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孩子遇到挫折后很沮丧,父母可以做什么去引导他把负面情绪变成前进的动力? 第1页

  

user avatar   ceciliac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了解三个概念:心理弹性、情绪管理和成长型思维。

心理弹性(Mental Resilience)

美国心理学会(APA)2014年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甚至是重大压力时的适应过程[1]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well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trauma, tragedy, threats or even significant sources of stress.

人生总会遇到挫折,拥有心理弹性的孩子更容易从沮丧中走出来。美国心理学会建议,父母可以做以下几件事[2]

  1. 建立联结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结(connection)非常重要,不仅要建立亲密关系,也要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在家庭内部,父母还需要和孩子构建起亲密关系,这种能为孩子提供强大支持的家庭,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并愿意求助父母或家庭。
在社交方面,父母可以教孩子结交朋友,同时教给孩子共情技巧,例如感到别人的情绪并作出适宜的反馈。

联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些社会关系能为孩子提供社会支持并增强他们抗风险、抗挫折的能力。

2. 帮助他人

阿德勒曾夸下海口:给我14天,我能治愈任何一个抑郁症患者。
吃瓜群众闻讯而来,纷纷提问:那么,您要如何做呢?
阿德勒:首先,我会让他从帮助别人做一件事开始。
吃瓜群众:如果14天还没有治愈呢?
阿德勒:那就需要再过14天……

这则故事并不是真的指向能治愈抑郁症,但却体现了价值感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有能力、有价值」,对他人有帮助时,就会产生自我价值感,从而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丧失信心的孩子,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来增强自我价值感。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从事与年龄相符合的任务乃至志愿活动等。

3. 规律化的生活和休息

坚持日常活动可以使孩子们感到舒适,尤其是那些渴望生活中的程序能结构化的小孩子,规律的生活(routine)对他们保持安全感,从挫折中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就非常重要。

但坚持规律生活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有的孩子在遇到挫折后未必能继续正常的生活节奏,而是需要「暂停」一下,等心情平复以后再回来。

同时,我们需要让孩子的生活有足够的运动和玩乐时间——张弛有度的生活能避免孩子因为紧张的节奏和焦虑而薄弱掉心理弹性。

4. 专注下一步的计划

和孩子共同设定合理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一次次迈进。

不管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关键要教会孩子朝着目标迈进,即使只是很小的一步——而不是陷在自己的情绪里。

曾经有一个老师来到教室里,拿出一张纸询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到:「一个黑点!」这位老师沉默了一会儿,问到:「明明有这么大一张白纸,为什么你们只看到小小的一个黑点呢?」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孩子已有的努力,让孩子聚焦到他或她已经完成的事情上,而不是尚未完成或失败的事情上,鼓励孩子继续前进面对挑战。

5. 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

给予半杯水,心态积极的人会说「还有半杯水」,而心态消极的人会说「只剩半杯水了」。

因此,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认知很重要。父母可以教孩子记住过去的成功经验——他曾如何成功地处理了困难——并帮助他了解过去的挑战,是如何能让有面对未来挑战的力量。

一个内心有胜任力的孩子,能更好地信任自己会解决问题并做出适当的决定。

当然,我们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以及自嘲的能力——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承接挫折,重塑积极心态。

6. 看向未来的希望

即使孩子面临非常痛苦的事件,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帮助他保持长远的眼光。

这次测试确实不太好,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够让我们及时查漏补缺,尽快迎头赶上。

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能帮助孩子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继续前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方方面面,什么是塞翁失马,什么是否极泰来,都有助于孩子将目光从当下的沮丧移向能照亮他前进的长期目标。

7. 接受变化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变化」往往令人可怕。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看到:

不变的只有变化,这种变化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旧的目标确已无法实现,我们可以设立新的替代目标。

情绪智力训练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接受加德纳的智能多元化理论,创造性地发挥了其理论中的人格智能的基本思想,首次把「情绪智力」从人类的智慧中离析出来,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并经过1993年、1996年两次修订,到1997年基本定型。

通俗来说,这就是情商(两者还是有区别)。

幼年的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与年龄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他们的对情绪的自我掌控还未形成,父母需要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这一过程与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一样,是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

第一条关于「心理弹性」的建议,其实也适用于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此外,父母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由于幼儿注意力很容易转移,消极情绪状态持续时间不一定很长,这也表现出一种对情绪的无意识调节。

面对孩子的过激情绪,父母可以采取冷处理、转移注意力等手段,同时还要教给孩子一些积极调控情绪的手段。例如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积极养育课程上学过的「蝴蝶呼吸」: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冷静的时候,通常会先深呼吸调整,再开始处理问题;但是普通的深呼吸,对孩子未必有用,所以有了这种升级版的蝴蝶深呼吸。
具体的处理步骤如下:当你察觉孩子生气的时候,肯定他的情绪,告诉他,现在他就像一只生气的蝴蝶;蝴蝶生气了怎么办呢?当然是要到处飞了!这时,带着孩子一起,用双手当做翅膀,上下挥舞;边挥舞,边配合吸气和呼气。

