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我上了985还会这么焦虑? 第1页

  

user avatar   qin-ai-de-de-yun-s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你不懂大学教育的意义。

你以为大学教育是为了获得金钱、地位,更普遍的说,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所以你总会被社会传导给大学的焦虑裹挟着前进。

推荐一本书《优秀的绵羊》,是耶鲁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写的,应该能回答你的问题乃至回应当下很火的“绩点为王”的现象。

节选片段。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领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其中有些人说,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经常有人会说,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夺目靓丽的精英高校,倾国倾城的国色天香,无数学生和家长愿意为它的美而付出一切。当我们认为这些名校能够为你带来无限机会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对名校的一厢情愿也伤害了我们自己呢?

比如它们限制了我们对生活的遐想。我们不再去考虑成为一名教师、一位神父或者一位工匠。从事这些职业简直就是浪费名校的教育。我的父母会怎么想?我的朋友又会如何看待我?在毕业后20年在纽约举办同学会之际,当初的同班同学个个都是腰缠万贯的富豪或者高高在上的社会名流时,我又该如何面对他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难道我不应该在这些人之上吗?当你一旦陷入了这种思考的深渊,你就给自己的双眼蒙上了一层布,整个世界都在你面前消失了。

“投资与回报”直截了当地概括了人们对大学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大家总是习惯于计算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量化关系,却往往忽略了大学给予的回报应该是什么。大学的回报是否仅仅只是金钱呢?言外之意,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就业(即产出和回报)吗?我们必须探究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上大学究竟为了什么。

诚然,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份工作,但是每个人更需要懂得生活。既然我们从实用主义角度去计算上大学的回报是什么,那么我们为何不可以去计算为人父母的回报,与自己的密友共度时光的回报,享受音乐的回报以及阅读书籍的回报呢?任何值得做的事情,是因为事情本身有意义。

大学的使命是成就一个更有意思的你,这个使命的前提是,你认为成为“有意思的人”对你最重要,而且你认识到你将是陪伴自己终其一生的唯一人选。但是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并非由资历堆积而成的自我实现,比如说同时修4个专业,时任大学报社编辑,参加合唱团,创建非营利组织,并学会烹饪异国他乡的美食等等,这些都不能成就有意思的你,因为“意思”并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也不是刻意去成就的。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user avatar   da-fa-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名校读书的娃,很多都不太快乐,甚至心理有问题的也不再少数,我身边有抑郁倾向的朋友就有四个。

我有个搞数学竞赛的学姐,能上清华没有去,能上交大的经院管院也没有去,选了数院。她也知道清华牌子更大,金融赚钱更多,但她就是喜欢数学,她和我说,相信着数学里面必定有某种永恒的规律存在,而学数学这件事,让她感受到美。

我听完就觉得太好了,按说这种人是应该热爱着学术一直走下去的,一直追逐梦想。——结果她休学了一学期,原因是做不下数学题了。

她觉得自己太渺小了,「就算是搞数学,我发现比我有天赋的也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还不满足。我们有个学术特别优秀博士生助教老说自己傻逼,可是那这么一比,我不就更傻逼了吗」?

大二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个女孩跳楼了,我当时不知道原因,觉得很震惊,很惋惜,也很害怕。大四我上知乎,看到了一个她朋友后来写的回答:

她明明英语测试一次得A,四级一考700分,接待过艾奥瓦州的教育部长;面试不到英文会议的志愿者。不止一次跟我讲,没有朋友,因为不愿意装作兴致盎然的样子。专业课分数很高,加公共课就变成倒数。

然而在好学校里,好像一个学生不野心勃勃就不正常似的。一个学生没有对未来的规划或是对自己的要求,她就是异类。

我知道有些人会说「不值得啊,这都不算事」,但那一刻我突然理解她。太辛苦了,因为就算毕业了也不大能快乐的起来,就连人赢也很难幸免。

我有个本科和研究生一直拿国奖的学长,真的是那种不怎么学都能考好的人。毕业以后去了游戏公司当内容运营,头一年工资一万,今年去了别的公司一万五,女朋友觉得和他在一起看不到未来,和一个家里条件稍好一点的男生在一起了。

