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孙权? 第1页

  

user avatar   nonono-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评价的是孙权,那么这里不站立场,不黑孙权,如果想看黑孙权的梗,请止尊步。


一、按照我们的传统习俗,先说好话。

(1)优秀的政治家。

东汉末年的江东不比现在的江南,地处偏远,豪强林立,山越横行,属于高难度副本,山越统帅祖郎更是险些干掉了孙策,而祖郎也只是众多山越豪强中的一支。这些山越人每每进攻,少则千人,多则上万,绝不是可以忽略的小势力。

至于豪强士族,这基本是汉末三国时期一股分散却也强大的政治力量,如刘璋时期遇到的赵韪叛乱(联合益州本地豪强,诸郡响应),把持荆州军政的蒯、蔡等大族,总体来看,大汉是刘家的,但是到了地方上,就成了这些豪强士族的。

而东汉末年,朝廷的一系列骚操作也极大降低了中央的影响力,再加上天灾人祸,流民四起,这些豪强士族广聚人口,更是成为了一方的土霸王。

东汉是个看门第的时代,孙家出身寒门,在这些豪强士族眼里就是乡下的贱民,所以当孙策笑着给这些豪强们递烟的时候,这些豪强直接给了孙策一个大嘴巴子,暴脾气的孙策手起刀落,许多人头落在地上。

这是孙策的态度,你打我的脸,我就要你的命。

孙策入主江东靠的是武力,屠刀亮起,摄于孙策的威势,豪强们暂时低头了,但他们的小动作不会停下来。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关于孙策的死,易中天先生有一句评价,“老大一死,地动山摇。

这就是孙权面对的局面,他接手的江东不是一份财富,而是一个硕大的烫手山芋,而且这山芋长着嘴,里面净是獠牙,一不小心就会被咬掉手。所以当时每个人都极其紧张,甚至都不给孙权哭泣和反应的时间,就直接把孙权推到了台前。

孙策在死前对孙权嘱咐的是,“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平心而论,彼时18岁的孙权如果有足够耀眼的政绩,陈寿一定会大书特书,但实际只有干巴巴的一段文字,大致是,15岁当了阳羡县长,然后举茂才,参与征讨刘勋黄祖。在与 @习惯成瘾 的讨论中,他提了两个观点,这两句话是孙策给孙权的安慰,一来是给孙权一个名分(告诉大家选孙权是因为他有本事),二来是让孙权放轻松,不要有太大压力(保全江东即可)。

孙权采用了和孙策不一样的政策,他和豪强士族和解,将大量官位给予了他们的子弟(郡守、县令几乎都是大族子弟,江东四大家族占据了大多数),并且采用了相当有利于世家的政策,世袭领兵制和占田复客制,前者允许私人武装合法继承,后者直接免除了大族田客的徭役、赋税。

这两项政策在前期给予了孙氏政权巨大的收益,豪强士族主动参与到江东的建设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江东欣欣向荣。

同样,有了钱,有了人,有了粮,孙权直接从出门一条狗升级到了满身神装,往昔可怕的山越不再恐怖,将军士卒齐上阵,动辄就掳掠千人而归。后来的东吴名将多发迹于此,比如陆逊、贺齐等。

讨伐山越为江东带来大量的人口,兵力过10万,这些人也成为日后为孙氏开疆辟土的重要战力。

但很显然,这个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时间越久,豪强大族占据越多的位置,最后朝堂上说话的,就只能剩下这些豪强大族的声音,一切利益都只会倒向对他们有利的方向。

不过此时的孙权已经坐稳了,不再需要依赖豪强士族了。

在《大明王朝1566》里面就有一句,“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也由不得他们,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孙权动手了,闲置张昭,杀张温,贬朱据,流放顾谭,逼死陆逊(四大家族顾陆张朱),以四大家族为首的豪强士族遭到了孙权的打击,孙权针对四大家族中的二代继承人展开了清洗,直接断掉了四大家族的未来。

