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西方有谚语:如果会说需求和供给,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你对上述两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第1页

  

user avatar   richard-x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方有谚语:如果会说需求和供给,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

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题主在提问之前,有没有想过:西方真的有这句谚语吗?如果有,那么这句谚语诞生的背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经过一番搜索,我发现了这个神奇的网页:

这个网站叫作Quote Investigator,顾名思义,网站的主旨就是调查(investigate)那些名人名言(quote)。根据这个网站对历史文献的回顾,我们终于可以一览这句“西方谚语”到底是怎么演变的,进而也就能够理解它真正的含义了。

这一谚语的雏形出现在19世纪的报刊评论中,或许是由于某些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家只会频频地使用“供给和需求(supply and demand)”来解释经济现象,这些人被讥讽为“像鹦鹉一样(parrot-like)”,他们的经济分析也被成为“鹦鹉说的话(parrot words)”或“鹦鹉叫(parrot-cries)”。特别是在1897年的一份评论中,某位使用“供给和需求”的人士被称为“像是一个受过训练的鹦鹉(like a trained parrot)”,这一说法已经与上述谚语非常接近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的说法都是“经济学家像鹦鹉(那样只会说“供给和需求”)”,真正进展到“(受过训练的)鹦鹉像经济学家”这一步,一直要到1907年著名经济学家Irving Fisher(欧文·费雪)的著作"The Rate of Interest"(《利率理论》)。他写道:

It was once wittily remarked of the early writers on economic problems, “Catch a parrot and teach him to say ‘supply and demand,’ and you have an excellent economist.” Prices, wages, rent, interest, and profits were thought to be fully “explained” by this glib phrase.

1910年,Fisher又出版了一本教科书"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Science"(《经济科学入门》),把上述说法更加仔细地解释了一遍:(Fisher并没有给出这一说法的最早出处)

A long time ago, when economics consisted rather of glib phrases than of real analyses, a critic of the science said, “If you want to make a first-class economist, catch a parrot and teach him to say ‘supply and demand’ in response to every question you ask him. What determines wages? Supply and demand. What determines interest? Supply and demand. What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Supply and demand.” In every instance the answer is right, but it explains nothing.

所以Fisher引用这个笑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翻译一下后面这一段:

很久以前,在经济学更多地是花言巧语而非实际分析的时候,对这门科学有如下的批判:“如果你想得到一位一流的经济学家,只需抓一只鹦鹉,并教它对于你的任意问题回答‘供给和需求’即可。什么决定了工资?供给和需求。什么决定了利息?供给和需求。什么决定了财富分配?供给和需求。”在上述任意一种情况中,答案都是对的,但是它什么都没有解释。

显然,Fisher所说的这种批判,针对地绝非是他在这本教科书中所希望介绍的作为一门科学的经济学,而是那些用花言巧语(glib phrases)来解释经济问题的早期“经济学家”;而Fisher之所以要写这本教科书,恰恰就是为了说明,肇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边际革命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立足于实际分析(real analyses)的科学,与批判中所说的用“供给和需求”解释一切的鹦鹉经济学是截然不同的。


附注:

1)后来有些人认为Fisher引用的这个笑话来自于Thomas Carlyle(托马斯·卡莱尔,苏格兰评论家、讽刺作家、历史学家)或是Joseph Schumpeter(熊彼得,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但是这些说法都缺乏实质的证据。

2)尽管这句谚语并不是针对现代经济学,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比如,某些老教授因为历史原因没有受过系统的现代经济学教育,对于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完全一抹黑,那么自然只能用glib phrases来解释经济现象;再比如,某些热衷于(或者准确地说,限于其能力水平而只能)在娱乐节目或是虚构小说中讲经济学的人,即便顶着再好听的头衔,他们也就只会用glib phrases。对于这些人的经济学水平,真的是抓只鹦鹉都比他们强。




  

相关话题

  2020年3月国际油价暴跌,想问下是什么原因,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可结合微观企业)?我们应怎样面对? 
  为什么要拉动内需? 
  为什么现在穷人的孩子很难翻身,往往考了大学也没有用还是过着穷人的生活? 
  88年物价闯关,百姓哄抢商品是何引起的?购买力从何而来? 
  上海各个区都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很多人出国之后生活质量下降还不回来,这是什么心态呢? 
  股市,房市和汇率如果都崩不能全救了, 放棄那个最好? 
  七部门联合调查「深房理」取得阶段性进展,2 人被逮捕,3 人被刑事拘留,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什么是你所理解的消费升级?过去十年,哪些消费变化可以称之为消费升级? 
  经济学里的“租”是个怎样的概念,比如经济租、寻租、准组?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游戏《最终幻想7:重制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国内各种小作坊疯狂生产制作口罩用熔喷布?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