68级别防水都无法完成,从而将一体化设计逻辑破坏掉。

这是在屏下相机完成商用之前,各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几乎无解的问题,所以接下来,屏下相机会是各家争锋的一个焦点性技术壁垒吧?

华为在手机进化,尤其是顶级旗舰机的进化路上很激进,但却十分求稳,所以mate30pro至今依然选择的是刘海屏+结构光的设计,而非类似NEX3的真全面屏设计,我理解华为的设计思路,老实说,我更喜欢NEX的设计或者S10+的边角打孔。

既然目前前置相机干不掉,那么我们就先扫荡周边,把能去的去掉,把硬骨头留到最后。至mate30 pro,华为已经几乎取消了中框的存在,以及左右边框的视觉存在,取消了音量键,取消了听筒,取消了耳机孔,对于华为来说,手机开孔数量已经越来越少了。

以及,mate30pro终于加上了X轴线性马达,振动马达模拟音量键效果,有点类似当初iPhone7取消home键机械结构的意思,华为旗舰身上的短板,越来越少了。

曲面屏带来的一体感,最核心的提升就是视觉观感的极致冲击力,这个无法体现在参数上,但对手机品质的提升极其重要。观感和颜值是手机的生命,这是很容易被手机发烧友们所忽略的。

以及,后置环形设计,以打造专属于华为的视觉ID。

2019年,苹果采用了边缘三摄设计,很多人为这个设计做出了很多的解读,从设计上,从功能上,我觉得这都是次要的,对于苹果来说,边缘放置的相机设计是它自发布以来的品牌标签之一,苹果没有勇气和决心放弃这个,但若是采用主流的直线型布局,又会失去设计辨识度。品牌标签和设计辨识度,而非美感,我认为这才是iPhone11系列相机设计选择最核心的考量要素。

对于华为来说,也是如此。

圆形的多相机设计明显会是接下来的潮流,NEX3和一加7T已经公布了类似设计,小米mix4或者OPPO接下来的新机也有可能做出类似的选择。

对于华为来说,一个属于自己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设计,要比和谐或者美观更为重要。外在设计师品牌标识,这是作为顶级旗舰机容易被忽略,确实最必不可少的部分。

从这个角度考量,S10+是有自己的品牌设计辨识度的,iPhone11系列也有,但note10系列没有,note10系列和P30pro太像了,这对于真正的旗舰机来说,是不可饶恕的。

色彩的选择上,华为从P20pro开始就成了业界标杆,而这一代的mate30pro显然没有让人失望的道理,在2019年秋天的三大旗舰身上(iPhone11pro MAX、note10+、mate30pro),华为明显又是最好的:

品质决定于细节,比如IP68级别防水防尘,这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对于旗舰机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结论:

华为mate20pro是一台极其成功的产品,这台机子最大的成功其实不是有多少技术难点,而是对整个手机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技术界定,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各家或有技术突破,但整体框架依然在mate20pro所定下的范畴之内,包括苹果三星,这两大巨头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华为,但note10系列和iphone 11系列依然处在mate20pro所构建的产品框架体系之内,比如大底CMOS 、超广角、超级夜景、大电池、超级快充、反向充电、ID设计、更多的色彩选择等等。

mate30 pro依然是这样一款产品,华为已经进入了无人区探索阶段,它所做的很多事情是这个行业里没有做过和没有尝试过的,并且在其一年一度的旗舰机身上对未来一年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和界定,且各家无出其右,这才是机皇该有的气象。

在此之前,这种气象只有苹果才有。


user avatar   navis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Mate 30 Pro —— 稳扎稳打迈向机皇

这是我认为对它最好的评价,毕竟也可能是因为曝光的信息都差不多了,所以惊喜确实也谈不上。

所谓机皇,就是顶级的水桶机+人无我有的特质。对于手机的五大关键点:性能,影像,屏幕,续航 & 快充还有设计,旗舰必须在任何一方面都没有明显短板,而且要用差异化的点给人一个非买不可的理由。

