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刘贺是否像史籍描述的那样昏庸?如果不是,被冤枉的原因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nay-gong-chu-m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贺不仅不是一个昏庸的天子,相反,他还是一个有正常心志的皇帝

首先我们要看到,当时刘贺面临的是一个朝廷被权臣霍光把持、政令不出未央宫的局面。如果他是昏庸的天子,他可以忍受这种局面,但是他不是,所以他想要从霍光手中夺取权力。

而刘贺是以诸侯王之身前去长安继任的,因此他的身边有一个亲信圈子,他短暂的皇帝生涯,就是他依赖这个亲信圈子向霍光夺权、并且最后失败导致被废地位的过程

史书中的记载是“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等及侍中傅嘉数进谏以过失,使人簿责胜,缚嘉系狱。”

这恰恰就是说明,他在继位之后,打算用一系列的政治布局和人事调整来从霍光手中夺取权力。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霍光废立刘贺并没有得到内外朝的一切认可,反而是他个人的独断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政变

“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霍光想要废立刘贺的时候,召集了外朝重臣们进行商议,但是附和他的人基本没有,这时候是他的亲信死党田延年站出来,拔出剑来说“先帝将天下托付给了霍大将军,谁不跟霍大将军走,我就让他跟着先帝走!”,这才强行压住了外朝,让他们同意废立。这不是政变是什么?

同时,霍光并不只是废掉刘贺的帝位而已,还对刘贺的亲信进行了血腥残酷的报复和屠杀。

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出死,号呼市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所以,我们看到,昌邑王刘贺被废,是一场血腥的政治斗争的结果,他被废掉不是因为他平庸,恰恰是因为他不肯隐忍,想要从霍光手中夺取权力。以皇帝的标准来看,想要集中权力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如果说有错的话,只能说他低估了霍光对权力的渴求和反击的力度

登基一个月不到,就犯下了超过一千件过失,这等于就是在说刘贺一天到晚不干正事就是在做坏事,以败坏天下为己任——作为一个废立的理由,这已经够了,但是这有可能是真的吗?刘贺再怎么坏也总得要歇息下吧?

说霍光没有篡位之心我信,但是说他不擅权不独断那是个笑话,实际上他对权力拥有异乎寻常的欲望,不容任何人(包括皇帝)与之分享。

没错,霍光毕竟还是没有篡位,但是像宇文护那样的弑杀三帝、屡次废立但是坚决不篡位“忠臣”,到底算不算忠臣?我看是不算的。


从汉朝历史来看,霍光就是一个有治国才能的梁冀,但是本质上还是一个跋扈将军。汉书说霍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已经是班固给这位前朝权臣一个面子了,完全不过分。

政治斗争是一场零和游戏,其中的固定规则就是赢家通吃一切,败者就只能成为“狗不如的人间渣滓,天下头号千古逆贼”,所以昌邑王在被废掉帝位之后被霍光操纵舆论机器污名化,实属寻常。但是后人不能轻信了这种污名化,以至于对其中的是非失去了理性的判断。


user avatar   zheng-zhi-bu-he-x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月每天做一千件坏事,平均每天干33件坏事,除去吃饭睡觉12小时,差不多刘贺每小时得做3件坏事。

基本就是20分钟坏事一件~~雷锋惭愧地低下了头~


user avatar   feng-han-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贺从立到废一共27天,27天时间显然不足以看出他是不是昏庸是不是有足够的治国才能。但显然他政治敏感度是不够的。他没有看清自己的废立本质上是霍光个人意志的体现,他被立是因为“合光意”,而被废,他如果足够昏庸或者足够忍耐,让霍光能够完全维持自己的擅权局面,也不至于27天被废。尤其对比后面宣帝对霍氏的忍耐,刘贺显然政治敏感度没有宣帝那么高,对局势判断也不清楚。

