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汉武帝为什么选择打匈奴而不是选择赔款? 第1页

     

user avatar   mou-ke-xue-de-chao-dian-ci-pao-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上结论:因为他是个有血性的男人。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匈奴当时对汉政权的威胁是直接的,不是你灭我,就是我灭你,你不用兵,求和守着么?

汉在数次集结数十万精锐兵马加上卫霍等名将也只是打到漠北。其后知道东汉窦宪耿秉勒石燕然,前后花了三百多年才消灭了匈奴大患。

汉武帝最重要的方针就是每年循环往复的攻击敌人,让匈奴人,马匹无法繁殖,人口无法增加,赢了继续打,输了还要打,就是直接的对拼国力,不对拼,让匈奴缓过气来,照样还要来劫掠你,农耕民族辛辛苦苦一年种出来的粮食被匈奴抢走,怎能不恨!最严重时山西都是匈奴的后花园,山东河南等精华之地更是要受创。汉武帝本身就是在故意去用几代积蓄和汉民族本身的意志去对抗匈奴。所以现在汉族长存,匈奴,也就只剩下匈奴这历史上的二字了。

寇可往,我亦可往,不是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而是一个民族在受创之下,直接生出来的愤恨报复,你抢我粮食,我就要你断子绝孙,永世尽灭!

两宋取得战果时从来都想着议和,罢兵,觉得打仗要死人,可是,不死人,怎么才能解决呢?议和,从来都是手段,消灭,才是最终结果。

喜欢议和?黑龙江五国城欢迎你入住。


user avatar   peng-zhan-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游牧民族灭掉的农耕民族不计其数。

那么为什么农耕民族注定要被吊打呢?

一、游牧民族真的是很彪悍的。

很多人没有概念,游牧是个什么情况。我说个数字,今天的蒙古国,只有二百多万人,还不到北京市的五分之一。而在古代,其土地承载力更低。

其实游牧民族无法聚拢人口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其不断迁徙,导致其生育死亡率太高。而婴儿出生后,还要经历高寒、颠簸等一系列艰苦环境,能活下来的体格都不会太差。

长大了之后,还要骑马、打猎、放牧,这就导致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战争无异,无非打猎时射向动物,打仗时射向敌人而已。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大都是收继婚制,哥哥死了嫂子归弟弟,老爹死了小妾归儿子,就是为了增加人口,饶是如此,他们的人口还是不足。这就导致他们凡是能上战场的,基本都很猛,单体战斗力很强。

此外呢,对游牧民族而言,打仗就是创造生产力。因为通过战争,可以抢啊,抢牛羊、抢财务、抢粮食。还有抢男人可以当奴隶,抢女人可以当老婆,这么多受益,怎么还会怕打仗呢?

二、农耕民族真的不适合打仗。

首先你要了解,农民都是人,人就有自己的思想,想着怎么吃饱,怎么找老婆。对农民而言,想吃饱,就得种地,你让我去打仗,凭啥?所以,军饷必须高于其种地的效益,他才肯去。那么军饷哪来的呢?农民交赋税;农民都去打仗了,谁来种地,谁来交税呢?

所以,对于农耕民族而言,打仗是很不划算的。

下面是之前的回答。

武帝登基那会儿,形势其实是很严峻的。

这里先介绍一下匈奴概况。

匈奴是人类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司马迁记载“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这个薰粥(xun yu)很有意思,我一直觉得这个称呼跟轩辕(xuan yuan)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

周朝之前,华夏族的文字并不是方块字,我们现在的文字起源于商朝,商朝属于东夷,与华夏族有诸多不同,两者合流,形成了华夏文明。人类最早的语言大都是多音节黏着音,也就是像英语那样,一个个字母,多音节表音。所以读音相像的一个词很可能指向同一个意思。至于“轩辕”这两个字,是商代之后的人根据口口相传的故事造出来的,黄帝驾车,所以以轩辕为氏。那么什么样民族需要驾车呢?肯定不是农耕民族,那么这是不是说明轩辕氏最早可能是在今天的河北省长城以北游牧呢?他们跟这个古称薰粥的民族是否有联系呢?当然,这些都已经无法考证了。

