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东北人为何那么热情与自来熟? 第1页

     

user avatar   zhai-mou-94-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七八年前,我寒假放假回家,在哈尔滨站坐火车。

拎了三大兜子行李,加起来估计得有七八十斤,这还不算身上的挎包和背包,累的够呛。

我好容易到了检票口,排队等着检票。

我前面站着一个男的,约摸三十左右,一看就知道是农村人,脸上的颜色一看就是干农活风吹的。大哥回头问我:兄弟,还有多长时间检票?

我掏出手机一看,还有10分钟车就到,马上就要检票了。

大哥点点头:谢谢啊兄弟。诶,你这提溜这么多行李是要干嘛去呀?

我:嗨,这不放假了吗,拿行李回家。

大哥:回哪儿啊?

我:沈阳。

大哥:哦,沈阳人啊,口音能听出来是辽宁的。你能听出我是哪儿的不?

我:听着像……黑龙江的?

大哥:嘿嘿,我吉林的。来哈尔滨给我妈开药来了,这药吉林没有卖的……

我:这样啊。阿姨啥病啊?

大哥:嗨,多少年前的腿病了,种地累的。

然后我俩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过了五分钟,开始检票了。

大哥直接挑了我最大的那一包行李拎起来:兄弟你哪个车厢?

我急忙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大哥说“行了你赶紧的吧,火车可就停三分钟……”

实在是盛情难却,大哥帮我把车拎到车厢放好,才回他自己车厢去。


短短五分钟我就仿佛交了个铁哥们。

虽然我连他姓啥都不知道。


我觉得,东北的自来熟源于对自身的自信,和对身边人的相对信任。

举个例子吧,今年初,有一天我正上班,一个阿姨看我穿着工作服,就来问我:小伙儿啊,那自动取款机我不会用,你能帮我一把不?

我正好也闲着,说行啊,不就取个钱么。

等到输入密码那一步了,我一指键盘,跟大姨说:密码。(意思是让大姨自己输入)

结果大姨直接就把密码当众说出来了,声还不小。

给我吓一跳,我说姨啊,银行卡密码可不能谁都告诉啊!

阿姨倒是很大方:没事,你就在这医院上班还能是啥坏人咋的?

给我整乐了,我说我不是坏人,但边上可保不齐有,下次一定要自己输入啊。

大姨还是无所谓的样子:我不会,还是找别人吧……

我心说这看来不是第一次说自己密码了……



又想起个事儿。

十四五岁的时候,跟我妈回黑龙江老家过完年,准备返程回辽宁。收拾行李的时候,我大姨突然问一句:用不用带副扑克?

我妈一愣:就我和孩子俩人,带那玩意干啥?

我大姨说:嗨,在火车上找人凑一手还不容易?

我姥姥大手一挥:不用带了,火车上十有八九有人带,不行现买一副。

果不其然,火车上对面坐了个大叔,拿出一副扑克找人凑手斗地主,我妈踊跃报名,从哈尔滨一直斗到长春,大叔下车了为止。临走大叔还把扑克扔下了,只不过我妈打累了,没继续。

我?第三个凑手的人大概二十郎当岁,本来正在看一本盗版的网络小说,一斗上地主,书也不看了,直接借给我了。

那本书后来大火,名叫《鬼吹灯》。


当然补充一句啊,也不是只有东北人热情。

我十七岁那年,自己坐火车去北京(怎么又是坐火车的事儿),就受过一对北京夫妻的关照。

这对夫妻看年纪应该和我父母差不多,一番攀谈,听说我十七岁就独自出门,对我有意关照。又给饮料又给水果的,简直快拿我当亲戚家孩子了。

这件事让初次独自出远门的我相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最近几年,我也多次坐火车往返天津、哈尔滨等地。

其中不止一次帮小姑娘搬过行李,和买错票没坐在一起的小情侣换过座,和对桌不认识的大学生打过扑克……

我也逐渐从被人帮助的小老弟变成了帮人的老大哥。毕竟都是独自一人出门在外,互相照顾一下没什么大不了。

善良是会传染的。


说起来我媳妇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今年元旦假期,我俩坐火车去鞍山汤岗子洗温泉。

回来的时候火车票买晚了,没有挨着的座位了,我俩只好分开坐。

坐我边上的人一直带着耳机打游戏,我也带着耳机听歌,互不干扰。

我媳妇旁边坐了个妹子,二十出头,正在手机淘宝挑衣服。

下车的时候,我发现我媳妇已经帮那个妹子挑完了上衣、裤子和帽子……

下车之后我媳妇说起这事儿,不无遗憾地说:忘跟那姑娘说了,她买的那一身配厚底鞋好看……


user avatar   feng-gu-liang-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外地来沈阳工作生活的,已经五年了,我看到有些人说东北人公民素质不高,为了面子都是假热情,服务意识低等等,我很不服。