当然今年还需要加上一个通信技术,因为毕竟是 5G 换代元年。

从之前的 Mate 20 Pro, 和 P30 Pro 来看,它们其实已经很接近了,麒麟系列旗舰 SoC 作为三大旗舰肯定是没问题,顶级的拍照性能是华为一直以来的特别卖点,够用的屏幕算是一个小短板,长续航+快充能力毫无疑问是第一梯队,不错的设计这一点从现在这么多手机都开始浴霸不能也能看出来。



而今年的 Mate 30 系列也就在之前的基础上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接近机皇的位置,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 麒麟 990, 唯一不需要外挂基带就能支持 5G SA+NSA 的 SoC
  • 88° 的大角度曲面屏(尽管分辨率还是 1080P 级别)
  • 大幅提升的超广角表现,达到了双主摄水平
  • 4500mAh (约为 17Wh) 电池40W 快充 + 27W 无线快充
  • 新的光环镜组外观设计,四种颜色,皮革版本

因此这一次升级的重点其实就是在麒麟 990, 影像和设计。

首先来看 SoC, 其实从前段时间的麒麟 990 发布会,我们已经能看出一些 Mate 30 系列的端倪了,作为第一款搭载麒麟 990 的终端产品,Mate 30 系列别的不说,至少已经有了一个可以载入历史的理由:全球第一款不外挂基带支持 NSA + SA 的 5G 手机。



客观来讲麒麟 990 的 CPU 和 GPU 性能不能算是目前最强的,但它也绝不是什么部分人说的那种完全不配当旗舰 SoC, 因为性能只是有一些差距而已,我们也没有因为高通旗舰还要外挂支持 5G 就把它开除旗舰籍,也没有因为 A13 根本没有基带就说它垃圾啊。

所以 Mate 30 系列的 SoC 如果要站在 SoC 的角度从各个方面分析的话,和高通,A 系列都是互有胜负的。



更何况 Mate 30 系列还拥有恐怖的 21 天线设计,用于 5G 的就有 14 根,比一般的 5G 手机总共 10 根天线的设计要多出相当多。



影像系统上,Mate 30 Pro 采用的是 3 摄设计,没有了 10 倍变焦,长焦部分继续采用了 3X 的设计,看来 P 系列摄影旗舰还是要和 Mate 系列有一些区隔。

而标准广角(主摄)与 P30 Pro 也没有太大区别,还是 40MP 的 RYYB CMOS,它的表现理论上和 P30 Pro 是类似的。关于 RYYB 也可以参考一下我之前的这篇回答:华为 P30 Pro 使用的超光谱 Quad Bayer RYYB CMOS 相比传统 RGB 排列有何异同呢?

而这一次升级的重点就在超广角上。



相信大家都知道,之前大多配备超广角摄像头的手机,其实在超广角上的画质和其他表现都有待提升,只是能拍到而已,距离拍得好还有很大差距,而超广角本身也就应该是需要更好画质的。

这一次 Mate 30 Pro 选择了一块 3:2 的 4000 万像素 RGGB CMOS, 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超广角的体验,底更大,分辨率更高,如果配合不错的镜组设计,那么在超广角拍摄上就会拥有很大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3:2 的比例,也明显是为了视频考虑的,因为视频的拍摄比例更长,4:3 其实会浪费很大一片区域,3:2 则会好很多,也是主流相机、摄影机的比例,这一次 Mate 30 Pro 也终于支持了 4K60, 在拍摄时能记录更多信息,后期也有更大的余地。

其实 Mate 20 Pro 就是第一批支持超广角拍摄视频的手机,我当时还用它拍过很多视频,不过画质确实比主摄有明显的降级,这一次 iPhone 11 系列最大的卖点之一也是三摄录制,Mate 30 Pro 和 iPhone 11 Pro Max, 是我都会买的产品,我已经很期待到时候对比它们的超广角表现了。



7680 fps 的升格拍摄,这个我还是高度怀疑它只是 960 fps 插帧 8 倍得到的 7680 fps, 或者是主摄+超广角各自分时拍摄 960 fps 合成 1920 fps 然后插 4 倍得到的 7680 fps, 但是至少硬件支持 960 fps, 不插帧得到 1920 fps 也是很不错的水平。