一周前我们一起吃夜宵,我为了写毕业晚会的稿子采访他,我说,你觉得大学塑造你了什么?他没回答我,他说,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985毕业的的。有些人想到毕业的生活已经提前焦虑了,我有个学弟,微信签名是「追上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就问他,谁对你有厚望了啊。他说他们家里就出了他这么一个大学生,他妈他爸特别为他骄傲,觉得他毕业了就能在上海大展宏图。

说到这儿他又苦笑了一下,他说你知道吗,我们这个工科专业,毕业平均起薪5500,别说买房子了,我怕是连自己都养不起。

即便上了名校,里面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塔尖上的就那么几个,集万千宠爱为一身,失败者却遍地都是。

学习好的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艺术特长生觉得自己绩点不行,怕受人歧视。那个人缘很好的学生会主席的人生危机直到毕业才来,女友想安定了,他发现自己家里的所有积蓄,甚至都付不起一套房子。

多遗憾,年少的时候你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手上,觉得抓到了录取通知书就拥有了一切闪亮的未来。

好不容易进入了梦想的学府,还没飞起来就啪地落地了,却发现自己原来这么普通,这么弱小。

你想,我怎么就不特别了呢?

可是谁又告诉我们,我们就是最特别的那一个呢?是最有天赋,最聪明,最容易获得幸福的那一个呢?

我曾经以为我也很特别,我是小县城学霸啊,和北京上海的考生不一样,我是真的一张卷子一张卷子做出来,才到现在的。

大二的我还没看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不知道里面有个法国上尉一辈子就写出了一部马赛曲的故事。人吧,星星砸脑袋上的这种机会只能撞上一回,多了就没有了。

我觉得我大学经历够特别了,当过网红创过业,最酷的是我本来有个可以月入几万的机会,我放弃了,我是个有新闻理想的人。

我去面南方报业,南方报业没有要我;给GQ中国投了三封简历,千字作文情深意切,结果GQ也觉得我不行。后来兜兜转转还是新媒体收留了我。谈offer的时候HR给我开了一万工资,拿北京税后工资一除,7400,我当时相中一个单间要4000,我说姐姐一万二可以吗。申报了两天,HR小姐姐温柔且坚定地告诉我「不行」。

成长一定是伴随着失落的。

不怕大家笑话,我10岁看完《哈利波特》,真的一直在等来自霍格沃滋的猫头鹰。结果等到13岁也没来,我才知道,原来我是没有魔法的。

我就觉得,哦,那我也是个普通人。

可是太奇怪了,认识到且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不会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以后,我反而就快乐了。

或者说,我突然觉得:大家上名校、上大学的意义,可能不是在名校里继续优秀呼风唤雨,而是就在名校里(以后到社会上)受挫打滚,然后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这不是说我觉得我这样就可以了,能够安心的混吃等死,也不是说什么放弃梦想甘心平庸,我觉得是终于认清了自己和世界。

这个过程很痛苦,但也很值得,就好比一条小鱼终于从河流游到大海,然后它看到鲸鱼,看到水母,觉得自己如此渺小,惶惶不可终日。

可是它忘了,至少此刻它置身海洋。而且认清了自己也很普通以后,我反而更加被燃起了斗志。

从「没希望了,作为一个过去的天之骄子居然堕落到这种程度」转换为「虽然我现在普通,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是从特别高的地方pia叽摔下来,一个是低到尘埃里再开出花,不再给自己加那么多苦大仇深的戏后,我突然就释然了。

最重要的是,我终于变成了一直向上走,不再想那么多的「我本应该了」。考上好大学和人生比起来,也好像小鱼和海洋。

高中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考上好大学就有了一切」,现在即将从所谓的985毕业的我,要特别斩钉截铁地告诉大家,这tm真的就是句善意的谎言。

