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59 岁东北失独妇女自杀身亡,夫妻俩患多种疾病负债十几万,自称「活不起」,反映了什么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yinglaot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失独啊……

想想知乎上层出不穷屡上热榜的生娃话题。

大概是所有人都不相信自己会是新闻中的那一个吧。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相信我,咱们这,送终靠孩子。


在我小时候,听过不少老人喝药的故事。

和大众想象的不同,很多老人不是偷偷一口灌下去一了百了,而是全家通知到,做好准备。

多数是不治之症。还有很多是老年病长期无人照顾,最后严重恶化导致生活质量极度底下,这在青壮年集体出外务工的农村并不罕见。

一般会有一两天家庭团圆,打着做寿的名义,儿辈带着孙辈来见老人。孩子自然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开心地吃喝玩耍。

老人见完孩子后,送个红包,让媳妇女婿把孩子带走,关上门,和自己子女交代好后事。后事交代好,子女围着,低声哭作一团。老人或坐或躺,拿起桌上的瓶子,一口喝下。

其次清晨,就可以发丧了。

当然,这是体面的家庭。不体面的,知乎现在年轻人太多,不说,说了怕你们睡不着觉。


12年前,武汉大学的刘燕舞老师负责了一项调查:《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这份研究后来诞生了很多名言:

“我们这里就没有老人正常死亡的”;

“我们这的老人都有三个儿子,药儿子、绳儿子、水儿子”(分别指喝药、上吊、投水);

“(老人自杀率)至少30%,还是保守估计”。

就单看这三行字,你就能猜出报告内容有多沉重。

报告里明确指出:老人其实不想死,但是想要降低老人的非正常死亡率,就要让老人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

当时国家推行的新农保,每月只有55元,足以让一大批农村老人放弃自杀的念头:“终于有人管我们了,那就多活两年”。


报道里当事人不幸的地方是:虽然她是城市退休人群,但是下岗、失独与疾病,基本打垮了她城市条件的全部优势。

某种程度上,她比不少农村老人还要不幸,因为连走之前交代后事的人都没有。

这大概不会是一个孤例,城市老人的自杀率在2000年后也有过一段上涨时期,在08/09年城市医保体系初步建立后,势头才得以遏止。

但考虑到现在医疗领域的国退资进大趋势,这个稳定的势头恐怕不能太乐观。

不用看别人,看韩国。韩国老人自杀率长年世界第一。韩国自杀率已经是经合组织的冠军常客,18年自杀死亡1.367万人;而韩国老人的自杀率常年是韩国平均自身率的两倍。

不止是韩国,日本也一样。B站有个NHK的经典老纪录片:《无缘社会》,建议一看。

喏,城市化的极致。


解决的出路和农村老人自杀问题一样: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

城市老人如今饿死不至于,最大的自杀诱因就是久病厌世与家庭纠纷,病死与寂寞死。

病死不是说要永生,我们都是会死的。病死指的是面临严重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有无系统手段进行临终干预,关怀治疗。这样即使是得了绝症,也可以安稳体面地走。

这个领域,我国基本上是空白。因为我国医疗面对长期基础病的支撑还在起步阶段,谈临终关怀显然有些奢侈。

寂寞死则更是我们的特色。虽然东亚三国都是极低生育率,但是我们因为一孩政策的原因,导致未富先老,还没有足够的资源,就已经没多少年轻人了。

那就更不可能把宝贵的年轻人力资源投入到养老产业中,这就导致现有养老服务的价格高涨,不是普通人能够支付得起的。


报道中的当事人失独,可以说是遭遇了最彻底的打击。要知道即使子女无法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能帮忙在病床上翻个身,下楼扶一把,也是好的。

就算久病床前无孝子,有好过没有。

所以不要看不起那些拼命生孩子的农村与城市底层。就算你现在是他们收入的十倍五十倍,等到大家都七十岁时,真说不好谁生活质量更好。

因为从各个角度来看,在不改良分配、无法获得外部空间的前提下,国家能提供的资源就这么多,其他资源只能投入到产业发展与国防等战略领域里。

日本如此富裕,尚且有大量孤独死;韩国新晋成为高收入国家,还是老人自杀率世界第一;我们底子就这样,奢望不了太多。

总有很多人,会成为时代的代价的。

所以有时候,最愚昧的,也可能是最智慧的。

此文读罢胸口发堵,不写了,就这样吧。


user avatar   zhang-wang-chuan-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这个回答的开头写了一句