他被立本身就得益于势力较弱。对于霍光来说,当时看起来最合适的广陵王对他来说是不好控制的,所以他不希望立广陵王。刘贺跟广陵王不一样。其父刘髆是武帝与李夫人之子,李氏一族外戚在巫蛊之乱之后刘屈牦与李广利谋立刘髆为太子一事中已被清剿,刘髆虽因不知情而未受牵连,但其本身在朝中有可能可以依仗的政治势力已基本被消灭,刘贺出生在昌邑,五岁袭父爵位为昌邑王,父亲在朝中并无故旧势力,而自己的母系外族亦无势力,其岳父严延年为酷吏,但远不足于对抗霍光,所以刘贺实际上并无外戚可依靠。而且刘贺虽在昌邑有旧臣,但此时年约二十,并无足够政治经验和政治势力,在朝堂之中无重臣可依靠,亦在当立之时来不及培养或拉拢朝中的势力。 霍光当时时间紧迫,才立得刘贺,本以为他比较好控制,然而并不是。

但刘贺没有好好利用这种“势力弱”,本来可以韬光养晦的,但他偏偏动作频频。刘贺被废官方说法是“行淫乱”。尚书令当时陈述刘贺的罪状之时共列了具体事项将近三十来件,最后得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 的结论。但这些罪状应该是不可信的。霍光决定废刘贺之时,群臣反应是“惊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惊愕失色,说明罪名不真实,至少不完全真实。而且班固在细节记述之中藏着猫腻。为了让群臣主动或被动同意这一决议,田延年“离席按剑” 发表了一番有关社稷将倾,当力挽狂澜的言论,最后言“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这一动作和这最后一句话就是赤裸的威胁,于是群臣只得“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从这儿就能看出,刘贺罪名真不真已经无所谓了,而是因为他动作频频,霍光不喜欢他了,不想他当皇帝了。

他的动作主要是三件事:一是“从官更持节,引内昌邑从官驺宰官奴二百余人,常与居禁闼内敖戏” 以及“独夜设九宾温室,延见姊夫昌邑关内侯” ,而且实质行动上刘贺将昌邑相安乐迁长乐卫尉,可见刘贺在有意识地培养私己势力,以求打破霍光“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的局面。二是“祖宗庙祠未举,为玺书使使者持节,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园庙,称嗣子皇帝” ,祭拜生父本是孝道之现,但是向父亲昌邑哀王自称“嗣子皇帝”即为否认了与上官太后的母子关系,“昌邑王贺以侄子的身份,过继来接昭帝的统嗣,在皇位缵序中,他已是昭帝的嗣子,应割断与昌邑一系的昭穆关系” (江建忠:〈从霍光的政治行为看中国古代权臣的基本特征〉),因此刘贺的这一行为冒犯了已掌握皇帝立废之权的霍光的权威。三是最为重要亦是最为直接的一点,即刘贺密谋铲除霍光,《汉书·霍光传》虽未直接提及,但细节之处却有所披露。昌邑群臣伏诛之时号呼市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清人何焯言:“观其临死之言,则昌邑群臣亦谋为变,光微觉之” ,吕思勉亦认为由此,“昌邑之所以废可知矣” 。后来刘贺被废数年后与人之对话反过来应证了这点,当时有人问刘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 即为承认本应抢先铲除霍光,却错过了最佳时机,让霍光抢先下手。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贺没有找准合适的时机,而且他的系列行为非常不隐蔽(至少被霍光发现了,在安插妥当之前就妄图挑战霍光势力以及谋划铲除霍光的行动无非就是以卵击石)。

还有一个点也可以佐证刘贺政治才能其实不足。刘贺进京之际,带了许多昌邑故吏,显然是想效仿当初的代王刘恒,但是由于敌人霍光太强大了,他并不能成功将宫廷宿卫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入主长安之际,昌邑中尉王吉就已经告诫刘贺:“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壹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 昌邑郎中令龚遂亦谏言曰:“宜进先帝大臣子孙亲近以为左右。如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谗谀,必有凶咎。愿诡祸为福,皆放逐之。臣当先逐矣。” 在这种情况下,刘贺仍旧带了二百余昌邑故人至长安,可见他的政治敏感度远远不够,无法正确估计形势。

综上,刘贺是不是昏庸从27天当皇帝真的不好判断,但他政治敏感度不够,忍耐度也远不上后面的宣帝是肯定的。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评论刘贺被霍光废立的前后,首先从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说起。

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本质是武帝朝两个不同政治集团的政见之争所激发,而绝不仅是昌邑王党(刘贺之父、昌邑王刘髆、其母系李氏外戚)与卫太子党(刘据、其母系卫氏外戚)的储位之争。