我之所以留在这还真是因为我觉得公民素质整体较高,人民热情,以至于我去外地出差一回来无比有归属感,在外地有人问我是哪的,我都会说东北的、沈阳的,如果它这么不好,我心里不会如此认同它,甚至在别人说它不好的时候我会感觉无比的气愤。

我的同事朋友全是东北人,他们念我一人在沈阳,平时休息、过节啥的都叫我去家里吃饭住,总是叮嘱我有啥难处吱声,总是想让我感觉在这我也有家,操心我的事比我自己都上心,很感动。

小区的居民也很好,经常看到大家互帮互助,前几天我回家时跟一对老夫妇一起进了单元门,关门时看见一个大爷在捡矿泉水瓶,我就又跑出去叫住了大爷,让大爷等我一下,我攒了不少矿泉水瓶和纸壳子,再回单元门发现电梯依然没有走,阿姨一直在按着电梯等我回来。

楼下的药房也很好,每次买药都仔细叮嘱我很多,从来都只推荐对的不推荐贵的,最多和我说的话是:你家有类似的药么,要是有就别买了;你要不着急两三天就好,就买一种就行了,第二种别买了,怪贵的。

去医院医生也很好,有一次挂错了科,医生耐心的给我解释为什么他不能给我看,我应该挂哪科,快把网上挂的号退了,别浪费钱。有段时间颈椎不舒服去医院看,顺便想在医院整个推拿,但是是下午看的,老爷爷医生让我拍片子,然后说拍完片子不要等直接回他这,怕完了推拿不了了,等拍完回来老爷爷说:你没太大问题,还想推拿么?别推拿了,没有必要,浪费那钱干嘛啊!我也不给你开药啥的了,你就回去多运动就能缓解,别花多余的钱了!

出租车司机也很热情,不仅会侃大山讲好玩的例子,也会常叮嘱我注意安全。有次元旦和大家聚会完要回家,商业区晚上车特别的不好打,打了好久一个司机直奔我过来,忽略了前后打车的人群,我一上车司机问:你知道为啥我过来拉你了么?我看别人都两三个人,就你一个小姑娘(其实我不小了,也奔三了),怕你晚上打不到车不安全啊。当时我心里就非常感动。然后大叔就开始讲各种他拉活好玩的事,路上看见有人招手打车,其实我一般不排斥不赶时间时司机顺道拉个人,但是司机直接走了。我说你可以问问,顺道就一起拉呗。司机说:不行,这要是白天或者你是个男的,我就拉了,但是大晚上你个小姑娘,我拉个男的万一到时候非要跟着你一块下去,尾随你啥的呢。不行,不安全。 然后又给我普及了很多安全常识。 后来下车看着我进小区门,才开车走。

东北人的热情是逛商场时陌生大姨让你帮忙看看哪个颜色更适合,也是你买东西犹豫不决时周围人为你出谋划策;是年轻人为老人、小孩让座,也是老人下车前四处找你,然后喊你让你再坐回来;是你吃饭时旁边的大叔问你点的啥、好吃么、求你推荐,也是你路边看见别人拿着你想吃的东西,但自己苦寻无果,硬着头皮去问,别人不仅告诉店名甚至指路,有时候还会告诉你别直接买,网上有团购。

东北人的自来熟和热情有时候确实会给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喜欢距离感的人困扰,但并不代表这就是坏的啊,只是不适合罢了。哪都有好人和坏人,哪都有模范和奇葩,东北之大岂是你见过甚至只是听过的几个人可以代表的呢?


user avatar   hirosyun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个真事,虽然很像段子但是确实是真事。

前几天我去南京出差时,晚上打车回某酒店。在路边随便拦了一辆出租车。

我:师傅,去某某酒店。

师傅:诶小伙子哪人啊,东北的?

我:嗯啊我东北的,诶师傅听你口音也是咱家那边的?

结果还真是!司机跟我是老乡(他铁岭我沈阳),我还挺开心,毕竟听见了熟悉的乡音。司机更开心,他说他在南京开了半年出租车也没碰见过几个老乡。

然后我们俩从南北差异聊到中美贸易战,聊了半个小时快到地方的时候司机师傅发现他聊的太high忘记打表了………忘记打表了………忘记……表了。

然后司机师傅很豪气的大手一挥说没关系,老弟不用给了!我表示那怎么能让你白拉我这么半天呢。

然后一个不想收,一个必须给,我俩差点还打了起来………

PS,结局是我查了导航然后按照导航给了他钱(手动狗头),然后司机扔给我一包玉溪…


user avatar   wwwww-76-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和一个广东朋友,邀请他到东北旅游,