中国大部分的老人,走的都不是那么体面的。


评论区各种反驳,拿出来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例子来陈陈他身边的老人走的有多么体面,多么好,而大家又都是怎样的孝子。


那现在我再加一句

中国大部分的人,包括你我,走的都会很难看。


还是那句话,人从来不能想象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情。

没有经历过一场疾病,就不会知道钱是怎么没的,人又是怎么没的。


中国家庭普遍的状态都是,无事的时候生活富裕,吃喝不愁,有点生活品味的还可以偶尔的体验一下小资生活。

但是一旦出现一些事情,不需要一些,只要出现一件事情,就会轰然倒塌,塌的连渣都不剩。


问题中的失独夫妻,看起来是个例,极端情况。

但讲句诛心之论,就算这个女儿活着,她又能怎么救她的父亲母亲。

一个青年人,有多大能力,维系生活又拿出钱来抵抗疾病。

这一切都是很无力的。


其实又何止是这个家庭,对你我来说,你有多少力气,挣出足够拯救生命的钱。

未初校园的时候,觉得几万块钱不值一提,但是出来之后,发现忙死累活很长时间,付出的劳动可能连一张整得都不值。

这就是现实,又何谈生命。


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疾病与生死,每一个家庭都要经历这样的取舍。

要钱还是要命,死的安然还是痛苦。

说到底只是钱。


在那个回答中,很多人以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身边的人,对老一辈有多么的孝顺,一直伺候到死来抨击我,反驳我。

说实在的,我从来都不理解床前尽孝有什么意义。

一个人跟我说,毕业之后回县城吧,离父母近点,好照顾。

可是我为什么不留在城市,凭借我混在这行里的沉潜,让父母能够在需要被我照顾的时候,得到正更专业,更有质量的照顾和治疗。

让那些离开之前见了孩子最后一眼的了了心愿,变成能一直睁着眼睛看着孩子。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自我感动。命是可以丢掉的,但是我依旧是孝顺的。

其中有一位说,家里连续去了两位老人,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的忙前顾后,照顾伺候。

还是说句诛心之论,一位老人去世,可以说是病留不住。连续两位老人,那只说照顾的有多好,又有什么意义。


只是你我终究是孩子,看不到,也背负不了那些成年人对老人的生死抉择的残忍和决绝。

但是人这一生,迟早要见识这种冰冷。

一种未曾见过不能接受,见过之后便习以为常的冰冷。


我见过,所以我一直很恐惧。

幸而那时候我的母亲没有做出残忍的选择,而是倾家荡产留住生命与健康。

但是这又导致了什么后果,不堪再提。

我后来学医,我不断的在找一条挣钱的路子。

从来不是为了富足的生活,我只是希望能在疾病于死亡面前,有一些些的还手之力。

我们在的医院,重症监护室里躺着一个人,十年。

每年上百万的医疗费用,只是为了他爱人,每天早上来看看他,陪他说说他听不见的话。

可是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资格。

只能用生老病死,人之必然来宽慰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终究要走上的一条痛苦的路途。

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只能用无用的孝顺和眼泪留住活着的人最后的颜面。

但是谁又知道,眼泪里更多的是怀念,还是懊悔。


还是那句话,永远不要在疾病没有降临时错误的看待自己,就像大多数人现在一样,得意洋洋于自己的不畏惧疾病的底子。

但,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不值一提。


希望诸位,不要把这个新闻就当个新闻看。

大多数人,这一辈子走的绝对十分不堪,包括你我。


user avatar   tang-di-4-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次这种题目下都有人说,我们不能和高税高福利的西方国家比,我就有点诧异,大家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缴的税低呢?