从巫蛊之祸到昭宣中兴:帝王侯刘贺的前生今事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
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
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
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按汉武帝原定的规划,他自己用法深刻,征伐四夷。等太子刘据上台后,再来改弦更张、休养生息,行儒家宽仁之政,以避免亡秦故事。

而刘据显然没体会武帝的用心,在太子位上就和武帝公然唱反调,朝堂政见分为两党,刘据一派更得百姓之心,导致父子关系疏离。

武帝信用的法吏集团,对此亦不能容忍,这就和秦末的李斯赵高一定要反对皇长子扶苏同理。因此他们多方构陷刘据,隔离父子。刘据愤然起兵,终于酿成流血数万的兵变。

皇后卫子夫自杀,其所生太子刘据被逼死,刘据之二子随其出逃亦死,丞相公孙贺灭族、卫青长子长平侯卫伉死,诸邑公主处死,阳石公主处死,

就连刘据之女、武帝的嫡孙女已出嫁,也被一并处死。(古代灭族,通常并不牵连外嫁女,足见此事株连之广。)

皇曾孙、后来的汉宣帝刘病已,其祖母史良娣、其父母皇孙刘进和皇孙妃王翁须留在长安,直接处死;刘病已自己只因出生数月人在襁褓,才逃过一劫,作为全国年龄最小的政治犯进了监狱。

【初,太子有三男一女,女者平舆侯嗣子尚焉。及太子败,皆同时遇害。卫后、史良悌葬长安城南。史皇孙、皇孙妃王夫人及皇女孙葬广明。皇孙二人随太子者,与太子并葬湖。】

可见此时武帝对刘据之痛恨,早已失去理智,并不存在为特意其留下血脉之心,否则是以古代婴孩夭折率,是刘进这个成年人延续血脉可能性大,还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刘病已顺利长大、并开枝散叶的可能性大?

而卫太子党成员,其宾客尽诛、随同起兵者灭族,胁从官吏士兵流放敦煌。

平乱有功的司直田仁,因放刘据出逃而被斩,北军使者护军任安这种兵变时坐观成败的亦斩。御史大夫暴胜之只因替田仁说情,亦被逼自尽。

此时霍光居官为人谨慎,一切唯武帝之意行事,没有受到牵连。毕竟霍去病生前当然“卫霍一体”,可霍光作为其异母弟,和卫家并没血缘关系,也决然不是太子党核心成员。

不然的话,武帝连自己儿子女儿、孙子孙女都杀了,若霍光真是什么太子党中核心,绝不会被大开杀戒到不惜自灭三族的武帝放过。毕竟连卫青长子卫伉也不免于死的恐怖气氛中,单单霍去病弟弟这个身份根本保不住他的性命和官位。

随着卫氏朝堂势力尽灭,而昌邑王一党有刘髆舅父李广利为大将领兵、有李广利的亲家刘屈氂为宰相在内,看似一时成了最大得益者。两人合谋立刘髆为太子,

可仅仅一年后,刘屈氂同样以巫蛊罪被杀,刘、李两家灭族,李广利出征得讯,举兵降匈奴。

ps:《汉书·外戚传》中“卫氏悉灭”一句,说的是卫氏亲族和姻亲中在朝堂上势力全灭,卫皇后、其所生卫太子、公主、丞相公孙贺、嗣长平侯卫伉这些人被杀或自杀,卫氏在朝中的势力“悉灭”,而不是指卫家满门皆亡。卫青第三子三子卫登在汉宣帝时,其子得赐钱五十万,复家业。

【宣帝元康四年,诏赐卫青孙(卫登之子)钱五十万,复家。 成帝永始元年,卫青曾孙玄(卫登之孙卫玄)以长安公乘为侍郎。 平帝元始四年,赐卫青玄孙赏(卫登曾孙卫赏)爵关内侯。】——《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又一年后,因为刘据死,天下人在武帝之后能恢复宽仁政治的期待断绝,天下处处烽烟,眼看就要有亡秦之祸。

汉武帝被逼下罪己诏,承认「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此后改弦更张,行刘据倡导的“得百姓心”的仁政,以给刘据鸣冤的车千秋为相,将巫蛊之祸中参与谋害刘据的苏文、江充等灭族,建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收买故太子党人心和民心。