它于中国战国晚期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崛起,并且建立了北方草原第一个游牧民族的帝国。在秦代,冒顿建立了匈奴国,向北降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向东大破灭东胡,向西赶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控制了南起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东起辽河、西达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域。

再说说匈奴的分布。

这个我的考证源来自遗址和墓葬群分布。

中国境内也有与匈奴有关的遗址,但是大部分是等级不高的墓葬,数量也比较少。自50年代以来,共发现秦汉时期匈奴墓葬约10余处,约100多座,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新疆等广大的地域范围,

而国外发现的匈奴墓葬主要集中在外蒙古和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周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布里亚特共和国的伊沃尔加古城。

通过以上,我们就可以大致确定匈奴人的分布了,大概就是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达贝加尔湖,南至银山,还包括今天的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

这是相当恐怖的分布区域,除了后来的蒙古帝国,没有任何一个游牧民族能够达到如此范围。

再看看匈奴人的铁器。

跟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匈奴的铁器制造业非常发达。

匈奴的早期铁器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时期,在匈奴早期阶段已经发现了铁器的存在,匈奴铁器的特点受到了中国中原地区等周围文化的因素影响。匈奴铁器可分为兵器武备、生产工具、车马具、日常用具、其它等五类,其中最多的是铁镞等武器。匈奴人很讲究腰带的装饰,在腰带上挂着刀子、匕首、箭镞囊等。从随葬品的组合来看,匈奴男女之间有一定的分别,男性墓多随葬马具、兵器;女性墓一般以生产工具为主,个别也有镞和马具。这说明匈奴社会中男女存在性别分工。



通过上面对比,大家可以发现匈奴的武器制作与中原相仿,但又有很多不同。作为游牧民族,又控制了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西域,所以其特别易于接触和吸收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其成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

再说说匈奴的政权结构。

匈奴帝国的组织架构,类似于西周的贵族分封制。

单于王庭居中,汉初与图中所示不同,单于王庭在今天的黄河北岸地区。旁边的两大部落为左右贤王,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匈奴的统治核心,是纯粹的匈奴人。封号方面首先匈奴单于最大,之下是太子,再是左、右贤王,再是左、右谷蠡王;这四个王是常见的最尊贵的王,谓之“四角”,他们之下还有大都尉、大当户等贵族、大臣。

在其左侧边缘地区,有鲜卑、乌桓等民族,其实这两个民族出于一支,他们并不直接被匈奴管辖。类似自治区,但是必须定期向王庭上贡,打仗时要派人加入王庭,一同作战。

其右侧有大月氏、乌孙等部落,在河西走廊还有羌民,这两者不大一样。大月氏和乌孙跟西域塞种人都是白种人。它两不听匈奴的,所以挨揍了,被迫西迁,乌孙被赶到今天的巴尔科什湖附近,大月氏被赶到了今天的中亚、南亚地区,后来还建立了贵霜帝国。

这里说明一下,匈奴90%以上的是黄种人,后期匈奴墓葬发现的白种人,以及后来南北朝时期一片匈奴皇帝所记录的“高大、紫须”等特征,大概率是匈奴抢了人家月氏和乌孙等塞种人部落的妹子,然后产生的混血后代。

在今天的河西走廊和河套南缘,匈奴以其部族为单位设王,这些王比王庭附近的贤王等地位低,比其他部落如西域诸王和东边的鲜卑、乌桓地位高,联系也更为紧密。比较著名的有娄烦、白羊、浑邪等。

再说说西域,初期匈奴人对西域的控制并不严格,张骞出使时西域各国基本没有匈奴驻军,后期匈奴王庭北移后,才开始加强对匈奴的控制。

还有,奴隶制,打仗抢来的人头,皆为奴隶。

综上。匈奴真的不是一盘散沙的游牧民族,而是一个结构层级明显,地域辽阔,手工业发达,控制东西方商路的超大游牧帝国。

再看看汉匈关系。

战国中后期,燕赵就开始频频与匈奴发生战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服、战法,使得赵国在短时间内军力大增。另外,秦赵燕都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