在此之后,吴国的一些核心位置归了自己人,步骘出任丞相,吕岱出任上大将军,这些人并非江东土著,他们的权力来源只能是君王。

除去对内的政策,对外方面孙权的表现也非常成熟,刘表去世,孙权派人吊唁(刘表也算孙权的杀父仇人);曹操南下,孙权能够力排众议采取抵抗的策略;而刘备伐吴期间,孙权更是自降身份,事曹丕以君,而在夷陵大胜后迅速转换身份,打退曹丕进攻。

不讨论曹丕是否能力不足,孙权这一屈一伸,给自己腾出一个完美的时间差。

作为一个政治家,孙权完美践行了政治家应有的特点,厚黑,下手快准狠,未雨绸缪,以政治利益为先。

(2)慧眼识英,用人不疑

作为一个君主,在识人用人这方面孙权做得相当好,我们熟悉的就有鲁肃、吕蒙,《孙权劝学》也是课本上的经典内容。

但孙权的优点不仅仅限于识英,更在于用人不疑。

事实上,尽管吕蒙取荆州时陆逊表现良好,而且又得了吕蒙的推荐,但在吕蒙去世后,孙权并没有遵从吕蒙的遗愿,反而令自己的好友,朱治的养子朱然镇守江陵(陆逊是四大家族之一的陆氏,孙权并不愿意将军权交给四大家族的人),但在刘备伐吴时,孙权却将统军权交给了陆逊(这是真正决定国家命运的一仗,孙权还是拎得清的)。在此之后,陆逊与孙权有一段相当长的蜜月期,孙权与蜀国的来往书信均会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也是不断高升,最后成为了丞相。

事实上,这种亲密的关系不仅仅存在于陆逊身上,鲁肃被孙权称为“邓禹”,常常参与筹划,称帝后还被常常怀念;吕蒙病重时孙权更是千金寻求名医,吕蒙病重时夙夜忧叹,吕蒙病好时让群臣庆贺;而面对陆抗时,孙权也流泪道歉,认为自己之前听信谗言,居然拿出20条别人指责陆逊的罪责质问陆抗(陆逊病逝,陆抗送葬后回京谢恩,孙权拿出20条陆逊的罪责询问陆抗,陆抗一一应答),对不住陆抗。

无论说孙权是作秀也好,真心实意也罢,但总体来看,孙权笼络了人心。

二、孙权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军事,这个网络上的讨论已经很多了,这里没必要多说,而孙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做人。

我更喜欢将孙权的朋友称之为“薛定谔的朋友”,看见的时候是朋友,看不见的时候,这个人基本就从孙权的大脑里消失了。

同样举四大都督的例子,周瑜、鲁肃、吕蒙三个人的家族也并没有因为他们发达。其中,周瑜、鲁肃始终未被追封侯爵,周瑜被追封为平虏伯都是宋徽宗时期的事了。

当然,如果说上面的事情还可以解释为周瑜、鲁肃时期孙权尚未登高位,那么对孙策的态度可以算恶劣到了极点。

孙策止于封王,其子止于封侯,其孙被诬告称帝,被诛。

这事儿不光现代人吐槽,同时期的人都不待见,陈寿直接批为“于义俭矣”。当然,更让孙权糟心的在身后,司马炎建立晋的时候,直接将自己的叔叔司马师追封为晋景帝。两相对比,孙权就更糟了。

不过这事儿上为孙权说理的也不少,有人认为是为了政权的稳定,有人认为是保护自己的侄子(二宫之争中孙绍安然无恙),这个就见仁见智。

作为父亲,二宫之争是一件本可以避免的事情(孙权给孙和太子位,另一个儿子孙霸却有着和太子几乎相同的待遇,这让孙霸起了夺位之心,在此之前,已经有数位大臣上奏请求孙权削减孙霸待遇),但孙权做了,逆着所有的忠言,一意孤行的执行下去,最后孙和被流放,孙霸被杀。而这远不是这件事的结果,在前面提到过孙权对四大家族的打击,就是因这件事而起。

从阴谋论的角度讲,这场所谓的二宫之争,似乎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孙权以自己的两个儿子做诱饵,然后让那些豪强士族们纷纷下注,等他们的筹码下完,孙权突然点了一把火,直接连着桌子一块烧掉了。