但仍不给卫皇后和刘据谥号,等同仍认定刘据为“子弄父兵”罪人的底线,亦未必真对卫皇后和刘据有什么思念忏悔之情。

如作为刘据唯一血脉延续的刘病已,‘食皇孙亡诏令’,就是没有任何官方供养皇曾孙的诏命,邴吉只能用自己的私家贴补,拿出钱粮米肉供养之,看顾之。武帝对刘据这点骨血的态度,近乎任其自生自灭。这个小小婴儿没有在监狱里夭折,确是邴吉的一片善念,亦可算是天佑大汉王朝了。

刘病已年近五岁时,大约武帝年岁渐长,登仙之念也渐渐破灭,明白天意不可违,民心不可逆,方因“天子气”事件一念之慈,赦免了这个小曾孙所谓的“罪过”,下诏掖庭养视,属籍宗正,恢复了他宗室子弟的待遇。

可刘病已虽被赦免,终究还只是个没有爵位的普通宗室,作为皇曾孙和皇帝的血缘已经隔了三层,在武帝尚有几个成年儿子在世时,离皇位继承权尚且很远。

毕竟古今中外,传位皇孙的帝王已经不多,而绝无放着在世的儿子不传,却传位皇曾孙的例子。

至武帝死前,尚有广陵王胥、燕王旦、昭帝弗陵三个儿子,武帝因不喜刘胥、刘旦,立幼子为嗣,托孤霍光,令其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几大臣辅政。

而昌邑王刘髆已死,其子刘贺嗣位;作为皇孙同样继承权远了一层。但即使不死,以武帝对李广利、刘屈氂的厌恶,亦没有什么即位可能。

昭帝时期,金日磾早死,霍光杀桑弘羊、上官桀父子、燕王旦、鄂邑长公主等,彻底大权独揽,昭帝形同傀儡。

霍光甚至连昭帝的宫闱之事亦横加干涉,只许他与自己外孙女上官皇后生子。对其人来说,重要的从来是他自己的摄政权柄和霍氏荣光。

此时,爆发了假卫太子案,京兆尹隽不疑公然咬定即使是真刘据归来也是个罪人,(即官方定性的所谓“子弄父兵”罪),而霍光对此大加赞赏,还打算以女妻之,亦认可这一结论,成为昭帝一朝的官方共识。逼得哪怕后来刘病已继位,亦只能给亲祖父上个“戾”的恶谥,否则难以平息朝议。

昭帝早死无子,皇位第一继承人原本应是其兄广陵王刘胥。

【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特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而对霍光而言,为王多年的刘胥有自己在广陵国的一套班底,何况最重要的是,这样他的外孙女上官后就不能当皇太后,他就没有合法行使废立的渠道,来压制皇权,于是找了个刘胥「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的借口,让皇侄昌邑王刘贺过继为昭帝子,尊上官后为皇太后,成为皇位继承人。

刘贺似乎是被天下掉下的馅饼砸中,带了一套昌邑国的班底进京,然后紧锣密鼓地开始夺权计划,无非是借鉴当年文帝从代王为天子、向功臣集团夺权的前例。

可惜他的行事太过操切,任命亲信为长乐卫尉、意图控制上官太后所居长乐宫一举,更是图穷匕见。——上官太后这个外孙女,是霍光决断废立大事的唯一合法渠道,对霍光一党而言,绝不容失。

而霍光同样也明白前车之鉴,其权力欲望和专权程度也远大于当年的周勃陈平们。因此仅仅二十七日后,霍光连同其党羽丞相杨敞、车骑将军光禄勋张安世等,宣布刘贺做下一千一百二十七件错事,由上官太后宣布废去刘贺帝位,挟制百官赞同,亲自动手从刘贺身上夺去玺印绶带,并杀其亲信二百余人。

如此指鹿为马,侮辱大众智商,公然废立,历昭帝、刘贺、宣帝三世,摄政终身大权独揽而不肯归政,此外更杀皇子(燕王刘旦)、公主(鄂邑长公主),亦被历代官方史书誉为和伊尹并列的护国忠臣。

之后霍光又选中了原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为帝。这和他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兄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对霍光来说,重要的从来是他自己的大权,而不是处心积虑几十年,只为去拥立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遗孤;