到了饭口该吃饭了。

我说我请客。他理解不了我请客这种行为。

(评论区说广东人理解不了请客,我解释一下,是他们文化中,吃饭不是默认别人请客的,大家是比较自由的,独立的。如果我说请客,他会过意不去,觉得不能欠我的。但是东北文化是去朋友地盘基本上都是默认朋友请客,或者抢着付账,或者下次回请,不会直接问,为啥请客呀?而且不能接受AA。会觉得AA是没有面子的事情,就是文化差异。求求大家不要再杠这个事情了,十分感谢。)

请他吃北京烤鸭,他理解不了生吃葱,黄瓜的行为。然后直接吃了烤鸭,表示果然东北菜太油腻了。

之后请他吃了炖菜,他理解不了菜码为何大。

结账的时候老板说,既然烤鸭没吃好,就当老板请我们了,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不理解为何免单,放着钱不挣。而且理解不了没有茶位费和服务费。

最后他出门看了一下结账单,总共96元四个菜的时候。

他怀疑老板用的地沟油。

热情有时候不是什么好事,可能在有些地区代表坑蒙拐骗。

至于东北人为啥那么热情,因为我们大多数不屑于骗人,当然也有骗子。但是有些省份,像东北人这么热情的,如果不是东北人北方人去那里了,多数都是骗子。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北文化深受“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开发时期的影响


user avatar   qi-qi-34-8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个前天发生的事:(前天是2020年7月17日)

沈阳出差,晚上骑共享电动车出去吃饭,结果摔了一跤,膝盖重重地磕在地上,立即就站不起来了。朋友好不容易把我扶起来,但是左腿一点儿都动不了了。正手足无措时,一把扶手椅子从天而降,一个浑厚的声音响起:“坐这儿。”原来是街边一个烧烤摊子的老板目睹事情经过,主动来帮忙了。于是我坐在椅子上,老板和朋友一起,要把椅子抬到了街边,我实在不好意思麻烦人家,再三感谢后勉强坐下了。朋友去买药,老板去烧烤,我在街边的椅子上疼得发呆。

等朋友把药买回来,正在商量怎么用的时候,一个保安大爷过来了,观察了一会儿,开始认真指导上药步骤和注意事项,和我们聊了半天,又嘱咐了半天才离开。

我和朋友一商量,为了表达对烧烤摊老板的感谢,干脆在他这里吃烧烤吧!老板继续很热情,还要帮着抬椅子,被我这个过于羞涩的人拒绝了,咬咬牙冒着冷汗坚持被扶到桌子前。老板乐呵呵地说:“还挺犟,让我们把你抬过去多好。”说实话烧烤的味道稍有点儿咸,我行动不便怕多喝水要上卫生间,所以只吃了一点点,但是老板的这份热情却让人感觉很温暖,祝老板生意兴隆!

昨天,因为腿一直疼,打不了弯,怀疑髌骨骨折去了医院,要做核磁的人特别多,排队到了晚上七点。为了方便行动,干脆租了台轮椅。这下好了,我感觉自己成了珍稀保护动物。在医院,路过保安身边,保安贴心地拦在我不能弯曲的左腿边上,还提醒路过的人别碰到我的腿。

中午去附近的商场吃饭,等在直梯下,门一开,所有的人都很自觉地给残障人士让路,让轮椅先上,真是很不好意思。

迎面碰到另一台轮椅,轮椅上是一个腿部打了石膏的小姑娘,两台轮椅擦肩而过时,推轮椅的男士同情地笑了笑,还热情地打了个招呼。

推着轮椅打车,出租车司机特别关切,为了方便我上车,还停在了一个狭窄拐弯处,偏巧轮椅不给力,折叠了好一会儿才放进车里,怕影响别的车通行,真是急得汗都要出来了。但是,没有想象中的车笛长鸣,被堵住的几台车就那么静静地停着,等待我们上车。当时心里真是很感动。

本来只是出差,但却意外地用另一种方式体会到了东北人的热情。为什么东北人那么热情与自来熟?因为天生的古道热肠与素质高吧!

补充一下,陪我看病排号、忙前跑后帮我推轮椅的两个好朋友分别是山东人和河北人,有这样的朋友是我的幸运。当面感谢的话好像反而有点儿生分了,在这里偷偷感谢他们,虽然他们看不到!