秦朝统一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南缘。自榆中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

这里说明一下,匈奴之所以“不敢南下而牧马”,并不是因为其受到重创,而是摄于秦军大方阵和强弩的威慑,就跑到北边了。

而始皇帝移民实边和军队屯垦,都因为后来的内战而废弃,匈奴不久又重新南下,占据了黄河以南地区。

由此可见,这种步兵大军团在茫茫草原与游牧骑兵对战,就想与一个巨大的影子做对抗,看得见,打不着,追不上。后来的白登之围、马邑之谋都是这个原因。

这就说到战争的方式问题了。

中国古代的战争,有四派,又叫兵家四势,分别是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

兵权谋,像孙武,注重军事战略研究,明白各种情势下该如何应战;

兵阴阳,像诸葛亮,善于谋划,同时精通天文地理,根据地形通盘筹划,有点运营学的味道;

兵形势,像项羽,注重以势取胜,找突破口,踩时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兵技巧家,像戚继光,鸳鸯阵,不明白的自行百度。

而以上四派,最牛的我个人认为是兵形势。典型战役像项羽的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李世民的虎牢之战;李靖突袭恶阳岭。

其要义就在于快、准、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主要的兵种就是骑兵。利用优势骑兵的远程机动能力,在敌人意向不到的时间到达关键位置;然后利用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冲垮对方阵型,制造混乱,短时间内击溃对方。这比其他三家厉害太多,你再懂形势,你也得能扛住人家的骑兵冲击;你再会谋划,也比不过人家的行军速度;你鸳鸯阵再厉害,也挡不住同样数量的骑兵冲击,没用,以势取胜。

那么既然兵形势这么厉害,为什么还有那四家呢?地利!巨鹿,平原;虎牢,平原;恶阳岭,高原;彭城,平原。你得有战场能让骑兵兵团展开作战。像东南沿海,像祁山,骑兵怎么发挥?

不巧的是,人家游牧民族就有这个地利,虽然他们可能不懂,也不会分类,但他们的打法就是兵形势。

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今天的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

进了山区,匈奴人堵住谷口,一般情况就出不来了。

再看看马邑之谋。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聂壹以出塞经商为名,见匈奴军臣单于。聂壹欺骗军臣单于说,他有手下数百人,能斩杀马邑县令,举城而降,牲畜财物可尽归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军前来接应,以防汉军。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并派使者随聂壹先入马邑,等斩杀马邑县令后进兵。聂壹随后返至马邑与县令密谋,杀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级悬挂在城门之上,伪装为县令头颅,欺骗匈奴使者。

军臣单于得到使者的报告后,率领大军向马邑方向进军。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引起了军臣单于的怀疑。匈奴在此时攻下一边防小亭,俘获了雁门尉史。在威胁下,尉史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军臣单于听后大惊,下令立即撤军。

由于骑兵的天然机动性优势,人家想围你可以围你,你想围人家非常困难。

再看看汉初的匈奴行动。

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入侵北地、河南地。汉文帝遣丞相灌婴往北地、河南地抗击匈奴,匈奴离退去。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入侵,杀北地都尉卯。遣三将军屯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封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封为车骑将军,屯军渭北,率领车千乘,骑卒十万人。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建成侯董赫、内史栾布皆为将军,抗击匈奴,匈奴逃离。
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侵上郡,三万骑入侵云中。车骑将军令免,屯兵飞狐;苏意屯兵句注;张武屯兵北地;周亚夫驻军细柳;刘礼驻军霸上;徐厉驻军棘门,以备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六月,匈奴入侵雁门,至武泉后又进入上郡。取长安苑马输边境抗击匈奴,吏卒二千人战死。
汉景帝后二年(前142年)春,匈奴入侵雁门,太守冯敬战死。发车骑将军、材官将军屯边。
汉武帝元光六(前129年)年秋,匈奴盗边。派遣韩安国屯渔阳。
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匈奴寇边。派遣拔胡将军郭昌屯朔方。
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秋,匈奴入侵定襄、云中,掠杀数千人,破坏光禄诸亭、障;又入张掖、酒泉,杀都尉。游击将军韩说屯兵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卢朐。
冒顿国书:“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吕太后答复:“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这就是武帝反击前的汉匈态势,一个空前强大的游牧帝国,有着完善的政权架构,控制着庞大的地域,屡屡寇边;汉朝这边则是委屈求全,送女人,送财宝,以换取几年的和平,其实跟大怂朝也差不多了。