刘病已最大好处正是他完全没有自家班底,对权臣而言容易操纵,远强于广陵王刘胥,是昭帝早死无子、昌邑王刘贺又被废去的最佳选择。

因此霍光同样让刘病已过继给昭帝为子,继而成为新帝,甚至不顾礼法,让刘病已因此抬高一个辈分,和生父刘进同辈。刘病已即位后,即大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上官后在刘贺、宣帝时代都是皇太后,即使论血缘她本应是宣帝的叔祖母,但官方文书他们就是继母子关系。到宣帝死后汉元帝继位,才成为太皇太后。

【黄龙元年十二月,宣帝崩。癸巳,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汉书·元帝纪》

因宣帝执意立糟糠之妻许平君为皇后,霍光之妻霍显怀恨,买通医女,趁许皇后生产,暗杀之;霍光知其事后,引忍不发,促成其女霍成君为继任皇后。

而宣帝在霍光死后三年,虽以“郑伯克段”之术族灭霍氏,并废杀霍皇后,但却不能公然否定霍光这个严重侵犯皇权的权臣,其实就和他终身礼敬上官后一样,因为他自己的皇位是这两个人立的。

从官方文书角度,他是由霍光和上官后做主,以武帝曾孙的身份入继昭帝嗣,再以昭帝继子的身份成为皇帝,而并非因为他是故太子刘据之孙。

【秋七月,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
【有司奏请;“《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礼不逾闲。】

当然,对宣帝来说,卫家仅仅是曾祖母这辈的外戚,对两汉皇帝而言这个关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其母族王氏、妻族许氏才是自家人,祖母家史氏都已经疏远了很多,勿论曾祖母家卫氏。至于霍光从卫子夫-霍去病-这样转弯抹角的亲戚关系,更不用提。

因此,宣帝亦不曾顾念昔日的“卫霍一体”和其祖父故卫太子刘据的情面,感激霍光对他的拥立恩情,是以无情诛灭灭霍氏满门,而不肯抬抬手,给霍氏留一点血脉延续,甚至连霍去病两个孙子(或嗣孙)霍山、霍云都不放过,令博望侯和冠军侯俱都国除灭族。

亦不说卫登之子仅仅是赐钱五十万,复家业。而卫青征战一生所得长平侯爵位,都不肯绍封赐还。 居然还是到了几十年后的王莽秉政,收买人心,才赐封卫登曾孙卫赏一个关内侯。

对此事,可以歌颂宣帝为糟糠之妻复仇、不负“故剑情深”的伟大爱情,亦不得不说他继承了西汉诸帝的冷酷寡恩。

从国法上。当然可以冠冕堂皇地说谋害皇后,罪当灭门,霍氏一族死有余辜;

可若不是霍光选中刘病已为帝,那许平君已只是个嫁给连爵位都没有的罪人之孙、空头宗室的普通民女,她的一条性命,让罪魁祸首霍显偿命即可,又哪值得用霍去病和霍光两位大汉功臣的举族所有性命来偿还?

汉朝类似先例很多。比如周勃陈平灌婴们斗倒吕氏外戚,为免后顾之忧,将带有吕氏血统的汉惠帝诸子,包括后少帝在内,宣布为“非刘氏子”,就这么将刘邦嫡系子孙斩尽杀绝了。

樊哙的妻子吕媭和嫡子樊伉因为是吕氏的亲族一党,同样被杀。而其庶子樊市人就被放过,之后复舞阳侯爵位。 鲁王张偃是吕后外孙,与其两个庶兄都被夺爵,汉文帝后来又赦免了他,封之南宫侯。

功臣集团甚至都敢于弑君,杀尽带有吕氏血统的诸侯和皇子,(甚至连汉文帝自己在短短半年内死得蹊跷的四个嫡子,也被猜想可能和吕氏有关,才遭横死),却唯独放过张偃、樊市人,就因为他们不姓刘,不是皇族,所以放过了也并没有什么后患。

而霍光和霍去病的后人同样并不姓刘,给如此社稷大功臣留一丝血脉,难道竟会对大汉江山留下什么后患么?大事既定,抬抬手又如何?“汉帝待功臣薄”,果如其然。

而对囚禁于昌邑王府的废帝刘贺,宣帝既有一定程度的防范,恐怕亦不乏志同道合、同病相怜的同情,在保持监视、确认其对皇位无威胁的情况下,先封其海昏侯,将他从父子经营多年的昌邑旧居,南迁至汉朝时偏远的豫章郡海昏县,封其“海昏侯”四千户。