看吧!善良美好的人,其实哪里都有,不分地域。

再补充一些,感谢大家的关心,向大家汇报一下,最终确诊我的髌骨没有骨折,只是韧带有损伤,静养即可。看到评论里有推荐医院的,有告知治疗注意事项的,感觉真是贴心又温暖。感谢关心我健康的所有人,你们再次让我感受到了东北人的热情。


user avatar   lin-xiao-63-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儒侠二元论」,之后历史的社会风气,这两者一直是此消彼长。

这里要注意,「侠」的本义指的就是 热情仗义、豪爽不拘的人,不是明清之后文人创作出来的那种低调形象,明清之后的那种形象实际上是儒家人士把自己投射成一个会武功的人而已。

燕赵齐鲁的这种「侠风」到唐代都非常狂热,后来因为藩镇牙兵文化,又得到了全面大爆发,中晚唐时期 绰号文化+刺青文化 已经在汉人当中全面铺开。

北宋就不用说了,先秦传下来的侠气可以被更具体的「水浒文化」指代。


山东河北的普遍民风至少一直到金代都是东北人这样的,但是明代之后应该是经历了一个全面儒家化的过程,也就是冀鲁人当中,低调、内敛的比例大幅增加了。

而闯关东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筛选过程,他把冀鲁人当中「儒气较少、侠气较多」的人,筛进了东北。在这个基础上,由于男性进入东北远多于女性,东北1850~1940处在长期的性别失衡状态(1910全体人口性别比130,1940仍高于120)。

两个条件一起加总,东北文化实际上就是由数量极大的水浒系人群奠基而成的。而且特别神奇的是,1850之后的东北真的全面恢复了水浒风的绰号体系,100年当中涌现了上千位风云人物。包括奉系本身,都是一个水浒文化盛行的组织,在全国尤为突出。

更加神奇的是,我从小就一堆东北亲戚,并且很小就看过水浒传,但是我是到很晚才意识到这两种文化其实是一种文化,可能是提到水浒传人们总觉得是山东如何如何。后来把脉络理清后,应该说这种文化在山东也很多,但在东北更加强烈得多。


user avatar   mang-guo-ning-meng-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很抱歉,这次修改后本回答算是文不对题了,之前改成匿名是因为分了手但还偶尔聊聊,最近对方已经开始了新的恋情。我这次回来只是想解开匿名和大家聊几句,这个账号也只有两个朋友关注大概无伤大雅。

以后应该就不会登录知乎,而是全力复习了。说来惭愧,同届的朋友都在忙着考研和就业,每天时间都是掐到分钟的,我也不能让他们帮我分担这种事情,只能和陌生人说说了。

首先呢,南北方永远不会是谈恋爱的阻力,阻力永远来自恋爱中的双方自己。发回答时候我和她其实是南北方恋,异地恋,姐弟恋……她比我大两岁……知乎三大分手要素我俩都占齐了……我和她最开始有一段很开心的时光,毕竟一开始嘛,分分钟都妙不可言。我现在还记得我俩十点多下了晚自习互相考型钢表,还有考完试咬着糖葫芦在冬天的晚上溜达,路边灯光温暖昏黄。从小吃到大的糖葫芦,活了二十年我第一次觉得那么好吃,牙齿咬在软糯的糖和水嫩的草莓里口感清甜。

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不记得了。最开始写这个回答时还没有疫情,那时候我和她很开心地看着这个回答赞越来越多,从二百多飙升到一两万多,就好像大家都见证了我俩的感情一样,我还开玩笑说以后我要是写文章出名了,咱俩就可以躺床上像今天数赞一样数稿费啦。

后来有那么四五个月兵荒马乱,专业课天天都很多,她忙着保研我忙着一轮复习考研,中间我也帮不上什么忙,我大学荒废了两年,有时候脑子已经转不动了。

她那边比我累,容易发脾气,吵着架分分合合了几次,有那么一次她非要分手,我被她气得咬牙切齿的,说大不了就分了!披了衣服下楼踩着雪去买烧烤吃,打算吃点肉安慰自己。一个小时后她打来电话哼哼唧唧,却碍着面子死活不说复合,把我都气笑了。我就逗她,我都是你前男友了你还打什么电话?她继续哼唧,就那种小猫被踩尾巴的声音。我突然就不生气了。所以我和她生气就没有超出过一个小时。我说好吧,那我们继续着。当然偶尔吵架了,负责哼唧的也是我。

疫情期间还是很想见面的,每次有消息要返校俩人都欢呼雀跃一下,不过都是些狼来了的谣言,最后也没回去。

但最后我复习到67月份时,虽然都没有说,但我俩都认识到,我考研的学校和她考研的学校应该不可能重合了。我骨子里有点文青的天性,有些像小资产阶级的软弱,遇到事情总是不太想面对。但是她那边就慢慢的话越来越少,然后主动吵架,最后提了分手,后面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现在想想,她最吸引我的并不是她是个南方姑娘,毕竟我认识的南方姑娘也不少。她最吸引我的是那种决断力,这件事她应该也哭过难受过,但她哭完就可以把这个事情早早处理掉,我做不到。真是惭愧啊。所以南不南北不北那都是外在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一个人最幸运的事莫过于看清自己的本质。

