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山东部分地区礼仪(过年磕头)突然火了? 第1页

  

user avatar   wo-jiu-kan-kan-bu-shuo-hua-5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过年磕头不是去谁家都随便磕,不是跟见人就说过年好一样。说说鲁西北农村的风俗。

大年初一拜年都是没出五服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去给年纪大并且辈分高的人磕头拜年,那么年纪大辈分低的老人一般家里都会挂上中堂族谱,大家会去他家给族谱磕头。有和此家老人同辈和低辈分的顺道磕头拜年。辈分大的年轻人可以不给此家人磕头。

大年初一接受拜年的家家都开着大门,拜年的人进门就喊x爷x叔拜年了,里面人抓紧出来拿着糖说不用了不用了,吃利高吃利高。其乐融融的很。有些不接受拜年的就不开门,大家都知趣的不去。

然后正月里串亲戚给长辈磕头拜年,这个必须是结婚的长辈,没结婚的也有磕头的,但是岁数必须够大。

一般都是带着家人去看长辈,进门后就说舅啊 姑啊给你拜年了,长辈赶紧扶说不用了不用了。

就是一风俗习惯,算是仪式感,没啥乱七八糟的意思。

农村过年的仪式感多一些,说说我小时候在家过年的经历。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把贴在厨房上的灶王爷请下来烧掉,他老人家要上天反应情况。

然后就说谚语里的二十四扫房子之类的,到除夕那一天就有讲究了,如果这家欠你钱,但是贴春联了,你就不能找他家要债了。所以家境不好的人家春联贴得早。

下午就要拿着鞭炮去上坟,请先人回家过年,这个都是各家私自去的,不用组织,这个去了要磕头的。回来摆牌位上供品。

除夕夜12点放鞭炮,然后送老天爷上天,然后早上就去磕头拜年了。

请来的先人过完大年初一了,初二要送走。五服之内的人初二早上天没亮就会自发组织到街头,带着鞭炮集体去上坟,这个也是要坟前磕头的。你看有来有回。

这些仪式感随着年轻人外流,老人逐渐离世,也是越来越模糊了。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谢邀。

利益相关,山东人。

作为冀鲁豫革命老区,村本来就小,七八十户,又都一个姓,我看家谱上还都是一个祖爷爷,偏赶上我在村里辈分最小(现存最大辈分是修,我是元,崇修喜彩、宗耀元贤,你算算),打小家长就教育,出门一定要主动给长辈们打招呼,所以我出门或者回村就各种叔叔婶婶爷爷奶奶老爷爷老奶奶这么喊,过年那就不用说了,磕头是必有的,自家、爷爷辈的四家、叔伯辈的三家,远支高祖父级别的一家,太爷爷辈的两家,这都是必须要去的——这还是基于有三家爷爷辈的、一家叔伯辈的未出五服但是祖上有矛盾不来往的四家不用去的基础上。

你以为我真想去啊?大冬天的,天不亮就去,好点的地上能给铺个垫子,运气不好就只有化肥袋子了,前两年还有老年间土坯房(现在也有),地面坑坑洼洼,跪下去跟跪搓衣板没啥区别!(别问我咋知道的)

这还只是我们这门,我不是说了么,村里我辈最小,磕完这些,还有个攒底的大活是我们这门的组团去村里长者家磕,从东头开始,往西,庙口往北,村西边辈分大到我太爷爷复生也得喊太爷爷,西边再转南边,磕完,这才算完事。家家正堂都挂着挂谱,挂谱上边的老祖宗都是一个人,所以磕头的时候还得白饶一个给上头。

至于不去。。。不去也可以,前文我说的那个不来往的叔伯大爷——也是我唯一的大爷,他家的公子就不去,不仅不去,我这位堂兄平常见了人是连招呼都不打的,有一个关于他的乐子:村里排队浇田,排他家前边的那户浇完了,去他家喊我那个大爷,站大门口喊半天,大门开着,连个回应都没有,心说这啥情况,进屋一看,我那位堂兄在屋里看书呢,登时怒火中烧,“喊半天你没听见啊?!”我堂兄说“你又没喊我。”所以,他在村里风评很差劲,捎带着周围村里也知道。

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是跟着他爸爸要去一门里这几家老人那儿磕头的。

磕头这事好像在不同社交圈子里风评不一,有褒有贬。我当初说,好些人一方面夸赞客家人、闽南人的传统习俗多么传统、多么优秀;一方面又痛斥山东、河南这些地方残存的习俗多么可恶,问,为啥会这样?

故直江公信纲:有钱的叫传统文化,没钱的叫封建残余,多简单的道理。

艹(国语)

前几年,有一次支书喊话取消了磕头拜年——他辈分也不大,也得磕全村,那年我们这一门内部磕完就回家了。结果有那么几家积极的,还是磕遍了全村——这事直接导致支书倡议成为空话,第二年我们内部磕完就不敢回家了,在胡同口等着,看别人是不是又去了,果不其然,洋洋洒洒八九个正挨家挨户串呢!大爷的,来吧!走起!平常磕完回家七点半,那年八点多才回去。

不过勉强算是废了一半,庙口往西因为辈分太大,平时走动不多,就不去了,只保留了庙口往东的半个村。如此一来,差不多能少磕一半。

前段时间我还发想法说,回家过年的时候连个少壮派呼吁一下废除跪拜礼,然后评论区都快打出脑浆子来了。

今年除夕的时候,镇政府紧急会议,各村都接到通知,严禁串门磕头拜年。没想到啊没想到,村支书说了都没用的事,居然被武汉几个吃夜面虎子的熊货给办成了!

现在想想,emmmmmm要不时间重启一下吧,我们情愿恢复磕头,但是你们特么也别吃蝙蝠了,咱们快快乐乐过个年,岂不美哉?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个十期,怕是不应该“彻底否定”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山东人,长这么大,没给活人磕头过。

这种所谓“火了”的情况应该只是某些地区,不是全山东的事情。

至少胶东这么多年我没见过。

愿意磕头就磕头吧。

大家多鼓励一下。

啥时候鼓励的想裹脚了。

这玩意也就到头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坐标河北

没给活人磕过头

请一些人不要以此来代表整个北方风俗

历史经验证明,磕头换不来父慈子孝,也可能反目成仇。父母的权威不是逼着儿女磕头换来的,儿女要表示感恩也不需要靠磕头表达。


user avatar   -60-23-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请移步

山东人给父母长辈磕头=封建陋习

逼乎精英拿钱磕头=聪明机智

现在还觉得山东人给父母长辈磕头是个问题吗?


user avatar   jing-zhong-fen-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实人好欺负。

一年就磕头磕那么几回的,叫嚷着是糟粕。

动辄一天磕五回的,屁都不敢放。

惹不起,惹不起。

或许这就是欺软怕硬吧


user avatar   yingxiongdemeng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相关话题

  请问日本内阁成员穿的叫什么? 
  为什么“礼不下庶人”? 
  红楼梦里的惜春为什么是“四姑娘”? 
  如何礼貌而不失风度地向领导提出补员的需求? 
  为什么不能用手指指人? 
  如何优雅地给小费? 
  怎么说服长辈给自己磕头? 
  在厕所里遇到大领导怎么办? 要打招呼吗?怎样合适? 
  为什么少数民族喜欢裹头巾? 
  为什么现在许多中国人礼仪尽失? 

前一个讨论
2 月 2 日全国确诊新型肺炎 17205 例,死亡 361 例,目前防治情况如何?
下一个讨论
湖北黄冈的医疗水平如何,目前黄冈在新型肺炎的疫情防控下,居民生活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