对于屏幕来说,2400*1176 的分辨率,其实是算上了两侧的弯曲部分,那么在 ppi 上实际上还是 1080P 级别,不过除了分辨率之外,一块屏幕的其他参数,比如色域,色准,亮度上目前看起来还是不错的,这块屏幕不算亮点,对于旗舰来说,还是够用的的级别,到时候我肯定也会有像这篇 MDT 评测 — 华为 P30 Pro 屏幕素质报告 一样的详细测试。


冷静下来看,Mate 30 Pro :

  • 最大优势有两个,5G 支持 + 影像
  • 不错的点有三个,设计,续航和快充
  • 弱项则还是这个,屏幕分辨率实际等于 1080P 级别

至于双扬声器,无刘海设计,这个就并不是刚需了,需不需要看自己。X 轴线性马达如果没有的话,很可惜。UFS 3.0 我没听到有没有,有肯定更好。据官方客服回应,Mate 30 Pro 是有线性马达+ UFS 3.0 的。


Mate 30 欧洲 799 欧元。

Mate 30 Pro 欧洲 1099 欧元。

Mate 30 Pro 5G 版本欧洲 1199 欧元,贵了 100 欧。

保时捷设计 2095 欧元,不知道为什么不直接 2099 呢,很期待 26 号国内的售价,毕竟国内一直都会便宜很多,盲猜一个国内售价:

  • Mate 30:3988 起
  • Mate 30 Pro: 5888 起
  • Mate 30 Pro 5G: 6499 起
  • 保时捷设计:12999

user avatar   ad-da-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下结论: Mate30配得上“重构想象”这句文案

大嘴镇贴!大家点赞!

简单总结:

1.不是鸿蒙

2. 是5G

3. 990芯片

4. 新的配色(银紫色实在是太喜欢了)

5. 超高清夜摄(华为暗拍一直很强,但之前是拍照强,这次是视频!!!)

6. AI隔空操作(只能上下滑动,可用场景不多)

7. 超级慢动作视频拍摄(7680帧超高速摄影,256倍超级慢动作实在是太强了)

8. 40W超级快充

9.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的EMUI10

橙色皮革 我实在是太喜欢了

电池,屏幕,处理器等等,参数我再说一嘴。不想听这些非白话的或者在别的回答里看完的可直接跳到文章末尾。

屏幕:

Pro是88°超曲面环幕屏(类似之前地vivo的瀑布屏)

处理器:

依然一骑绝尘。7nm的麒麟990芯片再再再一次提高了晶体管数量(达 103 亿个)降低了功耗,说华为在处理器上一骑绝尘真的不为过。能同时支持5G SA/NSA双架构;支持双卡双待,5G与4G卡可同时在线;CPU 采用 4 个 A76 大核和 4 个 A55 小核;GPU 采用 16 核心的 ARM Mali G76;NPU 采用达芬奇架构,由 Ascend D110 Lite 和 Ascend D100 Tiny 双核组成;内置 Kirin ISP 5.0。

电池:

这个没啥好说的,华为向来是业内闻名。相比较于iPhone11pro的 18W有线快充,华为的无线超级快充已经是27W了,更别提40W的有线超级快充!!另外就是两个手机都支持反向充电,哈哈哈哈哈真移动充电宝???

4500mAh大电池

拍照:

pro的四枚镜头是3D深感摄像头+4000万像素电影摄像头+800万像素长焦摄像头+4000万像素超感光摄像头,划重点拍照录像双主摄都是4000万!!!

简单说就是:以前暗拍虽然强,但也就只能拍拍照片,现在是晚上拍视频也能实现高请画质!大家仔细想想看之前晚上打开手机录像页面的画质是个啥样…………

Mate30的三个镜头是4000万像素超感光摄像头+16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800万像素长焦摄像头(和P30一个水平)

虽然发布会上展示的那些照片,我等凡人不一定能达到那个构图、美感的水平……不过没关系,直男眼里看啥都是一个颜色,一个黑色我能用到老哈哈哈哈哈哈哈

EMUI10:

国内UI一直被诟病,这次华为的EMUI10可以说是非常舒适了……

杂志锁屏新增的AI自动美学排版功能。与更新之前相比较,杂志锁屏的文字在图片的排版,不是一直在同样的位置。而是会根据AI智能算法把文字放在适合留白的位置,让我们看起来更加舒适。

旧图
旧图

应用在联系人详情页面的莫兰迪配色和深色模式(ios13也有的这个功能)

旧图

最后给一张华为各个机型正式推送EMUI10的时间表

其他小惊喜:

Pro的侧边操作,没有了音量键,手指触动两侧的屏幕就能实现音量加减;

AI隔空操作,配上姿态感应器上下挥手能够实现页面滑动,凌空一抓就能实现截图(有点中二的我 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凌空抓取截图的功能了哈哈哈哈哈哈感觉像是在变魔术??)

总结篇:

可以看出华为真的是在为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做努力,每一处细节上的小升级最后达到的效果是让人握在手里使用时说不出的舒服,这种舒服是润物细无声的舒服。

曾经的苹果每次开发布会带来的新技术都是革命般的,是惊天炸雷般的技术升级,但现在的苹果大家也都看到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唱衰苹果的原因。

不能说今年华为和苹果的这场神仙打架级孰优孰劣,只是二者升级理念和目标上的不同,苹果依旧是苹果,尤其是配合上iOS独有的生态系统,王炸;但华为这几年的表现大家也能看到,我也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最后借用任正非任总的一句话:希望大家买华为手机是真的因为喜欢,而不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

最后来说一下值不值得买,强推,妥妥的安卓机皇。

如果你是iOS用户且急需一部手机,我会推荐你买去年的iPhone,而且从使用体验上来说差距真不大。

如果你是ios用户想换华为或者一部新手机并不是你现在的刚需,我推荐你赶紧下单。

我再多说一句,不要担心系统切换之后的习惯问题,除打开app了总是弹出各种权限授权要求以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够完美实现IOS到安卓的过度;而且华为手机的克隆备份功能真的不要太方便…………


最后的最后,给大家看一眼真机!!!

我太喜欢这个银紫色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8134130503065600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Google,华为Mate 30什么都有!

华为Mate30没有预装GMS,而是采用Android开源版本+华为移动服务(HMS),就像国内市场一样。华为宣布未来将投资10亿美元,以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华为移动服务(HMS)。

所以这款机器只能卖国内了。因为没有脸书推特ins……等等,这些外国人也没法用不是?


user avatar   liu-yan-14-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jiang_shan_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没看过《少年的你》,仅从小说构成层面对“融梗抄袭”进行一个质疑。

简而言之,我不认为“融梗”可以作为抄袭判定的理由。如果要判定抄袭,大概需要其他的证据进行证明。

或者说,要么直接讲这本小说抄袭,要么就是没有抄袭,融梗不应该介于其中的一个中间状态被使用。

以下是本文内容纲要,用以方便各位迅速定位:

一、“梗”的存在在小说构成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二、“梗”的雷同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三、有关“融梗”是否构成抄袭的个人看法。

四、有关抄袭判定的个人意见。


一、小说构成


一般来说,在进行写作前总要进行规划。

由于写作过程中的许多突发情况不能预测,为了保证作品整体不至于因受到干扰而失去控制,作者一般会做一些约束准备,一方面对必要素材进行积累,另一方面对小说框架进行构建。

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作者会在完全不进行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写作。在这种情况下,作品的完成度视作者的能力情况而定。一部分作者可以做到横跨几万字埋设伏笔,而我超过两千字就得写具体纲要。这种对小说控制力的差别普遍存在,不过我在这里做一个假设:

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的作品控制力要比没有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强。


那么,作者在进行一个小说的构建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一个主题。而确定主题的过程一般会与灵感来源绑定,换而言之,一部分作者是通过一个原型事件来进行主题的确定,这种情况下,作者会同时获得事件原型和主题。另一种情况下,作者是在特定主题下寻找原型事件,网络小说通常就处于这种状态:根据其题材及最终目的,确定小说的主题。在这里讨论的主题实际上比较抽象,它不能和核心思想等同,更多情况下,它属于一种基调,或者关键要素。