当然,单以人口、地域、财富而论,北宋要强于西汉;以对手强弱而论,匈奴要强于契丹。而且武帝登场时,汉朝已经开国数十年,通常而言,一个王朝军力最盛的时候都是建国初期,中后期往往会疲软。你能想象宋太宗死后他儿子奋发图强、北击契丹、收复燕云然后把契丹人打得叫爸爸吗?

有人用匈奴类比突厥,也不大恰当,突厥的政权架构没有匈奴这样成体系,其控制地域也没有匈奴人广阔。

就在这种情况下,武帝登场。

武帝朝的征伐匈奴,是没有案例可以借鉴的。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大规模汉军出塞的记录,第一次四路征伐,三路都败,只有卫青偷袭了人家没有防御的龙城,算是取得了胜利。

综上,即使这么多不利条件,武帝仍然坚持征伐,殊为不易。

其实在卫青主伐阶段,虽然给予匈奴很大的打击,但是并未伤及匈奴痛处。因为卫青的思路仍然停留在找对方主力军团决战→歼灭之→占领要地→筑城→移民实边的思路中。

这种打法成本太高,特别是筑城。移民实边看起来不错,让百姓去种地,巩固占领的地盘。那么我问你一句,如果你在汉朝,你愿意去吗?刚刚打下来不久,匈奴人随时可能再来,说不定庄稼没种上,脑袋就没了。所以朝廷不得不花费大价钱去请人来,没钱了就抓人,武帝后期大面积的流民就是源于此。卫青的打法是在拼国力,是一种低性价比的打法。

所以说,这并非长久之计。那么什么时候真正抓住匈奴人的三寸了呢?霍去病出场了。

简单点说霍去病的打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河西之战为例,带的人不多,只有一万骑兵,一出陇西,就开始狂飙突进,走到哪抢到哪,完全不管匈奴军队的方向,初期甚至有意避过正面决战,就是在河西走廊一路向西。

六天中霍去病带人跑了一千多里后,再跑回来,还是一样的套路,走到哪抢到哪,带不走的就杀掉。

随后,霍去病再次出击,还是一模一样的打法,走到哪抢到哪,不跟你主力会战,就是跑。正所谓“寇可往,我亦可往”。顺道说一句,这真的不是武帝说的,我翻遍史书都没找到。

直到浑邪王、休屠王投降时,两部落加起来还有8万多人。

这种打法跟匈奴人劫掠边塞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匈奴人比农耕民族更受不了这种打法。

为什么呢?

匈奴人入侵边塞,抢钱抢粮食,不要紧,我再补充人去种,明年又是丰收年。

霍去病出击,杀人杀牲畜,很要紧,游牧民族本来就人口不足,杀了怎么补充?一只羊从出生到长肥,得用多长时间?些被杀死的人和牲畜,都堆积在水源边,这水多长时间能喝?

更关键的是,这让匈奴人始终提心吊胆,虽然霍去病不占地方,但是这个地方也不安全,说不定哪天汉人就来了,把辛苦喂肥的牛羊杀死抢走。

所以,对他们来说,只剩两个选择,投降或是迁徙到更远处。

河西的部族投降了,单于王庭的右臂断了,只好北迁,迁徙到漠北,用茫茫大漠代替长城,抵档汉军,攻守易形了。不多说了。

综上,武帝虽然不能说开局一条狗,但至少不是太好的牌面,因为从来没有人干过,他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虽说老爹留给他的钱多,但是讨伐匈奴真的是世纪工程,要不是他出损招,超发货币、盐铁官营等,钱还是不够用。

