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没有海外动画禁播令,中国动画目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第1页

  

user avatar   fcukdk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还是觉得不要归咎于制度,其实当年(包括现在)各行各业的基调也是“量变产生质变”,只不过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行业,仅靠堆量是达不到某个层级的。

说白了,就是因为当时电视台的盈利能力强,通过电视台来补贴国产动画,电视台能补得起,也能带动相关就业。本来电视台就有资金分配的职能和需求,当时广告收入结余很大,制播分离也是因为这方面原因提出并执行的。《中国好声音》还有湖南台那些综艺节目都是制播分离的产物,取而代之的就是像《超级变变变》这种国外综艺被国产综艺取代了。

国外动画禁播加上国产动画补贴实际上就是制播分离的延伸。但是补得太激进了,在执行层面有很大问题,导致动画产业变成了一个敏感词滋生的领域,这个没办法,实际上各行各业只要有“补贴”的形式出现,都会有这方面的问题。中央各个部委乃至地方都有针对各个行业补贴,目的当然是促进行业的发展,但是落到执行层面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归根到底,一方面要看从业者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还是要看政策的执行力度。

但很无奈的是,当时国内的专业人士太少,而大规模补贴也造成了大量“蛀虫”的出现(其实现在还有很多,只不过不集中在动画上)。直到现在,能够指导动画产业,或者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专家依旧不能满足这方面的缺口。我朋友在读某985的博士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但是动画领域的研究还是上不得台面,这本身就值得思考的了。

禁播也只是在电视台层面禁播,音像制品一直有售(尽管也是灰色的),动画电影也在不断地引进,相关杂志依旧有生存空间,要不然你以为现在华语“第一、第二、第三”论坛谈起老动画就侃侃而谈的人都哪来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决策者和民间对于动画本身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这方面 @孟德尔 书记已经说得非常透彻了,再透彻就该被删了。

还有就是商业模式。日本动画在商业模型上是能够自洽的,卖光盘、卖CD、卖周边、卖玩具、卖原作、卖活动(Cafe联动)。中国动画在当时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电视台,你得让电视台过审核、花钱买。那时候除了引用名著规避版权之外,也就是郑渊洁的《舒克与贝塔》完成了小说改的原型。

国产动画也尝试过卖模型和玩具(《凯能》和雷速登)、也做特摄相关内容,也卖过悠悠球,《喜羊羊》也搞过周边。但是消费能力有限、盗版横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还是靠电视台来支撑。原作层面更是如此,那时候国产漫画没啥、小说也基本都在围绕真人电视剧。

动画是需要土壤的,一方面要有原作支撑,一方面要有市场。至少在当时那个时间点,我看不到除了电视台买单之外,有什么其他的途径,能让动画制作公司能够挺过那个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

再换个角度,文化口用这个政策一刀切了,可是奥迪(双钻)引进的SEED MIA、引进的田宫四驱车,还有《铁胆火车侠》也逐渐失去了市场,孩之宝和万代在国营商场里放置的摊位也逐渐消失了。这对商务口也有影响,不是么?

总之,这个政策有问题,但是也并不是所谓的“罪不可恕”,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这个决策的产生,从而产生影响。

而如果不这样,我也不清楚国产动画能什么样,至少我是相当悲观的——失去了电视台的庇护、还没有原作支撑和市场空间,我不清楚国产动画制作者们除了爱国情结,还有哪些动力能够坚持下去。

我倒觉得比较可惜的是辽宁儿艺那些老一辈配音演员们,因为我本身就是辽宁人,他们的确是我们一代人的回忆。


user avatar   zhang-ting-61-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之前在写这个答案时提出过一个假说,就是在2006年禁播令发布前,国内已经因为某些原因收缩了对日本动画的引进。这两天无意中翻到条旧新闻,发现我的假说是成立的。

所以我觉得题主的题设不应该仅限于禁播令,而是放开禁播令等一系列限制,也就是回到九十年代的引进状态,本题也将在这个假设下作答。

之前的答案里我提到过,在禁播令发布前的若干年,租碟、点播台、港台电视台已经成为多数观众接触日本动画的主要窗口(火影、游戏王等作品从未正式引进大陆电视台,剧场版除外)。即使放开限制,大家不用指望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你想看的日本动画,只要上头依然把动画定位为给孩子看的,多数日本动画都是无法引进的,典型例子就是死亡小本本在当年被广电点名封杀。

那个时代最火的死火海要引进有两个问题,一是动画篇幅太长,只能每次几十集地引进,二是有关作品里场面血腥和衣着暴露的问题必然引起争议。如果真的引进死火海在电视台上播放,可能会在全社会引发热议,最后的结果多半是大幅删改或者禁止引进。通常来说,引进日本的子供向动画是最安全的,一是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这样的国民动画,二是战斗陀螺和闪电十一人这种卖玩具和卖游戏的动画。