很快,孩子就会平静下来。

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由于他们已经发展出了基本的心理理论,父母还可以引导他们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调整自己的认识。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1988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曾进行过一系列实验[3][4][5][6]

她将128名10~11岁的孩子分为两组,并给这两组孩子都进行了智力测试(IQ test),主要是一些智力游戏等。接下来,她一对一给予这些孩子反馈。

夸奖A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你真的很聪明!」
夸奖B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看得出来你很努力!」

接下来,她问这两组孩子是否想要再做一些智力测试,结果:

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拒绝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贴上了「聪明」的标签——他们喜欢被人夸「聪明」,并且害怕接下来在测试中出错,就会失去这一标签;
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却很乐意做更多的智力游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被表扬来自于「努力」,所以越努力,就能获得越多的表扬。

接下来,她又给了这些孩子与之年龄所不匹配的、难度更大的挑战,结果:

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心态崩了,他们认为自己可能「并不聪明」;
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则不断尝试,因为他们认为只是有的地方做得还不太对,但他们总会找到解决方法。

次日,她又给了这些孩子与第一天智力测试水平相近的题目,结果:

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测试分数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因为他们在遭受打击后认为自己「并不聪明」,因此在测试中未必能取得和之前一样的好成绩;
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测试分数则呈现大幅提升。

卡罗尔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区分出两类具有不同心态/思维方式(mindset)的人。

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

他们害怕失败,不愿意去尝试太难的挑战,因为他们不想失去自己的「聪明」标签,害怕自己的挑战失败会让周围的人失望。

当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总是夸奖、从不批评他们的人。

当他们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会觉得自己被攻击了,而不是考虑这些建议的合理性。他们会认为这些批评者发现了自己「并不聪明」的真相,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从来都觉得自己并不聪明。

当他们被夸奖擅长某类工作时,通常会拒绝尝试其他类型的工作。他们也不愿意努力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天生就聪明的人不用太努力,相反,努力则意味着不够聪明。

当他们在一项考试中失败后,可能会选择通过「作弊」来获得好成绩,而不是更努力地学习;或者找到那些比自己考得更差的同学,以此获得心理安慰。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他们认为越努力就会越聪明。因为在他们看来智力并非固定的,也并非简单的「聪明」或者「不聪明」,而是取决于努力的。所以他们更愿意付出努力。

当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和他们有所不同人。正因为彼此各有所长,所以能在这段关系中获得成长。

当他们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会将其视作「可藉此成长的机会」,而非对恶意的攻击。

2011年,卡罗检测了这两类不同思维模式的人,面对错误时的大脑活动图像。

来源:Carol的Ted演讲

左侧固定型思维的人,大脑几乎没有活动,这也意味着他们面对错误会选择逃避;右侧成长型思维的人,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包括剖析错误、从中学习和试图找到解决方案。

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认为聪明和成果来自于后天努力,即使失败了,还可以通过继续努力来达成目标。

关于成长型思维,我对父母的建议是:

夸孩子努力,而不是夸孩子聪明;不要夸孩子「你已经很努力了」,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法再努力从而丧失信心;同时,反复告诉孩子,错误是成长的机会。


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拥有了强大的心理弹性和情绪智力,在面对挫折时,更可能将负面情绪变成前进的动力。

参考

  1.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mentally-strong/
  2. ^ American Psycholological Association. Resilience Guide for Parents & Teachers. https://www.apa.org/helpcenter/resilience
  3. ^ Dweck C S.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6, 41(10):1040-1048.
  4. ^ Dweck C S, Leggett E L.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 95(2):256-273.
  5. ^ Elliott E S, Dweck C S. Goals: An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4(1):5-12.
  6. ^ Yeager D S, Dweck C S. Mindsets That Promote Resilience: When Students Believe Tha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veloped[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12, 47(4):302-314.



  

相关话题

  我想给一岁快半的儿子报早教班,老公不仅不同意还说我被洗脑了,怎么办? 
  4 岁左手无指男童娴熟包饺子,妈妈编善意谎言鼓励,如何让没有拿到「好牌」的孩子,更好地面对人生? 
  如何看待将有关同性恋的知识教授给儿童的行为? 
  4 月 2 日,是世界自闭症日,我们如何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 
  为什么茶那么苦,大人还是喜欢喝? 
  一年级孩子,擅自做出承诺要买礼物送给别人,在家长不同意时还坚持要买,请问家长要怎么做? 
  孩子用 50 元的游戏机和邻居哥哥换了 2 个棒棒糖,作为家长,孩子们之间不平等的交易要插手吗? 
  怎么才能让孩子在不牺牲睡眠和运动时间的前提下,成绩名列前茅? 
  八岁儿子一上午只写十个字,重庆 90 后妈妈吼骂儿子后内疚大哭,年轻家长育儿有哪些困境?如何更好解决? 
  5岁孩子在班里不愿意出头,需要干预吗? 

前一个讨论
该如何教育孩子有能力识别什么是健康的爱、健全的人格?
下一个讨论
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的时间观念?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