其实这场恋爱还有很多因素,在别人眼里也有很多样子,但我希望它就是我今天描述的这个样子。其实它是什么样子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好好走自己的路了。很难也很长,但一定要走完。

如果有学弟学妹看见了,学长和你们说,高考只是所有竞争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你们一定去努力去竞争,先苦才能后甜,就算最后没有甜,起码努力过不后悔,后悔比失败还可怕。我十五六岁学拳时候,还带着擂台上只能有一个人站着的狠劲,在各种竞争里都全力以赴,而上了大学,却越活越回去了,把头脑最灵活身体最强壮的时光花费在娱乐和游戏上。

最近复习的资料里有哈工大主编的习题册子,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是他们的校训,我很遗憾身为这些编者的同乡,却没有他们治学的严谨精神。就从现在开始吧,让脑子动起来。我今年大四,才二十周岁,为时不晚。

最后,昨日我的考研目标院校有一位专硕三年级的化工学长,因疫情影响实验延毕而于实验室上吊自杀,今天上了热搜,在此致以哀悼,愿学长来世可以做一只自由自在的猫,不要来这个烦心事很多的人类社会了。

只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难处和身不由己,尤其本科毕业以后,大概六十岁以前都再也没有轻松的时候了。所谓三界如火宅是也。

他只是因为延毕而自杀么?延毕只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他和导师关系良好,能从高考和考研两座绞肉机里厮杀出来的选手,也不会心态差到仅仅因为多读一年就自杀。那么让他自杀的到底是什么呢?家人的期望?旁人的目光?理想与现实的差别?也许他只是累了。

我只是希望能看到这里的所有人,都可以每天开开心心的,顺便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我希望所有的人,都不会有把目光投向绳子的那一天。

那个学长的问题下,有很多人都说退学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我明白他是那种有念想的人,所以我并不说什么退学也可以的话。我只是希望每个有念想的人,即使希望渺茫,也要从黑夜里博一线曙光。

古德拜大家,下次上知乎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原回答:

我一直以为这是正常的,直到交了个南方小姑娘当对象……

广东东北,达成了中国最南和最北的伟大联姻。

我就发现南方孩子和东北孩子相比,精致一些,温和一些,但也淡薄一些,私人化一些。

我在家乡孩子里算是比较不善言谈,很多次被人说这孩子怎么这么害羞。

但是在我女票看来,我就是跟谁都能说上话……特别特别热情一个人……

天可怜见。她认为的热情,对于我而言应该是刻在骨子里的基本礼貌……南北协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歪了。回主题。就像有个答主说的,从小家里教导就是"见人得吱声,有事得帮忙",事实上大多数东北孩子都是被这么教大的。

我小时候有困难,即使在路边随便找个人帮忙,都没有被拒绝过。而那些叔叔伯伯之所以帮我,是热心,也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哪天落难了,一样会有人帮忙。

后来我长大了,有力气了,别人找我帮忙,我也没推辞过。我的原则是,能帮就帮,帮不上我也给你想办法。

就今年十一回家,在四平站转车,我遇到一个和我一样从大连回家的农民工。当时我们的对话如下:

"大爷,你抽这烟我没见过啊。"

"哎呦,遵义,没几个钱。来孩子,拿一盒。"

"唉呀大爷,这可不行,我就想抽一根尝尝。"

"嫌我烟不好咋滴?拿着拿着。"

唠完了他费劲吧啦背起来俩麻袋要走,麻袋两个,一个五十斤,是他给自己家孩子带的海货。老头六十来岁了背起来走路都打晃。我当时穿了一身干净衣服,只帮他拎了一个兜。后来他走了五十米走不动了,我就帮他背了一个麻袋,那个里面一直在渗水,我也没管。

走了得五六百米,我把他送出站口叫了车,他说:"爷们啊,谢谢你。没你我都不知道咋能扛出来。"

"嗨,咱爷俩谁跟谁?抽您的烟给您办事儿。我先走了哈,赶车。"

我认识他从头到尾没超过半小时。估计这辈子也不会再见面了。

这是自来熟还是热情?我认为没那么多说法,我只是做了一个东北年轻人该做的事情。



东北很冷。冬天可以零下三四十度。这是什么概念?南方孩子可能不太了解,比如我的室友就总觉得冷的话加衣服就可以了。但这个温度意味着你穿着你最厚的羽绒服,在外面不活动,硬站一个小时,你也就没了。