我国标准企业税率是25%,美国是21%,

英国是19%,

法国是28%

基本上是在相近水平吧。

个人所得税因为是累进税率,不好直接比对,这边给大家一个比较直观的比较,如果在大陆和香港都是年入50万港币(合人民币45万左右),在大陆的税后收入是35万人民币,在香港是43万人民币左右(税金24,560港币),在英国是34万人民币,美国是33万人民币。香港是名副其实的低税低福利,但香港的公立医疗机构收费是非常低的,而且大病优先。如果你是一个中等收入者,仅是大陆和香港税金的差额,就足够你购买一份能入住头等病房的商业医疗险,剩下的钱还可以每个月定投几千到万余元养老。

我们和西方公民一样堂堂正正工作缴税,贡献出了相当比例的个人财富,完全有资格对社会福利提出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千万别觉得自己“不配”,“不应该”。一个健康的社会,本来就应该是由大家提出自己的诉求,再经过协调磋商,最终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的,最恶劣的莫过于为了显得自己比别人“懂事”,而捂住别人的嘴。




收到很多私信让我讲增值税和土地金,这两块确实才是我国真正的大头。但是一来这类税种难以横向比较,二来这个回答的重点也不在于讲我国税金有多重,而是提醒大家我们在尽公民义务方面并不比人差,认为有需要提要求的时候也不要怂,上面的内容我认为已经足够说明这一点了。

问我税去哪儿了?唔,这我可答不上来,不过这个视频也许可以尝鼎一脔,


对我国税负水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这个问题,下面有很多高质量的讨论,


至于来教育我钱要花在基建国防上云云的,这个回答说的就是你们这些人。中国人在国内还是移民到国外,都没人当你是颗蒜,就是你们这些模范公民给闹的。在公共议题上,自私是可取的,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发声,才能形成健康的博弈,

我们这样'自私'地活着,但是我们不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才能运转,正是那些为了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目标,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活着的小猫的人,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李诞

补助发到你头上,你完全有权退回去不要。但你有资格代替千千万万鳏寡孤独者“懂事”吗?

从这个回答读出来我认为中国福利水平应该马上完全对标英美的,更应该支持加强社会福利了,毕竟基础语文教育也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嘛。


user avatar   biubiuai-chi-rou-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故事,看着让人揪心,但是更揪心的,其实是这位失独妇女背后更大的失独群体

以及这个失独群体可怕的增长情况

咱们媒体可能多年受欧美新闻报道文风的影响,就是喜欢讲一个一个的故事,但是这些「典型故事」背后的数据,提及的就很少(或者说不敢提及)





咱们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是2010年,有很多人口学上的数据都是用那次全国范围的调查来做的

那次普查显示的是,中国30-64岁妇女中的失独妇女为67万

这个基数看着不大,毕竟是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

但是

我们还有独生子女政策

2010 年中国30岁至64岁的独生子女母亲总人数约有1.26 亿人

她们所生的独生子女的年龄在0-39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年死亡率是0.69‰

所以每年还要有8.7万个失独家庭

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主要集中在城镇,占了69.8%



但是这些都是放在台面上的数据,我们都知道咱们国家的数据……经常自己打架……

卫生部发表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说中国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户

2012年的时候,杨支柱发表文章称中国父母已丧失生育能力且失独的这类最痛苦的失独家庭在250万个以上

北大人口学家穆光宗的估算时失独家庭的数量为540万户左右

2012年的时候,《大国空巢》的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为什么我之前要专门提一下「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主要集中在城镇,占了69.8%」?

原因很简单

在后浪时代,大家现在活得累么?

2018年的时候,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个数字

中国的劳动参与率达到了76%,是全世界劳动参与率最高的国家

基本是就是说,除了老人、孩子之外,中国人几乎全在工作

相比起来,作为资本主义里面最不注重老百姓生死的美国,劳动参与率只有65%,而日本是58%……

当然,美国的统计局,自然是变着法子的来黑中国

结果咱们国内搞研究的也不给面子,同一年,内蒙古大学经管系课题组发布调查结果:

我国工资劳动者超时工作相当普遍,与14个主要国家相比, 2017年我国有酬劳动时长排名第一,比排名最后的意大利高出125%

不是高出25%,是高出125%,翻了一倍,还多那么一点点

中国适度劳动协会课题组,早2019年对北京的白领进行分析后发现

有61.6%的人已经进入了过劳死的“红灯预警期”,即具备过劳死的征兆 而处于过劳死“红灯”危险区、即随时可能过劳死的状态的人,占据26.7%,形势十分严峻

《过劳时代》这本亚洲过劳问题第一书的中文序作者杨河清,在07年、09年、10年和15年做过好几次的调查,各项调查结果均表明:每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的人员超过调查对象的30%,超过60个小时的近10%……