主题是进行事件选择的第一个约束:一旦当事件不符合主题就将事件否决。


在主题的基础上,作者会寻找一个原型事件。原型事件的来源实际上非常广泛,一部分是真实事件,另一部分是经典故事,还有的是作者完全虚构的产物。

一般来说,我倾向于调查真实事件选定原型事件。以此为例,我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原型事件的意义:

几天前我去一个中学考察,本来是打算记录我的好朋友“衣锦还乡”的表现。途中却发现了一个情况。

有一个小朋友一直被同学欺负,他去找老师,老师解释成闹着玩,没有理睬。有一天他突然生气了,把以前欺负他的小朋友打了,老师反而惩罚了他。小朋友很郁闷。

我于是将这个原型事件提取了出来。一般情况下,作者不会原模原样的把原型事件引用至故事,他们还需要对原型事件进行加工处理:

譬如说,上面的事件,我将它抽象化为:强势者对弱势者实行双重标准,而弱势者无可奈何。

这样一来,我就一次性消灭了“人物”和“具体情节”两个要素。这样,我就可以把原型事件与主题复合,用复合得到的新主题进行约束,筛选具体情节。

同样的,我也可以仅保留具体情节:弱势者受强势者打压,诉诸权威而没有回应。弱势者于是自己处理问题,反制强势者,此时却受到了权威的干涉。

这种情况下,这个具体情节,实际上更符合于梗的定义。不过现在网络上提到的梗有时也会和人物或背景要素相复合。

而提取原型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精确化主题或者寻找具体情节。精确化主题要受到更高等级主题的约束,而具体情节则会应用到故事框架中,成为主题的具体表现。而人物设定与背景一般会由总体主题和局部主题确定,与具体情节复合,就实现了故事纲要。

以上,我简单重复一下在小说的前期准备中所使用的结构:

  1. 总主题确定总情节。
  2. 总情节表现为分主题集合和最小情节集合。
  3. 分主题确定分情节。
  4. 分情节表现为分主题集合和最小主题集合。
  5. 最小主题决定最小情节。
  6. 最小情节复合人物背景要素,结合修辞进行实际表现。

也就是:

  • 1 总主题→总情节
  • 1.1分主题→分情节
  • 1.1.1最小主题→最小情节←人物要素,背景要素
  • 1.1.2分主题→分情节
  • 1.1.2.1最小主题→最小情节←人物要去,背景要素
  • 1.2分主题→分情节
  • ……

由此可见,原型故事的确定非常重要,也是“梗”的直接来源。而梗本身在小说构成中所代替的就是情节部分。

那么,我们补充一下另外两种原型故事来源的状态:

从经典故事中获得灵感的情况并不少见。一般来说,是那些经典故事对作者达成了某种启发,从而使得作者创造了某种结构。同时也有一部分作者干脆提取经典故事的结构拿来自己用,这也无所谓:很明显的,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这一结构已经被反复提取到随处可见了。

而作者自己虚构,这种情况其实一般可以与前两种情况等同。或者说,作者虚构行为本身就是调用自己的经验,而自己的经验就来自于故事或现实经历。

以上,“梗”在小说构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单个梗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二、雷同梗的出现原因


1.约束条件相似

我们知道生物学有个概念叫趋同进化,也就是两种不同源的生物由于受到相似的生活环境的筛选,特征变得相似。而以上面的构成原理为前提,在小说构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的作品(自己和自己对比),都存在(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的)大框架相似的情形。这大概就是因为其最上级或者较上级主题反复使用的缘故:由于表达思想类似,所以表达手段也接近,虽然具体表现并不相同,但宏观看待,这些作者反复在讲同一个故事。

一部分单元剧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其消灭了主线,换而言之最上级主题分离代替每一个次一级主题,导致次一级主题基本相同,进而导致约束条件也类似。不过单元剧出现这种情况就属于写坏了,因为自己和自己重复。