即使在今天,每年还是有很多人被冻死。有的人喝多了,走着走着就倒了,再也没有站起来,其实没什么痛苦,也就几分钟就没知觉了。

越恶劣的环境,越能滋长热情淳朴的民风。

就这样一个地方,就这样一群人。

你可以爱,你可以恨,但我们永远都在。

你可以说我们粗俗。可以说我们假义气假豪爽。但我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后来我去南方xx玩,很不习惯,还和当时的朋友吵了一架。这里和的小伙伴道个歉。我对xx没有意见,只是当时的事儿把我恶心坏了。

我现在还记得她化了精致的妆,坐在冰饮店里和我说:"你那东北话,满大街人都能听出来……你看看你,走路大摇大摆的,满大街有你这样的吗?"我当时默默看着她,心想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人么?那种鄙夷,仿佛我真的是个很差劲的人,仿佛东北真的是个很差劲的地方。

我想了很久。那碗雪冰化完了,我也想明白了。

我问她:"你还记得你在哪里长大的了吗?你忘了本,你想忘本了,所以我怎么做都是错的,呼吸都是错的。"

"你现在光鲜亮丽了,没人知道你以前怎么个人了,想过新生活,把你以前那些破事都忘掉,可以。但你不要牵扯到我们的家乡。谢谢你了。东北没错,是你当年做错了。冤有头债有主。"

"很遗憾当年没能帮到你。那时候我也是个小孩。抱歉了。"

那时我突然前所未有地想家。我连夜飞回了吉林。飞机上删掉了所有和这个朋友有关的信息。我说不出来自己当时的心情,只记得飞机掠过大连海岸线,我看着下面橙红色的灯光海洋,闭上眼。


我很庆幸自己还算个得体的人,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幼稚地对南方产生恶感。即使这件事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后来我认识了我的女朋友,说起来,北方人的热情豪爽对南方,和南方人的温柔细腻对北方,都是非常有杀伤力的。

说多了。先到这里吧。这个问题让我突然就想起来很多事情。

我只想说,其实这里的年轻人都是很好的人。自来熟可能让南方的一些同学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其实办法很简单。只要你明明白白告诉他,他再也不会对你有兴趣。

我们的感情,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见人就给。



————————————分割线————————




那时候随笔写了一些,看到下面来了很多老乡,就很开心。我就借大家的支持矫情一下,在这个回答更新我个人对东北一些现象的看法。

原回答已经说了,东北人的基本礼仪,对其他地方孩子来说已经就是很热情了。这也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体回答。

前两天看了个问题,说那个地方的人最能打?那里很多南方同学有一个看法,就是东北人勇于私斗,怯于公斗。

其实很多人包括不少东北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和快手抖音大力宣扬的观念完全不同,东北人是非常服从国家,非常有纪律性的一个群体。

一个东北人,被惹毛了,虎劲一上来就敢"脑袋别在裤腰yan上"拼命。但他家人要是在身边,他就不会动手,反而会赶紧把自己妻儿弄走,因为女人小孩是绝对不可以看这种场面的。要是几百个东北人,那就一定有人站出来呼吁大家冷静,不能给国家添麻烦啊!这种不给国家添麻烦的观念已经刻在骨子里了。

这和我听说的一些宗族公然冲击政府机关,殴打公务员,还洋洋自得"民风悍勇"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当然,在今天,就我了解这样的宗族也不是很多。社会在进步。国家越来越好。


东北三省的人,大多是闯关东过来的,我姥爷当年就是他母亲带着他和另外八个儿子,一路从山东高密闯到吉林,背井离乡只为了不饿死的人,什么宗族观念,什么传统礼仪,都不要了。什么是王道?吃饱饭就是王道!这时候国家来了。

国家划土地,国家办工厂,国家修铁路,国家让第一代东北人活下来。国企铁饭碗,参军最光荣,为国家生,为国家死,国家值得我安心工作一辈子。——这就是那一代东北人的全部想法。

那时的东北,宗族势力是一点没有,国家也是全面接管。国家不需要东北人多么奋斗努力,只希望人人恪尽职守,这样东北就足可以担起支援新中国的大任。——人人都想做厂长,人人都不下基层,一贫如洗的新中国还要不要吃饭?

东北人做到了。

国家对东北的统御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几十年以后,东北经济已经垮台,可东北人依然念着国家的好。我从很小时候就能感觉到,家里那种爱国情绪是赤裸裸的,绝不含蓄。

我心中的家乡人,豪爽,热情,好帮忙,脾气确实不小但是上来的快下去的也快。

嘴上会叨咕叨咕国家当年咋就让我们下岗了呢,好像满腹怨言。结果国家有什么号召,一个个上的比谁都快,导致东三省几乎全是独生子女。

东北人,和很多人心目里的形象真的不一样。我走过这么多地方,依然觉得家乡人真可爱。

其实也就是这样一群人嘛。哪有什么奇怪的呢。不过南方的同学不了解也很正常,毕竟隔了那么远呢……我以前还觉得广东人什么都吃……后来谈了我家广东姑娘……谁说的,站出来!这小祖宗天天挑食弄的我没招没招的!