除此之外,日本动画21世纪初在创作理念上发生了改变,校园日常搞笑类作品大量出现,这类作品会是引进热门。但这类题材同样很多都难以引进,首先国内电视台播动画是日播,一部12集的动画两星期不到就播完了,为了利益考虑,会以年番和半年番作为主要引进对象。其次,当时家长对动画中早恋这个话题比较敏感,所以恋爱类题材的动画恐怕难以幸免,其实国产动画反而很热衷早恋,我为歌狂实际上就是跟风日本动画做出来的校园作品,当年也因为模仿日本以及早恋问题遭到批评,但如果聪明一点,不把恋爱做得太明显,其实不用过于担心这一点,例如围棋少年等一干作品都没事。第三则是有泳装回的校园动画恐怕会集体翻车,从世纪初到现在,电视节目的审核是越发严格的,以至于最后出现了武大头事件,动画片里出现泳装肯定是家长无法接受的。

以上三点每一点都很致命,基本上就刷掉大部分的动画作品了。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许多优秀作品能够幸存,例如水果篮子、水星领航员、日常、幸运星等。

再就是运动和励志题材的作品引进可能也会很高,例如棋魂、爆漫王、黑子的篮球等。

那么,如果电视上播出这些动画,会对中国动画造成什么影响呢?可以预见会是一场大溃败。按照动画厂商的一贯尿性,届时国内会出现大量模仿日本动画的日常、校园、搞笑、运动、励志以及卖玩具的作品。这些动画大都并不好做,日常和搞笑这类作品看着容易,但由于本身剧情主线不明显,其实非常考验动画剧本和演出水平,我为歌狂剧情无聊以及演出呆板的特征非常明显,去和日本动画厮杀会是什么结果不言而喻。运动题材由于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编剧能力以及动作场面,也会是重点翻车领域。

在我们这条世界线里,大量动画厂商是靠着骗政府的补贴活下来的。而在幻想线里,当国产动画全面竞争不过日本动画,做出来的片子没有电视台肯买的话,骗补贴的这类厂商肯定是会大片倒闭。但因为审核原因,日本动画的数量无法占领整个播出时段,会有一部分质量稍好以及填补市场需要的厂商会活下来。那么中国的动漫产业将大大缩水,具体缩到哪个程度视引进力度而定。

没有政策保护,加上国内厂商全面溃败的前提,可能会使得资本开始外流,市面上会出现许多中日合拍或者是中方出资、日方拍摄的适合在国内播出的作品。如果取个不恰当的名字,这类作品应该叫买办动画?

但是,网络时代终将到来,电视节目的观众会收缩到以老人和儿童为主。如果按照我们这条世界线,小朋友们把看国产动画的称作看动画的,把看日本动画的称作看动漫的,那么字幕组引进的盗版动画的观看者会形成第三股势力,以十几年前的惯用语,这部分人的名称估计是看封杀动漫的。也就是十多年前的网络动画观看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会变成看封杀动漫的,而普通小朋友则分化成了看动画的和看动漫的。

随着网络播放的正规化,看封杀动漫的看的逐渐不再是封杀动漫,看动画的和看动漫的孩子逐渐长大,多数不再看动画,少数转向网络,极少数还继续在电视上看动画或者动漫,新的孩子又会变成新的一批看动画的和看动漫的。

而家长和专家可能会对电视动画被日本作品霸占这件事感到不满,呼吁减少引进。当看日本动画长大的人成为家长后,家长的声音会变少,而专家则永远是专家。

至于中国动画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产业规模必然是不如现在的,至于水平,只要文化部门依然实行高压政策,我甚至认为水平也可能不及现在。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对于《jojo的奇妙冒险》的恶意差评行为? 
  为什么武藏和小次郎次次失败却没有被火箭队老大开除? 
  如果jojo的奇妙冒险的故事背景是中国,那么剧情会如何发展? 
  当我老了,我们还能否坚持喜欢动漫? 
  弟弟今年15岁中三,痴迷日本动漫,怎么能解救出来? 
  为什么中国拍给小孩子看的东西越来越不尊重智商? 
  红极一时的「傲娇」属性,如今却遭各种嫌弃,这是为何? 
  如何评价《海贼王》第1003话漫画? 
  如何看待新海诚的《天气之子》中开头出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日本动漫的制作,要多高的效率,一天的工作量多大,才能完成这么多动画? 

前一个讨论
国产动画到底是应该叫国动还是叫国漫?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Anitama4月28日针对国内动画发表的言论?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