三、孙权为什么总是喜欢证明自己勇武

*以下是个人猜想,没有佐证,特此标注一下

一个家族中出现一个优秀的成年人,那么对这个家族里所有的未成年人都是灾难。

别人是灾难,孙权这里是灾难的平方,因为他的家里出现了两个,而且都非常优秀。在下面这个回答里我大致介绍了孙坚。

孙坚以微末起身,最终闻名天下,这本身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而同样,孙策只靠着父亲留下的数千兵马,硬生生打下了江东这片基业,这两个人就仿佛是传奇,无论何时看来,都只能让读者留下一片惊叹。

勇武是流在孙家血脉里的东西,孙坚是,孙策是,甚至老三孙翊也深肖孙策。

只有孙权是个另类,打从接手江东,他就只能一心铺在政务上,想证明自己力能搏虎,却被张昭揪住一顿痛批,所以在他年轻的时代,孙权只能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压在心里。

赤壁之战大胜,张昭因为投降言论直接被挤出了权力核心,孙权彻底摆脱束缚。

208年,孙权发动了第一次合肥之战,被蒋济以无中生有的计策诓回去。

214年,孙权遇到了张辽,这场战斗直接让张辽封神。

孙权的军事才能被盖上低能儿的认证,当孙权被围在山上的时候,除了死,他脑子里会不会想起孙策,如果孙策在,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吗?

孙权的每一次军事行动可能都是在向周围人证明自己不会比孙策差,但每一次军事星行动都表明,在这方面,他确实不如孙策,差得远。

也许孙权都会怕周围的人提起孙策,因为一旦对比起来,他可能会直接被人打上一个废物的标签,名声是父亲争的,地盘是哥哥打的,曹操是周瑜搞定的,和刘备联盟是鲁肃做的,荆州是吕蒙打的,夷陵是陆逊守下来的。

而他,每次都是乘胜出击,大败而归。这么看来,他似乎就是个守成君主,幸运到什么都不需要做,就什么都有。

孙权所有的痛苦只能发泄在他哥哥身上,每一次失败都会让孙权更恨孙策,恨自己为什么比不上他,长相不如,打仗不如。

晚年的孙权变得多疑,那根紧绷的弦彻底勒住了他,他一方面知道自己不如孙策,一方面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不行,所以他开始拼命折腾别人,这个看起来要干坏事,杀掉,那个说了自己坏话,杀掉,他需要绝对的权威来让自己有安全感。

孙权始终没法和自己和解,在他的世界里,孙策是一个笑着的梦魇。

所以孙策止于封王,因为孙权不想承认孙策的一切,哪怕别人说他薄情也好,寡恩也罢,他就是不想承认,孙氏的基业是在他这里发扬光大的,这一切本该是他的功劳。

我脑中一直有一个场景,当孙权躺在病榻上,死亡已经站在床边。

回忆涌起,曹操张牙舞爪扑过来,周瑜一把火焚了曹操,关羽拍马又至,吕蒙再次挡在身前,当东吴的虎士为他挡住了所有灾厄,背后的马蹄声再次惊起,寒霜骤至,耳边传来低吟,“张文远来也。”

一片死寂,已经没有人能再为他挡下这一击了。

一声碰撞,张辽的长枪始终没刺下来。

“小霸王,孙策来也!”

孙权睁开眼睛,孙策策马横枪,立于身前。

噩梦不再。

“哥哥不怪我么?”孙权问。

孙策笑一笑,“没让我失望。”

史载:(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



  

相关话题

  大家是怎样看待刘备这个人的? 
  请认真查看问题说明,刘备和孙权晚年的过失谁更可以被理解? 
  如果明末宣王与崇祯搭档,明朝还有救(我的天)吗? 
  为什么刘表会成为“自守之贼”? 
  怎么看待孙权偷袭荆州这一战略? 
  为什么蜀国在夺取西川后,没有进攻东吴呢? 
  为什么有人把刘备看成偶像? 
  请问您对孙权所说的这段话,有什么看法吗? 
  如何客观评价陈登?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有哪些历史错误?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隋炀帝?
下一个讨论
知乎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黑孙权?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