武帝不像李世民,各种上阵,各种纳谏,各种人格魅力;不像始皇帝,各种第一,各种开创,各种超大工程;不像朱元璋,各种开局一个碗,各种惩治恶吏,各种优待子孙。

他多疑,武帝一朝,共有十三位丞相,得以善终只有六位;他寡恩,卫子夫、刘据皆是被他逼死;他不惜民力,单是朔方城就从内地迁徙了十万人,出击漠北没有马,就征用民夫,肩挑人抗;他残暴,巫蛊之乱,牵连人数十数万人;他迷信,各种求仙问道;他好色,七十岁还跟十几岁的钩弋夫人乱搞。

他缺点太多,但是,他是一个好皇帝。因为皇帝的工作就是保障整个国家的安全,只有国家安全了,才能考虑发展生产力的事情。很多人说换个人也能干,那么我问你,我孤陋寡闻,你所知道的闪米特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波斯人等等等等,这些当下主流的民族的祖先都是游牧民族,他们现在占据的大都不是他们祖先放牧的地盘,几乎所有的适合农耕的地盘他们都占了。而全世界唯独东亚的游牧民族,他们只能呆在北亚苦寒之地,难道你不知道原因吗?是谁最早告诉这些放牧的,不要到我的地盘来,这个农耕民族不好惹?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诚哉斯言也!

更多精彩内容,请专注我的专栏《北境之争——清帝国的大扩张时代》。


user avatar   MIG29ovt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都是花钱,你要买的是短暂的和平,汉武帝买他们的命。

为什么说是短暂的和平呢,就是汉初虽然赠金和亲,但是匈奴并没有停止侵掠。

从高祖时起,历经惠、文、景帝直到汉武帝早期,匈奴南下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他们杀太守,杀都尉,杀边民,掠夺人口和物资。到汉武帝时,中原元气恢复了,但是匈奴也养肥了,侵掠反而更加频繁。

这就引起了汉帝国大规模反击。

同样是花钱,贿赂匈奴还是要挨打,不如把他们杀掉吧。

于是就有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一直杀到贝加尔湖畔。

我们希望和平,甚至在汉初60余年间不要尊严,不惜交出财富和女人。

但是现实证明,最爱和平的匈奴都是死人。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钱啦!给钱啦!给钱啦!

汉朝一直在给钱!

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

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遗单于甚厚

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故诏吏遗单于秫金帛丝絮佗物岁有数

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从刘邦到白登山上下来以后,汉朝是又嫁姑娘又给钱,又嘘寒来又问暖,动不动就是“岁奉”,什么意思?每年都给!

文帝景帝常年跟匈奴单于通书信,张口闭口就是兄弟啊,今年过的好不?听说比较冷?我派人给你带了些东西。我这人不爱打打杀杀的,把军队撤了,咱们还跟以前一样好好过日子行不行?你手底下人经常挑拨咱兄弟关系,我再给你些钱,你别闹了。

(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安其处,世世平乐。’朕甚嘉之,此古圣主之意也。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遗单于甚厚。倍约离兄弟之亲者,常在匈奴。然右贤王事已在赦前,单于勿深诛。单于若称书意,明告诸吏,使无负约,有信,敬如单于书。使者言单于自将伐国有功,甚苦兵事。服绣袷绮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比余一,黄金饰具带一,黄金胥纰一,绣十匹,锦三十匹,赤纟弟、绿缯各四十匹,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遗单于。”

然后匈奴是怎么回应的?

先是招降纳叛,还侮辱人刘邦的遗孀

後燕王卢绾反,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
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

然后入侵杀人

至孝文帝初立,复修和亲之事。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

容留史上第一个汉奸,并专门恶心汉朝

老上稽粥单于初立,孝文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公主。说不欲行,汉必使之。说曰:“必我行也,为汉患者。”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甚亲幸之

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所遗物及言语云云。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所以遗物言语亦云云

同时继续犯边

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冉阝、萧关,杀北地都尉,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馀人

我给你“岁奉献”,你还给我的是“岁入边”。我的钱养头猪它还能杀肉吃呢对吧?

