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屠呦呦教授的成就对中医的发展有什么正面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lin-meng-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屠呦呦是废医验药的典范了吧。


原作者:编辑 王暐

链接地址:"中国神药"青蒿素与中医无关_发现者第150期_网易探索


全国500名科研人员,筛选出4万多种化合物和中草药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 “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屠呦呦团队收集了2000多种中药药方

1969年为研发抗疟疾药物,北京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加入项目,屠呦呦任科研组长。
首先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并收集地方药志及中医研究院建院以来的群众来信,寻访老大夫总结实际经验等,汇总了植物、动物和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从中整理出一册《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声名远扬的青蒿。


最初中医将研究对象弄错:青蒿并不含青蒿素

在药物筛选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很差,甚至还不及胡椒有效。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重视。这是因为:对能够治疗疟疾的青蒿,中医典籍中所记载绝大多数为错谬,首先传统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学名为黄花蒿的具有抗疟作用,而学名为青蒿的没有任何抗疟作用。其次绝大多数中药用煎熬等高温方法配制,实际上青蒿素在温度高于60度时就完全分解了,不可能对疟疾有任何治疗作用。
唯一幸运的是,唯一一个对青蒿使用正确的《肘后备急方》治疟验方对青蒿素研究有了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但,这只是一个验方并非中医药方,是根据一些医生长期治疗某种疾病总结出来的方子,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复方配伍的理论无关。


从《本草纲目》到《疟疾论》:几乎没有治疟方提到青蒿

中医对青蒿的使用方法,唯一有正确记录的是《本草纲目》,其中提到要使用"新鲜的或阴干后研成粉",而《本草纲目》其实又是引用了《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
此外,《本草纲目》中提到的不仅有青蒿,还有黄花蒿,李时珍误以为治疟疾的是青蒿,而非黄花蒿。在清朝的韩善徵所著《疟疾论》(1897年刊行),在当时为辑述疟疾较为全面之专书,所列治疗的古方12个,无一提及青蒿;今方31个,其中2个提及青蒿,且都是汤药——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青蒿含有青蒿素,经过煎煮其活性也遭破坏,对治疗疟疾无效。一个简单的事实呈现在面前,从晋代到清朝,治疗疟疾的数十个药方,极少提及青蒿。提到青蒿的,也被中医的用药方法自我消灭掉了


青蒿被中医发现后,其实对疟疾治疗作用不大

从《肘后备急方》成书到发现青蒿素的一千六百余年来,中医对付疟疾的状况并没有任何改善,仍处于一种 "束手无策"境地。其中所记载的所谓"青蒿一握",含有的青蒿素是非常有限的,青蒿素在肠胃中易被分解,吸收较差。因此直接用青蒿对付疟疾显然不行,药效不够,新鲜的也不便保存、运输。
历史资料中,有对中国历朝疟疾防治束手无策的案例记载。其中,明万历时期在东南志区有过大范围的流行,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江西的永新、永宁、福安等地出现大范围流传,造成永宁、福宁"死者无算";永新"死者不可胜纪"的严重后果。
而在1693年,清康熙帝患疟疾,当时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后服用由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而康复,康熙皇帝斥中医"南方庸医"。在1950年,统计显示全中国有疟疾病人3000万,当时每年病死有数十万,位五大传染病之列,中医并没有起到任何治疗或预防的作用。



化学研究和提纯工艺,让青蒿素得以开枝散叶

对青蒿素进行化学结构的确定,是天然药物化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能为研究具有新结构类型的新药提供先导化合物,这就是化学家们的事情了。在确认有效的药材后,后续过程没有用到中医理论也不需要中医参加:化学家和医学家登场。他们分离出青蒿汁中的各种成分,再逐个试验。
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种"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的设计,一直到作成药片摆到柜台上。在中医记载中,对青蒿的使用是"熬汤",温度超60度之后对治疟有效的青蒿素分解失效。在1971年下半年,的确是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的沸点为34.6度),提取物抗疟作用率达95%到100%,这一方法对证明青蒿粗提物有效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用乙醚提纯的过程,与中医无关。



中医对疟疾成因分析不合逻辑:不知本,何以治本?

中医治疗疟疾从根源上来看就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在对疟疾成因的分析中,史料如是记载:中医认为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中将其称为"疟气"。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中医认为,在中国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人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
现代医学对疟疾的描述却是清楚细致、合乎逻辑的:疟疾是人经过蚊子叮咬之后感染疟原虫引发的一种虫媒传染病,其临床表现是寒战、发热发痛、肝脾肿大等。这是由于疟原虫在人体肝脏内寄生孵化,成熟之后进入人体血液破坏免疫细胞导致。


摘自:"中国神药"青蒿素与中医无关_发现者第150期_网易探索


----------------------------------

这说明什么?


1:青蒿素跟中医没什么关系


2:流传千年的几千个药方,在严苛的临床实验面前原形毕露,说明时间长的药方未必有用,所以那些所谓的名方,古方,甚至是偏方如果进行严格的实验,几乎全是炮灰。


3:就算是中医粉也没有否认中医药领域骗子横行,监管不力的事实,可是新通过的中医药法案却降低了中医和中药的门槛,古代经典名方制成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说明现在上市中药制剂连个过场都不走了,中医的门槛也低了,祖传的面试考核即可,不需要通过执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说明国家在进一步降中医药和中成药的门槛,再回头看看屠呦呦为了一款药物的研发的困难,国家的政策和屠呦呦的精神真是南辕北辙。


-----------------------------------------

中医药怎么办?我的想法很简单:

验药:

任何药方,古代名方也好,中医自己配的药方也好,所有中药化合物和药方在没有严格验证有效性和毒副作用的情况下,都禁止开!禁止上市,禁止给病人吃,必须在大数据双盲测定有效性和不良反应之后,在批准上市。

这对于病人来说只有利,没有弊,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多好的事啊,我们吃的药能经得起验证,不是可以多活两年吗?这样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因为调理身体而肝肾衰竭的病人,也可以避免龙胆泻弹丸,中药注射的惨剧。


废医:

其实只要抓好了第一步,中医也就没什么市场了,什么阴阳五行理论,经脉气血理论,还有什么推崇朱丹溪的“养阴派”,推崇张从正的“攻下派”,还有现今流行的“火神派”等等。这些玄而又玄,几千年也验证不了的“哲学”就交给大学里的哲学教授研究吧。就不要指导2000年后的人治病了。


要不然,你还得区分谁是伪中医,看下面的链接

到底谁是伪中医?——16个中医教授看同一个病人,诊断各不相同




  

相关话题

  「光纤之父」、诺贝尔奖得主高锟逝世,他的一生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有多大? 
  到底应该怎么评论中医的火神派? 
  经常熬夜气色差,该如何养回好气色? 
  如何看待俄罗斯发现境内首例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该病例的发现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德尔塔病毒还会变异吗?人们除了打疫苗外怎么才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病毒? 
  为什么泼尼松一类的激素类药物似乎对什么病都有效?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人不相信中医? 
  作为一名刚入学中医学生,看了对网上太多批评中医的言论觉得很苦恼,怎么办? 
  现在的医生大部分是对患者负责还是只想捞钱? 
  石膏成分是硫酸钙,为什么能入中药?分子机理从何讲?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人际关系方面的小技巧可以保护自己?
下一个讨论
在日本,地位最高的动漫是哆啦a梦么?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