网络文学(在这里特指网文)应该是这种情况最普遍发生的地点。由于其收到题材影响强烈,又受商业目的约束,同时作品量大,撞梗几乎不可避免。这种相似一部分是由于接近“最优解”的缘故,另一部分则是模板化写作的结果。我们批判网文的“套路化”严重,实际上就是因为套路本身就是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情节最优解。因为有效故而被模仿,然而随着时间过去变得不那么有效或引起审美疲劳,故而被批判。

综上所述,在约束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出现雷同情况。

2.原型事件相似

这种情况现在并不多见,但偶尔也有。比较常见的情况可能是一些作者根据某个热点事件进行改编,从而写出了相似的作品。

另一种情况是,作者们在一同考察后,写出了相似的作品。以网络为载体,可以实现这种共同考察的机会并不多。前段时间我与其他作者去台湾考察,回来写的小短篇就撞了梗。不过这种时候,由于共同考察的作者们互相有联系,一般不会同时发表相似的作品。故而少见。

从相同的经典作品中获得类似的灵感,这种情况当然也存在,不过机会更加渺茫。直观一年讲,可能相隔十年,两个灵魂相似的人撞了个梗,这种情况,与其纠结于雷同,不如说是有缘分。这种情况多发于学生作文,刚学完某个文章就拼命引用。

当然,从原型事件的最后之来源也可以判断,生活经历相似的作者很可能写出类似的作品。这种情况大家应该可以理解,譬如说在相同历史环境下写出的文学作品会有一定的相似性。

3.借鉴或抄袭

一般被我们深恶痛绝的就是最后一种情况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薅羊毛薅久了就能织毛衣。转手把毛衣卖了,就自在。不过有的羊羊大毛多,不在乎几根毫毛,可能不搭理薅羊毛者。有的羊本来毛就少,薅到最后薅秃了,是我我也得发飙。


作者抄袭的话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嫉妒,其二是懒。

第一种情况出现的机会不多,一般是抄名家名作。作者与作者之间普遍是互相瞧不起的关系,因为小说构成的精妙之处不太容易被发现,但丢手艺一眼就看得出来。

第二种情况一般在诸如卡文,或者对小说质量有硬性需求的情况下出现。在卡文的时候,由于懒得进行细致构成,于是抄袭。或者对小说某章节有质量要求,譬如说开篇部分,简介部分,而作者自身能力不足,往往也会寻找范例进行模仿。


三、我对“融梗抄袭”的质疑


首先,以下讨论的“融梗”仅指多情节多来源雷同。

在出现这种“融梗”雷同情况时,由于两个因素影响,雷同的“梗”越细碎,来源越多,作为抄袭的立论越没有说服力。

具体地说:

1.“梗”越基础,它的雷同机会越大。而“梗”的来源越多,抄袭难度,雷同机会也就越大。

针对小说,抄袭指责被反驳的一套常见的说辞是“每个字都抄新华字典”。这种反驳实际上就表现出了一个问题:梗越基础,其组合性越小,越容易在已知作品集中找到雷同点。

在这个比喻中,新华字典可以替换成已知作品的全部情节集。而每个字则可以替换成构成小说的最小情节集。

我们再比喻一下:

设作品情节集

  • 90865
  • 32146
  • 79645
  • 12457
  • 36980

0到9九个数字(即最小情节集)都能在作品情节集中找到。

而两个数字的组合(即复杂情节集)在作品情节集中就没有全部出现了。如70/07

于是数字组合的位数越多,抄袭证明越有力。换而言之,越复杂的情节组合重复,抄袭证明越有力。


同样的,如果扩充进行比较的抄袭来源作品数量,我们这样比喻:

抄袭嫌疑作品:

  • 1095860

抄袭来源作品:

  • 5812437A
  • 1096534B
  • 2586460C

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抄袭嫌疑作品和作品来源B很相似,以它们两个为对比:

1095860 1096534B

有数字109完全一致,另有5 6非常接近。

而如果将A C加入并对比:

  • 1095860
  • 5812437A
  • 1096534B
  • 2586460C

那么,疑似作品的109与B雷同,58与AC雷同,60与C雷同,简直没有自己原创的部分。然而58/60作为两位的数字组合,出现雷同的机会还是比较高。

在进行作品比较的时候,只要作品来源足够广,就一定会增大雷同情节的出现概率。这种时候一些细碎情节的雷同不应该作为补充证据用以论证抄袭,而应该舍弃。

之前看到某本小说被指责融梗上百本小说,实际上属于后面提到的这种情况,大量的样本扩充了用来比较的作品情节库,可是雷同的仅仅是一点细碎的情节。这样一来,在论证过程中,好像原书作者无恶不赦,一连抄袭了上百个作者,可是实际上,可能这个作者仅仅对其中几个作者进行了创造剽窃。


2.受前文所说雷同梗出现原因影响,题材越接近,主题越相似,出现大面积雷同的可能性越大。

这一点在类型文中经常出现,假如一本小说的疑似梗来源来源于多部小说,我们就应该考虑这个梗的来源是否由于同题材所导致,而非草率地下一个全员抄袭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遭遇这种状况时,我们反而应该扩充对比作品集,用大量同题材同主题作品,去除其公共雷同部分,再进行雷同部分比较,以减小由于约束条件相似所带来的影响。换而言之,就是减少“烂梗”被误判为抄袭的机会。


以上,融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不合理。我个人认为,如果在抄袭判定的过程中能在去除上面两个因素的影响后,还可以认定成抄袭,那么没必要谈融梗,直接炮打即可。

反过头来,如果是因为受到以上两个因素的干涉才做出抄袭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误差太大,没有说服力的。


四、我个人认为的抄袭判定条件


我个人判定抄袭的标准相比较法律标准还是比较激进的。以下仅提供一些判断思路,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问题。

1.直接使用原文而未引用来源。

这一判据最直接,但要谨慎处理诸如百度百科一类的内容……

2.在去除合理的雷同情况下,大量复杂情节组合/关键点来自于同一部/几部作品。

此判定条件需要大量同题材同主题对比材料确定公共雷同情节部分,在排除掉这部分情节后,若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作品在一段足够长度的内容中存在大量复杂情节的雷同,则可判定抄袭。

同时,应当排除如:存在多雷同点,但雷同点细碎且不集中的疑似抄袭来源作品。

3.逻辑链断裂。

此条作为前一条的论证补充,若存在较简单非公共雷同点,且疑似抄袭作品在此雷同点出现严重逻辑链断裂的情况下,可以将此雷同点判定为抄袭。

如果规划相对完善,逻辑应该也是相对连贯的。但一部分作者不写细纲或干脆不打草稿,这种状态也很容易出现逻辑链断裂的情况。判断逻辑链断裂的雷同点相较于第二判据可以简单一些,但仍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复杂度。

4.终端修辞表述大量相似。

这一根据有混淆借鉴与抄袭的嫌疑。大部分作者不会在具体的表达方法上考虑雷同问题。所以此根据只可作为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补充判定的根据。

判断方法如下:

在一段足够长的纯粹功能性内容中,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使用同样的修辞表述结构,譬如递进强调的比喻等。两段功能性内容的目的必须相同,且表达结构必须完全一致。

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判断补充,不能作为单独判断雷同的根据。


大概就是这样了。


user avatar   liu-bo-28-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出来可能不信,王者荣耀比你们更爱学习。

不明白他想干些什么!


经过评论里老哥的指点,现在我知道他想干什么了。

:没有任何APP

:比我王者荣耀

:更懂

☝️:学习




     

相关话题

  现在的手机照相这么厉害,那么用单反的硬件加手机的算法会不会更厉害? 
  小米是抄袭魅族的模式吗?那为何小米率先崛起,而魅族处于落后地位? 
  大家iPhone13买了手机壳和膜没有? 
  华为的技术强在哪里? 
  为何2019年第三季度华为手机销量能增长66%? 
  如何评价J.Wong说“我也不喜欢Flyme 5.0”? 
  如何评价捧华为踩苹果的爱国方式? 
  如何看待余承东表示:同行研发仅几十亿元,很难打造高端品牌?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呀? 
  理性讨论,中芯国际能否赶超台积电,为华为全面供货?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小米 MIX Alpha 将采用全新屏幕形态?会是折叠屏手机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网传小米旗下松果电子研发的澎湃 S2 芯片流片五次均失败?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