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

还勾结汉朝国内分裂势力,准备粗暴汉朝内政。

孝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人於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



你自己说说,文景之治期间,大汉朝哪里对不起你匈奴?

有些人,有些民族,只能听懂暴力的语言。

对于匈奴,赔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道理很简单

救急不救穷!

匈奴除了河套平原根本没有稳定的农业生产地区。

每年冬季只能祈祷上天不要暴风雪,可惜上天不仅会有暴风雪,还会有白毛风。

除非汉朝能把匈奴包养了,不然匈奴肯定得南下拼生活。

问题是,站在汉朝角度想想

凭什么?


凭你不洗澡?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力到了,这一点掌握国力的人,自己能切身感受得到。

譬如,晨勃

why not


user avatar   huang-hong-47-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匈奴拿什么来赔?

牛羊?汉朝稀罕吗?女人,汉朝看得上眼吗?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对付这些少数民族所面临的困境:经济差距太大,技术差距却又没那么大。

打对方,没什么好处;对方打我们,却好处大大,只要不全军覆没,哪怕十比一,都有的赚。哪怕只抢到一户汉族普通人家,死十几个人都还算赚了。

年年都要面对一群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永远打不干净,打赢了也没多大价值的野蛮人。

中国古代人,太难了。


user avatar   chen-mo-58-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武帝时期,有个博士叫狄山。

身处朝廷,没去过边塞喝过西北风,平时读读书搞搞理想,和题主一样觉得赔点款送个女人和个亲不就能保证和平了吗

有一次,匈奴来求亲,张汤表示这么多例子在前不赞成送女人赔款和亲,狄山博士觉得送女人赔款和亲能解决问题,既然赔款送女人就能保证和平,何必大费周章消耗国力去打匈奴

张汤觉得狄山是愚儒,狄山觉得张汤是诈忠,狄山和张汤互相diss。

汉武帝觉得狄山既然那么能,就问他能不能治理好一个郡

狄山觉得自己不能治理一个郡,汉武帝问狄山那一个县呢,狄山觉得自己也治理不好一个县,汉武帝又问那一个鄣呢

狄山:应该……能吧。

汉武帝就让狄山去治理一个边塞上的鄣,狄山去了。

一个月后,狄山的头就掉了

——被匈奴砍了。

匈奴来请和亲,群臣议上前。博士狄山曰:“和亲便。”上问其便,山曰:“兵者凶器,未易数动。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结和亲。孝惠、高后时,天下安乐。及孝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矣。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两宫间,寒心者数月。吴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实。今自陛下举兵击匈奴,中国以空虚,边民大困贫。由此观之,不如和亲。”上问汤,汤曰:“此愚儒,无知。”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若汤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诋诸侯,别疏骨肉,使蕃臣不自安。臣固知汤之为诈忠。”於是上作色曰:“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曰:“不能。”曰:“居一县?”对曰:“不能。”复曰:“居一障间?”①山自度辩穷且下吏,曰:“能。”於是上遣山乘鄣。至月馀,匈奴斩山头而去。自是以後,群臣震慴。

翦伯赞在《秦汉史》如此描述:“当汉高祖削平天下、统一中原、得意洋洋、击筑高歌之时,四周诸种族已经把中原文化区域包围得水泄不通了。……这些蛮族中,最成为中原种族之威胁的是北方的匈奴。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武装,而又接近中原种族政权的中心。”

汉武帝: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劫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籍兵,数为边害

翻翻匈奴列传看看上面的例子不难——别人游牧民族,就是逐水而居,打猎打劫为生。你不打服别人,别人就打你,你送钱送女人也打,反正打你就打你抢你就抢你,你能咋滴?

那就只能打罗。

对匈奴战争一直持续到宣帝时期,别真以为只有汉武帝时期,打服打到和平为止。

如果赔款和亲送女人真能解决“数为边害”的问题,那还要养兵打仗干什么?

理想很美好(送女人和亲赔款算美好吗),现实很残酷。

就这样。

原答案编辑于2020年4月12日。

————————补充答案的分割线——————

看了眼评论区,感觉挺秀,本来不想继续补充,奈何有些人太“秀”。

还说汉武帝公报私仇,问题来了,汉武帝和狄山私仇是什么?何为公何为私?治理地方叫私仇?国家大事叫私仇?