————————————分割线————————


深夜更新:时间紧的朋友以下可以不看。

刚才给我对象讲了一个小时毛泽东传,小丫头最近迷毛泽东……你说这丫头……好不容易祖宗睡着了,我跑来看看自己的回答。

最开始只是写一下自己的随想,结果没想到破10k赞了。十分感谢大家!谢谢家乡铁子们支持,谢谢其他地区兄弟姐妹的热情。

这两天我一直有关注评论区,后来人确实有点多,但也尽力地回复讨论,毕竟不能辜负了家乡父老和关里朋友的热心。

今日第一要务,就是谢谢各位朋友,我知道最南是海南省了……是这样,东北人的传统观念是,东北以外,全是南方。而我又恰好是个初高中地理没及过格,全靠理科续命的憨憨,确实对南方地区不太了解。

而且在我们观念里,海南是个四季如春水果随便吃天天沙滩晒太阳宛如天堂的地方。就像你想起北京第一个想的绝对不是在北方,而是,哦,首都啊。我们想起海南省,第一个想的也绝不是祖国最南省,而是,哦,人间天堂啊。所以吧,我就自动把广东认为是最南了……

这两天评论里出现过一些反对的声音,我把自己认为有一定道理的推荐上了精选,希望大家继续理性友善地讨论,就像这几天一样(说实话我很开心)。至于有些确实不太友善的声音,我没推精选,但出于尊重也没删。我真心希望在这个回答下,南北人民可以和谐愉快地讨论各自文化精髓,而不是仅仅因为了解对方不深就互相谩骂指责。

刚才我老班长给我说了句话,叫甭管咱过的行不行,遇到谁都笑脸相迎。——这也是东北人一贯的态度,在很多负面境况里,东北人依然不会丢礼貌,不会丢热情。这样对不对,好不好,我也不知道。但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

另外给南方朋友解释一下东北人为什么嗓门大,这要从东北话说起……因为早年东北太冷,冷到舌头能僵,所以东北话的特点是"张一下嘴,呼一口气"。这也是非北方地区很难说出正宗东北话的原因,因为东北话不只是几个方言词汇,还有其独特的发音方式。

——我们说一段话,是一口气呼出去说的的,这期间只需要上下弹舌卷舌,而嘴唇几乎不需要怎么动,一直微微撅起来。而就我观察,我女朋友说家乡话时候,嘴唇是一直变化形状的。南方地区很多都是这样发音。

这意味什么呢?意味我们说话很容易声音大。呼着气说话,这很正常。我自己平时在学校说话也是温言细语,但切成家乡话(吉林),自然就会声音大,语气偏生硬(南方同学看来)。我和家里人说话我对象听过,我问我爹这菜是不是买少了,她以为我俩在吵架……所以东北人嗓门大和素质真没太大关系,我总不至于跟我家里人没素质不是?

科普到此结束,有其他见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补充我会看。

另外,评论区对东北小哥哥有兴趣的南方姐妹们,在此向你们厚颜安利大连海事大学!大连高校圈素有说法:海事的汉子东财的妹,大工的学霸排成队!海事的男生会军姿,穿制服,好叠被!学弟们,学长只能帮你们到这了!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让位于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对充裕的生存物资,让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

两者共同作用,塑造了东北人自来熟的性格特征。

都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是人际距离过近导致的,实际上人际矛盾是由人均资源导致的,人均资源越稀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越突出,因为空间资源也是一种资源,人与人之间距离过近的实质,是人均空间资源的不足,一般而言,人际距离越近,则人际矛盾越突出。

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当双方距离为负的时候,人际矛盾反而会短暂消失。

东北社会宏观层面上的人均资源充裕,使得人际矛盾较为少见,长此以往,塑造了东北人的自来熟性格,因为对陌生人的高度戒备,本质上是对人际矛盾高发形成的条件反射,东北没有这个环境,自然也就用不着对陌生人过度戒备。


user avatar   tian-liang-jiu-chu-fa-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在哪个马路牙子边

看到俩人正攀着肩膀

聊得热火朝天

千万不要草率地以为

他们一定是相识多年的盆友

因为还有另一种可能——

他俩至少有一个是东北的!