考上好学校也许前途会顺利一点点,但它和必然的幸福没有一丁点关系。人生太大了,我们有那么多的问题要解决,和毕业以后的挑战比起来,「我曾经很优秀」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要面对生存的挑战,面对社会的难题,面对你自己存在的疑问「我是谁去哪要干什么」,面对为人父母的的难题思考,如何去塑造新的生命,你也要面对亲人的离别,好友的四散。

还有一个问题一直马不停蹄地在奔向你,过两年你就会察觉——年轻也不是永恒的。我们早晚要衰老,然后某一天死亡。

真的到那一天来临,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必然会有所审问——到底什么才是人生?如果相信着所有问题的钥匙都藏在语数外政史地的课本里,相信着「学好物理化,考入前三甲」,就能顺利地逃避掉一切人生疑问的话。

——那人生未免也简单得太过荒谬了。

它那么宏大,那么美,问题与解开谜题的喜悦一同到来,我们都像是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又怎么能不负责任地说,考上好大学就一定幸福呢?

但是我知道认定自己是个没有主角光环的人也很难。这太他妈的难了。难到很多人要和这样漫长的错觉战斗一生。

就像付云皓说:

「在大学的象牙塔之外,有广阔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人去身体力行。若你头顶光环,身处高塔,或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只有脚落实处,做好每件事,才能积少成多,为社会真正贡献你的力量。

2003年与我同行的五位队友,有两位还在数学的大海中遨游,另外三位则投身了金融行业,这点我在采访时有提到。他们每个人都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我也没有」。

我也没有。

我很喜欢写东西,想拿写作当职业,但写作这件事情就更看天分。我讨厌自己见识浅薄,觉得就算是写作,我也和别人有那么大的差距。

先是因为差距而痛苦,慢慢地就接受了差距。我想创作的美呢,就好像天上的月亮,有人已经离得很近了,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的人虽然起步和我差不多,岁数也一样,但是就是比我爬得快。

我知道我没有那么好的天分,我也知道我可能一辈子都够不着月亮。

但我也会一直往上攀,一直往上攀,就算够不到,我也能留在我能达到的,离月亮最近的地方。

B站有个up主叫猪队友小Y,他在一期视频里说过两句话特别好:

我知道失败者的故事也许很难引起大家的共鸣,相比如失败者那些可笑可悲的经历,大家更愿意看到成功者们热血励志的奋斗史。

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野百合也有春天,失败者也有荣耀。纵使不能光芒万丈,也要倒在追梦的路上。

这样想起来那句很老的鸡汤真是让人落泪,「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现在很难,但真的没关系;毕业时我们总要祝彼此前程似锦。

但我还想再加一句:愿你在平凡处也获得喜乐安定。

就写到这里吧,人生很长,祝你我好运。


(鸽)----------------------------以下ans,各位大佬有兴趣了瞄一眼: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发现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弱,应该如何锻炼这种能力?

大学四年不加入社团、学生会,不当班委,对以后发展会有不好的影响吗

为什么公务员挣的不多,甚至不被看好,但还是有很多人考?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有钱别人就巴结你,你没钱别人就冷落你,是真的吗?

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user avatar   re-xin-shi-min-fan-a-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zhi-ji-55-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不能提出这个建议
user avatar   gutianlege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9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的会面中,突然毫无预兆的要求记者清场,而在那段现场的视频中,似乎有一记者问了一句:“Did he shit?”(“他是不是拉了?”),而旁边的另一位记者回道:"I have no idea,hope the microphone got it。"(“我也不知道,但愿麦克录到了。”)

这段视频流出之后,全世界的舆论场都炸了锅,人们纷纷怀疑,已经是80高龄的拜登,是否在这样严肃的场合,一个不小心,拉在了裤子里,所以才会突然要求清场,而现场的记者是闻到了味道或者听到了声音,才会有此一问。