狄山是赞同和亲派的,也就是他当时认为对匈奴采取亲和政策会比较好,然而,匈奴管你是不是亲和派——斩头而去。狄山是被派去边疆的官,请问,在边疆那边汉王朝的人民呢?


补充一下历史背景,

首先有概念,西汉武帝时期的汉是一个国家,西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是另外一个国家,这两国就不是一个国。

匈奴冒顿单于即位于刘邦称汉王元年,冒顿单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奴隶制国家。从冒顿单于即位那年灭东胡、并楼烦,到文帝六年定楼兰、乌孙及其旁二十六国,匈奴形成了从东北、北 方、西北对汉朝包围的战略态势。

匈奴经常勒索、掠夺汉朝的金钱、财物、人口,并进一步威胁汉朝。

西汉时期,在汉武帝之前,西汉王朝和匈奴之间,属于汉王朝被动挨打。是一直在被动挨打,被羞辱,被侵犯边境。

你以为没有和亲吗?

是在匈奴武力威胁下,西汉前期,在汉武帝之前,是一直在送公主和亲赔款还一直在被动挨打,一直在被侵犯。

例子如下:

汉高帝8年以宗世女为公主,以妻单于;岁赠送絮、缯、酒、米、食物,约为兄弟和亲……还有汉惠帝时期匈奴羞辱吕后什么的经典案例……

最经典的莫过于汉文帝时期——

文帝六年冒顿单于死,其子老上单于立,文帝复以宗室女为 公主,遣送单于为阏氏,并奉送财物。

文帝后二年六月因匈奴入边杀掠人民、畜产甚多,遣使遗单于书,与约和亲。下诏 遗单于秫糵、金帛、绵絮、它物岁有数,并布告天下。

景帝元年、景帝五年……等等例子。

所以你告诉我和亲送女人赔款咋滴?和亲了匈奴就不威胁你了?就不抢你了?就不杀你子民了?不照样抢你钱财杀你子民?

西汉后期的汉和匈奴之间,后期汉强关系是打出来的好吗?汉强了,才有了话语权,从汉武帝时期一直打到汉宣帝时期才彻底扭转了汉弱这种局势——

真以为光凭嘴炮能治国能和平共处?

理解为什么卫霍之后还得继续打吗?我看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匈奴游牧民族奴隶制国家,全民皆兵,养养可以卷土重来,入关抢掠财物、牲畜、人民。

怎么西汉这些人民不是人民?

不打服后期匈奴怎么分裂?不打服怎么臣服?不打服怎么才能解决匈奴这个巨大的威胁?

要是赔款和亲真能解决问题,那也真不亏,问题是不能解决问题啊,匈奴该杀还是杀,该抢还是抢。你以为你可以和平?你的和平就是和你一样的人民用鲜血铸就的,你只是乘凉。


user avatar   lu-shang-bu-chi-niu-rou-m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欺负你你就给钱,你是在鼓励对方吗?

1.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赔款有没有用,汉文帝时已经论证的很清楚了,何况几十年前的吴楚七国之乱,叛军以清君侧为口号,可皇帝真把晁错杀了,七国撤军了吗?

吴王刘濞:“我已为东帝”。

和平的前提是威慑,是拥有自保的力量而非讨好对方,单纯的讨好只会加重敌人的侵略欲望。刘邦白登山给了不少钱,匈奴后几十年并没有停止寇边。

当然,给钱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唐太宗。

唐高祖武德八年,天下初定,突厥颉利可汗二十万大军兵临渭水,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而此时的唐军,还没有与突厥战略决战的能力。

那唐军是如何选择的呢?