从海昏侯墓新出土文物看,刘贺在封地倒也因地制宜,治理有方,对中原先进文化在江南的传播,做了一定贡献。

刘贺墓出土:透雕龙虎玉佩

数年后,扬州刺史奏报刘贺有后悔当初没有当机立断,击斩霍光之意,又希望复位为豫章王。这引起宣帝的警惕,下令削掉刘贺三千户封地。不久后,刘贺即去世,不过在官方记录总算也是善终。

而广陵王刘胥就没这样的好运气,终究不免于被逼自杀。

千古无奈,莫如生于帝王家。


user avatar   xing-hua-chun-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抛开种种云遮雾罩的、充满政治宣传的内容,只看最基本的历史事实,自然就会知道,刘贺被废,主要是因为他想让自己的嫡系人马,全盘接中央政府,于是悲剧了!

刘贺的嫡系小弟全盘接管中央政府,从前的中央高级官员干什么去呀?霍光等人,自然会非常生气,霍光等人一生气,后果很严重。

刘贺在到长安当皇帝时,率领了大批的嫡系小弟,而且一到长安,就对这些嫡系小弟都破格提拔,并且让自己的一个小弟,控制了宫廷内的中央禁军。[注]

[注]:昌邑王既立,淫戏无度。昌邑官属皆征至长安,往往超擢拜官。相安乐迁长乐卫尉。

对于刘贺这种作法,当时就有人劝他,你一当皇帝,就这样急不可耐的提拔自己的小弟,也太夸张了吧?[注]

[注]:太仆丞河东张敞上书谏,曰:“....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也。”王不听。

基于刘贺的角度,显然认为自己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因为既然我当了皇帝,天下就得由我作主。

问题是,处于霍光等人的角度,显然认为刘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因为我们让你当皇帝,就是为了让你来排挤我们啊?


刘贺这种作法,也是有先例的。

想当年,周勃等人请代王来当皇帝,代王当时就领着大批嫡系小弟进入长安城。

周勃想和代王说几句悄悄话,代王的嫡系小弟直接就告诉周勃,你想说什么,就公开说吧,代王和你没有什么悄悄话可言。[注]

[注]:太尉勃进曰:“愿请闲。”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

而且代王的小弟,也都得到破格提拔,当然了,宫廷内的禁军,自然由代王的小弟接管了。[注]

[注]: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刘贺进入长安城时的所作为所为,和从前的汉文帝好像没有什么差别。接下来,刘贺会怎么玩呢?

我们先看看汉文帝接下来是怎么玩的?

代王成为汉文帝后,对周勃那是越来越严厉,周勃也是越来越害怕汉文帝[注],后来汉文帝感觉周勃仍然不够驯服,于是就把周勃抓进了监狱。

周勃进入监狱,让狱卒吓唬的那是语无伦次,汉文帝才决定放他一马。[注]

从此以后,周勃再也不敢跟皇帝牛逼了。因为周勃和皇帝相比算个屁啊,周勃就是面对小小的狱吏,也是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注]

[注]: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注]: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 [注]: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吕氏被诛后的周勃,和汉昭帝死后的霍光,好像没有多大差别。总而言之,谁当皇帝,好像就是他们说了算。

吕氏被诛后,周勃选择汉文帝,仅仅是因为汉文帝比较好控制,结果呢,周勃让汉文帝收拾得,连大气也不敢出了。[注]

[注]:或言:“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汉昭帝死后,霍光选择昌邑王刘贺,也是因为他认为昌邑王刘贺比较好控制。[注]

[注]: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无嗣。时武帝子独有广陵王胥,大将军光与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结果呢,刘贺一到长安城,全套模仿当年汉文帝的所作所为。接下来,刘贺会干什么呢?霍光会不会比当年的周勃更幸运呢?


周勃当年,天下刘氏诸王盘根错节,以周勃的力量,随便废立皇帝,有可能会引得诸王蠢蠢欲动的,到时代王作不成皇帝,可能会产生一个更凶悍的皇帝。

霍光现在,刘氏诸王被文、景、武三帝轮番削藩,已脆弱的不堪一击了,霍光似乎不用有这种顾虑了。

在这种背景下,霍光背着皇帝召集高级官员开会,开口就是新皇帝昏晕无道,在家认为应该怎么办呢?