毕竟东北人热情和自来熟的本事全国闻名

他们论第二

就没哪儿的人敢称第一


上到明星大腕

辽宁篮球运动员郭艾伦

与李易峰打成一片

只用了一个对视的时间

下到普通民众

陌生人之间也能在澡堂子里互相搓背


总之只要有东北人在

无论什么场所

他们分分钟就能教会你啥叫“四海之内皆兄弟”




东北人自来熟起来

就是这么随时随地

这跟他们对陌生人

那强烈的好奇心脱不了关系


当你看书时

他们觉得自己也可以跟你

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番

你的小汽车他看对了眼

就会上来问问价钱

就算隔着一面墙

也无法阻挡他们

对美食的追求和好奇

但东北人的自来熟

绝不局限于自我满足

他们往往会用这种热和劲儿

迅速感染周围一片人

不管到了哪儿

东北人分分钟

就能俘获朋友邻居的“芳心”


那么问题来了——

东北人为啥那么自来熟呢

这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1.东北的气候和环境使他们很热情


众所周知

东北天气那叫一个嘎嘎冷

尤其是到了冬天

一降温就是零下几十度

也许正因为如此

东北人暗下了决心

既然天气已经够冷了

那就让咱的热情给他暖一暖

而且不像南方那样人口密集

东北显得很是地广人稀

不自来熟的话

这辈子很可能会没什么朋友

所以难怪东北人

看见个人就热情得不行

毕竟他们被孤独给整怕了


孤独的东北人因此养成了健谈的习惯

而且开发出了一套——


2.天生就让你觉得倍感亲切的东北话


东北人首先从称呼上就没把你当外人

他们叫你要么是“老”字打头

老弟,老妹儿,老哥,老叔,老婶…

代表着东北人暖炕般的热情

要么是“大”字开头

大兄弟,大妹子,大姑娘…

彰显着东北人松花江一样的胸襟

在东北人的字典里

一个“咱”字就代表了

他们对你无条件的接纳

而且东北话非常幽默风趣

让你在欢乐之余

放下了彼此间的防备


有些明明只是东北随处可见的文字

你看的时候总觉得它自带音效

仿佛眼前正站着一东北人

在跟你自来熟地掰扯



东北话还特别喜欢连读和省略

大概是因为这样讲话更快

然后就能用省下的时间

跟你好好唠一唠

用这么好玩的东北话跟你拉家常

谁拒绝得了啊


当然

东北人能让你敞开心扉

除了东北话

还要归功于——


3.东北人普遍豪爽友好的性格


不难发现

东北人的热情其实是有原因的

毕竟在他们那旮沓

有些活动人多那才叫热闹




长期的集体生活

让他们变得很是豪爽大方

天生就对陌生人没什么防备心理


拉一趟客人

他们恨不得把自己的底全兜都给你

你不喜欢吃的饭

他们也会很热心地帮你消灭

丝毫不担心你会不会在里面下毒

即便与你只有一面之缘

对你也有着无条件的信任

就算是买车这样的大事

只要是你的意见

他们不仅听

还照着做

而且不同于那些只在口头上

跟你客套的妖艳贱货

东北人是把自来熟

实实在在贯彻到行动当中去的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可劲儿对你好

关心你就像关心自家亲戚

嫁的远都要不满地嘟囔两句

你的手机掉了

更是心疼地提醒你

但关心充其量只能算小打小闹

他们还会把自己的东西

无私分享给你


无论是你需要的


还是你不需要的

统统都想给你


而且东北人普遍都有一副热心肠

有时候不需要你张嘴

上来就要给你帮忙

面对如此自来熟的东北人

有社交恐惧的同学也不要怕

毕竟东北人虽然自来熟

但也很有分寸


总结一下就是

你不搭理他他就找别人

也不会逼着你聊

你就算在聊天时敷衍

他们也不在意

毕竟他们自己也能唠挺好

有时他们也会换位思考

怕你嫌弃

所以

真心感谢东北的铁子们

不仅用方言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还用自来熟和热情温暖了俺们


最后

我想问一句

这么可爱的东北银

国家啥时候整一个给我当朋友啊




     

相关话题

  东北的温度比三十年前高了还是低了? 
  你有哪些关于东北的暖心故事可以分享? 
  东北人到底如何? 
  家是东北的,东北年薪12万和北上广年薪20多万,哪个更值得我选择(个人比较追求幸福感)? 
  为什么现在很多东北人定居海南? 
  现如今的东北有哪些好的方面? 
  为什么东北话容易传染? 
  如何看待长春3月28日局部停电/停水? 
  刘强东说建国初期东北三省GDP一度占据全国85%指的是哪一年,是真的有那么高吗? 
  如何看待南方来东北地域攻击地域黑男子在东北辱骂东北人被群殴?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汉学家连现代汉语都讲不好,还研究古代汉语?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法国自从拿破仑之后,法国军队就成了渣渣了?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