这样高危的过劳死可能性,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失独家庭





所以这个失独妇女的故事,大家别当一个故事看看就完了

这样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 哎……求个关注 @biubiu爱吃肉 ——


user avatar   fan-jing-shi-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健康,是每个人能拥有的最大的财富。

爱惜自己的身体,尽量保证健康。

要学会挣钱,学会存钱,才能拥有安祥的晚年。

失独并不是这个事件的核心,其实如果他们的孩子还在,悲剧依然还是悲剧。

失独导致悲剧,那多生一个会避免吗,或者说根本不生会不会更好?

一切都很难说。

这个事件反应出很多家庭都承受不起一场重病,但这个结论似乎并不能让人满意。

但事实就是这样,明确的似乎都没有讨论的余地,最终只能说,要么别穷,要么别病。


user avatar   yiyao-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望等到我老了安乐死可以合法化。如果我年纪大了孑然一身不再有能力有尊严地活下去,我也不想干扰别人,也不想影响家人,只是希望能有权利有尊严地死去。

—————————-

害…为什么会觉得我这种想法很悲观呢?我反而觉得正是因为我生活幸福人生满足,想做的事都尽量去做了想去的地方也大都跑去看了而且还有很爱我的家人,当然他们也没有办法陪我走到最后。我觉得真没必要以生命的长度来衡量自己的一生。既然死亡无可避免,为什么我不可以自己控制呢,以后年纪大了如果真的要每日忍受病痛和贫穷的折磨,影响我未来的儿女花费大把时间金钱照顾我,或者花钱找护工帮忙才能上厕所,还不一定能遇到好人…那如果真的病了还不如自己选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和我爱的人好好告别,然后从容的死去。这样不挺好的吗。


user avatar   tao-bi-xian-shi-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映了咱的社会水平大概也就是个温饱线吧,小康还是太遥远了。

工资可以算平均值,GDP也可以算人均值,

底层人民的痛苦却不能被上层人民平均分摊,

上层人民的财富也不会分享给下层人民使用。


user avatar   zhai-mou-94-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路边看乞丐唱个小曲我还给个钢镚呢,何况给你治病?


user avatar   Padmasambhav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人会不会出轨,主要考虑几个方面:

1)有没有男人来撩;

2)有没有未满足的生理欲望;

3)出轨的风险与利益权衡。

所以,性格的内向和外向与出轨本身没有关系,但是:

外向的性格,更加容易满足第一个条件,就是吸引男人来撩。

因此,在封建社会,我们把性格外向的女人戴了几顶帽子,例如:

水性杨花、招蜂引蝶等。

---

对于女人来说,年龄是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四十几岁的女人容易遇见的几个问题:

1)性需求的波动比较大,这个年龄的女人是个宝藏,就看男性是否懂得开发了;

2)被生活琐事牵绊,更加需要倾诉;

3)更加理性,对两性情感的需求程度降低,夫妻关系的衍生物太多,出轨的风险与成本太大。

推荐阅读:

21种出轨模式,你玩的是哪出?

预防出轨之“夫妻之爱——你要大声的告诉对方!”

出轨的动力分析:她为什么出轨?




     

相关话题

  你用什么方法打发在家隔离期间的无聊时光? 
  如何看待长春大一女生坐网约车犯困怀疑被下药划伤司机且并没有受到任何法律惩处? 
  哪吒是未成年,杀死龙太子为什么会有罪? 
  男女比例失调,对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看待「网友初次约会点 2 万多火锅男方中途逃单」一事?初次约会的餐费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比较合适? 
  2020 年的哪个瓜,让你觉得「吃吐了」?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什么问题应该归咎于文革? 
  有哪些给准备同居情侣的建议? 
  如何看待2月12日湖北新增确诊人数14840人,首次单日确诊人数过万,什么情况? 
  2021年,你认为大众会更加理性吗? 

前一个讨论
如果一个人看问题和事物理解层次太高,和常人差距太大,难以合众,是该悲哀还是庆幸?
下一个讨论
请问一下为什么周朝君主称「王」,汉朝君主称「帝」,唐、宋君主称「宗」呢?另外封号尊号谥号有何不同呢?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