这一句话,把大家都吓得不敢接茬了。于是霍光的主要合伙人,握着宝剑发表了一通大义凛然的演说。总而言之,我们今天要废立皇帝了,谁敢反对,我现在就一剑捅死他!在这种背景下,自然全票通过了废立皇帝的法律程序。[注]

[注]:癸巳,光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当然了,皇帝这种东西,绝不是随便可以废立的,你想废立他,总得有点理由吧。在这种背景下,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就都扣在了刘贺头上。

总而言之,不是霍光要废刘贺,实在是因为刘贺,已根本不是人了。刘贺当了27天皇帝,所犯的过错,多达一千多条。[注]

[注]: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过千馀,故霍光废之。

刘贺这些罪名,可信吗?一点也不可信,只是因为后来没有为刘贺平反,所以这些离奇的罪名,遂成了铁案如山的东西。


后来,司马昭灭掉高贵乡公曹髦后,也为曹髦罗列了一大堆罪状。并且也是援引昌邑王刘贺被废的先例,所以证明司马昭灭他的合法性。[注]

[注]: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即密有令语大将军,不可以奉宗庙,恐颠覆社稷,死无面目以见先帝。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而此儿忿戾,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弒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呼侍中王沉、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言今日便当施行。吾之危殆,过于累卵。吾老寡,岂复多惜余命邪?但伤先帝遗意不遂,社稷颠覆为痛耳。赖宗庙之灵,沉、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儿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韂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此儿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儿所行。又尚书王经,凶逆无状,其收经及家属皆诣廷尉。”

再后来,燕王朱棣灭掉建文帝后,也给建文帝罗列了一大堆罪状。[注]

[注]:时诸王坐废,允炆日益骄纵,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毁后宫,掘地五尺,大兴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为。遣宦者四出,选择女子,充满后宫,通夕饮食,剧戏歌舞,嬖幸者任其所需,谓羊不肥美,辄杀数羊以厌一妇之欲。又作奇技淫巧,媚悦妇人,穷奢极侈,暴殄天物,甚至亵衣皆饰以珠玉锦绣。各王府宫人有色者,皆选留与通,常服淫药,药燥性发,血气狂乱,御数老妇不足,更缚牝羊母猪与交。荒眈酒色,昼夜无度。及临朝,精神昏暗,俯首凭案,唯唯数事而已。宫中起大觉殿,于内置轮藏。 出公主与尼为徒,敬礼桑门,狎侮宗庙。尝置一女子于盒以为戏,谓为时物,舁入奉先殿荐新,盒开聚观,大笑而散。倚信阉竖,与决大事,凡进退大臣,参掌兵马,皆得专之。陵辱衣冠,毒虐良善,御史皆被棰挞。纪纲坏乱,构成大祸。自是灾异叠见,恬不自省。夜宴张灯荧煌,忽不见人。寝宫初成,见男子提一人头,血色模糊,直入宫内,随索之,寂无所有。狐狸满室,变怪万状,徧置鹰犬,亦不能止。他如日赤无光,星辰无度,彗扫军门,荧惑守心犯斗,飞煌蔽天,山崩地震,水旱疫疠,连年不息,锦衣卫火,武库自焚,文华殿毁,承天门灾,虽变异多端,而酗乐自如。

事实上,翻开二十四史,失败的君主,如果完全丧失了话语权,常常都会享受这种待遇,总而言之,各种耸人听闻的、有悖常理的罪名那是堆积如山。千言万语一句话,这种脑残变态的家伙,就没有资格当皇帝。

类似的罪名,只要当事人拥有一点点话语权,人们也会知道,这就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因为一个人已脑残变态到了这种境地,怎么会有机会合法的继承皇位呢?