这个看似荒谬的猜测,却意外的流传极广,以至于向来标榜言论自由的外网都开始大量封杀此类帖文,而美国官方也很快出来辟谣说清场跟总统拜登的身体情况无关,只是出于政治和外交因素,两位领导人必须密谈。

但网民们可不管这么多,美国政府越是删帖和澄清,他们就越是对拜登的“脱粪”深信不疑,传言越传越是有板有眼,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那句“祝他身体健康”也被拉出来反复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拜登的“失禁症状”。

这个曾经代表着“战无不胜,众望所归”的超级大国和世界第一强国,居然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迎来了舆论的毁灭性打击,这让许多美国的敌人和反对者都大为诧异。

然而,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疑点颇多,因为在那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第一位记者在提出疑似脱粪的疑问之后,另一位记者给她的回复是“我希望麦克风录了下来”,如果真的是拉裤子这种事情,被麦克风录下来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还不如说希望摄像头拍到了。

即便退一万步,认定确实是拜登没有控制住大小便,但其实他作为一个80岁的老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稀奇,衰老并不是罪恶,也不至于为此如此残酷的嘲笑一位老人。

因此,拜登如今的被群嘲,可以说只是美国国力衰退的一个缩影,无论拜登是否真的大小便失禁,但他作为美国总统,领导着这个衰退的美国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跌下了神坛,曾经的荣耀必然会一道一道全部化作孽力反馈回他的身上。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美国今日没有从阿富汗撤军,新冠也已经完全被控制,那么拜登就是拉的到处都是,也依然会有人跪舔说他这就像廉颇“一饭三遗矢”,是有大将之风,可当美国撤出阿富汗,新冠病死七十万之后,哪怕他这位总统日日正襟危坐,我们也总会怀疑,他屁股底下,是不是粘着什么不雅的东西。​

这,就是今日的世界,就是美国从“谁也打不过”到“谁也打不过”之后,所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啊。


user avatar   zhu-xiao-heng-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外交讲究对等,中国则尤其讲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于欧盟这种神经兮兮的跟着老美表态制裁我们的人的,一定要给他一记重拳。

欧美难道不知道种族灭绝是什么?可他们随随便便的就用这么重的理由来污蔑我们,反过来是重创了他们自己的公信力。

奥巴马的回忆录里说,奉行韬光养晦的中国,不管遇到了什么问题,都不会把事情搞得不可收拾,这句话的背后,其实就是他们可以任意的霸凌我们,而不用担心太多的后果。

但是,大人,时代变了。

在阿拉斯加,杨主任已经清晰的表达了我们的态度,中国人不吃这一套,韬光养晦是战略防御期,现在已经进入战略相持期了,也就是有来有往。

今天,俄外长也来访,主题应该是讨论建立反对单方面制裁的联盟,重点就是要减少美元体系的使用,会达成什么样的结果,很值得关注。

小日本跟着美国发表2+2针对我方的指责,外交部对此的回复是若干个成语:狼狈为奸,战略附庸,仰人鼻息,背信弃义,破坏中日关系,不惜引狼入室,出卖本地区整体利益,这种做法令人不齿,不得人心……

我认为,这表明小日本不久也会吃到一记铁拳。




  

相关话题

  从普通二本院校打算考研进985院校,真的很难吗? 
  有哪些可以让男生少奋斗二十年的方法? 
  大学期间能考哪些含金量高的证书? 
  导师私下老夸我漂亮,这样正常吗? 
  在清华读硕博或者博士期间做兼职辅导员是怎样一种体验? 
  普通二本的学生想要申请国外名校应具备哪些条件? 
  大学生买苹果手机不能评贫困生合理吗? 
  日语专业是个好专业吗? 
  在校大学生领证结婚后,学校让我休学或退学,我该怎么办? 
  你想告诉准程序员些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一个女生能脏到什么程度?!?
下一个讨论
考研时一个人能有多努力?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