打,李勣和尉迟恭数次反击战把突厥逼回谈判桌上,渭水边上,李世民六骑出城,面对东突厥二十万大军,以钱财相诱,以信义相逼,谈出了暂时的和平。

用金钱换时间,给出的金钱就只是暂时的。

四年以后,突厥再犯。

唐以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李勣为通漠道行军大总管,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薛万淑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六路大军同时出击,阴山一战,天下再无东突厥。

四年而已,那些被抢走的金钱还拿的回来。长安多了一位知名舞蹈艺术家,每逢节假日,长安市民都会去观赏他的舞蹈,安慰自己那颗被突厥吓到的心灵。

这位舞蹈艺术家,曾经叫颉利可汗。


user avatar   zi-you-zhi-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多数答主没说到点子上

赔钱是没用,但不是因为我看到的回答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钱没用

古代的钱和现代的钱不一样,不是钱拿到手然后淘宝一下什么都有

这里有一个物流问题

古代的时候,就算你有钱,可是匈奴在什么地方?匈奴在更荒凉的地方,如果他要得到吃的,花钱得到也得亲自来买,我们不送外卖。

然后匈奴进犯高峰期和产量有关系,和气候有关。

古代农业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钱还可以用于向集中的某些资本家买东西,因为资本会维护物资不足时物资的向上流动,保持社会基本运转。

这个时候“钱多”就更有用,反之则是就算有钱也很难买到东西

而匈奴如果需要频繁进犯抢劫了,这个时候匈奴可以到的地方也没多少吃的剩余,这个时候花钱也买不到

到中心一点的地方,移动成本太高,同时中心区早就已经在控制粮食供应了,花钱也是买不到的


古代时候的“大钱”,并不和现代一样可以购买大量的“大宗物资”,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奢侈品消费券”类似的东西,特别是在粮食情况危急的时候。

打匈奴花钱虽然多,但是这个钱主要还是用来“统一行动所需指挥者的个人利益”的,这些指挥者当然不愁饿肚子,但是需要地位和额外产品——在条件还算好的,粮食有富裕的地方,那么自然钱也就更可以交易更多东西,而非只有额外的娱乐产品。

这个花下去的钱,和现在的“专项经费”相比反而更不接近,更接近的是“行业经理人新规”或者“孵化器”之类的东西。


钱毕竟是金融系统,古代金融系统很弱且高度具有地域化特征的时候,钱并不是一个很靠得住的东西,没有像现代那么通用,同样币值换取的东西的波动也大得多。


人家是要吃饭,吃饭才能活下去或者扩充自己人

这个时候你给他发500张PS5购买优惠券有什么用嘛?



这就好像现在贸易体系的发达,确实缓和了很多冲突,是可以通过贸易条款来缓和暴力活动的,因此更多的国家可以只保留防御性的作战力量。

可是如果“统一标准”解体了,开始买不着东西了,市场缩小了,那么这种贸易缓和冲突的做法用途也就小了。

你就想想如果美国真的不还美债了会怎么样就好了。


题主犯的错误就是:钱其实也是需要经济基础+政治环境+暴力推广才能达到今日的效果的,而且在今日钱也有很大局限性,只是在题主看来,现代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已经能满足当时匈奴的需求了。

然而那个时候,中国也是古代啊,还不能把“钱”这个东西变得那么强力。


时至今日也是一样

如果津巴布韦给你津圆,看起来都是亿万圆大钞,可是你愿意接受“用这个钱换你不要进军他们的资源范围”么?

如果你有这个能力的话,你不会的。

因为津圆在津巴布韦自己这儿都买不到啥东西,你要来干嘛?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所以很多人会给小流氓交保护费 ,是因为你砍死他更麻烦。

当你砍死他没什么麻烦的时候,长远看交保护费就不如买砍刀。




     

相关话题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国产战争剧的巅峰么? 
  如何评价大将军何进? 
  如何评价美国独立战争? 
  如何评价国产游戏《明末:渊虚之羽》中的造型设计? 
  怎样才能成为周恩来总理一样的人? 
  张学良杀杨宇霆有没有过错? 
  民国时期「抓壮丁」现象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南明的江北四镇迅速沦陷? 
  如果2018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古今中外有哪些“科研国王”? 

前一个讨论
科举制度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愚蠢的发明?
下一个讨论
中国有没有从别的国家史料里发现关于中国的、我们没记载的历史?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