霍光给刘贺等人,编排了一大堆罪名之后,又干了些什么?我再继续往下看。

刘贺的嫡系小弟,一共二百多人,全部被抓进了监狱。[注]

[注]: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

当然了,抓进监狱关不算完事,经过一通简单的审讯。刘贺这二百多个嫡系小弟,全被判了死了刑。

只有两个人,在此前劝谏过刘贺,所以死罪饶过,活罪难免,都被剃了头发去做苦力;还有一个人,哭着喊着说,我当年也劝谏过刘贺,于是也免了死罪。其它人呢,都杀了![注]

[注]: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杀二百余人;唯中尉吉、郎中令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为城旦。师王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无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无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

废掉刘贺后,让谁当皇帝呢?大家挑来挑去,挑中了一个人,那就是皇曾孙。

当时的皇曾孙,其实已沦落成了平民。当时的皇曾孙混得有多惨,我们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一个低级官员,想把女儿嫁给皇曾孙,这个低级官员的老婆竟然非常生气,因为自己的女儿,怎么可以嫁给皇曾孙这种啥也没有的人呢?[注]

[注]:时暴室啬夫许广汉有女,贺乃置酒请广汉,酒酣,为言“曾孙体近,下乃关内侯,可妻也。”广汉许诺。明日,妪闻之,怒。

霍光一伙人,为什么想让皇曾孙当皇帝呢?端在桌面上,理由自然是一套接一套的。其实呢,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啥资本也没有的皇曾孙当了皇帝,肯定不会像刘贺那样嚣张吧!

这个皇曾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汉宣帝当了皇帝后,与霍光坐在一起,常常觉得如芒刺背。为啥呢?刘贺领着200多嫡系小弟当了皇帝,结果200多嫡系小弟,被霍光杀了个一塌糊涂,刘贺只能背着一身耸人听闻的罪名,灰溜溜的回到自己封国。汉宣帝光杆一个人当了皇帝,如果惹得霍光不高兴,会是什么结果呢?

当然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霍氏一族被汉宣帝灭了满门。


user avatar   zhan-lue-hu-you-ju-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和平年代,要成事最好的策略是无底线的投机。

大家都在排队,什么策略可以最快?插队。大不了被骂一顿,又回去排队。我今天在游乐场遇到一个女的很厉害,插队以后不仅一口咬定自己没插,而且大哭大闹说我一个男人欺负她女人,搞得围观的有女性为她撑腰了。因为已经排队一个多小时本来很烦躁,我一直拒绝让步,但最后也没办法。

战争年代我直接一把枪指她头上让她滚。和平年代对这种的人没办法。无底线的投机是个体最优策略。

排队的时候无聊刷手机,看了几个最近落马官员的经历。无非是卖官鬻爵,权钱交易,利益输送那一套。所以也可以看出来,怎么能快速升官?各位读者冰雪聪明,不消我说。

无底线投机的人,往往不那么喜欢谈国家大事。不过这也未必。有些人也喜欢谈国家大事中美关系,或者谈理想。这不影响他们干损人利己的事情。或者谈国家大事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投机行为。

和平年代大家不愿意喊打喊杀,所以纵容了他们。就像马路上开车左冲右突的那些人,如果碰上乱世,那谁敢乱插我就乱撞。但和平年代,大家都怕麻烦,都让着他们,让他们得到了利益最大化。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苍天是不会饶过,可我们的小命不敢跟苍天比,我们就这几十年。正直了一辈子,贫穷了一辈子。升不了官,你谈的理想有人听吗?发不了财,只有福报管什么用。袁世凯再遗臭万年,也当上了大总统甚至皇帝享尽荣华。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少不了还要被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揶揄一句,好酸。


user avatar   linwugo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事儿 毕竟你女朋友在别人眼里也是这样的。




  

相关话题

  二十四史里很多考古证伪的内容,为什么不改掉? 
  汉武帝为什么会听小人言而逼死自己的儿子刘据? 
  为什么匈奴被打散了,而倭奴还能继续虎视眈眈地看着中国? 
  垓下之战的项羽为什么没有重演巨鹿和彭城的力挽狂澜? 
  如何评价汉元帝? 
  如果张骞在回西汉的路上被匈奴杀了或者干脆在匈奴那里度过了余生,历史会不会根本不会知道有张骞这么个人? 
  为什么李陵凭五千步卒可以和数万匈奴骑兵对抗许久,宋朝的步兵却不行? 
  肖邦跟刘邦有什么关系? 
  大部分中国人是汉族人,是因为汉王朝的创建吗? 
  为什么大唐撑过了安史之乱仍旧享国一百多年,大汉却在黄巾起义冲击下名存实亡? 

前一个讨论
挪威有哪些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色值得一去的?
下一个讨论
洛奇 《Rocky》这部电影好在哪?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